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艺术教育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艺术教育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图书管理系统;一卡通;中间数据服务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8.135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信息化水平逐渐提高,信息科学技术对国内高校的影响也进一步深入。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一些阻碍高校信息化进程的现象如:校内信息孤岛、设施重复建设、信息获取途径繁杂等等。如何合理高效的整合校内资源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以加快高校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是各高校考虑的问题之一。一卡通技术的出现能够很好的解决目前遇到的一些问题,通过它能为校园信息化建设提供全面的数据管理平台,同时结合管理信息系统和一卡通专网形成数字空间和共享环境。校园一卡通是数字化校园的切入点,是校园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与方式,是促进高校管理信息化,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的重要举措。校园一卡通系统依托校园网,以校园卡为载体,使全校师生仅需手持一张校园卡就可以实现在校园内进行吃饭、购物、考勤、洗浴和借阅图书等一系列活动,真正做到了“一卡在手,走遍校园”。一卡通与图书馆系统系统对接完成后,可以提升图书馆整体服务管理水平,对未来为读者开展新形式的服务奠定了基础。
1 一卡通系统与图书管理系统数据交换对接的目标
一卡通系统是指以智能卡卡片为主体,借助各类智能读写设备和软件平台,为持卡人提供服务的综合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主要实现学校图书馆内书籍管理,书目检索管理,图书借还管理,证件管理及借阅超期罚款等等与图书借阅等综合服务息息相关的管理系统。两系统数据交换对接完成后可以实现通过一张校园卡完成文献借阅、读者证件处理、超期罚款、信息查询等等服务,进一步简化图书馆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使图书馆业务智能化、数字化。
2 一卡通系统与图书管理系统基础数据交换方式
图书管理系统与一卡通系统的基础数据交换的方式一般常见的有以下3种方式,文件共享模式(如Txt、CSV、XML)、数据库视图(DataView)方式、中间数据服务(如Web Service)方式。
2.1 文件共享模式(TXT、CSV、XML)
文共享模式是一种松耦合的数据交换模式。首先系统双方共同确定文件的数据格式,然后系统按确定的数据格式导出文件,待系统接收文件后按双方确定格式进行解析并导入系统。示意图如图1所示。
文共享模式安全性比较突出,在系统之间确定好标准的数据格式后,无需直接通信,就可以传递相关数据。缺点在于实时性差,无法快速响应。
2.2 数据视图模式(Data View)
该模式是第三方对接系统主动获取由一卡通数据库构建的一个开放数据视图。示意图如图2所示。
该模式需要一卡通系统开放部分数据库来建立数据视图,优点是一卡通系统工作量较少,数据视图定义简单灵活,缺点是一卡通数据对外开放,会对数据库安全和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2.3 中间数据服务模式(Web Service)
该模式是指由一卡通系统提供一些系统中间数据服务,这些数据服务与原一卡通数据库物理分离,保证数据安全性,对接系统通过这些中间数据服务来获取一卡通系统数据。示意图如图3所示。
中间数据服务模式相对于其他两种模式在安全性和开放性都是最理想的模式。一卡通系统通过建立一个共享数据的中间数据服务,分别定制出不同中间数据服务来满足相关第三方对接系统。中间数据服务可以针对第三方系统优先级别设置不同的数据开放策略,从而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
中间数据服务是基于Web Services的标准化集成方案,前两种模式存在不同系统的异构问题,并且开放性和安全性没有第三种模式快捷高效。为了减少开发成本采用中间数据服务模式进行一卡通与图书管理系统对接是我们的最优选择。
3 一卡通系统与图书管理系统数据交换对接实现
3.1 系统数据交换对接
