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工艺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工艺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彝族服饰;工艺;保护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169-01
一、彝族传统服装服饰制作工艺传承中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民族文化意识
由于单纯注重传统民族工艺与快速推动发展旅游经济的关系,致使相当一部分精通传统服装服饰工艺的民间艺人转向了带有成衣性质和民族旅游产品性质的服装服饰开发生产上。而这些服装和服饰在造型、结构、材料、图案及色彩等诸多方面大量摈弃传统的工艺方法,所体现出的是一种粗制滥造和毫无情感性的民族旅游纪念一般商品。虽其市场占有率高,但无法原貌地展现彝族优秀的传统服装服饰文化,因此产品附加价值过低。
(二)缺乏年轻从业人员
由于彝族主要聚居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以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该州一地就有6个国家级贫困县。迫于生计,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背井离乡,务工在外,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彝族传统服装服饰工艺处于后继无人的危险境地。
(三)缺乏市场规范监管
旅游开发一方面会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在某种意义上,原生自然式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是一种自杀式的开发方式。上述地区的民族工艺市场的产品整体上所体现出的是对彝族传统文化的曲解和制作工艺上的参差不齐。无序的生产和混杂经营不仅不利于彝族服装服饰传统工艺向彝族传统服装服饰产业健康发展,而且长此以往,更不利于彝族传统文化的抢救性保护。
(四)缺乏品牌价值意识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最具历史和文明的古老民族之一。品牌蕴藏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彝族服装服饰是彝族古老历史文明的活化石,建立彝族服装服饰品牌,应把握好这一核心内涵,注重真实反映彝族传统文化,而当地的彝族服装服饰生产和经营现状总体上体现出的是一种盲目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价值得不负责任地改头换面,严重缺乏民族文化品牌意识。
二、传承和保护彝族服装服饰传统工艺的措施
(一)充分发挥当地各级各类学校的宣传教育作用
1、中小学教育
中小学因地制宜地开设有关彝族历史文化、地理特征和彝族传统工艺学习制作等极具民族特色的课程,从小便培养了广大青少年的民族文化意识、民族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
2、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需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传承和保护彝族传统服装服饰工艺文化,需要大量即具备相关专业文化素养又具有良好实践技能的工艺传承人才,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恰好满足于这一点。
(二)警惕劳动力外流现象
彝族多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土地贫瘠,且人均土地少,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势必会出现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这些富余劳动力为了生计大量外流。由于文化程度低,缺乏一技之长,普遍从事高劳动强度、低技术含量的工种。
彝族地区经济的振兴,更加需要大量的人才。因此,应慎重对待本地劳动力外流现象,大力开展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应遵循民族性和效益性,课程设置首先需满足于本地民族经济发展对人才的专业需求,大力推广彝族传统民间工艺。政府部门还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重点扶植彝族传统工艺发展。利用各种形式,加大本地彝族对外宣传,在原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潜在市场。
(三)制定相关行业工艺标准、明确市场细分、具有长远眼光、逐步营造品牌
进行行业及市场细分,并成立相应的行业协会。针对传统服装服饰制作行业,文化、旅游、工商等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与对应行业协会的联系与合作,应制定相关行业工艺标准,并要加大行业和市场的监管力度,使传统服装服饰艺术品真正达到价格于价值相符,从而在源头上杜绝以次充好。
品牌文化赋予了品牌巨大的品牌价值。在民族风袭来的今天,应具有长远的眼光,树立品牌意识。传承和保护传统彝族服装服饰工艺,对于保护我国彝族文化;对于民族文化强省战略下,有效推动彝族地区经济、文化的长远发展;对于我国服装设计行业在款式、结构、面料、色彩和图案上另辟蹊径,乃至具有自主文化特色与风格的服装产业和品牌的建立;对于我国服装产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中国创造转型以及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提升产品附加价值等诸多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传统工艺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外国;手工艺;保护;启示
在人类社会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许多物质与文化遗产及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环境、文化环境有时在一夜之间消失,对它们重建和恢复之后,深埋在人们心底的传统文化血液就会沸腾起来,怀旧之情便油然而生。传统手工艺所体现的手工精神,是各民族民族性格的文化基因,它折射出一个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因此,传统手工艺虽然不能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角,但对它们的发展与保护仍旧非常重要。
20世纪以来,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工作,已经成为世界各个国家文化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很多国家的政府、专家与学者,都在关心着对全球民族文化艺术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保护什么和如何保护的问题上,世界各国的文化工作者正在做着不同而又相同的工作。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对于它的现状与未来,我们却感到希望与危机并存。在当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手工艺应该怎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日本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现状
日本的文化历史与我国有着很深的渊源,唐代的文化植入是日本传统文化的基础,历史发展到今天,日本是世界公认的对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得最好的国家。
