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成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才培养成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才培养成效

人才培养成效范文1

关键词:地方成人院校;物流人才;应用型和技术型;培养模式;社会服务职能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124-02

一、地方成人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随着物流教育的普及,我国许多地方成人院校都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这些成人院校在当地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物流业发展培养并输送了大批物流人才,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問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

1.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目前,我国大多数成人院校基本上参照的是普通高等学校“压缩型”的教育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偏重“学科型”的通才教育,与社会的现实需求脱轨,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不相适应,教学过程也不适应成人学习和成人教育的规律。物流专业教育培养更是如此,例如,许多成人院校的物流高等学历教育就带有浓厚的学科型教育色彩。而这种色彩对物流企业和物流从业人员缺乏吸引力。物流企业和物流从业人员需要的是学后能直接胜任物流各岗位,胜任物流工作的专业教育。而高等学历教育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完全随眼前的需要而应变,会动摇物流专业培养教育的针对性,影响其教育质量。

2.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不合理。成人院校物流专业教学设置往往照搬普通高等学校,不仅在教学计划还是课程设计上都与实际物流工作需求不符:教学计划未能体现教学目标,课程设计不能达到教学效果。许多成人院校由于培养方案不明确,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从而导致教学计划制订的随意性较大,缺乏统一指导,培养出来的学生水平也参差不齐;此外,在课程设计上不顾成人学生的实际情况,片面地追求课程的全面性,造成课程繁多,课程之间既没有衔接也没有重点,这不仅给成人学生的系统学习造成困难,而且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成人院校培养的是物流应用’型和技术型的复合型人才,学生既要具备物流系统和管理的相关知识,又要具备物流技术方面的知识。物流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上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密切配合。因此,成人院校的物流教育迫切需要丰富的实践教学。从目前国内地方成人院校物流实践教学情况来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尚未能体现实践教学的特点,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没有或很少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理论和实际难以结合,从而没有达到地方成人院校应用型和技术型物流人才的培养要求。

4.教学方法呆板。许多成人院校物流专业课堂教学仍然延续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存在一个突出的缺陷,就是忽略了成人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成人学生的认识主体很好地体现出来。许多成人院校的教师在物流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成人学生当做灌输的对象。这种授课方法很容易使成人学生产生疲惫、厌倦的思想,往往不能真正地实现教学目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忽略了成人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人。而作为认知主体的成人学生,其主动性无从发挥,这就扼杀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

5.适合成人学生的物流教材少之又少。成人学生往往都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面向成人学生的教材,应同时具备可读性、操作性,深浅或繁简适宜等特点。但目前成人院校所用物流方面的教材,要么是普通本专科院校的“通用型”教材,要么是普通职业院校的简单理论性教材。这些教材普遍存在的問题是,注重对整个物流理论体系的完整阐述,将整个物流理论体系表达清楚、明确,物流理论讲述冗长,理论滞后于实践需要。市场上真正适合于成人学生的物流专业教学用书较为匮乏。

二、地方成人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1.准确定位物流人才培养类型。面对地区物流发展对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如何确立地方成人院校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标准,关系到其能否为当地社会和物流企业输送合格、适用的物流人才的办学要求。根据各地区物流产业所需专门人才的现状,反映在培养层次和规格上,物流人才的培养类型大体分为三类:一是高级物流专科人才,要求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加上专业的物流理论知识和物流实践能力;二是高级物流职业技术人才,要求具有较强的物流职业知识、操作技能与必备的物流理论基础知识;三是高等物流本科人才,要求比较完善的物流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物流专业知识以及物流管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地方成人院校的教育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应用型、技术型等高级物流职业人才,重点发展成人高等物流职业教育,这是地方成人院校物流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人才培养成效范文2

曾庆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于1995年合并组建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是一所已有50多年建校历史,经济学、管理学为重要特色和突出优势,兼有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六大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多科性财经类大学。