一卡通系统和图书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通过第三方借口程序实现数据通信,用一卡通替代原来的借书证,实现全校统一身份认证及校内金融消费。(结构图如图4所示)。校园一卡通系统和图书管理系统之间的接口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3.1.1 统一使用学号
由于校园一卡通采用学号为唯一代码,因此图书馆也必须用学号替换现有的借阅证号,采用学号为系统唯一的借阅证号码,这样可通过读卡器模拟条码枪功能。
3.1.2 同步人员信息
通过底层开发接口,实现校园一卡通系统到图书管理系统的数据同步功能,在第一次导入用户档案后,后续档案的维护全部可自动实现。通过接口程序可以实时同步一卡通系统人员档案信息,一卡通替代原来的条形码借书证,借助读卡器实现图书借还的身份识别、新增人员信息、补办及挂失人员信息同步,图书管理系统直接调用一卡通人员信息,极大的简化了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同时也实现了校内人员信息资源共享。
3.1.3 黑名单识别
图书管理系统通过第三方接口自动获得卡片状态信息,如果由于系统版本等原因无法实现的话,可通过服务器驻留的第三方同步程序进行黑名单识别,读卡器读到校园卡号时,首先由驻留程序进行识别,如果是黑名单则自动弹出对话框提示,如果不是黑名单,则可输入到图书管理系统窗口中。
3.1.4 扣费流水上传
校园一卡通的金融功能为图书馆罚款收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系统通过读卡器直接在一卡通中收缴罚款(如超期款、图书损坏罚款、丢失赔偿罚款等),并通过一卡通专网上传扣费交易流水到一卡通数据库,同时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保存扣费流水金额,以便于后期对账。
3.2 接口实现方式及流程
一卡通平台通过同步服务器系统和网络监控服务器,保证将共享信息及时、增量、准确、完整发送给预约共享对象,其工作流程如图5所示。
同步服务程序和监控程序的功能如下:
(1)将要求共享信息的系统分类,并根据分类信息控制共享的信息对象;
(2)为每个请求共享对象分配专用共享队列,从而达到信息存储缓存的目的;
(3)网络监控服务器系统时刻监控预约共享的请求对象的网络状态;
(4)同步服务器系统的发送线程根据网络状态保证将请求共享的信息及时发送给请求对象所在的计算机;
图书借阅端通过DLL动态链接库文件来获取图书管理系统里所需信息,主要DLL文件有:取得共享信息的DLL(SyncDll.DLL)、取得全局控制信息的DLL(Ctrl_app.dll)、上传计费充值信息的DLL(ReqDll.Dll)、卡操作的DLL(RF_CardDll.DLL)。
4 结束语
一卡通与图书馆管理系统数据的共享及同步,极大的简化了传统图书馆的工作流程,降低了人力成本,推进了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进程。同时改变了图书馆传统机械的工作方式,实现了读者与管理者业务交流的数字化、信息化,提高了图书馆整体的工作效率。校园一卡通系统综合先进的智能卡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不但能满足学校不同管理层次的需要,而且解决了校内多卡合一的问题,它在校园中起着桥梁的作用,通过它与学校图书馆、教务、后勤等等部门的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联系,将整个校园连成一个数据网,使校内管理实现高度信息化。随着一卡通技术的不断完善,它将革新校园传统的管理及运营体系,加快信息学校信息化进程,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凤,李志勇.“校园一卡通”与图书馆管理系统接口的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7).
[2]王蕾.高校图书馆服务中校园一卡通应用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3]杨继民.一卡通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9).
[4]阴小建,王文琳.图书馆管理系统与一卡通接口设计[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5]黎邦群.图书馆管理系统一卡通接口程序的设计与实现[J].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6).
[6]段平.“一卡通”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与思考[J].轻工科技,2013(12).
