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教育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教育方向

儿童教育方向范文1

关键词: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发展方向

一、我国学校儿童美术教育与校外美术教育共存之现状

美术课程是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都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绘画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学校美术教育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首先学校美术教育对于尖端美术人才的培养欠缺相关的机制;其次学校儿童美术教育固定的教学内容往往限制了教师的教学,而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教育却能弥补以上缺陷。因此,民办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已如雨后春笋大面积存在。形成这种局面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国家对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教育非常重视,在2002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七章《扶持与奖励》第四十八条有明文规定:政府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运用贷款手段,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含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由此可见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正是因为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加之和学校美术教育比较起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才逐渐壮大起来的。

二、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前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有一定优势,并受到国家、社会以及家长的肯定,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1.校外美术培训教育的方式和现行美术新课标之间存在矛盾。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以启发为主。而当前的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的教育方式和新课标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校外儿童培训机构由于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的支持,仍然还是实施着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且教学内容共性化的知识过多,缺乏对学生美术个性的培养;校外儿童培训机构由于追求在短时间内“出成果”,对学生的辅导方法缺乏新颖性,压抑了学生的绘画天性。当前这些美术机构都是采用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去辅导,而这些“师父”们对学生的绘画都做出了统一、严格的要求,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不能随便改变,这种方式钳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机构为了提高自身的品牌意识,往往过分强调对学生绘画技能的培训,而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却不够重视。以上三条都是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和现行美术课标相冲突之处,有待改善。

2.校外美术培训机构现有教育资源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机构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不少家长的关注,但其现有教育资源却非常有限,既不能满足学生需要,也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具体有如下表现:一方面培训机构的美术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虽然绘画水平较高,但教学创新能力难以满足学生需要。此外,更为关键的是培训机构缺乏稳定的师资,流动性比较大,对学生的教学有较大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因为美术培训机构大都是民办的,部分民办培训学校为了追求高利润,不注重学校建设的投入,在设备上能简化的就尽量简化。很多培训机构尚未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没有电化教学,有的甚至连电视机、照相机、录音机都没有。教学设施可谓简陋至极,严重偏离了社会发展对美术教育的要求。

三、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应和学校美术教育有机整合

从国家当前的政策来看,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对培养特殊型的艺术人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学校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绘画能力、以及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要想全面提高广大儿童在美术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实施真正意义上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还要把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体系。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儿童教育方向范文2

儿童行为问题的出现与社会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等有关[1~3]。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在诸多的家庭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及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4~5],父母作为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不仅为子女提供身体发育的物质基础,还通过家庭教授儿童社会行为规范。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深刻而久远的。本研究试图以大规模的形式对我市城乡儿童和少年进行测评,以期为城乡儿童行为问题的有效心理干预,为改善父母教养方式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营口市区及农村的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各一所,收集资料的年龄界限为8~16周岁,每个年龄段(1岁)50例,男女各25例。

1.2 研究工具

1.2.1 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由Conners's于1969年制定,1978年修订,主要是筛查儿童行为问题。

1.2.2 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

1.3 研究方法

1.3.1 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请家长填写Conners父母用量表及简明问卷,城市在学校召集家长时集中讲解,农村各中小学不开家长会,只能由学生带回去第二天收回。

1.3.2 为保证研究资料的完整性,所有调查学生用学生编号,并向学生及家长声明,本调查只作整体研究,不做它用,填完后由调查者当场收回,少填或多填者无效。按上述标准,去掉资料不全者,共收回有效问卷842份,其中农村410份,城市432份。

1.3.3 所有调查项目均按有效人数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与Conners父母问卷被试样本一般资料分布:完成有效问卷842份,其中,城市样本432份,农村样本410份,年龄8~16岁。测查城市男孩202名,平均年龄(12.11±2.61)岁,城市女孩230份,平均年龄(12.31±2.49)岁;农村男孩204名,平均年龄(12.02±2.56)岁,农村女孩206名,平均年龄(11.88±2.77)岁。经统计学检验,样本中男、女年龄以及合计年龄在城乡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说明城、乡样本的年龄分布均衡。