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两套马车并驾齐驱。一方面,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培养体系完善,“应用型+实验班+国际化+优秀学生转专业+主辅修双学位”多层次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效果突出;同时,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前景广泛。比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北京分行、中国光大银行总行营业部、中信银行、北京银行每年招收我校毕业生四百余人,普华永道中天(德勤华永、毕马威华振、安永华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每年招收我校毕业生一百人左右。

记者:现在正是填报志愿的关键时候,我想广大考生非常愿意更多的了解您提到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曾庆梅:我可以详细的介绍一下:

转专业:打破一考定终身。优秀新生转专业政策,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发挥。根據学校学籍管理有关规定,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在本专业(方向)排名优秀,可以在第二学期申请转专业。

比如2011年3月,在学校公布计划后共有125名学生申请转专业,经过院系推荐、转专业考试、院系审核等环节,最后,2010级共有69名同学成功转入自己喜欢的专业。通过对69名成功转专业学生跟踪调查发现,65.8%的学生因原专业不感兴趣而申请并成功转入自己喜欢的专业,转专业后20.8%的学生表示非常适应新专业,72.9%的学生表示比较适应新专业,89.6%的转专业学生表示对新专业的师资力量表示满意。

为学生提供转专业的机会,弥补了高考专业志愿填报中的盲目性、他主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和高考‘一考定终身’按专业招生模式的不足。学校实行优秀新生转专业政策可以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按大类招生:培养宽口径人才。学生大一上的都是大类别的通识课,等到大二再进行专业细分,这样有利于减少报考的盲目性,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按大类招生,就是在高校本科生招生中按照学科大类或者文理科大类,不分具体专业进行招生。进校后,对低年级的新生进行通识教育,升入高年级后,按照学生的意愿再具体选择专业、分流培养。

2012年,我校继续在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信息学院实施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即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原6个专业及方向按照公共管理类,工商管理学院原6个专业及方向按照工商管理类,信息学院原2个专业按照信息科学与工程类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

大类培养和招生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的一次深刻改革,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学校进行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辅修双学位: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学校从2010年开始实施辅修双学位政策。学生在辅修专业学习结束后,院系和教务处将分别对其学习成绩进行审核。如辅修学分达到辅修专业要求,学校将颁发辅修专业证书。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将对获得主修专业学士学位、辅修学分达到了辅修专业学位要求的学生进行审议。审议通过者,学校将颁发辅修学位证书。

2011年,学校结合辅修专业报名情况,在头

年开设的金融学、法学、会计学等埔修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據了解,报名参加辅修的学生必须是二年级本科学生,其主修专业已开设的计划内课程全部合格(包括补考合格),已修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不低于2.0。另外,学生必须跨类辅修,且每名学生只能报一个辅修专业。

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多元化的要求日益强烈。埔修双学位教育成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培养跨学科人才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来说,辅修双学位教育改变了单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了学生自主选择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机会,通过跨学科交叉学习,可以进步达到学科间知识融合的目的,开阔了学生视野,将在择业上受益。

国际化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初见端倪。学校选择经济学院、劳动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信息学院、统计学院、华侨学院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示范单位,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班、统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8个国际化人才路养示范专业,当年惠及学生人数近650人,超过入学人数的四分之一;核心专业课程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文和双语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理论基础、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核心专业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进行全英文和双语教学,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大学学习就读和交流考察机会多。通过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全英文和双语课程的门数累计超过150门,有效夯实了国际化课程基础;通过完善境外学分矮换制度、规定及流程,2011年度顺利完成近200人次的境外学分转换工作。

实验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效果显著。我校依托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劳动经济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企业管理北京市重点学科,开设了“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实验班,探索高素质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富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人才为目标,采用全程导师制、小班授课、核心专业课程全英文和双语教学、重视研讨和探究等教学模式。强化基础课程教学,重视英语、数学基本功的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考研、出国留学以及就业的竞争力。

记者:怎么才能顺利考上首都经贸大学?报考时应特别注意些什么?

