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通讯网络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通讯网络技术范文1
[关键词]通讯网络 信息系统 安全防护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15.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368-01
信息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信息的传递和处理速度不断加快,,针对通讯网络信息系统开放性高的特点,对如何做好安全防护技术,保证通讯网络稳定运行成为当前网络信息开发应行业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
一、通讯网络信息系统中常见的安全问题
1、信息泄露
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对自身进行伪装,以服务网络的身份,向目标用户提出严正请求,待验证后,获取用户的身份信息,对其进行修改、删除或者插入等篡改,影响用户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造成个人隐私的泄露。
2、正常服务受到干扰
依照干扰等级的不同,可以分为:(1)伪装网络实体:恶意行为发动者为了迷惑目标用户,可以伪装成合法的网络实体,对于用户的服务请求拒绝回答,如此反复,对正常通信服务起到干扰的非法目的。(2)物理等级干扰:物理等级干扰主要是针对通信系统的无线链路,恶意行为发动者通过物理手段以及相关的其它技术对通信系统的无线链路进行干扰,直接后果就是导致用户的相关数据以及信令数据不能传输;(3) 协议等级干扰:在通讯网络系统中,有很多特定的网络协议,恶意行为发动者利用某些技术手段干扰特定协议,导致特定协议流程失败。
3、非法访问
在网络通信系统中,正常的访问都需要合法的用户身份验证,而非法用户或者恶意行为者会将自身伪装成合法用户的身份,对网络进行访问,或者潜入用户与网络之间进行攻击。
4、恶意攻击
网络无线链路传输中业务数据、控制信息、信令、用户信息等,必须保证完整性,恶意行为发动者利用特殊技术手段对其进行修改、插入、删除等非法篡改。
5、数据窃取
恶意行为者会窃听用户的业务、信令和控制数据,对用户的数据信息进行窃取,达到自身的目的。
二、信息通讯网络系统维护技术
1、提升入网测试技术
在通讯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中,入网测试技术决定着系统安全运行的效率。入网测试技术主要是针对联网设备以及相关安全产品进行测试,从而保证通讯网络信息系统可以安全入网,提升入网测试技术不仅可以发现通讯网络信息系统硬件所携带的安全隐患,而且能够确保骑在联网之后可以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可用性和可监督性,从而提升互联网通讯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营效率。
2、注重实名认证等信息加密技术
实名认证是网络通讯信息系统的第一层方面,通过身份证的实名认证可以有效限制非法用户进行网络资源的访问。目前我国不少实名认证的信息技术主要是基于身份认证、手机认证、邮箱认证等各个方面,而这一切都是基于身份认证的基础上,所以一旦身份认证系统失败,将造成整个通讯网络安全系统的崩溃,所以目前加强通讯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就必须注重对实名认证系统的强化,并能有效提升该系统的信息加密技术,提升用户对于互联网通讯技术的信任感。比如要求认证者需要首先注册一个账号,并且保证账号的唯一性,通过口令认证的方法登陆网络。
3、强化网络漏洞的扫描和修补
我们通常用到的安全防护措施主要包括:杀毒软件、防火墙、安全防护检测等,正确防毒和杀毒的认识已经被大家广泛接受。人们都忽略了安全漏洞的扫描和修补,认为安全漏洞的修补不是安全防护的重要手段,然而根据调查研究,大部分的网络黑客入侵都是由于网络系统的安全漏洞或者配置错误引起的,及时修复系统漏洞及补丁能够有效降低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
4、加强信息加密
信息加密,主要是利用相应的加密算法,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具有成本低廉,解密操作简单等优点,因此备受广大用户的青睐。通常来讲,网络信息加密包括了端点加密、节点加密以及链路加密等,其中,端点加密是以保证源端用户和目的端用户之间的数据传输安全为目的,为两个终端之间提供数据加密保护;节点加密是为了保证源节点与目的节点的传输链路安全,为传输链路提供加密保护;链路加密则是为了确保不同网络节点之间链路信息的传输安全,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加密级别,选择不同的加密方式。
5、打造信息网络的应急恢复系统
一直以来,通讯网络安全都是奉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策略,凡事都要预防为主,这样才能占据主动。通讯信息网络的安全故障具有复杂性、多变性以及不定性,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恶意网络入侵、破坏的安全事故,这就要求我们要成立专门管理通讯网络信息系统的机构,有利于对网络进行统一管理、合理分工、实时监控,并且做好通信网络系统应急预案。如果发生危及通讯网络信息安全的突发事件,则要及时启动专项应急预案进行应急处置,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将损失降低到最小。此外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全系统的远程监测,通过远程监测时时地发现问题,并且利用远程遥感和控制实现对远程服务器的维修和处理,这种维护技术极大地方便了维修工作。
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通讯网络系统在的功能无可替代。为了实现社会各个信息系统的有效、有序进行,必须要保证信息通讯网络系统的正常、平稳运行。对其进行维护是保证其安全的重要措施,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维护时效,还可以降低维护成本。我们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适应网络发展的节奏,有效结合多种安全技术,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通讯信息系统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苏国斌,胡伟健. 试论通讯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技术[J]. 中国新通信,2014,03:87.
