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地利用规划成果

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范文1

第二条  本省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的规划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的规划管理工作。

市(地)、县(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的规划管理工作。

第四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必须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第五条  城市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规划,按规定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第六条  城市人民政府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城市详细规划和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规划的实施步骤,提出规划条件及附图,经批准出让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人民政府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作为制定该地块出让方案的规划要求依据。

第七条  规划条件应当包括地块面积,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和高度,停车泊位,主要出入口,绿地比例,须配套的城市公共设施、工程设施、建筑界线以及其他要求。

附图应当详细标明地块区位和现状,地块座标、标高,道路红线、座标、标高,出入口位置、建筑界线以及地块周围地区环境与基础设施条件。

第八条  规划条件及附图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必须经原审查机关同意。

第九条  土地使用权出让,由市、县人民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出让的每幅地块、用途、年限和其他条件,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城市规划、建设、房产管理部门共同拟定方案,按照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规定报批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实施。

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制定、实施土地使用权出让方案时,必须严格遵守城市规划。

第十条  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必须附具规划条件及附图。

第十一条  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签定后,受让方应当持合同到审查规划条件及附图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受让方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土地使用权权属证明手续。

第十二条  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时,受让方必须遵守原出让合同中规划条件及附图的规定,并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变更手续。

第十三条  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时,必须按规定报经批准和补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并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规划批准手续。

第十四条  土地使用权受让方必须按照规划条件及附图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开发建设。

第十五条  土地使用权受让方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范围内,自愿多为公众提供公共使用空间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允许,并在符合城市规划的条件下,适当提高其容积率。

经批准提高容积率的,受让方应当到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变更手续。

第十六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开发建设活动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进行监督检查。被检查者应当如实提供情况和必要的资料。检查者有责任为被检查者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规定,规划条件及附图未经审查同意的,其规划条件及附图无效。

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变更规划条件及附图或者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未附具规划条件及附图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发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取得土地使用权权属证明的,土地权属证明无效,占用的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退回;对受让方和土地审批机关的有关责任人员,由其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土地使用权受让方未按规划条件及附图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开发建设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影响城市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处以土建工程造价的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十的罚款。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一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实施罚没处罚时,必须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没票据。罚没收入缴同级财政。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对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主管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在法定期限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范文2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步编制;规划数据库

为满足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县乡规划成果的要求,实现县乡两级规划的控制指标、空间布局的一致以及规划成果的“图数一致”,本文提出结合规划数据库的建设,同步编制县乡规划的思路。落实上级规划下达的规划任务,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合理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用地,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划定土地用途区,实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完成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任务,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1.规划编制技术路线

规划编制过程中,采用GIS技术编制规划图件,统计分析规划指标数据,建设规划数据库,实现县乡两级规划一致以及规划成果的“图数一致”,从而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

规划编制主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方案编制、图件编制、数据建库和成果输出(见图1)。

2.方案编制

按照国土资源部对县乡规划成果“图数一致”的要求,确定县乡两级规划以第二次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调”)成果数据为基础,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1基期转换 以二调成果为基础,首先进行地类转换,将二调土地分类转换为规划分类,然后依据历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进行基期回推,得到规划基期年的基期数据。

2.2指标分解 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自上而下分解下达用地主要控制指标,实现县级规划对乡级规划的控制与指导。县级规划确定各乡(镇)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义务量等约束性指标[1];乡级规划按照县级规划下达的指标同步编制,并及时反馈信息,县级规划针对不合理的指标进行论证、调整和修改。两级规划相互衔接、反复沟通最终确定调控指标,保障县乡主要控制指标的一致性与合理性。

2.3空间布局 按照上级规划目标,参照相关规划,结合实际情况,以乡(镇)为单位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布局各项用地指标。县乡两级规划在安排基本农田,划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和扩展边界,布局重点建设项目,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与重点项目,划定土地用途分区与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边界等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上下级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县级规划确定的用地安排,在乡级规划中要严格落实,县级规划不做具体安排的用地,在乡级规划中的安排不能与县级规划相冲突,实现两级规划主要用地空间布局上的一致[2]。