曾庆梅:在京招生一、二批次均投放计划分两个批次录取,为考生提供两次选择机会;根據近几年的录取情况,由于我校生源充足,相同考分本科一批一志愿考生专业满足率更高;本科二批只录取到第一志愿考生。如果希望到首都经贸大学学习,建议一批一志愿、二批一志愿都填报我校,各专业分数跨度大,考生选择余地大。

按照北京高招录取方案,我校继续在批次预留计划招收平行志愿考生,更大范围地满足希望到首经贸学习的各类考生及家长的需求。

人才培养成效范文3

【关键词】创业过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

随着创业活动兴起,许多中小型创业企业迅速发展的创业型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创业型经济的发展需要的是具备企业家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尤其是在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具有高校背景的创业人才。对在创业过程中的高校创业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缓解就业压力。

一、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创业教育目标不明确

纵观国内一些高等院校的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案,这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够协调性。甚至一些院校不顾及学校硬件、软件设施情况如何,学科与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是否匹配,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增加学校的知誉度,而盲目的开设一些当今比较热门的专业。比如:在这之前对创业过程、教学计划、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等等都未能进行认真的调研,没有充分发挥自己学校的特点,并且也没有现实中调研取证,这样使得专业与市场发展不相吻合,导致专业由热变冷,使得所培养的人才创业思维能力不强,知识体系欠缺,就业以及创业能力不强,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高校创业现状

当今世界,“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众多高校关注的焦点。一些发达国家早已经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实行设计大赛,例如:美国德州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高校掀起了一阵“商业计划竞赛”的活动,当中有一些学生各自组成团队,根据各自特点,分工合作对某项创业项目进行设计。在国内,清华大学开创首例,举办了创业计划大赛活动,例如:2000年4月,清华大学视美乐公司,作为我国第一家在校组建的创业公司,以其独特的核心技术获得了全国大学生科技创业大赛一等奖的好成绩。此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也陆陆续续的举办了创业计划大赛活动。

3.大学生创业的原因

从社会的环境来讲,改革开放不但使得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而且使传统的旧观念得到改善,许多人追求创新成为潮流。当时,处于人生最慷慨激昂、意气风发阶段的大学生对创业有着强烈的渴望,并乐于参与其中的激情。此外,国内一些高校开展各种各样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许多大学生产生了示范效应,从客观层面,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环境。[1]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创业人才的培养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创业人才培养是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大学生创业实践知识、能力、心理品质等的教育活动。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推进者,因此创业教育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例如:据不全统计,全国5100家高校科研究所,每年完成的科研成果近三万项,其中能够转化并批量生存的达到20%,形成规模的高达10%,再如:1983年至1992年,湖北省50多所大学中,科研成果高达上千,其中不乏国际或者国内水平的,从理论上讲,能够创造出具有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由此可见高校进行创业人才的培养、进行创业教育的意义重大。[2]

三、在创业过程中,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1.明确目标,培养创业型人才

创业人才是在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能的基础上面,知道创业过程的专门人才,换而言之,就是为了创业而培养人才。当都明白这些的时候,在制定或者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比如:在学习了创业理论和技能以后,能够有意识的寻找和抓住创业机会,通过开发创业项目,达到企业的创建工作。

2.培养创业能力,掌握创业本领

创业人才能力的培养是构建创业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必须改革调整课程体系,增加系统性的创业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课程,扩大与创业有关课程。与此同时,也需要建立一个优势的师资队伍,创业是实实在在的管理活动,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既要选择有阅历的教师,又有懂理论的。在创业过程中,如果缺少相关知识,可以请进来,来弥补这么方面的不足,比如: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为了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创业成功的过程,请创业成功者来学校讲述创业过程。

3.增加教学比重,掌握职业技能

高校创业人才的培养比较重视教学环节,加强实践、实训教学,运用学到的创业理论知识,使创业理论和创业技能有效的转化为创业能力以及创业实践活动。在实践教学中,强调学生要精通或者掌握专门的知识,获得一到两门的职业技术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并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个是未来实施创业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绝大多数创业成功者的共同经验。比如:因为中考分数不够,没有条件上到普通高中,只能选择五年制大专,在此期间的学习中,学校深知这些学生的能力何在,通过增加课堂计算机课程以及数控理论技术指导课程的学习,在课堂之外,增加一些实验室操作训练,来增强学生对该两种技能的学习,并要求他们考取国家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通过增加这样的课程学习,使这些学生毕业就能够很好的掌握两门技能,为就业方便、为以后的创业作铺垫。[3]

