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心理咨询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情感心理咨询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情感心理咨询

情感心理咨询范文1

目的 评价青少年亲子关系干预模式的效果,改善被试家庭亲子关系不良现状。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广西百色市三所普通中学中的6个班,随机分为试验组(132人)和对照组(141人)。试验组接受团体心理技能训练的干预方案,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干预前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亲子关系诊断测验(PCRT)》问卷进行测评。结果 ①两组学生性别构成、年龄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②干预前,两组学生亲子关系10个类型的得分呈现良好的均衡性(P>0.05);③干预后,试验组在拒绝(消极拒绝型、积极拒绝型),溺爱型中得分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

【关键词】 亲子关系;早期干预(教育);青少年

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亲子双维行为体系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1],它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一种主要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将会影响儿童对以后社会关系的期望和反应。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有效地促进相互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影响到儿童自我概念的建立、个性的健康发展,以及心理行为问题等。青少年的亲子关系从原来以父母为主导,逐渐向亲子双方地位平等、相互促进转变。关于亲子关系的研究,许多教育对策是建议性的、探讨性的,缺乏进一步的实践和干预研究。本研究通过团体心理技能训练进行干预,评价其改善亲子关系的效果,同时探讨科学的依据和实际可行的教育策略。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城乡三所普通中学的初中学生。以班为单位整群抽样,共抽取6个班,随机分配到试验组(132人)和对照组(141人)。

1.2 干预内容和方法

1.2.1 对学生的干预 增强中学生自信心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掌握处理情绪困扰的一般方法,以及一定的人际交流和社会适应技能。采取集体授课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社会心理技能和学习技能的健康教育。教学方法以角色剧扮演、竞赛、游戏、讨论、辩论、故事、实例分析为主,让学生充分参与。集体授课每周1次,每次两学时,共8次;个别辅导依学生需求随时进行。

1.2.2 对家长的干预 采用团体授课、亲子游戏和发放家长必读手册的方法,向家长讲授构建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以及有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授课每学期3次,每次两学时。组织青少年和家长共同参加集体活动和亲子游戏等。材料发放隔周1次,由学生带回。下次课前收家长签字的收条、读后感和建议,以确保家长读到。其目的是帮助家长了解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以及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提供宽松、平等、向上的家庭心理环境,正确解决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从情感上关心孩子。

1.3 评价工具、内容 本研究采用的测验工具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方真等修订的《亲子关系诊断测验(PCRT)》。该测验由10个内容量表组成,亲子关系按照父母的管教态度分为五类,每类态度再各自分成两个类型:即拒绝(A消极拒绝型、B积极拒绝型),支配(C严格型、D期待型),保护(E干涉型、F不安型),服从(G溺爱型、H盲从型)和矛盾不一致(I矛盾型、J不一致型)。测验得分低表示亲子关系不良。本次问卷测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为0.81。

1.4 测试方法 干预前后进行问卷测试。测试以班为单位,测试前对学生讲解问卷填写的方式和注意事项。量表属自填式,由学生独立完成。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教师担任调查员。为保证学生回答的真实性,老师与学校管理人员回避。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 3.0 建立数据库,SPSS12.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两样本t检验和协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剔除无效问卷(问卷应答不全或未能参加完整的干预项目),收回有效问卷273份,有效率为92.86%。试验组男生76人(57.58%),女生56人(42.42%),年龄(13.53±0.92)岁;对照组男生79人(56.03%),女生62人(43.97%),年龄(13.67±0.86)岁。两组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2.2 两组干预前亲子关系得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亲子关系相关的10个类型得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显示良好的均衡性,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亲子关系得分比较(略)

2.3 两组干预后亲子关系得分比较 试验组干预后在拒绝(消极拒绝型、积极拒绝型),溺爱型中得分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

3 讨论

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出强烈的“成人感”,出现了“第二反抗期”,尤其对那些强迫、禁止、命令的态度更易产生逆反心理[2]。家长则对此缺乏了解,再者,家长在教育方法与性格修养方面存在问题,对教育青少年过程中发生的意料之外或令人失望的事,他们感到气恼、急躁、愤怒甚至暴怒,不善于在家里调节自己的情绪,因而损害了孩子的情感、人格,破坏了亲子关系,家长与孩子都迫切需要掌握改善的方法。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接受培训干预后,试验组学生的亲子关系状况不同程度地得到改善,主要体现在拒绝型(消极拒绝型、积极拒绝型),溺爱型三个类型当中。