国家立法,用法律手段对文化财产进行有力保护。从明治四年(1871年)出台的第一部《古器旧物保护法》起,到平成八年(1996年),日本先后出台了有关历史与文化保护的法律文件7部,且分别多次对这些法律文件进行修订,这些法律文件给大量的日本文化遗产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注入了一支强有力的保护剂。特别是昭和四十九年(1974年)推出的《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是日本针对传统手工艺产业保护与振兴的国家大法,对日本国内传统工艺品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保护与推动作用。
设置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自昭和二十五年(1950年)起,日本文部省组建了“文化财保护委员会”,并设立了“文化财保护审议会”、“地方公共团体及教育委员会”、“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协会”与各类专业性很强的“产业指导所”和“专业协会”,一起做着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
日本手工艺的发展与保护首先要对“传统工艺品”进行认定,通常由通商产业大臣与文化厅长官按照一定条件进行认定,认定以后的“传统手工艺品”就可以在该产地对生产、研修、技法改善、市场开拓、继承者的培养以及从业者的福利保健等方面做出计划,并从国家、各级政府及专业协会处得到必要的资助经费。
“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协会”是振兴传统工艺品为核心的机关,是得到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产地组合等出资的财团法人组织,在振兴日本国内传统手工艺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主要职能是:1.通过调查,为各产地的工艺品生产与经营提供信息、开拓市场。2.设立全国传统工艺品中心,设计工艺品信息网站,疏通产地与消费者的联系。3.不断对产品进行认证,提升艺人的素质与社会地位,对继承者进行培养。4.进行专业技术认定。对从业12年以上的手工艺人进行认定考试,合格者即授予“传统工艺士”。5.把超过4000人的全国“传统工艺士”组建成“传统工艺士会”,加强交流,提高技能,提升社会地位。6.协会每年都表彰和奖励在产品生产中有贡献与成就的人,以促进传统工艺品的振兴。7.对传统工艺品的持有者进行奖励,鼓励民间收藏业的发展,以提高民众素质。8.每年的11月为“传统工艺品”月,在这个月中分别组织“文化节”、“劳动感谢日”等别具一格的展览和展销活动。9.协会每年还组织“地方传统工艺品的展览和展销”活动。10.建立“地方传统工艺品产业人才培育与支持交流中心”、“传统工艺产业会馆”、“体验工房”、“体验教室”、“专卖店”等,这些会馆与设施在振兴传统手工艺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还有很多民间研究机构分布在日本的大学和图书馆,它们除了做手工艺品的文献资料保管工作之外,还做启蒙和推广工作,成为日本对手工艺的保护、研究和教育的基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国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造乡运动”,形成了特有的“一村一品”运动,既搞活了经济、占领了市场,又使手工艺产业得到了发展,并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韩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众多国家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合作。
这种有效的保护、发展政策和措施,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深远的影响。日本《文化财保护法》被联合国在文化遗产划分与保护工作上所采用,并被大力推广,同时被纳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整体框架中,无疑也给我国的手工艺保护与发展带来了可以借鉴的模式与启发。
法国的政策与措施
法国是世界上制定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法比较早的国家,在两个多世纪内,法国先后有9部有关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文件出台。像《景观保护法》、《考古发掘法》等法典都分别进行过1-2次的修订,虽然不像日本、韩国那样有专门的“文化财产”法律文件,但9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文件,也足以支持手工艺行业的发展与保护了。
传统工艺的意义范文3
一个国家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要具备相当的综合国力外,还必须保存和发扬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承载着衣食住行的工艺造物文化。在国际化的大潮中,一旦失去本身应有的特色和风貌,其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损伤。因此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工艺造物文化和美学思想,是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众所周知,中国造物文化的悠久、发达、辉煌、丰厚,无与伦比、举世公认。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未能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学科。但是没有系统整理不能误解为没有系统的工艺美学思想存在。为此我在1989年发表的《传统工艺美学思想体系述评》一文(见《中国工艺美术》总第32期)中明确指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传统工艺美学已经初步形成了思想体系和理论形态,并从7个方面对其重要内容作了简要述评。继续这一研究,本文将进一步对传统工艺造物文化的基本范畴、理论框架及其思想特色加以述评和探讨。
一、发掘传统工艺文化的理论基石
范畴是理论构建的基本概念,是构成体系“网结”的支点和要素。范畴系统,是概念范畴间的内在联系和层次结构。因此,发掘传统工艺文化的理论基石,寻求和建构传统工艺美学基本范畴的理论框架,是建立科学、系统理论的首要前提。但是,要想从传世的有限几本工艺著述中找到这样的理论范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技术思想是和古代的哲学思想融汇一体的。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于道与器、物与欲、文与质、技与艺、用与美等工艺美学基本范畴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或取譬引类,或直言阐述,连篇累牍,史不绝书。《周易·系辞》更是一部阐释天道易理“人文化成”的宏篇巨构和百科全书,其中就包括了工艺文化“开物成务”的丰富内容。例如制器尚象、立象尽意的致思方式;道寓于器、载礼释道的教化功能;以意立象、取象构形的造型意识;天人合一、共生共荣的美学追求等等。如果有人说引用这些范畴概念是妄测臆改,牵强附会,那么,我们如何认识这些范畴概念就成为问题的关键。下面有必要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作为概念范畴形态的精神文化,是建立在物质文化基础上的,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概括升华。汉字“范”即工艺造物的模具。《荀子·强国》:“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得齐。”而“畴”指已耕作的田地或田地的分界。可见“范畴”就是人们在生产实践基础上对事物的认识。“道与器”,道即理,《说文》:“理,治玉也,从玉里声”。玉有脉理,依其脉理而治,就是理。“质与文”,质就是器物的质地,文即图案纹样之“纹”。可见这些概念,原本就是工艺造物原初意义的引申。我们只不过是把“借走”的概念“物归原主”,从本质上或本体上没有什么不妥。