3.图件编制

县乡规划图件编制的思路:以二调和变更调查的1:1万成果图件为基础编制乡级图件,在乡级图件的基础上编制1:5万或1:10万县级图件。

3.1土地利用现状图 先将二调数据库通过地类转换和基期修改,形成规划基期库,然后以基期库为基础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

3.2土地利用规划图 县乡级规划图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土地整治规划图、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等。土地利用规划图的编制主要经历以下三个过程:

3.2.1编制规划草图 首先按照确定的规划目标拟订多个规划方案并布局在现状图上,然后对各方案逐一进行论证并提出推荐方案,最后通过规划协调确定最终规划方案,编制规划草图。

3.2.2核对规划数据 检查规划草图的各项指标与下达指标是否符合。首先提取规划草图中布局的相关专题要素,然后利用基期库统计各乡(镇)规划指标的面积,最后与下达指标相比较,若不符合则重新编制规划草图,如果符合则可以建立规划数据库[3]。

3.2.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图 以现状图为基础,提取规划草图中的土地用途分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边界、重点建设项目等相关专题要素为主要表达内容,编制县乡两级土地利用规划图。

4.数据建库

县乡规划建库的思路:首先将二调数据库转换形成覆盖全县的1:1万基期数据库,然后以基期库为基础建立乡级规划数据库,最后在乡级规划库的基础上经过投影转换、缩编整合等处理后,形成1:5万或1:10万县级规划库。数据建库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4.1数据入库 首先提取规划目标数据(主要指规划地类图斑)、分区规划(主要指土地用途分区和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和专题规划(主要指土地整治重点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等要素,然后对各要素进行空间拓扑关系和属性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检查[4],并按数据库建设标准处理和完善后映射导入到数据库中。

4.2统计汇总 对各类规划数据进行分析、量算和统计,逐级汇总直到县级,从而得到县乡两级的规划汇总数据。

4.3指标检查 将各级汇总数据与上级下达的指标进行对比查看,如果与指标不符则调整规划方案,直到符合指标才能进入下一环节。

5.成果输出

规划数据库建成后,导出规划库中的统计表格,用于完善规划文本中的规划表格;同时利用规划库输出符合制图规范的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图件[5]。

6.结论

在县乡两级规划同步编制过程中,结合规划数据库的建设确定规划指标和用地空间布局,确保了规划成果的“图数一致”。通过分析数据库的统计数据,能及时反馈和解决乡级规划落实县级规划下达的任务时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有效地保障了县乡两级规划主要控制指标、用地空间布局的一致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4-2010)北京;中国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5-2010) 北京;中国出版社.2010

[3]程雄,张王菲等.用GIS 软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007

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范文3

关键词:土地 规划 管理 GIS 修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031-0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乐都县此轮规划在保护耕地尤其是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特别是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任务

乐都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中属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过渡层次的中观性、政策性规划。其基本内容应当是在省级规划的控制下,提出各类土地供应的总量控制指标和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重点解决好县域内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骨干性基础设施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各类规划用地规模和布局的协调与控制问题。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前提是保护耕地,核心是节约集约用地,重点是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优化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因而乐都县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袖编的主要任务是。

(1)全面摸清家底,包括各类用地的数量、质量和分布。在此基础上对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客观、科学的评价。

(2)统筹规划。要体现总体规划的综合性、战略性,强化规划对城乡土地利用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的整体调控作用。要依法做好相关规划的协调与衔接。

(3)保护耕地。要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突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重点安排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用地。在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4)完善规划指标体系和土地用途分区。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占用耕地面积、补充耕地面积、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等指标,应作为强制性指标,依法确定并实行自上而下逐级控制。划定土地用途区与制定土地用途管制规则相结合,处理好规划“刚性”与“弹性”的关系。

2 新技术在规划修编工作中的应用

回顾上一轮规划修编实施的情况,不难发现,由于经济、社会、技术等多种因素导致规划成果适用性不足,规划管理的风险和难度加大。在此,本文仅从技术角度解析上一轮规划修编存在的问题:(1)基础数据严重不足或者现势性不够,很多数据仍采用纸质地图,操作难度大,准确性低,造成规划修编成果不够准确或者适应性差。(2)规划图斑不能与实地地块一一对应,导致规划成果与实际的矛盾,为后期的规划实施带来困难。(3)基础性研究不足,规划修编缺乏理论支撑,规划方法在融合土地利用结构演变与政策调控意愿方面的实用性不强等等。

