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案例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物保护案例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物保护案例分析

文物保护案例分析范文1

关键词:汉阳陵 文物遗址 保护 展示 博物馆

1.历史背景

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141年)是继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之后西汉王朝的第四代皇帝。汉阳陵始建于公元前153年。从汉景帝始修陵到王皇后入葬,阳陵的修建时间长达28年。2001年。汉阳陵成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汉阳陵区位

汉阳陵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是咸阳原上西汉九陵中最东端的一座。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高陵县三县区,此地平坦高亢,渭河与泾河从南北两面夹原东流形成环抱之势。南与汉长安城隔河相望,西与汉高祖长陵相邻。汉阳陵坐西面东,占地20平方公里,有190多个外藏坑,其中围绕帝陵的81个外藏坑地位和等级最高。

3.汉阳陵帝陵陵园外藏坑现状

汉阳陵帝陵陵园平面为正方形,四边有夯土围墙,墙中部均与阙门。由帝陵,后陵,南、北区从葬坑,刑徒墓地,陵庙等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

帝陵为“亚”字形。整个陵园以帝陵为中心,四角拱卫,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显示了唯我独尊的皇家意识和严格的等级观念。墓室在封土下的中间位置。帝陵东西南北各有一条墓道,平面均为梯形,内大外小。根据西汉陵制,陵墓以东为贵,主墓道向东,面对司马道。

4.汉阳陵帝陵陵园外藏坑设计所面临的挑战

首先,在帝陵封土近邻大兴土木为国内外仅见,可谓“万岁脚下动土”。如何保护和维持汉阳陵的历史面貌实属不易。

由于紧邻帝陵封土,如何保持帝王陵园原有的自然与历史环境风貌;基础深开挖过程中如何防止陵体的坍塌和位移并消除陵体对于建筑物形成的水平侧压力;遗址区占地面积较大,个俑坑长短不一,如何保持遗址区的整体气势避免建筑结构对遗址区的分割;如何克服在陵体一侧和外藏坑遗址上施工所受到的各种限制因素,都成为设计者在设计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二,汉阳陵帝陵外藏坑规模宏大,文物种类多样,对保护的物理环境要求苛刻,温度控制:18°±2,湿度控制:55%±5。如何创造良好的文物保护环境和展示环境为设计关键。

其三,汉阳陵文物艺术精湛,但尺度较小,仅为秦兵马俑三分之一大小。如应用国内外常见的展示于此,例如,秦兵马俑博物馆,观者与文物距离遥远,难以展现汉阳陵文物之内涵。

其四,此项目仅覆盖汉阳陵帝陵86道外藏坑中的八分之一 ,随着考古研究工作的继续,未来也许会有后续工程,设计必须考虑未来的发展。

5. 汉阳陵帝陵陵园外藏坑保护展示厅设计

汉阳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是我国遵照国际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准则和遗址文物保护的通行办法建造的第一个全地下遗址博物馆,建在西安市北郊的帝陵陵冢旁,也是陕西省第一个多国、多学科合作设计的博物馆。展示厅建筑以文物保护为核心,以文化展示为主线,全面运用了多种国际文物保护的先进技术,完整体现了当代国际古迹遗址保护的先进理念,成为我国新一代遗址博物馆建筑的典范。

汉阳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采用了多项国内外先进技术。文物环境采用了斯洛文尼亚自适应文物保护技术,并在使用方式上有所创新;参观环境利用地热资源,采用水源热泵空调通风系统,达到绿色环保和节能双重功效;遗址保护大厅采用全地下大跨度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上部覆土植草,60米长参观通廊悬挂在屋顶,建筑在结构设计、结构施工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文物深度解说采用澳大利亚幻影成像技术;在建筑材料方面,遗址大厅采用复合中空玻璃,具有强度大、耐高温、透明度好、通电加热防止结露和调节环境温度的多种功能;实体墙面采用粗陶粒蓄水砖,自动吸收土壤中散发的多余水份,调节和稳定室内湿度;文物遗址照明采用光纤和LED 等先进光源,消除可能破坏文物的紫外线辐射,保护文物。

根据外藏坑文物的分布状况及类型,设计了丰富的流线,从入口开始,在长达500米的展线中,通过引、停、绕、跨、靠、观等手段,配合灯光照明,引导游客从不同方位和视角观察文物,造成跌宕起伏、一回三折的游览心路历程。参观者由东司马道穿过东阙门遗址,在眺望帝陵陵园整体格局以后,向北进入主入口。参观者从主入口沿从葬坑方向由东向西经坡道转两折进入门厅,门厅地面标高比现在地面标高低3米。从门厅沿北墙,参观者继续走坡道下3米至遗址中部空当处。坡道穿越大厅,向西可以隐约望见从葬坑遗址全貌;通过玻璃廊,参观者到达96米长从葬坑的西端,进入展示厅最精彩的段落。通过长从葬坑以后,参观者进入休息大厅。北面坡道之下是纪念品商店,东部是放映厅。参观者在这里经过暂短的停留、休息,最后通过大厅西北角的长坡道进入主出口厅及庭院。主出口厅及庭院比现在地坪标高低3米,参观者经坡道到达内环道,继续参观陵园遗址。

文物保护案例分析范文2

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游客管理;游客调查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3)06-0117-05

Exploration of and Practice with Visitor Management

at the Mogao Grottoes

——Visitor Investigation Procedures

LI Ping

(Reception Department, Dunhuang Academy, Dunhuang, Gansu 736200)

Abstract: Scientific visitor management is effective in bridg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tiliz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A periodic visitor survey carried out to examine the experiences, requirements, and relevant information of visitors in a timely manner should be a prerequisite and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y visitor management plan. By introducing the visitor investigation activities at the Mogao Grottoes,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scientific, standardized, and routine visitor observation for improving visitor management at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Keywords: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Mogao Grottoes; Visitor management; Visitor investigation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届会议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在宝贵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经历了漫长的自然侵蚀与可怕的人为破坏后,人类第一次集体意识到了这些资源的独特性、不可再生性以及对于人类历史、现实与未来具有的重要意义,从而发出了共同的声音:保护无论属于哪国人民的这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

1985年11月,中国政府正式签约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7年11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第十一届会议上,莫高窟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与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泰山一起成为中国首批“世界遗产”。这意味着莫高窟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它将享受整个国际社会在经济、科学、技术、艺术等方面的集体性援助,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政府和这处遗产的管理机构——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的有效保护,向全世界作出了自己的庄严承诺。

