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历史文物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历史文物的重要性范文1
一、我国文物保护的现状
(一)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建设性破坏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土地紧缺,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倒下,被开发成房地产。此外,许多西方建筑方式、文化融入我国,也或多或少地改变和损害了我国的文物建筑。而历史遗迹最大的特点就是一旦被损坏就不可能再还原,即使现在的技g很发达,也不可能完全重塑、还原被毁坏了的历史遗址。例如,具有历史意义的会址被毁坏,为了修建道路对安阳著名的历史街区无情毁坏,这些例子举不胜举。文明的进步当然是应该推崇的,但这并不代表历史的文明就不值得珍惜,这些毁坏将对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现在,历史文物虽然受到了国家的保护和重视,但是真正实现历史文物不受破坏是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环境的。我国在几千年历史中留下的许多历史遗迹被破坏,这给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二)“复古”之风盛行
随着国家对历史古迹的重视以及文物的不断减少,越来越多的古迹被重建、修复,虽然这样的做法完整地重现了古迹,但是它本身的真实性、历史性早已消失,因为现在的重建或者修复使用的是现代材料和工艺,甚至对它的创造也掺杂了现代成分,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文物的破坏。例如,深受人们喜爱的雷峰塔被多次重建,虽然重现了历史,被认为是名胜,但也只能算作“假古迹”。在对文化遗产的“复古”上,世界著名旅游文化城市威尼斯有明文规定、法律保护,它指出,在对文物进行修复重建时,要保证其与原古迹的高度一致性和协调性,而且对于重建的遗址与原来的建筑之间的区别要明显标注。这其实就是在法律层面规范了那些不负责任的“复古”遗址。
(三)保护观念尚不够普及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文明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改革开放后,外国文化不断传入我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的思想观念有改善、对经济发展有利,但是这些新观念不利于保护文物。很多人都认为文物保护是不值得的,现代文明终将取代过去的传统文明,对于文物的保护也就没有意义和价值,这些想法都给国家开展文物保护造成困难和障碍。现在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一些人为了迎合消费者,不惜毁掉真的历史遗迹建造哗众取宠的假古物,这种以假乱真的情况给历史古迹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四)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我国虽然正在建设法制社会,但是保护历史文化的法律、法规非常缺乏,许多还只是口头管理。这就给一些人破坏历史文物创造了机会,即使破坏也不会有严重惩罚或者制裁。另外,这样松懈、流于形式的管理也会给人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历史文物没有重要的价值。此外,当前对文物保护职责上的划分弊端导致文物管理和保护处于被动地位,例如,文物部门只负责保护文物,城市规划部门负责城市建设,两者各自为政、没有交叉,但是城市建设一定会涉及对文物古迹的处置,如果文物部门没有出来干涉,那么文物古迹就有可能被破坏掉,这在一种程度上也导致了文物部门的管理失效。
二、对文物保护的建议、对策
(一)加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制下,对历史文物的保护管理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对文物的保护数量甚至不敌一些小国,这是值得人们反思的。刨根问底,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不足是根本原因,对于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一些人没有传承保护的意愿,甚至有些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文化遗产。为了改变现状,一方面可以利用先进的媒体传播手段,拍摄一些画面或者纪录片,让人们感受得到历史文物的重要性和其存在的价值,改变人们对文物的消极态度和看法;另一方面,政府要构建一个法制健全、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相协调、鼓励全民积极参与的良好环境,从政策、制度上让人们重视对文物的保护。
(二)文物部门适时应变
在城市化不断深化的情况下,文物部门和相关工作者要做到适时应对变化,尽力做到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建设相协调。文物部门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方针,做到四点“主动配合,有理有度、,提前介入,争取两利”。“主动配合”是指文物部门应该在城建部门动工之前,就积极主动地沟通、交流,主动配合完成基建审批,不能等到事情已经发生了再干预;“提前介入”其实体现了文物部门的一种责任感,它要求文物部门人员将文物分布情况提供给规划、城建部门,以防其对文物法规不了解。
三、结语
保护历史文物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肃南裕固族;文化遗产;文化保护;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8—0064—03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位于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是一个以裕固族为主体,藏、汉、回、蒙、土等11种民族集居,以牧业为主的民族自治县,全县人口3.58万。其主体民族裕固族是甘肃省独有的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约有1.1万人。由于本县地处丝绸古道沿线,自古就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频繁交织、融合的地区。因此,在自治县境内遗存有大量历史文物、民族文物和革命文物,门类繁多,内容丰富,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特色及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因此,必须加快抢救保护力度,科学论证,做到在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使文物旅游资源成为自治县的重要产业,促进全县经济健康、长足发展。