为克服上述弊端,一方面依赖大量现势性很强的数据支撑。数据是新一轮规划的核心和基础,在修编工作过程中,我们期望的是随时可以调阅各类相关数据,包括上一轮规划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开发整理数据等的支持;另一方面依赖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支持规划修编。有了数据,还需将其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有序地组织起来,便于对其进行调阅和查询。同时,如何从庞大的数据中获取感兴趣的信息也非常关键,因而数据的统计、输出,甚至进行更高级的叠加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我们关心的上一轮规划实施的情况,就需要我们将现状数据和规划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提取等操作以获取有用信息。为此,首先要在县和各区县之间建立专网连接,保证信息传递通常,同时也确保数据保密和安全;其次,要使用大型关系数据库对规划修编必须的各类空间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数据统一存放在县局的数据库服务器上,县和区两个层次都在同一套规划数据上开展修编,使用同一套现状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借助GIS软件平台实现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对其进行操作、处理,实现数据的修改、保存提取和输出等。

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管理系统的设计

县国土局在开展新一轮规划修编工作时,着力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基础数据建设。(2)加强实地调研,提高图件资料的准确性和现势性。(3)加强规划方法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一套以Internet/Intranet为基础,Oracle+ArcGIS为基础数据库和空间数据管理工具的软件平台,并设计实现了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管理系统。

3.1 体系结构建设

系统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的三层体系结构,包括数据层、中间层和应用层。如图1。

其中:数据层采用大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对整个系统数据的管理。系统数据库在逻辑上分成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前者存储地理空间数据,实现不同行政区域数据的无缝拼接,由中间层的空间数据引擎协同管理;后者存储属性和管理数据。二者之间通过地理定位编码相互关联;中间层采用空间数据引擎协同管理空间数据库;应用层为用户直接接触的部分,根据不同的用户需要,将应用层分成两个部分:系统用户端和部门用户端。

3.2 主要功能设计

系统按模块化结构设计,划分为基础数据处理模块、规划辅助编制模块、规划成果管理模块、规划实施管理模块、专题分析模块、系统维护模块等6个功能模块。一方面各模块在功能上相互独立;另一方面,各模块又通过数据共享、功能调用、界面集成而紧密相联,如图2。

(1)基础数据处理功能。

实现基本的数据处理功能,包括基本图形操作、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输出、数据交换、对上级系统的数据上报和更新、专题图制作、业务统计报表制作等。

(2)规划修编功能。

实现规划方案拟定、方案比较及成果输出等规划辅助编制功能。

(3)规划成果管理功能。

包括规划基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各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图的调阅、查询和统计;总体规划图、专题图、专项规划图的存档;总体规划图、专题图、专项规划图按项目、土地用途等的查阅、统计;总体规划图、专题图、专项规划图按任意区域、任意比例尺输出;总体规划图、专题图、专项规划图基于图层的调整、修改等。

(4)规划实施管理功能。

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辅助编制供上报审批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议、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实施方案、核算管理计划使用情况并自动生成相关台帐。

规划实施期间,一方面要对建设项目用地预审进行管理,确保新项目符合规划;另一方面要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行管理,将项目相关信息录入系统,综合管理。

(5)专题分析功能。

主要包括提供计划执行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情况分析和土地利用情况分析等工具,为决策支持提供数据支撑。

(6)系统维护功能。

本系统具有用户管理、角色管理、系统设置、数据维护和日志管理等功能。

3.3 数据库设计

(1)数据库框架设计。

数据库包含图形、属性、文档等多种格式数据,属性数据用关系数据库存储和管理,图形数据通过空间数据引擎存放到关系数据库中,文档数据(文字、影像、图形资料等)以长二进制数据格式存放在关系数据库中,或者以文件形式存放。