通讯网络技术范文2
关键词 光纤网络;技术内涵;应用优势;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20-0098-01
传统通讯技术在日益增长的需求面前已经不能适应并保证信息传递的质量,所以新的通信技术必将替代传统的通信技术。光纤网络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在通信工程的应用中光纤技术以其突出的优势特征取代了原有的通信网络技术,成为新型的通信技术措施,并为通信工程提供稳定可靠的通信保障。
1 光纤网络技术
1.1 技术含义
光纤网络技术就是利用光传播的技术,将信息进行转化,电信号变为光纤激光完成在光纤中的传递,并在接收端利用还原设备将激光信号转变为信息数据,因为光的传播速度较快且不易受到干扰,所以光纤网络的传递速度极快且可以保证信息的质量。
1.2 技术结构
光纤技术中包括了多种与光信号处理的技术措施和设备,如光发信机、光接收机、光纤、中继器、无源器件等等。其中光的发送与接收设备负责对光信号进行处理,接收端设备包括对光信号进行放大和检测的功能,光纤就是传统的通信线缆,中继器是由再生电路以及光检测装置等构成,无源器件则是耦合器以及连接器。上述这些就可构成一个光纤通信的网络,预制相关的技术就是光纤网络技术。在网络信息不断丰富的今天,视频和语音的发送已经成为信息网络的重要功能,所以海量的信息容量和传输量就必须要通信网络进行升级,此时光纤网络就成为了通信工程中的必要选择。
2 光纤网络技术的优势
2.1 抗干扰
通信技术中干扰无处不在,多数是因为电磁场的影响而对通信信号产生干扰,传统的通信技术对这些较为敏感。因此在通信网络中通常需要采用抗干扰的技术来克服。而光线采用的是光信号的传播技术,不会因为电磁场干扰而出现干扰的现象,大大改善了通信信号的传递质量,从而提高了信号的稳定性,不会因为外部干扰而出现中断或者衰弱的情况。
2.2 传输距离长
通信技术中因为电信号在传输中会出现衰减的问题,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无线电信号就会出现严重的衰减,必须利用中继站来对进行加强,无线电信号包括有线的电信号传播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在较大范围内不能实现实时化的通信。如果要满足信号覆盖就需要建设更多的中继站来实现覆盖,这样成本会大大增加,通信工程的建设显然不能依靠成本投入换取覆盖效果,同时众多中继站的电能消耗也十分巨大。而光线技术就不会出现信号衰减的问题,因为激光在光纤内会出现折射且在光纤的保护下不会出现漫反射以及衍射等,且速度是光速。在实际的检测中,光纤网络通信技术的损耗通常为0.2分贝每公里。这就意味着长距离传输中不需要多个中继站对光纤信号进行强化,增加了中继站的距离,也就延长了传输的距离,降低了系统的建设成本以及维护成本。
2.3 工程施工简单且安全性高
光纤通信与传统的通信工程相比施工过程相对简单,其应用的光纤是一种复合型材料且质量轻,同时柔韧性较好可以在各种地形和环境中进行铺设。如海底光缆的布设。如果在传统技术条件下进行线缆的铺设,单单是海上中继站的建设就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光纤网络只需要利用几个基站对其进行维护就可实现洲际之间的通信。同时传统的通信技术信息安全性不高。容易泄露并被利用,而光纤是一种特殊的载体,光波在光纤中进行传递,同时在多重材料的保护下会出现光泄露的情况,如果出现则会造成系统阻断,而不是泄露信息,所以光纤通信的安全性较高。
3 光纤网络技术的关键技术
3.1 网络基站
光纤网络的基站是通信系统的重要基础与核心。基站包括通信基站和解码基站。通信系统是多个节点和终端构成的,随着通信网络的覆盖面增加,数以亿计的终端出现在网络中。光纤网络也应满足这样的需求。而基站的作用就是汇集多个客户端的信息,并实现交互。通过编码和加密后发送到不同的目的地,以此完成信息共享。如果一个客户端在应用上发出信息,在信息到达基站后,激光编码器就可将其编制为激光脉冲信号,通过光纤网络传播,满足信息接受要求的终端将接收这个信息并进行解码识别。
和通信用基站一样,解码基站就是对光信号进行解读,即利用对信息的转译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在此基站中对通信基站加密的信息进行解读,解码基站将脉冲激光转变为数字编码,欧诺个时并进行破译,将结果传递到客户端。所以解码基站也是一个重要的网络基站。在系统中通信基站和解码基站都十分重要,而解码基站通常被建设在客户终端密集的区域,如城市内。上述的两种基站是光纤网络构成的重要基础,其起到的是网络节点的重要作用。
3.2 通信中的复用技术
光纤网络的应用不仅仅需要进行光信号的处理,还应对资源进行统一的调度和分配,这样才能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海量的通信需求。在有限的光纤资源的调度中所依靠的就是一种复用技术,即在同一条光纤的使用上进行控制,使得有限的光纤资源被利用来传递海量的信息。即复用技术通过多信道系统的增加与传输介质的容量调整等,提高光纤宽带的利用效果。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按照不同的调度方式对复用技术进行分类,包括时间、波形、频率、空间、编码等物种复用技术形式。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波分复用的方式,该技术在光纤网络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通信工程传递信息的能力,并提高了光纤的利