第二,工艺造物的双重建构,工艺及工业历史的对象性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之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马克思语)。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实际上工艺美学比传统美学更接近哲学。建立在实用理性、经验直觉、意象思维方式和讲究“经世致用”的传统哲学如《易·系辞》,更接近于广义的“营造学”。“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己者也。”工艺与传统哲学的双向靠近,使《易·系辞》的工艺文化人类学和工艺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内涵便凸显出来。对于人类文化的起源、社会文明的发展、衣冠文物与发明创造一一对应:渔猪时代(庖牺氏),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农耕时代(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垂衣裳而天下治。“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把这些工艺造物、文明建树推崇为圣人的事业。“以制器者尚其象”视为推行“圣人之道”。“尚’就是注重、效法,这里明确指出了《易经》对于工艺造物方法论的重大意义。
第三,工具(广义)性的造物实践,“开始对观察世界造成极为多样而广泛的客观因果联系”(李泽厚语)这是《易》之所谓体察天道、人文、万物化醇的最深刻的基础。从钻木取火到烧陶、冶铜“五材”的掌握,再到“五行生克”和“五德始终”的“改正朔、易服色”,穷理尽性,品物流行,弥纶天地人“三才”之道;从形、色、材,位、向、数,时、比、应的构物系统要素,到天人合一的有机生成论和时空一体的文化生态观念,尽精微、致广大,囊括造物玄机。如果说《周礼·考工记》为传统工艺美学提供了基本的技术论,那么《周易·系辞》为传统工艺学提供了基本范畴和方法论。两者构成了传统工艺文化的理论基石。
二、传统工艺文化造物观念的基本范畴
传统工艺文化造物观念的基本范畴和理论框架(见图示一)
附图
图示一:传统工艺文化造物——造形基本范畴
(一)图示说明:
传统工艺造物文化基本范畴述评——传统工艺美学思想体系的再思考
(1)概念设立:循用旧名,但要汇通古今之义。
(2)逻辑层次:由上至下,从普遍到特殊、从总体到个别,再到综合、整体。
(3)逻辑顺序:以人为本位,统搅道、器、形;造物即造形,“形”位居中心;由构思到构形,再由构形到统形(型器、形象、形制)。
(4)此表为传统工艺文化造物——造形基本范畴和理论框架。工艺美学的意匠美、造型美、色彩美、材料美、技艺美、形式美等基本范畴虽未列出,应为其中包含之义。
(5)传统概念的包涵性、多义性和模糊性,义理解释紧扣造物宗旨,不务诠析详尽。着重理解概念范畴的理论框架。
(二)基本范畴
1、本体论对偶范畴:天人、道器、理气、文质
(1)天人天即自然、造化;人是人文、社会;物是物质、物体。天——人——物主要指人与自然物质变换之关系。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自然与人的生命活动、生存方式休戚相关。尽人性以尽物性,尽物性以“参天地之化育”,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五行》)。师造化自然天成,尽人功巧夺天工。从而也规范了工艺美的两大基本类型。
(2)道器从《易》开始,中国古代传统中道、器并举。“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总体看这里并非空说易道。“道者,器之道”,无弓箭即无射道,无车马也无御道。“道寓于器”到制器的“载礼释道”,是作《易》者的本意,也是传统造物的一条规律和基本社会功能。综观中华五千年的衣冠文物、宫室器用、典章制度,宗宗件件为既定的社会秩序形态提供着合法性的支持;为“大一统”社会体制的形成,发挥过何等重要的作用!“器之道”真可谓神矣!
论文传统工艺造物文化基本范畴述评——传统工艺美学思想体系的再思考来自
(3)理气理,通常指条理、准则。《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诗》:“天生蒸民,有物有则”。凡造物皆须“审理定则”,就是要符合物理、物性和规矩、法度。气是宇宙和生命化生之元。“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外篇》)。故气又代表一种生命力。传统工艺造物传神,讲究“气韵”,是独具特色的概念范畴。
(4)文质《说文》曰:“文,错画也,象交文”。段玉裁注:“像两纹交互也。纹者文之俗字。”可知本义为纹饰。它指的就是色彩、线条的交叉组合结构所呈现出来的形式美。《髹饰录》指出工艺造物要“质则人身、文象阴阳”,就是要求以人自身作为内在的尺度;外在形式要有阳刚和阴柔之美。中国古代文“”的宇源取象,肇自人体的文身。孔子引申为仪表修养,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对造物而言,就是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功能与装饰的统一。
2、形象发生论范畴:意、象、形、法、技、意象、意匠、型器、形制、形象。
(1)意有意图、意想的含义。作动词指意会、料想、测度。造物指创意。
(2)象有二义:一是指形状象貌,“象也者像也。”(易辞)。二是想象之象,作动词指象征。
(3)形《说文》:“形,象形也。从彡开声。”古人造“形”字是从毛饰画文而来。指形质、形状。
(4)法《易·系辞》“制而用之谓之法”,指方法、作法,也指标准、模式。《管子·七法》:“尺寸也、绳量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也指效法、遵守。
(5)技《说文》:“技,巧也。”工部曰巧者技也。二字互为转注。指技术、技巧。古代观念“技艺相通”,因此,还包括艺术加工技巧。技艺美是构成工艺特殊本质美的重要因素之一。
(6)意象是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意象的形成是客观物象经主体意识的加工,糅入人的意志,情感,思想观念,带有理想化、创意化的形象。它也是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一种思维形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意象的获取乃是造型观念、审美心理最基本的部分。
(7)意匠意匠是人心构想之象,心意如匠师之筹度。与现代词构思、设计同义。意匠是工艺形象发生论的中枢“大脑。”
(8)型器工艺造物文化中“器物层”之统称。包括器皿、器械、工具、农具、仪器、兵器等。
(9)形制工艺造物文化中“制度层”之名词。形制就是按规定的制作式样。例如:宫殿、陵墓、服饰、舆仗等象征礼仪、等级的器用和式样。
(10)形象工艺造物文化中“观念层”之“工艺形象”,通常指从艺术和审美表观的角度,涉及功能、材料、技术以及装饰趣味与生活情感等方面,对于形象的塑造与评价。
3、造型要素系统范畴:形、色、材,位、向、数、时、比、应。
(1)形此处指造形及造形要素点、线、面、体。“形乃谓之器”,“成形曰器”(易辞)。人类对形的深刻认识,主要是在制造工具的实践中,体察到各种形状变化与功能的关系,并在造物中形戍了物态化意识。
传统工艺造物文化基本范畴述评——传统工艺美学思想体系的再思考
(2)色即色彩。传统创立了独特的“五原色说”(青、赤、黄、白、黑)。非常重视色彩的作用。色彩成为地位、等级甚至国运的象征。
(3)材材料、材质,造物的物质条件。《考工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工。”取材应时,因材施艺,讲究材美工巧。
(4)位一指空间位置,也叫构图布局。二指定位,当位,如图案的“四方八位”。成位立象,各得其位。
