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的流动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金的流动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金的流动性

资金的流动性范文1

【关键词】 资金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预期;房价

众所周知,2009年3月份以来,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房地产市场告别了短暂的低迷,重回急涨的态势,走出了一轮量价其升的大牛市行情,主要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和交易量都创了历史新高。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美国采用“债务货币化”来挽救经济,首先大量增发债券,又由央行印发钞票购回债券,从而大量增加流通的货币,扩散信用。美国增发货币带动了欧洲各国大量增发货币,迅速形成全球性货币增发潮,促使通货膨胀预期到来。鉴于国际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资金开始大规模流入中国。加之,中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而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不可避免地制造了经济体内的流动性过剩。2009年流动性过剩让我国房价在金融危机后,从短期的弱势下跌到后来一路狂飙,并且不断创出历史新高。

一、推动房价上涨的需求因素

1.正常需求:供不应求。中国经济正处于强劲增长时期,国民对住房的正常需求非常旺盛,新增住房供不应求。主要有五个原因: (1)人口增加。1982年全国人口10.1亿,2008年13.28亿;(2)城镇化程度上升。1982年城镇人口2.148亿,占总人口比例21.1%;2008年城镇人口6.0667亿,占总人口比例45.7%,平均每年净增城市人口1743万人;(3)居民收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在1982年471元,2008年11242元,银行居民存款持续上升;(4)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城市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在1982年是8.2平方米,2008年是27.1平方米;(5)家庭规模小型化。由1987年的每户3.5人降低到2008年2.9人,新增家庭数/新增住房套数 = 1:0.8。

2.投机需求:涉及资金流,产生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如果在社会上流通的货币超过了正常的需求,就是资金流动性过剩。产生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1)外部资金流入。由于外贸顺差和外资流入造成的外汇占款增加是资金供给猛增的主要原因。2008年3月,美国金融危机急剧恶化,大量资金撤回美国和欧洲。10月,净外资流出大约680亿美元,2009年1月,净外资流出大约792亿美元,使得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全面萎缩。随着美国金融市场趋于稳定,外资回头,在2009年4月以后大量资金流入中国。外汇储备从1.9万亿迅速上升达到2.4万亿美元,同比增加23.28%。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容量:2009年1~4月,平均每月商品房销售额:北京:159亿元,上海:240亿元,广东:244亿元。外部资金流入量:2009年5月,外资净流入612亿美元,合人民币4160亿元,只要有10%流入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就足以将房价抬高。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导致外资不断流入中国,2010年前4个月新增外汇占款约为11225亿元,假定货币乘数为4,新增外汇占款能产生的货币供给增量将高达4.5万亿元。截至2010年4月底,广义货币余额65亿元。货币流通性泛滥,资本市场压力很大。

(2)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由于金融市场的发展,不仅基础货币数量在增加,而且货币乘数也一直呈上升趋势。商业银行的平均货币乘数在2000年为3.77,2002年超过了4,2006年4月超过了5。自2008年9月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和信贷快速增长,经济呈V型复苏。影响货币和信贷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货币乘数,它反映了基础货币的扩张能力。

(3)货币超额发行。在2007~2009两年内货币供应量增加了18万亿元,增加47%。2007年12月,货币供应量(M2)增速为16.72%,2008年12月为17.82%,表现为逐年递增,特别是2009年3月的25.51%上升至11月的29.74%,快接近30%的增速。宽松货币政策必然使得银行超额准备金迅速上升。促使银行增加贷款,从2003到2008年平均每年新增贷款3.3万亿。截止2009年12月末,各项贷款余额39.97万亿,同比增加31.74%。2009年全年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59万亿,同比多增加4.69万亿。这种货币超额发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经济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和九十年代中期物价持续上涨和经济波动。如在1990~1996年间,我国的货币供应量(M2)增速平均都在25 %以上,由此直接导致了在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泡沫经济和平均10 %以上的通货膨胀率,给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同样的原因也造成了1988年和1989年高通货膨胀(分别为18.5%和17.8 %)和民众对经济前景的恐慌。在泡沫经济下,房地产价格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货币发行量过多,并且分配不均衡。

(4)负利率有可能使银行存款外流。尽管2009年1季度贷款急剧增加,但是存款数量也急剧上升,存贷差并没有明显下降。国内市场内需不旺,储蓄率居高不下,大量资金积压在银行,其中以相当一部分资金具有较高的流动性。2008年3月居民户存款19.4万亿,2009年3月居民户存款25.1万亿,新增5.7万亿,平均每月增加4700亿,一线城市商品房每月销售额只有150~300亿元。2009年底,存款基准利率为2.25%,消费物价指数(CPI)为1.9%,真实利率只有0.35%,扣除利息税之后,实际利率非常低。如果通货膨胀率上升,很容易出现负利率,导致银行资金外流。在2008年全国商品房销售总额只有2.4万亿元,如果银行部分存款流入房地产市场很容易推高房价。能不能提高银行利率,把这些资金留在银行里?中国的利率政策空间很小。银行把70%以上的贷款都给了国有企业。如果利率大幅度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国有企业利润下降,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美元利率下调,外资流入,压缩货币政策空间。国内因素:货币增发超速。国外因素:输入型通涨压力。2008年原油对外依存度47%,铁矿石对外依存度57%。原油价格从2002年的22美元/桶上升为2009年底80美元/桶。2008年铁矿石价格涨幅为65%~71% 。国内外因素的影响,就会出现可怕的通货膨胀预期,房价的上升会刺激更多的银行存款流出以寻求更高的回报。这些流出的银行存款主要进入了股市,另一部分进入了房地产市场。无论从微观层次还是从宏观的角度都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这个趋势。