对艺术教育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 全程优质护理模式;结直肠癌;焦虑;抑郁;生活质量;并发症;引流管脱管率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3-0111-02
结直肠癌是当今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很高。2011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公布的结果表明,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已位居全部恶性肿瘤第3位[1]。近期有文献报道[2],结直肠癌患者多伴有明显的焦虑及抑郁症状,心身状况较差。其他文献还认为[3],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整体水平较低,抑郁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最主要因素。为了寻找一种有效的干预措施,笔者对本院住院的结直肠癌患者实施了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并观察了该模式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焦虑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0年 1月~2012年10月在本院住院的结直肠癌患者。(1)纳入标准:①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②经直肠直检、内窥镜、X 线检查,最后经活检确诊为结直肠癌患者;③患者知情。(2)排除标准:①姑息手术切除者;②合并其他严重内脏器官疾病及病危者;③有精神疾病史或近3个月应用过精神类药物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结直肠癌纳入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0例,其中男 17例,女 13例,年龄(54.9±4.2)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 16例,女 14例,年龄(55.7±4.8)岁。两组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比、年龄及手术方式等相关因素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结直肠癌患者均在全麻下进行手术,术毕在麻醉清醒后由医护人员送回病房。(1)对照组实施普外科围手术期护理。(2)观察组在常规普外科围手术期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模式:①术前:根据结直肠癌患者病情制定一份护理计划,使护理工作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并分阶段实施。入院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口头及书面讲解。入院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情感支持,并根据结直肠癌患者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基础护理服务。积极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并存病,同时在术前做好肠道准备。②术中:采用结直肠癌患者常规专业护理措施。③术后:术后坚持进行舒适护理,包括心理舒适护理、的舒适护理、术后疼痛的舒适护理、引流管的舒适护理、饮食指导等。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术后 24 h 内持续使用镇痛泵,以保证患者术后活动时无疼痛。保持术后胃肠减压管引流通畅,并且术后 24 h 双下肢使用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预防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做好患者早期下床的指导工作,鼓励患者早期进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针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不同特点,纠正其不良生活方式,注意对家属进行干预,合理引入家属支持系统,必要时进行合理的心理干预。术后采用必要的松弛疗法,即头部放松和四肢放松法。
1.3 观察指标
采用Zung撰述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结直肠癌患者入院时及术后两周时的心理状态[4]。术后两周应用美国医学研究所研制的生活质量量表(SF-36)观察两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两周的生活质量[5],SF-36有36个条目,8个维度,包括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得分范围为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越好。统计两组结直肠癌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脱管率[6]。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以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结直肠癌患者焦虑抑郁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SAS、SDS评分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 0.05),见表1。
2.2 两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比较
术后两周时,观察组结直肠癌患者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
2.3 两组结直肠癌患者脱管、并发症的发生例数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引流管脱管率差异有显著性(P < 0.05),见表3。
3 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本框架,为病患实施生理、心理的一种动态、完整、连续的综合护理过程,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7],其理念是以人文精神为指导,提供微笑温馨、亲人般的护理,承诺视病患为亲人,在任何情况下理解和关爱病患,用和蔼的语言与病患交流,以热情、真诚的态度服务病人。文献认为[8],优质的护理服务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近期文献还认为[9],结直肠癌术后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及焦虑等负性情绪,而笔者在临床中也发现结直肠癌患者多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专业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专业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模式。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两周时SAS和SDS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而且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所以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模式能明显改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焦虑抑郁情绪。
结直肠癌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并发症,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0]。杨秀秀等[11]采用EORTC QLQ-C30生活质量问卷和QLQ-CR38问卷对93例结肠造口病人生活质量进行调查,以了解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病人生活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结肠造口患者EORTC QLQ-C30总体健康状况均分为58.78分,角色功能、社会功能得分低于参考值,单项量表中结肠造口患者腹泻和经济困难得分高于参考值,结肠造口患者QLQ-CR38功能量表得分最低的是量表,症状量表得分最高的是男性性问题,其次为女性性问题、造口相关问题等,结论认为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林菊英等[12]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前精神状态及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结论认为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其负性情绪,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两周时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引流管脱管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综上所述,全程优质护理模式能够明显改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并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引流管脱管率。
[参考文献]
[1] 王建飞,韩晓红,石远凯. Kras基因突变检测对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临床指导意义[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3):286-288,291.
[2] 杜艳英,冯启红. 心理干预对直肠癌患者心理的影响[J]. 职业与健康,2010,26(9):1079-1080.
[3] 汪翠云,王维利,汪苗. 105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学报,2012,19(2):12-15.
[4] 吴命坤,孟亚丽,张红真,等. 综合护理干预对高龄初产妇焦虑和抑郁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12,26(3):240-241.
[5] 朱志华. 护理干预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睡眠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1993-1994.
[6] 徐敏,徐静. 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开展舒适护理效果观察[J].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8):1323-1324.
