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才培养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人才培养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人才培养规划

企业人才培养规划范文1

关键词:城镇规划/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Abstrac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ternship training model vocational colleges in recent years actively explore a teaching mode, both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each have advantages in resources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support each other to achieve win-wi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playpurposes. In this paper, urban planning professional student internships, for example, analysi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personnel training pathway teaching mode status quo, there is a problem and a few suggestions.Keywords: urban planning / post teaching internship /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顶岗实习不同于其他方式的地方在于它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因此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完成教学目标,作为培养高技术、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高职教育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一、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作用

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当前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双方通过合作办学发挥各自拥有的资源优势,互相配合,相互支持,是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必要前提,是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二、城镇规划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现状及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2.1现状

城镇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城镇规划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有创新精神,具有城镇规划设计和城镇规划管理能力两方面职业能力,能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局从事城镇规划设计、城镇规划管理等职业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现以城镇规划专业09届的毕业生为例说明现状:09届城镇规划专业的学生到我院的合作单位黑龙江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建筑设计院、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黑龙江省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黑龙江建职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去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我院学生的顶岗实习,是学生在完成专业必修课程、限选课程、部分选修课程以后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学院与合作企业公共商定学生离校时间,然后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分配到各个岗位上实习,并指派专业设计师作为他们在企业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开展顶岗实习。通过09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30%的学生实现了“就地就业”,即在原实习单位就业。这也说明,不少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学生的就业在实习单位就地解决,大大降低工作搜寻成本,使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双方得到更好的匹配。同时,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获取报酬,用来补充学费,实现减轻家庭负担的良好效益。

2.2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目前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如下:

2.2.1学校的师资力量、教材知识内容等方面与现今企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一支双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而专业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双师型师资队伍需要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经验的教师。目前高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分配到学校,普遍缺少实践经验,造成了教师知识,教学内容与现今企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同时校企合作的特点要求在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上也要有所高职特色。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应当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及适用的教材。但现实并非如此,目前城镇规划专业大多数课程的教材不是高职专用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

2.2.2企业缺乏与高职学校合作的动力

目前我校已开展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我校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多数企业与我校的合作由于动力缺乏或不足仍停留在浅层次的结合上。多数企业认为“教育和培养人才是高职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将眼光同时投入到市场和学校两个人才来源地。企业认识不到位,缺乏与高职学校合作的动力。

2.2.3学生在实习期间安全问题缺乏保障

安全问题是高职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比如,城镇规划专业的特点是一个单位不可能接受很多学生,学生实习地点分散、现场调研任务量极大。由于顶岗实习期间,很多企业没有为实习学生购买工伤保险,致使学生在实习期间一旦出现工伤、医疗等事故时没有相关的依据可依,合法权益无法保障。

2.2.4学生在实习期间心理问题缺乏指导

学生们在实习期间不能客观的认识问题,往往存在眼高手低的心理状态,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导致挫败感和无助感增强,不会排解压力,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对工作产生厌恶感,缺乏正确心理指导。

三、根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几点建议

3.1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必须相契合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是造就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的平台。这类人才的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工作场合和岗位是基层第一线。高职院校培养的这类人才正是企业大量需求的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因此,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必须相契合。

3.2根据区域性特点要求特色化的办高职教育,以便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区域性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术、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社会活动,必然植根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特定的区域之中。高职教育的服务功能主要通过对区域性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保障来体现。由于不同的区域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不同的发展区域,人才培养计划、其课程设置也应有所区别。只有这样,构建起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出特色,高职教育才能树立特色化的办学目标,才能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才能使培养的人才真正做到适用对路,才能有效地实现高职教育的服务功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3.3制定和完善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双向挂职”机制和“三导师”建设

企业和院校共同制定顶岗实习管理流程、教学管理制度。明确企业和学校各自的管理职责、实习实训的安排、工伤事故的处理办法及其他需要协商的有关事项。同时加大实习学生的职业指导、安全教育、心理调适以及日常规范管理。完善院校和企业“双向挂职”机制和“三导师”建设。要建立和完善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顶岗,企业专家到院校兼教的“双向挂职”制度。企业要主动接纳职业院校老师参加岗位实践,并派遣技术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合作院校兼教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所谓“三导师”,即由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师,由辅导员组成的职业辅导师,由企业技术管理骨干组成的实习指导师。)