2.2 EMBU统计分析

2.2.1 EMBU各因子城乡比较:城乡被试的父母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和拒绝、否认四个分量上有差异,城市被试的父母比农村被试的父母表现出过多的惩罚、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也表现出对被试较多的偏爱,见表1。

2.2.2 Conners父母问卷与EMBU各因子相关分析:相关分析表明:父母养育方式的两个因子(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Conners父母问卷的四个因子(品行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呈正相关,情感温暖因子与以上四个因子及“心身障碍”呈负相关,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样本中,城市被试的父母比农村被试的父母表现出过多的惩罚、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也表现出对被试较多的偏爱。

城市的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在惩罚等方面过多,可能与城市的父母对子女的要求过严有关。 这可能归因于城市的父母比农村的父母更感觉到竞争和压力的存在,受外来文化以及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多元化的冲击更明显,也体现孩子对父母在这些方面做的不恰当而心怀不满。说明城市父母应该适当的注意自己的养育方式,不过多拒绝孩子是很重要的。至于农村孩子为什么就比城市孩子在父母养育方式上没有那么多不满,可能与文化观念有关,一般来讲,农村的乡土观念重,讲究辈分,农村儿童对自己的长辈非常尊重,即使父母有时很严厉,但孩子一般可以接受,甚至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在孩子的心中可能不算什么惩罚,但这并不等于说农村的父母在养育方式上就优于城市的父母,这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关分析结果提示,父母对子女采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的态度,而关心理解和支持不够,则易使儿童出现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及冲动多动行为,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情绪不稳定。这些教养方式易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助感和不安全感,在社交中担心自己的行为表现被人指责,从而过分苛求自己的行为表现[6]。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子女对社会、对父母失去信赖感,没有安全感,遇到类似情况就会回避父母或表现出试图接近又试图回避的矛盾行为,影响自身与他人建立正常的关系。

相关分析表明:父亲养育方式的四个因子(情感温暖、偏爱、过度保护、拒绝)与母亲的相同因子均与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相关,提示有行为问题的孩子父亲与母亲有相似的养育方式不当。

参考文献:

[1] 杨志伟,刘少文,李雪荣.儿童行为问题、学业成绩与家庭环境的相

关模型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263.

[2] 钱秋玲,郭祖仪,王淑兰. 中学生自我意识与其行为问题的相关研

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3):147.

[3] 舒明跃.深圳市学业不良学生行为问题、家庭因素及父母养育方式

的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391.

[4] 张丽华.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发展研究综述[J]. 辽宁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7,3:19.

[5] 高雪屏. 儿童青少年多动冲动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J].中国临

床心理学杂志,2003,11(1):36.

[6] 刘秀芬,钱铭怡. 重点与普通大学新生的父母养育方式和家庭环境

调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8):543.

儿童教育方向范文3

一、家长不同的教育观念与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怎样做父母”这个问题非常大,也非常重要。我认为,“做父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一种专门的技能。一般人却忽视了这件事,把这件事看得容易了。他们往往把自己是孩子的爸爸或妈妈看作是一种权威,决定了孩子的言行、思维模式。还认为只要他们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他们就是孩子心目中合格的父母。教育孩子,只有爱是不够的,他还需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值得指出的是,家庭教养方式上的不同对儿童的身体发育和精神成长有不同的影响。人们一般认为,教养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民主型教育

民主型的父母能平等对待、尊重儿童,能与儿童相互沟通。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平等的主体,父母可以是孩子的导师,也可以是一个亲密好友。这种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独立性、自信心与能动性的养成,培养起亲切、与人合作的性格。

(二)溺爱型教育

溺爱使孩子不求上进,荒废学业;使孩子依赖父母,不能独立;使孩子蛮横无理,缺乏教养;使孩子为所欲为,失足犯罪,这些都是父母对待儿童缺乏理智和分寸的爱。

(三)放任型教育

这类教育是对子女放任自流、很少管教,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全凭孩子自由发展。他们放松对子女各方面的教育,学习很少过问,生活较少关心,孩子品德上出现的不良萌芽也常常被忽视,子女犹如一棵自生自长的小树,长直了还是长歪了他们都不必操心,一旦孩子在成长中真的出了偏差,父母又苦于没有好的方法,只能实施打骂、体罚等极端的教育手段。