二、资金流动性过剩对房价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一)影响

推动房价上涨的需求因素之一的投机需求:其买进的目的是为了卖出,价格越高越买,需求曲线具有正斜率。社会总需求曲线是正常需求和投机需求的合成。当投机需求特别旺盛的时候,社会总需求曲线具有正斜率。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在房地产领域购买力严重向富人倾斜。作为投资或投机的住房购买力持续上升,和人均收入并没有很大的关系,资金流动性过剩产生大量投机性需求,大量投机性需求是推动房地产价格不健康上涨的重要因素,对资金流动性过剩的严格监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对策建议

(1)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减少国际资游套汇的机会。谨慎进行资本账户开放,对资本流入自主调控。(2)加强货币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的主导地位,制定有效的货币政策,管理好货币供应量(M2)的投放,从而控制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局面。(3)呼吁政府出面“把房价打下去”这样的要求是不符合经济规律。政府必须坚定改革开放的道路,不搞计划经济由政府直接设定房价,应该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加快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制度化、法律化进程。

参考文献

[1]何长松.房价“飙升”的背后.海内与海外.2010(2)

[2].关注房地产市场[J].望.2005(19)

资金的流动性范文2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股市;中小企业;通货膨胀;次贷危机

一、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分析

衡量资产流动性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资产变现成本,成本越低流动性越强;二是资产变现的速度,变现速度越快,流动性越强。存货比例、存贷变动率、流动性资产负债比例都是可以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指标。而我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指标规定主要有:存贷比不得超过75%,流动性资产比不得低于25%。据统计,1999~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比从99.7%下降为56.7%,流动性资产比从2001年开始上升,至2005年超过25%。

二、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对过剩的原因分析

关于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对过剩的原因,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归其根本原因于我国当前结售汇制度,认为我国外汇占款的迅猛增加导致了流动性的大量投放。二是商业银行作用的货币乘数的扩大是流动性过剩的主要推动因素。综合以上说法,即是商业银行内部资产的优化以及经济大环境的推动共同促进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三、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对过剩的几点思考

首先,中国股市在近两年创造的“奇迹”使大量的资本在瞬间蒸发,在股市火的时候银行连连提高利率,以此回笼货币,效果甚微,此时中国商业银行还能处于流动性过剩的一个状态。笔者认为,主要是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政策及中国各大商业银行上市的作用,再贴现、再贷款及黄金和外汇的政策促使商业银行的表内形势大好,而中国四大商业银行先后上市,创下发行记录,也可以看出一个道理,股市的钱回不来我们也要去“圈”回来。

中国历来有国有企业、大型企业贷款多又快的风气,商业银行既要完成一定的贷款任务,也要承担不能按时收回款项的风险,因此贷款给国有大型企业便是双向的保障。中小企业的小规模经营及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特性,使得银行在处于对自身利益考虑的情况下审核严、发放贷款谨慎。因此,笔者认为无论在哪种流动性情况下,中小企业的贷款都是相对较难的。为此,国家也出台相应的政策专门扶持该类型企业的贷款及发展。

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声称我们的通货膨胀是轻微的,是正常范围的。现在来看,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在中国政府的监控下确实是可控的。但不可否认,近两年来中国一直存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股市市值、物价等问题都是了大家关注的问题,但总结到一个现象就是通货膨胀,看起来中国的一切东西都更值钱了,甚至是人民币,但是人民币国内的实际购买力在下降。笔者认为,中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和通货膨胀的切合点就是货币。中国各商业银行遵循着中央银行控制通货膨胀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就是针对货币的控制。

再者,笔者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是信用问题,基层的贷款者无法还款,信用是金融事业的基石,基石出了问题,那各个环节都会震动,那么资产证券化涉及的环节越多牵连就越广,在聪明的资本家转嫁风险的时候自己就进入了危机的一环,只要起初在这里拿过好处的,势必谁也逃不过。因此,美国各个商业银行迅速地出现流动性过剩甚至危机的转换是有其特殊的背景和性质的。在现今的中国,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种类并不多,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仍然比较传统,因此,中国商业银行还没有机会面对这种瞬时的转换。

参考文献:

[1]杨学莱.流动性过剩、中长期贷款与银行稳定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6).