表2 两组干预后亲子关系得分比较(略)

注:均数为校正均数(以干预前得分为协变量 ),干预前得分对干预后得分有影响,差异有显著性(D:7.863/0.005;G:4.052/0.045)

消极拒绝型和积极拒绝型都是指父母在感情上或态度上对孩子表现拒绝倾向。消极的拒绝是指对子女所说的话不理,忽视,放任,不关心,不信任;积极的拒绝是指对孩子体罚,虐待,威吓,苛求或放弃养育的责任等。溺爱是对孩子的要求、主张、意见等无条件地接受。父母忙于工作,亲子间缺乏沟通与理解,表现出一贯的顺从或者严厉斥责,此外,父母对青少年的思维与情感缺乏了解,对其行为表现出不满情绪,通过家长和青少年亲子互动,增进了解,随时调节自身的行为方式,从而改善了亲子关系,拒绝型和溺爱型的教育态度改善效果明显。

但认知转化为行为需要时间和过程,许多家长能从思想上认识到不良的亲子关系会影响到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长,但一到行动上就又回到原来的轨道上来。而且,亲子关系的形成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们的人才评估和选拔机制还不健全,错误的人才观使许多家长不能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忽视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志向与能力的特点,一味希望孩子成为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对孩子的期望远超过他们的实际能力。

基于上述原因,亲子关系中其他类型的改善程度不尽理想,该结果未能正确反映干预。原因首先为随访的时间较短,在干预后1周内进行两次问卷调查,由态度、意识转化为行为需要一定的时间,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三个阶段:服从、认同、内化[3];其次尚不健全的教育体制造成家长是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是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举止言行和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晓梅,李康.亲子关系研究浅识[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74-76.

情感心理咨询范文2

【关键词】高校教育 心理咨询 共情技术

一、共情技术的内涵

(一)共情技术的定义

共情技术是由英文中的Empathy一词翻译过来的,它又可以称作“通情”“通感”“同理心”等;是指体验者能够清楚的体会或者感受到对方内心的想法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具体有两个层面的内涵:①心理咨询师通过来访者的外在的表露和行为,进入到受访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凭借先前积累的经验以及理论知识来准确的判断体验者的性格特点及内心的真实想法;②心理咨询师将自己体会和理解到的受访者的内心想法和潜在情感,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传递给对方,以便和受访者之间产生心理上的共鸣。[1]通过长时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发现共情技术已经成为心理咨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实现心理咨询者和受访者之间有效沟通,快速交流的重要途径,并且它贯穿于心理咨询的全过程中。

(二)共情技术的划分

根据共情技术的范畴来划分,可以将共情技术分为狭义的共情技术和广义的共情技术。广义的共情技术是指一种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为别人考虑、别人着想的能力;狭义的共情技术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彼此感受对方想法和理解内心感受的同理心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医疗卫生还是咨询治疗方面的应用,基本上都是指狭义的共情技术。根据共情技术的体会受访者内心真实想法深入程度,可将其划分为高级共情技术和初级共情技术。

(三)共情技术的本质

共情技术本质是既是一种对他人内心情感体验,也是在体验他人情感过后自己在认知上的理解。在与他人心理交流的过程中包含很多其他的复杂的心理过程,除了以上两个方面,还有其他的一些内心的意识成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共情技术。

二、共情技术应用的条件

(一)价值中立

价值中立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成功应用共情技术的重要前提。具体体现在:首先要求心理咨询师,能够排除受访者的外在情绪波动的干扰,准确的把握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其次要求心理咨询师抱着客观中立的态度去与受访者进行心理层面的沟通和交流,不对受访者的行为和想法强加任何的价值评判。

(二)尊重和倾听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尊重和倾听也十分重要,这直接关系着共情技术应用的成功与否。心理咨询师必须对受访者表示尊重,尊重他们的观点、信仰、想法等;同时要积极倾听受访者内心的吐露,不仅仅去聆听他们言语的表达,更要注重他们行为举止的反应。

三、高校心理咨询的原则

高校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咨询的一种,具有普通心理咨询所适用的一般原则如(尊重原则、真诚原则、保密原则、理解原则等);同时由于咨询群体的特殊决定了高校心理咨询有它自有的特点和原则。根据高校心理咨询活动的特殊性,高校心理咨询过程中还必须要适用以下原则:

(一)指导性原则

由于咨询群体的特殊性,就要求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除了对受访者内心产生共情外,还要对他们当前所处的困境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二)协调性原则

