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急性焦虑病的治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范文1
令人惊恐的濒死感
36岁的刘先生在某银行工作。一年半前,他当上了支行行长,从此夜不能寐,噩梦常绕,睡梦中会突然惊醒,不时感到胸闷、憋气,甚至呼吸困难。打120求救,因为家住医院附近,救护车3分钟便到了他家楼下,刘先生又说没事了。这样的情况一个月发生了三次!刘先生作全面体检,并未发现问题。他还是担心心脏有问题,又反复在广州的多家医院检查,甚至作了心脏造影,结果还是没问题。但是感觉“快死了”的现象仍然存在,极其影响工作。一次下班时,因为一位工作人员弄错了一个小数点,导致缺10万元对不上账,负责人刘先生当时浑身冒冷汗,感觉身体几乎冰凉,快喘不过气了。刘先生说:“按道理,我以前对突发的事情会很冷静处理的,现在却身不由己。”
医生建议他看看心理科,他抱着一试的态度,找到医院的心理咨询师王主任。王主任咨询症状、参考检查结果之后,按照急性焦虑给予用药治疗和心理辅导。刘先生只在治疗初期发作过一次,之后再也没有发作过了。“这一年来,他一直是我们心理咨询中心的门诊固定病号,他的用药量已经减到很低了,现在可以停药了。”王主任介绍说。
急性焦虑是由于神经递质分泌紊乱,导致患者想象出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大部分患者都主诉自己有濒临死亡的感觉,发作时间常为5~10分钟。常伴有心脏、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症状。急性焦虑的突出特点是,感觉快死了,检查身体没问题。
焦虑症分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急性焦虑”通常又称为“惊恐发作”,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急性焦虑多由特定情境引起,但也有突如其来、无明显诱发因素的情况。患者有一种大难临头、惊恐万状、失控的感觉,绝大部分患者都主诉自己有濒临死亡的感觉。正常的紧张、担心是人类适应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情绪反应,是人类在与环境作斗争及生存适应的结果。只有具备某些特征(胸痛、心悸等心脏症状;呼吸困难、感觉窒息等呼吸系统症状;头痛、头晕、全身发抖、四肢瘫软等神经系统症状),影响到社会功能时,才是病理性焦虑。
“慢性焦虑”又称“广泛性焦虑”,患者长期处于紧张和担心的状态,感觉心烦意乱、坐立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如心悸、心慌、胸闷、气促、呕吐、肌肉紧张性疼痛等。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并非完全割裂,慢性焦虑会合并急性焦虑发作。
目前医学上认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分泌紊乱,是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
高压下,中青年易发
急性焦虑可发于任何年龄,以青、中年者居多,如青春期由于身体迅速生长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出现,青少年对自己的身体、心理会产生神秘感,不知所措,出现恐惧、紧张、敏感、烦恼、心慌气促、情绪不稳等青春期焦虑症的表现;有的青少年还会因为对学校的学习考试、高考、招工考试等感到紧张而产生焦虑情绪,如学校焦虑症、考场焦虑症等。目前的社会评估体系使广大人群面临的工作压力增加,尤其是公安、公务员、教师、医生、服务等行业。因此,纠正偏差认知很重要,“冲第一”会带给自己无形的压力,应适度放松;此外,不用上班的全职太太、独居老人等群体在生活上存在不安全感,也容易引起焦虑。
双心门诊是心内专业和心理专业兼顾的门诊,很多大医院都在推行。曾有一位30岁的女性患者,由消化内科转到心理科。她半年前在老家就觉得肠胃不适、胸口闷,但在各个医院作了各项检查,仍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每天就是感觉想呕吐。后来按照焦虑的治疗方法给她开了舒必利(神经性呕吐治疗药物),并在用药过程加入心理治疗,三天后病情好转。
这位女性患者就是一位很典型的焦虑患者。如果医生和患者都能意识到,一些躯体症状很可能是心理疾病的表现,心理精神因素可以引起躯体疾病,一些患有躯体疾病的人会合并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这不仅能够做到早期诊断心理疾病,对症下药,而且能够节省医疗费用,改善医患关系。但实际上,大部分患者寻求解决胸闷、心悸、气促、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痛、头痛、头晕等躯体不适,对紧张、担心、害怕、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等心理疾病症状认识不足,意识不到心理因素也会引起躯体症状,多个系统的躯体不适很可能是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的表现。此外,部分内科医生由于缺乏对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的了解,导致心理疾病识别率低,甚至在20%以下。
焦虑无须仪器判断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范文2
关键词: 急性创伤;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护理