资金的流动性范文3

跨境资本流动有多种分类方式,按照流动主体可分为官方资本和私人资本;按流动周期可分为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国际上测度跨境资本流动状况,主要沿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不含储备资产变动)。

直接投资。直接投资通常是指以获取有效发言权为目的的投资,其显著特点是一经济体的居民对另一经济体的居民实施管理上的控制或重要影响。根据中国的法律,外资比例必须不小于25%才算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统计中,直接投资的门槛为10%或以上。直接投资方式包括股权、实物、无形资产、不动产等。

证券投资。证券投资是指以购买证券(包括股票、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等)的方式进行的跨境投资,这是机构投资者常用的投资方式。其跨境交易均未达到10%的表决权。例如,当股票投资从去年的9%增持到10%时,需要在国际收支平衡表减记证券投资9%,同时记直接投资10%。

其他投资。其他投资为资本和金融项下的剩余类别,是指没有列入上述渠道以及储备资产的跨境交易和头寸,包括长短期的贸易信贷及融资、国际贷款、货币和存款以及其他类型的应收应付账款。其中,贸易信贷(或称“商业信贷”)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供给者与需求者间的信贷或是预先付款而形成的短期资本流动;贸易融资是指银行对进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短期融资或信用便利。国际贷款是指通过银行等中介机构进行的借贷。

需要说明的是,跨境资金流动具有严格的定义和规范的统计标准。投机性资本流动(即俗称的“热钱”)是指为追求最小风险下的最大收益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跨境资本,是跨境资金流动的一部分,有理论上的定义,但无严格意义的统计规范和标准,这种投机性的资本流动往往并不采取特定的流动形式和渠道,有时甚至混同在贸易和服务贸易等账户中。

中国三套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数据

国际上,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主要靠采集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目前编制标准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拟于2015年过渡到第六版。国际收支平衡表按权责发生制记录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所有经贸往来,能够全面反映一国与世界经济交往的基本状况和基本趋势。2012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达到7.5万亿美元。

为了保证国际收支统计的准确性,中国实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主要通过1996年建立的国际交易报告系统采集对外资金收付数据。在此基础上,中国建立了跨境资金收付统计体系。跨境收付数据按照现金收付制反映企业、个人等主体在境内外之间的资金划转。与此同时,1994年汇改建立的结售汇制度催生了结售汇统计。2012年,企业、个人等主体通过银行办理的跨境收付交易达3500多万笔、金额5.1万亿美元;结汇和售汇总额2.8万亿美元。以上三套数据基本涵盖了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的交易、收付和兑换全过程(见图1)。

相对于单一的国际收支统计来说,当前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所依赖的数据体系具有如下优势:首先,统计频率更高。跨境收付数据基本的统计和监测频率为月度,实际上可以按日采集逐笔数据。结售汇数据基本的统计和监测频率也为月度,可以按日监测总量数据(即不区分交易性质、交易主体等)。其次,口径更加广泛、维度更加多元。跨境收付和结售汇统计数据不但参考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交易项目进行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等不同交易性质的统计分类,还可以区分外资企业、内资企业、居民个人、非居民个人等不同的交易主体,以及国内的地区和银行分类,等等。此外,跨境收付统计还可以按照境外对手方国别、跨境收支交易币种等标准进一步分类。最后,更加全面地呈现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状况和外汇市场供求压力。国际收支、跨境收付、结售汇和补充统计分别反映境内主体涉外交易及资本流动的不同环节,各环节的数据比较还可以反映外汇存款、贷款、人民币结算等很多与外汇相关的问题。

从进出口、跨境收支和结售汇等流程图(见图2)看,各环节数据差异反映了企业在贸易中的财务运作行为。例如,企业出口后收款可能是外汇,也可能是人民币。企业收到货物贸易项下的外汇货款后,可能存入银行,或偿还银行外汇贷款,或卖给银行(即货物贸易结汇)。

海关进出口和货物贸易跨境收付不一致

出口与货物贸易跨境收入的差异可以反映企业出口收款周期,以及相关的贸易信贷等情况。从海关进出口和货物贸易跨境收支的对比看,2007年以来,中国企业的出口收入率和进口支出率总体上有所上升,说明中国企业的外贸货款结算速度有一定改善,这也反映了企业外贸订单短期化、规避外贸外汇风险倾向。

出口收入率和进口支出率的明显波动,还可以反映国内外宏观环境对企业收付款的影响(见图3)。例如,2008年底2009年初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期间,境外交易对手资金紧张,对中国进口的付款要求提速。同时,由于人民币存在贬值预期,企业尽快支付进口更加合适,进口支出率大幅攀升。此外,当时中国企业出口收款难度有所加大,出口收入率下降。总的影响是,当时货物贸易跨境净收入的资金规模远小于进出口顺差。再如,2010年年初和2011年年初中国都出现了出口收入率上升、进口支出率下降的情况,导致货物贸易跨境净流入超过净出口,主要是因为当时外部流动性比较宽松,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为避免汇兑损失或者获取汇兑收益,企业出口后尽快收取货款的意愿较强,进口后推迟购买支付外汇的倾向增多。这又得益于银行提供远期信用证承兑贴现、进出口押汇、海外代付等跨境贸易融资。

