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艺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与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与艺术

教育与艺术范文1

关 键 词:艺术实践 艺术欣赏日常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

自从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开始实践之后,美育教学(或者说艺术审美教育)就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通过一种大众化的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被全社会所认识。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笔者认为,现有的非艺术类学生的美育教学方法还有值得商榷之处。应该说,现有的美育教学方法还停留在专业本科艺术学院教学方法的“简化版”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在原有“艺术精英”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听一些比较枯燥的美学知识和美学原理,一些学生因此把自己当作一个局外人,完全没有进入到对审美的兴趣和思考的过程中。对于上述的教学方式,不能说它们不重要,因为了解一些艺术方面的常识、艺术史的知识或者美学思想,对学生来说都是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的。但是,对于那些非艺术类的学生,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要从专业美术教育的模式中摆脱出来。也就是说,要在这些比较专业甚至有些枯燥的教学行为之外加入“剂”来滋润学生的心灵,这个“剂”就是指一定的“艺术实践”。

笔者所说的“艺术实践”,并不是指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所进行的艺术学习与创作实践,而是指学生把自己所学习到的一些美学思想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审美感知力。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有一些动手参与的部分,更要有动脑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从生活中去挖掘自己身边的鲜活的美学思想。那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呢?同时,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对艺术的基本认识来探讨。

美国的一位艺术教育家玛丽·埃里克森曾经谈到:“与其说艺术只是一件东西,还不如说艺术是一种活动。”①把艺术认为是一种活动的思想有很多学者和教育家都曾谈到过,他们反对把艺术当作在博物馆里供奉的某种物品,或者是停留在美学家们著作内的一些文字,而是把艺术当作一种变化的、充满活力的形式。艺术品并不是只有进入博物馆才能够成就为一件艺术品。很多人过分迷恋那些所谓成为经典的东西,而忽略我们身边出现的各种事物。但是实际上,艺术本来应该是一种语言,而且是与我们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一种语言。就视觉艺术而言,有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是,在人类的文字还没有出现之前,绘画就已经作为交流思想、记录历史的形式而出现在人类的文明中,甚至还演变成为象形文字。人类早期具有的简单的造型能力,使得儿童在没有进入人类的符号化的文字系统之前就已经能够用绘画表现自己对世界的直观认识。艺术的语言性的特征表现在艺术的各个门类与各个时代,它除了是一件让人欣赏的物品之外,还是对某一个时代生活的记录或者某一个艺术家的内心独白。既然艺术是一种语言,那么从本质上来说,每一件艺术品在成为历史之前,它都是具有当代性的,都是对当时生活的一种反映。每一个艺术作品首先是从那个时代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有生命力的一种存在方式,反映了某个艺术家特别渴望表达的内容,而后才脱离了那个时代变成一个被传颂的“标本”。忽略了上述意义,只注重从一种知识的角度去认识艺术,无异于将一个鲜活的生命制成“木乃伊”。因此,如果我们的课程只是能够看着某一个既定的图像或幻灯片(指作品),“对号入座”地说出一大堆诸如艺术大师的姓名、所生活的时代、生卒年月等问题的话,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即便从记忆规律的角度而言,这些内容因为无法令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会快速地被大脑“删除”。

其实从一个个体的角度而言,每个人都有表达自我的愿望,这是不容置疑的。只不过这种自我表达的愿望可能会被某种形式限制住而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例如在西方古典主义绘画时期对绘画技术的严格要求,使得只有少数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被称之为“画家”,因为他们熟练地掌握了能够逼真地再现客观世界的方法。由于成为一位专业的画家要经过长期的,甚至是枯燥的技巧训练,因而使得很多人对此望而却步,技术与非技术的问题实际上也成为进入艺术世界的一道很高的门槛。但是到了现代社会,这种情况发生了某些改变。复制客观世界的工作由照相机、DV等工具承担了大部分,法国哲学家利奥塔曾经说过:“只要按一下快门,普通公民,无论是业余摄影者或旅游者,就可以将身边空间组织成一幅画并丰富文化记忆库。”②这使得人们可以从单纯的技巧训练中解放出来,通过现代的手段去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这并不是某些人认为的艺术的堕落,而是并不背离当代艺术教育宗旨和技术发展的一种有益的变化——艺术变成了一种可以被享受的权利。有很多人尽管不是从事艺术专业,但他们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丧失自己的艺术感受,但是又没有途径去很好地表现这些感受,上述方式可能会给他们提供一种较好的途径。而那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并不能够使他们得到满足,而只会产生倦怠。