一、裕固族概况
裕固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游牧民族,他们自称“尧乎尔”,1954年自治县成立时,根据本民族的意愿以及“尧乎尔”的音译定名为“裕固族”。据史志记载和大量出土文物证实,裕固族溯源于我国古代的北方民族回纥(回鹘)。从隋大业初(605)回纥第一次建立部落联盟到唐天宝(724)回纥打败最后一个铁勒联盟,回纥强盛时,度碛南迁,游牧于甘(今张掖)、凉(今武威)地区。公元9世纪30年代,回纥汗国崩溃瓦解,西迁的一部分迁入新疆,一部分迁入甘肃河西。迁入河西的这一支回纥人便是裕固族的先民,史称“甘州回鹘”。后来西夏党项崛起,占据河西,甘州回鹘退居关外哈密、敦煌一带,明洪武年间又回到河西。历史上裕固族就与中原各朝代和西域各古代民族有着密切往来。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独特的生产方式、社会生活和历史渊源,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情风俗,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
二、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及保护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裕固族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尤其是社会大文化的强大冲击和与外界社会的广泛交流吸纳,裕固族民族民间文化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传统民间文化面临损毁、替代、消亡。而裕固族人口少,本民族文字久已失传,传统文化使用范围越来越小,民间艺人严重老龄化,大批具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裕固族文化遗产不断消失,依靠口传心授的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据调查,目前裕固族中平时着民族服装的不到10%,而且大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会讲裕固语言的裕固人不到50%,居住在城镇的裕固族少年儿童基本不会讲本民族语言;了解本民族传统习俗活动的裕固人不足30%,而参与活动的更是少之又少;会讲裕固族民间故事、谚语的也是为数不多的老人,且正在逐年减少。另外,由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生存环境相对恶劣、管理水平不高、研究挖掘力量薄弱,严重制约了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流散社会的民族文物、历史文物因资金缺乏而无法及时征集保护,裕固族口承民间文学将随着一些老人的去世而永久埋入历史尘埃中。
近年来,肃南县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其作为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到传承裕固民族古老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纳入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计划,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挂帅、各乡镇分管领导、文化部门相关单位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领导小组,建立了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时间期限,制定下发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年度保护方案。同时,组织召开了全县文化工作会议、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动员会、文化工作座谈会,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细致安排部署,要求高度重视濒临消亡的珍贵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对有可能消失或传承人年事已高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民族民间艺术,进行全面、细致地采集、整理,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通过自学、集中培训、请教专家等形式,组织举办了全县民间艺人培训班,积极派员参加省、市文化遗产培训活动,并先后邀请中央、省、市专家学者来肃南县开展专题培训、讲座、实地普查、考察等工作,对工作人员进行了普查、采访、国际音标记录等方面的培训。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在县广播站、电视台播放普查公告,并通过粘贴发放普查公告、公布联系方式、召开座谈会、对全县村干部进行集中培训等形式,广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其涉及的范围、内容等基本知识,使非遗保护意识家喻户晓,形成了全社会高度关注、大力支持,积极主动提供线索资料的浓厚氛围。
三是顺利开展普查工作。在各乡镇、村社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肃南县成立普查小组,深入各乡镇牧区,走访牧户开展田野调查。在普查中,工作人员以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尊重历史原貌,注重形象,真实、全方位地进行记录。针对肃南县大部分项目受地域、语言、季节、气候的限制,工作人员积极与农牧户、乡镇联系,为传承人创造真实场景进行采访普查。目前,共采录到民歌390多首、民间故事120篇(段)、史诗13篇(段)、历史文化资料50余篇(段)、谚语576条、谜语120余条、东西部语词汇9000余条、各类项目的音像资料50多盘,新普查到项目13种,征集了传统服饰等大量民族文物、实物等。