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25年后,伴随着整个中国国力的增长、全民文物保护意识的提升、国家对文物保护事业的重视和投入的加大,今天的莫高窟在文物保护的技术、设备、资金和管理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都是25年前所不能相比的。但与此同时,一个在25年前并不突出或者根本不存在的问题现在变得日益严峻,那就是作为极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的莫高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来访者的压力与威胁。过多游客到来造成的洞窟内空气中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洞窟长期开放引起的过度疲劳以及随之而来的壁画酥碱、起甲、空鼓等病害的加剧,都是脆弱的“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不能承受之重”[1]。而这也似乎是全世界的遗产地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保护与开放的矛盾。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旅游理论界曾流行着这样的观点:旅游业是无烟产业,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旅游业是低收入、高产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资源主要是由可再生资源组成的,旅游消费是精神消费的过程,因此旅游资源不会耗竭。现在看来,这样的观点毫无疑问是极大地低估了旅游业对环境和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损耗[2]。但另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对那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当地社区民众生活的改善所作出的贡献同样是巨大且不容忽视的。更重要的是,这些旅游资源(自然和文化遗产)从本质上来讲属于所有人,每一个人都有欣赏、认识、了解它的权利,而且也只有当这些遗产的重要性和脆弱本质被广泛的大众理解和接受,遗产地才能够争取到它赖以生存的资金和公共政策的支持。公众才会对文化遗产有公共意识和公共支持,在这里保护和旅游找到了他们互利的支点。正是认识到了保护和旅游这种既相互对立矛盾又彼此需要、互利的辩证关系,人们开始思考和寻找一种新的出路。

游客管理(Visitor Management)一词最早出现于何时,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但作为有意识的游客管理活动,学界一般认为最早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一些国家公园。当原本只对特权阶层开放的公园开始服务于普通民众后,大量游人涌入,对公园的环境造成了极大地冲击,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公园的生态资源,游客管理具有根本的重要性。可以说游客管理最早的动机就是对环境资源的保护[3]。

半个多世纪以来,游客管理的理念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践。我国虽然到目前为止依然缺乏对游客管理的系统理论研究,但与游客管理相关的管理活动本身在客观上是存在的。在对西方先进的游客管理理念与成功的管理经验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中的不断探索与总结,我们对游客管理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简单、粗放到逐步科学、规范的过程。游客管理的基本要素从游客与环境的两个要素,扩展至游客、环境、政府、旅游企业、社区等多个要素;游客管理的内容从游客责任管理,扩大为游客责任管理与旅游体验管理;游客管理的目标也从单一的环境保护,发展为游客满意与旅游目的地满意[4]。可以说,在对什么是科学的游客管理的认识问题上,我们已经取得了进步。但是要对游客管理下一个科学、准确的定义,却依然是困难重重的工作。也许游客管理就像管理一词本身一样,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自己的解释。但是科学的游客管理要实现游客满意与旅游目的地满意这一概念,却已经是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换句话说,如果遗产地的游客管理不能有效地制止游客的不良行为对遗产资源的破坏与损耗,则将被视为是一种失败;如果遗产地游客管理不能给旅游者带来一段有价值的、满意和愉快的经历,并使遗产的重要性、脆弱性和保护它的必要性得到旅游者内心的认可、传播与尊重,也将是一种失败。这就是我们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游客管理部门,在过去的若干年开展一切游客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基本信念。

《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分项规划第13章为游客管理规划,明确提出游客管理目标为:为游客提供国际先进标准的优质服务,将敦煌莫高窟建设成优质的世界遗产地。在主要对策中采用游客问卷形式,及时了解游客感受与需求,积极提高服务内容与质量。同时,建立定期监测制度,监督游客服务质量改善情况。

作为敦煌研究院的管理和接待游客的部门,我们根据《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中明确提出的游客管理目标,把游客调查作为搞好游客管理工作的一个常规方法,持续不断地了解了大量的游客基础信息,这些信息是我们制定保护与开放、游客管理与服务的依据。通过了解游客对莫高窟管理和服务的整体感受与评价,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改进我们的管理工作,提高服务与管理水平。

从2002年开始至今,莫高窟每年定期进行3次游客调查,经过10年的连续游客调查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编辑了《莫高窟游客调查规范手册》。中国文物古迹理事会出版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案例分析》一书,将莫高窟游客调查规范程序作为遗产地游客管理的成功案例(案例19)予以收录。

一 2002年以来的游客调查活动

敦煌研究院接待部作为游客管理的部门,负责游客调查工作,10年来进行的有代表性的游客调查活动共有16次。每次的规模相同,发放2000份调查表,调查活动内容如下:

教育专项调查(2002年8月)

“五·一”黄金周游客满意度调查(2002年)

“十·一”黄金周游客满意度调查(2002年)

洞窟内照明设备及玻璃屏风的专项调查(2004年)

游客行为调查(2004年)

陈列中心游客调查(2005年)

游客参观需求调查(2005年)

中国文化遗产日游客调查(2006年)

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游客调查(2007年)

黄金周遗址游客服务专项调查(2007)

未预约游客信息采集调查(2007年)

“五·一”黄金周游客调查(2008年)

“十·一”黄金周游客调查(2009年)

“五·一”黄金周游客调查(2010年)

旅游高峰期游客调查(2011年)

“十·一”黄金周游客调查(2012年)

二 游客调查的程序

游客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图1)。

(一)组织游客调查机构

《敦煌莫高窟总体规划》中的游客管理规划指出:由直接涉及游客管理的部门负责人或主要参与人员提出游客服务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而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前景目标,据此制定敦煌莫高窟的游客管理对策、具体措施与工作计划。因而,游客调查机构人员必须包括游客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有经验的从事游客服务的工作人员,最好有精通外语的专业人员参加,组成一支懂专业、懂外语、会分析的组织调查机构,人员由四到五人组成。

(二)确定游客调查时间、内容

根据遗址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进行游客调查的时间及内容。游客调查时间应当固定,这样每年所进行的游客调查才能有对比,以发现问题。调查内容应根据工作的进展进行更新。调查时间的确定应当有代表性。我们确定每年4月为常规调查,此时为莫高窟新的一年接待工作的真正开始。“五·一”、“十·一”为黄金周,是游客最为集中的时候,此时莫高窟的参观办法有所改变,必须对此进行调查,了解游客对这一参观变化的感受。8月为专项调查,此项调查内容时有更新。

(三)设计游客调查表

敦煌莫高窟游客调查表(样表)

尊敬的游客:

欢迎您来敦煌莫高窟参观,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就是今年的6月10日。在“文化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敦煌研究院接待部决定进行专项游客调查,希望您将自己的感受及体会通过填写这份调查表记录下来。调查的结果将有助于我们加强我们的管理工作,更好地为游客服务。您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我们深表感谢!