德国的艺术家博伊于斯曾经说过:“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话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成为视觉艺术世界中的一句经典之语,很多艺术家都曾经被这句话所鼓舞而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他们发现,一旦想象力之门被打开,那么个体所存在的潜力是无限的。美育或者说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发现生活之美,其目的是启迪人的智慧而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这个道理虽然很容易理解,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却人为地设置了一些与快乐主义相违背的障碍。过分偏重技巧或者过分偏重知识的记忆,使得课程显得并不那么充满趣味,甚至有些令人厌烦。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地回到生动艺术的思考与实践中。实际上,每个人都有着对生活的体验,这种体验甚至是每时每刻的。文学前辈林语堂先生在他的著作《生活的艺术》中关于中国文学和哲学的见解是有启发意义的。他说:“当人们检视中国的文学和哲学的时候,他将得到一些什么东西呢……没有逻辑,没有学院式的胡说,没有学究式的专横的假定主义,这里只有一种对生活的亲切感觉,而没有一个设计精密的哲学体系。这里没有一个康德或黑格尔,而只有文学家、警语作家、佛家禅语和道家譬喻的拟议者。”“我们所看到的大概是一次对人生遭遇的评论,对邻村中一个女子的记载,或对一次春游、一次雪宴、一次月夜荡桨、一次晚间在寺院里躲雨的记载,再加上一些这种时节各个谈话的记录……所有的著作每篇不过四五百字,有时单用一句诗文即能表达出整个的人生哲学。”③从林语堂的这些议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文人虽然没有美学的长篇巨论,但是他们在生活方式上所表现出的精神气质却是明显的美学化的。这一点很像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尽管它作为一种传统而已经被神圣化了,但是从历史上来看,文人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并不是以一种神圣的心态来创作,而大多把它作为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语言或者是带有游戏性质的绘画实践,他们并没有被技巧所束缚,相反他们“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尔”。他们所创作的作品完全是源于他们对生活最直接的感受。

上文谈了这么多,笔者实际上想表明一个问题,我们的美育教学必须从“课堂走向生活”,不能用大量苍白的知识和僵化的技巧掩盖生活的缺失。艺术教育应该使学生意识到个体生命存在的快乐,使他们意识到这种快乐并不遥远,而就在他们的身边,甚至是与生俱来的,学生由此将获得一双发现的眼睛。如果没有生活实践的参与,那么他们所掌握的永远都只是一些浮光掠影的表面知识,而无法进入到艺术世界的内部,也无法体会艺术的乐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它们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美育教学的活动中来。像在美国上世纪80年代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体系中提出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艺术教育和90年代的综合艺术课程都强调了学生要动态地了解艺术的常识、美学的原理、批评的技巧与自己参与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挖掘自身的各种精神体验和创造力,通过各种方法和媒介加以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方法或者一种体验是绝对的。这就比较符合美育教学的初衷——发现,了解,审美,批判,怀疑,创造。