保护历史文物的重要性范文3
他在中国清史、中国古器物研究和鉴定、博物馆管理学、陈列展示学、古代建筑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卓有成就和颇有建树。他主编和著作有:《沈阳故宫》、《金枝玉叶》、《大清开国秘史》、《清代宫廷篇联》、《中国建筑艺术全集》、《清宫大政殿》、《清前历史文化》、《满族历史与文化》、《清代皇帝一家人》、《八旗制度与满族文化》、《中国北方各族人物传》(明清卷)、《文征明醉翁亭记》等十多部,有三部获国家和国际一等奖,他撰写的有价值的论文有:《明清建筑与艺术》、《沈阳故宫百年史话》、《从满族崛起统一全国看正确处理民族的重要性》、《清前期皇宫建筑艺术风格与满族文化的发展趋势》、《沈阳故宫与清朝建筑》、《关于皇宫遗址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展示的研究》、《论欧阳洵的书法艺术》、《康乾二帝东巡御制诗研究》、《成亲王永瑆仕履位望及其书法艺术》、《武当掌门張三丰是辽宁人》等数十篇,有4篇获得全国一等奖,2篇获得国际奖。
他不仅在学术上成就菲然,对辽宁省和沈阳市的文物保护工作也做出重大贡献。在他的建议下沈阳市政府复建了盛京路古文化街;怀远门和抚近门;沈阳西塔和延寿寺;盛京古城西北角楼;成立了沈阳考古研究所;建立了沈阳铁西工业博物馆等。使沈阳市的文物得到有效地保护。特别是在“一宫”、“三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作出突出贡献,被辽宁政协和沈阳市人大授予优秀委员和代表、被市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特殊贡献奖。他领衔研制的《古建彩画清污除尘技术》,填补了我国在古建彩画保护技术上的空白,获辽宁省科技发明一等奖,获国家科技发明奖。
他曾应邀随中国科学院赴比利时参加世界第二十届科学历史大会;应美国国务院邀请以专家身份访问美国,共同交流博物馆建设和文物保护工作;还曾先后赴美国、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及港台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进行学术业务交流。他的业绩和科研学术成果,被收录到国家人事部人才杂志社出版的《中国专家人名词典》、被收录到《世界杰出专家名典》、《中国世纪英材大典》之中。
保护历史文物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内蒙古博物馆旧址;保护;再利用;必要性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human culture,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s the cultural building in the Old City Museum of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is retained in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continuity at the same time to realize the reuse of building space, explore the old building in the current era of unique value, creates has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city environ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nner Mongolia Museum of history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ilding, facing the increasingly obsolete old museum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between the contradictions, as well as in city renewal in the facing problems, the necessity of reformation of system analysis.
Key words: Inner Mongolia Museum site; protection; reuse; necessity
中图分类号:G27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近年来,鉴于现代城市快速发展与历史文物保护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进入了城市博物馆建设的高峰期,大量多功能、综合性的城市博物馆(院)拔地而起,其中不乏一些求新求奇的建筑作品。然而那些曾经作为城市标志物的旧博物馆(部分已列为国家物质文化遗产)却由于年久失修或功能缺失而被遗弃于城市的中心地带。
作为城市中重要的文化建筑,博物馆由于其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和特有的建筑地域性表达,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标识性建筑和当地人心中的城市记忆。然而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肌理不断更新和变化,许多旧博物馆由于其空间的限制和功能的不健全,己渐渐退出了现代文化建筑的舞台。那么,如何在已有的限制条件下为旧博物馆注入新的生命力,完成旧建筑的重生成为近几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此背景下,对于内蒙古博物馆旧址的保护与再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历史背景与建筑特点
1.1历史背景
内蒙古博物馆于1957年成立十周年时创建,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也曾是全区唯一的自治区级综合性博物馆,无论从建筑形式、空间都体现出很强的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格。这也预示着其从建成之日起就成为自治区首府标志性建筑之一,肩负着宣传民族历史、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职责。
