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成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才培养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才培养成果

人才培养成果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人才培养;创造力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在人才队伍建设任务中指出:“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这是我国面向21世纪,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内在要求,是实施科教兴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创造力已成为人才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21世纪的生力军,大学生的创造力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因此,探讨创造力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对于开展大学生成才的培养工作,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创造力的本质内涵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JP)首次提出创造力这一概念。但是,由于学界研究的角度和使用的方法的差异,至今,对创造力的概念理解未能完全达成一致。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创造力是指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运用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独创性地提出新思想、产生新概念、解决新问题和创造出有较高价值的产品的一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创造力是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指人们对头脑中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突破和超越,以一种崭新的方式、观念和思路来解决问题。

第二,创造力是人的思维能力。它一方面需要借助于现有的知识和理性;另一方面更需要依仗人的独特的想象和直觉,即非理性思维;一方面需要发散思维来伸展自己的活动触觉;另一方面又需要聚合性思维来聚集自己的活动能量,逐渐接近求解问题的途径、方法和观念,最终达到对求解问题的独特新颖的解决。

第三,创造力是人的自我完善的结果,是人自我实现的基本素质。创造力是个体的创造潜能,人皆有之,并非为少数天才所独有,它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心智能力,每一个正常人都有创造的可能性,但是,一个人要发现和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必须通过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来其个性和人格。

二、创造力培养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第一,创造力是大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大学生能不能成为人才,关键就看他们能否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不断地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如果不发挥创造力,即使他的记忆力再好,掌握知识的能力再强,在解决问题时充其量也不过是在前人基础上的机械重复,无法实现创新和突破,不能创造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正如大文豪托尔斯泰所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第二,创造力推动大学生不断地取得创造性成果。创造力使大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学习,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模仿性和重复性劳动改变为创造性劳动,进而取得创造性的学习成果。创造性成果的取得,既是大学生主体内在素质优化的外在标志,也是大学生主体提供给社会检验以证实自己是人才的重要凭证,由此达到外在活动的质变阶段。首先,创造力使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突破思维定势,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和新主张;其次,创造力使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克服困难和挫折,保持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最后,创造力能够缓解大学生成才中的压力,保持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第三,创造力促进大学生成为高层次人才。通过创造性劳动,大学生可以不断地优化自身的内在素质,从而不断地取得创造性成果,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反过来,社会的承认又会极大地激励大学生的创造欲望,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其不断提升和优化自身的内在素质,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做出更大的贡献,这种不断反复,螺旋式上升的创造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成果的取得,不断地推进大学生从最初的初级人才不断地成长为高级人才。

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

第一,培养大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新需要,引起某种创造的动机,表现出来的创造的意向和愿望。以思想活跃,不因循守旧,具有敢于批判,标新立异,追求独树一帜为主要特征。这种创造的意向和愿望是大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大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开发创造力的前提。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呢?首先,要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等途径,让他们及时了解社会向人们提出的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要求,并使这种要求内化成他们创造新事物的需要和愿望;其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同时,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中,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又会得到增加,从而推动其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二,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如果一个人只限于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让知识局限在一点上,就难以跳出狭小的知识圈子,就难以把自己的思维延伸到其他领域,从其他学科中吸取养料得到借鉴,这样,创造力的发挥必然受到阻碍。因此,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是开发挖掘他们创造力的基础条件。为此,高校应在大学生课程体系调整方面努力。如将专业性教育与通识性教育结合,使大学生获得更加完善的知识,拓展知识视野;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读书目录,让大学生有计划地广泛阅读;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美国心理学家科靳斯涅克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件事情或表达某件事物的思维过程。只有具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大学生才能以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发现别人难以发现的知识和疑点,才能够多侧面、多角度探究问题,才能热衷于科研和创作,处理问题时另辟蹊径。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发现和开发大学生创造力的根本途径。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因而,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是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训练大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在实际的创造过程中,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往往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作用的,因此也要重视其集中性思维训练。

