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康复训练健康宣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康复训练健康宣教范文1
【关键词】外伤性截肢;病人;健康宣教
截肢是指截除没有生命或功能,或因局部疾病严重威胁整体生命的肢体。截肢按部位分上肢截肢和下肢截肢,其比例为1:4,下肢截肢更为常见[1]。截肢对病人的心理创伤是非常大的,在护理方面,不仅仅注重心理护理,及时系统的康复护理对恢复病人日常生活能力也至关重要。而为了促进康复护理工作顺利进行,要尤其重视对外伤性截肢术后病人进行健康教育,以促使截肢病人保持健康心理,及早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病人自身生活质量和生活信心。下面结合实际,对外伤性截肢术后病人的健康宣教谈些经验,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健康宣教方法
1.1语言教育:采用口头讲解的方式对病人进行健康宣教,这种健康宣教方式尤其适用于不识字的病人,护理人员要耐心地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
1.2书面教育:将宣教内容写成卡片供病人阅读,不理解处加以解释。这种健康宣教方式适用于文化程度水平高的病人。
1.3示范与指导相结合:通过指导、示范功能锻炼的方法对病人进行健康宣教,使病人更容易掌握康复训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1心理卫生教育 由于截肢多为突发意外事件,肢体的严重创伤使病人不得不接受截除肢体的残酷现实,给病人造成严重的心理刺激,使其极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性格改变、悲观失望心理。为了尽快恢复病人的自信心,使其正确面对今后的生活,提高其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护理人员要注重对病人进行心理卫生教育,要多关心病人,多理解其痛苦,使病人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鼓励病人有继续生活的勇气,同时介绍一些截肢后成功康复的案例,使病人了解到,通过佩戴合适的假肢,也可以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促使外伤性截肢术后病人尽快从躯体和心理现实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树立正确人生观,以最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和后续的康复训练[2-3]。同时,动员家属、同事、朋友等尽可能提供帮助,维护病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尤其配偶和家人是其精神支柱,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帮助其缓冲疾病所带来的压力,树立战胜残疾的信心,抵御创伤造成的损伤。
2.2指导 截肢后1-2天,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患肢肿胀减轻或消除后,为伸直位。告知病人闭上眼睛,感觉患侧肢体与健侧肢体并拢,足尖向上,避免膝下垫软枕。上肢肘下截肢的,静止时肘关节应保持屈曲45°位。
2.3疼痛护理指导 采用数字分级法(NRS)对病人疼痛程度进行评价。方法是将疼痛分为0-10分,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烈疼痛。让病人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进行打分。妥善固定制动是缓解疼痛有效的办法之一,在变换时注意分散病人注意力并适当给予镇痛药物以免疼痛加剧。应用镇痛药物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2.4残端皮肤护理指导 伤口拆线后,每日环形按摩残端,每天早晚用肥皂水清洗残端皮肤及假肢接受腔,避免残端皮肤使用润肤霜等,有利于减轻残端的敏感性,用残端蹬踩,先蹬踩在柔软的物品上,以后逐渐由软到硬,每天数次,每次5-10分钟,增加残端对压力的耐受性。
2.5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及辅助工具使用训练 病人想要尽快恢复自理能力,功能锻炼是少不了的,除了加强对患肢关节及肌肉力量的训练,病人在康复阶段要及早地进行饮食、排泄、更衣、洗漱、翻身、移动等生活能力训练,鼓励病人或协助病人进行平衡能力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避免摔倒。此外,不同的截肢部位应给予不同的指导,上肢截肢者重点训练肩胛、胸廓、背部和肩关节的活动度和肌力;对下肢截肢的病人,指导逐渐扶持双拐下地活动,并有陪护在旁看守,防止摔伤。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早期可协助病人从床上坐位训练过渡到跪位平衡,再过渡到站立平衡,使其尽早练习单腿步行或扶拐步行,训练良好的行走功能。
2.6安装假肢后的护理指导 术后2-3周内使用硬绷带包扎残端,可以有效地减轻肿胀,减少渗出。2-3周以后伤口愈合良好,使用软绷带包扎伤口,凡是穿戴截肢的病人,只要是脱掉假肢期间;残肢要以弹力绷带包扎,做好残端塑形的工作。即刻佩戴临时假肢,佩戴临时假肢可以使病人减轻因截肢而引起的不良心理因素,减轻因心理因素而引起的幻肢痛,使病人尽快适应截肢后的生活。佩戴长期假肢后要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脂肪沉积在残端,而导致假肢接受腔与残端接触不稳。
3体会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病人在整个住院过程中的一系列教育工作,使病人了解有关自己疾病的知识和康复保健知识。对截肢病人进行健康教育能够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有效降低并发症和致残率发生,帮助病人及早恢复机体功能,提高病人自身生活质量和生活信心。通过健康教育,调动了病人及家属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不同程度地掌握了相关护理知识和康复训练的方法,了解了功能锻炼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也使护理人员认识到只有学习更加全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心理学、营养学等多方面知识,才能确保健康教育实施达到预期的目标,且通过健康教育改善了护患关系,促进了指导、合作、参与护患关系的形成。
综上所述,要重视对外伤性截肢术后病人进行健康教育,以提高病人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使其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使其尽早适应截肢后的生活,恢复病人日常生活能力,使其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朱粤菊.截肢患者下肢功能锻炼的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指南,2009(01)109.