用率。
3.3 色散处理技术
虽然光信号的能量损失非常小,但是能量与信号的损失不是绝对不出现的,在实际的测试中发现,光信号在经过数百公里的传递后也会出现一定的衰减,而且会出现乱码以及失真的情况。所以在光纤网络应用中需要利用补偿技术来强化光信号,即色散补偿。这样的技术可以扩大中继站的距离,维护系统信号的稳定。通过色散补偿可以最大限度的控制信号损耗,使得输出端的信号满足跨度和速率的基本要求。
4 结束语
光纤网络是一种重要的新型通信技术,在通信工程中使用光纤网络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网络构建的成本与维护费用。且光纤网络传递信息的效率较高,可以满足日益增加的客户需求。同时不断完善的光纤技术也促进了大范围网络构建的实现,光纤网络替代传统通讯网络与技术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且已经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晓晔.光纤网络通信技术的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7):04-05.
[2]石秋英.光纤通信的发展趋势及应用探讨[J].硅谷,2014(01):23-24.
[3]黄勇,沈卫权,胡连城.光纤网络综合维护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5):15-16.
通讯网络技术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研究
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采用了操作系统、计算机技术、运输线路和通讯装置,完成了数据编码、信号传输、综合储存和良好转接的功能。该数据通讯体系的核心是计算机,运用通讯线路实现终端连接,达到数据通讯目标。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有着庞大的数据量、广泛的应用功能、高效的传输效率,可以渗透到公众服务、大众生活、社会生产之中。该通讯技术能实现新闻直播和远程互动,提高节目内容的时效性和观赏性。大型公司能够运用该通讯技术实现视频会议,讨论企业的经营方案,实现综合的效益目标。
一、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
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主要由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组成。通讯技术发展可以确保远程通讯的稳定,并将文字、图像、声音融入计算机远程通讯的网络内。计算机技术发展增加了微机的信息储存量,提升了信息处理的速度。处理的数据还能连接企业局域网,以便更好的共享资源。如此,中小企业便能选择不一样价格的高新科技,将各地企业、跨省企业彼此连接。
1.1 组成部分。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共有四部分,即计算机终端、计算主机、数据交换装置和数据传输线路。企业的通讯量和规模、数据的储存量和处理,主计算机能够依次采用小型机和微机。常用的是微机。书库传输线路能够使用现有的各类通信线路,比如微波线路、有线线路、光纤通信线路。公用电话线路是最为普遍的。在计算机和传输线路相连时,数据交换装置作为接口,依照统一式的网络协议开展工作。公用电话线路情况下,数据交换装置则是调制解调器。调制解调器将数据信号作为交流的模拟信号传送出去,并将模拟信号再次转变成为数据信号。
1.2 传输方向。数据通讯根据传输方向的不同,可分为半双工通讯、单工通讯和双工通讯三类。半双工通讯传送分为两个方向,某一时刻里只能向一个方向传输;单工通讯的传输只在一个方向。比如,计算机终端将信息传给主计算机;双工通讯可同时开展双向传送。只是线路结构过于复杂,只能运用四线制的方法。在不断实践中发现,所建网络运用半双工的通讯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双向的传递,而且将通信线路简化。计算机终端和主计算机只需要有单个电话线路,既经济又实用。
1.3 连接方式。远程网络通讯共有四类的连接方式,即多路复式、分支式、点到点、集线式。按照实际需要,连接方式可采取点到点,主计算机是中心,传递信息时以调制解调器连接电话线。同一时间段内,主计算机只能连接搅拌站终端,相似于一般的打电话。如果别的搅拌站需要传送信息,计算机屏幕会提示忙号。
二、远程网络通讯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条件
实现远程网络通讯功能,计算机需要有整体、安全、高效的传输能力,传输到远程计算机内。用网络IO和协议规定达到通讯功能。Socket概念上的传输协议有UDP、TCP、HTTP等,网络IO上的传输协议有NIO、BIO、AIO三类。任何分布式的应用通讯,都是这个应用原理而得以实现。但为了更容易的使用,所有语言都会提供贴近的应用层协议。远程网络通讯,是在某个计算机上发出请求信息,其他计算机接收到信息以后进行处理,把最终结果汇报给请求端。这其中包括异步请求、同步请求等。远程计算机接收信息后再行处理,并将结果变为流,以传输协议的形式调还给调用端。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要有良好的通道条件,构建高品质的通讯线路。目前,常用的通讯线路有三种,即架空明线、对称电缆、同轴电缆。架空明线是双导线组成的,传输塑料杯大约在600bps;对称电缆是多层绝缘层的,容易被相瓦回波干扰;同轴电缆是外导体组成的,是封闭式电缆。传输速率约在1200bps。一般情况下,架空明线和对称电缆会受到外界环境和电磁场的干扰,传输效率深受影响。可选择封闭式的同轴电缆,保证网络通讯的高效、安全、可靠。同时,还要配备良好的通讯接口和终端设施,满足网络系统的传输标准。配备高效的转换设备、控制软件,营造一种和谐良好的网络通讯环境。