在高校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要对受访者的心理问题和周围环境之间所存在的联系进行了解,通过帮助他们协调两者之间的冲突,从而彻底解决受访者当前的困境。

(三)主动性原则

在高校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需要对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及时掌握,随时随地的关注他们心理发展的动态,从而帮助他们解决当前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另外还应积极的关注他们心理健康,在出现心理问题之前就对他们进行心理的指导和沟通。

四、共情技术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高校心理咨询过程中的“共情技术”,就是指心理咨询师不但正确地了解和把握学生们的真实感受,同时将这种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对自己个人的感受和经验产生更深的认识。高校咨询里“共情技术”实质上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心灵层面的沟通与交流,心理咨询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理解和感受他们的内心真实想法,从而帮助他们处理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困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共情技术在学生学习中的应用

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厌学、烦躁的反常情绪时,此时说明学生的心理状况出现波动,这时应该加强与学生产生“共情技术”反应,通过心理层面的沟通,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时准确的把握他们的想法,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从而尽最大可能的去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二)共情技术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

当学生在生活中出现情绪反常时。生活中情绪反常的学生表现在行为上,出现疏远他人,在性格上表现嫉妒、孤僻、挑剔、过于敏感等。这时就需要通过共情技术,来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鼓励他们敞开心扉,帮助他们排除困扰。

【参考文献】

[1]卡尔·R·罗杰斯著,李孟潮等译. 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情感心理咨询范文3

[论文关键词]高校 心理咨询师 职业枯竭

近三十年来,职业枯竭日益成为国内外研究所关注的重点课题,其研究涉及组织行为的各个领域。我国对职业枯竭研究多集中于医疗和教育领域,其中对教师职业枯竭的研究较多,而对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心理咨询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长期面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但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认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必将损耗其工作热情,导致职业枯竭。

一、“职业枯竭”的内涵

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了职业枯竭的概念,即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1981年,Maslach等人确定了职业枯竭的三个核心成分:(1)情绪衰竭,是枯竭的个体压力维度,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情感资源枯竭,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非人性化,是枯竭的人际关系维度,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的态度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甚至把人当做一件无生命的物体看待;(3)个人成就感降低,是枯竭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个体对自身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丧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工作,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并不再付出努力。这一职业枯竭的三维模型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认同,并且被证明为具有跨文化、跨行业的适用性。我国学者在20世纪末才开始关注职业枯竭现象,国内职业枯竭问题研究专家许燕教授认为,职业枯竭是一种在工作的重压之下身心疲惫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也可称为心理枯竭。

二、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高校心理咨询师数量不足与工作任务重的矛盾。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师由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两部分组成。其中专职心理咨询师主要包括学校独立的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人数极少。这部分教师能较好地胜任心理咨询工作,但他们除了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之外,还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开展相关的科研工作和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繁重的工作很容易令他们身心疲惫,丧失对工作的热情。而兼职心理咨询师主要由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毕业的教师、从事思政工作的教师和辅导员组成,兼任心理咨询工作会让他们更加疲惫不堪,出现情感枯竭和非人性化行为。

另外,随着大学生对心理问题认识的提高,他们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敢于主动预约咨询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也使得心理咨询师数量不足的情况日益凸显。通过对北京、武汉、西安的20所高校的调查显示,有1~2个专职心理咨询师的占29.4%,有3~4个的占47.1%,配备了5个以上的高校只有5.9%,有17.6%的高校甚至没有专职心理咨询师。在访谈中,有不少咨询师谈到一般每天要咨询4个甚至更多的个案。长此以往,咨询师将会感到身心能量耗尽,工作动机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甚至出现冷漠、失去活力、睡眠障碍等症状。

2.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与学校和社会对心理咨询的高期待的矛盾。近年来,大学生患心理障碍与疾病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因心理疾病而引发的校园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笔者所在的高校连续四年对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发现新生的心理状况逐年渐差,2008级新生中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困扰的学生比例为13.2%,而2009级的比例已达16.52%。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就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关注,学校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在无形中给高校心理咨询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通过访谈发现,许多咨询师害怕恶性事件的发生,他们在接待有自杀倾向或具有攻击性的学生时极度紧张和焦虑,担心自己处理不好而产生严重后果。心理咨询师长期处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很容易因工作过于投入而导致身心倦怠。

