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才培养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才培养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职业指导 人才培养 重要性

职业指导是在近些年逐渐被各方重视的一种与职业选择有关的指导过程。职业指导可以依据人才的个人特点,通过对其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了解和掌握,对其就业方向、相对的职业能力以及其应对竞争激烈和复杂的就业环境等各种能力进行指导。帮助人才根据自身特点以及外在的就业环境要求,进行职业选择并对相关职业进行适应。职业指导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在很多方面已经获得了良好和完善的发展,对于帮助相关求职者在激烈以及复杂的就业环境中找到既符合自己自身特点以及社会要求的职业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针对就业指导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进行一定的探讨。

P,对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职业指导并不是帮助求职者找到工作就万事大吉了,其所要完成的任务远远大于此,更重要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帮助各类求职者在复杂的社会就业环境中做好心理和能力上的准备,从而可以面对各种情况及时作出各种符合现实的就业决策。并在各种竞争压力下,有一个可以支撑自身度过难关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过程中更是需要做好这种准备,

随着教育的普及以及高校扩招,就业压力越来越重,目前国内的劳动力市场在很多方面都出现了饱和的趋势,各企事业单位自主选择人才的权利越来越大,很多地区的招聘会都出现了一职难求的现象,甚至有时几百人竞争一个职位。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无论文凭高低,各校毕业生多面对着心理的强大压力。从而使职业指导中所涵盖的心理素质教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对于求职者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不断被拒绝的情况,职业指导可以帮助求职者建立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可以在面对拒绝和失败的情况下继续积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而更加积极的面对之后的各种风雨和挑战。

另外,对于已经找到工作的工作人员来说,在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也要遇到各种挑战以及同行的竞争。公司在对于人才选拔或培养的过程中,也会对员工的心理素质投入一定的重视,因为,只有在竞争中任然保持良好心态,不断求得发展的人才,才能在工作中处理好各种压力,做好手中的工作。而不是稍微有一些压力就难以承受,从而不利于公司的长期进步和发展。

总之,当前人才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心态的竞争,只有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在做好充分的专业准备后,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同时在工作中能承受工作所需的压力。因此,已经将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其中的职业指导,在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过程中,越来越发挥出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2。培养专业人才 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各求职者对自己有一个更加充分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其根据其自身的各项特点进行职业定位。只有对自已有一个清楚和现实的认识,才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找对自己的位置,作出一个准确的职业定位。然后才能保证自己在相关专业领域有一个长足的发展以及对本专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只有具有一定深度和熟练度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本专业岗位上顺利发展。

人才培养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技能比赛;高职;人才培养

教育部【16号文】指出:高职学校就是要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但是许多学校尚未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教学评价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形式与方法,考核形式等等也存在种种问题。这些情况赧然告诉我们:目前的高职教育仍然未能摆脱传统教育形式留下的后遗症——高职教育存在的两大弊端:一是重知识轻能力,而是重教轻学。

这两大弊端像两块顽固的巨石,阻碍着目前发展并不成熟的高职院校的发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也不利于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中行业企业的对接。此外,多数一线教师日常工作繁忙,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不仅要应付形形的教学材料检查、评比,还要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加上个人理论水平与实践水平的限制,使教师满足于完成教学工作量,无暇顾及业务钻研,形成教学团队建设后劲不足的怪圈。只是进行常规教学检查与考核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而通过举办技能比赛,进行参与更高层次比赛的人才选拔,树立精品意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上述状况。

我们的教学应该做到“能力培养为本,技能训练优先”,融“教、学、做、研、赛”为一体,通过定期举办学生校内技能大赛,学科小组比赛等活动,掀起学生练技能、比技能的,逐步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改”的教学特色。