三、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计算机远程网络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促进区域管理中的监督管理和控制其操作二并且在远程位置上,对计算机实施重启和关机操作,能够促进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远程管理。近年来,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在石油开采、工业锅炉、化工生产和水处理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我国目前的农业管理中,多采用精细化的农业管理技术,为此,本文卞要分析该技术在农田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3.1农田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
对农田信息的管理系统进行设计可按照远程网络的通讯技术,将其分为农田信息的数据库方面设计以及系统软件的接口方面设计两部分:其中农田信息的数据库方面设计指信息管理的系统把PDA所应接收的一些农田信息往信息的数据库里存储。而环境的湿度表、采样点的数据表,网格表,农场设施的表、传感器表、农场的信息表以及地块的信息表是农田信息的数据库所需要的各类表对系统软件的接口进行设计主要包括用户界面的设计以及软件接口的设计两部分内容。其中软件结构的设计属于农田信息的管理以及GIS系统间通信的设计。
3.2需求分析。实现农田的信息管理,离不开远程农田信息管理系统。远程农田信息系统实现PDA的实时无线通讯,接收有关的农田属性数据和位置数据。并将这些数据放置在农田信息数据库内。如此,便能分析和处理各类的农田信息,以此给出相应的决策信息。在农田的远程网络通讯技术中,主要有采样点分布图、基础地图和属性数据。采样点分布图的生成,取决于信息管理系统,是PDA采样点布置的基础。等到采样点放置完之后,重新回到新采样点,对采样点分布图进行更新。PDA实时的将属性数据传输给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将田间数据分布图、采样点分布图、土壤水分处方图输出。需求分析能够将信息管理系统分为PDA管理、地图管理、系统管理和数据管理四类。PDA管理负责农田移动终端的删除、注册和状态查询;地图管理负责管理地图数据;系统管理为农田信息管理提供帮助与支持,分为帮助系统和用户管理两部分;数据管理包括采样点的属性数据管理、位置数据管理和数据传输。
结语
计算机终端、计算主机、数据交换装置和数据传输线路构成了远程网络通讯技术,该技术能够满足计算机之间的实时通讯。许多情况下,现场设备分布广泛,不方便采集尖端数据,使用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能更加便捷、准确的管控好设备的运行情况。该网络通讯技术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比如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干扰,传输不稳定等。因此需不断研究开发,弥补其中的不足。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将会更加完善,向高效率、规范化、低成本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通讯网络技术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3.09
计算机网络的通讯形式有许多种,有在本部门使用的局域网,有跨地区的广域网,而且在网络上,还有电子邮件、网络下载、微博、个人网站等等功能,使得信息的交流更加的便捷高效。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通讯装置,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运输线路等等,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具有十分显著转接、数据编码、传输信号、综合性存储等功能,因此其也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生产、社会服务、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当中。另外,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还有效地实现了远程互动、直播等功能,因此,其在应用的同时也大幅地提高了相应节目内容的观察效果以及时效性。一些大型的公司企业还可应用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进行视叔会议,通过此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实现公司企业的跨国、跨地区运营及管理,进而也提高了相应企业与公司的综合效益。