(5)向指方向和变化的向度与趋势。如发射、向心,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等。
(6)数指与形象呈现有关的所有可数字化的要素。如大小、长短、比例等。也指数理。《易·系辞》:“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逐成天下之文;及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7)时指天时季节,也指时代、时尚。造物应时,识时知变。传统造物观念中,十分重视“时”的要素,因为万物因时而变,形成一个动态时空系统。
(8)比有比较、比和、比喻之义。《易·序卦》:“众必有所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物连类、比类取象、取类供喻。无论形象、寓意皆因“比”而得,故视其为造型系统必不可少之要素。
(9)应指物与物、物与人的交感对应。物与物同类相感、同声相应,或异质互补、相反相成;人与物的感应就是生理、心理作用以及精神对物质的“穿透性”。“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易·系辞》)。
三、传统工艺造物文化基本范畴的理论特色
传统工艺文化有自己独特造型理念、创造心态、视觉模式和构形规律。从形象发生学范畴讲求意、象、形三分,而不像西方“就形论形”或追求所谓科学的视象(如透视、光影等)。反映了中国造型哲学和艺术思维的独特性。首先形、象对举而有别:“视之则形也,察之则象也”(王夫之《尚书正义·毕命》)。形是视而得之的客观形貌,偏重于客观性、空间性、静止性的一面;象是“心眼”观察思考得来的形象,与形的实体性相比,具有空灵性、意想性、象征性的明显特征,是对有形之物的超越。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章》说:“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不仅对“象征”一词作了精辟的解释,同时指出象的意义生发结构是开放性的。这也决定了“制器尚象”类的工艺、建筑属于“象征性艺术”。
第二,以象形取意、立象尽意的致思方式,突出“意”的主导地位,树立了“意象”和“意匠”的核心概念,奠定了传统艺术注重心理意象创造的基本特征,也决定了传统美学偏向伦理或社会美学的价值取向。制器的社会象征意义或祈福、纳吉等观念意蕴的表达,成为传统工艺美学显著的构形意识。
第三,比类取象的思维方法,立象尽意的思维逻辑,规范了取象构形的造型意识。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易教下》中说:“物相杂而为之文,事得比而有其类。知事物名义之杂出而比处也,非文不足以达之,非类不足以通之;六艺之文,可以一言尽也。……故学者之要,贵乎知类。”比类取象就是通过提取具有相同特征事物的理想“范型”,共理相贯,据形系联,通过比喻、象征、联想、推类等方法,建立起形象符号与意蕴传达的普遍联系,即所谓“立象以尽意”。更通过类型化、程式化的艺术语言,取象构形塑造形象。这种方法的形象思维,使人的视觉经验和审美表现上升到理性而不趋于概念,(程式化不是概念化)“意象造型”成为传统造物最典型的本质特征。
第四,传统工艺造物文化有自己独特的造型哲学。造形是如何发生的?根据《易》的解释:“精气为物”,“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是自然界蕴藏的精灵之气,相荡相摩,辟阖相循,赋形以生命的呼吸。“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山川草木可见其形而不称其为器,何故?物质的自然形式就其不适合人的需要这点来说,还是一种“无形式的物质”,工艺造物赋予其使用价值、文化涵义和功能形式,方成其为器。“成形曰器”——成形就是造型。传统观念视物为“有机生命体”,各种造型相互连锁相互照应,这是贯穿了古代中国探颐索隐之“造型哲学”的大原理。(见〔曰〕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钱钟书也说:“盖吾人观物,有二结系:一以无生者作有生看,二,以非人作人看。鉴画衡文,道一以贯”(《管锥篇》卷四1357页)。传统哲学和艺术中的直觉方法讲“体物”,“此是置心在物中究见其理”(《朱子语类》)。因此从不脱离人谈造物,也从不把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孤立地分开而“就物论物”。而是兼顾物理、数理、心理,使之具有人格化的人文特色和感彩。从而避免了物质与精神的对立而能做到和谐统一,这是非常高明的造物观。
第五,传统的造型机制即造型要素的组合和形式结构的生成,可以说是见解独到,自成体系。从造型要素而言,形、色、材是造型的外显层面,主要在造型的整体把握和特征的强调;位、向、数是造型的内构层面,着重空间、结构、数理、秩序和程式格律;时、比、应是造型的演化层面,强调造型的意义和形式随着不同的文化场景、时态环境而变化。尤其是“比——应”作为造物构形“系统”的两个“软件”,盘活了形色材等所有硬件要素。突出了传统造型“以意举、以类求、以比显、以应和”的构形特色。外部形式结构化的过程,也就是形象实体化的过程。三种基本心理图式决定了相应的形式结构的生成和基本形态:(1)摹仿造型图式——由自然形到工艺形;(2)抽象造型图式——由基本形到具体形;(3)综合造型图式——由功能形到装饰形。来自工具性经验和物喷实用性目的,与精神观念象征性和审美欣赏性目的,是具体形态发生和演化的内在动力。
传统工艺造物文化基本范畴述评——传统工艺美学思想体系的再思考
第六,传统的造物机制,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整体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有机生成论和时空一体化动态模式的宇宙观念,对于传统造物观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造物讲究物态系统和物态环境的和谐,特别强调适应机制和调节机制。既包括对自然的适应,也包括对其他文化的适应。同时注重稳定性原则,达就是传承沿袭的各种典章制度和形制式样。形成观念系统的调和持中与保守性。扬弃其中封建迷信的糟粕,传统工艺造物的多维、动态、有机的文化生态观念,是值得我们很好继承和发扬的。学习这些将对中国的设计思想得到本质的提高。
传统工艺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 幼儿园日常教学 民间工艺传统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Implemen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raditional Folk
Crafts in Kindergarten Daily Teaching
ZOU Lihua
(Kindergarten Attached to Guoxiang Central Primary School, Suzhou, Jiangsu 215124)
Abstract There are a lot of traditional folk craft resources, with extremely rich practical value, aesthetic value and historical value, kindergartens carried out in the course of daily instruction, you can be exploited. In this paper, the main significance of the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daily teaching in kindergarten exploitation brief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for the process to carry out daily teaching in kindergartens, specific 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folk art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to the views.