心理危机是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早期应激反应,临床上急性创伤患者在遭受机体上的伤害甚至致残打击的同时,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严重的心理应激状态往往会加重病情,增加治疗护理的难度,现代的医疗护理模式已不仅仅对患者实施生理上的治疗,而是进一步拓宽到对患者心理、社会和环境适应等范畴。人的心理变化和疾病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越来越多的组织关注到在抢救急性灾难和急性创伤患者时,建立一个与急救程序相似的危机心理干预平台,进行及时心理危机评估和干预,尽早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个体在面对极大的心理困境时提高对心理危机的应对能力,克服由于心理危机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反应。笔者采用了心理危机干预原则对创伤患者进行干预,取得了一些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05 年 8 月 - 2006 年 10 月我科收治的急性创伤入院的多发伤患者 66 例,年龄 18~60 岁,平均年龄(37.15±11.08)岁,男 44 例,女 22 例,平均住院日为 27 d,致伤原因:车祸 32 例,刀砍伤 16 例,坠落伤 8 例,撞击伤或摔伤 10 例。疾病种类:轻度颅脑损伤合并肢体骨折的 22 例,刀砍伤全身多处的 16 例,胸腰椎骨折 12 例,胸腹部合并损伤 16 例。入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后参加实验,以汗密顿焦虑量表(HAMA)[1]进行评分 > 14 分,随机将 66 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3 例)和干预组(33 例),两组患者均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在年龄、受教育水平、病情程度等因素上相匹配,差异无显著性(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应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用于测定患者的焦虑情绪,共 14 题,均 0 级 ~ 4 级记分, HAMA 评分 > 14 分,分值越高说明病情越严重。
1.2.2 干预方法 干预组在评估后的 7 h 内针对性的按危机干预步骤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措施。①危机心理支持与干预:危机干预是短期的紧急心理治疗体系。急性创伤入院的患者均处于这种心理危机状态,所以我们就运用护理程序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五步骤,并结合危机干预六步法[2] 了解患者的受伤情况、个人认知、个性倾向、心理特征、社会支持等来进行评估,针对不同的个体心理危机问题,制定干预措施与计划。从不同的角度改善患者心理行为等问题,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干预内容为:呼吸调节法、放松训练法、音乐疗法、心理宣泄和心理疏导法等不同干预措施。每周 2~3 次,每次 20~30 min,干预时间为 4~6 周,每周对干预组成员进行座谈并对干预计划进行评估修正,为保证效果的一致性,每评估一位出院患者则由两位参与培训的护士执行。本组患者通过心理干预均在认知、情绪、意志上得到了良好的改善。②家庭心理干预:急性创伤不仅给患者本人机体带来损害,作为家属在心理上或多或少也带来冲击,家人的情绪会带给患者心理上的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家人的配合。护士首先要定期与家属进行沟通,深入了解家庭成员的心理变化及需要,对患者家属给予安慰、关怀并做好宣教工作,同时告知家属患者的心理特点,指导如何给患者提供有效的支持[3]。干预组对患者入院和出院时,和家属进行家庭心理治疗,时间为 20 min,干预内容为:了解家属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需要,告知家属调节心理变化及心理需要;告知家属支持方法等。本组通过家属亲人的干预治疗,有 13 位患者在 2 周内恢复心理平衡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1.2.3 心理量表测评 两组患者入院后第 1 天及出院前 1 d 进行 HAMA 测评。在进行心理行为评定量表测试前。所有参加资料收集的医护人员均要进行短期统一培训,采取统一指导语向被调查者讲解填表方法,评定前还应向患者说明其目的及意义,取得患者知情并同意方可进行。
1.3 数据处理
所得资料采用 SPSS 13.00 软件包,进行检验,对资料数据进行 t 检验等。
2 结 果
通过心理危机干预后的患者,其焦虑、抑郁情绪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见表 1。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范文3
李姨几次发病,其实是焦虑性神经症的急性发作,也称为惊恐障碍。焦虑症是以发作性或持续性情绪焦虑和紧张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神经症。常伴有头昏、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出汗、震颤和运动不安等明显的躯体症状,其紧张或惊恐的程度与现实情况不符。李姨发病时出现的胸痛、心悸、出汗等容易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但是通过认真查体、发作时间、诱发因素及心电图检查可以完全鉴别开来。