下面以笔者所在的信息工程系举办的IT活动月为例,介绍一下举办此类技能比赛的情况。我系此项活动的宗旨是将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外兴趣小组和第二课堂活动工作,利用竞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专业知识学习,将专业学习与兴趣学习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学生竞赛的内容包括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软件设计、网络设计、图形图像处理、动画设计、程序设计、网页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竞赛等项目。活动中,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都积极报名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竞赛是特别为大一新生准备的项目,因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有所欠缺,新入学的学生不具备参加IT活动月竞赛项目能力,本届比赛特别将职业生涯规划竞赛项目列入竞赛单元,避免了比赛中新生只能充当观众的遗憾。“IT活动月”活动中专业技能竞赛项目由学生自愿报名,自主选题,然后由教研室专任教师对参赛作品的技术含量和设计报告进行综合评定,经初评后确定参加决赛的作品。在决赛阶段,请校内外的行业专家担当评委对入围决赛的作品进行最后评审,并会获奖学生进行表彰奖励。

此项活动是我系为学生搭建的展示自我的舞台,为学生们提供创新、创造、尝试、体验、检验自我的机会。通过这个舞台,广大师生得到锻炼,也为他们参加国家技能大赛赛、省技能大赛奠定了基础。同时,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这项活动,在竞赛中既能体会成功,也要面对失败,吸取经验教训,还能磨练自己的意志,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是全面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水平的灵魂,同时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从这个角度来讲,竞赛结果是反映一个学校专业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合理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竞赛不只是一个短期过程,而是要通过竞赛达到“过程——结果——过程”的目标,即在过程中实现结果,在结果中优化过程。在履行这一目标的实践中,达到教学与竞赛的良性循环。我们在竞赛的组织与参与中,要不断总结摸索, 充分认识到技能比赛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逐步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赛前培训体系和赛后分析评价体系。通过组织学科竞赛,为促进高职师生教学观念的转变、实现“融“教、学、做、研、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为学生就业、为高职院校的科研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保险;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3月1日

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加之保险展业对大量专业人才的需要,我国保险专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多年来,我国的高校保险教育成效显著,为保险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保险业的繁荣和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开展的保险专业教育,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实务操作能力的锻炼,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保险专业人才,不能适应保险公司的实际需要。保险公司急需充实一线队伍,但是招来的学生缺乏上岗的实践操作技能,保险人才培养和实际需求严重脱节。这表明保险教育资源的低效配置,导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极大浪费。因此,面对不断发展的保险市场,只有不断完善保险的实践教学改革,才能提高保险教学质量,为我国保险业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高层次、实用型保险人才。

一、我国保险专业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高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开始于1980年,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率先恢复国际保险专业,标志着我国保险教育正式拉开帷幕。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国家对高校进行合并、国家教委对专业目录进行调整。与之相适应,1998年教育部批准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的保险专业为保留专业,随后又批准了上海财经大学等两所大学保留保险学专业,其他已经开办保险专业但未获得教育部批准为保留专业的院校,只能将保险专业作为金融专业的一个方向进行招生。

随着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对国外保险公司的逐渐开放推动保险业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创新,从而对保险教育乃至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大量的人才需求。国内各高等院校争相恢复、增设保险专业,形成了保险专业遍地开花的局面。截至2011年6月,全国开设保险专业系或保险专业的中高等院校61所(包括本科和专科院校),保险专业在校生17,222人,师资力量923人,见表1。(表1)

二、我国保险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保险专业学生就业意识差。我国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在于国内保险市场的迅猛发展,居民的保险意识和保险需求的不断增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是,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保险公司片面重视市场开拓,而不重视人才队伍的素质培养,招募许多社会人员进行保险展业,其中不乏许多学历程度低,甚至是没有学历的人。这些保险从业人员虽然凭借丰富的社会关系和沟通能力,为保险公司进行了大量的展业。然而,由于部分人员素质低下,道德败坏,为了业绩不惜进行保险欺诈营销,由此导致人们对保险行业存在很多偏见,认为保险都是骗人的。时至今日,这种观点在许多保险欠发达地区仍广泛存在,同时人们对保险偏见和误解也是我国保险公司在展业时遇到的最大困境。