3.高标准的专业要求与缺乏专业支持的矛盾。心理咨询工作对从业者的专业要求较高,心理咨询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心理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各种心理咨询的技巧。咨询师要有效地开展工作,避免职业枯竭,就需要更好地依靠团队的力量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师所获得专业帮助与支持是十分有限的,许多学校没有划拨经费用于促进咨询师的个人成长。访谈中,许多咨询师表示,专业培训的机会太少,而专业的心理督导更是从未接受过。心理咨询师长期得不到专业支持,很容易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职业枯竭。

4.心理咨询师的高付出和低回报的矛盾。心理咨询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工作,咨询师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然而心理咨询师所获得的回报却较低。首先,经济回报较低。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兼职教师和心理辅导或咨询人员,按学校有关规定计算工作量或给予报酬。”但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询师所获得的报酬很低,与其实际付出不成比例。访谈中发现,有些学校将咨询师的一切咨询工作都算在行政工作量里,不再额外计报酬,而有些学校则规定咨询半天计20元报酬。其次,精神回报不足。有些心理咨询师因咨询效果不明显,而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有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不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第三,对咨询师的考评和职称认定难。许多高校在心理咨询师的考评和职称认定上均不成熟,导致很多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意向不明确,犹豫不决的态度必将影响他们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感到焦躁不安。

(二)主观原因

1.专业成长不够,专业知识不足。心理咨询师必须具备积极的咨询态度,能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需要掌握良好的会谈技巧、影响和干预技术等。而这些专业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许多高校心理咨询师从业时间短,缺乏工作经验,虽然他们大多具有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的背景,但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心理咨询训练,因此,很难有效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心理咨询师在遇到难以处理的问题时,会给自己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寝食难安;另一方面,有些心理咨询师自我成长不够,在咨询中,不仅不能处理别人的问题,反而让自己卷入其中,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威胁。

2.具有易感的人格特征。许多研究表明,职业枯竭和人格特征的相关性较高,Fontana和Abouserie用艾森克模型研究发现,在神经质、内向性格方面得高分的往往是心理枯竭的高发人群;Mil和Huebner用大五模型研究发现,神经质、内向性格和枯竭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相关。这说明具有内向、忧郁、焦虑、情绪反应强烈、孤独、冷漠、迟钝、倔强、低自尊等人格特征的人可能更易产生职业枯竭。内向的人在面对工作压力时往往不善于向他人求助,精神压力逐渐增大,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倦怠;情绪不稳的人常常会因为工作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以致身心疲惫;自尊水平低的人容易在工作中体验到无能感,从而产生倦怠。高校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经常接触负面情绪,如果他们具有这些人格特征,很少向他人倾诉宣泄,长期压抑焦虑,就会严重影响其自身的心理平衡,最终导致情感枯竭。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高校心理咨询师人格特征方面的某些易感因素可能是导致其产生职业枯竭的重要原因之一③。

3.自我期望过高。许多心理咨询师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别人调整心理状态,然而过高的助人情结往往会导致挫败感。在访谈中,笔者发现有些心理咨询师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合理地设置自我期望值,他们往往希望自己能解决来访者的所有问题,一旦遇到挫折或咨询失败,就十分沮丧。

三、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对策

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枯竭对咨询师个体、学生及学校都会产生极大的危害。一旦咨询师陷入职业倦怠,他的消极心态会导致工作质量下降,不仅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反而会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客观环境和咨询师个人两个方面寻求应对策略。

(一)环境和组织对策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德育工作计划”,“要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要“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心理咨询师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主力军,因此,高校应为心理咨询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避免出现职业枯竭的情况。

1.以规章制度保障心理咨询师的权益。学校需要有关工作制度化,保障心理咨询师的权益。完善心理咨询师休假制度,学校应出台灵活的休假制度,既要保证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效率,又要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完善心理咨询师工作评价制度和职称晋升制度,让他们的工作得到充分认可,并且有较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增加心理咨询师编制,缩小师生比,适度减少心理咨询师的工作量。

2.为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高校应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一方面,用于心理咨询师培训。心理咨询师只有不断接受培训,才能更好地促进自我成长,掌握更多的心理咨询技术,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另一方面,用于改善工作条件。学校要布置温馨的心理咨询室,增设各种心理咨询设备,为心理咨询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3.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大量的研究证明,在与枯竭有关的工作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支持。国外研究发现,来自领导(如校长)的支持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同事和其他人的支持。王芳、许燕的研究表明,校领导、同事、家人、学生、家长、朋友的社会支持对降低情绪衰竭感、去人性化水平和知识枯竭程度,同时对提升个人成就感都有着显著的作用。学校应该建立“学生—学院—心理中心、学工部—校领导”四级心理干预机制,由各方共同承担心理健康工作,减轻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压力。同时还要建立心理督导机制,加强团队建设,使心理咨询师在专业知识和情感上得到团队成员和专家的有力支持。