上述理念我们可以把它概括成为:从美育到生活,再从生活到美育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于美的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是对学生自身创造力的一种肯定。从具体操作来说,就是两个方面:一是审美欣赏日常化的问题;二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或者说艺术化)的问题。审美欣赏的日常化也就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使一些艺术经典(一些艺术大师的作品)与学生的生活发生关联。因为对于并不是从事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过分艰深和晦涩的知识也许会让他们望而却步。我们可以把这些知识加以“软化”,从而变成学生能够接受的内容。并且找到这些作品与他们生活之间的关联,能够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美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认为,艺术是形象化的思维,也就是通过眼睛和形象的表达所进行的思考。每一个艺术家身上都有他独特的精神气质,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述先对这种精神气质有所了解,然后通过一定的方式,比如说让学生自己分析,或者动手做一个简单的临摹,加深学生对这个作品的认识。甚至可以让学生在这些作品上加入大胆的改造,从而使这幅作品产生新的效果。比如在我国香港的艺术教育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采用马蒂斯的风格来为自己喜爱的CD设计封面。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也就是让学生关心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并且用一种艺术化的形式把他们表现出来。国外的一位学者Klaus Sliwka就提出视觉沟通(Visual communication)的主张,认为绘画、电影、电视、广告、照片等形式,充分体现视觉艺术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功能,使艺术成为比文字语言更加直接的交流方式。这一点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似乎很难,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有自己比较关心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一些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入手,鼓励学生动手来表达对这些问题的一些看法。比如说“安全”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剪报、海报、漫画、拼贴、电脑美术等形式,表达对自身安全的注意。学生作品的成败、好坏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让他们参与到其中,体会其中的乐趣。同时,也可以促使他们就一些问题不受限制地展开思维。就像另一位外国艺术家奥托所提出的现代艺术具有实验性的功能,即实验新的理论,新的思考,这样才能促成新的社会和新的文化的产生。奥托的理论表明艺术本身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现代社会技术与艺术的同步发展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因此我们的艺术教育或者美育也必须具有开放性,必须提供足够的空间给学生,激发他们的思想或者能够容纳他们的创造力。

美育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它是一个针对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的“人”的工作,所以不能用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来看待它,不能以学生记住了多少著名的作品、多少大师的名字来衡量,而要看学生通过学习,有没有激发起对生活的兴趣,有没有激发对艺术的兴趣。一个开放的、互动的、变化的美育课堂是我们所需要的。这些因素虽然与“记忆”所产生的效果相比是一种“隐性”的,不太那么直接反映出来的效果,但是对学生而言,也许是更持久的,更能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种效果。

注释:

①(美)艾迪斯 埃里克森著.艺术史与艺术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第3页.

②(法)让-弗·利奥塔等著,赵一凡等译.后现代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19页.

③曾繁仁主编.中西交流对话中的审美与艺术教育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第147页.

参考文献:

[1](美)艾迪斯 埃里克森著.艺术史与艺术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

[2](美)沃尔夫 吉伊根著.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

[3]曾繁仁主编.中西交流对话中的审美与艺术教育.山东大学出版社.