康复训练健康宣教范文2
1.方法 传统的健康宣教方法,即入院评估入院宣教健康教育指导出院指导;现代科学的方法是根据脑卒中的康复进程,将宣教过程分为:卧床期坐位期离床期步行期恢复期,在康复过程的不同阶段,分析危险因素,进行科学的指导和宣教,具体内容如下:
1.1卧床期 即软瘫期,指发病1~3周内。此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但患肢肌力、肌张力都很低,腱反射也很低,常常伴有单侧空间忽略。给予良姿位的摆放时早期抗痉挛的重要措施,指导患者及家属翻身前正确移动身体,翻身时拉起对侧床栏,翻身后检查患者有无不适感,对于意识不清、躁动不安者需要两侧床栏保护,必要时使用约束带。指导家属与患者沟通时站在患者的忽略肢体侧,时刻提醒患者该侧肢体的存在,并用粗糙的毛刷、毛巾、振动按摩器等摩擦患肢,增加忽略侧的刺激[3]。
1.2坐位期 此期的康复目标是通过抗痉挛的姿势来预防痉挛模式和控制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可以先进行坐位期耐久性训练[4]:逐渐摇高床头30度、45度、60度直至80度,每天2次,每日早餐、晚餐时进行,每次坐位时间视病情好转逐渐增加,告知患者在走位过程中如有面色苍白、头晕、出冷汗、脉搏细速等即停止练习,扶患者平卧。
1.3离床期 此期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在尚无坐、站中心转移能力时就进行步行训练师违反神经发育原则的,这不仅达不到行走的目的反而加重了膝反张及划圈步态;应鼓励患者进行靠墙站立训练,站立时逐渐将身体重心从健侧移向患者,以增加患肢的本体感觉和躯体的平衡[5]。
1.4步行期 学习平衡杠内患腿向前迈步时,要求患者躯干伸直,用健手扶栏杆;重心移至健腿,膝关节轻度屈曲。家属扶住其骨盆,帮助患侧骨盆向前下方运动,防止患腿在迈步时外旋。当健腿向前迈步时,患者躯干伸直,健手扶栏杆,重心前移,家属站在患者侧后方,一手放置于患腿膝部,防止患者健腿迈步时膝关节突然屈曲以及发生膝反张;另一手放置于患侧骨盆部,以防其后缩。健腿开始只迈至与患腿平齐位,随着患腿负重能力的提高,健腿可适当超过患腿。指导患者利用助行器和手杖等练习[6]。
1.5恢复期 此期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已能独立行走,可能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表现为肢体痉挛、关节挛缩畸形、运动姿势异常等。此期主要指导患者利用健侧肢体代偿患侧的功能,同时着重宣教患者家属对家庭环境的改造,如门槛和台阶改成斜坡,蹲式便器改成坐式便器,厕所、浴室、走廊加上扶手等。
2.效果
2.1阶段式康复宣教更具有针对性,能更好的调动患者康复积极性,循序渐进,有利于患者的学习和掌握,提高康复和健康教育的效果。
2.2阶段式康复宣教更加动态化,可以随时根据患者的运动状态和病情,确定康复训练内容,同时能针对患者的不同康复进程及时调整康复内容,增加康复训练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2.3阶段式宣教[5]在时间上强调全程教育,从患者的卧位、坐位、站立、行走到出院前的家庭改造方面的指导,无不体现了阶段式康复宣教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1] 石凤英.常见伤病的康复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3-84.