第四,完善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人格是创造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任何形式的创造力都包括特定的人格因素在内。其中创造活动所必需,且与高度的创造性相联系的人格特征通常称为创造人格,也称创造个性。创造性人格集中表现为:强烈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欲望、顽强的创造意志和健康的创造情感,并反映出创造主体良好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具有创造性人格的,往往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韧的意志、丰富的情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极大的创造热情等。因此,大学生要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不仅要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且要特别关注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加强对大学生创造动机、创造欲望、创造意志和创造情感的培养以提升其创造性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陈兴华.浅议当代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9(7).

2、侯日霞.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2(12).

3、刘冠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创造教育的建设[J].柳州师专学报,2009(3).

4、曾广存.论创造力与大学生成才[J].人力资源开发,2008(11).

5、罗晓路.大学生创造力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6(1).

人才培养成果范文2

摘 要:本文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国际贸易课程现行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以过程考核为主的多元化考评体系,为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进行探索。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考核方式 考评体系

项目研究:2012年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国际贸易课程学习效果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2010288)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发教学全过程的变革,考核方式改革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国际贸易课程中大部分实践操作性较强,应当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实践能力评价,而传统的闭卷考试虽然能够有效的监测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却不能检验出学生的技能运用和综合素养。因此,有必要对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式进行研究,探索建立以素质、能力、知识为内容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为高校培养符合我国外贸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一、现行国际贸易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方式单一、内容片面,缺乏公平性

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部分高校对国际贸易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如适当缩减理论教学,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建立外贸模拟实训操作平台等,但与之配套的考核方式却比较单一,基本上采用平时考勤成绩和期末卷面或上机成绩简单加权的方式。同时,由于受考核时间和题量的限制,这种考核对知识的考查是不全面的,不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更无法考核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

(二)夸大总结性考试价值,限制学生创造力

应用型人才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自主创新能力,由于传统考核形式的惯性思维以及学业评价中标准化模式的滥用,导致在考试中过分强调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在标准化试题中的地位,缺乏没有严格答案的探究性题目或创造性题目。这种考核形式下往往造成老师教“知识”,学生背“知识”,考试考“知识”,但学生不会用“知识”的现象。这严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难以培养学生独立开展工作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相悖的。

(三)考评主体单一,考核结果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国际贸易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专业类课程很容易出现老师既是一门课程的授课者,又是出题者,也是考评者。而大学期末考核的试卷一般不做密闭处理,教师在阅卷中很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主观印象做出不同的评判尺度,从而影响学生的成绩。另外,期末学校事务繁杂,各项工作安排紧凑,很多教师要在较短的时间里评阅大量试卷,这给阅卷教师带来巨大压力,找人帮忙阅卷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分数出现误差也就在所难免。个别高校每学期初开学都会有大量学生要求复查试卷,核对分数,这给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管理带来了不便。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

(一)学校应从宏观上为考核方式改革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很多高校教师并非不能意识到当前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但是没有学校实质性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考核方式改革就成了一句口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更加有效、新颖的考核方式与学校现有教学管理体系不能很好对接的现象,往往为了学校的“统一管理”教师不得不让步,重新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其结果是“费时、耗力、不讨好”。这严重的挫伤教师改革考核方式的积极性,从而使考核方式改革成为一句空谈。因此,从学校的角度,必须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解放思想,从教学管理的体制机制上进行大胆改革,为个性化考核方式创新提供政策支持。

学校应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广大教师探索考试改革新模式的积极性。应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专业教师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的专项培训和指导,提高专业教师相关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应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对在考核方式改革中取得优秀成果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师应结合国际贸易课程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1.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应突出理论联系实际