Key words kindergarten daily teaching; traditional folk crafts; exploitation
随着我国教学事业的发展,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除了完成幼儿教材中规范的教学内容外,还要注意对其生活的丰富。而在我国民间传统工艺中,蕴含了相当丰富的人文知识以及地理知识,凝聚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是人们生活智慧的结晶,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对民间传统工艺进行开发利用,能够促进幼儿的审美理解能力、审美感知能力、审美创造力以及想象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对民间传统工艺的开发利用成了丰富幼儿生活的重中之重。
1 民间传统工艺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的实施措施
1.1 主题教学的开展
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对民间传统工艺进行开发利用的时候,将其中具有相似性的东西整合在一起,进行主题性教学。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在对民间工艺进行应用的时候,其方法大致分为两种,其一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对相关的民间传统工艺进行有选择的渗透,其二就是针对某个相关的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其中,在后者的主题教学中,要注意根据对民间传统工艺相对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发掘和研究,结合其具体的形式以及内容,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造,形成针对幼儿来说容易吸收和掌握的教学内容。另外,还要注意对实践活动的开展,幼儿对这种活动具有非常高的兴趣,而且,这样的活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视野进行丰富,促使他们文化素养的沉淀。
1.2 教学环境的布置
教学环境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要在幼儿园中对民间工艺的精华部分进行挑选,积极创设极具工艺文化的环境,使环境发挥应有的教学作用。其次相关的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环境创设中来。教师为幼儿提供适宜、适度的各类材料,支持和引导幼儿积极地与环境互动,从而使幼儿在无形之中形成对民间传统工艺的认知。例如在灯笼工艺中,教师提供多种半成品材料,引导幼儿尝试画一画、做一做花灯,并制作谜语纸条悬挂在花灯上进行猜谜活动。通过让幼儿与环境互动,促进幼儿思维能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及个性的和谐发展。
1.3 游戏的渗透
在幼儿园日常教学实际开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运用游戏的形式,将民间传统工艺在日常活动中贯彻,从而使幼儿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调动的同时,对民间传统工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以雕刻工艺为例,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在游戏中开设雕刻工作室,让幼儿在游戏中对民间雕刻工艺品进行欣赏,感受作品的美,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幼儿还可以在雕刻工作室中结合食雕工艺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面泥塑造一个独特的造型。在游戏中渗透民间传统工艺可以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还能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2 民间传统工艺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运用意义
民间传统工艺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凝聚并流传的智慧的结晶,是带着人们质朴纯正气息的文化成果,在人类文化宝库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民间文化是其在成长阶段的主要营养元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这些来自民间具有极其浓厚的乡土气息的民间传统文化,为他们后期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2.1 促使幼儿认知能力的提高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对事物只有初步的感知能力,而在实际生活中,对幼儿来说身边的刺激有时太过于单调。在这种情况下,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对民间工艺传统进行开发利用,就能够在幼儿的成长中起到相对独特的作用。通过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在对幼儿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民间传统工艺以及相关故事对他们想象力的发挥以及提高效果更加明显。另外,我们在对民间工艺进行利用的时候,还要注意根据幼儿实际的理解能力,对其进行相应的简化,让他们能够理解以及感受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相关的教师人员还要注意对祖国的观念以及家乡的观念进行简单的渗透,在幼儿心中种下充满正能量的小苗,使其伴随着幼儿茁壮成长。
2.2 促进幼儿欣赏能力的提高
欣赏能力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思维发展的表现,其中,在幼儿日常教学中对民间工艺传统进行开发和利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欣赏能力的提高。如在苏扇工艺中,老师展示苏州最具盛名的檀香扇时,幼儿一下就被扇面上的拉花图案所吸引,幼儿在欣赏檀香扇美丽的外在的同时,把所看到的、感觉到的和体验到的东西都汇集在了一起,并感受檀香扇丰富的内涵。让幼儿发现、感受传统工艺的美之所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欣赏能力并使之得到提高。
2.3 促使幼儿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对民间传统工艺进行开发和利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的创新能力进行提高。在幼儿园日常教学开展的过程中,经验丰富的教师知道,幼儿时期是创新精神最为丰富的时候,因此,相关教师要注意在幼儿自身存在的创新基础上,对他们的创新能力进行一定程度的培养和发掘。比如在剪纸工艺中,让幼儿对彩纸进行造型塑造,让他们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把彩纸剪出不同的形象。根据调查研究表明,这样的过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中,民间传统工艺是民间文化中最绚烂的部分,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民间传统工艺具有极其丰富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以及历史价值,可以对人们质朴的审美观以及至美的淳风进行最直接的体现。另外,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对民间传统工艺进行开发和利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的认知能力、欣赏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快对幼儿的审美理解能力、审美感知能力、审美创造力以及想象力的塑造,从而为他们的成长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卫民,刘贺佳,李岩.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运用民间歌谣的价值、原则及方式[J].学前教学研究,2010.17(10):192-193.
[2] 张卫民,曾虹,刘贺佳.幼儿园日常教学中长沙民间歌谣日常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及其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教学科学学报,2011.21(10):172-174.
[3] 黄斌.民间工艺美术在高校特色日常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安顺苗族蜡染的实践研究为例[J].大家,2012.23(11):182-184.
[4] 刘传莉,王元凯.幼儿园日常教学课程利用民间童谣的价值、原则和方式[J].早期教学(教师版),2012.21(16):194-195.