博物馆旧址位于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中心,新华大街和中山路交汇处,面对一座三角形的街心公园,从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已标示出其重要性。博物馆坐西朝东,主楼高大,两侧略低,是一幢富有民族特色的白色建筑,楼顶塑有蒙古民族喜爱的迎风奔驰的白色骏马,象征着内蒙古的吉祥与腾飞。全馆建筑面积15000余平方米,展厅面积7000平方米。馆内原功能划分为四部分:一楼是内蒙古古生物和古人类陈列厅、内蒙古名族文物陈列厅,二楼是内蒙古历史文物陈列厅和内蒙古革命文物陈列厅。
图2内蒙古博物馆的过去与现在
1.2建筑特点
内蒙古博物馆建筑竖向布置为平坡式,为更好的结合地形,建筑平面设计为半围合C字型,三边均与临街平行。博物馆采用西洋的水平五段式形制加蒙古装饰图案,建筑主体为两层,中部入口处为三层。建筑形体敦厚沉稳,高低错落,墙面主色调为白色,建筑物顶部辅以黄色琉璃蒙古纹饰,窗口上沿用绿色线条勾勒,使整体效果具有强烈的蒙古族民族特色。
内蒙古博物馆建筑为参观路线连贯,主要展厅均为串联式布置,建筑采用砖混内框架结构,以提高其作为展示性空间的利用率。
图3内蒙古博物馆鸟瞰图(图片来自呼和浩特市城建档案馆)
2 城市更新中面临的问题
城市的不断更新为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几年,呼和浩特的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市中心大量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内蒙古博物馆旧址被环抱在这些现代化的高楼之中,新旧建筑的对立并未给城市建筑带来对比性强烈的张力。相反,功能的废弃与保护的不得力更是让这座旧博物馆在城市更新中面临许多问题。
⑴ 城市快速发展,旧博物馆由于其功能与占地的限制已不能满足其馆藏、展览和大型市民活动的要求,其博物馆功能已由新建成的内蒙古博物院取代,于是对旧博物馆的再利用和功能置换成为当今建筑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⑵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城市盲目的“拆旧建新”,大量旧建筑的拆除,使得城市整体记忆缺失,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缺少延续性。
⑶ 城市中心大面积高层商业、办公建筑拔地而起,除公园和广场外缺少市民关于城市记忆和文化休闲的功能性空间。
⑷ 城市旧博物馆,其建筑形式在结合纪念性建筑敦实厚重的同时融入民族特色符号与地域文化元素,因地制宜,具有很强的建筑艺术价值。
⑸ 内蒙古博物馆旧址创建60年来,风吹雨淋,饱受岁月剥蚀,建筑外部破损严重,博物馆旧址的内部空间及内院均已闲置,周边场地杂草丛生,与城市坏境不能和谐共生。
图4内蒙古博物馆现状照片
3 内蒙古博物馆旧址保护与再利用的必要性分析
针对以上内蒙古博物馆旧址在城市更新中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对旧建筑改造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实例的分析发现,当代人类开始更多地关注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地域文化的表达,旧博物馆保护与再利用是在尊重历史、延续文脉的同时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并对人的情感需求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保护历史文物的重要性范文5
1 装修损毁的主要原因
我国古建筑装修材料是大多是木材。木材是生物体,由有机物组成,容易发生腐朽、虫蛀、火灾和力学性能衰减等劣化,其中腐朽和虫蛀等生物危害的发生最为普遍。木材是一种生物材料,它是由各种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有机高分子材料组成的,形式不同的细胞按不同方式排列组合而成的一种特殊材料。这种特殊材料又是一些木腐菌和昆虫的营养物质,在合适的温湿度条件下,危害生物便会加速繁殖,使木材发生腐朽虫蛀,造成木装修的损毁。这种木材腐朽引起的木损毁往往是古建筑装修修缮的重要起因。
浙江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使得全年大部分时间的湿度都较高,对于年久的木制雕刻很容易造成漆层脱落。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古建筑曾为居民居住的场所,加之年久失修、人为破坏等因素,从而使木雕艺术品产生了各种病变,如油烟、灰尘、化学积垢等的大量附着、木构件表面涂鸦、铁钉、电线等。由于这些自然原因和人为的因素影响及作用,加之雕刻不同的制作手法及材质,以及在建筑中所处的位置不同,雕刻表现出各种不同病变形态。包括:积尘、土垢、石灰、霉菌、漆层脱落、漆层起翘、漆层起甲、金层脱落、金层起翘、二次重绘、重层贴金、表面涂覆物、表面沉积物、表面风化、油烟、人为破坏、裂缝、结构缺失、铁钉等杂物。
2 保护修复处理实施
(1)主要解决办法是对木装修构件做科学的化学防腐处理。目前古建筑木装修修缮中所用原木加工的木构件,含水率普遍偏高,甚至包括一些椽子、望板的含水率远达不到国标所要求的20%以下的水平,受时间和条件所限。目前,木材的干燥还远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因此,木构件的化学防腐更凸显出重要性。近年来古建筑维修中,木构件的防腐处理已逐渐受到各方面的注意,并日益得到重视。起码在浙江省的各个古建修缮点,都增加了木材防腐的内容,但是从具体的实施情况看,在认识上、科学上和效果上都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木结构的防腐是百年大计。我国古建筑因保管不善,木结构糟朽损坏的很多!一个成功的防腐处理,理论上起码可以延长使用寿命3~ 5倍。建筑长期使用中的漏雨或潮湿等外因都会导致木材的腐朽和虫蛀,木材的这种长期免疫才是古建筑延年益寿的根本保证。因此,木结构的防腐绝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权宜之计。木材防腐是一门科学,一些基本的知识必须掌握。木材防腐是指用专门的一类化学物质处理木材,杀死危害木材的各种生物或阻止其生长的方法。所用有毒药剂称为“木材防腐剂”。为保证效果,木材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吸药量,为达到吸药量,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等等,都是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在强调古建修缮中木构件防腐处理重要性的同时,更应该强调防腐处理的科学性,保证防腐处理的质量,只有这样才是合格的木材防腐,才能确保古建筑木结构的延年益寿!