[2] 胡国萍,眭万琼,陈蜀萍.老年人跌倒的相关因素及其预防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2,18(5):397.
[3] 时美芳,朱美红,顾旭东.康复护理干预对单侧空间忽略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11
[4] 方定华,陈小梅,李漪,等.脑血管病临床与康复【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41.
康复训练健康宣教范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26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609-02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以人工关节替代坏死髋关节的手术,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缓解髋关节部位疼痛,帮助患者恢复行走功能。尽管目前髋关节置换术已取得了新的发展与进步,但既为手术就必然有其损伤性,术后患者多需卧床制动,后期恢复也有赖于物理康复训练。如何防止术后并发症与促进髋关节功能的康复则成为临床护理的要点。我科通过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取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均收获了较高的满意度,现将临床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均为2011年3月――2012年3月间于我院住院治疗患者,其中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5.5士7.6)岁;致病原因:股骨头坏死18例,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2例,股骨颈骨折6例,38例行单边全髋关节置换术,2例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均未合并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疾病者,均首次接受全髓关节置换术,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在骨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护理干预,如入院指导宣教、心理辅导、功能康复训练、家庭护理指导等。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该组患者接受骨科常规护理:①术前护理:术前根据个体情况给予必要的基础对症治疗,使患者符合手术指标;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手术的意义与疗效,介绍治疗医师的临床经验与成功案例,打消患者疑虑,提高其配合度;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大小便训练、自主咳嗽、深呼吸训练;常规灌肠、备血、备皮、准备手术器械;②术后护理:常规进行心电监护,观察患者意识与各项生命体征,记录术肢肤色、体表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是否正常、手术切口与引流情况,定时更换敷料,按摩肢体,指导患者家属进行正确的翻身与按摩方法,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饮食建议。
1.2.2观察组该组患者在骨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并于围手术期接受系统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入院指导与健康宣教: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安排登记,如个人基本资料、既往疾病、临床症状等,以便于护理人员对患者做全面的了解,向患者讲解治疗与护理的大致方法与流程,让患者知道如何做好术前术中的配合,了解术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等。
1.2.2.1心理护理主动了解患者的临床治疗感受,通过对话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由责任护士对每位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尽量于术前消除患者对于手术的恐惧,术后通过心理辅导增强患者对于后期康复的信心,取得患者对于治疗与康复护理的支持;详细讲解功能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以引起患者的重视。
1.2.2.2物理康复训练[1]术前由责任护士向患者示范功能康复锻炼所采用的各种方法,或通过宣教资料、录像等形式使患者了解康复训练的大致流程与方法,在患者能力范围内先进行一定的功能训练,如直腿抬高练习、踝关节背伸、趾屈训练、下肢肌力练习,引导患者进行助行器与拄拐的练习;术后早期开展关节功能康复锻炼,术后1-2d进行主动呼吸训练,以预防心肺系统的并发症,膝关节伸直下行踝关节的背伸、趾曲训练;第1-3d重点进行肌力康复锻炼,引导患者绷紧双侧股四头肌,膝部下压,膝关节保持伸直并维持5s,休息5s再重复,10次/d,下肢呈中立位,膝关节保持伸直下将足部下压,维持5s再重复训练,收紧臀大肌5s,休息5s后重复练习,10次/d,拔除引流管后,据病情配合CPM机对下肢伸曲度进行训练,以关节耐受度为宜;术后4-7d在患肢外展的条件下,协助患者于床上坐起,在助行器协助下进行站立行走练习,身体状况允许者则可以拐杖进行行走练习,术后第六天进行卧位-立位的转移训练,允许病人坐高椅,保持膝关节低下,引导患者在自制的加高座便器上如厕,禁止双腿与踝关节的交叉坐位,前俯不宜超过90°,术后两周内禁止弯身;术后第7d进行轻微负重训练;术后第11d至一个月,该阶段患者疼痛得到大幅度缓解或消除,假体周边韧带、肌肉逐步开始修复,该阶段以离床锻炼为主,假体为非骨水泥型者应于15d后开始:卧位外展练习:取仰卧位,下肢尽量伸直并外展,每天可重复约120次;卧位-坐位练习:双臂支撑,患肢进行外展,借助双手与健侧腿部力量将术肢移到床边,每日可进行约30次;坐位-站立-扶拐练习:患者移到床边,让健侧肢体先着地,术肢后着地,借助双拐并利用健侧肢体与双拐的支撑力进行站立,初始站立训练可维持2min,警惕性低血压,站立时间可逐步增加,进行站立-扶拐的行走练习时,术肢在不负重的情况下扶拐行走,需有陪护人员从旁给予适当的协助与保护,以防止意外发生,行走时间据患者体力而衡定,以不超过15min为宜,每日可分3次进行。