焦虑是预感到未来威胁,与惧怕不同,后者则是对客观存在的某种特殊威胁的反应。正常人的焦虑是人们预期到某种危险或痛苦境遇即将发生时的一种适应反应或为生物学的防御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情绪。焦虑也可以是所有精神疾病的一种症状。病理性焦虑是一种控制不住,没有明确对象或内容的恐惧,其威胁与焦虑的程度很不相符。
焦虑症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刚才提到的李姨,她得的是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发作。其常见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突然惊慌、紧张不安、胸部闷压感、窒息感、咽部紧缩感、上腹部不适、头晕、肢端发麻、出汗、颤抖,现实解体、濒死恐惧、失控感,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另一种情况是广泛性焦虑又称慢性焦虑症。患者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或无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或精神紧张。躯体多种自主神经症状:口干、呼吸促迫、尿急频、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并波动。肌肉紧张或振颤。运动性不安:搓手顿足、徘徊踱步、小动作增加。
发生焦虑症的原因既与先天的素质因素有关,也与外界的环境刺激有关。通常认为患者人格特质往往焦虑质偏高。这种焦虑特质通常表现为容易焦虑、不安,对焦虑不安的耐受也差,交感神经容易兴奋等症状。惊恐障碍的发生往往同快节律、高压力的生活方式相关,患者往往具有自己催赶自己的A型人格倾向,障碍的发生往往在脑及躯体持续疲劳之后。广泛性焦虑往往同冗长的现实压力、患者对压力始终缺乏合理的应付方式又对以上毫无自知有关。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相关因素:
1. 遗传因素:在焦虑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血缘亲属中同病率为15%,远高于正常居民;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25%,而单卵双生子为50%。有人认为焦虑症是环境因素通过易感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易感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
2. 生物学因素:焦虑反应的生理学基础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普遍亢进,常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过度释放。躯体变化的表现形式决定于患者的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平衡的特征。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范文4
一位30岁的女性患者,近七年以来反复发作胸闷,持续时间较长,从数小时到数天不等,白天休息或夜晚睡觉均会发作,劳累时症状加重。即使经过充分休息,症状也不能完全消退,充其量可以恢复到活动前轻微的胸闷状态。多家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做心血管全面检查,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一直按照“心肌炎”治疗,医疗费用不菲,但没有任何效果。
经过仔细询问,患者七年以来情绪低落消沉,思维缓慢,生活没有乐趣,且有失眠等症状,诊断为抑郁症。用抗抑郁药物及心理治疗两个月,抑郁和胸闷气短完全消失,嘱其坚持服药至少一年。
这位女性患者,就是典型的心理障碍所引起的心血管症状。
所谓心理障碍所引起的心血管症状就是患者有心慌、胸闷或胸痛等心血管方面的症状,而客观检查却发现不了任何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证据。心理障碍所引起的心血管症状是心血管内科比较常见的问题,也是困扰心血管内科医师和患者的一种疑难杂症。许多患者因为对这个疾病不了解,经常奔波在各个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花费大量的人力和钱财,却不见任何好转,患者长期遭受心身方面的痛苦,很是令人痛惜。
各种心理障碍均可以在心血管方面出现症状。由于许多心血管内科医师对心理障碍缺乏了解,特别是对心理障碍表现的心血管症状的特征认识不足,导致心血管内科医师无法识别心理障碍。有许多患者已经被告知是心理障碍所致,由于患者对心理障碍有耻辱感,拒绝接受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有些患者在心血管症状出现时能够觉察到抑郁或焦虑等情绪问题,但认为抑郁或焦虑症状是“心血管疾病”的结果,而不是“心血管疾病”的原因,这些患者也不会接受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更有不少的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不足以诊断任何心理障碍,仅仅是一过性的、不愉快的思想或情绪出现就可以在心血管方面出现症状,由于患者很难觉察到这些一过性的、不愉快的思想或情绪,因此也很难接受思想或情绪问题引起的心血管方面出现症状。