3.4强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便于达到学生 “毕业即顶岗”的培养目标。

引进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强化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特别注意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在实验实训场所建设上处处突出“职”的特点,突出企业文化色彩和良好的职业氛围环境,通过经常举办企业家报告会与校企联谊活动,举办“企业杯”学生科技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学院校园文化活动体现职业文化,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

总之,经过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不仅充分检验了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而且在实习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正是高职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的重要法码。因此保持学校和企业的良好沟通,校企合作,有效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曹爱明2011

[2]《高职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研究》齐绍琼2011

[3]《高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何小雄 2008

[4]《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张志霞 张子龙 雷瑶 等 2012

企业人才培养规划范文2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高职教育 城镇规划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12-03

在传统城镇化发展进入瓶颈期的严峻现实下,我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愈发强烈。为继续深入扎实有序地推进城镇化,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新型发展阶段即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并将成为发展的新常态,这就对高职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规划发展的新形势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镇规划普遍呈现出新的发展形势:一是产城融合。在扎实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运用“信息化”这一新动力改善城镇空间布局,推进城镇规划与城镇特色产业发展良性互动。二是以人为本。在规划中强调产业转移与人口集聚相统一,人口集聚与公共服务布局相统一,促进城镇化进程与公共服务全覆盖有序推进。三是区域发展。城镇群的“联合式发展”将成为当前城镇化的新趋势,城镇规划应科学协调促进城市与城市、城市与村镇的统筹发展。四是村镇崛起。构建村镇特色产业,提升村镇生活质量,发挥村镇发展在城乡一体化中的重要作用,使小城镇规划成为优化城镇结构的主攻方向。

二、新型城镇化对高职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镇规划所涉及的工作内容在不断地扩展延伸,为规划建设服务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对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职城镇规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应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科学组织课程内容,创新多元化教学方法,实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业建设与改革融入新理念。新型城镇化中提出建设绿色城镇、智慧城镇、人文城镇等新要求,使城镇规划专业在传统的学科教育中还需融合环境资源、信息技术、历史文化等综合知识,使学生在掌握规划技术技能的同时还能兼备一定的节能设计、网络数据等现代化实用技术,以适应未来城镇规划建设的新需求。同时,城镇规划专业改革建设还应紧扣实现城镇发展的新“四化”要求――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构建相关课程体系,让学生能准确理解城镇规划与新“四化”的重要关系,把握规划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产城协调发展的综合调控功能,推进城镇的新“四化”进程。

(二)加强人才的社会政治素质培养。新型城镇化赋予了城镇规划新的时代内涵―― 公共政策性,使得城镇规划从业人员不仅应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还应学会从社会公平和行政管理等新角度思考规划问题,这就要求城镇规划学科在人才培养中强化学生的社会政治素质,避免培养出规划实践项目中无法适应政治决策研判的纯技术人才。

(三)适应地域性城镇发展特征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随着区域协调、城镇群发展成为新一轮城镇化的主要模式,高职城镇规划的人才输出更应面向区域,聚焦中小城市与小城,培养适应地域性城镇社会经济特征与地域行业特征的基层管理型人才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以开展多面深层的走访调查为基础,了解地区规划管理相关部门及企业的现状、发展目标、岗位能力内涵和人才需求等状况,建立适应行业发展与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明确高职城镇规划专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教学目标指向,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三、高职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

高职城镇规划专业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迫切需要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培养适应新“四化”要求,服务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一线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形成“能力本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同时,拓展校企合作、实体服务社会的广度和深度,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构建具有特色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强化技能培养、拓展职业培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一)“一接轨、两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高职城镇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一接轨、两融合”(学校与社会接轨、专业与职业融合、学校与企业融合)工学结合的方式为主。人才培养目标、层次与社会接轨;人才专业能力与岗位职业需求深度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发展创新融合,因材施教共建实践课程体系,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

首先,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常态化。通过外引内培、自主提升等形式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以培养高水平“双师”素质专任教师队伍和专业带头人为重点,与企业共同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担任的机制;以引进高学历的年轻教师为补充,为教师提供入企工作机会,增强实践能力,打造以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为主的结构合理、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爱岗敬业的专业教学团队。同时,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评聘与评价制度,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纳入聘用和绩效考核,加强引导“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方向。

其次,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机制成熟化。依托行业优势,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机制成熟化。学校主动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共同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着眼于培养具较高知识和职业能力,从事中小城镇规划编制、管理和中小型民用建筑设计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并探索将企业人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探索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共赢。