1.2.3家庭护理指导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家属讲解全髋置换术后护理的相关知识,并进行相应的指导训练,患者大多术后2周可出院,此时后期康复锻炼需在家庭中完成,责任护士可于患者出院前将家庭护理计划以文字转给家属,并可定期进行电话回访指导。
1.3观察指标患者出院后第1个月、第3个月需来院复查,以髋关节Harris评分与Barthel指数对患者术后第2周、第1个月、第3个月髋关节改善情况与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总分100分,包括关节疼痛、关节活动范围、关节评分、康复程度四方面,得分越高,关节功能康复效果越好,3个月后评估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康复效果评价指标为:无效:患者关节疼痛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差异,患者仍无法自主行走,或病情恶化;好转:患者偶见轻微疼痛感,生活可基本自理,可适当运动,无法进行大量的负重与剧烈运动;康复:疼痛感完全消失,可自由行走,可进行跳舞等日常娱乐项目[2]。
1.4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t检验。P
2结果
2.1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rris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见表1。
2.2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照组术后3个月内有4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髋关节脱位,并发症发生率为25%,观察组术后3个月内1例发生髓关节脱位,并发症发生率为5%。组间比较P
3讨论
康复训练健康宣教范文4
关键词:医护治一体化模式;康复医学;优质护理服务康复医学科是医院应用康复技术开展预防、诊断与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患者功能障碍的科室。近年来随着抢救救护水平的提高,脑卒中、创伤等危重症死亡率不断下降,但危重症所致功能障碍需接受康复治疗患者例数也随之增多。康复工作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系统性工程,康复治疗过程是一个持续性的诊断、治疗、评估过程,医疗护理联系密切,医护密切配合有助于保障康复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某院应用医护治一体化模式于康复医学科有助护理服务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某院康复医科共有床位50张,共有护士12名,均为女性;年龄22~45岁,平均(37.1±6.2)人;护士2名、护师3名、主管护师6名、副主任护师1名;护士长1名,其余均为护士。
1.2方法康复医学科优质护理内容:①规范的服务标准:制定统一的护理文书、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常规护理标准与服务项目,生活护理与健康教育内容与方法;制定疾病护理常规、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级别,等;②岗位责任制度:各班均具有其岗位职责,负责床位,各项护理治疗、康复训练均有明确的时间安排;③整体责任制护理模式:?以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带领5名责任护士,分管床位,并据患者病情分配责任护士岗位;?责任护士全程负责,包括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康复训练以及其它护理项目;④健康宣教:以一对一指导、集体宣讲等模式进行健康宣教,采用形式多样的宣教方法激发患者学习兴趣;⑤护理指导:评估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结合患者基础疾病病情,指导患者完成穿衣、刷牙等基本活动,提高患者治疗信心;⑥提升服务内涵:关注细节,预防并发,了解患者需要;⑦注重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据护理内容组建基础护理、病房管理等质控小组,强化质控意识,人人均承担质控职责,发挥自我能动,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⑧建立个人移动终端网络信息系统,完成信息交互,促治疗护理内容的落实。
医护治一体化模式:①?建立康复小组,下辖康复护士、康复医师、主治医师等,对每个转入医学康复科的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诊断、评估,制定预防、治疗、护理方案,按医院护理标准、操作规范执行,划分康复护士岗位职责,明确医护职责,积极控制原发病、合并症,完成康复治疗与功能恢复训练;?医师应积极参与至健康宣教中来,解答护士疑难,配合护士完成护理工作,完成信息交互;②培养护士综合护理能力:?培养诊断与评估技能,掌握各种评定的具体内容、实施步骤与方法;?康复治疗技能培养,使护士具有实施运动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传统康复治疗、心理治疗等康复治疗的能力;③?护士可据自身所学护理知识与技能,结合临床护理实践,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发现潜在的问题与不安全因素,积极制定改进方案,并融入至优质护理内容之中,规避风险因素,抑制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细节管理质量;?护士可对患者错误的认知、活动予以纠正,如制止患者进行不正常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锻炼[1,2]。