这种现实对高校保险专业招生产生负面影响,对一些新设保险专业的高校来说更是如此。许多学生在参加高考后,家长根本就不愿意让孩子报考保险专业。如果所选专业志愿无法实现,可能在同意调剂的情况之下,被调剂到保险专业,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相当大的消极影响。有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产生厌学情绪,不好好听课,甚至怨气冲天,觉得四年大学生活结束无非是去保险公司工作。同时,许多保险专业的毕业生在保险行业找不到合适的职位。因为除总公司以外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提供的职位大部分是保险人,由于保险人职业挑战性强、社保福利缺失、收入稳定性差、社会认同度低,所以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从事保险人的职业,最终只能放弃保险行业,流失到其他行业。

(二)教学内容与业务实践脱节,教师缺乏从业经验。首先,保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保险市场需要的是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操作人才,是懂得市场开发、产品设计、展业、承保以及为客户服务的具体操作人员,需要那些从一线销售做起的具有实战经验、熟悉保险理论的管理人才和培训人才。但是,许多高校保险专业的教学内容大多是纯理论的,教学内容多年没有更新,而且这些理论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从而这些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无法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其次,就高校目前的保险教师队伍而言,大多高校教师都是校门对校门的理论型人才,硕士或者博士毕业就到高校任教,没有到保险公司进行过实践,因此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对于保险公司的一些做法,只限于书面含义的讲解,并不了解实际业务中保险公司的具体操作,不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对保险市场的惯例做法也只限于纸上谈兵。

(三)学院对保险实践教学重视和投入不足。高质量的教学效果除了需要教师的努力之外,更需要学校对专业建设的投入和支持。作为一个开设时间不长的新专业,保险专业在大部分学校的地位都不如那些老牌专业。许多高校在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热衷于搞名牌专业精品课程,把大部分资金和力量都投入老牌和名牌专业建设中,像保险这些新专业,由于起步晚,力量薄弱,在获得学院投入和支持方面没有多少话语权。加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无论是教学硬件还是软件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保险实践教学的完善。

(四)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保险教育必须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保险市场所需要的保险专门人才。要想提高保险专业的教育水平,必须强化校企合作。但是,到目前为止,许多高校的保险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首先,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需要学院和众多保险公司进行沟通、联系,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且保险企业有没有兴趣与高校合作是校企合作机制建立的关键,因此如何满足保险企业的利益成为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最大困难。其次,有些高校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实习时间太短,某些关键岗位学生无法参与,因而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等。受制于实训基地数量少,学校的重视度不够,以及保险企业配合情绪不高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因此保险教育的改革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专业教学的鲜明特色。

三、保险学教学创新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要想提高保险教学水平,必须从加强对学生专业观的教育、加大对保险专业的投入力度、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以及努力建设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出发,创造保险实践教学的有利环境,真正把高校建设成高质量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一)加强保险专业学生的保险意识教育。要想提高保险教育教学的效率,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通过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保险意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实现保险教育的目标。

首先,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要加强保险的意识教育。结合生活中保险发展的最新动态,以及保险的现实案例,帮助学生对保险进行科学的认识,逐渐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分工细化的学习小组,例如证照考试学习小组、保险理论研究学习小组、保险法学学习小组、保险营销学习小组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保险专业的认识。

其次,提高学生的保险意识。可以在高校成立“保险咨询”等实践性教学团体,组织学生到城市社区等地方进行义务咨询活动。这种第二课堂教育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通过直接接触社会,了解到保险市场的真正需求;同时,通过服务于大众,对保险进行科学的讲解和宣传,能够充分体现保险的人性化,为保险行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这对未来保险市场的发展、学生的从业也有益处。