货物贸易跨境收付和货物贸易结售汇数据不一致

从货物贸易跨境收支和货物贸易结售汇的对比情况看,企业货物贸易跨境收入结汇率的波动没有支出售汇率那么明显,说明企业主要通过支付进口货款时的财务运作,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人民币升值预期高涨,企业都不愿意通过从银行买外汇的方式(即售汇)支付进口,而是使用了很多外汇贷款支付进口,导致支出售汇率很低。在此情况下,企业结汇稳中有升,但购汇明显减少,最终增加了外汇储备。危机爆发期间,人民币出现贬值预期,银行外汇贷款资金紧张,企业更多从银行购汇支付进口,使得支出售汇率大幅增长,外汇储备积累放慢。危机以来的几次波动也都与市场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对结售汇差额和外汇储备变动造成较大影响(见图4)。

根据图2,货物贸易结售汇和货物贸易收付汇之间的关系如下式:

货物贸易结售汇差额=货物贸易收付汇差额+境内贸易融资净额+货物贸易人民币净支付+其他因素

根据上述公式,我们可分析出2013年前10个月货物贸易结售汇3349亿美元(见表1),除了货物跨境收付净额1263亿美元外,其他渠道还有境内贸易融资推迟购汇(占38%)和人民币净支付替代购汇(占31%)。

结论

中国跨境资金流动以稳定的实体经济资金为主。长期来看,进出口和直接投资是中国主要资金净流入渠道,占2008年至2013年上半年非银行部门结售汇顺差1.8万亿美元的77%。因此,需要继续贯彻“扩内需、减顺差、调结构、促平衡”的战略。

长期来看波动性跨境资金流动净额占比较低。稳定的资金流动除了外贸和外商直接投资外,还有境外投资收益和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筹资,上述四项总额2001~2012年合计32730亿美元。同期外汇储备增量(32611亿美元)与其差额(119亿美元),可称为波动性跨境资金流动净额,也可视为热钱的一种算法。总体看,热钱的比例较低。当然这也不绝对是热钱。2012年流出较大是由于企业持汇意愿上升实现了“藏汇于民”,而不是卖汇给央行(见图5)。

企业财务运作加大了跨境资金的短期波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复苏进程、债务危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等对国际金融市场时有冲击,导致人民币双向波动加大。同时,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推进,境内机构和个人对汇率、利率等价格信号日益敏感,更加善于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调整财务运作,如通过外汇贷款、贸易信贷管理进出口收付款周期、资金配置等,规避汇率风险或者套取收益(见图6)。2008年以来,货物贸易进出口和直接投资顺差相对稳定,其他跨境资金流动多体现企业的这种财务运作,是结售汇差额波动的主要影响渠道。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操作主体在境内而非境外。我国跨境资金流动主要是外贸企业在境内银行帮助下的财务运作。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主要渠道在明而非在暗,主要是通过银行跨境融资和外汇信贷套取利差和汇差。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长期动因是实体经济而非单纯市场套利,外贸顺差、外商直接投资、境外上市筹资和境外投资收益占绝大多数。

资金的流动性范文4

关键词:流动资金 计算公式 周转次数 总成本费用

1 流动资金概述

财务分析,是可行性研究中判定项目财务可行性的重要工作,是投融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是在现行会计规定、税收法规和价格体系下,通过财务效益与费用的预测,编制财务报表,计算评价指标,考察和分析项目财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财务生存能力。

流动资金是指项目运营期内长期占用并周转使用的运营资金。

流动资金是财务分析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它不仅直接关系到总投资的高低,而且影响着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及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的计算。

2 流动资金计算过程

流动资金的计算有两种方法:扩大指标估算法和分项详细估算法。财务分析中常用的是分项详细估算法,本文只介绍此项方法。

财务分析中,流动资金的计算基础是“总成本费用估算表”、“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折旧及摊销估算表”及企业近几年三大报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因此,在上述表格及资料准备完成以后方可进行流动资金的计算。

2.1 计算公式

流动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流动资产=现金+存货(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应收账款+预付账款

流动负债=应付账款+预收账款

2.2 周转次数的计算

周转次数计算公式如下:

(1)N现金=2*主营业务收入/(年初现金余额+年末现金余额)

(2)N原材料=2*主营业务成本/(年初原材料余额+年末原材料余额)

(3)N在产品=2*主营业务成本/(年初在产品余额+年末在产品余额)

(4)N产成品=2*主营业务成本/(年初产成品余额+年末产成品余额)

(5)N应收账款=2*主营业务收入/(年初应收账款余额+年末应收账款余额)

(6)N预付账款=2*主营业务收入/(年初预付账款余额+年末预付账款余额)

(7)N应付账款=2*主营业务成本/(年初应付账款余额+年末应付账款余额)

(8)N预收账款=2*主营业务成本/(年初预收账款余额+年末预收账款余额)

