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审美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审美化范文1
到目前为止,高校美学教材尽管一增再增,但基本上还是沿袭旧制,重复雷同现象严重,;尽管个别教材已增专章介绍“审美文化”(如王德胜主编的《美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又如陈望衡主编《当代美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03),但还是未能真正打破窠臼反映“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未能将日常生活审美现象及时吸纳进来,未能将“日常生活审美化”对传统美学体系、原理、规律、命题、范畴等等的冲击反映出来。到目前为止,仅有为数不多的几篇美学教研论文牵涉本课题,且意非专此,多涉他务,难以系统化和深度化,未能就“日常生活审美化”趋势下《美学》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考核制度进行研究,如周霞《“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美育策略》(《江西社会科学》2008.5)一文主旨在于“日常生活美育”,指出“从政府到个人,从企业到家庭,从传媒到受众,都参与其中,各司其职,并认真汲取传统美育资源,真正做到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的审美追求”,可以看出,该文并未真正论及高校美学教学问题。
“日常生活审美化”对美学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对美学教学内容的冲击
“日常生活审美化”使得美学泛化成为“泛美学”,于是,审美从过去那种高傲的地位上走了下来,成为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寻常事件。这种趋势无疑对美学教学内容造成冲击,冲击着传统美学教材的编写范式以及教学内容中的原理、规律、命题、范畴等,如传统美学理论的本质主义思维范式、“审美无功利”、审美的精英化、应用美学的缺失或淡化等问题,这就要求美学教学应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上突破传统教材的束缚,及时吸纳新的审美现象,突出时代感和现实感;但是要做到有机融合,就必须关注美学界基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对美学理论的探讨和阐析。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对高校美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影响
当代的审美文化正在日益朝着视觉文化发展,图像(影像和视像)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当今时代的文化标志,也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征,与之密切相关,审美对象视觉化的结果便是审美方式的直观化。这种趋势和情况就要求美学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和技术,突显视觉化和直观化特征。
(三)“日常生活审美化”对高校美学考核方式方法的影响
教学审美化范文2
一、建立正确的审美观
一首优秀的歌曲,首先是旋律优美动人,意境深远感人。要么能使人精神振奋、健康向上,要么是符合该年龄段学生心理特征,反映当代学生理想、愿望、品德、情操等,或是体现广大人民利益,能表现人民的心声,抒发人们对家乡、对祖国、对党的热爱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情感和思想上去分析作品、理解作品。当然,培养学生的爱美心理,仅仅认识美还不够,还要通过各种手段追求美、创造美。从音乐延伸至文学、美术、环境、行为、心灵等各个方面,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
二、审美化的主要途径
(一)课前准备――酝酿情感。“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师授课前,应充分挖掘歌曲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多寻求些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结合点,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可让学生在课前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歌曲相关资料,课上交流;有条件的学生,自己提前下载歌曲学一学、唱一唱。另外,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适当地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把时代气息浓、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胃口”的材料找出来,渗透到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和热情。
(二)创设情境――激活情感。教师应使学生“触景生情”。教师上课时必须饱含丰富的情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充分发挥情感的疏导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平时要多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这些都需要具有新颖、形象、直观的特点,能引人入胜,从而使学生对这节课产生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如在导入《大海啊故乡》时,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儿童在大海边自由嬉戏的情景,随着年龄的增长,可播放儿童长大后一个人在海边回忆、徘徊的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再配合多媒体画面听范唱,用示范性和艺术性的歌唱感染学生,教师亲自范唱会更亲切直观、更具感染力。