(二)课程体系的重构优化。在对地域相关行业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析规划设计师、规划管理人员、房地产工作人员的职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总结城镇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考虑该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素质结构,构建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突出职业岗位能力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助理设计师(设计员)、测量员、施工员、资料员和预算员等,通过公共基础领域、专业技能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进修学习、课外教育等相应地获取知识,完成包括基础学习、单项技能学习、综合技能学习及应用技能学习等技能培养。针对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开发和设置相应的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达到能力培养目标。

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构建基于城镇规划工作过程的“三个要求,四个领域,四项技能”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设3门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进行特色教材编写工作,适应能力培养和教学实践要求。

(三)教学与实践的互动拓展。按照城镇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中基础学习领域、单项技能学习领域、综合技能学习领域和实习实践学习领域等四个领域的教学目标,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做学合一”的教学模式,按照“打好基础,强化实践,突出创新"的原则更新实践教学内容,配套形成“四层次、不间断”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即对应构建了基础实训课、专业实训课、综合实训课、毕业实习实训课等四个实践教学环节。该实践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训实践和毕业生服务社会的工作实践,与企业共同研究,不断优化形成,满足城镇规划专业职业岗位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之外,继续推行校企合作、任务驱动、项目过程导向、工学结合的“教学做合一,理实一体”等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的力度,探索建立“核心技术课程一体化”特色的“设计工厂”教学模式,在任务驱动下,强调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核心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课堂与实训室、工作室、设计院等多渠道方式,促使学生通过参加生产、服务、管理,获得职业经验和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毕业生顶岗实习、零距离就业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探索灵活多样的课内外考评机制,着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加强师生社会服务意识。依托行业,进一步挖掘潜力,发挥教师专业优势,主动联系、积极带头,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规划建设项目,开展服务地域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技术咨询服务工作,实现师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与行业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的增强。

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城镇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以培养出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趋势的优秀人才,尤其是高职学生培养更应满足人才素质能力与行业的技术特点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紧密结合行业技术发展和进步,使培B目标要更好地体现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现行规范与标准,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以适应社会需求,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洪波,姜云,王宝君,等.新时期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J].高等建筑教育,2016(2)

[2]朱琳.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47)

[3]白立敏,孙瑞丰,王一.城乡规划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探索[J].城市地理,2016(4)

[4]田鹏.城市规划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2015(3)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改革项目“县域经济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高职城镇规划专业为例”(2014JGA341)

企业人才培养规划范文3

一、专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基本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然而因现有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因,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大都没有信息技术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在接受计算机专业学习、担任计算机专业任课教师前,也没有相关的实习、实践经历,这就使得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队伍很难适应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二、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主要思路

(一)根据市场需求及学校发展建设规划确定计算机专业建设规划

高校如若提升专业建设工作整体水平,必须要大胆探索,积极尝试。首先,高校应大胆突破原有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的制约,克服行政化倾向,充分行使办学自,积极主动的推进专业建设。其次,积极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高校如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用人单位用的好、用得上的掌握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必须要科学合理的做好计算机专业建设规划。制定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规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高校自身整体事业发展规划的指引下,进行周密细致的市场需求调研,通过对行业企业进行沟通访谈的形式、通过对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反馈的形式,通过建立由高校计算机学科专业教学带头人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相关人员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市场需求及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确定专业建设规划与专业人才培养培养目标定位。高校只有明确了科学合理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规划,整个计算机专业建设工作就有了方向与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切实可行的有效路径,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工作才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探索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联合培养人才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高校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这为我国高校创新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方向引领。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上述规划内容,结合高校计算机学科专业特性,高校计算机专业应大力探索尝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校外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实现高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过程中与互利共赢。

(三)加快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企业人才培养规划范文4

一、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引进困境

(一)人才流动意愿强

高新技?g企业以技术型人才为主,这类型人才富有创新意识,具备强烈的成就感和突出的自主意识,具备高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人才市场对技术型人才需求大于供给,工作机会较多,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流动性较大。高新技术企业人才会受企业文化、工作环境、工作氛围、上下级关系、工作机会等的影响离职,凭借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更为灵活地选择就业机会。

(二)缺乏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

当前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引进方式仍以传统方式为主,以招聘信息、安排面试、选择人才的方式引进企业所需人才,人才引进过程中缺乏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对人才的评估更多的是基于管理层的主观判断,缺乏对现代化人才引进工具的使用,比如霍兰德职业测评、情景模拟、心理测评等。缺乏从长远角度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和人才测评方案,无法为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提供决策依据,导致企业引进人才后,由于人才与岗位不匹配、不适应企业文化等导致员工离职。