系统数据库内容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土地利用规划基期信息、土地利用规划信息、土地规划实施信息以及管理数据。其中基础地理信息库反映了城市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现状,是本系统各模块共同需要的基础数据;土地利用规划基期信息库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基期)图、土地用途分类图和环境要素图等;土地利用规划信息库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用途分区图、基本农田保护区图、土地整理开发规划图等;土地规划实施信息库包括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实施方案和计划台帐等。管理数据包括一些图片、图像、声音和影像数据,要理解、利用和查询、统计、分析这些数据,就必须对其进行描述和解释。这种对数据进行描述和解释的数据就是关于数据的数据被称为元数据,它描述了有关数据的结构、内容、码、索引等内容。

(2)数据存储设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包含图形、属性、文档等多种格式数据,属性数据用关系数据库存储和管理,图形数据通过空间数据引擎存放到关系数据库中,文档数据(文字、影像、图形资料等)以长二进制数据格式存放在关系数据库中,或者以文件形式存放。在所有数据库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库是元数据库,元数据主要采用XML来描述。

3.4 系统安全性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将准确、可靠和安全放在第一位。为了保护数据,本系统从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程序设计和组织管理制度四个方面综合考虑其安全保密性。

对于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商业产品,这里不再赘述。仅讨论在程序设计中如何提高系统的安全性。(1)系统的数据库操作需要充分利用数据库的事务提交和回滚机制,确保业务处理的完整性和一致性。(2)系统的数据结构应充分利用存储空间,在不同的用户之间通过数据冗余提高整个系统的数据安全性。(3)系统中存贮的用户口令、备份口令、数据库连接信息等重要数据,必需经过安全加密。不同用户和职能部门设置不同权限级别,同时对用户口令采用高强度的加密算法保护。(4)另外设置个人操作记录、流水记录、特殊操作痕迹记录等方式存放各种操作信息过程,为系统提供多条审计线索,确保每一个文档操作都有据可查,保证数据操作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可追踪性。

3.5 接口设计

系统各功能模块之间的数据传递原则上通过数据库作为缓冲和存储区。个别需要的采用全局数据区结构。

系统支持各种标准硬件设备,支持多种数据格式的转换(如:可以进行MapInfo及AutoCAD数据格式到Arc/Info数据格式的转换。可以将系统数据导出为标准的数据格式,可以将标准的数据格式导入为系统数据等),支持各种标准硬件设备。

4 结语

县国土局建设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管理系统在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日常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以及农用土地开发整理管理等多项业务中得以应用,取得了实际效果。随着修编工作的深入,相关的数据不断丰富,特别是大比例尺正射影像数据库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会给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管理和实施等带来更方便更实用的现代化工具。

参考文献

[1] 乐都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J].乐都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汇编,2001,8.

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范文4

关键词:ArcEngine;土地利用规划;建库系统;技术流程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291-02

1 引言

土地利用规划空间数据库是土地利用信息化的基础,是国土资源基础空间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便于土地规划审批的图形审查工作,各地国土资源部门都建立了以一定年限为基年的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

2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源处理

2.1 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的基本内容和分类体系

为便于土地利用规划信息数据的管理、共享和使用, 根据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的主要特征,将土地利用规划信息划分成不同的门类、大类、小类,构成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的分类体系,以控制各类信息的编码和使用。整个土地利用规划信息分为4个门类,10个大类,48个小类。数据编码采用线分类法,按照土地利用规划要素分类体系分为若干大类,并依次分为小类、一级类和二级类,基本分类代码由七位数字层次码组成,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缩减或扩充。具体分类情况可参见《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

2.2 空间数据分层及定义

图层划分应做到适用、合理,无关联的信息要分层存放,并结合空间数据管理的实际需要进行。图层的划分应符合下列3条原则:(1)按不同的图素内容划分若干图层 (2)相同逻辑的信息内容尽量放在同一图层中; (3)图层的划分要符合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空间数据的基本要求。依据“三原则”,参照《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的要求,在《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以下图层:辅助线、辅助面、地类符号、图斑面、注记层。