[7] 庞启容,甘丽萍. 基层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对策与成效[J]. 全科护理,2012,10(14):1321-1322.
[8] 涂红梅,张艳娥,彭建桔,等. 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创建工作的临床应用[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6):68-71.
[9] 张丽娜,李继平.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抑郁和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J]. 华西医学,2011,26(4):590-593.
[10] 李艺,李俊,高秉承. 清肠汤直肠滴注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炎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4):81-82.
[11] 杨秀秀,付菊芳,李秦,等. 永久性结肠造口病人生活质量研究[J]. 护理研究,2011,25(29):2659-2661.
对艺术教育的理解范文3
1.误解艺术教育目标,对艺术教育内涵理解偏颇。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毒瘤与“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使得高职院校一方面将艺术教育视为浅显的知识教育,其主要内容和根本任务便是教授实用性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艺术技能成为艺术教育目标的主要内涵,片面的重视艺术比赛成绩,对学生的综合考评以获奖等级和多少作为单一化标准,这可以说是新型的“应试教育”变形,与最初的艺术教育目标设定是相左的。以上对艺术教育内容理解的狭隘和艺术教育目标设定的模糊,使得艺术教育概念理解更为缺乏完整性与科学性,视艺术教育为整个人文学科的细枝末节部分,甚至肢解了艺术教育的体系结构,最终导致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非理性和盲目化。
2.科学理论指导缺失,艺术教育实践随意化。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艺术教育缺乏基于艺术原理理论的指导,科学化教育理论的缺失使得艺术教育基本观念指导缺乏,仅仅将学生的艺术教育限定为艺术活动开展这一表象层面上,学生的艺术教化和理解只能通过自身学术社团艺术活动的组织来进行,而没有从根本上对艺术教育目标进行设定,并将之纳入学生日常课堂体系中去,这仅仅是作为一种形式化的艺术教育而存在,并不会起到实质性作用。
3.必要艺术教育设备缺乏,艺术活动开展受限。
从内容上来讲艺术教育包含音乐、戏剧、舞蹈、视觉与行为艺术等各方面各层次的教育,从教育途径来讲,艺术教育既包括传统的课堂授课,亦包括校外、课外的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和氛围的构建等。所以,艺术教育比之于其他类型的教育更需要充足的教育设备支持,如教学手段支持、网络媒体支持、环境设施支持等等。但是一般的高职院校用于这块的项目投入并不充分,从而对于学生艺术教育和活动开展有较大的受制作用。
二、高职高专艺术教育创新模式建构路径
(一)正确理解艺术教育本质,重视艺术教育主体地位
艺术教育较之于其他学科教育有其独立存在价值,艺术教育并非是可有可无的,艺术教育对于提升学生人文艺术修养、健全心理人格品质、更好的适应社会具有重大影响和作用。要正确理解艺术教育的本质,即其并非处于教育学科系统的底端,是它类学科教育的附庸,它的教育本质是树立和引导学生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并发挥着系统而全面的功能。真正重视艺术教育主体地位,将其划分和单列出来进行教授,能够使得学生拥有更好的审美气息和人文修养,对于更好的理解、学习和掌握其他课程也是大有帮助的。
(二)设定明确、合理的艺术教育目标
目标设定是行动的导向,合理实际的目标才能对活动的开展起到推动作用。高校艺术教育目标应当设定为:传统片面追求艺术知识技能转向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传统的艺术教育过程是灌输式的、填鸭式的,仅仅将教育过程视为个体获取书本知识,而忽略了个体人格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这些特质的具备才是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所谓个体“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即指,学生个体在技能、知识、态度、情感体验、价值观念等全面、持续、创造性、和谐的发展。应当说艺术教育课程内容丰富,包括书法、篆刻、摄影、音乐、美术、戏曲等各类形式,这些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认知生活、学会生活、提升品位和文化素养至关重要。学生个体经由艺术教育能够获取关于艺术认知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获得关于美的感知与欣赏,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我体悟、与师生沟通交流,不断进行反思评价,最终提升生活信念和情趣追求,使得个体创造能力得到提升,个体人格得到健全,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
(三)奠定综合化的艺术教育理论基石,遵循灵活化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