一般情况下,每项周转次数的确定应取近几年平均值,剔除掉不正常年份计算值,以期得到和项目实际情况相符的周转次数。

2.3 各项数据的计算

在周转次数计算好、同时“总成本费用估算表”、“折旧及摊销估算表”做好以后,就可以进行流动资金的计算。

具体各项目数据计算公式如下:

(1)C现金=(年工资及福利费+年其他制造费用+年其他营业费用+年其他管理费用)/N现金

(2)C原材料=(年外购原辅材料、外购件费+年外购燃料及动力费)/N原材料

(3)C在产品=(年外购原辅材料、外购件费+年外购燃料及动力费+年工资及福利费+年其他制造费用)/N在产品

(4)C产成品=(年经营成本―年其他营业费用)/N产成品

(5)C应收账款=年经营成本/N应收账款

(6)C预付账款=(预付年外购原辅材料、外购件费+预付年外购燃料及动力费)/N预付账款

(7)C应付账款=(年外购原辅材料、外购件费+年外购燃料及动力费)/N应付账款

(8)C预收账款=年预收营业收入/N预收账款

3 以项目为例,计算流动资金

该项目新厂区征地面积约300亩,建设内容主要有生产厂房、食堂、气源站、液化天然气站、大门及门卫等。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建设期1年,建成后可实现年产5000架高端液压支架的生产能力,可实现销售收入112821万元(不含增值税)。

3.1 周转次数

分析该企业近5年利润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各辅助报表后,计算出近5年N现金、N原材料、N在产品、N产成品、N应收账款、N预付账款、N应付账款、N预收账款,剔除不正常年份数值后取平均值,得出N现金=12,N原材料=8,N在产品=8,N产成品=10,N应收账款=8,N预付账款=6,N应付账款=6,N预收账款=6。

3.2 “总成本费用表”中各项数据

(1)年外购原辅材料、外购件费

本项目原辅材料主要有:钢板、管棒材、铸锻件、焊材;外购件主要有阀类、结构件、高压胶管、橡胶密封件等。

经选取量大、有代表性的产品类型仔细测算,本生产纲领内,年外购原辅材料、外购件费为69949万元。

(2)年外购燃料及动力费

本项目燃料及动力能源主要有电、氧气、CO2气体、天然气、氩气等。

经测算,本项目年外购燃料及动力费为3385万元。

(3)工资及福利费

工资及福利费,参考企业近3年全厂职工工资及福利费年人均工资,并考虑到达产年后一定的增长予以计算。

本项目设定人员1735人,年人均工资按照4.2万元、五险一金等按照工资的60%计算。本项目达产年年工资及福利费=1735*4.2*1.6=11659万元。

(4)年其他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及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劳动保护费等。其他制造费用是指制造费用中扣除管理人员工资及福利费、折旧、修理费后的其余部分。

经分析、测算,并考虑企业达产年后生产技术的进步从而引起制造费用的降低,年其他制造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2%,为112821*2%=2256万元。

(5)年其他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管理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主要有公司经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其他管理费用是指管理费用中扣除工资及福利费、折旧费、摊销费、修理费后的其余部分。

经分析、测算,并考虑企业达产年后管理能力的提升,年其他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3%,为112821*3%=3385万元。

(6)年其他销售费用

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专设销售机构的各项经费,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广告费等。其他销售费用是指销售费用中扣除工资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后的其他部分。

经分析、测算,年其他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3%,为112821*3%=3385万元。

(7)年经营成本

经营成本为以上(1)-(6)项之和,(1)+(2)+(3)+(4)+(5)+(6)=69949+3385+11659+2256+3385+3385=94019万元。

(8)折旧及摊销

参考“折旧及摊销估算表”,年折旧及摊销费用为4048万元。

(9)财务费用

本项目无贷款,财务费用为0。

(10)年总成本费用

年总成本费用为经营成本、折旧及摊销费用、财务费用之和,(7)+(8)+(9)=94019+4048+0=98067万元。

3.3 “流动资金估算表”中各项数据

由以上数据可得,

(1)C现金=20688/12=1724;

(2)C原材料=73336/8=9167;

(3)C在产品=87248/8=10906;

(4)C产成品=(94019―3385)/10=9063;

(5)C应收账款=94019/8=11752;

(6)C预付账款=20982/6=3497;

(7)C应付账款=(69949+3385)/6=12222;

(8)C预收账款=78972/6=13162。

流动资产=现金+存货(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应收账款+预付账款=46109;

流动负债=应付账款+预收账款=25384;

流动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20725。

4 总结

经计算,本项目流动资金为20725万元。本项目达产年销售收入为112821万元,经验证,销售收入/流动资金=112821/20725=5.4次,符合项目实际情况,说明本项目流动资金的计算是准确的。

资金的流动性范文5

【摘要】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不平衡以及单一的金融政策,我国区域资金流动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本文对我国区域资金流动不平衡性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利用泰尔指数对区域间资金流动的不平衡性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资金流动;不平衡;泰尔指数