(三)学唱歌曲――体验情感。首先,调动听觉感受美。老师可以启发学生在听完范唱之后,说一说你感觉歌曲最触动你心灵的是什么,为什么?其实是让学生自由讨论分析歌曲有何特点,好在哪里,美在哪里。歌曲的旋律一般是据歌词而创作的。歌词是一幅迷人的画或动情而又富于神韵的诗。正确理解歌词和掌握歌词读法对歌曲的艺术处理很有意义。其次,掌握节奏体味美。所谓“节奏是音乐的生命,速度是节奏的灵魂”。最后,学会歌唱升华美。演唱歌曲是对词曲作者的作品进行的二度创作,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美的源泉。可以让学生把视力和想像力结合起来,由远处的一个点带一个面,你唱什么歌那里面便会放映什么图像,那图像是歌词内容的再现,画面色彩越绚丽、越逼真越好。如“我爱祖国的蓝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白云为我铺大道,东风送我飞向前。金色的朝霞在我身边飞舞,脚下是一片锦绣河山……”想象着五彩的画面,唱这首歌会越唱越入情:神游广阔的蓝天,俯瞰祖国的大好河山,怎能不豪情满怀、心旷神怡、荣辱皆忘、喜气洋洋?全身心地投入,一心一意地唱歌,使人精神焕发,得到表现美、升华美的美感享受。
(四)发散思维――拓展情感。学会一首歌曲,并不等于一堂音乐课的结束。教师可以根据作品内容,让学生分组创编。如成立小组创编律动、舞蹈,用简易的或自制的乐器富有情感的伴奏,为歌曲编配简单的画面,或联系周边环境及日常生活改填歌词等,从而使学生的艺术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另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收集与歌曲主题相关的故事、名言警句、同题材的歌曲等来延伸和扩展歌曲的内涵。如在《让世界充满爱》唱会后,让他们看“天堂与地狱的区别”的故事,明白我们只有在互帮互助中、在爱心中才能生活得更美好;再引导他们说一说现实生活中爱心如何体现,收集爱心与宽容的名言警句、歌曲等,并依据情境发表爱心寄语,我们如何从根本上帮助受灾难者,使情感进一步升华。
三、审美化的效应
新课标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教育的特点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在歌唱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的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品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歌唱教学达到“审美化和情感化”,有效地激发学生学歌兴趣,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促进他们形象思维、创造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教学审美化范文3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它区别于其他科目特别是理科课程的最主要的因素。语文课程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情感体验,重在培养学生通过文本感受语言魅力、感知人文世界、感悟人生精神,所以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和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对精神世界的理解。语文课程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情感体验,重在培养学生通过文本感受语言魅力、感知人文世界、感悟人生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情感体验的情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教师评价语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同感体验,与学生形成交流和对话,把握学生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深入体验文本,感悟文本中深层蕴含的语言魅力和思想情感。
在逐步进入语文课程内容的过程当中,去进行审美体验,感受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的深刻美学内涵,获得自己的美学感悟,形成自己的审美品位和审美体验。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应当充分考虑到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丰富的情感,从分挖掘语文课程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审美价值,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语文课所具有的内在美感。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审美化,实质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准备过程中的一种审美体验的过程。教师首先依据自己的审美意识对教学内容进行选取、对教学材料进行搜寻、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进行制定。教师在此过程中,因充分考虑到语文学科所具有的这种情感特征,合理的向学生展示语文课程的情感内容,使他们能够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中,感受到语文课的审美情感。
二、课堂教学方式的审美化
课堂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包括谈话式、谈论式、归纳式讲授式、重难点讲授法、实践活动式等。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语文课堂教学在实施审美化的过程中,也应在教学方式上具有审美化的意识。通过合理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将情感体验、审美感知注入课堂教学之中,为学生呈现出具有审美意识、审美内容的语文课堂,使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上所具有的美感。例如,在教授《兰亭集序》这篇课文时,可以从书法的艺术角度、文章展现的内容哲思等角度,对课文包括的相关美学内涵进行展现、学习和体验,开展艺术鉴赏和审美的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利用课文进行审美实践活动,获得审美感悟的过程和审美体验。