(三)缺乏整体规划增加人才引进风险

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之一,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是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引进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较弱,对人力资源规划不够重视,人才引进缺乏规划、随意性较大,人才引进更多的是依据企业发展和人才流动情况制定,呈现临时性、随意性、主观性等特征,加大了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难度,降低了其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加大了人才引进的风险。

(四)人才引进后缺乏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具备联动效应,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建立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训的联动机制方面缺乏经验,二者被视为独立模块,企业集中精力引进所需人才,却忽视了在人才引进后要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来增强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留住人才,具体体现为未能建立成熟的培训管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职业生涯晋升机制等,长此以往员工容易失去工作兴趣,造成人才流失。

二、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引进对策

(一)构建薪酬绩效联动机制留住人才

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员工以技术型人才为主,这类型员工虽未能直接与企业收益挂钩,但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是企业的核心优势资源,针对当前高新技术企业员工流动性大的困境,企业应构建薪酬绩效联动机制来留住人才。高新技术企业薪酬绩效联动机制的构建可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和宽带薪酬体系,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制定薪酬水平、薪酬增长、职位晋升等决策,实施宽带薪酬,根据员工的岗位等级制定岗位薪酬水平,增强对企业员工的激励作用,减少人才流失。

(二)实行“人才+项目”培养模式,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很多技术性项目,“人才+项目”培养模式不仅能集中人才优势完成项目目标,增强高新技术企业收益,还能为技术性人才提供实践环境,通过项目参与提升人才能力,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依托校企合作项目、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等以科促教,培养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和技术团队建设,让人才参与项目决策来锻炼培养科技人才。高新技术企业还可依托企业自己的项目,让人才参与项目管理,完善人才的项目管理能力,提升人才的技术水平。通过丰富的技术项目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三)建立多元化人才引进机制

高新技术企业为提升人才引进质量,应改革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多元化人才引进方法吸纳优质人才。首先,高新技术企业可通过改变传统的招聘模式,面向全国采用专场招聘、网上招聘、猎头招聘、综合招聘等方式吸纳高素质人才,加大企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其次,高新技术企业可通过探索国外先进人才引进机制,采取先进科学的方法进行人才选拔和人才引进,吸引优质人才。再次,基于校企合作项目破解企业的技术难题,引进高校拔尖人才。最后,高校技术企业可通过吸引海外留学人才提升公司人才的整体技术水平,提升企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四)设计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注重人才的持续性培养

人才培养的持续性是高新技术企业留住人才、发展人才的重要措施,设计科学合理的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是企业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的重要路径。高新技术企业职业生涯规划可基于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制定,包含职业生涯规划初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晚期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初期阶段,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同化和人才与岗位匹配两方面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员工快速融入企业,增强企业凝聚力;职业生涯规划成长阶段,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提升人才文化与技能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执行,提供高层次受教育机会、实施工作轮岗等培养人才技能,根据人才自我实现需要提供晋升机会;职业生涯成熟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可通过适当放权让人才实现自我管理和参与企业管理,提供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职业生涯晚期阶段,更多的应是保健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可通过为员工提供保健投资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信任感,继而留住人才。

三、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企业优势建立的关键要素,高新技术企业尤其对技术型人才依赖性大,引进优质人才、增强人才培养能力是高新技术企业增强竞争优势的关键。通过分析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引进的困境,据此制定人才引进对策,对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树立行业领先地位等具有重要作用。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引进可依托建立绩效薪酬联动机制、实行“人才+项目”培养模式、建立多元化人才引进机制、设计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等,提升人才引进质量和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企业人才培养规划范文5

1、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全市人才工作的牵头抓总、宏观指导、综合协调、督促检查;承担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管理职能,定期向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工作。

2、了解掌握全市人才工作开展情况,针对人才工作中热点、难点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完善相关规定和意见,探索人才工作新机制。

3、牵头制定全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牵头或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

4、负责联系和掌握一批优秀人才,建立和不断完善全市人才信息库。负责市领导联系优秀人才的服务工作。

5、负责全市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牵头协调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承担全市优秀人才培养、选拔、考核和推荐使用工作。

6、会同市人事劳动保障局牵头组织全市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配合有关部门对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人才典型进行宣传。