敦煌研究院 接待部

1. 您来自什么地方: 省 市(县)

2. 性别(男、女)

3. 您愿意告诉我们您的年龄段吗?愿意/不愿意

20岁以下 20岁至30岁 30岁至45岁

45岁至60岁 60岁至70岁 70岁以上

4. 您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来到敦煌:

火车 飞机 长途汽车 自备车 其他

(具体交通工具______________)

5.您本人: 参加了旅行团

没有参加旅行团,自由旅行

6. 这是您第一次来莫高窟参观: 是 不是

如果不是第一次,你以前来过几次?

7. 您是怎样知道莫高窟的:

报刊 电视、广播、网络 出版物

家人、友人的介绍 政府机构的宣传

在工作单位获知 旅行社广告

其他(请具体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您来参观的主要目的是:

研 究 考 察 旅 游

其他(请具体说明__________)

9. 莫高窟如遇下雨、下雪、沙尘暴等恶劣天气,为保护文物,暂停开放。您是否理解这一举措?

理解 不理解 反对

10. 若您到达莫高窟后,被告知因上述情形莫高窟将停止开放,不能按时参观时,您的反应是:

先参观莫高窟陈列馆,以等待天气好转,洞窟开放

改变日程,去别的景点参观

非常生气,取消莫高窟参观计划

11. 您大约参观了多长时间?

一小时 两小时 两小时以上

12. 您对莫高窟讲解员的服务态度及讲解质量是否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13.您若对遗址的管理及服务方面有什么建议、意见的话请告诉我们:

以上是本次调查的问题,耽误了您很多宝贵的时间,非常感谢您的合作,您提出的答案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工作水平,谢谢!

2006年6月5日

游客调查表的设计需要认真准备、反复讨论,向直接与游客交往的人员征求意见,因为他们非常了解游客的心理。我们的做法是请全体讲解员对调查表进行讨论,不断修改完善,设计中、英、日三种文字的游客调查表,结合调查主题设计调查内容和调查条目。每次调查活动,调查表的前8个问题是一样的,因为前8项是关于游客的基本信息,其后诸项则各有侧重。向游客提出的问题应为中性问题,不能诱导游客回答。

调查表应包括常规的条目以及调查的专项条目,各个调查表的条目内容应该连贯。时间久了,可能有些条目不再有意义,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调整。

游客调查表的发放及回收方式

游客调查表的发放及回收方式要根据遗址的具体情况而定。发放方式及回收方式会对游客调查内容产生影响,所以应当慎重考虑,尽量采取一种不干预游客填写调查表的形式发放及回收。4月份为莫高窟接待工作新一年的起点,此时来莫高窟参观的游客并不多。希望了解游客对遗址的综合管理方面的体会及认识,包括遗址的服务设施、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游客调查表原则上在莫高窟入口处直接发给游客,在出口处回收。回收问卷时,赠送小纪念品。

“五·一”、“十·一”黄金周游客非常集中,在两个入口处设置专门调查人员进行调查表的发放及回收。8月为旅游旺季,尤其是团队比较多,此时调查表分别发给各团队的导游人员请其转发至每个团队成员;参观完毕后,由旅行社导游人员集中交回。

(四)游客调查表的统计

由游客调查小组负责游客调查表的统计工作,提交统计报告,再由责任人进行分析。

(五)游客调查分析

游客调查分析工作非常重要,认真地分析可以了解许多游客信息及游客动态,并且掌握游客对遗址的综合感受以及意见、建议。分析结果对遗址的管理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管理人员改进工作方式,提出更加切合遗址管理工作的措施。由专人负责管理,建立一系列健全的游客调查电子档案。用书面文本的形式对游客调查结果进行详尽地记录,并把调查及分析结果及时提交上级部门。

三 结 语

通过调查积累、综合分析使我们认识到,游客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公共政策、旅游设施、交通、展陈内容、线路设计等领域及部门合作关系,任何遗产地游客管理计划的制订都应该建立在遗产保护单位、旅游部门、当地社区(地方政府与民众)以及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合作与沟通的基础之上,通过采用国际标准,依据科学、严谨的程序和步骤,对文化遗产地的历史文化价值、保存利用和管理现状予以评估,以定期的游客调查结果作为制定游客管理计划的依据,寻找解决矛盾的相应对策。

作为长期工作在文化遗产地、从事莫高窟旅游开放一线的管理人员,限于篇幅,本文并不试图探讨涉及游客管理的更多问题并作过多的理论阐述,仅希望从个案入手,让人们了解我们在对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通过的纲领性文件《国际文化旅游》和《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充分尊重的前提下,按照《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中有关游客管理的分项规划,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践行的理念和要求的。如果本文能对其他历史文化遗产地的游客管理工作有所裨益,将深感欣慰。

参考文献

[1]樊锦诗.莫高窟保护和旅游的矛盾以及对策[J].敦煌研究,2005 (4):1-3.

[2]谢凝高.“世界遗产”不等于旅游资源[J].北京规划建筑,2001(6):58.

文物保护案例分析范文3

关键词 寺庙 寺庙人文活动 寺庙公共空间 什刹海地区 发展与保护

引言

什刹海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不仅包括古桥、园林、寺庙、王府、名人故居、胡同民居、老字号等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资源,还包括非物质形态的上元灯节、西寺庙会、观莲赏荷、祭祀火神等民俗活动,和戏曲、诗词、书画、曲艺等文化活动。什刹海地区的寺庙以其分布密集的特点,与其所承载的许多民俗文化活动,共同成为该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一。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寺庙及其所承载的各种民俗活动逐渐退出了城市生活的舞台,成为城市历史的象征。如何在城市发展的新时期,妥善保护和利用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什刹海保护规划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基础研究课题之一。

本文即是将什刹海保护区的重要的保护对象之一——寺庙及其周边环境作为研究课题,对其演化发展和保护进行全面的研究,结合寺庙的历史和现状,对其保护和发展进行思考。

一、什刹海地区寺庙概述

(一)什刹海地区寺庙的特征

什刹海地区寺庙的特征总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数量多,分布最为密集;级别高,多为历代皇帝赦建。据有关文献记载,北京“佛寺至千余所”,“庙宇不下千百”。清乾隆年间绘制的《京城全图》中标有寺庙 1300 多座。而数什刹海地区的寺庙最为密集。什刹海地区的寺庙多为赦建,深为皇家重视。在皇家看来,什刹海是京城水域的水关,因此什刹海畔寺庙的神灵是最灵验的。例如:什刹海东岸敬奉火神的火德神真君庙,其资历要比明清皇宫里的火神资历高深。