教育与艺术范文2

大学的艺术教育与中小学有所不同,中小学艺术教育是奠基性的基础教育,主要是借助于比较基本的教育手段,传授学生最起码、最浅层次的东西,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认知目标和感知能力。而大学则不同,大学的艺术教育以“德智体美”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明确作为引导方向,首先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品质,使之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灵魂;其次,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专业技术的能力,并再次基础上使之成为具有通融识见的、有责任感的社会人,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内容;再次,培养学生的身体,使之成为人才素质的基础;最后是培养学生的美的情感,使之成为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2目前艺术教育在高校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各高校普及推广素质教育还是卓有成效的,在卓有成效的同时,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分支,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工作者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使艺术教育的主体性地位很难在教育中体现。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对艺术教育认识出现偏颇,仍习惯性地认为艺术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益智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或者把艺术教育作为它们的附属物,片面强调学校艺术教育的“辅德、益智、健体”等功能,使艺术教育沦为整个教育的附庸,沦为无重要意义的“副科”,没有认识到艺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更没有认识到重在完善人格的人文教育功能,使得高校艺术教育失去自身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应有的主体地位,在发展中不遵循应有的艺术教育发展规律,去艺术化现象严重。(2)缺乏对艺术教育理解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各高校艺术教育安排较为随意。艺术教育虽具有消遣、娱乐、享受和技艺传授等特征,但其本质特征是娱乐于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向学生传授艺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鉴赏方法。然而现实的高校艺术教育并非如此,它存在着艺术教育目标的不明确、指导思想的不准确等多方面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源于我们还没有制定统一的高校艺术教学大纲,对艺术类课程的名称以及其相关内容也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位和要求,各校都是按照自身的教学需要把艺术教育作为普通科学教育的填充列入了选修课范围,所以各高校普遍存在着艺术教育教学的随意性。(3)艺术教育的基础设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由各个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在教学设备和对教师的人员配置方面还有待于不断地充实和完善。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和独立学院艺术教育课程未能较为有效地开设,它们只限于开展一些艺术活动,如文艺晚会、话剧表演、舞蹈比赛、书画展览等,开展的活动比较注重个人艺术技能的展示,忽略了思想观念的体现和更新,使之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不能达到理想化效果。(4)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艺术教师队伍的年龄梯次、职称结构以及专业的有机补充等影响艺术教育的发展,因此,加强对“艺术中的精品教师”——高素质教师的培养尤为必要。这种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自身魅力、较深的艺术文化底蕴,而且还要具备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爱好、增加学生艺术实践灵感的特殊能力,只有不断增加这样的“精品”教师,才能更加有效地落实和体现艺术教育的卓越成果。

3解决艺术教育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高校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社会群体,在上学阶段他们的成长意识迅速发展,一方面,他们思想活跃,富有理想,善于实践,乐于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尤其是能够逐步培养自我的辩证思维,辩证地去看问题、分析问题,审美出现多元化趋势。面对这样一个独特的审美群体,结合艺术教育的特点和自身的独特之处,我们的艺术教育必须更要有针对性,应当是一个开放性体系,要充分利用社会以及学校中丰富的文化资源,同时,发挥和其他学科的互补优势,真正通过在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艺术素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是要充分发挥出利用好艺术教学的优势特点。艺术教学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形象性特点,因此,要充分借用现代传媒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学生的被动认知向主动求教方面转化。二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与时俱进选经典、教经典。针对受教者的个体特征,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经典艺术作品能够引领学生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导向,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选经典、教经典,通过对经典作品赏析,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审美情绪,真正做到娱乐于教。三是教学方法上要进行改革。在教学形式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单纯的灌输式的教学形式,探索互动式、讨论式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参与过程中真正体会授课内容,加深对授课内容的掌握,真正提高上课实效性。四是要使第二课堂进学生头脑。课堂艺术教学与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有机结合非常必要。一方面,针对艺术必修课的综合性,开设艺术必修课以为大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艺术素质基础。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开设为学生提供既适合自己又贴近社会的选修课程,例如合唱指挥、各种乐器演奏等一些培养和提高个人技能的音乐类课程、各类美术作品欣赏的美术类课程以及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等艺术修养类跨学科的相关课程;另一方面,加强课外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有序开展各种艺术教育活动,建立良好的艺术文化氛围,发挥出艺术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4结语

教育与艺术范文3

关键词: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手工制作

在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过程中,要将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充分融合,遵循科学与艺术两个领域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指导策略和教学素材,提供幼儿宽阔的探索空间,提高幼儿的探索意识,进而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一、改变手工制作活动的思路

当前,传统手工制作的制作思路相对简单,未能深入涉及科学教育。因此,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手工制作的思路,探索物体的具体性能,进而引导幼儿发现这种性能的原理或者原因,开展科学设计,将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充分融合。例如,在不倒翁的制作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对不倒翁的外观进行详尽的观察,在对其外形特征具有一定的认知后,进而探究它不倒的具体原因。教师要鼓励幼儿扩宽思路,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对幼儿的想法进行验证,如果不能找到不倒翁不倒的原因,幼儿就做不出真正的不倒翁。在不倒翁具体制作中,教师还要适当加入一些探索环节,例如,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固定重物放置的位置和方法,并且不断对设计进行科学调整,进而在制作过程中实现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交融。