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其理论基础必须从单一化过渡到综合化。特定的教育模式建构一定是特定教育理论的产物,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亦有其片面性,因为观点的执着往往使得在现实中的问题处理变得模糊不清,导致“摇摆不定”“难以论断”局面的出现,这样对于最终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目标的实现大为不利。所以必须奠定综合化的艺术教育理论基石,在科学、综合、系统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才可以实现全体学生自由、充分、创造性的发展。艺术教育实践模式必须从固定化转向灵活化。鉴于各类教育实践模式均具有特定的稳固性,人们往往在实践中将其僵化遵循,这种做法有其合理性,但是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实施起来较为困难。且现代教育模式与格局的多变性使得传统“稳固架构”、“标准模板”的状态被打破,更具人性化、交互性、针对性、层次化的特点应当被提倡。
(四)加大艺术教育资金、人力资源投入,确保艺术活动自由有序开展
针对上述高职院校艺术设备缺乏,艺术活动开展受到限制的现实境况,必须加大学校艺术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确保相应的多媒体设备、活动设施能够为广大学生艺术活动开展提供支持,比如教室多媒体设施、各种音乐设施、活动场地建设等等。同时在物资满足的基础上,必须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学校应该从人事招聘方面引入更多优秀的艺术类教师,只有师资方面得到合理配置和保障,才能为学生艺术教育提供坚实的后盾,保障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人力、物力的双轨匹配,才能为学生艺术教育活动有序、自由开展提供保障,使得学生个体真正得到艺术熏陶、提升人文素质,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建构智能化艺术教育模式,创新艺术教育过程设计
对艺术教育的理解范文4
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学生艺术素质喜忧参半。喜主要表现在,学生个人艺术专业水平有所提高,这种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是个性的,而是整体学生的层次较大比例的增加。一名学生具有多种特长,不光唱得好、跳得好、奏得好,而且还说得好、画得好。这样多才多艺的学生每年的比例是在增加的。而忧则主要体现在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学生的文化意识相对浅薄,缺乏艺术底蕴,对艺术的理论及深层次的理解比较模糊,很大一部分学生将艺术教育视为辅助学科,有的甚至认为艺术教育是旁门左道、不入流,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用不到。很多在校的大学生对艺术的认知与理解也较为偏激,其中比较明显的现象就是不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即使是参加了也是为了应付过人,而没有深层次地理解这些活动的真正意义,更提不上自身通过这些活动所获得的收获以及个人能力的体现和升华了。再者,在当今应用技术型大学快速的社会化发展中,也影响了很多同学主动或是被动地去适应了很多社会非主流文化现象的熏陶,对艺术的理解上出现了偏离正常轨道的迹象,力图在专业水平中短期见效果,而不愿意付出时间花费在专业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上,甚至一部分同学进行盲目的跟从与模仿,只存在于从艺术的表面上做文章,沉迷于非主流文化之中,影响了正常专业与技能的学习和发展进步的空间。
二、应用技术型大学开设艺术教育课程的现状
应用技术型大学在校学生的艺术素质层次不是很高,应用技术型大学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缺乏连续性,教学内容还停留在全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基础教学中,只开设了中西方音乐欣赏、中外经典影片赏析、音乐基本理论、艺术美学、合唱学等对艺术简单理解的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不够系统,没有形成规模,艺术教育类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全,学校中从事专业艺术教育的教师很少,甚至每个学校就1~2人,艺术类的专业培训只能缩小到学生艺术团这样一个小的范围,这根本满足不了学校整体的艺术教育的实施,更谈不上学校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了。因为对艺术教育类课程不重视,一部分应用技术型大学出现了艺术类教师的空缺,即使再多的学生有艺术方面的天赋与技能,在这也得不到及时的培养和发挥,所以学生只能凭借自己对音乐、美术的个人理解任其发展,最后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潜能根本没有被挖掘出来反而与原来比又退步了。
三、改善应用技术型大学艺术教育现状的主要对策与做法
首先,作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领导和教师要对艺术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和认识,要改变现有的教学理念,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认识到开展艺术教育课程对于大学生们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把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艺术教育真正纳入到学校的主流教学体系中去,在师资、课程设置、软硬件、经费等方面应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帮助,重视对艺术类教师的专业培养与鼓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也要重视应用技术型大学学生的艺术教育工作,对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艺术教育师资给予业务上的培训与指导,不能忽视对应用技术型大学艺术教育的关注与支持。