(2)古建筑装饰构件维修时所用的新材料应遵守只能加强不能代替的原则。古建筑装修的修复,应做到能小修的不大修,能局部拆落的不全部拆落,尽量保留原构件,以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对于古建筑装修中带有雕刻的瓦兽件、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构件,要慎重处理,尽量做到不换或少换。对塑像、壁画、彩画等附属艺术品,更不能随意修补。可移动建筑装饰物的修复,可采取传统技艺与近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如铜器生锈,可用机械取除或用电解还原法取除;竹木漆器的脱水,可用自然干燥法,或用醇醚联浸、冰冻升华、高分子材料渗透聚合法;残毁的书画多采用传统的揭裱方法修复;古代丝网绢帛可用熏蒸法杀菌;脆弱纺织品可用丝网加固或传统的装裱方法加固;陶瓷器断裂用虫胶或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粘接。建筑装饰物修复中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必须保证不损害文物的历史价值,包括文物的造型、材质、色泽、强度等,同时还要有可逆性。古建筑构件维修时所用的新材料还应遵守只能加强不能代替的原则。
石质保护技术先从研究石雕的风化形态着手,一般较完整,风化不严重的露天文物,应改善保护环境。对风化严重、无法保存的文物,才可使用防护材料。防护材料的使用应明确主要防止哪几种风化营力,提出保护后应达到的主要指标,并要求材料无色、透明、不反光、不酥碱、化学稳定性好、渗透能力强,具有抗风化能力,有一定固结强度等。整个保护修复工作的总体程序涉及现场搭设脚手架现场清理修复前现场调查及照相记录对污染物等进行科学分析对起翘的贴金和漆层进行预加固处理进行表面清洗、加固漆层表面修复和色彩平衡表面封护处理成品遮盖保护:竣工验收等步骤。采取的所有技术措施都以确保“保持原貌、修旧如旧”的古建筑保护维修方针为准则。在对木建筑装饰物的历史沧桑感和艺术美感的表现方面做到较完美的结合。
(3)在开发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保护的目的在于传承和利用,应该在开发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以及保护古建筑装修要摆正三个关系,一是保护和科研的关系,保护要避免垄断,要向科研开放。二是保护和教育的关系,文物保护重要的是发挥教育功能,特别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要免费或半价开放。三是保护和开发的关系,不能进行破坏性开发,近几年一些地方的旅游开发对文物造成了损害,要引起重视。她还建议在文物保护立法的同时还要建立可操作的细则,比如依此考核地方政府业绩,对文物遗失或造成损害的地方,政府官员要承担责任,受到处罚。另外,除了专业保护队伍,还有必要建立志愿者队伍,义务保护古建筑等历史文物。
3 结语
全社会尤其是政府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明清古建筑的装修方面的维护。政府应根据现阶段历史建筑保护的实际需要,加大对保护工作的投入。古建筑损毁不会再生,历史和文化遗产无价可估。
参考文献:
[1] 陈允适.古建筑木结构的保护问题[J].城市住宅,2005(5).