传统闭卷考核方式侧重于理论的记忆考核,在固有框架中使考查变得枯燥僵化,无法考查学生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考核方式上宜采用案例分析、案例写作、调查报告、小组辩论等方式。根据课程内容特点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展示,也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突出操作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些高校开设了外贸模拟实训课程,学生通过软件在计算机上对各种外贸工作模拟工作流程进行处理,如商务谈判、合同签字、报关、运输、保险、结算、单证处理等。这些软件大多都有自带成绩考评系统,由于其本身程序是固定的,学生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就可以提高某些业务的熟练程度,从而达到高分的目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外贸业务非常复杂,学生仅凭掌握几笔熟练的业务是远远不够的。在考核方式上,教师应结合外贸模拟实训课程特点,设计一个比较完整的国际贸易程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考核,锻炼学生对国际贸易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3.语言能力要求高的课程应突出应用能力

对于国际贸易课程中语言能力要求较高的环节,如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外贸单证等,可以采用不同方式考核其国际贸易知识和语言的应用能力。如函电写作、信用证修改、单据填制等可以采用纸质试卷方式,要求学生用一种以上语言进行写作、填写。而商务谈判、贸易纠纷等,可设置特定场景采用面对面的方式考核学生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综合运用。这种考核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非常有益。同时,教师也在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不断增强业务能力,提高自身的授课水平。

(三)在过程考核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多元化的考评体系

1.加大过程考核在总成绩中比重,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过程考核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养成能够起到监督和反馈作用。但过程考核在组织、实施、记录、评分等环节上工作量较大,占用教师时间较多,其重要作用经常被忽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程考核占总成绩比重小,通常为30%左右;二是过程考核形式过于简化,通常以考勤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课堂玩手机、说话、睡觉、吃东西以及做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也就很平常了,甚至有的学生就是为了点名而上课。

2.积极探索“以赛代考、以证代考”的新模式,提高考核方式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由于国际贸易专业的特殊性,很少有外贸公司能够接接收大批量学生实习,这使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校外实践受到了很大限制。

通过实施“以赛代考、以证代考”的考核方式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业务能力水平的提高。

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下探索考核方式改革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它涉及到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教材建设、专业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它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多方面的参与和支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考评体系。笔者希望通过在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中一点思考与探讨,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马国华.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01).

[2]喻瑜.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讨[J].国际商贸.2013(09).

[3]邱东博.高校国际贸易课程考试改革的三方互动模式探索[J].对外经贸.2013(12).

作者简介:

张 舰 (1980-),男,汉族,黑龙江人,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讲师;

张 祺 (1984-),女,汉族,黑龙江人,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讲师;

人才培养成果范文3

【关键词】创业过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

随着创业活动兴起,许多中小型创业企业迅速发展的创业型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创业型经济的发展需要的是具备企业家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尤其是在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具有高校背景的创业人才。对在创业过程中的高校创业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缓解就业压力。

一、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创业教育目标不明确

纵观国内一些高等院校的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案,这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够协调性。甚至一些院校不顾及学校硬件、软件设施情况如何,学科与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是否匹配,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增加学校的知誉度,而盲目的开设一些当今比较热门的专业。比如:在这之前对创业过程、教学计划、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等等都未能进行认真的调研,没有充分发挥自己学校的特点,并且也没有现实中调研取证,这样使得专业与市场发展不相吻合,导致专业由热变冷,使得所培养的人才创业思维能力不强,知识体系欠缺,就业以及创业能力不强,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高校创业现状

当今世界,“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众多高校关注的焦点。一些发达国家早已经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实行设计大赛,例如:美国德州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高校掀起了一阵“商业计划竞赛”的活动,当中有一些学生各自组成团队,根据各自特点,分工合作对某项创业项目进行设计。在国内,清华大学开创首例,举办了创业计划大赛活动,例如:2000年4月,清华大学视美乐公司,作为我国第一家在校组建的创业公司,以其独特的核心技术获得了全国大学生科技创业大赛一等奖的好成绩。此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也陆陆续续的举办了创业计划大赛活动。