(四)专制型教育

在这种家庭中父母强调辈分,以自己是其监护人的身份自居,凡事都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完成某件事情,对于其犯错就采取惩罚,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古训。事实上,由于父母的这一行为就导致了儿童胆小、自卑、缺乏自信的心理。

可见,良好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个性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地发展。

二、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相关家庭教育对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影响儿童发展的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如何为儿童创设一个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家庭氛围

1.父母要为儿童营造一种安定、和谐的家庭心理氛围

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是治家、教子的基本条件。即使家庭成员可能在性格上有较大的差异,对问题、对人人、对事的处理方式也会有各自的特点,但在遇到问题和矛盾时,每个家庭成员都应从维护家庭团结、共创美好生活的根本利益出发,互相理解、谅解。

2.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

家长应该明白,每一个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孩子在家中也必然有这种心情,家长只有尊重子女,所说的话孩子才会听,教育才可能奏效。家长在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时,应当在心平气和、相互理解的气氛中,以交谈的方式进行。

3.要做孩子的亲密伙伴

父母应该把自己当作是孩子的朋友,学会理解和尊重子女,站在子女的角度才能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千万不能按家长自己的主观意志随心所欲、拔苗助长。

4.父母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作为父母,绝对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而是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随时想到孩子就在身边,自己的言行会影响孩子。孩子的模仿性特别强,父母怎么做,他就怎么学,所以做父母的是怎样一种人,小孩子大概也是这种人,父母的影响比任何影响都大。

(二)教养态度和方式

1.理智施爱,爱而不娇

父母爱子女,这是人的天性,也是人之常情。但是,爱子女也是有学问、有讲究的,不是怎样爱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非说:“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皆见爱未必治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其他任何人的爱都无法比拟的,虽然父母都特别爱自己的子女,但不见得都能教育好子女。所以,父母要从子女的长远利益出发去施爱,不能一味地迁就,放任孩子为所欲为。

2.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凡是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早日成才,成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佼佼者。这种愿望是好的,是可以理解的,要实现这一愿望,家长在培养教育孩子时,要从实际出发,按照科学规律进行,不能随心所欲地将自己不切实际的主观意志和意愿强加给孩子,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3.态度一致,教育统一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的所有成年人对于未成年的子女来说:都是教育者、都是担负着教育的任务。因此,要顺利地进行家庭教育,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所有担负并从事教育工作的家长都必须对子女有一个一致的态度,做到要求、教育统一。不能是一个家长是这种态度,一个家长是另外一种态度;一个家长这样教育,一个家长又那样教育,这样就会养成子女的两面习惯、市侩作风。

总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也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因素在儿童的成长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父母应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而且还要学会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6).

儿童教育方向范文4

这就是受人爱戴和尊敬的大师的建议,他解释道,年幼儿童较难控制自己,所以不易进步,而且不会识谱就更行不通。但我依然想试试,就决定通过游戏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来试教自己的两个孩子。

我体会到,让学生一边弹一边指出这个键的音名,这样的游戏是很见效的。如,弹“爬上山”的音阶练习,就是让学生从最低的A音弹到最高的C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辨认每个白键的音级名称。起初,学生们无需考虑指法是否正确,可用任意一个手指来弹,但最终必用传统的指法技巧弹奏方妥。

练习弹奏“滑下山”难度较大,因为学生要倒序说出这些音名。孩子们喜爱的另一个游戏是“降落伞”练习。让学生闭上双眼,手自然向下降落,落至某一白键上,并说出其唱名,再从键盘上找出与其相同唱名的键。当学生们练熟了,老师再给学生加码。有了进步后,便以资鼓励。如奖个红五星或粘贴画等。教孩子识别黑键时,要有进一步的要求,告诉他们弹上行键使用升号,下行使用降号。待他们能熟练地说出这些键后,再让他们说出两种音名。