(二)什刹海地区寺庙的民俗活动演变

在众多的民俗活动中,与宗教祭祀相关的活动主要有:盂兰盆会、祭祀火神、西寺庙会、城隍出巡和上巳春禊。这些活动有的已经停止,有的延续下来,并以新的形式融入现代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生活之中。这既延续了历史文化传统,又增强了现代城市生活了文化底蕴。

盂兰盆会是一种宗教仪式,它在我国最早施行市在南朝初年(538 年)七月十五日,是曾三次舍身佛门的梁武帝首创的。由于皇帝的提倡,又符合民间孝亲的传统观念,所以盂兰盆会兴盛起来,一直到清末的一千年以来,延续不断。具体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大致可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宋代以前的盂兰盆会,以佛教寺院为中心,以供佛斋僧为主要内容;到了宋代,盂兰盆会从寺院走向民间,以祭祀祖先和超度亡魂为主要内容之一,同时带有民间娱乐活动,形成了一种佛教习俗和民间习俗合二为一的社会新风俗。

北京的盂兰盆会活动,早年间是在什刹海举行的。活动分为水上和陆地两部分。其中,水上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放河灯。 可见,什刹海地区的寺庙无论在选址、命名、院落格局和公共空间的景观特性上,都与水有密切的联系。在对环湖寺庙周边环境进行整治的过程中,营造亲近水岸的公共空间,形成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融合,既是对寺庙历史文化脉络的一种延续,同时又丰富了环湖景观的历史人文特色。

(三)寺庙人文活动和公共空间的特征

寺庙作为一种祭祀的场所,它的兴衰与祭祀文化的兴衰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漫长的古代封建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以及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统治的需要,祭祀文化兴盛。无论是宗教祭祀,天地鬼神祭祀,还是对历史人物的祭祀,祭祀活动是全民性的,它反映出人们的精神信仰,是城市居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寺庙作为祭祀的场所,在中国古代城市中是很有生命力的。近代 20 世纪上半叶,随着清朝的灭亡,受封建统治阶级推崇的各种宗教祭祀活动逐渐走向衰落,城市中的寺庙也因此香消火断,祭祀功能逐渐衰退,寺庙逐渐演变成了现代城市中的历史遗迹。

当然,寺庙作为现代城市中的历史遗迹,它与其所承载的祭祀文化一起,是一种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若能对其进行挖掘和开发,用来发展旅游,将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品味的提高。在寺庙的祭祀功能逐渐衰退的情况下,一些寺庙周边的商业区却并未随之消亡,而是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延续下来。有的保持了古代寺庙和商业街区合一的特点,如上海城隍庙;有的则完全演变成商业街区,古代庙宇已不复存在,如北京隆福寺。因寺庙而起的集商业、娱乐和祭祀于一体的庙会是古代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形式,对我国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的经济文化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不可否认,由寺庙祭祀文化而形成的商业街区也因此具有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在这些商业街区的发展过程中,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强化其传统文化特色,将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价值。

(四)什刹海的功能变迁对寺庙周边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政府再次组织了大规模的什刹海的整治工作,并打通了环海的道路,治理了整体的环境。由于当时的财力不足,难以对很多东西进行修复和保护更新,于是进行了严格的保护措施,防止不当的建设对什刹海地区传统文化特色的破坏。什刹海地区的寺庙道观作为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文物保护单位,部分也得到了重修和改造。随着后续多次的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工作的展开,什刹海地区的部分寺庙也逐渐得到了及时的保护和整治,其周边环境也正在逐渐改善。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宗教文化逐渐退出了社会文化的主流之列,寺庙也成了城市的文物古迹,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象征。因而寺庙周边环境的发展趋势与什刹海地区的整治和保护规划有密切的关系。

二、什刹海地区寺庙及其周边环境案例研究

什刹海地区众多的寺庙,其古建筑风貌、使用状况和周边环境的现状情况各有不同,有的仍保持原建格局,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但未列入文保单位,如什刹海寺;有的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已经完全不存在,如丰泰庵、弥陀寺;还有很多文献记载的基本保持原建格局的寺庙还未被发掘。

(一)火神庙的历史沿革

火德神真君庙位于地安门外大街,占地约 4000 平方米,坐北朝南,南倚后门桥,北望钟鼓楼,西临什刹海,东临地外大街,是古都北京中轴线上一处重要的道教庙宇。

火德神真君庙建于大唐贞观六年(公元 631 年),距今已有 1370 多年的历史了。建成之初规模还很小,元、明时期均有重修,并且规模有所扩大。如今火德真君庙的格局就是明代重修后留下来的。至乾隆二十四年(公元 1759 年)又重修,明清时期是火神庙的鼎盛时期。清末民初时,火神庙被挤占了不小的面积,但建筑和神像仍基本保持完整。目前火德神真君庙的主体现基本保存完整。西城区人民政府已将火神庙列为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深度开发重点之一。

(二)火神庙人文活动变迁

火神庙是一家道教庙宇。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间风俗活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六月二十二祭祀“火祖圣诞”的活动。过去皇帝每年都要遣太常寺官前往致祭,可见,火德真君庙也像其他皇家庙宇一样,列入了国家祀典。

在火神庙内,每年还有很多传统的活动: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诞辰;二月十五太上老君诞辰;夏至为上清灵宝天尊诞辰;冬至是玉清元始天尊诞辰;七月十五位中元节,中元赦罪地管清虚大帝诞辰。

但在解放以后,由于历史的原因,火神庙的功能发生了变化:道士们陆续离庙还俗,该庙院落殿宇成为公安派出所,后来变成了防化兵招待所和公安局交通队的家属宿舍,据说有 30 多户人家居住。

(三)火神庙周边环境的演变及现状问题

火神庙历来是一处游玩的胜景。唐代修建火神庙时,什刹海还是一片野水,庙宇周边主要是一片自然野趣的景观。元代,什刹海成为京城航运的枢纽,来来往往的漕船经过火神庙前,以致鼓楼前大街逐渐成为繁华的商市,火神庙原有的野景野趣的环境因此大大改变,成为繁华的商业之地。明代以后,漕运停止,什刹海成为游览胜地,但因地安门外鼓楼前成为了繁华的闹市后,火神庙失去了其清静怡然的幽雅环境。