3.大学生创业的原因

从社会的环境来讲,改革开放不但使得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而且使传统的旧观念得到改善,许多人追求创新成为潮流。当时,处于人生最慷慨激昂、意气风发阶段的大学生对创业有着强烈的渴望,并乐于参与其中的激情。此外,国内一些高校开展各种各样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许多大学生产生了示范效应,从客观层面,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环境。[1]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创业人才的培养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创业人才培养是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大学生创业实践知识、能力、心理品质等的教育活动。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推进者,因此创业教育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例如:据不全统计,全国5100家高校科研究所,每年完成的科研成果近三万项,其中能够转化并批量生存的达到20%,形成规模的高达10%,再如:1983年至1992年,湖北省50多所大学中,科研成果高达上千,其中不乏国际或者国内水平的,从理论上讲,能够创造出具有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由此可见高校进行创业人才的培养、进行创业教育的意义重大。[2]

三、在创业过程中,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1.明确目标,培养创业型人才

创业人才是在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能的基础上面,知道创业过程的专门人才,换而言之,就是为了创业而培养人才。当都明白这些的时候,在制定或者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比如:在学习了创业理论和技能以后,能够有意识的寻找和抓住创业机会,通过开发创业项目,达到企业的创建工作。

2.培养创业能力,掌握创业本领

创业人才能力的培养是构建创业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必须改革调整课程体系,增加系统性的创业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课程,扩大与创业有关课程。与此同时,也需要建立一个优势的师资队伍,创业是实实在在的管理活动,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既要选择有阅历的教师,又有懂理论的。在创业过程中,如果缺少相关知识,可以请进来,来弥补这么方面的不足,比如: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为了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创业成功的过程,请创业成功者来学校讲述创业过程。

3.增加教学比重,掌握职业技能

高校创业人才的培养比较重视教学环节,加强实践、实训教学,运用学到的创业理论知识,使创业理论和创业技能有效的转化为创业能力以及创业实践活动。在实践教学中,强调学生要精通或者掌握专门的知识,获得一到两门的职业技术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并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个是未来实施创业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绝大多数创业成功者的共同经验。比如:因为中考分数不够,没有条件上到普通高中,只能选择五年制大专,在此期间的学习中,学校深知这些学生的能力何在,通过增加课堂计算机课程以及数控理论技术指导课程的学习,在课堂之外,增加一些实验室操作训练,来增强学生对该两种技能的学习,并要求他们考取国家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通过增加这样的课程学习,使这些学生毕业就能够很好的掌握两门技能,为就业方便、为以后的创业作铺垫。[3]

四、基于创业过程的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方法

1.合理设置高校创业人才培养课程

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关键,也是高校创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载体。高校要对现有的课程进行综合性的改革,在开设的课程中挖掘、开发、增强和融入创业教育的内容。要加强创业人才培养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从而启发大学生将创业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并引导大学生基于自身的专业知识杯具去在创业过程中更好的发展与运用。比如:北德州大学音乐学院就把创业教育课程与本专业进行融合,开设了音乐创业与营销,音乐创业导引,讲授有关音乐类企业的内容,再有就是康奈尔大学就跨学科教育作为培养创业人才的方法,开设了创业精神与化学企业、设计者的创业精神、小型企业与法律等课程。通过这些过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创业过程中的运用。[4]

2.丰富实践教学,培养创新人才

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对于理论教学是无可比拟的。在现有的基础之上,高校应该搭建一个平台,来锻炼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创新能力。例如:举办具有药学特色的创业计划大赛,学生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培养难以从书本上获取的多种能力,如: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市场洞察能力、分析决策能力等等;通过与医药企业或者其他企业,建立具有药学特色的实训基地,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3.利用校友资源,培养创业人才