此外,在保险专业教育中,应强调挫折教育和诚信教育。保险属于服务性行业,且有其特殊性,尤其是保险营销这一领域,需要从业者有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因此,保险教学应该尽早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品质,这有助于学生在未来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

(二)通过建立保险实验室,完善保险实践教学。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学院要重视保险实验室的建立。因为保险实验室是保险教学、模拟实习、开展社团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建立保险实验室,能够大力推动保险实践教学的完善。例如,通过建立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实验室,可以在实验课上教会学生投保单和保险单的填写过程和注意事项,通过模拟投保、索赔、理赔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财产保险经营的全过程。再比如,保险营销实验室可以组织学生选择角色进行展业,以客户角色进行投保和索赔,以保险公司角色进行承保、核保和理赔。然后,不同组员进行角色互换,继续模拟实践,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解答学生的专业问题。通过保险营销实验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保险营销的内涵,掌握市场细分策略和展业技巧。

(三)加大对保险教学的投入。保险专业作为一个新的专业,迫切需要得到各方的支持才能迅速成长,所以加大投入力度事关保险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专业投入方面,一是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从保险学科建设的实际出发,努力建设相关实验室、培训基地,为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二是要加大人才建设步伐,除继续引进优秀保险教师之外,重视对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提供高校进修、参加学术会议以及到保险公司实训等机会,不断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实践;三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年要拨出一定资金用于购买软件书籍影像、举办保险研讨会、设立专业奖学金等。

(四)充分发挥业界与学界的互动作用。一方面充分利用业界的各种资源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例如,高校和保险公司实行联合办学;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博士(后)工作站、实验基地、课题合作等方式,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使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保险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完善知识结构,增加感性认识,丰富自身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应该大胆聘用业界专家型人才,吸纳其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业界出现了一大批懂理论、谙实务、会教学的专家型人才,这些人才是发展我国保险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高校应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这些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人,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为高校保险教学服务,完善教师队伍结构,优化保险教育师资。

(五)加强与保险企业的能动合作。保险专业教育与保险企业的发展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因为保险专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直接为保险企业一线服务的,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而保险企业的业务第一线是保险专业教育的最佳实习课堂,企业的发展会促进人才的需求、促进保险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要想提高保险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主要是校企契约合作模式。校企契约合作模式主要是学校和企业通过订立合同的形式进行合作。在契约关系之下,学校和企业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双方权利和义务关系明确,任何一方都不能凭借其经济实力优势而凌驾于他方之上。这样的伙伴关系是互惠互利的。高校应当根据不同的专业知识体系分别和财产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以及保险、保险经纪、保险公估等中介公司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定期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实习,以帮助学生增强保险行业感性认识,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实习主要是通过参观,熟悉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公司的工作流程和各岗位主要工作职责。保险专业实习是掌握、理解、运用保险专业知识的必备环节,通过专业实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已学保险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还有利于他们及时洞悉自身不足,调整专业学习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叶晓凌.论我国高校保险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3.

[2]刘子操,刘璐.案例教学在保险课程教学中的推进与设计[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1.

[3]唐红祥.关于保险学历人才供需脱节的思考[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4]刘敏.探索校企结合的保险教育新途径[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人才培养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1 文I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132-02、

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中,高职学生属于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其思想政治水平的高低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与否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必须要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予以高度重视,真正地将育人的第一要务作为立德树人。但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是对技能教学比较关注,在实际的课程安排中,思想政治课程只有非常小的比例。同时,课程的考核方式大多是应试类,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为此,必须要深入地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从而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使学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

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的主要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和理论知识,具备本专业领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应用型人才。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也可以认识到,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迫在眉睫。