3 建库系统

3.1 建库平台

规划数据库的建立采用基于ArcEngine组件进行二次开发的土地利用规划建库系统作为建库平台。根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建库要求,平台提供以下功能(1)数据管理:提供类似ArcCatalog一样的数据组织、管理工具,可以实现SDE数据库、个人数据库等的综合管理;(2)数据处理:坐标转换、拓扑构面、图幅坐标计算、图幅理论面积计算、图幅合并、基期属性传值导航图层、注记层创建、用途分区划定、规划建库图层属性赋码;(3)数据输出:标准图框生成、规划专题渲染图件制作、专题图件模版制作;(4)数据检查:属性检查、图形检查、拓扑检查、其它检查。

3.2 数据库平台

由于此次建库使用的数字数据比例尺较大,形成海量数据,因此利用ArcSDE+关系数据库来管理空间数据,实现空间数据在逻辑上的连续和空间上的无缝集成。在选择关系型数据库时,考虑到数据库系统必须符合网络化、多媒体化以及统一管理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的要求,我们选取不仅能支持海量空间数据统一存储管理,还能够支持国土综合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关系型数据Oracle10g作为此次数据库管理平台。

4 建库实现

考虑龙泉驿区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实际情况,经反复试验总结,本次建库的技术路线包括以下几步:(1)收集、准备、分析、处理资料,拟定技术方案;(2)以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为平台,将基期现状信息进行入库处理,然后在此基础上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3)在系统支持下,编制多套规划方案,多方征求意见形成最终的方案,并报有关部门审批,直至审查通过根据通过的规划建立规划数据;(4)将所有规划数据进行入库处理;(5)在系统支持下输出各项规划成果数据表格及图件。以此建库技术路线为准则,制定了如下的建库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

4.1 资料收集准备

在资料准备的过程中,资料的内容以《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要求为准。在本次建库中,土地利用规划资料收集包括图件资料、数据资料和文本资料。图件资料包括基年各乡镇1:1万土地利用现状总体图,现阶段城市总体规划图,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图以及土地利用、复垦、整理和基本农田保护等专项规划图等。数据资料是包括2004年7月建立的2003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以及中心城区规划电子文档。文档资料包括各乡镇中心村分布、面积登记表,中心城区各时段的规划指标及分布情况表、土地潜力整理表。

4.2 基期数据入库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所用的基期现状数据为国土局提供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电子文件,为MapInfo格式。首先,需要将MapInfo格式的数据转换成本次建库平台所支持的数据格式即e00或.shp格式,并且利用平台提供的非标准与标准图层字段映射匹配关系的设置功能使得一些非标准图层结构转换成国土资源部规划数据建库要求的标准结构。其次,将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地类代码或者是实体代码与规划基期地类代码或规划代码形成映射,自动将规划基期数据中三位的 “DLDM”生成七位的“GHDM”。第三,将空间图层统一到同一坐标系下。最后,对合并的基期数据进行自检处理,数据检查包括图形检查、属性检查、拓扑检查和其他检查。在进行基期属性传值自动处理的同时,形成规划编制所需各类导航图层(乡导航、村导航)以及注记图层,一并转入规划基期数据库。

4.3 编制规划方案

在基期信息资料的基础上,编制规划要素,建立各项规划信息图层,划分用途分区,建立规划属性数据、从而获得相应的规划数据。规划建库制作采用四定原则:定序(土地使用的时序)、定量(土地使用数量)、定性(土地使用性质)、定位(土地使用空间位置)原则。定序,将各专题规划要素进行规划属性的赋码与自动传值,包括每一个规划图层所需的规划代码、规划时段、规划方案(版本)编号、行政单位代码以及权属单位代码,确定土地使用的时序。定量,通过规划专题分析,进行规划要素的指标划定,确定规划占用基期统计确定土地使用数量。定性,从规划基期提取规划编制要素信息,自动根据规划编码确定土地使用性质。定位,采用快速导入坐标进行重点建设项目位置定位、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以及土地用途分区划定,确定土地使用空间位置。

4.4 规划数据入库

根据通过规划编制的数据建立规划数据库。在规划数据入库前需要进行数据处理。首先,进行图形数据整理。在图形数据整理过程中删掉所有过渡性的临时图层文件,对图层进行全面的规范化整理,从而获得标准化、规格化的具有准确属性的分层图形数据库。属性数据处理其次进行数据质量检查。质量检查包括属性检查、图形检查和拓扑检查。属性检查主要检查规划代码、规划时段成对出现、圈内外、城市、是否属于本测区权属代码。

4.5 规划数据库应用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建设,形成规划修编图件成果及规划编制相关统计表格。规划指标及规划文本作为规划实施年度计划指标的核减依据。规划成果数据(图件及表格)作为规划实施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核减依据,从而为下一轮更加科学地进行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阮晓兵.浅谈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系统,2005,(12).