保护历史文物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古籍文献数字化;学科建设;古籍整理;古籍保护图书馆;古籍善本;培养;专业人才;开发利用;方向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4-0164-0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广博精深,古籍文献蕴藏着我国五千年历史的全部智慧精髓,它不仅是中国悠久文化的传统明证,也是中华民族的立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古籍文献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以及艺术代表性,对研究我国古代的社会风貌以及生产、科学文化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不仅应该好好加以保护,更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古籍文献数字化,有效地保存了我国现存的古籍资源,并借助信息技术,以发掘其中隐含的知识内涵,为我国古籍文献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因此,将古籍文献数字化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体系来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而对古籍文献的开发和利用也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从古籍文献的数字化研究来谈:
一、古籍文献数字化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古籍是特殊文献,既具有罕见的史料价值,又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其中有些孤本、珍本,纸张已经变质变脆,而作为文献资料的古籍不可避免地要供人阅读。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古籍文献,又不影响其正常使用,就成了古籍收藏单位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古籍数字化以后,读者可以通过光盘或者网络浏览阅读善本,可以任意查找珍本书籍,避免了直接翻阅古籍的诸多不便,从而解决了古籍保存和使用的矛盾。古籍文献数字化,是保护和传承古文献最有效的形式,也是古籍整理工作的必然趋势。
古典文献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学科,在研究方法上可以吸取诸如文化人类学、阐释人类学、文化地理学、区域社会史等学科的成果,拓宽研究视野。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国学研究的基础。它支撑了众多以古代文化学术为研究对象的专业、学科的研究工作,促进了它们的持续良性发展。同时,中国古典文献学又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只有以各学科的知识积累为基础,不断充实自己的研究内容,才能保证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古典文献学界要以接纳、包容的心态,积极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加强同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学者的联系,共同促进学术事业的发展。
二、古籍文献数字化学科建设的现状
当今,Internet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作为一种全新的文献存在方式,数字化古籍文献,经过短短十数年的发展,已经向我们昭示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契机。
三、古籍文献数字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3.1 研究对象。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对象,是一个学科成立的根据和发展的逻辑起点。“古籍文献数字化”,是指以古籍文献为对象进行的数字化工作,它包含了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古籍文献”,二是“数字化”。我们在探讨“古籍文献数字化”的研究对象时,就必须从这两个基本要素以及二者的结合上入手,并考察古籍文献数字化是否具有特殊的研究领域。
3.2学科性质。古籍文献学,吸收了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博采众家所长,以全新的视角,将古籍文献作为一种数字信息资源,动态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诠释传统古籍与人类社会文化繁衍之间的交互关系。
四、古籍数字化学科的研究内容
古籍文献数字化,不仅是技术条件下的古籍整理方式的一种尝试,更在于它是一项跨越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科学领域上的系统工程。为了实现旧有典籍的数字化进程,古籍文献数字化涉及众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并将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和结构框架。
古籍数字化的管理理论,是指对古籍数字化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实行有效调控的理论。它涵盖了对古籍数字化成果及产品的预测、决策和评价的研究,古籍数字化的管理体制和开发机构的研究,古籍数字化从业者的素质及技能的研究等。针对古籍数字化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古籍数字化实践活动的效率,更在于通过有效的管理使古籍数字化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因此,必须加强对古籍数字化管理理论的总结研究,以给古籍数字化管理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五、古籍文献在当代社会的开发和利用
古籍文献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学术资料价值已经摆在我们面前,那么它的价值到底是怎样体现的,我们又要从什么方面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古籍文献对社会的作用,研究如下:
许多图书馆已认识到古籍善本工作所面临的任务和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古籍工作的队伍建设。突出的表现是,不断引纳高校毕业生,不仅有本科生,还有硕士生和博士生。这是非常有力的措施,保证了不断有较高素质的人员充实到图书馆古籍研究的队伍中来,保证了这个队伍后继有人,保证了能够在比较高的起点上培养这只队伍。但是,学历只能说明有比较好的基础,并不等于水平,要适应图书馆古籍善本的开发,要让他们到工作实践中去,并严格要求,对每部书的书名、卷数、著者、版本等项进行著录,即古籍编目工作,这是图书馆古籍工作的基础。
工作中可以安排有经验的老同志带他们,给他们讲解工作的有关规则和基本的工作方法,并检查他们的工作成果,正确的进行鼓励,失误之处指出其原因,帮助他们进行总结。要培养图书馆古籍工作的人才,让他们多参加图书馆古籍工作的有关学术会议,开拓眼界,增长见识,了解、学习别人和他馆的长处,获取知识,这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