1.3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2年共接待患者320人次,2013年接待患者305人次;2012年护士专业能力测试评分(72.1±15.3)分低于2013年(85.2±10.2)分;2012年患者满意度(83.2±15.2)分低于2013年(89.2±4.2)分;2012年度康复治疗伤害、患者意外伤害、护患纠分分别为8、5、8例次,共11例次,2013年分别为1、0、2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康复治疗护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患者多由其它科室转至,合并有其它疾病,护理、运动治疗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部分拉伸项目可能造成继发性损伤,因此运动治疗需循序渐进。康复科护理需医护密切配合,但大多数医疗护理活动均由护士完成,医师因临床时间不长获取信息不充分,存在安全隐患。本次研究中于康复医学科优质护理中应用医护治一体化模式,建立康复小组,培养护士综合护理与康复技能,诊断、治疗合并症技能,提升了护士综合护理水平,发挥了护士临床优势,提升其指导康复训练的能力。2013年护士专业能力显著提升,而康复治疗伤害、患者意外伤害、护患纠分例次均有所下降,获得了患者的广泛好评。
参考文献:
康复训练健康宣教范文5
[关键词] 脑卒中后遗症;护理指导;家庭照顾者;家庭康复指导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22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90-02
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其致残率高达70%以上[1],其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能力,加重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脑卒中的康复训练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将现代康复理念及康复技术与早期临床护理相结合[2],康复护理指导其家庭照顾者参与康复功能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别选择2013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30例脑卒中后遗症,康复科康复组15例,神内科常规组15例,患者均经本院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塞。康复组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同时培训患者家属进行现场康复辅导,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39岁-82岁;脑梗塞11例,脑出血4例;右侧偏瘫8例,左侧偏瘫7例;有语言功能障碍2例。常规组以常规家庭照顾为主,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41岁-85岁;脑梗塞8例,脑出血7例;右侧偏瘫9例,左侧偏瘫6例;有语言功能障碍4例。两组年龄、性别及病变性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两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在未经康复护理指导下自主护理患者。
1.2.2 康复组 康复组患者在入院后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教育和宣传,发放脑卒中后遗症康复的健康宣教手册,由护理组、康复治疗师及医生共同制订康复护理措施,通过一般健康教育、家居安全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的示范。让患者及家属参与整个康复计划和训练过程,对家庭照顾者进行规范的康复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训练,同时注重饮食护理、运动指导、药物的指导,培训心理治疗、个人卫生、环境条件、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压疮、饮食指导、功能锻炼、按摩治疗等必要的护理知识。要求其定期复查和康复评定。
1.2.3 疗效评定 康复组和常规组在坚持治疗半年后由同一位康复医师分别进行康复评定,比较两组的训练效果。生活质量评定参照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
2 结 果
家属学到了康复训练的知识和技巧,尤其是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心理、生活方式的康复指导效果极佳。其中,对生活方式康复指导知识的了解人数由施教前的23%上升到施教后的100%,对康复训练知识的了解人数由施教前的12%上升到施教后的90%,生活质量评定存在较大差别,数据符合χ2、t检验,两组比较*P
3 讨 论
在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功能恢复过程中,家庭成员的积极配合和社会相关因素的参与,都对其功能结局产生积极的影响[3]。脑卒中最常见的残疾为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不可能长期住院。我国目前大部分病人到康复期不久,就出院回到家中进行后期家庭“康复训练”,在住院期间对家属进行康复训练和护理指导非常重要,使脑卒中患者的医院前期治疗和回到家庭后期康复得到一体化、规范化,从而保证治疗康复的持续性,对帮助脑卒中偏瘫病人最大限度回归社会有重大意义。是既有效地降低了住院率及医疗费用,又节约了医疗资源,也降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致残率,增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和重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倪朝民,脑卒中康复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3.