(二)心理咨询师的个人对策

1.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和人格修炼。一方面,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锻炼。只有这样,心理咨询师才能觉察并理解来访者的需求、矛盾、期待、困惑和痛苦,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同时,咨询师要提升自我觉察能力,要准确把握自己的需要、能力、感受和状态、工作动机等,从而有效解决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人格素养。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健康的人性观、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的人文关怀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正确处理咨询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情感心理咨询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 朋辈心理咨询 培训模式

近年来,大学生承受的来自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困惑和不适越来越多。而面对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单靠高校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力量无法缓解学生心理咨询需求量大的压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79.8%),其次是向母亲(45.5%)、同学(8.6%)、恋人(30.9%)、父亲(22.5%)、同龄亲属(15.8 %)倾诉,选择向心理咨询老师倾诉的仅占到 3.2%[1]。由此可见,大学生更愿意向朋友、同学倾诉心理困惑。根据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的心理特点,大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往往喜欢向同龄人打开心扉,相互交谈、倾诉烦恼。鉴于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逐年上升,高校专业心理咨询老师不足,而绝大多数大学生更愿意向朋友、同学寻求心理援助,朋辈心理咨询在我国高校逐渐受到重视。

一、朋辈心理咨询的含义和特点

(一)朋辈心理咨询的含义

朋辈心理咨询(Peer Counseling)又被称为“准心理咨询”或“非专业心理咨询”(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人员经过选拔、培训和督导在周围年龄、地位相当的来访者中开展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服务,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探讨、心理情感沟通、心理矛盾化解、心理危机干预等活动,推动周围群体的互助、关怀、支持,实现“自助式”成长模式。简单而言,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人员经过选拔、培训和督导向年龄、地位相当的来访者提供具有心理教育、调节和咨询功能的人际互动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形式。

这里“朋辈”(Peer)含有“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朋友”是指有过交往并且值得信赖的人,而“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通常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龄相近、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那些被选,接受特定的培训和督导,对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提供心理援助,产生积极行为影响的人被称为朋辈心理咨询员(Peer Counselor)。

(二)朋辈心理咨询的特点

1.对专业心理咨询的有益补充

在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存在明显不足,仅仅靠几位专业心理咨询老师是远远不够的,难以满足广大学生多元化的心理需求,供求之间明显失去平衡。将朋辈心理咨询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更多的学生成为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主体和原动力,是对高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和工作的重要支持、补充,能够缓解专业咨询人员不足的困境,有助于提高学校心理咨询的整体效果。

2.易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朋辈心理咨询反映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同学与来访者之间的友谊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咨询的沟通和深入。朋辈心理咨询员与受助者之间在年龄、经历、知识水平等方面相似,容易互相理解、沟通交流。因此,朋辈间的心理安慰、鼓励和支持被来访者接纳的程度更高,更具有说服力与影响力,这是其他的心理咨询模式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朋辈之间接触机会多、自然性的鸿沟小、防御性低、共通性大、互动性高等优势,使朋辈心理咨询员可以与来访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信赖与友谊的关系,减少时间与精力的耗费。可见,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亲情性、友谊性等特点的朋辈心理咨询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3.有助于促成助人自助的双向目标

朋辈心理咨询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与来访者的互动最终实现学生的自助成长。朋辈心理咨询员经过培训和督导,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原理、心理调节方法和技能,不仅能够为来访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服务,同时作为榜样的朋辈心理咨询员本身也会对其他同学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极导向作用。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朋辈心理咨询员自身也在不断地自我升华。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在遇到困难、挫折后能够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从而逐渐提高和改善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力,提高人际沟通、情感交流的能力,实现“助人自助,成人达己”的双向目标,以更积极主动的心态适应现实的生活工作。

4.涉及范围广、发现问题及时

朋辈心理咨询是在同学朋友之间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一般高校的专兼职心理咨询老师所能接触的学生基本上是自己主动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的学生。心理咨询老师一般只能被动地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等待来访者,无法主动接触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苦恼和不安。而朋辈心理咨询员却不一样,每个朋辈心理咨询员都有自己生活的寝室、班级,朋辈心理咨询员分布在学校的各个角落,每天都与同学接触。因此,当发现身边的同学有什么苦恼或者异常时,往往能及时有效的给予帮助并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为及早发现和预防学生心理问题提供帮助,防患于未然。