自解放以来,由于火神庙内宗教活动的停止和庙宇功能的变化,火神庙在长期缺乏规划的使用下,其周边环境整体质量大大下降。

(四)火神庙周边环境的整治规划

火神庙以其显著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和高级别的建筑形制,成为什刹海地区一处历史和宗教文化重要的人文景观,它引发的宗教和民俗文化活动是古代城市居民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上,火神庙及其周边是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修缮完成以后,将由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向社会开放。它将为什刹海地区的旅游观光和市民生活提供具有文化底蕴的场所。通过挖掘和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使其成为城市旅游观光和市民生活的公共场所,有利于城市公共环境的建设和人文价值的提升。

三、什刹海地区寺庙周边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思考

由于历史的原因,什刹海地区的寺庙许多已经受到严重的破坏和荒废。在现在仍保存完整或部分殿宇的寺庙中,被单位占用的大多进行过整修,现状条件较好;而作为民居大杂院的寺庙,建筑大多比较破旧,且居民私搭乱建现象严重,院落内拥挤不堪。

寺庙既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历史文化遗存,既要保护,又要开发和利用。例如火德神真君庙目前已在修缮整治中,修缮完成以后,将有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向社会开放。这对文物保护和地区文化内涵和人文活力的提升来说都是有益的。

什刹海地区的寺庙不同于建在深山密林中的寺庙道观,具有自然的野趣,它们星罗棋布地分布在沿海及大大小小的胡同中,与民居院落比邻而建,它们与社区的关系密切,更像是城市中的公共活动场所。依据寺庙的性质功能和所在社区的特点,创建既体现民族文化,又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休闲娱乐场所、文化生活交流中心、民间技艺的场所等,一些寺庙还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传统习惯,定期举办一些小型的庙会活动,以弘扬民俗文化,改善社区生活环境,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结语

本论文是针对什刹海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一的寺庙道观进行的研究,包括地区内寺庙的整体概况、历史沿革和民俗活动,以及地区内现存的部分寺庙的历史和现状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对寺庙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一些个人的想法。希望这些努力对什刹海今后的保护工作会有一定的帮助。

北京的寺庙是千年古都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对于寺庙及其周边环境的发展和保护思考对北京旧城内其它地区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本论文在第一部分中,从理论上阐述了寺庙的祭祀文化和寺庙引发的城市活动,并通过案例分析了寺庙对城市的影响,希望在对寺庙的保护和利用中,不但从文物建筑的角度,更从城市的角度去看待古刹寺庙。

参考文献:

[1]吴英才.中国的佛寺[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2]候仁之.什刹海志[J].2002.

[3]田尚.中国的寺庙[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4]张敏.北京什刹海地区规划建设的回顾与论述[J].1992.

[5]晓许.老北京的庙会[J].中国商贸,2000(4).

[6]肖艳.“盂兰盆会” 是怎么一回事[J].文史杂志,2000(4).

[7]陈康.火神庙[J].集邮博览.2006(5).

[8]张必忠.什刹海的历史变迁[J].北京社会科学,1999,0191.

文物保护案例分析范文4

关键词:虚拟现实 旅游 虚拟旅游

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 VR) 是一种由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创造的新世界, 是一个看似真实的模拟环境, 通过多种传感设备, 用户可根据自身的感觉, 使用人的自然技能对虚拟世界中的物体进行考察或操作,参与其中的事件; 同时提供视、听、摸等直观而又自然的实时感知, 并使参与者“ 沉浸”于模拟环境中。模拟环境, 可以是某一特定现实世界的真实实现, 也可以是完全虚拟构想的世界。

一、问题的提出

虚拟现实技术在近年来在各行业运用广泛,如在城市规划、室内设计、文物保护、交通、房地产、游戏、军事、家电、地理、教育、工业、视频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依托于虚拟现实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虚拟旅游,是旅游业的一次科技革命,目前主要应用于旅游景区、饭店及会展的营销。

虚拟现实技术与高度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相结合,将会最大限度的接近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距离,进而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结合国内虚拟旅游现状进行分析

当前虚拟现实技术与旅游业的结合主要在于其旅游目的地的宣传营销,形式上目前则有两种:一是利用计算机图形技术,对真实环境进行抽象从而建立三维立体交互世界的虚拟旅游,实时漫游过程中可以根据观者的位置、光照等信息由计算机自动绘制相应的视景。二是采用基于实景图像的虚拟信息空间,利用照相机采集的离散图像或摄像机采集的连续视频作为基础数据,经过图像处理生成全景图像,并对其进行空间关联,建立起具有空间操纵能力的虚拟环境。例如,北京故宫利用采集到的文物和古建筑的图像以及视频等作为基础数据生成全景图像,建立的数字故宫的虚拟漫游系统。

1.全景图虚拟现实技术案例分析

本文通过google、baidu两个比较权威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选取国内比较常见的虚拟旅游网站360度虚拟实景旅游网(台湾繁体)、中国全景、风暴全景对当前我国旅游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对虚拟技术在旅游方面的应用进行分析。

表1 在旅游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网站对比分析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1)以360度虚拟旅游网为代表的台湾网站更注重全方位旅游信息的提供,而大陆虚拟旅游网则多停留在哗众取宠的形式上面,网站服务不够细化。台湾虚拟旅游网站比较注重旅游信息的提供,除了提供景点360度全景图之外,其提供的信息还涉及到旅游地概况、各级行政地图及GPS坐标、旅游地交通、景点的住宿、餐饮。而大陆虚拟旅游网站所提供的旅游信息则相对较少,其在功能上却呈多样化,如中国全景网站除了总的行政地图及景点全景图之外,还提供有俯瞰式三维虚拟浏览地图,这在一定程度上与google earth的功能相似。而风暴全景网则提供除景点全景图、俯瞰式三维虚拟浏览地图之外的遥感技术、实时监控视频,让游客在千里之外就可以看到景点实时图像,过了一把魔镜瘾。但大陆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则明显不如360度虚拟旅游网,关于目的地详细的出行信息都不全面,风暴全景甚至没有对网站内全景景点进行分类,这给网站用户的信息检索带了很大的不便。

(2)以360度虚拟旅游网为代表的台湾网站提供中英双语的信息服务,而大陆两个虚拟旅游网站都仅提供汉语一种语言的提供,这说明了网站创建的理念上的差异,即360度虚拟旅游网面向全世界的旅游者,有更为广泛的宣传效果,而大陆两网站则显得有些视野狭窄,仅仅注意到了国内的旅游者。其实这种情况的发生也是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及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所决定的。

(3)以360度虚拟旅游网为代表的台湾虚拟旅游网站由于提供信息及景点按地区分类的全面性,使得旅游者通过这一个网站就可以获知足够的出游信息,并且通过全面详细的全景图提供,更能使网站用户产生一种“沉浸”感,更加具有一种神游大地的感觉。而大陆网站则由于某些细节信息的缺失,让人不能很好的沉浸其中,从而影响到用户的使用体验。