第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特点。职业性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与一般本科院校最大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直接目标。围绕这一目标,高职院校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管理教育和职业生产教育,根据行业、职业的需要来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制定和调整。要对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着眼于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安排学生进行学习和实习。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毕业生具有岗位适应性强、生产熟练度高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进取钻研精神,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才能够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第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技术性特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将成为高级蓝领,适应管理、服务和生产一线的需要,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对该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进行掌握,还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生产操作技术,能够积极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促进产品和工艺的改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勤学善思,爱一行、钻一行,而且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积极的合作,具备团队精神,对待岗位工作认真负责,才能成为社会和岗位真正需要的人才。

第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层性特点。高职院校大多面向基层、面向一线,与一般本科院校毕业生相比,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作环境相对艰苦,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生具有吃苦精神、服务意识,具备一定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能够用自己的所知所学为社会创造价值,不会为了眼前的阶段性利益而放弃自己的职业规划。高职院校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能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充满信心,能够扎根基层,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体现高职教育的价值和生命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第一,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高职教育中做好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能够充分地满足当前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从而使学生在掌握高技能的同时,还形成良好的品德水平,并且对学生的健康人格进行有效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不仅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各种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的较高的品德,具有增强诚信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和为社会奉献的责任意识及使命感等。在学生的一生中,高职这个阶段属于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是成长发展的关键期。现在社会经济正在快速地发展,同时社会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中,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艰苦朴素、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奋发进取等都是必备的修养和品格。送些对于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事业成功都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对他们的人生历程意义重大。此外,由于高职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生活,所以需要自己去面对各种问题。作为一个小社会,高职生活属于学生从学习到工作的一个重要的保护期和过渡期。所以,在这一阶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应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弥补,使高职学生充分地掌握最基本的社会准则和处事的方式。

第二,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教职员工来自不同的地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们不但要促使多元文化能和谐共存于一方校园之内,并且要抽取不同文化的精华来建设高格调校园文化,铸就优良的人文环境和精神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高职院校的建设朝着和谐校园的方向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和谐校园文化与普通高校不同,前者是强调职业性,是以就业为目标导向的同时把校园精神作为核心,是由各族师生员工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结果。通常来讲,高职院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校园的学习环境和氛围;(2)学校的各种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3)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4)学校的办学思路和理念。在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中,和谐的校园文化属于一种非常重要的体现,其除了具备较强的整合性之外,还要充分地体现时代性。在高职院校的和谐校园建设中,学生属于非常重要的主体,其既引领和构建和谐校园,同时也将会在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中参与到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事业中。而要想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高职院校首先必须要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和氛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确保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一个扎实的基础,最终能够对高职院校的团结、进步和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所以,高职院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三,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的需要。创新能力属于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进行衡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求得发展,一个国家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有效地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加快对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其与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创新型人才除了要具备较强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卓越的创造能力,同时还要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平。在我国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高职院校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其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培养。创新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在创新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不畏险阻、勇于追梦、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因此,对创新型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发现,在新时期,社会、行业和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仅能够满足当前的岗位需要,还要能够把握整个行业发展的趋势,具备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与进步。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探索精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教会学生将服务社会与实现自我价值融为一体,鼓励学生在自身的岗位上不断探索、勇攀高峰,树立推动产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崇高理想和理念。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可以积极举办创业大赛、技术创新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习的过程中建立课题,并对相关课题进行探索,对具有价值的创新进行奖励,使学生感受到创新带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培养新一代高职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品质。

三、结语

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而在这些高校毕业生中高职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尽管如此,我国的制造行业仍然普遍存在着非常大的应用型人才的缺口。而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对学生技能水平的培养固然十分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如何解决当前高职毕业生工作态度不端正、高不成低不就、不具备清晰的人生定位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有密切关系。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充分地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规划,形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质,将更加稳定的人才输出和提供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敦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的原则和方法分析[J].才智,2016,(32).

[2] 徐微.微r代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3).

[3] 冯凌.“互联网+”时代下的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J].改革与开放,2016,(22).

[4] 钱爱文.浅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人才资源开发,2016,(18).

[5] 陈学云.政校企合作环境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J].中外企业家,2016,(29).