比较常见的的心理障碍
心血管内科比较常见的心理障碍有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躯体形式障碍等。
焦虑障碍
包括惊恐发作、广泛性焦虑症等,是心血管内科最常见的心理障碍。其中,惊恐发作是心血管内科最多见的焦虑障碍,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急性焦虑发作,常伴有明显的心血管系统症状,如突发性心悸、胸闷、血压升高等,可以伴有全身乏力、抖动、四肢麻木等症状,持续时间一般在30~60分钟以内。
严重者出现惊恐体验,仿佛窒息降临,死亡将至,恐惧万状。惊恐发作往往在心血管内科被误诊为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嗜铬细胞瘤等。
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一直担心、紧张和害怕,而客观上并不存在某种威胁或危险。尽管患者也知道这是一种主观多虑,但无法控制使其颇为苦恼。
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是心血管内科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其核心症状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行为迟钝。其他症状有主动性活动明显减少,悲观绝望,度日如年,对生活失去兴趣;有的自责自罪,常常内疚,认为一切都灰蒙蒙的,严重的可因消极、厌世观念产生自杀行为;可伴有程度不等的焦虑症状。
躯体形式障碍
包括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是一种以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的神经症,为慢性波动病程。在心血管内科也是相对多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悸、胸闷和胸痛等症状,可以伴有抑郁或焦虑症状,但不符合抑郁症或焦虑症的诊断标准。
心理障碍为何会出现心脏症状
许多患者可能会问,为何心理障碍会表现心血管症状?从现代心身医学理论来看,心理和身体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统一体,心理疾病可以在身体上出现一系列的症状,身体疾病也可以合并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这些观点已经成为心身医学家的共识。
从神经内分泌角度来看,心理障碍患者出现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减弱。由于所有内脏系统都受植物神经系统支配。因此,心理障碍可能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包括心血管在内的所有内脏系统出现一系列症状。
心理障碍出现的心脏症状的特点
心慌
心慌出现时,到医院作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心脏跳动过快,或跳动正常而搏动力量过强,或发现数目不等的来自心室或心房的过早搏动。所谓过早搏动就是心脏提前发放的一个搏动。患者对过早搏动很是敏感,每一个过早搏动出现时都能感知到。大多数患者感知的往往不是提前出现的心脏搏动,而是过早搏动后正常出现的长间隙,患者可能认为是“心脏停跳”,个别患者可能伴有一过性胸闷。
其实,这种过早搏动是没有风险的。心慌症状一般与活动无关,甚至在适当活动时心慌会改善。另外要说明的是,真正的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来自心室或心房的过早搏动,一般与活动有关。虽然可能有很多早搏,但患者往往感觉不到。
胸闷
胸闷症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者几分钟到30分钟以内,但是大多数患者持续时间比较长,有几小时到几天不等。绝大多数患者的胸闷症状与劳累、没有关系。确实有些患者的胸闷很像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即出现劳累诱发的胸闷、夜间入睡时胸闷加重,甚至在夜间睡眠时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后二者主要见于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伴有明显的焦虑症状的患者。
其中,劳累诱发胸闷者,有些患者休息后症状很快缓解的,但大多数患者休息后很长的时间才能缓解,或者恢复到活动前的轻微的胸闷状态。夜间入睡时胸闷加重者,往往采取坐起减轻胸闷,很像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左心衰竭的症状。许多患者坐卧不安、焦躁,坐起并不能完全缓解症状,往往需要下床活动,或外出活动才可以缓解胸闷症状。有些焦虑障碍的患者,特别是夜间睡眠时突然出现的呼吸急促,更酷似心脏原因引起的急性心力衰竭,但是心血管内科医师检查,却发现不了任何心力衰竭的证据。对这些患者,按照心力衰竭治疗没有效果,或出现程度不等地减轻,但不会消退,经过抗焦虑能很快完全消退。
胸痛
胸痛的部位在胸前区,往往游走不固定,也有些患者胸痛的部位固定不变,持续时间一般比较长,与劳累没有关系,而与情绪有明显的相关性。
血压升高
有些心理障碍患者,在疾病发作时表现为突发性血压升高,血压一般在30~60分钟内自动恢复正常,极似心脏科常见的嗜铬细胞瘤。
常见的心理障碍会出现哪些心血管症状