二、挖掘手工制作中的科学教育价值

(一)将科学规律与形态分析有机结合

任何物体的造型都是对现实客体的综合以及分析,其中涉及明暗分布、空间配置以及物体结构等规律和特点。例如,制作不倒翁,幼儿就需要弄清复合体结构的相关知识,并且分析其各部分的空间位置、空间关系以及比例等。既有对不倒翁形态的综合与分析,使其造型优美;同时还要对不倒翁的科学规律进行综合与分析,使其具备不倒翁的特性。在制作中完成对物体的科学规律与形态分析,可以实现幼儿的推理、感知、理智以及知觉的完美结合。

(二)科学设计和探究手工制作的过程

对幼儿手工制作过程进行O计和探究,主要包括设计制作的目的和目标、合理安排时间、进行科学分组,开展作品评价、反思、总结以及交流,其中,幼儿的自评是设计中的关键环节。评价是帮助幼儿反思制作过程的重要手段,通过评价,幼儿可以回顾自己的手工制作全过程,综合考虑资源以及技能的有效利用。虽然幼儿受到年龄限制,尚不具备主动反思的能力,但是教师要给予幼儿科学的指导,帮助幼儿进行一些简单的评价、交流和反思,进而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加强对手工制作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与态度。

(三)科学开展小组合作制作

如在制作不倒翁的过程中,画草图是重要环节,幼儿将脑中的思路画在纸上,实现思维的客观化以及外在化转变,让制作变得更具有操作性。草图绘制就是幼儿自身想法的体现,通过草图幼儿可以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和研究,同时,草图可以为不倒翁的制作提供提示线索和背景因素,充分表达幼儿的情感。因此,在手工制作中,教师要对幼儿科学分组,开展小组合作制作,并且引导幼儿以草图的形式将自己的设计与构思展示给小组成员,组内开展讨论,提高幼儿多方面的能力。

三、实现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条件

教师要深度挖掘手工制作的现实价值,真正实现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融合,教师要耐心、积极地引导幼儿,提供给幼儿更大的探索空间,并且尊重幼儿的个性化设计,不能用统一的规范要求以及限制幼儿。

(一)合理选择制作素材

例如,传统的“纸工老虎”,幼儿只需要按照规定好的虚线以及实线进行剪裁和对折就好,这种手工活动不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教师要合理选择制作素材。例如“建造房屋”,需要幼儿自己收集各种资料,进而画出草图、开展小组合作,分别扮演粉刷匠、水泥工、木工、水电工以及设计师等角色,考虑如何设计门窗、房顶的结构以及如何开展制作等多方面内容。

(二)充分挖掘素材功能

幼儿园课程通常划分为健康、语言、艺术、社会以及科学等几个领域,教师在组织开展手工制作活动中,要注重各个领域的联系和融合,实现幼儿教育的根本意义。例如,在不倒翁制作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制作素材的教育功能,实现幼儿经验以及能力的全面提高,将制作过程变为幼儿建构以及获取知识的过程,体会到创造的美和探究规律的乐趣。

在手工制作活动中,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充分融合,可以培养幼儿创造美、感受美以及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幼儿的情感认知,同时,还可以促进幼儿的探究意识以及发现能力。科学与艺术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实现两者的统一与融合,对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教育与艺术范文4

关 键 词:艺术教育 素质教育 美育

纵观当下中国艺术的发展,从电影、戏剧、音乐到美术创作等,总体上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实现了多元发展的格局。然而,当前的艺术教育,特别是艺术普及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未能摆脱旧的教育体制的影响,导致公民素质教育相对滞后,未能走出一条特色发展的道路。当今,“美育”课被正式列入中小学校的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从文化社会学意义上来说,素质主要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体魄心理素质”三方面。在这三个领域中,“体魄心理素质”是前两者的物质基础性因素,而具有整体的相关性功能的却是审美艺术教育。“美育”课涵盖了舞蹈、音乐和美术等内容,不仅向学生传授艺术的基础技能,更重要的是传播美学思想和审美能力,同时搭建起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平台,着重培育人的健全心理,使人在性格上的缺陷得以补偿,这是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手段。