其次,应认真搞好艺术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在原有的中西方音乐欣赏、音乐基本理论、艺术美学、合唱学等艺术教育基础教学的基础上再加大艺术教育理论性的课程,课程细化并逐步向深层次专业领域延伸,争取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开设简单的艺术基本理论的课程,如:音乐作品欣赏与分析、美术作品欣赏与分析、音乐理论与流行音乐创作等专业较强的公共选修课程;在专业技术课程中开设音乐美术的小组课:包括声乐、民间舞、铜管乐、山水画、素描、油画等针对性较强的课程,一对五或一对八的数量对比来进行教学,从而来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再有,要提升艺术教育类课程教材的深度,牢牢掌握住艺术教育这个阵地,不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与爱好,传授艺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对艺术感觉、理解和鉴赏的能力,提升审美水平,构建扎实的精神阵地。
对艺术教育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艺术教育;文化素质;素质教育
收稿日期:2006―06―19
作者简介:张宝生(1962―),男,山东莱阳人,深圳艺术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艺术教育研究。
一、高等艺术教育以文化素质教育应对艺术教育
文化对于艺术、文化素质与艺术修养的重要性已有许多讨论。我们所要强调的是,高等艺术教育必须强化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不应被人为漠视,应成为高等艺术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无疑,在许多高等艺术院校,重“技”轻“文”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影响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所培养的人才只是身怀某项技能的高级“艺术工匠”,或者是文化修养匮乏、没有创造力的表演、艺术模仿者。犹如“工匠”成为“工程师”的难度一样,让这些文化素养低下的“艺术工匠”成为艺术家同样是困难的。也许,我们不能期盼高等艺术院校培养的艺术人才都能成为艺术家,但具备艺术家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潜能的要求并不为过。实现这一目标,只能要求高等艺术院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动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突出文化素质教育的地位,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技”轻“文”现象,使“文”与“技”的关系达到一种优化的结合。伴随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我们有理由认为,开展高等艺术教育的同时,必须强化文化素质教育;对“技”和“文”应制定同样严格的标准。通过提升文化素质达到提升艺术技能的目的,对于高等艺术教育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是一项关涉长期目标的问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既包括高等艺术教育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也主要指的是人文综合素质。从表面上看,人文素质与各种艺术技能、技巧关系不大,但实际上人文素质对艺术的支持、支撑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离开了充满人文精神的艺术,不能称其为艺术。“在艺术教育中的人文性是隐性的,然而又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艺术教育远离人文,必然导致品味的降低,更会成为无源之水。”①由这一论述可知,艺术的进步绝非简单的某项技能、技术、技艺的创新,更是注入了艺术家的思想――深邃的人文精神。一个非常简单的事例是,贝多芬的交响曲之所以震撼人们的心灵,主要原因在于艺术家将对生活的各种感悟注入到音乐中,其艺术感染力、感召力,必然是艺术家思想升华的表现,而绝不仅仅是技术、技巧所能够替代的。
高等艺术教育的重“技”轻“文”,从表象上看似乎是教育过程中的“偏科”、“瘸腿”现象,而从素质教育角度分析,则不难发现,重“技”轻“文”背离了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使受教育者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文化基础严重脱节,“技”与“文”难成比例。人的全面发展是倡导的人生理想,是现代社会对人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是高等教育必须突出的教育理念。全面发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解读。针对目前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现状,这里所说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专业课程以外的、能够提升受教育者人文素养的各种教育、教学内容,至少不应是单一的、人文内容匮乏的课程。
二、艺术教育活动中文化教育应占的比重