人才培养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引进人才; 挖掘潜力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2. 039

[中图分类号] 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2- 0069- 02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才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有人说,现代企业的管理主要比拼的就是人才的管理,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发展下去,就必须要牢牢抓住他的命脉――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保障着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本文将就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与在这个管理体系下人的培养使用与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

1 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进行优化和重组,积极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出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为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价值,确保企业之前所制订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针对自身人力资源的配置所制定一系列政策或者实行相应的管理机制的措施或者活动。这些活动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目标战略;人员选募;绩效以及薪酬管理;人员流动以及关系整理;以及员工的健康安全管理等。

一个企业如果想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就需要一个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配合。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才是能够决定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点。虽然一个企业的所有管理目标都是由这个企业的管理层所讨论制订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这些管理目标的实行以及完成程度,都是由下属员工的努力程度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下属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理解以及贯彻管理者指定的目标,那些被制订出来的计划都将属于镜中花、水中月,那么所谓的“企业管理战略措施”也将变为一纸空谈。所以,当企业的人力管理系统得到充分的完善时,这个合格成熟的体系将会给企业带来各种灵活的企业组织观念,给企业的员工提供相应宽裕的条件以确保员工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让员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尽心尽力地为企业服务,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中保有自己的灵敏性和适应性,帮助企业在这个市场经济纷繁竞争的大环境下实现自己的构想和目标。

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认为,“人”是一种技术要素,其地位和机械设备、土地等要素一样,是并列平行的。这种观念极大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对于发展生产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现在关于人力资源的观念打破了这种桎梏,不再把人放在和其他要素一样的地位,而是把他看作是一个具有成长性以及建设性的因素,这个因素同时还有着很大的潜力进行发展,充满了勃勃生机,企业因为了这个因素而活力四射,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现在的人事管理改变了过去的陈旧陋习,不再认为员工只有在受到“监视”“控制”时才能努力工作;相反,企业会不断为员工创造各种有助于提升其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使其自身的劳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同时,现代的人事管理理论一改过去老旧理论“竭泽而渔”“跑了再招”这些既浪费了人才,又使得滥用的职权破坏了士气这样的情况,而开始像爱护水资源、石油资源一样爱护起了人力资源。在现在的人力资源理念中,企业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投入,使资源的利用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对企业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双重提高。

2 在经济发展中人才培养使用和创新的思路

那么,怎样在当今崭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下开展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创新,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对内部员工人性化管理,促进竞争意识

如上文所述,人力资源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粗取精,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众多竞争对手之中脱颖而出,在竞争中求发展。所以,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路。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倾听员工的呼声,才能真正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要完善企业的激励措施,使员工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的人事机构应该首先调查那些可以促进员工产生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的内容和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措施,用来激励员工的斗志和竞争意识;对于那些消极怠工、不肯付出的员工,则要出台惩罚措施,使竞争意识深入人心,使企业得到飞速发展。

2.2 在外部招聘中针对人才做出吸引机制

要对企业的岗位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选拔,能者上,弱者下,不暗箱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员工都心服口服,不会对企业产生怨念,使企业环境成为适合人才发展的土壤,使人才愿意留下来,为公司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2.3 建立培训机制

要对公司的人才进行培养。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知识的更新十分频繁,如果企业不对员工进行培训,那么员工的知识能力可能就会迅速过时。所以,只有对员工进行培训,才能使企业不会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中落伍。同时,培训机制也属于一种激励措施,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3 结 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直接影响了企业人才培养使用与创新。只有完善了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使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提高,才能在当今的复杂竞争中取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1] 卢晓中. 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人才培养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 人才培养水平评估;高职院校;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9-0092-03

From Talents Evaluation Importance of Archives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Liu Meiping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alents evaluation is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occupation college undertakes macroscopically managing, monitoring and guidance of the important initiatives,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archives work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talent level evaluation bas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alents evaluation requirements, how to do a good job of archives work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fered specific opinion.