传统工艺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保定传统工艺美术;新科技;新媒体;传承与创新
保定地区的传统工艺美术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经历过不同年代的变迁与各类社会形态的沿袭,作品中体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燕赵人文风情。工艺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然而,多年来的岁月印记也反映出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该领域的工匠思维观念依然偏于保守,思想滞后,有待进步,与现代新工艺思维相悖。作为红色革命老区,部分地区经济落后,资金支持少。发展模式与生产方式单一,演化缓慢,工艺较为陈旧,多年来少有较大突破,核心技术也日趋淡化,市场价值偏低,市场空间有待扩大,产品仅仅局限于消费者的欣赏和收藏范畴。此外,仿制品、劣质品大量流入市场。基于这些因素,也导致了本地人群对于工艺品的关注渐渐淡化,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观念缺失。随着现代社会科技水平和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艺术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也在不断提高,从而促进着大家的文化生活水平的进步。人们从过去的物质追求扩展到对精神的追求,思想意识形态的价值与视觉物质形态的价值成为了现今人们的必需品。鉴于大家对新时期精神需求旺盛的心理,有待符合当代审美观和产品功能的工艺美术品势必需要转型。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一些原创性理念渐渐地被淡化,一味模仿和复制复古形式而机械生产的工艺品不免让人感觉缺少新时代的审美情趣和活力感。有些地区的产品粗制滥造,精细化工艺水准缺失。而在管理模式和运营方式上,也类似一盘散沙,传统的工艺美术品制作方式是个体小作坊的生产模式,原料加工的方式也具有局限性,生产效率低下,难以二次利用或回收。再加上文化创意的缺失,设计风格盲目趋于拿来主义与大众化,或直接描摹西方工艺,造成本土文化缺失,缺少当地特色,与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理念脱离,工艺品设计内涵的培养和创新思维有待提高。而在受众人群方面,总体上年龄群偏于中老年人,青少年群体对其兴趣不大,关注度不高,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接触面也有限,参与主动性低,认为技术难度大。这样非常不利于文化传承,趣味性不足,无法适应现今大众文明发展和满足社会生活需求。鉴于以上原因,保定地区的整个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系统需要整合梳理。
一、数字化保护的现实意义
保定地区和北京地区的文化相似,同属于燕赵文化区。几千年来封建专制制度影响了保定这座古城,人民百姓的文化生活局限于该地区,少有流动,被自给自足的自然手工业生产方式所支配。因此手工艺传承的方式也基本是子承父业、先师传授的代传沿袭方式。在这种传统固化的模式下,需要注入新时代的艺术魅力与创新理念。而在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很多年轻人失去了对工艺品制作的耐心,在他们之中,也很少有人能塌下心来探究传统工艺美术的工匠精髓。现今的社会生产力日趋高效智能化,我们的传统工艺美术也理所应当顺应当今的时代潮流,促进产业转型,将新的科技思维和创造思维运用进来,缩短研发周期,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背景下,创新传统工艺美术,发掘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的核心内涵,展现京南地区的地域特色,采用更先进的生产工艺理念,融入新科技,是保定传统工艺美术事业前行的必由之路。保定地区的地域特色十分浓厚,各类传统文明历史悠久。当地人群的生活水平与审美需求都在逐步提高,通过数字化生产与展示的新工艺品,新颖美观,品质优异,不仅能满足本地人群的消费需求,还会提升人们的审美品质和生活情趣,唤醒他们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的新认知和品位诉求,创造出具备更多文化生活乐趣的精神食粮,使工艺品更具亲和力,还可以让消费者情趣十足地表达灵感,参与制作。消费者的内心始终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怀旧情怀,因此可以引领参与者体验到现代的审美方式,将工艺品的社会价值得到高层次升华。
二、创新模式的新举措
(一)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
以新媒体为媒介,可以让传统艺术品迸发新的宣传力。新媒体技术信息有交换便捷,资源丰富,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多样,信息数据便于存储和收藏等特点。合理有效地利用,有利于促进本地区工艺美术文化的扩展,进而面向全国和国际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保定的工艺作品,扩大产品受众面和交流范围。微信微博早已是家喻户晓的大众常备媒体。以此为依托,即可促进制作方、受众和专业人士的直接交流,便于制作方进行交互式的设计,也便于受众方直接体验,全方位深层次地进行人性化互动。建立综合性的社区网络,使参与的群体直接成为客户,进行作品心理交流,不仅促进销售,而且让每一位参与者直接成为自媒体,真正实现人与自然、艺术与生活、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犹如在新媒体平台上举行博物馆收藏展。有了新媒体的互动,同样有利于传统工艺美术参与新文化创意产业的宣传和发展,助推它的非物质文化申遗工作。
(二)建立完整循环的新产业格局
在融入新媒体技术的同时,产业模式需要多方面的融合。政府、群众、艺术市场、学校、工艺制作方的循环交融,让整个产业格局更丰富、人性化,有针对性地进行制作、生产、受众互动。尤其政府作为此项文化产业的行政管理机构,首要应本着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的原则,重视本地区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工作,务实地管理艺术品市场。本地区生源众多的高校也作为整个产业的重要力量,提升工艺美术教育质量和工艺人才的培养,为其提供更充足的青年后备军。同时,我们可以学习其他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地区的文化沿袭方式、作品创作手法与新工艺手法、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模式,如彩陶器、青铜器、唐三彩、宋元瓷器流行的艺术品兴盛地区,了解这些代表性地区的艺术品市场,以及传统工艺如何与新思维、新技术结合,做到推陈出新的。有了这一系列的完整格局,则可从原点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工艺美术,探求其中的核心,提炼代表性的精髓,继而把握全球化的发展脉搏,强化自身的文化竞争优势,深入国际市场。