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范文5

在《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完成后,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院长朱留华对记者说,这是一个超常规的规划,它既要解决好受灾群众的临时安置问题,又要考虑灾区的长远发展;它不仅是灾区群众重建家园的依据,更要让灾后的重建比以前提高一个档次,要让灾区群众看到美好的未来。

专项规划:这是第一份

四川“5・12”大地震发生以来,抗震救灾成为国土资源部的一项紧迫任务。地震后第四天,也就是5月15日,部领导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制定有关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区重建的政策措施。5月21日,总理指示:尽快组织专门力量研究灾后重建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充分考虑当地地质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镇、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建设标准。

按照总理和部领导的指示,四川灾后重建土地规划编制工作迅速展开。6月10日,部规划司、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以及部土地整理中心,调集了由12名精兵强将组成的工作组前往成都,与四川省共同编制规划。6月30日,《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如期提交国家发改委。作为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第一个提交的专项规划。

这部规划,在省级层面上,包括《四川省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2008~2010年)》(征求意见稿)、规划文本说明与数据册,四川省汶川地震土地灾情图,“5・12”汶川地震重灾县震后新增地质灾害分布图,四川省地震灾后城镇村建设用地规划图,四川省灾后重建基础设施用地规划图,四川省土地复垦整理重大工程规划图。在国家层面,有汶川地震重灾区(50个县)土地利用现状图,极重灾区(12个县)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底图编制,绵竹市、汉旺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绵竹市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图,绵竹市灾后重建土地复垦整理重大工程规划图,汉旺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图等规划成果。

规划司负责人解释说,编制灾区土地利用规划之所以紧迫,首先是由于灾情严重,灾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工农业生产等各项建设都需要重新规划布局,而土地规划可以为各类重建规划用地安排提供依据。其次,今年正是全国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即将启动之时,《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已经完成并上报国务院。所以,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一定要在6月30日前完成,并要考虑与即将修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

规划的理念: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是这次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技术单位。他们抽调了,8名技术骨干,长驻灾区。

朱留华说,我们的理念是安全第一。除此之外,规划还应坚持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优先安排过渡性安置、公共服务设施、能源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等生活、生产必需建设用地;2、科学布局,以地震、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为基础,客观评价土地利用的安全性,引导各类建设用地合理布局;3、严格保护耕地,统筹安排农业、农居用地,大力开展灾后土地整理复垦,恢复农业生产条件;4、节约集约用地,强化城乡和区域统筹,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促进城镇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5、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自然、历史、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逐步恢复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在规划的实际编制过程中,工作组一致认为,这个规划不仅要严格测算用地规模,而且要强调科学布局,以地震及地质灾害调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建设用地安全性评价,避开危险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合理确定城镇、农村居民点及其他建设用地的布局。

另外,重建选址特别是农村居民点的避让搬迁,应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开展,广泛征求群众对选址方案的意见,切实保障群众生活居住安全,着力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在此基础上,要统筹兼顾、注重衔接。重建用地布局应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指导下,与区域主体功能区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做好与有关规划的衔接工作,保证建设用地布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工作组最终形成的灾后重建建设用地规模测算思路是:以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分解下达四川省的“影子规模”为总体控制,遵循以人为本、以人定地的原则,考虑灾后重建三年恢复期中各类建设和经济社会活动的重点及时序,优先保障救灾应急用地、临时用地和关系民生的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结合土地复垦整理计划,初步拟定了各类新增建设用地方案,形成了涉及灾区各类建设用地的统筹分配草案,并与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中的主要用地指标进行了衔接与调整。

土地复垦资金,共需投入85亿元

作为一个专项规划,灾后土地利用规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建设用地的规模与布局,一个是土地复垦规划。

