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范文1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 应用型人才 多层次培养模式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供需困局

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经济国际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更广泛领域,包括制造业的高端领域和金融、商贸、流通、信息、高技术研发等服务业领域。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批企业走出国门展开国际竞争,这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预计,2010年国际经贸人才需求79万人。而中国每年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为13万左右,即使这13万人全部从事国际经贸行业,供需缺口仍然很大。未来三年,中国的经贸人才中,负责外贸公司重大投资与战略的决策人才最为欠缺,需求缺口在2/3以上;业务营销人才欠缺30%以上;专业管理人员欠缺一半以上;服务贸易人才欠缺70%-80%;投资人才缺口也在60%左右(韦霞,2010)。然而,就在人才需求如此旺盛的情况下,国际经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不乐观。某地方本科院校本科生就业率仅达到47%(江维国,2010)。《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排名第十的所谓失业量较大且薪资较低的“红牌”专业。

相对于旺盛需求,相对于供给不足,就业还十分困难,这种供需困局不能不让我们深思。是人才结构出现了问题?是人才质量出现了问题?还是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需要?

二、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缺陷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

典型的案例描述是“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知识,了解WTO及当代国际贸易的基本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法规,了解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和金融情况,系统地掌握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罗旭娟,2009)。这种描述是对国际经贸人才的一般要求,没有突出各学校人才培养特点,更没有体现人才培养的差异性。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有三个后果:一是人才能力趋同。相同或相近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人才能力接近。少数优秀学校与一般院校人才的差异也在质量上,而不是在能力结构上。不能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人才的需要。二是人才能力稀释。强调“宽基础、强技能、高素质、创新性”的培养要求,势必造成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强。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学习内容被压缩,课时被摊薄,课程学习演变成概述或演示。结果是什么都学,什么都不会。三是人才层次不分。国际经贸需要高级规划人才、管理与决策人才、高级技术人才、一般技术人才和一般作业人才等五种层次的人才,而该种培养目标下的人才并不能针对其中的任何一种,造成人才能力与实际需要不吻合状况。

(二)人才培养方案难以承载培养目标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材内容跟不上形势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文明的提高使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领域、新课题。如贸易与环境、标准化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新贸易保护等。现有教材基本上围绕传统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进行设计,不能适应新形势变化(窦建华,2010)。二是实践技能培养严重不足。虽然设置了实践环节,但内容不系统,设施不完备,实践效果差仍是普遍现象。学校的实验课程以基础实验为主,缺乏提高实验和创新实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合作企业积极性不高(王志伟,2008)。三是创新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目前创新能力培养处于启蒙阶段,只是学习创新知识和简单的模拟活动(如创业大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系统性的,包括创新的基本理论、创新的技术手段、创新的支持体系(李洪江,2010)。

(三)人才培养途径单一

目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一切培养责任完全由高校承担。实际上由于资源的有限性高校难以完全承担人才培养重任。高校实践设施不足,制约了人才技能培养的质量。虽然进行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培养基地等,但大都是基于合作协议开展的,并不是基于共同产权机制。企业合作的临时性和不积极态度,大大削弱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国应积极探索政产学研联盟人才培养机制,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三、市场细分视角下的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市场细分是市场营销学中的理论,是企业根据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不同把现有的市场划分为不同的子市场,然后依据企业的竞争优势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子市场并为之服务取得收益的营销理论(朱明侠,2001)。市场细分主要的特点是可以集中使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在目标市场中竞争并取得市场主导地位,它同样适用于教育行业。高校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自己的优势资源,这种优势资源是独有的,是高校树立特色的基础。同样高校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并没有为所有市场需求服务的能力。利用自己优势的教育资源为一个或几个目标子市场服务,是高校树立特色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

表1是根据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层次、目标要求和培养机构特长设计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细分区划,对应于不同培养机构的教育资源优势,可以选择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培养机构优势,树立人才培养特色,可以避免全才式培养模式的弊端。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人才能力可以准确定位。

就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而言,其人才培养应定位于培养国际经贸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上海商学院结合自己的历史积淀、行业背景、办学条件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第4层次),并进一步规划了该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侯立玉,2008):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能从理论的高度理解社会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熟悉商务操作流程,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环境;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四、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途径三部分组成的。创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内容安排上创新;在结构设计上创新;在培养主体上创新。在内容安排上,针对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现存的问题,我们认为应在如下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加强教材建设。针对目标层次人才培养要求,编写不同内容、不同深度的教材体系。体现层次需求、反映时代特点,尤其是实验、社会实践教材应大力开发。二是完善英语教育体系。将现有的公共英语、专业英语体系拓展为公共英语、专业基础英语和专业实践英语。三是完善技能培养体系。构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创新实验体系;构建专业认识实习、岗位技能实习、调研设计实习体系。四是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创新意识、创新技术、创新实践课程体系。