常见的心理障碍可以出现心慌、胸闷、胸痛和血压升高等心血管方面的症状,心电图可以出现类似心肌缺血的ST压低、T低平或倒置。老年人易被误诊为冠心病和心力衰竭,年轻人易被误诊为心肌炎,或笼统地被冠以“心脏神经症”的诊断,而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警惕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合并的心理障碍
除了单独的心理障碍会引起的酷似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外,确实发现许多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仍然可以在心血管系统方面出现症状,甚至在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出现症状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如前所述的心理障碍的心血管系统症状,应该引起心血管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高度重视。
案例
一例家族性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出现了与劳累无关的、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心慌和胸闷,按照肥厚性心肌病治疗多年没有任何效果。经过仔细询问,原来合并抑郁障碍和急性焦虑,经过应用抗抑郁和心理治疗,症状完全消失。很多高血压患者合并急性焦虑,在原来持续性高血压的基础上,出现阵发性血压升高,单独应用降压药物无法控制,加用抗焦虑药血压降到满意控制。
许多冠心病患者,出现心慌、胸闷和胸痛的症状,症状并不典型,冠脉造影显示冠脉确实存在严重狭窄,但支架治疗没有任何效果,如果仔细询问,可以证实是抑郁或焦虑障碍引起的心血管症状。
如何识别心理障碍
无论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对出现上述不典型心血管疾病症状的患者,在心血管内科按照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治疗没有效果,应该高度怀疑心理障碍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症状。
对于牵涉多个内脏系统,在多个内脏系统出现的症状,经常到多个科室就诊的患者,常规治疗没有效果,应该高度怀疑心理障碍引起的躯体化症状。
如果心血管医师在心理障碍诊断和治疗方面缺乏经验,应该推荐患者到心理科或精神专科就诊,进一步明确诊断。对于抑郁障碍患者,要询问有无自杀倾向或自杀的病史,对于有明显自杀倾向的抑郁障碍患者,建议转入心理科治疗。
是否有治疗的必要性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是心血管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据调查, 在有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生率增加两倍,卒中、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危险增加六倍, 死亡率增加两倍以上。
因此,无论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均需要积极治疗。
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比较
总的来说,药物治疗控制症状效果好,但服药时间比较长,复发率高,有些患者需要长期服药。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范文5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安定医院焦虑障碍门诊和北京友谊医院心理健康之友的部分专家。专家分析,各类焦虑障碍的发生在城市人口中尤为突出,其中,白领、脑力工作者居多。
焦虑障碍≠焦虑
“焦虑!”这个心理学术词语被人们随口说出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了,更有人说,这是一个“焦虑的年代”。那么,当我们在为种种原因焦虑的时候,是不是就意味着焦虑障碍症已经走近了我们?
对此,北京友谊医院心理治疗师辛思洁教授表示,焦虑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体验到并且很需要的感觉。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完全没有焦虑,就会非常怠惰。
焦虑类似于神经唤醒水平,当处于中度唤醒水平时,人的工作效能最高,神经唤醒水平处于低度和高度都会影响人的正常功能。比如我们看书时,如果唤醒水平低,就会昏昏欲睡,唤醒水平过高,可能由于紧张什么内容都没有看进去。
“如果正常的焦虑转化为焦虑障碍 (焦虑神经症),肯定是生活中遇到的几种挫折叠加在一起。焦虑障碍的发病往往是由于心理刺激因素,家庭、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都可能是这些因素。而一个具有焦虑型人格基础的人,在经历了一些刺激性生活事件后,就容易转化成焦虑障碍患者。”辛思洁告诉记者。
在采访中,辛思洁教授分析了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急性焦虑也称作惊恐障碍,往往会突然间发生。
“曾有一位32岁的来访者,症状比较夸张,发作时会突然间感到害怕,担心自己会突然死去。在乘坐公交车的途中会突然出现喘不上气、出汗、瞳孔放大等症状,要下车休息。”辛教授举例说明。