艺术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艺术教育可以用生动的表现形式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有研究显示,人的成才大体依靠两个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指人在认识方面的能力,如观察、理解、思维、记忆力等,这主要由认知教育来完成。而“非智力因素”可包括兴趣、情感、性格、意志等方面,这些主要是由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品德教育和行为教育来完成的。据调查,“非智力因素”对青少年成才影响特别大。这符合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也为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加强艺术教育提供了例证。在艺术的课堂里,人们可以学到很多在其他学科领域学不到的知识,它贯通理智和情感,辐射多门学科,对培养人的创造力、洞察力、表现力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艺术教育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创造”二字,而这种创造又是启发其他学科向高端发展,并打破惯性思维模式的重要诱发因素。在崇尚竞争与创造精神的高智能时代,“创造力”无疑是新型人才最应具备的素质。素质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而艺术教育是必要的手段。艺术与人性中最深层的情感息息相通,是人类灵魂的净化剂,受教育者在内心世界留下深深的印痕。 历史上有诸多伟大的音乐家、美术家,他们的作品直接影响着后人的感情世界。纵观艺术史,那些艺术杰作向我们展示着深沉与激动、喜悦与忧伤、力量与正义,带给后人无尽的哲学的思考和人生的启迪。

我国艺术教育规模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主要还是体现在艺术专业的大中专院校。西方各个时期和不同的艺术教育思想、理论和经验相继传入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对西方艺术教育的理念、历史缺乏系统的认识,对西方现、当代艺术发展的社会因素、艺术观念等了解不深,在面对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艺术思想、观念及理论时较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进行有效的借鉴。而今,我们应当尊重艺术教育的规律,科学地划分“专业艺术教育”和“普及艺术教育”的不同教育方法,同时创造适合艺术学习的环境和条件,这已成为当前中国艺术教育的首要问题所在。现在的时代条件和生活质量都大大提高了, 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 有责任把艺术教育办好,使它在我国国民整体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能量。

“艺术教育”包含了学校艺术教育和社会艺术教育的范围。艺术教育注重技能的培养,但绝不是归结为技能教育,它同一般意义的文化教育有质的区别。在欧洲文艺复兴后期,美术教育逐步演化为公共课堂教育。曾几何时,艺术科目在学校教育中受到严峻的生存挑战。19世纪60年代,西方曾掀起“学科结构运动”,这个运动的基本精神是只有属于科学的知识才适合进入学校的课程体系。这不仅要求艺术科目的教学内容必须来自成熟的科学分类,而且还要提供每门学科的基本结构要素和该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于是,教育者们增添了艺术史、艺术欣赏和文艺批评方面的知识,自此大大扩充了艺术科目的教学内容,艺术课最终可以作为标准化科目进入到普通学校的教育领域中。相比之下,“社会艺术教育”则是通过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电脑网络、影视作品、书刊画报等大众媒体或社会机构组织承担和实施的。就施教途径和方式而言,学校艺术教育要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年龄层次,精心制订教学计划、内容、课堂安排、评估标准等,其目的和任务就是培养专门的艺术人才和艺术的欣赏者、艺术策划人。而“社会艺术教育”除义务为公民传播艺术的信息和常识外,有些还要充当收藏、收购、研究和经营艺术品的工作和活动。其实,国民大众更需要通过社会艺术教育来提高人文修养和综合文化素质。学校艺术教育与社会艺术教育不应是彼此孤立的,从经济学的角度说,它们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一方面,社会需要艺术家、评论家,以及优秀的文艺创作、包装及推介。另一方面,又要培养大量高素质的艺术观众、收藏家和艺术商人去共同造就艺术市场。换言之,艺术家和艺术活动的存在与发展有赖于社会的支持和援助。随着更多的人加入到艺术行业中来,艺术消费已经成为新的经济热点,艺术投资也成为人们热烈追捧的话题,“学校艺术教育”与“社会艺术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将会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从文化发展的格局来看,艺术教育将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的领域和增长点。艺术教育中“技能”与“审美”的问题以及不断充实扩展的艺术内涵和艺术观念,是艺术教育者长期探索和把握的问题。在普及艺术教育中,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应该以成熟的艺术学意义上的艺术为核心,提倡以“审美”为先导,兼顾“技能”训练的综合性的艺术教育方式。这才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与提高全民族素质教育水平相适应的艺术教育。