Key words talent evalu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ile management

Author’s address Baotou Light Indust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Baotou, Inner Mongolia, China 014035

为了促进高职高专的持续、健康发展,教育部从2004年起正式启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于2007年11月接受了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以下简称“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并取得“优秀”成绩,这与学院的档案工作密不可分。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体系中,每个指标都需要大量的佐证材料予以论证,而这些佐证材料大多是由原始档案或以原始档案为基础进行加工过的二次文献组成。因此,完整、准确、系统地收集高校档案是搞好评估工作的基础。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中,档案作为史料最具有说服力,只有档案材料完整、齐全,才能帮助评估专家了解学校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否则评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 档案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中所起的作用

高校档案是“高等学校在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和其他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档案工作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科研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高校各项活动中历史面貌的真实记录,它原样地保留了形成者的亲笔手稿、领导签署、机关和个人的印章,以及当时形成的照片、录像或原声录音,是形成者的原稿、原作、原声、原貌,是高校的宝贵信息资源。这些历史记录可以作为历史真迹的证明,作为考查、争辩和处理问题的依据,为评估专家组了解过去、研究问题、预测未来、科学决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学校教育的主要信息,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对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行客观的估价。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中,专家组对学校的了解信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查阅由学校提供的各项指标的主要信息的原始材料;二是通过问卷调查、听取汇报、个别访谈等形式收集有关的信息。但要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对一所学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主要还是要依赖于查阅档案信息资料。因此,完整、准确、系统的档案资料是搞好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基础。无论评估工作程序、组织机构、指标体系如何确定,最终都要凭借大量的档案材料进行分析,才能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

2 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发现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多数高职院校成立的时间都不是太长,档案管理的水平参差不齐,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完善,而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不仅是对档案的利用,也是对档案工作的一次检查。高职院校档案部门大多都能提供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材料和学院校级管理方面文件,但要提供教学和其他方面的文件材料可能就会有些困难。因为,高职院校大多采用《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和《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进行档案管理,划分为永久和长期保管的档案资料才移交学院档案室保管,而划分为短期保管的档案资料归形成部门保管。如教师的授课计划、任课安排、工作量核算、课堂教学材料、课程进度表、学生实习工作计划、实习报告、社会调查及总结、期末考试试卷及成绩分析等,这些资料均由系或教务处保存,不向学院档案部门移交。而从评估工作来看,这些档案正是学院教学活动的重要记录,在评估资料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少院校的这部分档案管理却长期疏于控制和检查。

从教学管理部门看,对这些档案的前身――教学文件的形成有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很多教学文件的规范性很差,不仅文件的格式、项目和内容未做到统一规定,而且对工作情况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后来形成的档案不规范、不完整;从档案部门看,多年来,由于这些档案不需要向学校档案部门归档,而高职院校的档案部门通常只是院办公室的办事窗口,没有权力去监督和检查别的部门的档案工作情况,加之档案部门人手少,更缺少对部门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而从实际负责归档的人员看,各系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系部教务日常工作中,兼职档案员只是挂着一个虚名,其实无暇整理档案,而且他们中不少人缺乏档案工作知识,所以档案整理的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实际上在很多高职院校这部分档案是长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而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中这部分教学档案资料是重要的评估佐证材料。

3 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和高职院校档案工作密不可分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体现在学校迎评的整个过程中,同样也体现在档案管理的整个过程中。

3.1 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推动高职院校档案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高职院校档案来源广泛、门类众多,是反映一所学校教育教学秩序、规模、质量、效益等方面的重要背景资料,是实施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能够获取的最基本、最准确、最真实的信息。以档案为依据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既依赖于档案的完整、系统、准确,同时又推动档案工作的建设。通过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可以发现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和管理标准,如果未达到标准或标准不健全,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完善档案的工作程序和管理制度,使档案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方面都有规范化的要求,从而提高档案工作质量和科学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档案应有的作用。