四、基于创业过程的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方法

1.合理设置高校创业人才培养课程

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关键,也是高校创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载体。高校要对现有的课程进行综合性的改革,在开设的课程中挖掘、开发、增强和融入创业教育的内容。要加强创业人才培养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从而启发大学生将创业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并引导大学生基于自身的专业知识杯具去在创业过程中更好的发展与运用。比如:北德州大学音乐学院就把创业教育课程与本专业进行融合,开设了音乐创业与营销,音乐创业导引,讲授有关音乐类企业的内容,再有就是康奈尔大学就跨学科教育作为培养创业人才的方法,开设了创业精神与化学企业、设计者的创业精神、小型企业与法律等课程。通过这些过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创业过程中的运用。[4]

2.丰富实践教学,培养创新人才

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对于理论教学是无可比拟的。在现有的基础之上,高校应该搭建一个平台,来锻炼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创新能力。例如:举办具有药学特色的创业计划大赛,学生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培养难以从书本上获取的多种能力,如: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市场洞察能力、分析决策能力等等;通过与医药企业或者其他企业,建立具有药学特色的实训基地,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3.利用校友资源,培养创业人才

校友资源是校友自身作为人才资源的价值,以及校友所拥有的人力、物力、社会影响力等各种资源,校友资源对于母校的发展和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校友资源也是高校办学的的主要资源之一,能够给创业活动过程带来资金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还可以推动创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校友自身创业的成功经验对于高校学生创业起到示范作用,在当今的时代下,通过校友资源来推进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途径,比如:华中科技大学举办企业家训练基地,邀请校友企业家分享成功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

4.构建学生创业过程的扶持体系

政府作为推动就业的引导者,应该在对于大学生创业上给予支持、引导、规范,为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根本保证,我国高校建立学生创业的扶持体系,包括智力支持和资金支持。智力支持是在创业过程中,建立高校学生咨询、辅导机构,对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并且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资金支持是指在学校中建立创业基金,解决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短缺问题。比如:国家和地方政府与高校协作,对高等学校的学生的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专项资金或者鼓励企业成立激励高校学生创业的奖励基金,探求对高校学生创业资金的扶持工作,推动高校学生创业过程的正常进行。[6]

5.积极开展科技竞赛、科技创业活动

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通过创业活动的,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理解。科技竞赛不仅是学生们展示创业成果的平台,也是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近年来,教育部、团中央等联合举办了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电子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大赛”等,通过这些比赛来展示学生们的创业成果,科学的评价学生的创业能力,积极的帮助学生吸引风险投资,完成学生创业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化过程。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使学生学到创业知识和技能,在创业过程中,能够创设创业的氛围。[7]

五、结束语

创业人才培养是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趋势和新方向,从现在或者未来的技术进步、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强大来看,都需要大量的创业人才。在现代创业的潮流中,很多高校创业人士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创业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素质型的人才,因此基于此过程,高校创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间接地起推动作用,为国家输送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秀敏等.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2(23):74-77.

[2]李太公等.试论高校创业人才培养[J].生产力研究,2002(3):203-207.

[3]郭占元.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2):6-11.

[4]夏人青等.论高校人才培养框架下的创业教育目标[J].复旦教育论坛,2007(6):56-60.

[5]许剑颖等.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1):11-14.

[6]张春虎.英国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及借鉴[J].创新窗业,2010(7):58-59.

[7]周敏丹.对高校创业教育有效途径的思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9):37-40.