在培养主体上,应建立多主体人才培养机制。拓展包括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途径。

在结构设计上,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规格,对教育内容要进行相应的安排。在教育内容创新的基础上,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实现结构设计创新。

如图1所示,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处在于可按照某一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设计出相应的课程体系,从而实现该层次人才培养。在该模式中,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是一致的,但不同层次人才方向模块设计要体现该层次培养目标要求和特色。可以设计同一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如图1中国际贸易业务方向和国际商务管理方向;也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课程模块,如图1中国际贸易业务方向和高级技术人才方向以及一般技术人才方向。仅就国际贸易业务方向,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知识课程、技能课程、外语课程、实验实践课程以及创新能力课程可按如下设计:知识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服务贸易、WTO与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国际商法;技能课程包括贸易单证与函电、报关报检、国际结算、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商务谈判;外语应开设专业实践英语;实验课程包括综合实验、研究创新实验,实践课程进行岗位技能实习;创新课程包括创新技术、创新实践课程。这种方案设计可以实现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业务方向人才培养目标。

五、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竞争优势

教育内容的创新可以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教材建设可以更新知识体系和结构;实践课程的拓展可以提高人才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构建使人才具有真正的创新能力;教育主体机制创新,可以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克服高校教育资源瓶颈障碍。

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构建可以解决人才能力趋同所带来的三个问题,即人才能力趋同、人才能力稀释、人才层次不分。人才能力差异化,可以改变人才供给结构,解决一些层次人才饱和而另一些层次人才稀缺问题。分层次设计模块,围绕该层次人才培养目标集中构建该层次对应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所须的课程体系,可以解决人才能力稀释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分层次培养人才,可以提高人才针对性,提高人才对各种工作要求的适应能力。

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能力,最终将提高教育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韦霞.我国外贸人才需求状况与培养问题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12).

[2]江维国.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探析[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罗旭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外模式比较研究[J].经济论坛,2009(4).

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范文2

【关键词】“分层次”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 无锡商职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33-02

一、“分层次”分类培养模式的出发点

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普遍认为学生的学习意愿与意志力下降,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一项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障碍的调查中,对一年级学生在第二学期初进行了问卷调查,按专业分层抽样发放了500份问卷,通过一致性检验,获得465份有效答卷,问卷中设置的问题主要针对所学专业、喜欢的课程、课程的实用性、课堂教学对学习动因的影响及最喜欢的学科、三年的学业规划等问题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工科专业68%学生认为本专业不是自己第一志愿不喜欢,文科中商科类专业此项占42%;对喜欢的课程及课程实用性的问卷中,58%学生认为课程中只有极少一两门有用,25%认为比较实用,但希望再增加比较前沿的新课程,17%的学生没感觉或无所谓;调查显示教师个人魅力与学生学习动机相关性明显,居然有70%认为上课是冲着老师去的;关于对学业的规划,有52%的学生有继续升学的打算,37%的同学想在专业进行发展,12%的同学想进行创业,只有部分学生则暂无打算。从这份调查数据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在因素不明显是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必须要改变这一现状,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于是学院提出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要实现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的结合、动脑与动手的结合、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结合等等。学院创新性提出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分类培养的教改模式,让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加得到正强化。

二、多层次分类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多层次”分类人才培养模式

“多层次”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尊重商科背景下各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实际情况、借鉴国内优秀高等院校的成功经验、尊重商科类学科的知识结构、强化“创业”特色,充分考虑与本科段课程和考取各类技术资格证书相衔接的基础上,把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为理论、实务和综合三个完整的系列,由学生选方向,必修+选修、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等课程设置来实现学生个性培养,从单一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向“升学型”、“技能应用型”以及“创业复合型”的“多层次”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化。

(二)“多层次”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途径

1.“升学型”学生的培养途径

(1)“专转本”考试。无锡商职院对“专转本”学生实行“宽口径”报名,放开对学生“专转本”报名资格关于“课程成绩达优秀”的限制,满足学生通过“专转本”考试获得进本科继续深造的机会,大大激发学生对升学的渴望,学习热情高涨。这非但没影响专科段学习,反而使整体学习风气大为改善,其它非“专转本”学生受学习气氛的影响,整体到课率、上课积极性大为提高。2010-2013年专转本录取人数分别为225、265、307、431人,近三年涨幅分别为:17.8%、15.8%、40.4%。特别是2013年是江苏省专转本报名录取改革、放开公办本科录取的第一年,这大大吸引了学生的升学热情。从录取率来看,学习动机与学习成果的正相关关系非常明显。