有人曾倡议艺术家“德艺双馨”。而名副其实的技艺高超的艺术家,无一不具备高深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素养。也正是高深的人文与文化素养,使技艺在艺术家那里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艺术家们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既映衬着艺术家对艺术的独特见解,也折射着他们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生活、生命、社会、世界的高层次理解;他们高超的技艺,是他们文化修养的结果;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他们的艺术表现同样丰富多彩。实践已经证明,艺术家的成长绝非简单地依赖某一领域内艺术技能的训练,而仰仗于他们对文化的把握、理解和积累。和许多专业学科一样,艺术更需要理解和表现。这种理解和表现最终并不取决于某项技能、技巧的高低,终极制约因素肯定是文化素质。艺术追求对灵魂的表现,对某种精神的塑造,而这一目的的达到,则肯定取决于文化素养。关于这一点,看一下当代中国名目繁多的、瞬间即逝的各种“星”与著名艺术家之间的差别,便不难理解技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了。理论界早已有人批评艺术领域某些人浮夸与浮躁,抨击功利主义对艺术的侵蚀,指责某些人缺乏艺术操守等。其实,这也是在以事实告诉人们,文化积累的浅薄、人文精神的淡漠,必然导致对艺术理解的偏差或缺乏持之以恒。有人曾论述艺术的德育功能。但艺术德育功能的发挥与实现,必须建构在文化基础之上。所以,要想真正实现“技”的高超,“文”的高超既属于充分条件,也属于必要条件。
任何一门学科、科学都离不开创新和创造能力,而艺术追求创新与创造,正是艺术之树常青的根本所在。我们认为,高等艺术教育所说能力实际上包含两个大内容:一是艺术上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技术、技能、技巧层面;二是文化上的能力――属于深层次动力之源。当然,文化与艺术层面的能力都存在创新的要求,但无数事实证明,艺术层面的创新源泉来自文化和人文精神。否则,创新无从谈起。“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艺术课程的综合应该是立足于人的整体发展,关注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而且它的目的并不是培养精通某一门艺术技法的学生,而是遵照人的艺术能力形成规律,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具有综合艺术修养和能力的人。”②
艺术和人文知识、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艺术素质与人文素质之间的关系,在学科属性上看是一致的:“艺术就其在人类知识谱系意义上的归属而论,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而艺术教育则应该主要属于一种人文素质教育。当然,这里必须明白,高等艺术教育与那种师徒传习的单纯技艺培养是有着根本性区别的。”③此外,艺术素养的高低与文化素养高低之间的关系,还是艺术及其艺术教育的文化属性所决定的。“艺术是文化的精品,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根本途径……。”④艺术的归属、艺术的文化属性、教育的重要性,均在告诫教育者,高等艺术教育须臾不可离开文化素质教育。
三、正确认识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有鉴于时下高等艺术院校普遍存在的重“技”轻“文”,以及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等问题,有人提出改革课程设置结构,以“综合化”为主体,开设、增设跨专业课程等等;也有人提出,高等艺术教育专业门类划分过细,培养途径过于狭窄,也是导致重“技”轻“文”的客观原因之一。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总的说来,如何提高高等艺术教育水平,强调艺术水平诚然没有不妥,但更应该对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人文知识水平提出相应的要求。我们比较倾向于高等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综合化的观点。我们认为,所谓“综合化”,首先应改变目前重“技”轻“文”的专业课程设置;其次,我们所说的“综合化”并非“大杂烩”,而是有针对性、有明确目标性的“综合化”。为接受高等艺术教育的学生开设非艺术专业课程,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在德国,一些艺术高等院校开设的课程包括: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而美国,一些艺术院校开设的选修课程有: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环境学、材料学、心理学、天文学、经济学、社会学、宗教学等等,差不多包罗万象。国外成功的经验无疑是“他山之石”,会给我们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根据中国的国情,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史应为核心内容。众所周知,今天的高等艺术教育属于“舶来品”,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教育毫无干系。恰恰相反,深厚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于研习艺术的帮助很难“一言以蔽之”。正如前面提到的,没有必要采取“拿来主义”策略,结合中国国情,有的放矢地增加文史类课程,是值得探讨的课题。同时,对任何一种外来文化的解读、诠释、理解、消化,假如不能建立在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这种文化又有何现实价值呢?特别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以“英语文化”为代表的文化霸权对中国传统的销蚀作用不可低估。此外,实践已经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典籍乐章等对艺术家的旨趣熏陶、性情陶冶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文化所不能替代的。通过扩充文史知识容量,提升、改善高等艺术教育受教育者的文化构成,进而达到提升受教育者文化素养、人文素质的目的,既有可行性,也存在必要性。
注释:
①何晓威.艺术教育人文性之我见.中国成人教育.2005,(4).