人才培养成效范文4

【关键词】 校企全程合作 台资企业 顶岗实习

一、校企合作现状

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提供一个场所。深度合作的企业会有相关专业人士参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教材的编写,做兼课教师。因此,真正做到与企业接轨的院校不多,顶岗实习侧重的是实践,而教学已经结束,任何的反馈很难及时反馈到教学过程中,一届学生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只能等到下一届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改进。未能体现真正的校企全程合作育人,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也没有针对台资企业对用人的特殊要求来培养台资企业紧缺的人才,解决两岸之间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矛盾。

二、台资企业与大陆员工间的文化差异

大陆的台资企业数量达到8万多家,总投资额超过500多万亿元。但由于两岸文化的差异,双方互相存在一些偏见,很多高校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知道是台资企业,印象就会下降,会作为次要选择。主要问题在于:首先是台资企业对大陆的员工存在普遍的不信任,怀疑大陆员工的素质及能力,因此对关键性的技术秘而不传;其次是大陆员工对台资企业的管理普遍存在不满,台湾一向灌输的儒家文化使台资企业中很多领导的作风偏向于家长式的作风,上下级界限分明,高度集权;而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接受了各种文化的熏陶,相对追求平等,不愿意受制于人,导致上下级之间沟通出现困难,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台资企业偏重于强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责任感,倾向于雇佣自己熟悉和了解的人才。因此有必要通过“校―校―企”的方式来合作培养员工,在学生还没有形成强烈的文化差异对比之前,建立与台资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台资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增进双方之间的互相理解,减少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培养台资企业需要的人才。

三、兼职与顶岗实习现状分析

兼职是指在不脱离原组织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第二职业并取得一定的报酬;或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的通过交换为第三方提供体力或脑力劳动支出。顶岗实习是指在基本上完成教学实习和学过大部分基础技术课之后,到专业对口的现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因此两者有相通之处,都是到对应的岗位工作实践,企业均不需要签订劳动合同,灵活度高。兼职与顶岗实习结合全程参与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学校都是成本最低的一种最优选择。对企业而言不需要投资也不需要派人员到学校长期给予支持,只需要双方加强沟通就能够达到合作的目的。

目前大多数院校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兼职与实习分开管理。绝大多数院校对于学生的兼职没有太多的干预,或者没有系统的管理,认为兼职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兼职与学校的教学无关联。因此常见的兼职,都是学生自己寻找,大多数也是和自己所在的专业没有关联。

大多数大专院校学生的实习采取的是集中大三下学期或者大三一年到企业实习,实习企业的寻找主要有两种方式,学生自己寻找,学校推荐。基本采取的是粗放式管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实习即就业,实习就意味着不用再上课,到企业工作。学校的管理机制大多是要求专业相关教师按一定的比例抽查到学生所在的企业巡视2―3次,这样很难整体上对学生的实习进行监管,从而进行实时的指导。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没有充分的利用企业的资源,也没有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给学生搭建一个长期培养的平台,教学与实训相分离,不能很好的体现双元育人,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兼职与实习串联实施方案

将学生平常的兼职与学生的实习及日常的教学串联起来,让学生将兼职工作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理论与实践的互补,将学习的知识放到实践中进行尝试,然后自我进行总结,针对自己所欠缺的知识,通过选修课的形式来补充,渐渐地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

相关课程的教师则通过企业对学生在兼职过程中的表现来分析学生所存在的优缺点,对于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不断地根据台资企业的要求,渐进地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将台资企业的合理要求融入到课堂中,如开设一些相关的文化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台湾的文化。根据台资企业的要求,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自我展示能力。

具体方案如下:大一上学期学生进校,则由专业教师联系校企合作的台资企业,给学生提供基层的工作岗位,考察学生各个方面的基本能力,大一下学期则按照台资企业对学生的判断,开设部分选修课程,弥补学生知识点的漏缺。大二上学期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现有台资企业中的岗位,台资企业根据学生第一年的表现,挑选优异的学生,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岗位的调整。专业负责人与台资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台资企业将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专业负责人,专业负责人根据岗位针对的课程将信息反馈给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对于学生知识以外的表现,包括人际交流、沟通,待人处事等方面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各个班主任,班主任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将信息反馈给相关的辅导员,辅导员根据学生的情况,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具体流程如图1。