参考文献:

教育与艺术范文5

目前,我国中学的美育课程设置普遍只有音乐和美术,这是由于中国整个教育体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而且由于一些世俗的偏见都给中学开设舞蹈课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这些困难并非不可逾越,随着人们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和对现代教育的探索,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业有成之余能学习一点艺术,提高修养,增强创造力与想像力,同时大部分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也开始考虑加强课余活动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普及舞蹈教育,让舞蹈真正走进中小学课堂,既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通过在中学开设舞蹈课,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美,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舞蹈美、体验舞蹈美,并启发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2、研究内容:中学舞蹈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学校舞蹈队的训练、进行对比实验。

三、 课题的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对比实验法。

四、 课题的实施过程

实验班级的选定:根据学校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初一年级6个班作为实验班级,每周开设一堂舞蹈课,初二年级6个班为对比班级。

1、编写适应于初中生的校本舞蹈教材。初中舞蹈课程不同于专业学校的舞蹈课程:专业舞蹈学校的舞蹈教学主要是培养舞蹈表演、编导、教育专门的从业人员,要求精通各种舞蹈技能;而对于普通中学的舞蹈课程主要是培养审美情趣,掌握美化自身形体的舞蹈方法和学会正确欣赏中外不同舞蹈作品,进而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能力。因此,用专业舞蹈学校的训练体系、教学方法和教材来对普通中学生进行舞蹈教育是不合适的。

2、课堂教学。初中舞蹈课的教学内容以形体训练为主,以民族民间舞、中外舞蹈名作赏析为辅。根据上面的教材原则,可以增加现代舞、街舞、踢踏舞等节奏强烈、深受当代中学生们喜爱的流行舞蹈。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身体的支配力,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尽情展现中学生的活力,着重对学生进行协调创造力及表现力方面的训练与提高,增强其自信心。

在具备了一定舞蹈体验的前提下,可增加舞蹈名作赏析的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外优秀舞蹈、舞剧作品,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舞蹈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了解每一种舞蹈的风格、特点及评判标准,接受作品中表现的真善美的教育,提高其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

3、适当举办集体舞蹈比赛和文艺演出。艺术具有参与原则,课外活动中学生是主角,组织各项文艺比赛和演出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使他们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这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美育教育,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4、学校舞蹈队的训练。初中舞蹈教育应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路子。学校舞蹈队的组建、教学与训练对舞蹈教育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学校舞蹈队的训练时间应放在课余时间。笔者在学校舞蹈队的训练中增加了舞蹈表演的软、开度和技巧,并且排练了一些节目在校内或校外的一些活动上表演。这不仅让舞蹈队的学生得到了提高,而且还能带动更多学生对舞蹈、对艺术的求知与感受。

五、结论

根据上述研究,笔者认为在中学开设舞蹈教育可以实现的美育功效有:

1、实施美育,学会审美。首先是审美认识的提高。从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接受过舞蹈教育的学生对各种舞蹈种类有一定认识,大大扩展了初中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审美认识,对他们进一步认识社会、历史、人生和探索未来都有深刻的影响。其次是审美教育的作用。通过舞蹈的课堂教学,接受教育的年级在掌握美化自身形体的舞蹈方法和学会正确欣赏中外不同舞蹈作品后,提高了艺术鉴赏水平,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再次,中学生的舞蹈还具有审美娱乐作用。在参与表演与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能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赏心悦目,畅神益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