与之不同,慢性焦虑患者的症状表现并不明显,可以正常生活,但一般会伴随情绪抑郁,比如有睡眠障碍和饮食障碍等。
哪些人容易产生焦虑障碍
在采访中,专家表示,各类焦虑障碍的发生在城市人口中尤为突出。那么,焦虑障碍的产生与自身以及所从事的职业之间有什么关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病房室主任林涛认为,焦虑障碍能够出现在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群当中。比如强迫性洗手这一症状,在白领和其他阶层都有所表现。但不同的社会阶层人群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不同。从就诊情况来看,脑力劳动者和白领的人数相对多。
“在高强度脑力工作者中,强迫症特别典型,它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比如在完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仍然止不住地每隔几分钟查一下邮件,否则就不踏实。这种情况就是强迫症的表现,属于焦虑障碍。”林涛主任分析说。
而辛教授认为,患焦虑障碍的患者以白领、脑力工作者居多的情况,也和这类人群文化水平和收入相对高有关系。
辛教授举例,曾经一个来访者是个女博士,对待自己的工作学习非常勤奋努力,却总认为自己的儿子学习不够努力并患有心理疾病,当这位女士带儿子来进行心理咨询时,心理治疗师发现,她的儿子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孩子,相反这位女士患有焦虑障碍。“这种症状的患者会以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去影响、限制其他人的行为。越是与之亲近的人,越容易受到影响。”
寻找引起内心冲突的导火索
焦虑障碍在不同年龄段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一些成年人存在述情障碍,不能很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源于其过去的成长经历。而情绪是一种心理能力,长期的积压会产生焦虑,最后很可能转化为焦虑障碍的躯体症状。
对于焦虑障碍患者,现在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其中药物治疗主要采用抗抑郁药物。
林涛主任认为,导致焦虑障碍的原因更多的是患者的心理冲突。因此,焦虑障碍症患者除了适当用药之外,最好能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心理治疗又分精神分析法、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等。而关键之处,在于找到引起患者内心冲突的那根导火索。
“对于一个强迫症患者,在确定治疗方案之前,我们会对其进行评估,看患者的强迫症状与生物性因素的关系密切程度。因为,有时患者在生活中没有太多心理刺激因素,那么他的症状可能与生物因素的关系更密切,这时主要采用药物治疗;而有些患者存在很大的心理冲突,虽然药物可以帮助他缓解症状,但不能解除他内心深处的冲突,应该对其进行心理治疗。”林涛主任说。
对于存在于焦虑障碍症患者内心深处的心理冲突,患者自身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冲突会以扭曲变形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焦虑障碍的种种症状,如强迫、焦虑、恐怖等等。精神分析法就是帮助患者去探索内心深处的心理冲突。探索的方法很多,比如梦的解析等。
林主任强调,采用什么疗法,取决于不同的治疗取向。目前应用得比较多的是精神分析法。
无论是哪种焦虑障碍,都主要有两种情绪表达,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这两种情绪会相互转化。而前者比后者的情况更为严重一些。辛思洁打了个比方,就像两个溺水者,焦虑情绪的人还有挣扎的反应,而抑郁情绪的人已经无声息地沉下去了。因此,在焦虑阶段及时干预,能够有效阻止其发展成为抑郁症患者。
做一个“平衡”的人
对于如何减少脑力劳动者出现焦虑障碍几率的问题,辛思洁表示,压力本身是无法减轻的,但是,压力可以放下。
“这张纸很轻吧?如果这样举上8个小时,就成了不能承受之轻了。很多人觉得压力大是因为他一直举着这个压力。”辛思洁表达得很形象。
对于科研工作者、白领等脑力劳动者,辛思洁建议, “把压力限定在8小时之内”。下班之后,把压力放下,让头脑转到其他的兴奋点上。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方法。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范文6
【关键词】心理疗法;焦虑症;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97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479-01
焦虑症(anxiety)又称焦虑性神经症,它是以持续性紧张、担心、恐惧或发作性惊恐为特征的情绪障碍,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等行为特征。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
目前,国内大量的焦虑症治疗集中在药物治疗方面,而在心理治疗焦虑症的临床与理论研究方面则不多。本文主要是对国内在焦虑症的心理疗法研究进展方面作一概述。