由于地震影响,很多基础资料丢失,一些用地需求和受灾情况一时难以确定。据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院长周建春介绍,至今为止,灾区有多少县、市需要易地重建还没有最后确定,各个部门的用地需求也没有提交过来,规划的编制缺乏相应的基础数据,这种状况下确定用地规模实际上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工作组准备了三种测算方案:第一种是以人定地,即根据灾区受灾人口数量确定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统筹考虑救灾应急用地和过渡性安置用地,预测各类重建建设用地规模,包括原址重建和异地重建用地。第二种,由于各部门目前还没有提出实际的建设需求规模,因此,只能根据三年重建目标,依据现已颁布的各行业用地标准,统筹各部门建设用地需求,综合预测用地规模。第三种是根据地方上报的用地需求以及航拍卫片的情况,从充分满足地方用地的需求出发,核对各地上报数据,汇总预测各类建设用地需求。

关于土地复垦规划,周建春介绍,有六类土地需要整理复垦:农民的口粮田、临时用地、废弃的城镇村庄用地、灾毁耕地、渣土填埋场、临时周转用地。最近三年,要优先安排废弃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受灾耕地,以及抢险救灾临时占用耕地的整理复垦。

按照区别对待、试点先行、整村推进的工作模式,对轻微受损耕地的恢复,采取提前预支安排项目资金的方式,以乡镇为单位,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组织当地群众清理田间石

块、修复受损田埂和坡面水系,为灾区群众尽快恢复生产创造基本的耕作条件。对严重损毁、临时性占用的耕地及废弃居民点、工矿用地的复垦,采取土地整理复垦重大工程项目形式组织实施。

根据四川省土地整理复垦投资标准和确定的土地整理复垦任务,初步测算,四川140个县(市、区)地震灾害重建土地整理复垦工程,共需投入资金约85亿元。

编制工作中的困难,不仅是余震威胁

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工作组冒着余震的危险,深入到灾区一线,先后前往地震重灾区的都江堰、安县、北川、江油、彭州、汶川、绵竹、德阳等县(市)及乡(镇),实地考察灾区情况。听取基层政府、国土部门等关于灾后重建规划的建议。

周建春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在灾区工作时的一次历险:有一次,工作组去汶川县映秀镇实地调查,我们的车正小心翼翼地行进在山路上,余震发生了,只听“轰”的一声,一块滚石突然从山上掉落下来,砸在了走在前面的车右前门上,一瞬间窗玻璃全震碎了。如果石头落下的稍微高一点,坐在门边的工作人员真不知会出什么事呢。

不过,编制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并不是余震,而是地震带来的基础数据的缺失和其他一些不确定性因素。

首先是目前灾后重建规划的具体范围仍不明确,这直接影响了各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部署和推进速度,以及规划编制的目标、内容、深度和成果表达。

其次是建设、交通、发改委等部门在用地方面的需求与布局至今还没有提出,地质灾害调查评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等基础资料还没有形成成果,这就需要土地利用规划与其他各类规划加大协调力度。

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范文6

[关键词]土地利用 环境 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099-01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我国现有土地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要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就需要建立一套环境指标评价体系,制定具体的内容、程序、方法来实现这一战略目的。

一、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现状

我国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是由国家、省、市、县、乡至上而下的完整体系,针对土地利用的某一方面分为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等不同内容。目前,土地利用规划已经不局限于以经济发展为单一目标,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等领域呈多目标的发展态势。我国土地管理已经倾向于对基本农田和生态型土地多加保护,汲取西方国家经验,引入人工生态设计,成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设置缓冲带、护林带因地制宜的对土地进行合理安排,确定生产结构和产品布局,充分考虑到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在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维护生态平衡,区别对待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确保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二、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土地利用目标的理性追求程度不够。土地利用不仅要考虑经济问题,还要考虑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仍然受到传统资源配置的理念限制,容易忽视环境目标,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只提供土地布局的依据,缺少土地资源宏观调控与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第二,土地利用规划对代际公平考虑欠缺,没有从长远利益着眼,对后代的土地利用缺少动态的平衡标准。土地利用规划思维僵化,始终停留在占一补一的层面,对土地开发的代际时间问题缺少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土地开发时间规划。第三,现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大多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划分,没有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对土地进行合理的优化布局,缺少对资源、生态、污染控制的整体性宏观规划。第四,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缺少上下的过度衔接,由于自上而下的规划控制指标和口径有区别,不能按照同一种战略思路或纲要进行土地规划。国家或省级的土地规划对地方的实际情况考虑不周,不符合地方发展实际,操作性差,落实难度高。第五,土地规划思路不连贯,缺少及时的信息反馈和变化更新。由于土地规划自身具有不确定性,合理的土地规划需要按照实际情况来调整和完善,规划者的考虑不周比如对环境的评估错误容易导致主客观相悖。第六,社会接受性不高。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决定权主要在国土规划部门,缺少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督,信息渠道不畅通,导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调配失衡,浪费土地资源。