康复训练健康宣教范文6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05-01
各种原因导致的乳腺癌患者术后术肢功能恢复不全面,而积极的探索新的适应现状的康复模式对患者的彻底康复具有积极作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在2006年1月-2010年12月针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对其家属同步实施康复教育和康复技能的培训,出院后家属参与实施患者的康复训练并做记录,受到较好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06年1月―2009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确诊并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84例,均为女性,年龄38―68岁,平均年龄47.3岁。其中42例为家属未参与患者康复训练者作为对照组,42例为家属参与并指导患者康复训练者为观察组,两组的年龄、术式无差别。
1.2 研究方法
1.2.1 康复指导: 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康复训练及指导,对观察组家属实施康复指导。进行知识宣教,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疑虑及恐惧心理,使之对治疗充满信心。术后应垫软枕将患侧上肢抬高,借助重力促进静脉与淋巴回流,以防肿胀。禁止在术侧上肢输液、注射、穿刺、测血压。拆线前上肢主要做肌肉静力性收缩及手、腕和肘关节的活动,拆线后主要进行肩关节活动度的练习。训练时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及运动量,以患者不感到疲劳和疼痛或略感疲劳和疼痛为宜。训练过程避免上肢下垂过久引起肿胀。指导家属参与患者的康复训练,并鼓励家属给予支持,增加患者康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康复训练的顺利完成。
1.2.2 出院指导:两组患者每天定时进行康复训练,同时尽量使用患肢从事日常工作,但避免搬动、提取重物。出院最初2周可做负荷为1公斤的中量活动; 出院1个月后可做负荷为1.5公斤的中~重量活动; 出院2个月后可做较重量的活动。观察组家属参与患者康复训练并做记录,对照组在家中自行训练。
1.2.3 门诊随访指导: 两组患者出院后术后两月内每两周一次、两月后每月一次随访并跟踪观察,康复训练记录,了解患者训练情况及家属参与情况,且根据个人情况做针对性康复指导。观察组家属同步进行培训。
1.3 效果评估:功能测定[1](1)分手术前、出院前和术后6个月。(2)用软皮尺测量患肢腕横纹、前臂(腕横纹上10cm)、肘横纹、上臂(肘横纹上10cm)四个部位的周经并记录。根据最后一次测量与术前比较,分别按增粗0.5cm、1.0cm、1.5cm为轻、中、重度水肿。(3) 用上肢功能测量盘测量患肢上举、外展、旋转功能。(4) 肌力:分5级,
评定标准均以术后6个月的患肢功能测量与术前比较。上举功能:优:相差≤5cm;良: 相差10cm左右;差: 相差≥20cm。外展功能:达180°者为优;达150°者为良; 达90°为差。旋转功能: 达360°为优;达300°者为良; 达270°为差。水肿情况: 优: ≤0.5cm; 良1.0cm;差≥1.5cm。肌力: 优: 达5级; 良:5级;差:4级。以上五项检测指标,以四项以上达到优的标准评定为优,以此类推。
2 结果
全部病例经测量和结合随访情况判定,结果为:观察组优39例占92.9%、良3例占0.7%;对照组优36例占85.7%、良5例占11.9%、差1例占2.4%。
3 讨论
乳腺癌术后易出现瘢痕挛缩和患侧肢体活动障碍[2]。规范的康复训练可有效预防和降低障碍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在多年的工作中,我们发现,患者在住院期间,有专业治疗师做指导,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训练的正确完成;出院后,失去康复治疗师的正确指导,患者往往存在康复动作错误或不到位现象,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和进程。因此,积极探讨新的康复模式对患者的完全康复意义重大。而家属参与患者的康复训练至关重要,使患者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进行正规的医学康复锻炼。
乳腺癌患者在诊断、治疗及康复过程中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已被越来越多的证据所证明,家庭支持向他们提供了自由表达想法和感情的支持,增强患者的自信、自尊和自主感[3]。家属的参与使患者得到极大的支持,并能感受到家人的关怀,家庭的需要,增强了康复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能长期坚持规范训练,上肢机能障碍率低[4]。
我们的实验结果也显示家庭成员积极参与的康复训练相对于对照组有明显的康复促进作用。家庭成员的定期培训及对患者训练的监督指导,保证了患者康复训练的规范性,并且起到家庭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江舟. 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并发症的防治与康复-附37例分析[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2,9(6):117
[2] 曹伟新,李乐之. 外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4-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