二、朋辈心理咨询的培训模式

朋辈心理咨询作为时下一种新兴的咨询模式,为协助高校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了很多实际性的帮助,但由于目前在我国高校的开展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朋辈心理咨询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和需要思考的问题。朋辈心理咨询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朋辈心理咨询员自身的心理素质、咨询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要想切实提高朋辈心理咨询的实效,最为关键的是对朋辈心理咨询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构建科学有效的培训模式。通过培训,使朋辈心理咨询员初步构建心理咨询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胜任力和自我效能感。

情感心理咨询范文5

关键词: 心理咨询教师 知识技能 态度修为 职业道德

高校心理咨询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教师依据有关心理学科的理论,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运用一定的方法、技术,协助对方维护、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人格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高校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要在短时间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调适、适应并寻求发展,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特征。高校心理咨询教师不但要有精湛的业务能力,而且要逐渐修为咨询态度,遵守心理咨询职业道德,如此才能有效开展咨询工作并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引起大家对高校心理咨询教师专业特征的关注与深入研究。

一、精湛的业务能力

1.心理学专业知识。

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应该具备心理治疗的理论知识及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会谈及心理诊断技术、心理测量方面的知识等[1]。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至少应对一种心理学理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能运用于自身咨询实践之中,掌握此流派的谈话、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以此作为自身长期职业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还应掌握教育现象及规律,掌握教育学的各项原则和各种方法。有可能的话还应该在个人发展与家庭的发展的理论、学习与个性发展理论、正常与异常的人类行为、咨询理论与技巧、职业发展理论、关于团体的理论、基本质和量的研究方法、数据的处理分析这八个领域做更为专业的深造和学习。

2.非心理学专业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的医学心理学尤其关于病理心理学、诊断心理学、治疗心理学和养生学的知识,可以直接指导心理咨询者的实际工作[2]。道家讲究“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大师,就是用“宁静”与“静观”的态度来帮助他的求助者。在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五行不仅能解释生理、病理、诊断等方面的现象,而且能划分人的气质类型,以解释个体差异。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高,知识面广,言语表达更新速度快。高校心理咨询老师应该顺应时代要求,扩大报章书刊阅读量,对网络流行的新词汇、各行业的新闻八卦事件加以留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总之,要从各方面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拥有丰富的知识背景。

二、博广的态度修为

有研究表明,76.2%的咨询人员有难以胜任专业工作的感觉,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在执业过程中会有悲伤、害怕等负性情绪体验[3]。而高校的咨询老师,除进行学生个体和团体辅导以外,还要处理部分行政事务,组织相关讲座和培训,做到与各系老师的及时沟通,同时承受来自上级领导及学生家长的双重的压力。因此,咨询教师易产生工作不胜任感及职业倦怠感。培养良好的心理咨询态度不仅能有效提高咨询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帮助教师自身的调节、和谐与成长。

1.爱的能力。

爱是教师整体人格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则需要努力去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创造性目标迈进。同时爱能够使人克服孤独感和隔绝感:关心、责任感、尊重和了解都是爱的积极必备要素[4]。老师爱学生,是在保持自身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前提下与学生结为一体。因此咨询中的爱是一种创造性给予,有爱的咨询老师能在咨询中体验到生命的快乐、活力和升华。因此爱的能力是心理咨询教师的核心能力。

2.自我觉察能力。

高校心理咨询是老师与学生彼此之间建立的有治疗功能的关系,心理老师本身是咨询和转化的关键条件。咨询教师应了解自己的需要与创伤,考察自己成为咨询者的动机,明确自己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在咨询前、中、后对自我的觉察更为重要[5]。咨询前,咨询师若因身体健康状况欠佳或情感问题困扰而难以胜任工作,则应将咨询改期。在咨询中对移情和反移情进行觉察。情绪卷入过度,一般是教师本身成长及生活事件未处理好的投射,出现此情况教师应该尽快将自我调整到咨询的正常轨道上来,若这种情绪过于强烈,则应停止当前的个案并进行转介。个案结束后对学生的印象,以及对其有无特殊感受、共情和回应程度、阻抗与突破等环节进行自我觉察。同时,在生活中,心理咨询老师也是一名普通人,也要面临普通人所遇到的一切问题,因此应关注日常事务、突发事务及重大事务对自我进行觉察和提升。