五、校企全程合作需解决的问题

1、如何构建教师与台资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尤其是专业负责人与台资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

第一,激励各个专业负责人利用已有的人脉关系,找到对口的台资企业;第二,充分利用外聘教师的资源,尤其是企业届的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课;第三,充分调动现有的教师,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让教师将自己拥有的企业资源拿到学校共享;第四,学院出面寻找合作的台资企业,学院可以通过与政府的协商,联系产业园等的形式,找到台资企业,统筹划分给各个专业进行对口衔接。每位专业负责人负责好现有的台资企业,长期进行沟通合作。

新生入校即可以邀请台资企业来校进行招聘,从初级岗位开始安排学生的兼职工作。专业与台资企业之间签订合作协议,可以要求每两周将学生情况反馈给专业,专业负责人或专业教师可以随时的到企业追踪学生的兼职或实习情况。对于偏差较大的学生,要求企业第一时间告知教师,教师也可以告诉家长,共同协助帮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

2、如何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给予更大的灵活性,给专业更多的自改进现有的课程体系。专业负责人可以根据该专业的特点,做好专业核心课程的计划,但对于专业选修课可以先不确定,大一上学期开设基础课程,让学生到企业兼职,到学期末根据学生的意见及企业的反馈意见设定选修课程,对已经设定的选修课,可以实时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实现课程的设置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企业方面可以指定一位联系人,沟通协调学生的整体情况和表现,对于该联系人,学校给予适当的补贴。

3、课程内容的控制

课程内容的控制,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制度强化对课程内容的审核制度。目前大多数院校对于课程内容没有给予较多的限制,往往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专业负责人进行把关。这样必然导致课堂教授的内容不一定是企业需要的,不一定是学生想要学的。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课程内容的控制,学院教务处应要求每位教师开课前制定课程大纲,并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或者相关院校优质师资(台湾相关技职类院校)的参与。大纲制定完毕,需要制定配套的审核制度,来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必要性,每门课程需在上课前一学期的中旬制定好课程大纲,大纲的审核采用校外专家审核制度,明确其责任,同时也给予适当的报酬。每位专家采取匿名审核,并需详细列出大纲存在的不符点,教师必须按照校外专家的要求认真进行修改。审核不通过的课程则不允许该教师担任该门课程。对于外审大纲不通过的教师,允许其在限定的时间内提出申诉,制定顺畅的申诉制度。

4、如何让教师制定出高质量的教学大纲

每个专业需制定一个长期的计划,让专业教师轮流到台资企业的相关岗位进行实践,可以鼓励教师利用暑假等时间到台资企业进行学习,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及岗位要求,渐进地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此外,对于专业负责人则要求每年企业实践不少于90天,通过对专业负责人承担的课程进修集中排课的形式,给予专业负责人足够的时间下到企业,了解整个行业情况,从而更好地从整体上认识专业,给专业教师提供一定的指导,从整体上把握整个专业的动向。

5、放开教材的选用制度

不需要每门课程都有教材,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制定讲义,根据企业的建议实时地调整授课计划,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兼职情况适当的进行调整。也可以积极的邀请企业的相关人士参与教学中的某一个单元的教学,或者某一个单元内容的制定。

6、建立新的考评体系

对于学生的评价,改进曾经的试卷,采用无纸化的考评,考试注重的是一个人的记忆能力,而高职院校更需要考核的是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即实践能力。考核应该是三方的考核:企业考核占45%,教学课堂考核占45%,学生自我考核占10%。让学生参与考核,有利于让他们了解考核的体系及考核的标准,客观地对自己做出评价,从考核的过程中了解到自己存在的优缺点。明确考核的目的,考核的目的不在于评定学生通过不通过,而是在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改进提高,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第二次考核的机会。

7、加强与台湾高校的合作

根据台资企业的反馈意见,选送一些学生以交换生的身份到台湾相关技职院校进行学习(如首府大学、美和科技大学),让学生深入了解台湾的风情民俗,更好的认同台资企业的文化及其管理方式。

(基金项目:本文为全国教育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JA114011。)

【参考文献】

[1] 晁罡、王婧:中国大陆台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2(21).

