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范文1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81-01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是传递信息的有效途径,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驱动力,恰当而富有艺术的提问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提问的作用。而发挥提问的作用。在注意提问科学性的同时还必须讲究提问的艺术性
1 激趣设疑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例如:在教《故乡》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谁埋的碗碟?”这个问题很新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为了解开谜团,认真阅读课文,努力从字里行间找线索。教师同时诱导学生对杨二嫂、闰土这两个人物的言行、品质分析比较,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2 相机适时
课堂上不能满堂问,而应在那些重点难点之处相机而问。在教《祝福》时,指导学生先理清情节,然后要求他们复述故事,再谈感受。对于感受,大部分学生只是简单的下了一个悲剧的结论。此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勤劳、善良的祥林嫂如果生活在今天,她会死去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异常,“礼教杀人”的主题自然的为学生所接受。
3 设置矛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
4 变直为曲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等,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
5 分层设计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教学《变色龙》一文,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较为容易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师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教师设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提问,使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易于把握,也对今后的自学提问起到示范作用。
6 灵活变通
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对策
有人将教师戏称为“提问家”,可见提问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艺术。课堂提问的质量不但反映着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显示出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从古至今,各国专家学者都指出了提问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法国文学叫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掌握课堂提问艺术,是提升教学有效性和提升教学过程艺术性的钥匙。
一、优化问题设计
问题的设计是课堂提问的第一步,也是奠定提问艺术性的重要基础。因而应重视对问题设计的优化:一)明确提问目标。要使问题具有明确的目的,一个问题是摸底性的、发散性的、还是复习性的,应当被首先明确出来;二)丰富问题层次。教师应在紧扣提问目的的前提下,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使其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三)因材设问。教学方法讲究“因材施教”,课堂提问同样要讲究“因材设问”,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设计不同的问题。例如,对于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设计发散性、挑战性的问题,适当增加问题的难度和思维广度,有效启发尖子生的思考;对于认知能力一般的学生,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由易到难地设问,引导他们逐渐发展自主思考的能力。
二、曲中求解,引人入胜
课堂提问是教育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提问方式较为复杂,形式灵活多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一)投石式。犹如“投石问路”的形式,通过投石子般的提问方式来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努力的思考问题;
二)逆向式。就是教师故意设计矛盾的观点,使教师的观点与课本的观点相冲突,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并讨论,学生可以在这种思维碰撞中提升自身的创造力;三)选择式。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个问题设计多个答案让学生进行选择,学生可以根据答案的优良效果选择最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逐渐严密了;四)层层递进式。教师可以设计多个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是有上下关联的,只有解决掉前一个问题后一个问题才能解答,而每个问题的知识应用程度环环加深。这种问题设计方式锻炼了学生的挖掘深层次的思维,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的提问方式并非是单一的、固定的,因而教学过程中应巧妙运用各种提问方式,曾有位教育学家说“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得着的位置”,同样,课堂提问也应让学生的思维“跳一跳”,使问题适当地曲折一些、委婉一些,使学生思考地深一些,全面一些,无疑是提升提问质量和提问艺术性的有效途径。
三、 拓展思路,有效激励
为了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激励学生勇于质疑、勇于思考,应在课堂提问中注意以下几方面:一)营造和睦的教学氛围。首先,教师要站在与学生平等的立场上,缓和师生之间严肃的气氛,学生把老师视为学习上的朋友,加强与教师间的交流沟通。其次,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降低学生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回答困难的问题多提问。第四,对于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教师需要给予肯定与支持,即使简单肤浅的问题教师同样需要予以鼓励,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以和蔼谨慎的态度进行解答,防止学生因恐惧而感到自卑;二)教授提问方法,使学生懂得如何提问。教师应当根据恰当的时机传授学生提问的正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发现学生在提问中的出现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教师在课前设计一些相应的问题,或者是依据课本后的习题,在课堂上用科学的提问方式展示给学生观看,以便学生在以后的课堂提问中模仿学习;三)合理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在发现问题之后一般都有一种急切得到答案的心理,这时候教师不应及时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正确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讲解点拨,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解决后的问题心里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这就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