(三)不同类别的工艺品的创新
以下是保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传统工艺美术品的案例:
1.保定健身铁球
作为保定地区的特色产品,被全国熟知,是一种传统的体育健身器材。他不仅能健身健体,而且还有很强的医学价值,疏通脉络,调气和血。球面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尤其吸引大众的目光。改革开放后,现代流行文化兴起,西方外来的现代工艺美术思维与制作理念很适合借鉴,这其中包括抽象法则、构成法则、现代和后现代主义表现等方面内容。在中国传统的美学法则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的新工艺表现下,将视觉元素的特色提炼,加入部分现代的抽象形态,保留传统色彩,这样表现会让铁球上的图案变得更新颖,注入新时代人性化的新工艺。在新材料和科技的运用下,让球面上的画动起来,更加赏心悦目。此外,还可以深化其实用功能,引用新技术,在供人们玩赏的同时,还可以实时监测使用者的身体状况,如血压、脉搏、体温等参数。这样,定能够增加它的使用价值,真正达到满足视觉体验和功能体验的双标准。
2.安新苇编画
安新苇编画也是本地区的特色代表,是就地取材的艺术作品。材料源于“华北明珠、华北之肾”的白洋淀,具有节长、皮薄、韧性好的天然材质,且产量大,利于制作。这类艺术品目前也面临着时代的考验,需要在传统的制作模式中突破创新。可以从传统工艺的创作延伸出多种形态的创作,直观地体现时代的主题。白洋淀自近代以来成为了红色革命的圣地,书写了本地区人民在我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的抗日史诗,《小兵张嘎》的故事脍炙人口,成为保定历史的著名佳话。苇编画可以以此为题材,创作出有本地区独特人文历史的新时代作品。将传统文化的创新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以本地区引以为豪的红色革命经典题材作为特色主题,不但提升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还能积极有趣地向大众宣传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3.曲阳石雕和白沟泥人
曲阳石雕和白沟泥人是立体的工艺作品,现今的部分产品含有粗制滥造的成分。风靡新时代的3D打印技术制作精准度高,便于快速直接地输出作品。这类工艺的创作需要精细化的处理,3D打印技术可以弥补工艺粗糙的问题,制作更加主观灵活,有利于个性化小批量的生产。这样可以使工艺产品更加人性化地面对不同受众,展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4.其他方面的传统工艺品
其他方面的艺术作品也有相应的多元创新模式和产业联合性。如名闻海外的涿州皮影,可与动画产业有衔接,产生共性多元的创作,会吸引更多受众人群的喜爱,回味无穷。保定特色的人文风情,可以塑造出更有故事性的艺术衍生品,使其更具活力,更有朝气。因地制宜,提升工艺品档次,探索新的发展思路与发展模式,沿袭优秀的传统工艺理念。本地区有很多特色的节庆活动,如敬老健身、空竹、荷花、花灯等节日。随着省旅游发展大会在本市的召开,蓬勃发展的旅游业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以特色主题节日、民间文艺和旅游产业为平台,将焕发新生机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展现给世人。
总述
传统工艺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缝制;手工艺;创新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志码:A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and Sewing Techniques
Abstract: Handicraft is a culture that dances on fingertips. The long-established Chinese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combine smartly natural materials with human wisdom.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ultural deposits. Numerous classic handicraft techniques have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se techniques that have survived various challenges are representations and records of the essences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has gone through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y are the fruits of human wisdom and they are living things. There are always those craftsmen and designers who cannot help loving and learning these techniques, and inheriting, developing and passing down them.
Key words: sewing; handicraft; innovation
1 中国服饰品与传统手工艺
中国文化起源于大陆文明,固执的“原体”意识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国传统服饰品受其影响,几千年来形制基本稳定,强调对称、统一、均衡的服装造型方式,以规矩、平稳为美,重视情理结合,以理结情,追求超出形体的精神意蕴。由此,服饰结构大都不注重表现人体曲线,穿着之中给人以庄重、含蓄之美,每个细节的形成都是实用审美与文化寓意的结合。中国传统服饰结构简单、注重装饰,运用在其中的传统缝制手工艺细腻而厚重,颜色的对接、形式的碰撞、肌理的塑造,都让平面二维的中国传统服装以最简练的型与结构,呈现出丰富多样、内涵深厚的“中式”风格,含蓄的表达着中国人民的审美和生活态度。
中国传统缝制手工艺包含多样的手法、精妙绝伦的技艺传承,使中国传统服饰品充满了独特的“中式”韵味,令人赞叹不已。清末女装重装饰,促使刺绣、镶滚等传统缝制手工艺发展至顶峰,甚至达到服饰品“衣必锦绣”、“十八镶滚”的程度。在这些传统缝制工艺的巧妙搭配和装饰之下,中式服装虽造型简练,但纹样色彩斑斓,美不胜收(图 1)。中国传统服饰品在简单的造型之中呈现出立体纷繁的视觉效果,形成了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各种服饰品。