对于初学儿童的教学内容应包括练习手型、指法并把每课所学的简短乐曲背熟为好。给学生介绍七个基本音级名称时,要让学生边弹边唱A、B、C、D和E,然后再反过来弹这些音符,弹到A音再顺弹。这样来回反复练习,边练边唱。用同样的方法练习C、D、E、F、G,学生们便开始听出大调和小调在键盘上的区别。边重复五声调式练习,边唱。歌词可随季节的变化而改写,但学生们首先当唱音名来进行练习,如此施教,收益更大。

学生们熟悉音名后,就可介绍一些有上、下行三度的音程和重复音的歌曲。这首曲子是可从C音开始到D或F音进行弹唱,使孩子们了解不同的键,给他们解释墨键帮助他们唱得更准确。鼓励学生课上、家中练习弹唱音名的同时也要练习弹唱歌词。

从一开始学琴,就让孩子们背谱,使他们有一种必须完成任务的感觉,这种教学方法对于他们学识谱以后也很有裨益。如果学生能在不同的音符上起奏旋律,预先又练习了平行音阶或进行了五指练习,背谱的学习方法就更有价值了。

要尽早把指法练习,音阶和分解和弦介绍给学生,并注意观察手指在键盘上的位置,使一指和其余四指穿越自如。待他们能流畅地弹奏,再对手指、手腕和手臂进一步地严格要求,但对于每一正确指法和技能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

可采用各种方法来帮助孩子们识谱。比方,让学生边弹边说出音名,要求他们每首弹三遍并说出音名,然后大声数拍子,大声唱歌词。要把每个二分音符、附点音符及全音符弄清,仔细数够拍子。

为了帮助孩子们判断高音和低音音符,可让他们在课上、家中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将音符写在五线谱纸上。儿童喜爱用音名来做拼单词的游戏,并在不同的八度音中找出同样的音符。然而,要找出五个G音或五个F音,学生们就必须能判断出五个C音,而且还要知道他们之间的所有音符。教师可使用这样的指法练习册。但是,许多五线谱的间隔太密,孩子们不便写记音符,这个问题可由老师解决。画张放大间隔的五线谱,然后将其复印在音乐纸上即可。

开始读谱时,伴随着的歌词帮助眼睛从左向右移动,同时还增添了感彩。配有歌词的曲子强调这样一个事实,音乐与词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应鼓励学生自己填词配乐或改写新歌词。

钢琴学生往往阅读低音谱号不如阅读高音谱号那么流畅。如果是右撇子,左手比右手弹得更差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用左手在低音区练习弹奏,而且要加强从低音到高音读谱的能力。右手主旋律相对于左手易于弹奏些,左手主旋律也应同样如此。练习双手一起弹奏前,在低音区先进行右手弹奏练习,不但有助于读谱能力的提高,而且也增进手指力度。

初学者还应掌握好节奏。弹奏时,学习数拍子的好方法是二重奏,为了使学生专心数拍子,让学生用一只手弹并要求学生大声数拍子的同时老师弹奏其余的音符。

儿童教育方向范文5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职能;儿童教育

博物馆,又称博物院,是收藏、研究、教育与传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实物资料或自然标本,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教育事业机构。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博物馆必须发挥它为社会所需要并为社会所承认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博物馆的社会职能。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它经过漫长的过程,由最初的保藏文物标本的单一职能,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多种社会职能。我国博物馆的职能主要是:保存珍贵文物和其他历史文化遗产、保存珍贵的自然标本,开展社会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工作,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我国旅游事业、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的开展。