1 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
从目前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形势来看,其主要是由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两大部分所组成的。其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可加大单机的数据句库容量,提升了数据运算的速度,是信息的整理、输出更加高效率。应用通讯技术,通过远程通讯等方式,可使声音、文学、影音等利用计算机技术快速传递出去。同时,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还要将主机连接到企业局域网,实现网络信息的资源共享。
1.1 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的传输方向
对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根据传输方向进行分类,可分为单工通讯、半双工通讯以及双工通讯三大类别。其中,单工通讯的传输则只固定为一个方向;半双工通讯传送有两个方向,但一次传输只能选择一个方向;双工通讯可同时像两个方向传送,不过需要组成复杂的线路结构。实际应用中采用四线制传输,即所建网络运用半双工的通讯方式,以实现双向的传递,计算机终端和主计算机则采用单工通讯,这样可以将通信线路简化,从而起到了实用与经济的效果。
1.2 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的组成部分
根据硬件来看,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主要是由计算机主机、计算机终端、计算机数据传输线路以及数据交换装置所组成的。其中,计算机终端可以对企业公司的规模、通讯量等内容进行有效的控制,而计算机数据交换装置主要作用是对需要的数据进行储存、归整、分类与处理。计算机主机又可分为有小型计算机和微机两种类型,目前微机应用较为广泛,数据传输线路是指公用电话线路、有线线路、光纤通信线路和微波线路等各种通信线路。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的实现步骤主要为:将传输线路与计算机进行合理的连接,数据交换装置为机器设备的接口,之后,使整个的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系统根据相应的网络协议进行动作。除此之外,采用公用电话作为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的传输线路时,调制解调器则是数据交换装置,其可以实现数据信号--模拟信号--数据信号的信息传输。
1.3 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的连接方式
根据目前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现状来看,其连接方式主要包括有多路复式、分支式、点到点式以及集线式四种。而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主要以点到点式的连接比较普遍,点到点式连接方式主要是利用计算机作为核心,通过调制解调器与电话传之间的连接来传递信息数据。但是,采用点到点连接时,在同一时间段内,主计算机只能连接一个搅拌站终端,若是还有其他的搅拌站终端要进行信息数据传递时,计算机则会出现忙号的现象。
2 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分析
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的原理为:计算机通过全方位、一体化、高效率、安全的传输能力,将信息数据传输到远程的计算机上,再利用相关协议的规定以及网络IO等内容,最终实现远程通讯的效果。其中,计算机网络IO上的传输协议包括有BIO、NIO、AIO三大类。而Socket概念上的传输协议主要包括有TCP、有UDP、HTTP等等。在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中,不论是以哪种方式进行的应用通讯,均有由以上应用原理而实现的。而且,为了能够更好地应用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所有应用语言均会提供相应的应用层协议。远程网络通讯主要是指在某一个计算机上发出请求信息,而相应的计算机在接到信息之后,对其再进行处理,并将最终的处理结果传递给计算机的请求端。计算机发出的请求信息包括有同步请求信息、异步请求信息等等。远程计算机在接到请求信息并再次处理之后,将结果转换为“流”,将通过传输协议将其传递给调用端。