7、负责对全市人才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

8、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委宣传部

1、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参与全市优秀人才的培养、推荐、选拔工作。

2、负责做好全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宣传报道。制定全市人才工作宣传报道方案。组织新闻媒体宣传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及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3、会同市委组织部积极做好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宣传系统人才队伍建设。

4、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委统战部

1、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参与全市优秀人才的培养、推荐、选拔工作。

2、负责制定和实施党外人士、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3、协助工商联做好市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联系非公有制企业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工作。

4、参与全市党外人才的培养、选拔、举荐工作,建立和不断完善党外人才信息库。

5、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党外人才政策和党外人士先进典型的宣传工作。

6、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编办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

2、围绕人才强市战略,研究、制定并实施有利于人才队伍建设的编制管理政策和措施。

3、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人事劳动保障局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参与全市优秀人才的培养、推荐、选拔工作。

2、负责全市人才资源规划、开发工作,拟定人才资源开发政策规定并组织实施;综合管理全市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工作;负责全市国家公务员队伍的培训,管理及宏观指导工作

3、会同市委组织部负责全市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联系一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和不断完善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

4、负责全市各类人才的引进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人才安置、工作调整和有关科研经费资助工作,研究制定加强我市国家公务员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政策规定并组织实施。

5、负责培育、发展、规范人才市场,做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才的选拔申报工作;会同有关方面做好市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奖励的组织评审工作。

6、负责制定全市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规划和政策,指导、协调和实施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负责全市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资格评审工作。

7、会同市经贸局做好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8、会同市农业局等部门负责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会同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做好全市优秀人才表彰奖励工作。

9、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发展和改革局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参与全市优秀人才的培养、推荐、选拔工作。

2、负责将人才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发展的匹配研究;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提出人才发展的规划性意见。

3、会同有关部门提出与全市科技发展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需要相适应的中长期人才规划;对市重点公共工程、支柱产业、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进行咨询评估。

4、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经济贸易局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参与全市优秀人才的培养、推荐、选拔工作。

2、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并负责组织实施。加快培养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提高全市各种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整体素质。

3、会同有关部门了解掌握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研究提出调动企业经营者积极性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企业家的积极作用,促进企业加快发展。

4、牵头协调有关单位,建立和完善全市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联系一批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人才信息库;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人才典型进行宣传。

5、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教育局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教育系统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做好全市教育系统师资队伍建设;参与全市优秀人才的培养、推荐、选拔工作。

2、负责做好教育系统人才工作,加快骨干教师优秀群体的人才队伍培养;加强学校培训和教研制度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在全市有影响的名教师。

3、负责联系和掌握一批骨干教师,建立和不断完善教育系统人才信息库。

4、配合有关部门对教育系统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人才典型进行宣传。

5、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科技局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市科技人才发展规划、计划;参与全市优秀人才的培养、推荐、选拔工作。

2、负责组织科技人才承担区、市各类科技项目,完善科技项目,完善科技项目评价机制,指导做好科技成果的转化。

3、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为科技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的相关政策。

4、会同市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负责全市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表彰奖励工作,联系一批优秀科技人才,建立和不断完善科技人才信息库。

5、负责引导科技人员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推行、技术服务、技术引进等工作,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并做好科技奖励的组织评审工作。

6、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财政局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

2、负责研究制定年度人才工作经费预算审定、资金核拨及管理规定,为全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做好资金使用的监督工作。

3、参与制定、修改、完善有关人才待遇的各类政策规定、办法。

4、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农业局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制定全市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

2、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全市优秀人才尤其是农业人才的培养、推荐、选拔工作。

3、会同人事劳动保障负责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联系一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建立和不断完善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

4、配合有关部门对农业科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人才典型进行宣传。

5、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文化体育局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

2、负责做好文化体育系统人才工作,制定和实施全市文体艺术人才发展规划,做好全市文体艺术人才队伍建设,联系一批优秀文体艺术人才,建立和不断完善文体艺术人才信息库。

3、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卫生局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

2、负责制定和实施全市卫生系统人才发展规划,做好全市卫生系统人才队伍建设,联系一批优秀医护人才,建立和不断完善卫生系统人才信息库。

3、制定有利于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配套政策、措施;配合有关方面认真组织实施优秀人才工程,做好全市优秀人才的医疗保健工作。

4、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卫生人才培养、重点学科建设、医疗科技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

5、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公安局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