四、 结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方法,也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提问艺术,通过有效的互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对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沈芳.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研究.[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6):107
[2]刘柳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J].语文学刊.2010(8):153-155
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提问 艺术性
语言是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际工具。掌握好这个工具对利用课堂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教师通过兴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简明扼要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就能够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其心智,陶冶其情操,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一、课堂提问的目的性
1.就内容而言:围绕教材重难点
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紧紧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将问题多设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上,这些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若将学生的思维启向枝节问题,就失去了提问的提问意义。也就是说,让学生摘到的“桃子”,味美而有营养的,才能收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散文教学,更要我们把重点难点放在学法的指导,达到“教为了不教”的目的。《普通高中语文课堂标准》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着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因此,我在设计教学重难点的时候会问绕课文内容,从问题入手,提纲挈领式地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从文本中寻找情感产生的依据、观点支撑的材料。学生寻找“证据”的过程,就是自己研读文本、品味文本、深化理解的过程,其中,学生的认识可能会有所变动,表明他对文本的研读真正落实了实处。而引导学生自己研读文本,寻找思想感情正是散文教学的重难点。
2.就对象而言:区别性对待学生
一个班级,学生的知识建构,学生水平都有高低之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问题设计,提问回答对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别。以《江南的冬景》为例,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能体现江南冬景特点的词语。”该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删减信息的能力。在通读课文后,学生很快从文章中找出相关信息,回答该问题。因此我让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回答,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阅读时删减信息的能力。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设计目标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更加注重课堂的实际效果。我们不应该偏离自己设定的目标,单纯为了追求课堂效果而提一些华而不实的问题,而应该具有渐进性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学生实现对授课内容的最优掌握。
二、课堂提问的互动性
课堂提问在大多数情况下特指教师向学生发问,其实课堂提问也包括学生向教师及全班同学发问。这也是提高诗歌教学效率不容忽略的一种方法。
如:在教授《沁园春?长沙》时,我遇到了难题,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由于三年学习形成的定式,他们认为语文学习只是一个简单的记录过程,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因此提问时发现,最简单的问题学生回答都存在疑惑。于是,我采取了同伴互动的方式,在教学环节上,我用简洁的语言将第一诗句解读、示范之后,让学生自己来解读下面的诗句。每人一句,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先提问那些主动举手的学生,让他们给大家作个榜样,慢慢地,随着课堂环节的深入再提问那些不太敢举手、想参与进来的学生,让他们模仿着说,活跃起课堂气氛,进而带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于是,渐渐地,兴趣浓的、成绩高的学生自然越来越在语文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语文风采,而一些语文成绩不太高、很希望在高中阶段有些突破的学生也在第一节语文学习中给自己增强点信心。
三、课堂提问的严谨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依靠提问来支撑的。然而,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并且提问方式过大或者过小,过大,则会造成学生答非所问,摸不着头脑,而问题太小,则缺乏提问的价值和意义。
如月考卷分析大阅读题《两片秋叶》有一个问题:作者将两片秋叶放在一起对比,领悟到它们的作用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其中不同之处是,前者:(不超过12个字)
后者:(不超过25个字)