[2] 曹小衡、高一、朱航:大陆台资企业转型分析――基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台资企业聚集区的调研[J].调研报告,2013(1).

[3] 王哲祥、何黎明、余龙通、彭秀婷:解析高职餐旅科轮调式建教合作之成功因子[J].海洋休闲管理学刊,2011(3).

人才培养成效范文5

关键词:人才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143-02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国家对人才尤其是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地方高校作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体,应高度重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培养一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力强、懂技术的创新型人才,走出一条专业特色鲜明、地方社会经济服务好的办学之路,这不仅事关高校自身发展,更关乎到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本文结合齐鲁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简称“材工”)教学改革实践,着重介绍该专业正积极实施的多平台人才培养实践工作,切实提高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地方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地方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实现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国际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开创的,国内则由清华大学等高校率先推行的,因此国内工程技术人才创新培养受研究型高校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很大,使得地方高校在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上和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了较大的鸿沟,使得地方高校遇到了诸多难题,影响了地方高校的健康发展。[1-3]

目前国内地方高校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上尚缺少成熟的模式,且还面临着众多历史难题,[4-6]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问题:(1)课堂教学理论化倾向严重。现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学术化导向明显,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弱化了实践教学,使得学生在实践能力与工程创新力方面明显偏弱。(2)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基础实验多,设计与探索性实验偏少,抑制了学生创新力与特长的发展。(3)办学经费不足。实践经费挤压严重,支持力度偏低,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培养工作。(4)交流渠道与平台建设不足。地方高校普遍缺少好的专业交流平台,交流渠道窄,产教对接不畅。总体上,尽管地方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及培养模式尚未有效建立,但当前我国正积极引导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大力支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工作。地方高校应抓住机遇,精准定位办学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加大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加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力度,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下面以我校材工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实践为例,介绍该专业在高水平工程技术培养方面所做的一些积极探索性工作。

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我材工专业致力于培养陶瓷与玻璃行业领域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在省特色名校特色专业工程支持下,紧紧围绕“课堂―验室―工厂―交流平台”多个平台,推动教学改革,培养专业知识实、创新能力强和技术精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下面详细介绍该专业所开展的一些实践性探索工作。

1.课堂教学创新实践。课堂教学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该专业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改革措施,积极扭转课堂教学理论化学术化倾向。教学中强调理论实践的统一,倡导工程项目与案例示范教学,提倡互动式、研习式、探究式等教学新方法;部分课程中邀请专家讲座,引入产业生产一线知识;为便于推动课堂教学与产业的结合,实施了青年教师企业锻炼培养计划,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无企业工作经历的需参加企业脱产锻炼。加强教学监控体系建设,建立一套同行评议、专家评议、师生互评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确保课堂教学改革质量。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坚持产教融合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较强的创新力和开阔的专业视野,为学生工程技术创新力培养打下基础。

2.实验教学创新实践。实验教学属于实践教学环节,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桥梁沟通作用。针对实验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理论性强的问题,该专业正积极推进探究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突出“强化知识、重在应用、关注探究、走向产业”实验改革思路,依托省实验教学中心与省重点实验室平台,积极调整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开放实验学时比例,加大开放实验的申报力度,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力和专业技能,现已形成创新创业、导师项目、自由申报等多类型的开放实验,涵盖了玻璃加工、陶瓷材料、纳米材料等多个特色教学研究方向。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桥梁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操作技能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具有时代创新精神的高水平人才。