2 基本的传统缝制工艺手法
“绣、镶、滚、嵌、宕、盘、拼、贴、钉”属于基本的传统缝制工艺手法,是塑造服饰品风格的重要手段。
“绣”是指刺绣,古代称为针绣,是指将颜色各异的丝线或其他纤维穿在针上之后在面料上按照设计好的轨迹上下穿刺来形成图案的一种传统缝制手工艺。中原地区刺绣针法的多样、匀细,配色的丰富,可达到极为细腻写实的效果,是其他地区的手工刺绣在技艺上难以超越、在风格效果上难以模仿的中式风格。少数民族地区的刺绣则各有风格,技法保存完整,运用了许多地理上特有的材料,色彩斑斓、独树一帜,传承了各民族的地域文化。
“镶”是指在服饰品边缘用制作好的“镶条”沿服装边缘对正摆放好,再用暗针将扣光的边缘钉缝在服装的表面。
“滚”又同“绲”是一种沿着服饰品边缘包缝上布条、带子等的缝纫方法。滚边工艺可一并包裹处理好面料和里料的毛边,是一种美观又实用的服饰品边缘处理方式,常用在领口、袖口等各种衣缘部位。
“嵌”常被夹于层层“镶滚”之间使用,按工艺流程制作好“嵌线”后,在两片面料相缝合时将做好的嵌线夹缝进两层面料的中间。
“宕”常常被归为“镶滚”工艺之中, 形态与“滚”相似,但“滚”是在衣缘的最外侧,而“宕”是在最里侧,并且一般不与镶边紧密相连,而是隔开一小段距离露出衣身主体面料。
“镶”、“滚”、“嵌”、“宕” 等 4 种工艺手法常常搭配使用,它们无论从最终形态上,还是在工艺制作方法上,都有一些相似之处,却又存在着细微的差异。它们多使用与衣身面料颜色和质地不同的面料来制作,来与衣身形成层层叠叠的装饰对比。由于它们经常组合使用,人们习惯将这种沿衣边层层勾勒的装饰工艺统称为“镶滚”(图 2)。
“盘”是指盘扣,后发展到“中国结”,最初是汉族发明用来固定衣襟的,后发展成为一种带有实用功能的服饰品装饰配件。“盘扣”从取料到扣袢的纤缝,到编扣坨,到盘花,再到钉制,最后呈现出的各种花式盘扣,过程复杂,工艺讲究。“中国结”则发展出众多编结手法,多用于饰品的编制。
“贴”是指贴布绣,也称补花绣,古时称为堆纱,属于刺绣的一种。传统工艺中,用多色面料按照设计好的图案剪成各种形状后背面托纸做成绣片后,用暗针固定在底布上,组成一定的花纹图案,效果充满立体感、浮雕感。
“拼”在古时又称“衲”,是指将各色面料按照一定的规律拼缝在一起的工艺。起源于民间百姓为了节约把零碎废旧布料拼接、缝缀起来后做成服饰品,后经过逐步发展,与“贴”、“绣”等工艺结合,还发展出折叠、编织等多种技法,形成了极强的装饰效果,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民间儿童服饰至今还采用这种装饰手工艺。
“钉”就是用各种金属等天然材料制作成一节节、一片片或者一个个小珠子,在服饰品上按照设计好的图案钉出纹样,在光线的照射下,会产生光芒闪烁、富贵艳丽的效果。
3 创新发展中国传统缝制手工艺
任何工艺技术想要持续发展必然要结合时代特征进行改革和创新,在保留传统缝制手工艺技术精髓的同时,一定要跟随人类文化科技的发展而创新发展,才是保护传统缝制手工艺的最好方式。
3.1 生产成本
从生产成本来讲,与机械化高效生产出的产品相比,运用传统手工缝制工艺制作单件作品时,其繁复灵活的工序、细致的手工针脚使得手工作品的成本是昂贵的,手工艺已成为高档作品的一个标志,这也是影响手工艺作品成为大众化服饰用品的一个因素。如何让传统缝制手工艺作品的成本更接地气,真正深入到大众的消费范围内,才能让我国的传统缝制手工艺真正具有生命力,这就需要打破常规思维,寻找创新突破点。目前传统缝制手工艺除了在高级定制的服装中有应用外,一些人们常用饰品的应用比较受大众的欢迎,比如首饰、帽子、包、小装饰挂件等等,小件商品应用传统手工缝制工艺的成本自然比大件的服装要低,更容易被大众消费者所接受(图 3)。在现代服饰的应用中,传统缝制手工艺自有的格式化应用形式是可以尝试调整和创新的,比如古时衣物领口袖口的“三镶五滚”,在现代应用中常常结合现代人们追求简洁舒适的思想,化繁为简,把镶滚简化,只用一道或镶、或滚的工序;将繁复的拼、绣等工艺,通过或多或少的传统缝制手工艺的加入而让衣衫服饰变得有生命力,有让人珍惜使用的感动。诸如此类的想法和方案,还需要广大热爱传统手工艺的设计师们去努力推进,充分开发中国传统缝制手工艺的潜能。
3.2 设计风格
从设计风格上来说,往往运用传统缝制手工艺的作品给人或细腻古朴、或华美壮丽的古典风格,这与当代流行的“快时尚”穿衣文化背道而驰,或许会被冠以“古板过时”、“一成不变”的评价。殊不知经典往往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经过时光的洗涤而愈发光亮,历久弥香,每件作品都有如一位或恬静优雅、或活泼浪漫、或热情奔放、或雍容华贵的姑娘,一颦一笑间满是故事。品味这种美是需要一定的生活沉淀和文化修养的。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消费者的文化素质越来越高,设计师们有更大的空间透过自己的作品来引导消费者去体会、去爱上这种悠长醇厚的美。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新材料、新结构和人们新的穿着习惯的产生,中国传统缝制手工艺的设计风格也需要尝试随着时代的进步增添时代的元素。新型面料、辅料层出不穷,运用中国传统缝制手工艺创造出更多更新的设计风格,让传统手工艺可以应用到更多风格类型的服饰作品中(图 4)。
3.3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缝制手工艺在近现代受到机械化生产的冲击。当代能够熟练掌握并操作多样化传统缝制手工艺的工匠越来越少,甚至有的技术已经绝迹,人们才大声疾呼需要传承保存这些美丽古老的文化技术。从事物的发展规律去分析,想保存和发展一样技术最好的方法是“革新”,传统手工缝制手工艺也应该结合新材料,在简化工序、创新技法上有新的发展,这需要热爱传统缝制手工艺的设计师和匠人们的不懈坚持和努力,更需要对人们审美和理念的一种引导,只有一项真正能应用到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技术,才是有生命力的,能够成长壮大的。
3.4 可持续性发展
从可持续性发展来思考,人类社会要想持续生存和进步,不仅仅要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还要考虑到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当资源枯竭、垃圾如山、自然界的警告已经敲响的时候,“如何让每种生产都可以可持续性的发展”是人类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当人们的衣柜被众多“快时尚”衣物填满,因为衣物迅速过时而被清空淘汰成垃圾的时候,到了应该停下来想一想是否要慢下来。设计和制作时一些取料和生产过程都要更加环保,使穿着者更愿意长久使用和珍惜服饰品,这是一个艰巨而又有意义的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帮助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服饰品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