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指标体系的建构

土地利用规划是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反馈的复杂的有机系统,建构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指标体系能够解决目标失衡问题。环境评价可以作为土地利用规划控制系统中的一个目标控制矢量,通过环境评价的约束可以起到规范土地利用规划向环境友好方向发展的目的。因此,引入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规范土地利用规划的可持续性的必要措施。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战略目标是追求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具体的目标就是要节约、保护资源,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提高资源产出率,增加资源有效量。目前土地利用规划成果的依据只是土地适宜性评价和简单的人口发展与土地供需预测,只有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整合人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利用SEA内容与程序。引入战略环境评价(SEA)体系可以解决传统EIA难以体现生态环境影响的扩散、累积及协同等效应的困境,在规划的全过程实施控制,从而可以从前端主动地控制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效果。SEA工作的内容包括:阐述并分析战略的内容及其替代方案;准确、科学、及时预测环境影响;列出环境影响因子并确定各自的权重值;确定单项环境影响及总的环境影响;提出SEA结论,提出建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SEA工作程序应包括3个环节:评价方案的制定、评价实施和评价总结。SEA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应包括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指标4个层次。一般依照区域性特点,SEA指标分为全球性指标(不可再生资源耗竭速率、生物多样性减少速率、森林覆盖率等)、区域环境状况指标(自然保护区面积、土壤质量、人文景观等)和当地环境质量指标(水、气、声质量、人均绿地面积等)。战略替代方案应在土地利用现状、生态环境敏感区、资源供应、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区域污染总量控制要求等

限制基础上,采用费用效益分析、费用效果分析等方法选择出最佳土地利用方案。而环境战略减缓措施是指用来避免、降低、修复和补偿战略环境的措施,应该包括避免措施、最小化措施、减量化措施、补救重建措施等”。

战略环境影响的一般预测方法包括Delphi法、回归分析法等,但由于战略本身的不确定性,采用新发展起来的灰色预测、混沌预测及模糊预测前景更佳。如采用协同学的模型可以定量考察土地利用系统空间、时间配置的有序度”。采用熵定律来解释土地利用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作为系统输入的负熵,可以有效地抵制系统自身发展带来无序度加大。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可采用加权比较法、逼近理想状态排列法、费用效益分析法、有无对比法、可持续发展能力法等。土地利用规划的多目标决策中,采用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TOPSIS模型),将方案解与多目标决策问题的“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距离排序,择优录取,通常能有较好的效果。而采用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是目前土地利用规划评价的大势所趋。

目前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案因受自然因素、投资因素等众多因素的限制,存在风险与不确定性,方案若不经处理,难以体现方案的真实效益。如采取敏感性分析,将人口、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变化影响考虑进决策体系中去,加大可信度;当然,如果对方案进行蒙特卡罗模拟,对规划的效用(效益)进行概率分布模拟和风险评估,可以克服决策对方案发生几率没有考虑的局限性,但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难度。国内已有不少研究将GIS技术应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中,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土地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而且可以根据决策部门的要求,快速提供多种土地利用及规划方案供领导部门选择,为土地资源调查、制图、土地统计、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资源分析及评价等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安强.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趋势[J].山西建筑.2011(08).

[2] 王万茂.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历史与未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3] 曲福田,卢娜,冯淑怡.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0).

[4] 王亚华,张小林,孙在宏,袁源,卢宜迅.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协调互补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构建[J].资源与产业.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