1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由美国心理学家贝克(A.T.Beck)在1976年发明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对于焦虑症,贝克认为认知产生情绪障碍及焦虑情绪,而认知上的失衡进一步导致焦虑症的产生。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就是要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矫正患者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并时刻把认知矫正与行为矫正结合起来,努力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取代原来存在的恶性循环,从而使原来不良症状减轻、消失,有利于疾病的改善。
2 催眠疗法
随着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各种心理治疗的方法逐渐被公众知晓。其中,最为神秘的莫过于古老的催眠治疗。催眠时,在催眠师的诱导下,接受催眠者的意识由清醒变得恍惚,进而如醉如痴,其身体或柔若无骨而瘫软在地,或坚如木石而足以载人。在催眠师的指示下,被催眠者惟命是从,心无旁骛。催眠结束后,被催眠者由混沌状态逐渐恢复意识,好似大梦初醒,对刚才发生的一切印象模糊,恍如隔世。
催眠治疗是在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上,催眠师将患者引入催眠状态,并对其进行心理分析与治疗,了解其被遗忘的、压抑很深的、创伤性体验与致病的心理矛盾与冲突。催眠疗法对焦虑症的治疗方法就是通过与患者潜意识交流,了解深藏于潜意识中的焦虑根源,使其暴露于意识之中,让患者了解并进行疏导、发泄,以利缓解焦虑症状。催眠使焦虑症患者处于安静放松状态,直接有效缓解紧张惊恐及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现在国内有8篇相关研究报道。
3 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Moritatherapy)由日本慈惠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于1920年创立,是一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几十年来,经森田的后继者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一种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并被国际公认的、一种有效实用的心理疗法。森田疗法认为焦虑情绪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人都有,不用理它,症状会自然消失,不会被焦虑情绪所束缚。对于焦虑症的治疗,森田疗法有两种形式:门诊治疗和住院治疗。 门诊疗法是通过心理门诊,使病人接受森田疗法谈话交流和治疗指导,指导病人接受自己的症状,不排斥它。 住院治疗是森田治疗的基本方法。治疗前先向病人讲解森田住院式理论,让病人认识到在疾病症状出现后,由于担心治不好病而整日在痛苦之中,加重了躯体和心理的负担,导致病情恶化,这就是身心交互作用的结果。让病人知道这种身心交互作用是导致病情加重的动力,治疗的目的就是要消除这种动力。当病人对森田理论有了足够的学习后即开始实施森田疗法[1]。
4 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或称精神动力取向心理治疗,指的是建立在精神分析理论上的心理治疗方法,聚焦于对来访者的无意识心理过程进行分析,探讨这些无意识因素是如何影响来访者目前的关系、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的。通过对来访者生活历史的探索,探讨来访者是如何经历既往的人生而发展变化,帮助来访者更好地应对当下的成人生活。人类个体常常由无法意识到的因素决定或者影响着他们的情感和行为。这些无意识因素可能是造成他们痛苦与不幸的来源,这些痛苦可能表现为我们可以看到的症状,也可以表现为困扰自己的人格特点,或者表现为工作、人际、亲密关系上的困难,情绪的不稳定以及自尊的受损。由于这些因素都是无意识的,家人朋友的忠告、阅读自助心理书籍、甚至依靠再坚强的意志力也无法缓解这些痛苦。精神分析治疗,聚焦于对来访者的无意识心理过程进行分析,探讨这些无意识因素是如何影响来访者目前的关系、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的。通过对来访者生活历史的探索,探讨来访者是如何经历既往的人生而发展变化,帮助来访者更好地应对当下的成人生活。
5 综合心理治疗
众多的心理治疗学派由于发展不同的疗法,疗效也各有千秋,大家开始意识到不同的心理治疗存在共同的影响治疗变化过程的因素,出现了对心理治疗整合模式的探索。多种方法(如患者中心治疗和解释性心理治疗、支持型心理治疗、社会心理治疗等)并用已成为心理治疗发展的趋势。
6讨论
随着人们对焦虑症的生物学、心理学等病因学的不断认识和研究,咨客中心疗法、意象对话技术、NLP方法等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应不断用于临床,使焦虑症患者在临床症状和社会功能方面有所改善。并且焦虑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程度也会越来越高。所以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将研究指标客观化、规范化,以寻求更简捷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使焦虑症的研究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