(4)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大陆还是台湾虚拟旅游网站,广告在页面中都占据大量的面积,这就说明了网站经营来源的单一性,网站中存在广告无可厚非,但过量的广告则会提供过量的信息,让网站用户无可适从,最终影响到用户获取有用信息。同时,大量的杂乱无章的广告对页面的美观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影响用户的使用网站的心情,进而影响到点击率,最终仍将会导致广告收入的减少,因此控制一定量的页面广告变得十分的重要。

2.三维立体虚拟现实世界

虽然目的国内外网站应用较多的是全景图的形式,但这种形式的虚拟旅游仍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并不能达到很好的互动效果,更不论通过多种传感设备, 用户可根据自身的感觉, 使用人的自然技能对虚拟世界中的物体进行考察或操作,参与其中的事件; 同时提供视、听、摸等直观而又自然的实时感知。在现阶段,要想广泛的实现这种实时感知的虚拟旅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取决于未来服务器技术、网络传输速度及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三维建模及三维动画技术制作的虚拟旅游由于开发成本的高昂,利润回收的不明显,开发的难度较大,且具有明显的外部性,一般由政府出资,企业进行开发,因此这种形式的虚拟旅游未能在虚拟旅游中形成一种趋势。

三、结论与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中的广泛应用在近期内还是不可能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虚拟旅游还将会信赖比较传统的低层次的技术手段,比如全景图,不甚清晰的卫星俯瞰图等。但是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基于网络的虚拟旅游都正在发生着飞速的变化。而未来网络共享的虚拟旅游发展的趋势也将会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在内容上,将会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以便旅游者出游提供全方位参考;在信息分类上,更加的有条理,利于信息的查找与检索;在表现形式上,虚拟旅游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形式上采取更先进的技术;在普及程度上,虚拟旅游会从少数人的关注中走出来,进而成为人们旅游决策的最佳工具或者成为不便出行的人们的一种替代产品;在网站制作方面,应更加的人性化,广告的设计应在不影响用户获取有用信息的基础之上,应更好的融入页面的整体设计中去,体现出一种整体的美感;在普及范围上,应尽早的改变观念,面向国际化,提供双语甚至多语的信息服务,才能最大限度的做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 裘伟廷. 虚拟旅游的喜与忧[J]. 旅游科学, 1999,(03).

[2] 徐素宁,韦中亚,杨景. 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旅游中的应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1,(03).

文物保护案例分析范文5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围绕全国和省、市、区安全生产工作部署,强化红线意识,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加强领导,完善设施,立足防范,严格管理,促进我区文体系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工作目标

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以对人民群众和文体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责任体系,深入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各类生产安全消防事故的发生,努力实现文体系统安全生产全年无重、特大事故的目标。

三、工作措施

(一)强化宣传教育,提升防范意识。

1、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工作力度。各科室、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安办关于转发2014年全省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榕安办〔2014〕42号)等文件精神,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做到与业务工作同步部署、同步检查、同步落实。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重大决策部署、法律法规、重大专题活动、常识规范规程、文体环境建设和热点难点等内容的宣传力度。执法大队、文化科、文艺演出管理要组织我区网吧、文化娱乐场所、演出经营场所和印刷复印、图书销售各经营场所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工作;文化科、文化馆要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优势,结合“文化三下乡”、“文化惠民演出”、“激情广场大家唱”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创作和编排一些以安全生产为体裁内容的优秀剧作;文化科、图书馆要结合“图书进社区”、“全国读书日”、“图书三下乡”等活动开展群众性消防知识宣传活动;体育科要结合日常管理工作,经常性地向游泳经营场所、体育健身路径和体育健身场所经营者或管理者进行安全法规的宣传教育;少体校、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要结合日常体育训练、比赛和教学,向干部职工、运动员及家长开展体育安全宣传教育;继续深入开展全国第11个“安全生产月”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实现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全覆盖。

2、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各科室、各单位要结合业务工作实际和特点,组织本科室、本单位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知识和逃生自救技能。各行业监管科室、单位要督促指导人员密集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文化经营性场所、文艺演出场所、文物保护单位、体育健身活动场所、体育教学训练场所定期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和应急疏散演练,严格落实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制。要严格落实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持证上岗制度,通过组织开展岗位练兵、集中培训、典型案例分析、外出交流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素质和水平。

(二)围绕业务中心,突出重点监管。

3、公众文化娱乐聚集场所安全生产监管。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要积极开展清剿火灾战役和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活动,切实将小网吧、小歌厅、“三合一”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隐患做为整治工作重点,以确保本行政区域职责范围内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公共文艺演出场所、经营性文化娱乐场所和网吧不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经营性文化娱乐场所、网吧“三合一”场所整治合格率100%,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合格率达100%。文化科、文化馆、图书馆要进一步规范文化艺术活动安全行为,对本行政区域内主办或承办大型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须有严密完善的安全保卫措施,有完善的消防设备,有突发事故处置预案和人员疏散预案;承办或协办大型商业性文化艺术活动,须严格按照规定报告属地公安机关审批,并积极做好有关配合工作。执法大队、文化科、文艺演出管理站要将安全生产、消防审批和安全消防监管纳入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示范经营单位创建等工作的重要内容。

4、文物场馆安全生产监管。文物办应严格落实文物场馆安全检查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和月安全生产分析制度,进一步提升检查消防火灾隐患能力、扑救初起火灾能力、组织疏散逃生能力和消防宣传培育能力建设。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配齐配足消防安全设施器材,确保消防安全设施及器材的完好率。要加强对宗教文物场所的管理,预防事件的发生。

5、出版印刷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大队要重点检查生活区与生产区未分离、原材料与易燃品混放、调制油墨与生产车间未隔离等严重消防安全隐患问题;重点检查企业消防安全设施、设备配置、义务消防队伍建设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及“五项制度”建立落实等情况。重点检查整改到位和超范围许可经营情况。

6、少体校及青少中心安全生产监管。少体校及青少中心要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制度落实和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及各种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修定情况。检查消防器材、应急照明灯和疏散指示标志等配备情况,安全通道、出口是否通畅,是否按规定进行消防安全隐患巡查,是否制定防火安全自求演练计划,师生是否能正确使用消防器材和掌握逃生自救的方法。检查门卫、巡逻、值班制度和外来人员、车辆、物品进出少体校及青少中心询问和登记制度及学生外出登记、销假制度落实情况。检查摄像监控设施是否完善,保安人员是否配备防暴叉等武器。检查饮食设施是否清洁卫生,从业人员是否定期体检并持有健康证,食品采购是否规范,疫病防治措施是否到位,食品经营单位(含饮食摊点)证照是否齐全。