(2)“专接本”考试。无锡商职院2008年开展“专接本”工作,由原来两个专业100多人到现在14个专业1300多人的招生规模,从原来的考试平均通过率在50%到现在平均通过率在90%以上,再次说明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成果的关系。

(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无锡商职院学生参加自学考试的比例占总数的15%左右,但是整体看,到毕业时全部通过自学考试课程的占学生人数1%-2%,部分专业学生略高,自学考试的考试通过率普遍较低,加上学生的学习意志力不够坚定,自学考试目前还未成为学生主流的升学通道。

(4)无锡商职院从2013年与南京财经大学合作开展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试点项目,有财务管理和旅游管理两个专业,这进一步拓展我校的招生及办学空间,推动我校分层次分类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工作的开展。

2.“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1)实行“四方联动”“四育并举”的培养理念。针对以往高职商科教育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学院开展了高职商科人才特质的调研与论证,发现商科不同专业人才有其特殊要求,提炼出商科人才职业素能体系的核心,即“会经营、懂管理、善沟通、重诚信”, “四育并举”的教育内容体系和科学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以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为机制得到行业企业和同行的广泛认可。理清高职商科人才的素能体系为针对性的设计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这种分类培养使得无锡商职院在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2)尊重学生,尊重市场理念下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如旅游管理学院对二年级学生开始对学生进行分方向培养,由学生来选老师,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意愿及未来职业发展规划。这种“分层次”分类培养模式极大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学生在全国各类技能大赛中开始崭露头角。

3.“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途径

无锡商职院坚持走创业教育融入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助推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在 “创新教育模式、渗透培养过程、提升创业素能”的创业教育理念与“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基础上大胆创新,成立了专门的创业学院。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选拔,二年级后进入创业学院学习。聘请专业教师团队和管理团队进行指导和保障。“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多层次”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

1.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职业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培养并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通道,为“升学型”学生提供必要的课程学习平台、为“技能型”学生提升实践教学平台,为“创业型”学生提供政策保障是未来学院发展要继续深化解决的问题。

(二)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有待搭建

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坚实的实践教学平台,除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机制,构建 “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现有的MODEL实践教学平台外,要继续深入发掘一些师生自己的实践教学平台,如搭建“创业复合型”人才与“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通道,将创业项目引进到实践教学中来,在学生在自己的项目中加强实践锻炼,这对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效果更加明显。

(三)细分教师师资队伍,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分层次”分类完成培养目标

无锡商职院“多层次”分类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举措对教师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院要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为教师细分好主攻的专业研究方向,合理规划教师的职业方向,分类培养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师资,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需求。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进一步修订学院有关专业(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队伍建设的规定,按学院专业、学科发展规划,严格把握标准、条件,培养并认定一支特色突出、素质优良的专业(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队伍,特别是重点专业(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队伍,确保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师德师风建设

制订或修订原有的教师行为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职业言行;加大师德考核在教学质量考核中的权重的;进一步开展推优推先及评优表彰活动,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发挥校内宣传媒体的作用,营造师德建设舆论氛围,让学生感受学院“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办学宗旨,强化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3.师资教学水平的提高

通过举办各类培训、专题讲座和讨论,强化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重要作用,使之常态化、注重实效,帮助教师的进行好职业生涯规划,改进教师选拔、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快速推进和深化学院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继续推进青年教师导师制,切实提升新进教师和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教改水平。

(四)打破常规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教学管理体系

无锡商职院是有着四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学校,有着一套成熟规范的教学管理流程,它在教学实践中产生并发展,保证了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但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适应,如对二年级学生分专业方向需要对原有学籍管理流程和规定的修正;企业项目式的实训课程需要调整常规教学进程;创业学院成立需要创新性教学管理流程;个性化教学需要建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等等。

无锡商职院“分层次”分类培养模式在实践和探索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也遇到过前所未有的困难与阻力,教学改革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至上而下的全力配合,探索正在继续,机遇与挑战并存。

参考文献:

[1]吴燕,史劲亭,黄双根.初探高职学生创造性学习方法及其指导途径――“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学习障碍及其对策”课题阶段报告[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32)

[1]薛国平.论分层教学的实践意义及实施策略[J].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1(09)