3.对职业有信仰,真实而充满生命的活力。

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要有立足于服务学生、博爱谦虚的坚定信心,这种立足于自己思想和情感体验的信心就是一种职业信仰。若无信仰,咨询教师就很容易职业枯竭,在面对学生的突发事件时感到无力和自责。有信仰才会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不足、承担风险和接受痛苦与失望,同时真实面对内心。心理咨询老师无须将自己的软弱、罪恶感和无力感隐藏起来,承认“凡人具有的我们皆有”,面对学生问题无助时真实表达自我,“我犯了一个错误”、“我不知道这道题的答案”、“我很抱歉”等话语反而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和接纳。

4.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当突发事件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正常的生活就会受到干扰,个体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害羞、焦虑、有自卑感的咨询者较难应对突发事件。因此,高校心理咨询师平日要不断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体制,健全心理危机的预警、识别、干预和管理,而突发事件发生后要逐步总结经验形成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方式,以便在类似突发事件发生时果断作出回应,从团体辅导到个体干预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

三、严谨的咨询职业道德

高校心理咨询老师的工作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权益与福祉,必须受专业伦理的约束,才能得到信任和尊重。有一个完整而专业的道德要求,是做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高咨询质量的重要保证。

1.专业保密的范围与限制。

心理咨询记录除作为专家判断时所需的内容外不得泄漏给他人。此外,在公开案例研究时需要使用特定个人的有关资料时,必须承担保守学生的秘密的责任。同时,也应向学生说明以下是不属于保密范围的:学生想要自杀或伤害别人,涉及公共危险的事情。

2.以来访者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

高校心理辅导是教育整体的主要部分,其目的在于协助个人达成完整人格的发展。老师不可避免地要与学生的相关辅导员和上级领导做沟通,因此心理咨询老师任何直接和间接的公开言论必须是准确的,不能添加不恰当的评论,不能持有歧视、偏见和制造耸人听闻的新闻。在文章发表和教学研究中,有关的临床资料必须保证不能辨别出具体的学生。在活动宣传时,所提供的信息应是真实的和有科学依据所支持的。

3.避免与来访者形成双重或多重的关系。

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应避免给其他老师或学校领导做心理咨询,其他双重关系可能损害到专业判断准确性、咨询效果的客观性和当事人的利益。若有需要可以请校外心理咨询师来给老师做心理辅导。咨询师应严格维系与学生之间专业关系,限制超出专业服务以外的私人关系和其他任何的关系冲突。此外,咨询师在与同事讨论某学生的情况及治疗方法时,应避免让同事参加进来,成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

4.咨询师不能在咨询中寻求个人需要的满足。

咨询师不应在咨询时在学生身上寻求自身在爱憎、依恋、欲求等方面的需求和满足。不能把个人的情绪带进咨询,向学生宣泄自己的烦恼和不幸,也不允许对学生在情感上寄托爱憎和依恋。

5.转介的必要。

咨询教师应有自知之明,明白自身专业知识的限制,避免接受超越专业能力的个案,必要时,应予以转介。如果咨询师和学生之间的专业关系发生变化,就应采取必要措施,或终止服务,或转介给其他合适的咨询师。对已不属于咨询范畴的、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应转介到精神卫生机构。

高校心理咨询师不仅要有精湛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在生活和咨询中不断提升自身容受力,拥有爱自己和他人,自我觉察、职业信仰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职业道德在高校心理咨询行业中要像一把利剑悬在头顶时刻警示咨询教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心理咨询才会有保证并得到尊重。总之,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特征构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心理咨询教师的不断提升和内心的修为。

参考文献:

[1]陈新,严由伟主编.心理咨询与治疗[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06-328.

[2]林安梧译著.老子道德经[M].台北读册文化有限公司,2000.

[3]赵静波.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的多中心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4):229-233.