②芦苇.解读艺术教育的“综合性”〔J〕.上海教育科研,2003,(5).
对艺术教育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社区;艺术教育;整合课程
不同于过去创造导向的教育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目标突显了艺术与文化的重要性。艺术确实是表现个体和传递文化的最佳工具,但若只是重视个体的表现而忽略了与社会的互动,艺术的内涵就容易曲高和寡,无法真正提升艺术审美水平。依据美国人类文化学家克鲁克洪(C.)Kluckholn对文化所作的定义“文化是某一群人在互动中的一种生活型态之总称”,那么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场所岂能限于教室或美术馆。学校位于社区中,社区中含有丰富的人文特色。但长久以来,学校与社区的角色以围墙内外来划分,使得学校像是社区的“租借地”,学校的课程与活动甚少感应社区的存在,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也往往孤立于实际生活的社区外。学校的课程除了提供知识外,应该还有培养能力与传承文化的功能。既然艺术被视为传达文化的最佳媒介,在学校所受的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应该能应用于个人、家庭和社群生活中,才能避免造成艺术教育的内容与现实经验的脱离。以社区的资源为学校教材能产生自然、和谐与整合的艺术教育,并能透过探索文化的本源及其来龙去脉,藉以实施多元文化教育,了解个人与异己,对文化产生认同、传承和开发的功用。
幼儿园课程强调教师对课程的整合与协同能力,教师应该应用课程专业能力建构教学设计,并充分考虑结合学校的条件、社区的特色与资源、家长的期望以及学生的需要等相关因素,以发展学校课程的特色。同样,对艺术教育工作者而言,其观念必须从教导学生的艺术技巧转变为协助幼儿建构自己对艺术创作、审美及人文察觉的基本能力。针对幼儿园,如何设计以学生生活面向为主体,又兼顾课程整合与老师间的协同或合作教学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社区取向的艺术教育课程主要源于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理念,其主要目标是透过艺术教育的课程引导学生探究社区的环境脉络与人文特色,理解社区的文化,加强学生对社区活动的参与,增进彼此的了解,进而能重视与发展社区的文化资源。而教师也是文化的工作者,艺术教师的责任是传递人类的文化,其任务是使用人类独特的创造与理解的形象,并以此为工具,增进人类的发展。因此艺术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生活艺术的素养,将课程与社区文化紧密结合,让社区永续成长,并协助社区的学生了解社区的文化。
如果艺术教育不是脱离生活,那么社区就该是学生学习艺术与多元文化不可缺的重要场所。袁汝仪认为:艺术教育应该教导学生了解艺术在环境下的种种面向,而非将艺术独立于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之外。艺术教育为何要走入社区?
艺术教育型态必须重建:单一课程已无法满足不同地区与学生的特殊需求,制式化的方式有必要转化为动态的观点。社区环境与文化的纳入,才能使艺术教育更直接感应一种整体的发展。
社会文化观念必须重建:艺术教育应破除“非纯艺术”就不是艺术的教育迷思,应转移对媒材、形式、表现等问题的过分关注,朝向追索艺术、观念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关系。
人与环境关系必须重建:艺术教师应协助学生探索构成社区环境的元素,并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环境和土地的价值体系,找寻人与自然环境失落已久的和谐相生关系,进而推向全球的生态性议题。
透过艺术教育的课程、教材与教法的设计来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社区的文化。透过对艺术和人文的审美与思辨,进而懂得珍惜社区资源、维护社区文化并发展社区文化。藉由对社区议题的探讨、问题的解决与创造合作等过程学习社区团队所需的相互尊重。藉由学校与社区相互联系,以增进学校与社区的互动,进而推动社区资源与学校资源的互享。藉由对社区的参观、访谈、活动的参与等延伸教学的场所,提升艺术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