目前来看,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中较常采用的通讯线路包括有同轴电缆、对称电缆以及架空明线等等。其中,同轴电缆主要是由外导体所组成的,其属于一种是封闭式的电缆,传输速率大约在1000—1200bps之间。而对称电缆主要是由多层的绝缘层所组成的,其在应用过程中,较为容易被相瓦回波干扰,因此多为建议采用此种电缆。另外,架空明线主要是由双导线所组成的,传输速率大约在500—600bps之间。在应用的时候,对称电缆以及架空明线多会受到电磁场等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致使其传输速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针对此种现象,在应用时可采用封闭式的同轴电缆,从而保证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在应用时,其通讯的安全、可靠、稳定与高效。另外,在使用时也要配备性能质量较为良好的终端设施以及通讯接口,以满足网络系统的传输标准。
3 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计算机远程网络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促进区域管理中的监督管理和控制其操作。并且在远程位置上,对计算机实施重启和关机操作,能够促进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远程管理。近年来,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在石油开采、工业锅炉、化工生产和水处理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我国目前的农业管理中,多采用精细化的农业管理技术,为此,本文主要分析该技术在农田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3.1 农田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
对农田信息的管理系统进行设计可按照远程网络的通讯技术,将其分为农田信息的数据库方面设计以及系统软件的接口方面设计两部分:其中农田信息的数据库方面设计指信息管理的系统把PDA所应接收的一些农田信息往信息的数据库里存储。而环境的湿度表、采样点的数据表、网格表、农场设施的表、传感器表、农场的信息表以及地块的信息表是农田信息的数据库所需要的各类表;对系统软件的接口进行设计主要包括用户界面的设计以及软件接口的设计两部分内容。其中软件结构的设计属于农田信息的管理以及GIS系统间通信的设计。
4 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得到不断的应用和发展,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均呈现将精细化作为核心的发展趋势。人们在生活中常用的通讯、移动电视和手机媒体等,均为计算机远程网络技术,其应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并为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推动力量。在现代化技术的不断深化发展下,该技术的应用逐步向规范化发展,愈加的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夏志竞.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8(23):8-9,27.
[2]符长睿.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J].科技传播,2013,21(10):219.
[3]包东飞.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故障分析与处理[J].信息系统工程,2010,17(12):66-68.
通讯网络技术范文5
关键词: 网络通讯技术; 数据业务; 分组交换网络; 密集波分复用技术; 宽带通信
中图分类号:F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电话网数字化自动
电话交换由“机电”方式向“程控”方式演变是 20 世纪电话通信的又一次重大变革。程控电话交换机是计算机控制的电话交换机,它通过计算机技术,用预先编好的程序来控制电话的接续工作。SPC( 存储程序控制) 技术的引入使交换控制功能发生了根本变化,它除了能明显改善呼叫处理的速度、质量和效率外,还为网络运行、管理和故障诊断的全面自动化提供了可能。我国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引入程控交换技术,建立了24 位的 No. 7 信令网络,建成了智能网、窄带 ISDN 和 GSM 交换网络。1985年原邮电部电信传输研究所牵头制定了《自动电话交换网技术体制》,首次提出了本地网的概念,重新规划了语音网络架构,随后制定的《程控交换机总技术规范书》为我国数字程控交换设备的引进提供了技术依据和保障。
2ATM 时代
随着宽带多媒体业务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ITU-T提出了ATM概念,指出电信网络应该向 B- ISDN 发展,并制定了基于 ATM 的系列 B - ISDN技术标准,我国也迅速建立了 ATM 网络。ATM 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当时大部分电信专家认为 ATM可以一统天下。事实上,在技术层面,ATM 也的确做到了实时业务和非实时业务、宽带业务和窄带业务的完全综合,但 ATM 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不是最杰出的也成为其致命弱点。技术的复杂性造成ATM 交换机造价极为昂贵,ATM 应用没有推向桌面,终端的 IP 化,没有新业务驱动 ATM 市场,这些都制约了 ATM 技术的发展。目前 ATM 交换机主要用在骨干网中,