2、开发智能,学会学习。舞蹈训练从手、眼、身、步、韵等方面着手,对于学生的注意、观察、想象、记忆、模仿、思维等能力的发展,都有全面推进的作用。

3、锻炼体能,学会健体。舞蹈的本体是肢体运动,因此初中生的舞蹈是学生们通过娱乐达到健身的最佳方式。教师应运用科学的舞蹈基本功训练,使经过训练的学生肌肉呈条形生长;以柔美的身体韵律训练,使身体曲线优美舒展;以欢快的动律训练和轻松的舞步,使骨骼、韧带、关节在灵活性和柔韧性等方面都得到运动和发展,并通过舞蹈矫正不良的形体,改善过于肥胖、瘦弱的形体,从而促进初中生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教育与艺术范文6

一、结合学生实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高职艺术课的教育目的旨在通过课堂活动的进行,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基础理论,更能运用艺术知识提升自己综合素质,形成热爱艺术,开放思维的良好情操。通过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能够使艺术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贴近现实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有效艺术课堂构建。然而在当前的高职艺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之所以难以组织课堂教学,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艺术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令其参与兴趣不高,甚至出现了厌学现象,在很多的程度上就是因为对于课堂教学的意义认识不足,等同于学习力不足、创造力低下。针对此种情况,特别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艺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地高压强迫,以“势”压人,而是要注重因势利导,加强艺术学科重要性的宣讲,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美”化人。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教师既可以从理论高度,诠释厚实的艺术知识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彰显艺术知识本身的美,激发学生内在的参与热情与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感受、认知、体验艺术作品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高职艺术课堂教学中来,奠定课堂教学开展的内在动力。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人才高地

教师是高职艺术教育推进的参与者、合作者、建设者。没有教师整体素质的达标,就不会有高职艺术教育的整体达标,就不会有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一是要提升师范教育质量,优化教师专业成长环境,科学推进在职培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等举措,帮助教师树立起与高职艺术教育相吻合的人才观、教学观、高职生观,提升其根据课程改革要求开展学科教学的能力,培养其根据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引导其成长为师德高尚、师能突出的优秀人才。二是要通过制定科学的政策方针,推进教师管理乃至教育制度的改革,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使教师队伍的地域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相协调。同时要不断提升教师的工资待遇与社会地位,提升教师职业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构建教育人才高地。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十所提出的“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凝练办学思路,突出办学特色

高职艺术教育发展的落脚点是在特色上,即与众不同、个性化,学校最主要的工作是进行课程的传授,而这个特色就要通过办学思路的个性化来体现。高职艺术教育加强自身特色建设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丰富人才培养层次,根据自身条件,适时建立包含专、本、研在内的多元人才培养体系。注重从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入手,结合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建立起不同的办学模式。例如杂技、戏曲、舞蹈、器乐等要求基本功扎实的专业,可采用“5+3”的教育模式;声乐、影视表演等专业,应建立“3+2”,从而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内涵建设奠定基础。

四、加强环境建设,促进人才培养

人是社会关系的综合,教育更是各种社会关系的集成。每一次教育行为的发生,必然是多种社会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想深化高职艺术教育改革,没有开放、包容、多元的社会环境是难以开展的。这就要求,与高职艺术教育有关各个社会角色,必须积极配合,为高职艺术教育保驾护航,首先,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应按照十报告的基本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区域教育发展实际,制定符合地区发展的高职艺术教育政策,加强地区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努力逐渐打破一元化,建立多元机制。至少对本科和与高职层次的考生应适用不同的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保障艺术职业教育生源。广大新闻媒体要强化阵地意识与舆论引导力度,为高职艺术教育的全面推进积极鼓与呼,积极鼓励符合高职艺术教育精神的正确行为,针砭与高职艺术教育精神背道而驰的错误做法,为在全社会形成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风尚塑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