【作者简介】李兴汉,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资金流动是指其所有者在追逐效益的过程中,使资金由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转移,或由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转移。由于资金在流动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我国区域资金流动存在着明显的收益水平不均衡现象。在此情况下,只有当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收益水平比发达地区高,资金才会由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然而这在实际中是很难实现的。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但同时也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由此导致资金区域流动的不平衡,反过来资金区域流动的不平衡又加剧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

一、我国区域资金流动不平衡的现状

(一) 金融机构发展和分布的不平衡

在我国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区域金融不平衡的状况严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区域金融依然会保持以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为主导,间接融资占统治地位的格局。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采用总行-分行体制,由于商业银行与生俱来的逐利性质,各行采用行政或者经济的手段统筹安排其分行的资金,以求全行效益的最大化。在东部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银行贷款收益往往比内陆地区高,风险却比内陆地区低。如此一来,各行会不断加强对各分行信贷状况的调整,从内陆欠发达地区吸收资金投向东部发达地区。各商业银行不约而同地定位于经济发达地区,资金向大中城市流动的趋势非常明显。

如表1 所示, 东部地区存款余额的比重为58.2%,是中部地区的2倍左右、西部地区的3倍左右。东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比重比中部高出几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高出十几个百分点,而且东部地区金融机构相对来说更为多样化,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加剧了资金流动的不平衡性。

(二) 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平衡

1990 年11 月26 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股票市场为上市公司融得了大量社会资金,成为优化资金配置、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向“资产池”方向发展。

但同时应当看到,我国的上市公司大量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的上市公司所占比例很小。券商的分布格局同上市公司基本一致,东部和中西部严重失衡。东部地区不论是券商的数量、分布,还是市场占有率都占有绝对优势,主导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截止到2012年末,全国共有2494家境内上市公司。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的境内上市公司分别是1621 家、512 家、361家。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占到了65.0%,而当年东部地区的筹资额更是占到了66.9%。很明显,我国资本市场呈现出地域上的不平衡性,社会资金通过资本市场从内地欠发达地区大量流向东部发达地区。

(三) 直接投资的不平衡

2012年,东部、中部、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18.9%、25.7%和24.9%,中部和西部增速均超过了东部。但如表1所示,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状况依然呈现明显的地域性不平衡。2012年东部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5万亿元,占全国的41.2%,远超中西部地区。2012年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624.5亿美元,占全国的55.9%,超过中西部地区之和。直接投资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了资金流动地区间的差距,进而拉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四) 对中西部地区的倾斜政策引发的资金流动不平衡

1994年,我国实行了分税制改革。目前,对税源大而集中的中央税贡献最大的是东部地区,中央通过转移支付将东部地区的资金转移到中西部地区,通过税收的再分配、发行国债等完成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补贴。另外,我国存在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政策性融资方式把资金投向中西部地区。我国近年来实行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通过减免税收、扶持优势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优惠等进一步引导资金流向中西部地区,拉动当地的经济增长。

二、导致我国区域资金流动不平衡的因素

(一) 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反映在资金流动上,主要表现为资金的来源用途。东部发达地区资金的来源要广得多,信用扩张的范围也较大。欠发达地区资金来源非常有限,信用扩张的余地很小。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了地区间资金运行、资金流动的不平衡。

由于地区之间经济水平的差异,资金使用效率也不同。东部发达地区充满了商机和活力,大量的社会资金通过对周围地区的辐射被吸纳进来。而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所有者为了逐利往往把资金投向发达地区,造成资金的流失。

(二) 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东中西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也存在着较大差异,通过表1可以看出,东部地区无论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数量、银行存贷款余额,还是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都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区域内的资金流动不平衡性也表现得相当明显,甚至超过了区域间的不平衡性。而区域内部资金流动不平衡会带动全国资金流动不平衡。若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那么全国区域性资金流动不平衡问题就很难解决。

(三) 市场化程度的不平衡

东部地区最早改革开放,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较快,市场化程度高,包括银行、证券公司在内的各种金融机构有着较高的拓宽融资渠道的能力。通过规模经营,这些金融机构的运行成本不断下降,资金使用效率不断提高,提升了东部地区整体的资本积聚实力。而中西部地区不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市场化程度都比较弱,没有一个业已成熟的金融市场,融资效率处在较低水平。

三、我国区域资金流动不平衡性的实证分析

为了更准确衡量各区域间资金流动的不平衡性,以及区域间和区域内的不平衡性对总体的不平衡性有怎样的影响,文本使用泰尔指数进行实证研究。

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标准,一般作为衡量个人和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指标。目前在中国区域资金流动中,银行存贷款仍占主要地位,因此本文以银行存贷款余额为具体研究对象,设K为全国存贷款余额,R为全国人口数量。Ki为i地区存贷款余额,Ri 是i 地区人口数量。根据国务院对东中西区域的最新划分标准, 东部地区的i=1,2,…,11;中部地区的i=1,2,…,8;西部地区的i=1,2,…,12。用D、Z、X分别表示东部、中部和西部。KD、KZ、KX分别表示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存贷款余额。RD、RZ、RX分别表示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人口数量。TD、TZ、TX 分别表示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泰尔指数。T表示整体不平衡性的泰尔指数。TJ表示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间不平衡性的泰尔指数。T-TJ表示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内不平衡性的泰尔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通过查询国家统计局网站和《中国金融年鉴》(1999~2012),计算得出我国近15 年来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资金流动的泰尔指数,如表2所示。