3.2 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优化了校级档案,完善了系级档案的建设

按照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对教学档案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对档案部门归档范围进行适当调整,扩大系、部二级档案归档内容,建立系、部二级档案保管单位,形成以学院档案室为一级,各系、部档案为二级的教学档案管理体系。学院档案部门要做好系、部档案的监督指导工作,有能力的学校还可以定期对系、部档案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奖优罚劣,促进系、部二级档案管理工作,为教育部每五年一轮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加快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进程

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是对高职院校全方位的检查,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向评估专家提供大量的关于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凭证材料。受评学校如果还是使用传统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就不能进行快捷高效的检索和及时调阅各类档案,这将影响评估专家的正常工作。因此,高职院校档案部门要转变思想观念,调整工作思路,跟上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步伐,把档案管理从实物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使档案承载的信息从静态向动态转变,使高职院校档案部门的服务方式从封闭、被动向开放、主动转变;使档案信息的产生、传递、存储与利用形成一个全面、完整、合理的网络信息结构,加快实现高职院校档案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效率,促进高职院校档案工作的快速发展,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提前做好准备。

4 解决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与利用问题的途径

4.1 强化档案意识,规范档案管理

每位教职工都必须按照《档案法》的要求,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从而使并校前散存于各部门或个人手中的一些有重要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及时归档。同时,要针对并校前各校档案管理方式、方法不尽相同的问题,及时调研,确定整齐划一的档案管理方法,便于档案的集中保管、利用,以形成档案工作的良性循环。

4.2 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提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科学的档案管理工作规章制度,使工作有序,有据可依,保证档案工作逐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真正发挥档案“见证历史”的作用。完善档案的保管、利用、借阅、保密、归档、鉴别制度,及时收集、补充、更新和完善人事档案材料,对收集档案材料,从手续是否完备,表述是否准确、精练,观点是否明确等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鉴别,使档案的收集和归档工作真正做到不丢失、不积压,客观真正地反映事实。顺应时代的发展,增加资金投入,严格执行现代化管理标准,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唯一性,做到划分准确、排列有序、条目清楚、查找便捷。

4.3 合理配备档案管理人员,加强档案工作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忠诚事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档案工作队伍,是档案工作摆脱困境的重要保障。为此,首先要建设好档案馆(室)队伍,确保一定数量的专职档案人员,并力求这支专职档案工作队伍在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业务水平等方面比较合理,便于发挥整体效应;其次要整体推进,大力加强档案网络建设,发挥各部门兼职档案领导和兼职档案员的作用。实践证明,档案工作涉及学校各个方面,仅靠档案部门单枪匹马,无疑是杯水车薪。只有建立稳定的校区档案工作网络,同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及相应的激励措施,提高兼职档案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增强档案工作的向心力。

4.4 确定档案工作目标,使档案工作开展有的放矢

确定档案工作目标,是由于合并高校层次较前相对提高,并校后应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势,制定新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战略,使档案工作围绕新目标有的放矢地开展。这里之所以强调合并高校档案工作要实现目标化,一方面是明确了档案工作目标,即明确了档案工作的发展总方向,一则可以根据总目标,不断消除偏离目标的因素,二则可以通过局部优化,使日常具体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促进总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明确了档案工作目标,便于加强日常管理,有利于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增强竞争性。为此,合并高校要根据确定的新目标,完善各种配套管理措施,并要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总结并完善档案工作中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促进档案工作的开展。当今机遇和挑战并存,若不能及时把握机遇,发展的希望便会失之交臂。因此,合并高校档案工作应面对改革的新形势,立足并校后的现实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档案工作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刘淑霞.浅谈合并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J].浙江档案,2004(1):30.

[3]国家教委办公厅.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与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S].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4]沈蕾.教学评估工作对高校档案工作的影响[J].北京档案,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