7、体育健身设施场馆的安全生产监管。体育科要加强对辖区游泳经营场所、体育健身路径和体育场馆的日常巡查监管,要求各场所按规定配齐具有相关体育专业资质的安全员和管理人员,并组织进行经常性预防安全事故演练,督促落实场所内部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8、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监管。执法大队要本着“先衔接、后提升”和“基础达标,三级为主”的原则,通过主体责任级别标准化级别的衔接(A、B级企业直接认定为标准二级、三级),推动全区文化市场经营场所安全生产工作持续改进、创建升级,实现2014年底前100%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目标。文化科对新设立的网吧、娱乐场所、印刷企业和出版物经营场所等经营单位要求安全生产各项指标必须全部达标,方可进行行政许可。

(三)完善管理机制,落实安全责任。

8、健全领导机构。我局将进一步调整充实局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组长由局主要领导担任,各科室、下属单位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执法大队大队长为安全生产工作分管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工作依托文体局办公室,承担安全生产工作传达部署、联络沟通、文件草拟、资料汇总等工作。各下属单位也应相应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配齐配强安全监督员,形成强大的安全生产工作组织网络体系。

9、明确工作职责。要依法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把安全生产摆上重要会议重要议事日程加以认真研究,精心部署,抓好落实,各科室、单位坚持做到每月进行一次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分析和治理。局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将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局领导要根据工作分工,定期组织所分管的科室和单位负责人对所分管业务和单位进行安全生产检查,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10、强化责任落实。要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逐级签订安全责任状,分解责任目标,层层抓好落实。根据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的要求和年初文体局下达的安全生产责任书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科室和局下属各单位负责人是本科室、本单位及业务范围内和管理对象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科室、本单位及业务范围内和管理对象安全生产工作承担直接责任。分管安全工作的局领导以及具体分管各科室、单位的局领导要切实担负起领导督促职责,形成安全生产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11、健全奖惩机制。在实施安全生产检查中,检查人员不认真履职,对受检单位存在明显安全隐患,由于不及时发现问题,不采取果断处置措施、不指定专人跟踪落实等原因,酿成安全生产事故,应进行效能问责,并追究相应责任。对不配合安全生产检查,不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对检查人员提出安全生产整改意见限时整改不到位,对受到省、市、区安全生产检查通报批评和由我局组织全年安全生产检查考评总分名列倒三名的单位,当年度不能评为先进单位,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直接责任人年度考核不能评定为优秀等次;对酿成安全生产事故,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效能问责直到追究法律责任。同时,年终安全生产综合成绩优秀的单位和表现突出的个人,我局将给予适当物质或精神奖励。

文物保护案例分析范文6

关键词:重庆旅游;影视营销;路径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旅游业是一种“吆喝买卖”。话虽通俗,却一语点中旅游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即必须重视和做好营销。重庆旅游自直辖以来经历了非常大的变化。尤其是经过近几年“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战略。旅游资源实现了良好的整合与打造。旅游业呈现出了生机盎然的新局面,来渝游客数量逐年增长。据统计,重庆2008年国内旅游10001.19万人次,2009年国内旅游12191.0万人次,分别收入530.03亿元和666.34亿元。但是,这两组产值主要是由重庆本地人贡献的。也就是说。外地旅游市场对于重庆旅游还具有非常大的开拓空间。可以这样说,经历了大项目和大投入的阶段后,重庆旅游已经进入了大营销的战略阶段。笔者认为,在众多的营销策略中。影视营销应该特别引起重视。

一、影视传媒对于旅游营销的意义

1.影视传媒具有覆盖面广和影响力深的特点

影视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传媒方式,但是其在覆盖面和影响力方面的优势是许多新兴传媒无法替代的。电视是当今社会生活中普及率最高的一种媒体,电影在乡村的影响力较弱,但是在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中拥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在现在中国主要是城市人口出游的格局下,这两种媒体对潜在旅游主体的影响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另外。影视传媒相对其他媒体而言。还具有非常强的娱乐性、趣味性和吸引力,受众更容易在潜移默化和愉悦中接受某种形式的旅游营销,因而具有很好的宣传效果。

2.旅游影视营销的几个成功案例

影视作品,特别是电影作品对于旅游营销的促进在近几年的旅游业发展中是非常明显的。以2001年、2002年和2005年上映的《魔戒》三部曲为例。影片改编自英国作家托尔金的同名奇幻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外景地为新西兰北岛。由于故事传播本身具有很好的民间基础,加之影片的制作精良,使得这三部电影在当年风靡全球。影片在赚足票房的同时,也为新西兰旅游做了一次非常全面和深入的推广。影片上映后,全球许多地区的人纷纷涌入新西兰北岛,去寻找影片中描述的魔幻境地,极大地促进了新西兰旅游特别是入境游的发展。与《魔戒》一样,《阿凡达》同样是一部对旅游起了良好营销作用的影片。《阿凡达》的外景地为张家界。伴随这部3D影片在全世界票房的成功,张家界旅游也从中受益匪浅。甚至后来围绕“南天一柱”更名为“哈利路亚山”的各种争议也都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旅游营销方式。国产电影中,早期的《少林寺》和《武当》。前几年的《英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及最近上映的《让子弹飞》和《非诚勿扰2》都不同程度地对少林寺(包括嵩山)、武当山、九寨沟、永川茶山竹海、武隆天生三桥、广州碉楼、三亚和北京等进行了很好地宣传。

3.影视传媒对于旅游营销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前面的理论和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影视传媒对于旅游营销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当然,这种促进作用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并不是影视和旅游一结合就可以产生正面影响。影视传媒对于旅游营销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是由影视传媒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还和具体的影视作品有关系,特别是影视作品的票房或者收视率。也就是说。一部相对卖座的影视作品才可能对与外景地相应的旅游景区产生促销作用。就重庆旅游而言,近年来陆续上映的重庆题材作品或者以重庆作为外景地拍摄的作品。如《不如跳舞》、《周渔的火车》、《疯狂的石头》、《日照重庆》,以及前面提到的《十而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等,都不同程度地对重庆旅游总体形象或是部分景区进行了宣传,促进了重庆旅游产品的销售。