2、负责全市引进人才及配偶子女的落户工作,研究、制定有利于人才流动的户籍管理、政策、措施。

3、负责全市人才重大活动的交通指挥及安全保卫工作,切实保障各类人才的人身、财产安全。

4、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畜牧局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制定全市畜牧科研、教育、技术推广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

2、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全市优秀人才尤其是畜牧科技人才的培养、推荐、选拔工作。

3、会同人事劳动保障局等部门负责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联系一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建立和不断完善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

4、配合有关部门对畜牧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人才典型进行宣传。

5、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林业局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制定全市林业技术推广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

2、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全市优秀人才尤其是林业人才的培养、推荐、选拔工作。

3、会同人事劳动保障局负责林业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联系一批优秀林业技术实用人才,建立和不断完善林业系统人才信息库。

4、配合有关部门对林业系统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人才典型进行宣传。

5、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水利局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制定全市水利技术推广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

2、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全市优秀人才尤其是水利人才的培养、推荐、选拔工作。

3、会同人事劳动保障局负责水利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联系一批优秀水利技术实用人才,建立和不断完善水利系统人才信息库。

4、配合有关部门对水利系统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人才典型进行宣传。

5、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统计局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

2、负责做好全市人才资源队伍调查研究工作,了解掌握人才队伍的分布情况,承担人才工作各阶段的统计咨询服务工作,为制定全市人才政策提供决策性依据。

3、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扶贫办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

2、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制定全市科技扶贫规划,并协调组织实施。

3、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长期技能培训任务。

4、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法制办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

2、会同市人才办对政府部门制定的人才管理规章和政策进行审查,参与全市人才工作有关政策措施的制定。

3、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有关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重大问题的综合性调查研究。

4、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委党校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

2、会同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劳动保障局等部门,做好全市科级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和其他层次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

3、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总工会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

2、负责全市劳动模范人才的推荐、评选、表彰等工作。

3、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各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4、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团市委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规划。

2、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各类优秀青年人才的推荐、评选、表彰工作。

3、协助市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联系各类优秀青年人才。

4、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妇联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

2、负责全市优秀妇女人才的推荐、评选、表彰工作。

3、配合有关部门指导全市妇女党政人才建设工作,协助市委、政府联系各类优秀妇女人才。

4、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科协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

2、负责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学术交流、科技普及、技术推广等活动;配合市人事劳动保障局等部门组织人才洽谈会和吸引市外智力为我市服务。

3、采取多种形式,密切与科技人才的联系,加强科技人才与市委、政府之间的联系。

4、配合有关部门对科技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人才典型进行宣传。

5、完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工商联

1、参与制定全市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

企业人才培养规划范文6

关键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069-02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经济一体化日趋完善,以产权化的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开始在市场竞争中出现,企业能否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由于长期以来知识产权意识的淡薄,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逐渐强大的中国企业的需求,人才质量也不能切实地解决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困境[1]。如何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成了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知识产权人才特性

企业知识产权人才主要工作任务包括企业专利的申请,企业知识产权纠纷处理,工作战略规划、实施及监督等,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提到企业战略发展高度,充分发挥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在企业竞争中的优势作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2]。

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复杂性要求企业知识产权的人才具备交叉复合的素质和知识结构。企业知识产权人才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职业操守来维护国家和企业机密,同时要能够灵活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企业知识产权侵权和纠纷[3]。随着贸易的全球化,企业知识产权纠纷更多是跨国纠纷,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必须具备专利领域的系统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来阅读外国文献,才能够准确把握和判断领域内尖端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人才需要从企业战略高度上规划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平衡企业知识产权的成本和效益,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合理开发管理和保护使知识产权成为企业新的竞争力。

二、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由美国管理学教授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被用于企业战略研究与制定、企业竞争市场分析等。由于使用的简单,结果的直观表达,分析者能清晰地把握企业全局,在把握外在环境中机遇和防范可能存在的威胁的同时,结合企业具备的优劣势对企业竞争对手进行分析、企业战略进行管理[4]。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进行分析,科学准确地找出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优劣势。

(一)优势分析

1.专利申请和授权增多。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1.7105万件,同比增长26.1%。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4.3847万件,较上年增长28%,占当年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66.3%。2013上半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国内发明专利申请25.6万件,授权国内发明专利7.3万件,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7.4%和4.3%,位居世界第一。由不断持续增长的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逐步增加,企业科技研发水平也逐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确立,发明专利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日益突出。