3.实习教学创新实践。实习是教学与生产实际真正结合的第一站,是提高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实习走过场式的突出问题,该专业选择部分合作基础好的实习基地,推行实施“双导师制”实习模式,由专业教师负责专业知识指导,并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实习导师,指导评价实习工作。实践表明,模式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现代生产技术,还有利于其提高知识与能力转化的能力。通过“双导师制”实习教学改革,挖掘实习在知识应用与再生中的作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有效推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4.专业交流平台建设创新实践。专业交流平台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专业非常重视交流渠道的建设和利用,牵头与企业共建研发基地、实验室等平台,争取企业将项目放到校内合作平台上,鼓励教师学生参与企业研发活动。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社会实践、夏令营、企业家论坛、社会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并申报获省市级奖项。通过加大专业交流平台的建设力度,拓宽学生专业交流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多层次与全方位化。

三、展望

M管地方高校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还面临诸多问题,但当前国家正加大对地方高校建设的支持力度,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地方高校作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体,将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活动结合起来,使人才培养和社会产业需求目标相一致。通过校内资源整合,积极推动工程技术教学培养改革,搞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实践工作,创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专业知识扎实、工程技术精湛的高水平工程人才,创建成国家一流工程技术人才的培育基地。

参考文献:

[1]黄梅芳.中美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29).

[2]巴素英.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教学及趋势[J].现代教育科学,2004,(2).

[3]刘宝存.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J].外国教育研究,2005,(12).

[4]徐小洲.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制度[J].中国高教研究,2007,(9).

[5]陈忻,麦培苗.应用型学科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化学学科为例[J].广东化工,2013,(6).

[6]赵明洲,汪华君.地方高校转型期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

人才培养成效范文6

消防工程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涉及多个学科。既有理论基础方面内容,又涉及到各种法律规范和工程实践等知识。学习内容十分繁杂,需要的基础知识门类较多,如建筑、力学、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传热学、燃烧学等。因此该专业的教和学均存在一定的难度,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1.1教材建设

以课程教学团队为依托,积极推行教授课程负责制,着力革新课程教学内容,规划建设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专业教材体系。在新教材编写上注意易教易学、深浅适度、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三基三新”(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内容,并在教材中设置一定的典型案例、讨论题、分析和思考题。

1.2多媒体教学

全部课程均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节约时间、增大信息量;促进交互式教学;易于补充和提高。

1.3改进实验课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实验课教学先由教师讲解实验系统的构造和基本原理、能够进行的实验内容、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等,然后由同学们提出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修改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写出实验报告。

1.4加强实践环节

消防工程实习基地建在徐州、无锡、苏州、杭州、厦门等城市。实习分为三个环节,即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实习环节与教学紧密结合,针对性强,与学生的就业联系较紧,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实践效果。

1.5有针对性的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选择徐州国际饭店,徐州金鹰国际商厦、徐州金地商都等大型公共建筑作为蓝本,进行建筑防火与安全疏散设计、建筑消防水灭火系统设计、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建筑气体灭火系统设计、建筑防排烟工程设计。通过毕业设计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加强消防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2.1建设目标

建设一支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能够承担消防工程本科教学相应基础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能够从事消防科学技术研究的师资队伍。

2.2培养方式

采用“下现场”、“上学历”、“引进来”、“导师制”等多种途径建设师资队伍,为消防工程专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现有师资和拟引进师资我们拟采用“导师制”、“国内外进修”和“岗位培训”等方式进行培养,以尽快适应本专业的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提高专业的整体水平。

2.3聘请兼职教授

根据本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特点,中国矿业大学已聘请了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高水平研究人员作兼职教授,定期来校作有关专题报告,开阔了广大师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3结论

针对目前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新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现场实践动手能力较欠缺等问题,结合中国矿业大学消防工程专业10多年的教学实践工作,必须对现有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重点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本文得到的结论如下:

(1)消防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采用5+3模式,采取大类招生,学生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再在院系范围内自由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这种课程安排使学生入学后能够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

(2)以课程教学团队为依托,积极推行教授课程负责制,着力革新课程教学内容,规划建设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专业教材体系。将燃烧学、火灾动力学、建筑防火工程、水灭火工程、建筑防排烟工程、火灾识别与联动控制、建筑耐火结构作为消防工程专业主干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