二、重庆旅游影视营销可能性与可行性分析

1.政府对于旅游营销日益重视

伴随重庆旅游发展“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战略的分步实施,重庆旅游营销成为当下重庆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近两年,重庆加快了旅游营销步伐。实施了“十个一”工程,组团到相关国家和地区参加旅游推介会,邀请海外旅游企业来渝考察,与国内相关省市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等等,这些都说明重庆政府对旅游营销的重视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用影视传媒进行旅游营销自然成为营销方式的一个选项,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2.利用景区资源作为影视外景地是影视创作的一种趋势

受影视投资、创作理念和欣赏需求等方面因素影响,以前较多的影视作品是在摄影棚中进行和完成的。随着相关因素的变化,譬如现在的影视创作具有更雄厚的资金支持,交通便捷为摄制组的空间位移提供便宜。观众希望欣赏到画面更为精美的作品,促使许多的影视剧创作考虑寻找景区作为外景地。事实证明,这样的选择会为影片的成功加分。譬如张艺谋的《英雄》,其剧情为观众所诟病,但因其取景于九寨沟的美轮美奂的画面却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说,画面的精美是成就《英雄》票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选择合适的风景区作为影视片拍摄的外景地已逐渐成为一些大制作影视作品的要素之一,也可以说是今后影视创作选择外景地的一种趋势。有了这样的影视发展态势,旅游的影视营销就会水到渠成。

3.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重庆主城,有“山城”、“雾都”之称,江流交汇,群山围合,城在山上,山在城中,水在城里。是一座典型的地理奇特的大山大水之城。直辖以来,重庆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化气息越来越浓烈,同时。在主城中也保留了许多老重庆元素,譬如古镇、轮渡、缆车、古城门等。与此同时,重庆还具有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如武隆仙女山、长江三峡、小三峡、乌江画廊、金佛山、茶山竹海等等。如此丰富的地理要素,完全可以成为相应类型的影视作品外景基地。此外,重庆有3000年建城历史。是古巴人的主要活动区域,是巴蜀文化生成的重要土壤,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张飞庙、白帝城是三国文化的依存,大足石刻、双桂堂、潼南大佛、华岩寺、罗汉寺、老君洞等说明这里曾经是宗教文化发达之所,主城中更保留了波澜壮阔的期间重庆作为陪都的许多旧址遗迹。另外,渝东南地区民族民俗文化异彩纷呈。这些都可进行有效挖掘。成为影视作品创作的元素。

三、重庆旅游影视营销路径分析

1.政府主管部门、影视制作公司和景区的合作机制

旅游影视营销,从组织运作的角度来讲,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影视制作公司主动与地方旅游主管部门或者景区沟通。一是地方主管机构主动联系影视制作公司。从目前实际运作来看,以前者为主。但前者对于地方旅游营销来说显得比较随机和偶然,后者虽然少,但往往可以更多体现政府或者主管机构的意志,如《唐山大地震》和《非诚勿扰2》。《唐山大地震》中。唐山市政府直接参与了影片的投资,也在影片创作中部分地实现了城市营销思想。《非诚勿扰2》中,虽然这部影片本身讲述的是在三亚发生的故事,但由于北京市旅游局是影片合作机构。影片中设置了有关北京旅游的情节,合作者的意志得到了合理体现。就重庆旅游影视营销来说。显然应该采取更为主动积极的态度,主动与影视制作公司联系和沟通。可以考虑在相应的主管部门,如旅游主管部门或者文化主管部门内部某机构中设立专门的影视营销职能部门,主动与相关影视制作公司和景区沟通,以此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机制。由于是主动的,可以在尊重影视创作艺术前提下,巧妙地实现旅游的营销。

2.影视营销的具体方式

从目前影视媒体运作实际看。可以考虑的具体营销方式有如下几种:

广告片。影视广告是商品营销推广的一种惯常手段,旅游影视营销依然可以选择这一方式。但在进行这一工作的时候,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广告片要有较强的观赏性,不是那种传统的叫卖型广告,要有浓烈的文化氛围和强烈的审美观感。二是广告投放在具体媒体选择和时段上应有所选择,如果是国内市场。应该选择央视媒体中的高收视率段,或者有特别指向性的地方卫视的高收视段,这样才能较好地保证宣传效果。三是在影院中进行投放。即正式观影前的广告,但这种选择要注意影片的票房情况,通常应该选择票房较好的电影。

广告植入。广告植入在目前的影视剧创作中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符合剧情实际发展需要,而在表现上又自然和巧妙的应该得到认可。就产品广告植入而言。其适用范围不仅是具体的日常生活或者工作物品。也可以是旅游产品。甚至可以是旅游概念。也就是说。用广告植入的方式进行旅游影视营销是完全可以采用的一种方式。

外景地。外景地是当前旅游影视营销中一种最为普遍的方式,它是剧中人物活动的重要背景。选择合适景区作为相应影视作品的外景基地,就重庆来说具有优势。据2009年的数据,重庆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3个,国家森林公园22处。国家地质公园4处,国家级地震遗址保护区1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点)2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点)31处,全国重点寺庙3处,另外,有各类市级旅游区(点)366处。面对这样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影视拍摄外景地的选择余地非常大。

重庆题材影视作品打造。重庆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巴国文化、三国文化、移民文化(湖广填四川、三峡大移民)、抗战文化和红色文化、峡江文化、宗教文化、军事文化等。都是可以进行充分挖掘并打造成影视作品的。实际上现在已经有部分的重庆题材影视作品,如近几年上映的《在重庆》、《江姐》和《三峡人家》等,另外,围绕“湖广填四川”和“钓鱼城”和“大轰炸”等,一些影视作品也在酝酿中。从旅游的角度来说。要做的是如何在这些影视作品中更为巧妙和有效地宣传重庆以及重庆旅游。

专题片。利用收视率高的专栏拍摄专题片也是一种有效的旅游影视营销方式。如最近在央视《走遍中国》中播放的峨眉山专辑。就是一种很好的“广告”。重庆。在这方面也有非常多的选项,甚至可以按照重庆旅游4+1精品的方式进行。可以选择的央视媒体专栏可以考虑为《探索》和《走遍中国》等。

3.影视营销与其他方式的结合

重庆旅游影视营销只是营销方式的一种,显然,只选择这一种是不合适的,应该打组合拳。走复合营销的道路。也就是说,要与其他的营销方式结合起来,互相配合。因为,通常情况下,单一的营销方式其宣传推广效果都比较有限。针对影视营销来说,应该与其配合使用的营销方式包括传媒营销中其他的传媒方式,如报纸、期刊和网络等,也包括节事庆典营销、主题活动营销以及价格营销等。

4.旅游影视营销应形成计划、制作、调查与评估工作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