三、课堂具体教学方法的审美化
语文教师的具体教学方法上的审美化应当遵循“教无定法”的原则,充分开发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对课文的神游意会年”有关,这与我国学者樊富珉、王建中的研究结果一致。另一方面,以笔者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来看,大二的班级心理委员较大三班级心理委员也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因为大三的学生较大二的学生各方面都更加理性和成熟,有了自己的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并努力达成目标,而很多大二学生经历了大一的新鲜感之后还没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容易迷茫和彷徨,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
大二的班级心理委员一方面具有这个年级学生的一般特点,另外,同学的迷茫和彷徨不定也会给自身尚不成熟的他们带来影响和冲击,增加他们的烦恼和困惑。因此,班级心理委员要加强入职培训,培训中要就每个年级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等进行案例分析和讲解,使班级心理委员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自身和身边同学的问题。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班级心理委员的自我和谐都有显著相关,并影响着他们的自我和谐状况。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是对班级心理委员自我和谐影响较大的生活事件。如果遭遇的压力性事件很多,又缺乏相应的支持或不善于利用社会支持,就容易导致心理的失衡。
教学审美化范文4
一、游戏导入洋溢无声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教学中,很多老师用游戏导入课程。教学游戏是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会集体生活的乐趣、学习科学知识等都很有用。
比如: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的时候,我设计了“手指操”这一环节。正式上课之前,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今天早上做操了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做了!”“老师今天带你们做一节与众不同的操――手指操,好不好?”同学们都议论纷纷,“手指操?怎么做呀?”“手指操,真奇怪的名字呀!”接着,我开始边喊节拍边做,学生的小眼睛都盯着我的双手,一个、两个、三个……他们都情不自禁地开始跟着节拍做起来。操做完了,我说:“小朋友们的手真巧,这么短的时间就能把这么难的手指操做得有模有样了。不太会的小朋友也不用急,只要你们多练习,一定能做好。大家想一想:这双灵巧的手平时都可以帮我们做些什么?”顺势引入新课的学习。
这样富有情趣的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教学活动从以往纯粹的认知活动变成审美活动,带给学生丰富的审美享受,使教学更具张力和感染力。
二、情境导入体现震撼美
俗话说:通情才能达理。教师要善于挖掘教育主题中的情感因素,多选择一些与儿童生命“同构”的素材,鼓励学生思考,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比如:教学《从一滴水说起》时,教者选用了电影《美丽的大脚》中的一个特写镜头,故事描写了一群与学生年龄相仿的孩子听到隆隆的雷声时,就像训练有素的战士一样冲出教室去接水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让学生的心一下子进入角色,拉近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再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回忆停水时的感受,通过观察图表、文字以及生活中的画面,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最后将学生的视线拉回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通过自家用水情况的调查,了解我国水资源的浪费情况,明白节约用水要从身边做起的道理。
三、体验导入感受关爱美
体验导入,即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游戏活动,并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进行总结,引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例如:《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的教学中,课一开始,执教老师就选了两名同学到讲台上,“请用这两块黑布蒙住眼睛,然后走到教室门外。”这两个学生按照要求蒙好了眼睛,他们东摸西摸,东碰西撞,费了好大劲,却怎么也走不到门口。座位上的学生看了大笑。哄笑之余,不少学生都在感叹:盲人走路真难啊!
接着,执教老师又让这两个眼睛上蒙着黑布的学生在黑板上写字。这两个学生伸出手,摸了老半天,也没碰到桌子边,更别说写字了。这时,教室里的笑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关切的目光和轻微的叹息声。
师:“找不到笔,那么,你们就坐下吧。”
生:“老师,我看不到凳子在哪儿。”说着,他无奈地拉下了眼前的黑布。
师:“是啊!一个残疾人,在衣、食、住、行、学习、生活等方面,都有许多不便,如果你是个残疾人,这时候,你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吗?”
“非常渴望。”这时候,同学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我。
“将心比心,面对身边的残疾人,你愿意帮助他们吗?”