根据表2,利用Excel 分别做出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存贷款区内不平衡性以及分解的存贷款不平衡性,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显示,东部地区的存贷款区内的不平衡性整体上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且东部地区的不平衡性还呈现一个“倒V型”的态势,即先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一个过程。中西部地区的不平衡性整体上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在大部分年份里中部地区的不平衡性略小于西部地区,而且两者均呈现出幅波动态势,即增大和减小不断更替的过程。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存贷款区内不平衡性均很大,因此东部地区对全国差异的影响也会很大。

图2显示,中国存贷款泰尔指数在整体上呈现“倒V型”,即先上升后下降,与图1中东部地区泰尔指数的走势比较接近。另外,三大区域内差异的泰尔指数始终大于三大区域间的泰尔指数,说明我国的存贷款不平衡性更主要地表现在各区域内部。

四、政策启示和结论

区域资金流动的不平衡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必须首先重视区域资金流动的作用。

首先,金融政策的制定要体现区域化,充分考虑到区域间的平衡以及区域内的平衡。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建立适应每个区域各自发展特点的相应的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场体系,有力促进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即使是三大区域内部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更加具体、更加符合实际的区域化金融政策亟待出台,以打破过去资金基本上呈单向流动的局面。

其次,进一步健全金融体系。深化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根据经济需要和区域平衡发展的双重思路设置机构网点。尤其是东部地区,要改变过去区域内资金流动不平衡的现状,同时促进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流动的协调发展,通过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使得全国的资金流动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再次,要加强各区域间金融合作。东部地区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辐射能力和辐射范围,各区域要协调好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通过金融和财政的双重协调,进一步发挥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乘数效应,减少地区间金融发展的差距,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另外,要重视对区域内金融机构的整合,以合作促发展,增强中西部地区资本积聚实力。

最后,建立专为落后地区设计的专项基金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由于存在地区发展差异的客观情况,很难完全依靠市场对融资进行调节,因为完全依靠市场的结果就是落后地区流失更多的资金,发展更困难。而实行差异化的金融政策,建立专项基金等为落后地区服务的金融机构,无疑有利于改变当前区域资金分布不平衡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馨.区域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2011,(10):101-105.

[2]黎欢. 政府干预、银行改革与区域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转型的影响[J].武汉金融,2014,(4):20-23.

[3]张国俊,苏存.区域金融协调互动发展的内涵及实现路径[J].银行家,2013,(9):50-53.

[4]邓向荣,马彦平,杨彩丽.金融开放背景下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与差异分析——基于参数和非参数的估计[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2,(1):26-35.

[5]曹源芳,谢惠贞,汪祖杰.金融地理对区域金融稳定的作用机理:基于金融功能观的分析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2012,(4):47-51.

[6]何晓夏,章林.中国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研究[J].金融论坛,2010,(1):25-31.

资金的流动性范文6

摘要:本文从如何定义资金流动性过剩、我国资金流动性的规模、过剩的根本原因、过剩利弊分析及对策,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人们的困惑和疑虑,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我国目前的资金流动性状况。

关键词:资金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一、如何定义资金流动性过剩

在近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中,没有哪个概念比“资金流动性过剩”出现得更为频繁。虽然人们在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上达成一定的共识,但内涵却众说纷纭。第一种定义是指实际货币存量高于均衡水平的情形。在这种定义下,资金流动性过剩的潜在危害是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第二种定义是指货币的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并超过了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存量超过了经济增长所必需的数量,这些“剩余的流动性”要么转化为暂时不准备投入使用的定期存款,要么投入到股票等非实体经济领域,其潜在危害是可能导致泡沫经济。第三种定义是指金融机构存贷差的持续扩大和存贷比的持续走低。在这种情况下,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危害是给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造成很大压力。第四种定义是指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的宽松情况。银行间的市场利率往往视为流动性是否过剩的关键表征,该利率可看作是判断流动性状况的一个良好指标。第五种定义是指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强制性的,因而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为超额存款准备金和超储率持续处于高位。第六种定义是指流动性偏好。即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这是凯恩斯提出的,具有严格的经济学定义。从某种意义来说,人们对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定义有点像盲人摸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定义不一样,人们对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判断和采取的措施也有所不同。