一、我国博物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体系正在形成并不断完善,呈现出如日东升的活力和蓬勃发展的生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博物馆数量大幅度增长。截止2011年,全国备案的博物馆总数已达3589所,仅文物系统的就从1978年的349所发展到今天的2473所,其它行业国有博物馆581所,民办博物馆535所。第二,博物馆门类日益丰富。综合型、历史、军事、科技、艺术、名人、自然、地矿、产业、民族民俗等多种类型的博物馆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第三,办馆主体多元化。文物部门和其他行业部门等管理的国有博物馆仍占主流,集体、个人等民间力量兴办的博物馆方兴未艾,并且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第四,博物馆地域分布日趋广泛。过去博物馆基础薄弱的西部12省、区,目前已拥有各级、各类、各种所有制的博物馆近500所,改变了以往博物馆过多集中在东部、中部大中城市的不平衡局面。第五,上海博物馆等10多个大型博物馆基建工程的相继立项或开工建设,使得我国博物馆与世界发达国家博物馆在数量和规模方面的差距逐步缩短。

博物馆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方面,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首先要创新发展观念,要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具有本国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加强藏品收集保护。其次,要提高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制度化之中,加强文化产品开发,创新陈展内容,推进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工程。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直接面向社会和公众、展示博物馆水平的重要窗口。新颖的展示方式、传播手段,是博物馆增强吸引力和震撼力的重要方面,是博物馆实现宣传教育职能和展示学术成果的基本途径。最后,要加强博物馆科学研究和科技保护,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创新人才培养,把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作为博物馆改革和发展的大事来抓,要不断充实研究型人才和各种专业人才。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各项职能工作的不断深入,为社会公众提供“教育”与“服务”已成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业界已形成了“博物馆第一重要的是教育,事实上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服务基石”的基本共识。事实证明,博物馆所具有的公益性、社会性、终身性的施教特点,可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终身教育实现全面对接。在全民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博物馆教育职能地位愈加显著的同时,儿童也成为博物馆的特殊参观群体之一。儿童教育作为在校教育、社会教育及终身教育的基础构成,已经不能单纯依靠学校和家庭来进行,它也需要博物馆的大力支持。博物馆应积极关注儿童成长,适时转变教育观念,开辟专属空间,为广大儿童在馆内接受教育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氛围,提升自身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以健全博物馆教育体系,从而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工作,承担起博物馆应有的社会责任。

二、博物馆与儿童教育的关系

童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个性完善、智力发展、语言学习以及潜能开发的关键阶段。近几十年来,发育心理学、认知学和神经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时期所受的教育对于人一生的发展具有独特而强大的影响。2011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0~14岁人口2.2245973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60%。“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儿童受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未来的群体素质、劳动效率、国民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发展。可以说,儿童教育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是国家战略的中心所在。

博物馆在整合教育资源、打造教育品牌的同时,还肩负着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的双重职能,并兼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终身教育等多种需求,而儿童教育正日益发展成为博物馆教育的中心任务。在21世纪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推动大学、中学、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紧迫。博物馆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立体的“百科全书”,具有美育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教育等特点,应当成为广大青少年提升思想道德、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审美情趣、提高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博物馆未成年人参观人次也由2005年的0.4亿人次增至目前的1.35亿人次,增长率高达238%。这充分表明,我国的博物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日益提高,博物馆事业也已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新形势下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动向,为博物馆教育指明了新的拓展方向,也为我们如何做好未来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在业余时间带孩子去海洋馆看海豚表演,到科技馆看航模飞天,在地质馆参观恐龙化石。许多父母认为,让孩子从小在博物馆这个历史文明的殿堂中徜徉,尽情探索,快乐成长,将来成为一个视野开阔的人。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内在要素的结构与表现方式,它依托博物馆各类教育资源,结合儿童群体的教育需求,通过各项主题鲜明的活动达到感悟、启迪的施教目的。我国当代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实行网络、多媒体互动

儿童教育是各项教育活动的中心。当儿童走进博物馆,其实并不是要让他们马上学会什么,可能仅仅是为了熏陶一种习惯。就博物馆儿童教育而言,我们对于儿童观众的研究还很不足,理论指导相对匮乏,对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育观念仍滞留在“施教”、“说教”的层面。实践证明,教育效果由受教育者吸收程度决定,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儿童观众的需求有充分的调查与认知。由于儿童群体的年龄跨度大,必须划定年龄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通过总体介绍、互动活动、教学体验等多形式的教育方法强化、巩固教育成效,进而推动博物馆儿童教育的良性发展。