深刻的体验,犹如一个个重锤,叩击着学生的心灵。
……
情感的生成是通过“体验”实现的。冷冰冰的说教、训导,何以打动学生的心灵?而本课的导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一种同情残疾人,关心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情感在心中油然而生。没有说教,没有指令,只是凭借着真实而又真切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受生活的真实之美,关爱之美。
教学审美化范文5
关键词:自主阅读;情境细节;美化设置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6-0032-02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阅读教学,是一种弘扬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是一种大力创设情境、开展自主阅读、提高阅读成效、提升阅读品质的审美过程。
情境细节一:营造审美化阅读环境
开展自主阅读,首先必须营造良好的审美化阅读环境。只有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学生的阅读行为才能真正成为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学生才能在自主阅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阅读感受。因此,我们首先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实现与文本的交流,与作者的交流,实现感情的沟通,疑问的解决。其次,我们要为学生创设自由交流与沟通的氛围。因为在富有个性化的学生自主阅读中,由于受知识经验、生活经历和智力水平等的限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往往难以一步到位,从而产生认识上的一些偏差、疑难和困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交流的氛围,营造一种和谐、轻松、愉悦的交流情境,学生就可以在体验的交流中、观点的碰撞中,逐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逐步提升自己的判断能力,理性地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与正确性,并采取多种阅读手段和思维方式,最终实现对文本的较全面而深入的认知与赏析。
审美化阅读环境包括了空间、时间、声音、灯光、颜色、氛围等因素。现代行为主义认为,经典条件反射特别是情感反应,在任何场所任何时间都会发生。学生对学校、课程、教师和相关阅读对象的情感态度,大部分是通过对环境诸因素的无意识感知来实现的。因此,环境诸因素会对学生的自主阅读产生或愉快积极或抑郁消极的刺激作用。这种无条件刺激可能显著地影响这门课。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加强阅读环境因素如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课程与教学文化的审美化建设,充分发挥环境因素在学生自主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情境细节二:激发审美化阅读期待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实验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期望,可以直接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期望值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对学生的充满期望的眼神、鼓励的手势和友好的态度会增强学生的信心,调动学生的潜力,呈显出学生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自我潜质,而反向的期望和行为恰恰呈现出相反的结果。
因此,教师如果能用既丰富多彩又和谐的体态语言来传达教学信息,就能使学生更直接、更形象地接受,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审美化阅读期待,从而使自主阅读行为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有心理学家通过测试得出一个有趣的公式:信息的传达=7%言辞+38%声音+55%面部表情。在面部表情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眼神。因此,教师的目光要真诚面对,要能使学生从教师的眼神中读到真情和希望,进而激发积极向上的信心。教师用体态语组织师生之间的交流,给学生以期望暗示,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阅读心理研究表明,阅读就是读者将书面材料提供的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整合,从而建构出意义的过程。因此,在教师的多向鼓励行为下,学生会逐步形成由已有的阅读经验构成的主观知识经验系统,即阅读期待。并且在自主阅读时,学生学过的各种知识和人生体验都会向文本汇聚,从而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因此,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情感因素、生活经验、思维品质等个性化特征成为制约阅读质量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中要高度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通过上述情境细节的设置,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和潜力。
情境细节三:关注审美化阅读体验
自主阅读是具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的阅读行为。因此,教师要在关注学生阅读注意力和阅读情感的基础上,尊重并珍视学生的具有审美意义的阅读体验。
我们知道,在现实环境中,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但在很多情况下,人只能从许多事物中区分出某些事物并加以清晰地反映,对另外一些事物则显得模糊不清,甚至根本没有反映。这说明,人们对一定事物的认知与接受是具有选择性和审美性的。基于这种选择性和审美性,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只能集中于某事物,同时又离开其他事物,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注意”。