利用 ATM 交换的高速和对 QOS 的保证机制提供半永久的连接。
3 NGN 的部署实施
1) 软交换技术是一种新的呼叫控制技术,具有开放的体系架构、基于分组传输、能够提供多种接入方式等特点,可以提供语音、多媒体等多种实时业务,已经逐渐成为电路交换向分组交换演进的主流技术。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电路交换将向以分组技术为基础的软交换演进,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电话交换网仍将与软交换网共存。软交换系统由多种设备组成,主要包括软交换设备、中继网关、信令网关、接入网关、媒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等网络侧设备以及 IAD、SIP 终端等终端侧设备。软交换的主要应用集中在长途汇接、本地用户接入业务以及为企业用户提供综合通信解决方案。软交换作为 PSTN演进的方式和 NGN 的业务子系统之一已经成为ITU 的 NGN 系列标准,Y. 203l 和 Y. 2271 已经在2006 年的 ITU 会议上得到通过。采用软交换技术实现电话网的演进,使电话网向分组化、宽带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将大大提升电话网的业务能力,符合网络的发展趋势。软交换的引入使基于电路交换的网络转型为基于 IP 化网络,关键在于其业务的提供是有序的,是可控制和可管理的。不同于一般的基于 IP 技术的业务,而且增加了基于 IP 技术的增值业务,使传统的语音业务得到新生。软交换技术不仅是固定语音网络演进的重要技术手段,同时也是移动网络演进的必经之路。
2) IMS 的技术发展面对基于 IP 技术的网络和业务带来的挑战,运营商正在积极寻求能够驾驭 IP网络的解决方案。NGN 的体系架构使得运营商能够控制和管理基于 IP 技术的网络并具有业务管理的能力,并让网络体系具备融合的能力,在业务层面具有灵活扩展和组合的能力。在用户接入层面能够进行接入控制、标识和管理。IMS 使移动网和固网的融合成为可能,使基于 IP 技术的业务控制和管理成为可能,NASS 和 RACE 使接入管理和控制成为可能。对 IMS 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不断深入的,IMS是使网络具备的一种能力平台,适用于基于 SIP 的控制和业务,是全球标准化的架构和接口,但 IMS决不是一种业务或是一种应用,更不是对全部业务的统一网络架构。当前业界对固网和移动网融合的统一业务架构的技术标准研究主要集中在 IMS 网络。以 CommonIMS 的推出为代表,IMS 标准化工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目前,CCSA 在 TC3 和 TC5 成立联合工作组进行统一 IMS 标准的研究,包括统一 IMS 的需求( 第一阶段) 、统一 IMS 的功能体系架构( 第一阶段) 和统一 IMS 组网总体技术要求( 第一阶段) 。全业务运营对融合业务的需求更加迫切,IMS的应用由此更加引人关注,基于 SIP 的控制和业务虽然非常重要,但目前毕竟不能支撑全部业务。各国运营商都在进行 IMS 试验,有的运营商将其进行简化和改造; 有的运营商大胆创新将集中控制的 IMS 演化成分布式架构的 IMS; 有的运营商则是积极探索、密切跟踪,逐步引入。国外运营商在没有软交换部署的情况下,将采用 IMS 作为 IP 化的重要手段进行网络演进,而中国的运营商在固网和移动网上都全面部署了软交换,对于融合业务的需求更加迫切,IMS 是否能在中国的舞台上演大戏,取决于是否能够带来市场需要的业务能力。网络具备无线宽带能力之后,移动互联网将会蓬勃发展,移动分组域业务的发展也将带来对多媒体控制域的挑战。实现融合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涉及的因素很多。融合的价值是为消费者带来便利和增加价值,IMS在网络和业务层面提供了融合技术的可能性,其作用和价值取决于未来的业务趋势、IMS 的成本及可运行性。
4 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趋势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趋势关于通信网的演进,同志在《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文中给出了泛在网演进路线的清晰描述: “网络技术加速向宽带、无线、智能方向发展。移动通信宽带化和固定通信移动化日趋融合,各种接人技术层出不穷,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前景日渐广阔。以超大容量、超高速和超长距离为特征的光通信技术加速应用,通信传输网络的 IP 化进程不断加快。电信网、计算机网、广电网融合趋势明显,将汇聚成功能强大的多渠道、多媒体综合信息平台,信息网络将覆盖各类终端”。网络演进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业务竞争能力,保持网络的可持续发展,增加运营收益。随着宽带接人市场的发展和宽带服务内容的日益丰富,通信网络向宽带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已是必然,NGN 网络的内涵也会随着技术与业务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和改变,推陈出新是通信网络不断演进的永久动力。网络通讯技术的未来将是一个不断在各种层面上进行创新并最终向融合方向演进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通讯网络技术范文6