大阅读题,我和学生强调四个字:“文本意识”所谓“文本意识”就是要求学生答题要有依据,通过阅读,从文章中找线索,找答题点,而不是泛泛而谈,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发现,从“我木然地站着,下意识地将两片秋叶搁在一处。顿时那片枯叶在红枫的映照下越发显露出它的可憎可怜!我迷惘起来,我并不懂自己,何故竟会发生了要将这片枯死的形体冷了人心的叶儿珍藏起来的雅兴?”这一部分是开始把两片叶子进行对比,可是在回答时候发现把范围框死框小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片叶子,在对比后显现出的作用:以枯树形体冷了心。然而第二片叶子的特点(也就是两片叶子的不同)则是下一段加以阐述:“它却是挤尽了热,将自身烧得通红,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给寒冷的世界装点上一片红于二月花的色彩……”
可见,教师提问要注重提问范围大小的确定,若能对学生正确引导,可使学生轻松的找到问题解决的切入口,让学生能由此到彼,由因到果,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范文4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方式,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信息反馈,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训练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因此,设计的问题要问法新颖,形式灵活,富有情趣,为学生喜闻乐答,使问题具有效能性的同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一、提问要富有情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亚洲“小巨人”姚明也说过:“最重要的就是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跟着兴趣走。”可见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在课堂提问中适当以趣激之,让兴趣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学生始终跟着兴趣走,课堂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惊弓之鸟》一课时,巧布疑阵,诱发兴趣:第一段,抓住课文中更羸对魏王说的“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这句话,提出问题:“更羸不用箭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吗?”使学生带着疑问饶有兴趣地阅读课文,当读到“射下了!射下了!”和“大雁直掉下来”时,又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更赢不用箭,竟使大雁”直往下来“呢?这是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个个都想探个究竟,想了解时怎么回事,也都想说个明白了。
二、提问要有层次性
著名教育家指出:“教师要善于最有效地使学生牢固树立学习信心的心理倾向。”因此,在问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应答能力有一个准确的估计。特别是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设计一些小步子的铺设性问题,搭“桥”铺“路”,化难为易,帮助学生起跳。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第二段鲁迅先生和作者谈《水浒传》时曾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是一个重点句,含义较深,如果要求学生直接讲出其中的内涵,必然会导致冷场或“卡壳。针对这一点,教师设计了一下四个小问题:1、设问:对于《水浒传》的内容,作者闹不清,鲁迅却记得牢,仅仅是因为记性好坏么?2、反问:是鲁迅在作者目前夸耀自己读书认真吗?3、追问:仅仅是风趣的批评吗?批评的目的是什么?4、深问:鲁迅先生是不是只关心作者一个人?通过:“设问、反问、追问、深问”,环环相扣,为解决问题铺设了台阶。坡度较小,学生沿阶而上,逐渐接触到问题的实质,深刻地理解了鲁迅先生这句话的内蕴,并受到了鼓励,达到了教学、教重的双重目的。
三、巧用变序提问
长期按某种顺序设计提问,会形成对学生思维的临时性抑制。为此,要适当地改变顺序,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相反相承的矛盾关系解决问题、回答提问。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最后一节,不是顺问:“最后一节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而是问:“有人认为,最后一节表达的也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上一节重复,建议删去,你的看法是什么?”这里不是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而是问不这样写会怎样?这种问法提供了材料对比,扩大了信息反差,构成了矛盾情境,便于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四、提问要曲中求解
教学中,通常是按照常规思路正面直接发问,这样问题明确,问点显露,但缺少变化,难以启动思维。而曲问则是旁敲侧击,绕道迂回,问在此而意在彼,含蓄生动,富有情趣,有思考余地。在教学中,恰当的辅以曲问,可以提高答问效果。如在教学《将相和》“完璧归赵”时,采用直问:“蔺相如是怎样智胜秦王实现完璧归赵的?这说明了什么?”问后学生有的复述故事情节,有的在读课文,进行生硬的人物评价。改用曲问:“蔺相如是真的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还是吓唬秦王的,为什么?”实质上是让学生理解蔺相如是怎样智胜秦王的。由于改变了问法,这其中包含着许多诱答的因素,有的认为蔺相如真撞柱子;有的则认为是假的,是做样子吓唬秦王的。这时可以相机诱导学生反复读书,深入思考,发表自己意见。最后看法终于一致:蔺相如既非一定要真撞,又非仅仅做样子吓唬秦王,而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惜玉而妥协则不撞;如果秦王一意孤行,硬抱宝玉,则人玉具毁。这充分表现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五、提问要有重难点
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提问艺术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050-02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使我感到:提问好比教学中的常规武器,它具有激发学生思维、调控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表现能力、增进师生交流、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多种教学功能。因此,讲究提问艺术在课堂中显得十分重要。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中讲究提问的艺术,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探索知识的欲望。现将我多年的点滴收获总结出来,与教师同仁一起共鸣。
一、精当通俗明了的设计问题是关键
质疑是思维活动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巧设疑问。教师要善于设疑,要在课前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合理规划而设计问题。要做到精当通俗明了的设计问题,就应做好以下方面:
1.切合学生实际,突出教学重点
我一直在农村小学教书,农村的小学生由于文化氛围不像城镇的小学生那样,从小见多识广,因此,通俗明了的提问就显得很重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理解接受,做出快速反应,回答教师的提问。同时,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材重点,突破难点,问到关键之处。如,在上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文时,我先抓住“詹天佑是我国的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这句话,这句话中“杰出”和“爱国”向学生提问:“课文是怎样体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的”?这样设问,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学习语文,学习的针对性就比较强了。这样,设计的问题以教学关键点为线,把问题串联在这一主线上,起到“一问而牵动全篇”的作用。
2.问题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问题太易,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思考;问题太难,又高不可攀,学生也不会动脑筋。只有难易适度“像挑一挑就够得到苹果吃”的问题,学生才会通过思考获得成功,这样才能促进能力的提高,而且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增强信心,产生快乐。比如,教师在教《最后的姿势》,这篇讲述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生命保护四名学生的动人故事的课文,教师只提出“谭老师怎样的伟大?”这样的提问使学生不知所答。而问题太易也不行。比如,在教《钱学森》时,问:“他是哪个国家的人?被称为什么?”这样又细又琐碎的问题,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这样的提问又过太易。
问题要由浅入深,提问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相关联。例如,我在教四年级的《九寨沟》这一课时,就设计了几个不同程度的问题:最易的——为什么称为“九寨沟”?较难的——为什么说九寨沟是一个童话世界?更难的——为什么会像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说出你最欣赏的地方?问题提出后,教师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课堂回答,效果感觉很好。
3.问题的设计要新颖有趣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农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问要新颖有趣,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愉悦地接受,轻松完成教学。我在教四年级学生写观察小动物的作文时,先给他们讲了一个小笑话:鸡妈妈带孩子们在花园散步,来了一只野猫,孩子们吓得乱跑。眼看孩子们要被野猫抓住了,鸡妈妈急中生智,学狗“汪——汪”叫了两声。野猫被吓跑了,孩子们得救了,鸡妈妈借机给孩子们上课:“现在你们都知道学好一门外语的重要性了!”听完笑话,同学们捧腹大笑,老师因势引导学生:“动物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我们应该保护好它们。你们家的宠物有什么趣事呢?”学生们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发言。也许我们不能做到在问题提出前都讲一个故事或者创设一个情景,但一条民间谚语、一句顺溜的提出,往往能令人耳目一新。我们要做的是使问题新颖,有趣味性,以免落入俗套。
4.问题要有利于激发思维,培养能力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问题的设计不是让学生回忆什么,而是要有启发性,能使他们受到思维训练。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切忌提出一些“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简单问题。比如,为了了解学生对《雾松》一课雾松形成的掌握情况,可以直接提问学生:“雾松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就可以照课本中的句子念一遍算是回答,但他们究竟理解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反馈。如果把问题改成:“雾凇形成过程中三种不同时段的状态是什么呢?”回答这样的问题完全照课本,显然就不行了,学生必须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才能把问题答出来。因此,提问时,教师要动动脑子,要把是否有利于激发思维、培养能力作为问题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提问力求合理
提问力求合理应体现在:课堂发问的时机、发问的对象和发问的方式上,这是教师提问艺术水平的直接体现,非常重要。
1.找准发问时机
“一切应从实际出发”,课堂教学的提问也不例外。俗话“好雨知时节”,提问也是如此。提问的时机要得当。我的经验是: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亢奋”状态,才是对学生进行“启”和“发”的最佳时机。要注意的是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班学生能充分思考后再回答。以免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不注意听,不肯加以思考,所以教师提问面向全班,使全班都听清楚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有一定思考问题的时间,然后再点名回答。任何情况下不要向学生突然发问,使学生毫无思想准备,造成紧张情绪,特别是农村小学生要忌讳这一点。设计的问题再好,也要抓好时机,才能事半功倍。
2.明确提问对象
学生的差异性,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提出问题,使他们都能在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上得到相应的提高。教学中,对待优等的学生,应适当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并在他们回答出基本问题后,再变换一下思维的角度或深度,让他们再回答,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对待后进生思维则不如优等生敏捷,注意力也容易转移,他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多不积极思考。面对这类学生,教师要多关心鼓励,提高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提出的问题可相对降低难度,或用一些便于理解的问法。特别是农村的小学生,提出问题后,要充分留给他们分析思考的时间。要是一时想不起来,也不要为了节省时间叫其“坐下”,转而叫别的同学回答,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应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并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鼓励他们大胆回答。有时,回答的是错误,也不要随意责怪,而要多以包容的心态面对。
3.注意提问方式