校友资源是校友自身作为人才资源的价值,以及校友所拥有的人力、物力、社会影响力等各种资源,校友资源对于母校的发展和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校友资源也是高校办学的的主要资源之一,能够给创业活动过程带来资金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还可以推动创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校友自身创业的成功经验对于高校学生创业起到示范作用,在当今的时代下,通过校友资源来推进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途径,比如:华中科技大学举办企业家训练基地,邀请校友企业家分享成功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

4.构建学生创业过程的扶持体系

政府作为推动就业的引导者,应该在对于大学生创业上给予支持、引导、规范,为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根本保证,我国高校建立学生创业的扶持体系,包括智力支持和资金支持。智力支持是在创业过程中,建立高校学生咨询、辅导机构,对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并且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资金支持是指在学校中建立创业基金,解决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短缺问题。比如:国家和地方政府与高校协作,对高等学校的学生的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专项资金或者鼓励企业成立激励高校学生创业的奖励基金,探求对高校学生创业资金的扶持工作,推动高校学生创业过程的正常进行。[6]

5.积极开展科技竞赛、科技创业活动

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通过创业活动的,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理解。科技竞赛不仅是学生们展示创业成果的平台,也是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近年来,教育部、团中央等联合举办了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电子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大赛”等,通过这些比赛来展示学生们的创业成果,科学的评价学生的创业能力,积极的帮助学生吸引风险投资,完成学生创业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化过程。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使学生学到创业知识和技能,在创业过程中,能够创设创业的氛围。[7]

五、结束语

创业人才培养是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趋势和新方向,从现在或者未来的技术进步、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强大来看,都需要大量的创业人才。在现代创业的潮流中,很多高校创业人士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创业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素质型的人才,因此基于此过程,高校创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间接地起推动作用,为国家输送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秀敏等.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2(23):74-77.

[2]李太公等.试论高校创业人才培养[J].生产力研究,2002(3):203-207.

[3]郭占元.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2):6-11.

[4]夏人青等.论高校人才培养框架下的创业教育目标[J].复旦教育论坛,2007(6):56-60.

[5]许剑颖等.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1):11-14.

[6]张春虎.英国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及借鉴[J].创新窗业,2010(7):58-59.

[7]周敏丹.对高校创业教育有效途径的思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9):37-40.

人才培养成果范文4

强调基础 重视技术培养

王老师表示学院在邰明松书记,洪玫副院长和秦燕副书记的指导下,教学注重上体现专业化、国际化和工程化特点,强调学生的数学和计算专业基础的建立,以及专业英语水平和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向学科发展、面向市场需求、面向社会实践培养人才。学院开设课程涵盖软件工程知识领域的主要方面,在专业核心课程中,计算机科学课程占30%,软件工程课程占30%,应用技术课程占30%。70%的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或英语教学,80%以上的课程教材采用近3年国内外优秀教材。

引进了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授课教师都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参考国外教育实施 “三学期”教学模式,在暑期开设小学期课程,聘请国外教师英语授课。专业课程的实验环节学时达到课程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并开设了软件开发实践和课程设计等专门的实践课程。

再者,《软件实践开发》和《创新训练》课程的设立,为同学们开拓了思维,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

最后,设备齐整的服务竞赛的创新实验室,为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备赛环境。

推产学合作 增强适应能力

高等院校既是创新人才的集聚地,也是创新成果的策源地。要想以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和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是坚持科学发展,促进产学研合作。四川大学软件学院在产学合作方面也做了不少尝试。

学院通过构建软件工程专业认知教育体系,在不同的本科学习阶段,通过教学和实践环节相结合增加软件工程专业、行业认知教育,帮学生掌握软件工程专业特点、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了解行业、企业发展形式,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针对性新技术培养,增强学生适应能力。

根据专业方向,针对学生特点,参照企业个性化需求,塑造“校企共融、全真嵌入、四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企业级讲师进课堂,校内实训,IT企业实习等课程的开设,创业项目孵化,企业外包项目开发等工程的创建,实现人才与市场的高度接轨,完成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持续为国家、社会、软件行业提供高质量人才。