二、我国资金流动性的规模

经济学家吴敬琏(2006)在香港表示,中国目前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合8万亿元人民币,而央行只发行了2万亿元央行票据来冲销。这样,在乘数效应下,等于起码有30万亿元的流动性在市场中,中国境内的流动性过剩已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2006)测算,2006年央行到期票据以及新增外汇占款可能释放的流动性在3.6万亿元左右。但也有人认为,我国同时存在资金流动性过剩和资金流动性短缺。目前,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只是一种资源配置不均衡的过剩。一边是社会生产、社会消费有大量的资金需求,另一边是商业银行存在着极大的资金运用压力。很多需要资本流人的领域并没有顺畅的渠道来导入资本,如公共医疗、基础教育等公共部门的投资严重不足,而资本大量聚集在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导致了局部流动性过剩。我国大企业的资金过剩,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却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经济发达地区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普遍面临资金不足问题。城市存在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农村却依然资金匮乏。还有人认为,我国明显存在资金流动性不足。从社会保障来看,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如果要还清社会保障的历史欠账,我国的资金不是过剩,而是短缺。从城乡居民的财富占有以及生活水平的差距来看,国家对农民也有大量的欠账。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2006)预测,“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元至20万亿元”。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的资金不是宽裕,而是囊中羞涩。

三、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

观点之一,资金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在于国内储蓄大于消费。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养老、看病以及孩子教育的问题。由于财政未能充分承担起其应该承担的职能,即不能解决老百姓的公共医疗、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后顾之优,老百姓不敢消费,只有把钱存入银行,从而导致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消费能力的欠缺是产生资金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

观点之二,资金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是外部失衡和内部失衡的共同作用。外部失衡是指中国同时存在着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在我国强制结售汇体制下,贸易顺差的不断增长意味着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伴随外汇储备增长而不断投放的基础货币,最终演化为实体经济中过剩的流动性。内部失衡主要是指中国经济中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恶化趋势,表现为投资相对于消费的过快增长。国内经济投资与消费的不平衡需要通过外部失衡来平衡,而外部不平衡需要资本的流动来平衡,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的格局。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均能造成流动性过剩。

观点之三,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是典型的银行储蓄与投资不协调的结果。由于银行风险控制能力与吸收储蓄能力不相匹配,吸收的存款太多,虽然经济运行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但银行不具备控制信贷风险的技术能力,贷不出去,导致银行的存贷比逐年下降。储蓄不能顺利地转化为投资,使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内部,从而恶化了资金的流动性。

四、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利弊分析

关于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利弊分析大致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是,资金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威胁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隐患,是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流动性过剩会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度增加,银行体系资金泛滥,利率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如果不回收过剩的流动性,要么会引发实体经济投资过热与通货膨胀,要么推动楼市、股市等资产价格上涨,并形成泡沫损害整个国民经济。

第二种看法是,中国目前不是资金流动性过剩,而是资金流动性繁荣。资金流动性过剩和资金流动性繁荣在机理上有根本区别。资金流动性过剩是实体经济出现低迷、资本投资回报率下降状态下的结果;资金流动性繁荣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不断改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反映。资金流动性充足是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动力,可以使中国能够效法西方发达国家,走“财富创造财富”之路。资金充裕也为企业直接融资带来新的契机。

第三种看法是,资金流动性过剩并不可怕。关键是我国要因势利导,巧妙利用当前资金流动性向中国汇集的大好时机,让外资为中国经济向市场机制转型提供资金、技术、管理乃至市场的支持。对于国际游资,没有必要过于恐惧,利用得当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当前我们既存在挑战,但更面临机遇。

五、对策

(一)人民币是否应升值。花旗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2006)认为,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有效方法是保持人民币适当的快速升值。目前加快升值已经是大势所趋。但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2006)认为,人民币过快升值不是明智之举。过快的升值速度,非但不能减少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的继续增加,相反只会给热钱的流入释放出更强劲的信号。兴业银行宏观分析师鲁政委(2006)认为,合适的升值方式不应该是单边升值太多,而应是让汇率在较大的区间来回波动,只有双向波动,企业才有危机感,才会主动寻求各种避险措施,才能实现升值的良好效果。从决策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应该升值还是贬值,的确还需要决策者三思而后行。

(二)是否加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彭兴韵(2006)认为,加息不仅对控制流动性无太多帮助,而且会制造出新的流动性。加息将导致中美利差缩小,本来就对人民币升值趋之若鹜的海外热钱将由此更大规模地涌入中国,这无异于抱薪救火。也有人认为,改变金融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是政府化解流动性过剩的核心。低利率政策不改变,国内流动性过剩就不能缓解。国内流动性过剩也正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的大好时机。二些专家则认为,从提高资金成本、抑制投资过热的角度讲,今年存在进一步加息的空间。但也有专家反对,认为加息很难改变外部失衡问题,无法从源头上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人民币是加息还是维持不变,经济学家也很难达成一致的共识。

(三)提高超额准备金率是否有效。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2006)认为,资金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在于国内储蓄大于消费,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结构性失衡问题。也有人认为,在对冲流动性方面,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是一个效果相对剧烈的工具。它一方面直接冻结银行一定数量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则影响货币乘数,产生多倍收缩效应。如果大幅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就会产生明显的效力。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2006)则指出,调整准备金比率是央行目前较为偏好的流动资金管理工具。提高超额准备金率是否有效不仅有一个客观标准,而且还涉及到人的主观判断。调整超额准备金率的效用还有待于经济学家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