当前,博物馆利用广阔的网络平台,借助展厅内的多媒体设备,专门针对儿童群体制作开发动画、游戏及网络互动产品已屡见不鲜。此外,不少博物馆的网站还设立了儿童版或儿童专区,在利用新技术活动信息、吸引儿童参与的同时,还提供了课件、视频、文物等资源的下载链接,为博物馆儿童教育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

(二)培养和引入专业人员,建立长效机制

博物馆专业教育人才的匮乏,是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的一大阻碍。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人才的因素。长期以来,博物馆业内人士甚至是教育工作者形成了这样的误区—-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就是讲解员。然而,博物馆进行讲解员招聘主要集中在外语、新闻、播音、文史等专业,而具有教育学专业背景的人员较少,儿童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更是屈指可数,让这样的讲解员群体从事具体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工作显然不合时宜。上述情况的存在有博物馆现有管理体制、人才引进上的客观原因,但通过一些举措仍可改变这样尴尬的现状。比如,一方面从讲解员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通过参与各类社会教育活动尤其是儿童教育活动,积累一定的教育经验,实现从讲解员到教育员的深层转变,这要比单纯的招聘教育专业人才直接参与博物馆教育更有成效。另一方面,可以与社会资源进行整合、梳理,主动与教育专家、学校、教育机构开展教育合作,借助具有专业教育背景和丰富教育经验的人员和单位,共同组织、策划适合儿童群体、具有博物馆教育特色的活动项目,从而建立起与社会教育优势互补的儿童教育体系和长效机制,让他们在博物馆中耳闻目睹历史文明,积累知识和经验也将成为本能。这样一批“在博物馆中长大”的孩子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成为善于动脑、知识丰富、内心强大的人。随着博物馆的公益性不断增强,我国许多博物馆都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了自己的宣讲队,走入社区、走入工厂、走入学校,将博物馆内的知识无限地延伸到社会大众之中。

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博物馆应聘请专业人员负责儿童的参观工作,可以及时帮助解答一些问题。首先,这些专业人员应该熟悉儿童的教育目标与教育任务,具备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其次,他(她)们可以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履行自己的职责,保证其身心健康和进行智力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博物馆完全可以建立儿童教育的长效机制,做好家长联系工作,向家长宣传博物馆教育知识,争取家长的协助和配合。

(三)创办儿童博物馆,打造假期教育品牌

随着我国近年来对于儿童教育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家庭儿童教育支出越来越多,各类儿童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其中难免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为此,要求公益的、非营利性的博物馆投身儿童教育的社会呼声越来越高,博物馆单纯的儿童教育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儿童群体的需要。创办儿童博物馆,是发展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必经之路。“儿童博物馆”是指把以儿童为主的家庭单位作为观众对象,将馆内设施及物品依照儿童心智与能力来设置,并设有活动教室、游戏时间等供儿童互动、动手的时间和空间的博物馆。从这一定义上看,儿童博物馆主要为家庭观众、儿童观众提供服务,并以儿童作为服务的中心对象,是开展亲情教育、儿童教育的专属博物馆。

儿童群体有相对固定的假期,如寒暑假、各类节假日等。选择在儿童假期里开展儿童教育活动的形式受到了各个博物馆的重视,深受学校、家庭和儿童的青睐。坚持一年一度的假期儿童系列教育活动,给更多的孩子提供了快乐参与的机会,使“假期教育”这一品牌变成儿童流连忘返的欢乐海洋。

(四)陈列展览,开展亲子教育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展开各类教育推广活动的主要途径。为此,在最能体现本馆优势和特色的大型展览过程中,针对儿童教育的需求,在文化定位、内容和展示手段上,应结合本馆优势与当地历史特点,充分考虑中、小学历史教学对照与体验的需求。此外,为调动中、小学生参观兴趣,适度设计一批辅助未成年观众理解陈展的多媒体及相关知识查询系统,较好地体现“三贴近”的精神以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的办展要求,使得儿童教育的陈列展览内涵和外延得到无限拓展。