学院还提供了有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训基地。学院拥有13000平米的软件学院大楼,建有专业实验室、开放实验室、信息安全应用实验室以及学生创新实验室等4个专用实验室,PC机400余台,免费开放,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践、开展模拟课题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实验环境。

王彭老师特别向记者提出:“国际化,工程化是川大软件学院学生的特色。”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更快地让学生适应社会,学院也在不断的探索。

国际化特色随着学校的对外开放,学院开始引进国外的先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职业化的工程教育,引进了10门卡内基 梅隆大学的软件工程课程(系统软件开发)体系,并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形成较完善的一套软件工程课程体系。

此外,还专门聘请外籍教师授课、开设专业英语小班课程、聘请外籍专家讲学,训练学生的专业英语的交流能力,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专业知识面,理解本专业国际先进理论和技术。

工程化特色 在教学计划制定中强调实践环节,大部分课程增加了实践环节,已有的实践环节也增加了实践教学时间,课程实践时间比例达到授课时间的1/3 到1/2,并同时设计课堂教学的实验环境,大部分教学在实验室完成,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重视职业化培训, 在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中突出教师教学案例和学生课程项目的设计,强调在课程中嵌入编程语言、工具和环境、平台的学习,强调对学生的工程训练,将专业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并配合有软件开发实践课程和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基于学生已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设计学生最初的软件开发实践并且使学生经历软件项目开发的全过程。

人才培养成果范文5

关键词:高校班主任;大学生;职业规划;实用型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26-02

高校是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为主,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而高校班主任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是帮助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成功塑造自我的带领人。为了顺应时展的需求,高校班主任需着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及时分析学生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疏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障碍,提高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实现成功就业。

一、高校班主任应具备的自身素质

高校班主任对学生成才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工作中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教育管理、学风建设、学业规划等工作,并对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问题给予引导和疏通,因此班主任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需要更好地完善自身素质。

首先,班主任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高校班主任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直接执行者[1],需要及时、全面、有效地将与学生有关的各种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学生。而利用新媒体技术,则可以将信息更快更好地进行传递,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通过QQ、手机短信、飞信、微博进行工作,既可以在轻松聊天中促进班主任与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又可以使班主任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以便能够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与管理策略。

其次,班主任要增强协调能力。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看重学生的在校专业课,更看重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团队能力,需要一群有待人接物能力、有判断力、集体意识的大学生,而这些素质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需要班主任及辅导员这些已经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教师的长时间培养,为了让大学生在今后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稳住脚跟,班主任自己首先要具备沉着稳重的素质,要有灵活的协调能力,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锻炼中不断地成长。随着高校扩招,大批青年辅导员、班主任也不断地加入到高校的工作中,青年班主任辅导员有工作激情,有干劲,但毕竟涉世未深,缺乏办事技巧,遇到学生问题时往往不能像老教师那样处理得十分完善,所以青年班主任辅导员一定要在平时多向老教师虚心请教,在细微小事上学习处世方法,学会重话轻说,急话缓说,坏话好说,狠话柔说,学习如何将话说到别人心窝里。

由于大学生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班主任需要具备心理学、管理学、职业指导、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2]。因此,高校需加强班主任培训,完善班主任选聘机制,切实选拔出思想政治素质高、道德品质好、责任心强、具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教职工担任班主任。高校还要创造有利条件,积极组织班主任参加学习和考察,以提高班主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

二、高校班主任的工作方向

1.班主任与辅导员交叉互助。2004年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院(系)的每个年级都要按适当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都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鼓励优秀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3]。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上主要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事务管理方面开展工作,而班主任则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学风建设、日常班级管理、职业规划以及课外科技活动指导,并对个别学生的思想生活困惑给予引导和疏通。班主任与辅导员之间存在工作的交叉,彼此互为补充。因此班主任与辅导员之间须有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平时定期进行工作交流研讨会,研究学生现状,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各自的工作重心。