2.人才培养意识加强。贸易全球化使中国企业面临的技术壁垒增多,中国企业的利益遭受着国外企业的巨大侵蚀,中国企业越来越重视自身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到目前为止,中国现有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等在内的约20所院校成立了独立的知识产权学院,接近30个省(市)设置了知识产权研究基地[5]。各大城市结合自身资源和企业现状,制订了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企业也根据自身的需要,以研究开发技术人员的1%~4%的数量配比为目标与高校等研究所签订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协议来充实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二)劣势分析

1.人才定位不清。中国知识产权人才主要分为政府部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才、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人才、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人才、人民法院知识产权诉讼审判人才、高校知识产权教学研究人才。岗位性质的不同需要对人才的素质侧重不同,而中国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形式单一,培养输送的人才没有针对性,很多事务处理能力需要人才在岗位上学习。对于政府、法院及高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应该更注重法律法规的掌握,结合系统的学习方法学习,培养高理论高素质的知识产权人才。企业和中介机构服务人才更应该注重实际事务的处理能力,多让人才在工作岗位上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案或者专利委托业务,在实战中提升人才的综合业务能力。

2.缺乏合理的培训机构和体制。中国现有知识产权人才的输送主要靠开设知识产权专业的学院或者是在职人员继续培养。国内高校的培养多数出现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情况,培养的人才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应工作岗位。在职人员继续培养渠道有限,在中国培训机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多数企业选择把人才送入高校静修,专门的知识产权人才培训机构的缺乏使人才进一步提高受到局限。

(三)机会分析

1.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2008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要求到2020年,把中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强调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自主知识产权水平的提高,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战略规划细分为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特定领域知识产权和国防知识产权七大类,全面地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广东、上海、江苏等省份在国家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行业的背景下,推进地方特色的知识产权战略,制订了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和知识产权制度完善措施。

2.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提出。2010年11月国家在总结知识产权人才“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较高,能基本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目标[6]。主要措施为实施重点人才工程,每年重点扶持100名中青年拔尖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培养2 000名左右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学术水平的各领域业务骨干,培养3万名左右从事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和知识产权服务业的专业人才,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完善知识产权工作管理体制。以期通过措施的实施进一步发展壮大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优化人才素质和结构、进一步改善人才培养环境。

(四)威胁分析

1.人才匮乏且素质良莠不齐。截至2012年底,全国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已达6万多人,但远远不能满足中国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现有的人才素质良莠不齐更加导致了国家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在对知识产权人才进行国内外法律及国际条约的法律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外语培养之外,应该注重对人才进行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营销观念和成本效益意识培养,同时还应该加强人才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操守培养,要强化人才对于所任职机构的忠诚度。而在中国各大院校,多数人才培养以法律知识为基础,弱化了人才的工科背景和外语等综合能力,人才的思想素质的培养也不够强调,导致人才输送到企业面临实际问题时不能全方位综合为企业解决难题。

2.人才大量流失。人才是企业创新的基础,中国科研人员人数和水平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增多,但许多跨国公司在我们建立科研所,聘用中国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发,削弱了中国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同时,国外企业的优厚待遇和先进的科技设施条件也吸引着中国尖端技术研发人员不断涌入,中国培养出来的为数不多的优秀知识产权人才大多流向了国外企业[7]。这与中国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大力投入严重不协调,在国家流失经费和资源的同时也使中国企业面临的技术壁垒增高,企业利益受到极大的破坏,面临的生存危机加大。

三、人才培养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国家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战略后,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绩,但也面临知识产权制度不够完善、人才储备不足等诸多压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知识产权人才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和企业应该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完善研发条件和设备,为科研人员提供较高的福利待遇,把高端技术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人才的准确培养是建设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基础,国家应该以高校培养为重心,在职教育为辅助。加大各大高校知识产权专业的开设,对已有知识产权专业的学校进行知识产权教学改革,要以人才结构和素质为依据,对知识产权人才进行清晰定位,以实践为导向,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曼.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17):128-134.

[2] 何铭,王浩,周磊.职业知识产权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新模式探析[J].科技与法律,2009,(3):36-39.

[3] 刘平,吴玲.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人才工程―专利实务人才需求与培养[J].企业经济,2005,(7):116-118.

[4] 罗利华,黄延,陆炳树.江苏省知识产权人才SWOT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0,(10):81-84.

[5] 管一杰.浅析中国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J].商品与质量,2012,(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