情感心理咨询范文6

一、良好的人格素养

心理咨询教师的人格是做好心理咨询工作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心理咨询应具备的首要条件。心理咨询教师是否具备健康的人格,直接关系到咨询关系的建立和咨询的成效。许多研究表明,心理咨询者的个性品质、人格特征是影响咨询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咨询人员必须具备三种品质:(1)真诚,即咨询人员应当是诚实的,真挚的,表里如一的,没有掩饰的;(2)无条件积极关注,即无论何类来访者和问题,咨询人员都应以全面接纳的态度对待;(3)共情,即能感受到来访者的感受,并有向来访者表达这种感受的能力。美国学者Guy也认为,一名有效的心理咨询者须具备以下特征:(1)对人具有强烈的兴趣,充满好奇心并喜欢探究;(2)具有倾听的能力;(3)善于沟通,喜欢与别人交流;(4)共情,善于理解别人,设身处地;(5)较强的情感洞察力,善于处理各种情感问题;(6)内省,对自己的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并善于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把握自己;(7)宽容,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8)幽默,可以发现生活中积极有趣的一面。

二、优秀的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始终是人的综合素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教师自身必须要有健康而良好的心理品质,这对咨询的成功有重要意义。因为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咨询者要协助求询者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咨询教师的言谈举止常成为求询者行为的楷模。若咨询者本人在个性方面有缺陷,他的行为处事能力便会受到影响,这就会引起求询者更多的焦虑。心理咨询教师必须具有的心理品质主要有:对人际关系敏感,而不是反应迟钝;能认真、耐心地倾听来访者诉说;情绪稳定,具有解决个人问题的能力;能自我接纳、自我调节;真挚的情感,亲切、和蔼、尊重人、善解人意,易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顽强的意志,在咨询遇到困难时,咨询教师要具有顽强的意志力,从而克服困难取得良好的咨询效果;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在咨询过程中通过来访者的言语和表情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保持客观的态度,能对来访者的反应进行客观的观察,在向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时,能保持客观的态度 。

三、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保证从业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条件。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教师应遵循以下职业道德:首先,应热爱心理咨询事业。这是心理咨询教师从事复杂的创造性劳动的精神能源。热爱心理咨询事业,需要心理咨询教师具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计个人得失,不为名利,全心全意为来访者服务;第二,咨询教师应尊重和保护来访者的利益,把来访者看作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要满足来访者的合理要求,替他们保守秘密,尊重他们的人格。保守秘密,尊重隐私是保护求询者利益的重要方面,在咨询过程中咨询者必须以诚实的态度对待求询者,决不能以任何方式透露或公开那些会给求询者带来羞耻或者损害求询者利益的情况。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赢得来访者的信任。第三,要处理好与其他心理咨询人员的关系。要尊重、团结同事,虚心学习同事的先进经验与先进技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切不可互相拆台,自以为是。第四,要按规定使用测量与治疗工具。心理咨询过程中,常需要使用必要的心理测量工具,有时也采取一些相应的治疗矫正手段,因而必须严格执行有关的要求和规定。在使用心理测量工具时,应实事求是地按规定操作,对结果既不扩大也不贬低。在使用有关的心理治疗技术时,首先要取得来访者的同意,决不能抱着炫耀的心理,做一些力不从心的无把握的治疗。

四、坚实的知识基础

我国的心理咨询从一开始就超出了医学的范围,涉及到哲学、教育学和医学等综合知识,是多学科汇集、协同的产物。心理咨询行业的特点决定了从业人员的职业属性:既要有精深的专业基础,又要有广博的知识辅助;既要掌握自然科学,又要熟知社会科学。首先,作为心理咨询教师,必须掌握咨询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临床心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这是进行有效心理咨询的基础。心理咨询教师只有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素养,才能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咨询,离开了理论知识的指导,心理咨询则成为肤浅的、一般意义的经验之谈。

其次,咨询人员还要对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流派能够透彻理解和运用。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础,掌握深厚的咨询理论是咨询教师有效发挥自己特长的必要前提,它在指导咨询人员与当事人进行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评价自己的专业行为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要借鉴某些心理治疗原理,诸如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钟友彬的认识领悟疗法,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交往分析疗法,森田疗法,行为疗法等,这些理论在心理咨询中运用较为普遍,可用来帮助来访者积极看待挫折,从危机中看到生机,从绝望中看到希望,对心理咨询事业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心理咨询教师还要掌握一些基础医学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因为心理疾病与身体疾病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心理咨询人员应该具备生理学、病理学和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区分精神病、神经症、心理障碍、心理变态及其它心理问题的界限,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与能力范围。因为心理咨询中会遇到许多方面的问题,又因为来访者的某一心理问题可能涉及到许多方面,所以心理咨询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心理咨询教师知识渊博、学问高深,会增加来访者对他们的信任感,并为有效开展心理咨询奠定基础。

五、熟练的咨询技术

心理咨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一个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不但要精通理论,还必须能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操作。这就要求心理咨询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咨询的方法与技术,如会谈的技术、沟通的技术、观察的技术、倾听的技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