2.班主任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成才目标。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关怀生活、辅导心理和就业指导,这4项工作在学生成长成才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指导大学生制定职业规划是班主任最重要工作。职业生涯规划宜早不宜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让学生定下职业目标,并相应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班主任应该帮助大学生从大一做起,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早作规划,在进入大学校门的时候,让他们就有自己努力的方向,知道自己今后想从事哪一行业,到什么类型单位工作最理想。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四年中的侧重点各不相同[4]。大一属于学生的朦胧期,高校班主任要多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培养彼此之间的感情,消除学生心中扎根多年的师生距离感,减少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不必要的误会。对此,班主任可以将自己当作新生们的兄长、学姐一样经常去学生宿舍看一看,问问他们的宿舍生活情况,聊聊大家最近的感情情况,谈谈如何解决学习方面的困难等等,这些事情并不花费太长时间,却可以让学生心中感觉十分温暖,正所谓“亲其师,从其道”,只有当学生与班主任的之间的感情建立之后,他们才会信任班主任,并听从班主任的指导,在其帮助下学会正确面对大学生活,学会自我分析当前出现的目标缺失感、学习和生活中的不适应感及人际关系的冲突等问题,提升自我认识、关爱自我,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同时,班主任也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活动,鼓励新生积极参加学校内组办的各种集体活动,让学生们发现个人潜力,更有自信地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到了大二,班主任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开展工作,指导学生为自己制定一个明确的职业目标,开始职业生涯的规划;大三,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的辅导,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社会实习与调研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情况,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大四这个时期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及时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全面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同时了解各班级的就业情况,鼓励学生树立就业信心,灌输正确的就业意识,使大学生面对应聘单位时,能够全面地考虑个人的职业兴趣,性格特征及个人能力,慎重思考,在就业过程中做出自己人生中的重要选择。此外,班主任还要根据当年的就业形势,适当地降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在就业情况不乐观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将中小型企业作为就业首选,先就业,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工作经验,扎扎实实学好经验技术后再谋择业发展;即使在就业形势好的情况下,也不要盲目乐观,应该根据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自己专业与企业的相匹配程度,尽早尽快地找工作,否则就可能错过了就业的最佳时机。

总之,高校班主任在学生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班主任,需不断迎接新问题,新情况,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地锻炼自己的能力,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工作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工作,让自己成为21世纪的优秀高校班主任。

参考文献:

[1]董丽敏,王虹英,李艳涛.新时期高校班主任工作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53-55.

[2]连新.谈高校班主任角色定位及心理健康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7):45-47.

[3]方一鸣.人本教育模式下高校班主任角色定位[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1):62-64.

人才培养成果范文6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研究型人才;过程培养

课题: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民族音乐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BC1212104

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分支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但因我国高等院校的民族音乐学专业普遍开设较晚,其在学科理论、课程体系、教学经验、教育规划等方面仍积淀浅薄,学术人才严重匮乏,论文科研成果相较于其他先进国家和地区更是凤毛麟角。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症结在于高校对民族音乐学研究型人才过程培养的不重视。优质的过程培养是诞生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前提,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过程越细致,所产生的研究成果的质量也就越高。因此,下面笔者将针对如何改善民族音乐学专业研究型人才的过程培养这一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民族音乐学专业研究型人才“过程培养”的现状

研究型人才的过程培养包括对民族音乐学课程的学习、课后文献的查阅、艺术实践等学习活动。从当前各方面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民族音乐学研究型人才的过程培养中还存在着以下几种问题。

(一)学生底子薄,基础不扎实

相关调查表明,大部分民族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前,既没有艺术实践经验,又基本没有阅读过相关的文献,论文写作能力较差。即便有些学生之前有接触过民族音乐学课程,但也存在基础不扎实、学习不完备、实践运用较少的问题。