因此,我们在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注意力,关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想方设法聚焦学生的阅读注意力,并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智慧之门。
同时,我们还知道,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碰撞与沟通的过程。纷繁复杂的情绪与情感增添了人们的生活色彩,同时也丰富了人类的内心世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情绪和情感的感染力量,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情感效应。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系统主要是由认知和情感两方面构成的,而且,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因此,如果学生情感平稳,情绪良好,那么,他的大脑皮层就会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状态,就易于吸收知识和信息,有利于激发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品质;反之,就会产生心理情绪,影响知识和信息的接受。
教学审美化范文6
论文摘要: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美育。语文教学,处处是在进行审美教育。即以语文学科为载体,而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满足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之目的。
教育学生识美、爱美,从而去创造美,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应追求的最高境界。正如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是人类崇尚真、善、美的必然结果一样,一个教师,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善于挖掘本学科教材中所深含的美质,以激发学生兴趣,使之“乐学”。在中学诸学科中,语文学科与美育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可以说处处是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当然,在这种审美教育中,由于不同的审美主体(学生)生活经验和审美积淀不同,面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对象(学习内容),理解的深浅度不同,头脑中所贮存的记忆表象(生活经历)多寡不同,对审美客体的美学意味感受就不同。正如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林黛玉一样。为此,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即审美活动过程中,务必因审美主体而异,因客体对象而异而因材施教,努力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最终到达创造美的至高境界。因为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要求。
诗、词、曲、赋、小说、散文等文艺作品中,都凝聚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它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丑、恶,表现着巨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在教学中适当剖析,可利用美的事物,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譬如李清照的《如梦令》,那藕花深处鸥鹭惊飞的美景,怎能不让学子们为这自然的外在形式美而鞠躬倾倒,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贾平凹的《小桃树》中,那在风雨中飘摇又倔强挺立的小桃树形象,又不能不让人为这自然之物的神韵所叹服,它用美的呼唤启迪着人类的心灵。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讲解,又促使学生对教材字里行间的小桃树形象进行深入地审视,继而又赋予它以新的文化精神内涵的美,使学生从心中涌起奋发向上的豪情。这样,便完成了由欣赏美到创造美的过程。贺敬之、丁毅执笔的歌剧《白毛女》,主人公喜儿的纯洁善良、热爱生活,以及王大婶一家与杨白劳一家之间所表现出来的纯朴的人情美,与黄家鬼门关的险恶、狡诈形成审美意义上的鲜明的美丑对照,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旧社会本质的不同,而“惩恶扬善”的思想也同时得以弘扬。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审美意义就在于,他以自己作为封建科举制度牺牲品由生而死的经历,向人们毫不保留地展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使人们由孔乙己这一审美客体,进而产生了鲁迅所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理感受。德国诗人海涅曾说,“在一切创造物中间没有比人的心灵更美、更好的东西了。”这句话道出了人追求美的真谛:一个人的外在美固然重要,但更要注重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指蕴藏在人的内心之中的思想、智慧、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个性倾向等品质在全面和谐发展中构成的美。《第二次考试》一文中的陈伊玲,这位报考音乐学院的姑娘,穿着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西裤,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报名表上那姑娘的照片,是一张朝气蓬勃的,惹人喜欢的脸,教学时要把这仪态美的陈伊玲,演唱后表现的谦逊美,以及公而忘私忘我救灾所表现的心灵美的陈伊玲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展示出主人公陈伊玲的整体形象美。
其实,文艺作品以外的文字——应用文的教学也并非与美育无关。从书信类应用文的格式看,顶格称谓表尊重的形式,即会令读到此种应用文的人,内心荡起愉悦的美感。因为它是礼貌文明美的表现。固然,这种美感层次是较低的,比不上更高层次的美,但它是由感受文化内涵时所得到的。无论是文艺作品的教学,还是应用文体的教学,都需要教师去探入挖掘其中所深含的能够启迪人类心灵,并使之得以崇高的因素。当然,教师当以健康、饱满的情感投入其中,去感受,去陶冶,因为没有情感就没有美感的产生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