教师提问的形式应是多样的,根据我多年的实践,农村小学生答题的要求,问题大致可分为五种:一是回答“是什么”的判别型;二是回答“怎么样”的描述型;三是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四是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五是回答“怎么想”的或“还可能会怎么想的”想象型。后三类问题对智力活动的要求高一些。为了增强教学中智力因素,在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两种简单的问题,而要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升高和年级的提升,前两种在一二年级可能用得多一些,后三类问题的比重在四五六年级要逐渐增大。教师在提问时,要注重转换角度,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这样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
总之,精妙的课堂提问是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重要体现。教师要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要不断总结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才能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要做到问题设计精当、问题展示适时、问题解答灵活、提问力求合理,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范文6
一、通过提问为讲(学)新动作打好基础
每次讲(学)新动作前,教师应抽出一定时间,提问以前学过的且与新学动作技术有联系的问题。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示范,既复习巩固了已学知识,又引出了新课的动作概念,再进一步阐明,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新的动作技术打下了基础。因此,课前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提问,对于那些理解不透的重点、难以攻破的难点、似是而非的疑点、相互联系的节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并且使这些问题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真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例如:初学鱼跃前滚翻时,应在团身前滚翻动作熟练掌握后,再练习远撑前滚翻,然后引出鱼跃前滚翻动作。学习新动作时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动作要领是什么、区别在哪儿、各有什么特点、如何保护与帮助等。提问时,如果第一个学生回答得不完整,或者有错误,教师应不忙做解答,可再提问一两名学生。这样可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加深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理解,从而更好更快地领会、掌握新动作。
二、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动作要领的程度
教师在课堂上应不断观察和了解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知识)的程度,来检查自己教学的效果。这虽然可以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和完成动作技术的质量上做出判断,但往往还不全面,若能提出一两个问题,找几个理解程度不等的学生来回答,更能全面地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例如:前滚翻分腿起动作要领是什么?应注意哪几点?……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动作理解、掌握的程度,又可以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从我的实践情况看,经常进行课堂提问,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动作质量就高,记得也较牢。
三、通过提问复习和巩固教学的重点
在体育课中,教师提问教学的重点难点,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在学生的脑子里打下深深的烙印。例如,教师在讲解排球垫球的手臂动作时,简练地用“压腕”、“提肩”四个字来强调手臂动作要求,既简单形象又易记。当然,简练也要注意讲解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能顾此失彼。例如:急行跳远是由助跑、踏跳、腾空和落地四个部分组成的,重点技术环节是助跑与踏跳的结合,它主要取决于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结合,这是决定跳远成绩的关键。课中可以这样问:提高跳远成绩的关键在哪里?在学习短跑时,腿的后蹬动作是推动身体前进的主要动力,是短跑训练的重点。课中可以提问:如何加强腿的后蹬力量?应注意哪几点? 转贴于
四、通过提问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目的地提问。学生心理状态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学生精力集中,思维活跃,对问题已产生兴趣。这时教师应采取“抛砖引玉”的方法提问,让学生自己回答思考的问题。如前滚翻动作,教师可以用圆和方的滚动作比喻进行启发,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圆的滚动快又容易而方的不易滚动的原理,使学生从形象的比喻中得到启发,加深对前滚翻低头、收腹、团身动作要领的理解。另一种是,课堂纪律松懈,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或对问题不发生兴趣。这时应采取“问答式”的提问,用一些难以回答或容易疏忽的问题让学生(尤其对精力分散的学生)思考、回答,这样可促使大家对问题产生兴趣,收到吸引学生听课注意力的效果。
五、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体育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每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浓郁的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舒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因而,有兴趣的学习、丰富多彩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所学习和应该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往往是迅速而牢固的。比如田径课一般来说学生兴趣不大,特别是中长跑课,不少学生有畏惧心理。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长跑后肌肉有酸痛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极点?出现极点后如何消除它?学生很想知道其中的道理,这便引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对课堂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六、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