(二)忽视过程培养的重要性

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学习民族音乐学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完成论文写作的任务,而往往轻视了学术造诣的培养,再加上薄弱的知识基础,学生对于论文创作往往都是应付了事,成文空洞,毫无深度,质量低下。

(三)不重视实践教学,实习基地数量不足

当前高校对于民族音乐学课程的设置配比不规范,艺术实践学分比例失衡。例如,培养方案总学分为35分,而实践仅占1个学分。大多数学生对于艺术实践都是敷衍了事,只为混学分,并未意识到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这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同时,当前的民族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数量已远远超过了高校现存实习基地的容载负荷,陈旧的硬件配置也已无法满足当代信息化社会的时代要求,警钟已响彻上空。

(四)跨学科特征,导致研究主体混乱

民族音乐学具有多学科的特点,融合了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各种社会科学门类,其人才培养体系具有跨学科的属性。然而,由于我国民族音乐学专业才刚起步,还未形成一套针对跨专业学习的研究体系,这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例如,有些学生并不具备人类学的理论知识,在借鉴和引用相关研究成果时,只能生搬硬套甚至出现错误引用的现象。更有甚者还有主次颠倒的情况发生,即有的学生将文化课作为主要学习内容,而忽视了原本应作为研究主题的音乐本身。

二、改善民族音乐学研究型人才过程培养的方法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民族音乐学专业研究型人才的过程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我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点改善建议。

(一)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

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教师应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开辟课内外的多种渠道,并进行及时有效的课外指导。课程设置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量体裁衣,如我们可以为基础差、起点低的学生增设补充课程。对于兴趣、能力和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尽早为其规划研究的民族、乐种方向,从而使学生将来的学习能够有的放矢。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民族音乐学学科特点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民族音乐的好奇心。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拓展了学生主动研究的空间,学生在逐步沉淀中稳固了民族音乐学的基本功,并在此基础上慢慢扩展了学习的范围。

(二)加强对研究方法的指导

在当前的民族音乐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缺少对学术研究方法的指导,课堂多以理论讲解为主,气氛沉闷,导致学生对过程培养产生了厌恶的情绪。因此,教师应在民族音乐学课程内容中增加对研究方法的指导,通过课堂上的实战演练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推动学生的研究进程,从而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下创作出高质量的论文作品。可见,在过程培养中融入学术研究方法的指导,将过程对结果的支撑力展现出来,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意识到过程培养对于学术成果的重要性。

(三)增加实践课程学分比重,抓紧建设艺术实习基地

针对当前部分高校实践学分过低的现状,首先高校应优化民族音乐学课程的学分配置,增加艺术实践的学分比重,平衡理论和实践课程的配比,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其次,为适应民族音乐学专业研究型人才的教育工作,高校应及时改善教学结构,抓紧建设民族音乐学的艺术实习基地,与各民族文化机构及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学术交流,满足现今学术研究的资源需求。

(四)以音乐为研究主体,打好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

针对民族音乐学跨学科的属性而导致的学生学习主体偏离音乐本体的问题,我认为,教师在民族音乐学的教学中,应强调民族音乐学以音乐为本体核心研究内容的本质特征,重点培养学生在音乐理论方面的分析能力,并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学术研究的全局观,之后才是对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研究时根据学习的先后顺序定义研究的主客体。尤其是对于基础薄弱、缺乏辨别能力的民族音乐学专业的新生来说,更应该首先进行基础课程的补充。另外,对于已经具备一定民族音乐基础的学生,我们应首先鼓励其对音乐技能进行创新,同时指导他们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帮助学生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以音乐本体作为研究主题的民族音乐学理论体系。

总之,过程培养是高校培养民族音乐学专业研究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尽管民族音乐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忽视学术研究的过程培养、不重视实践教学及学习研究方法盲目混乱等问题,但只要教师始终坚持以音乐本体作为民族音乐学首要的研究内容,加强对学生的过程培养,增加艺术实践活动,就一定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符合要求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型人才,从而为建设知识型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