【关键词】 通讯网络信息系统 安全威胁 安全防护技术
目前我国的3G通信技术和移动网络通信技术逐渐成熟,4G通信技术马上也要大力推广应用,针对通讯网络信息系统开放性高的特点,对如何做好安全防护技术,保证通讯网络稳定运行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一、通讯网络信息系统的常见安全威胁
1、主动捕获用户身份信息。首先恶意行为发动者将自己伪装,然后再以服务网络的身份请求目标用户进行身份验证,目标用户验证后,身份信息就被获取。2、干扰正常服务。依照干扰等级的不同,可以分为:(1)伪装网络实体:恶意行为发动者为了迷惑目标用户,可以伪装成合法的网络实体,对于用户的服务请求拒绝回答,如此反复,对正常通信服务起到干扰的非法目的。(2)物理等级干扰:物理等级干扰主要是针对通信系统的无线链路,恶意行为发动者通过物理手段以及相关的其它技术对通信系统的无线链路进行干扰,直接后果就是导致用户的相关数据以及信令数据不能传输;(3)协议等级干扰:在通讯网络系统中,有很多特定的网络协议,恶意行为发动者利用某些技术手段干扰特定协议,导致特定协议流程失败。3、非法访问。正常访问网络需要有合法的用户身份验证,恶意行为发动者往往伪装成“合法用户”身份对网络进行非法访问,又或者潜入到用户和网络之间实施攻击。4、攻击数据完整性。网络无线链路传输中业务数据、控制信息、信令、用户信息等,必须保证完整性,恶意行为发动者利用特殊技术手段对其进行修改、插入、删除等非法篡改。5、数据窃取。数据往往是网络中最容易被窃取的信息,恶意行为发动者利用窃听用户业务、窃听信令和控制数据、以网络实体的身份窃取用户信息、分析用户流量等非法手段,在网络中窃取用户的信息以及业务数据来达到非法目的。
二、通讯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技术
1、强化网络漏洞的扫描和修补。我们通常用到的安全防护措施主要包括:杀毒软件、防火墙、安全防护检测等,正确防毒和杀毒的认识已经被大家广泛接受。人们都忽略了安全漏洞的扫描和修补,认为安全漏洞的修补不是安全防护的重要手段,然而根据调查研究,大部分的网络黑客入侵都是由于网络系统的安全漏洞或者配置错误引起的,及时修复系统漏洞及补丁能够有效降低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2、限制系统功能。网络黑客一般都是检测到网络系统出现漏洞后,伪装成合法的用户身份入侵网络,这就要求我们要采取相关措施,通过系统设置来限制系统可提供的服务功能和用户对系统的操作权限,这样就能大大减少黑客利用这些服务功能和权限攻击系统的可能性。最为常见的安全设置就是限制用户的访问和数据加密技术。限制部分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权限和操作权限,同时也限制用户控制台的登录,对登录的用户进行安全验证。由于Internet的开放性,在网络中传输的数据有被其他人拦截的风险,而对数据进行加密,设置特定的用户才能解读密文,将数据加密后再进行传输是保证数据安全的最有效的方法。3、入网测试。入网测试主要包括:对入网的网络设备和相关安全产品进行综合测评,对设备的安全等级、设备性能都要进行测试,测试合格后再投入使用。此举不仅可以保证设备在投运时不携带未知的的安全隐患,保证被测试产品在入网后具有可控性、可用性以及可监督性。4、构建信息网络的应急恢复系统。一直以来,通讯网络安全都是奉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策略,凡事都要预防为主,这样才能占据主动。通讯信息网络的安全故障具有复杂性、多变性以及不定性,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恶意网络入侵、破坏的安全事故,这就要求我们要成立专门管理通讯网络信息系统的机构,有利于对网络进行统一管理、合理分工、实时监控,并且做好通信网络系统应急预案。如果发生危及通讯网络信息安全的突发事件,则要及时启动专项应急预案进行应急处置,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三、结语
通信网络安全维护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是一个长远持久的课题,我们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适应网络发展的节奏,有效结合多种安全技术,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通讯信息系统的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王福欢. 试论通讯网络信息系统的维护技术. 《科学与财富》. 2012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