博物馆在其固有的特点之中,应增加其亲子教育活动的空间和时间。适当增加儿童展线设计,不仅可以满足成人参观的需求,还满足了展览中亲子的互动和学习教育,同时也体现了对孩子作为参观主体的尊重和重视。有些展览不妨做些亲子教育宣传品,增加一些儿童参观博物馆的礼仪以及一些参观的提示信息。

(五)开展互动参与活动,配备儿童指南和读物

互动参与是一种双向教育,更能激发儿童的参与积极性。对于博物馆而言,开展互动参与活动需要有固定的空间、齐全的设备、专业的策划及辅导人员,在调动儿童参与兴趣的同时,还需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历史典故,相对于枯燥的书面文字和冷冰冰的文物展品而言,体验类教育活动为儿童留存的将是一份难忘的博物馆记忆。目前,博物馆开展的互动参与活动大多结合文物或民俗知识,以儿童与藏品或复制品零距离接触、制作各类文物模型、临摹描绘文物等为主。

博物馆内应当为儿童准备专门的展品介绍,包括与展品背景相关的图片、图书、海报、绘画等出版物,这些都是儿童教育的重要辅助物,需要配备齐全。从现有的博物馆儿童指南或阅读物上看,在突出博物馆文化特点的同时,图版卡通化、内容故事化、形式多样化已经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

四、结语

博物馆是儿童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适时转变教育观念、开辟专属空间,为广大儿童在博物馆内接受教育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氛围,创新自身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以健全博物馆教育体系,是博物馆应尽的社会责任。博物馆儿童教育服务不仅仅是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是时展、社会进步、教育变革的共同需要。

据统计,在美国有88%的博物馆提供从幼儿到少年的教育项目,70%的博物馆在过去的五年中增加了面向教师和学生的服务,经常可以看到老师和学生在博物馆里感知历史、探索自然奥妙。相比较而言,我国儿童博物馆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借鉴国外创办儿童博物馆的优秀管理和活动策划经验,以期为我国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开辟更专业、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

综上所述,儿童教育对我国博物馆界来说是一个新课题,如何把这项工作做好,能够让儿童走进博物馆、喜欢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儿童成长生涯中的一部分,是我们新时期博物馆人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文化部文物局主编.中国博物馆学概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王宏均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刘玫.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策划与实施[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4]刘庆平,彭建.当代中国博物馆向何去[J].中国博物馆,2008,(3).

儿童教育方向范文6

学前教育就业途径比较广本专业的大专、本科生是供不应求,可以供职于大中型幼儿园、早教机构或相关幼教行业。此外,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可以提供创办幼儿园,从事幼儿教育商品销售,具有本科毕业文凭的全日制学前教育毕业生可以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等方式实现就业。社会上各种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如幼儿园、托儿所、亲子园等单位任幼儿教学工作,并能担任幼儿英语、舞蹈、美术、钢琴等技能的培训和指导;研究人员:在学前教育研究机构及卫生保健部门等从事幼儿教育研究;儿童教育产业经营者:能从事儿童教育产业的开发、组织和运作的工作,如幼儿园经营、儿童教育指导、儿童康复治疗、儿童问题咨询、儿童教育师资培训、儿童玩教具开发、儿童营养食品开发、儿童传媒编创、儿童教育网络建设等工作。

幼师的就业方向幼师毕业的学生,大部分会进入教委所属的幼儿园担任前勤的带班教师,还有的进入私立幼儿园,早教机构等等。幼儿园目前学历要求不高,老师应具备独特的教育方式和工作经验!需要老师有耐心和职业道德,需要老师更好的掌握孩子心理学,在孩子遇到不同问题的时候,老师能够科学、正确地去引导孩子。

学前教育和幼师区别幼师:

幼儿教育是通俗的说法,泛指3-6岁阶段。

学前教育要求城市达到学前教育3年,农村欠发达地区要求学前一年,即所谓的学前班,发达地区如上海则是逐步要求学前6年,涵盖0-3岁,这又包含所谓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