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范文3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必要性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1年《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同样指出:“职业教育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充分依靠行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密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推进改革创新。”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极强。充分运用“工学结合”这一有效的教育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传统的理论教育与实际应用脱轨、“工、学”间无法有效衔接的现象。此背景下,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紧密结合“校、企、师、生”四方力量,积极推进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深化与改革,从而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职业态度端正、业务技能精湛、专业知识广博的高端技能型旅游人才,是创新旅游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旅游管理专业“多层次”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方式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实施可从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层面、教学过程层面、教学评价层面等多层次全面实行。

(一)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层面的工学结合

1.专业设置方面

各高职院校可在充分进行行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大专业、多方向”的专业设置,如以旅游管理为基础专业,设立导游、酒店、会展等多个专业方向,从而结合学生个人的兴趣和能力所长,增加他们的就业选择面。此外,也有部分院校开始进行旅游管理专业群的建设,探索其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工学结合模式等方面的集合优势。

2.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纷纷借鉴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力求在专业设置上摆脱原有的理论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而采用“2+1”先学后工或“1.5+0.5+0.5+0.5”即“学-工-再学-再工”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工学交替即学生在校的第一到第三学期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其中,第三学期通过导游员资格证书的考试),第四学期持导游证进行工学交替的岗位体验实习,第五学期回到学校进行专业学习的拓展提升,第六学期再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这种工学交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实践上能够较好地实现能力的螺旋递增,因而备受推崇。

3.课程体系方面

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满足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两方面的需要,其构成通常一方面是基于社会生活的公共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为基于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等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的设置可通过职业典型工作任务的提取、分析、排序,再对应于相应的学习领域;或者采用能力本位的理念围绕岗位能力目标来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不管是运用哪种方法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都应当让旅游行业和企业的专家充分参与到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中,其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工学交替实习、顶岗实习类课程尽量以行业、企业的专家意见为主进行课程的设置和调整,努力实现专业与行业的无缝对接。最终形成的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通常包括导游服务技能、导游服务法规、导游基础、导游词设计与讲解、旅游门市接待、旅游外联营销、旅游服务心理、工学交替实习等。

(二)教学过程层面的工学结合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过程应当与旅游企业的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在教学中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衔接融合。

1.课程标准

以“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或“能力本位”等方式构建出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旅游行业需求紧密吻合。在每一具体的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仍然应当由行业、企业、学校的人员共同参与,制定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使得学习的过程与工作的过程对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如项目化教学中选择的驱动任务可以是导游在接团、带团、送团过程中会遇到的情境模拟。

2.教学师资

为了让学生对旅游行业和企业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因此无论是专业认知类的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还是专业技能类课程的教学都应当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施教,让旅游局、旅行社、旅游景区工作的行业专家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训教学、毕业设计、导游技能大赛等各类教学环节中。其中,专业基础类课程如《导游基础》的教学应当以专业教师为主,行业专家为辅;专业技能类的课程如《导游词设计与讲解》的教学则以行业专家为主,专业教师为辅。

3.教学场所

随着教学条件改善,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纷纷建设了导游模拟实训室、旅行社模拟实训实训室等多种多样的校内实训场所。多媒体、虚拟导游软件、微格教室等教学设施设备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提供了便捷。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要求极强,情境模拟式的教学并不能完全满足专业要求,因此有必要与旅行社、景区、博物馆、酒店等旅游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在真实的旅游工作环境中进行教学。

(三)教学评价层面的工学结合

教学评价方面,应当由原先的卷面测试为主的教学评价方式转变为理论评价与技能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导游服务技能》、《导游词设计与讲解》等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则可采用以技能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技能为主的评价应当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并且在细则的制定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参考旅游行业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包括导游员资格考试要求),方能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

三、旅游管理专业“多层次”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保障

(一)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应当邀请旅游局、旅行社、景区、酒店等行业和企业的专家成立“旅游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交流会,确保专业的教学活动在“旅游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参与和指导下进行。其次,学校要积极与信誉度和美誉度较高的旅游企业进行合作,主动寻找校企合作的契合点,签署合作协议,构建“多赢”的合作平台。再次,学校在结合旅游行业特点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控制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的运行质量。最后,学校应当定期对工学结合的效果进行调查、评估和修正,推广校企合作成果,不断深化工学结合层次。此外,学校方面需要为旅游管理专业“多层次”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如兼职教师的考评制度、薪酬制度、专业教师的企业进修培训制度等等。

(二)企业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配合。目前,有些旅行社和酒店简单地将“校企合作”定位为“劳务合作”,甚至有少部分企业将学生的实习当作廉价劳动力的使用,忽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极大地挫败了学生的实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因此旅游企业应当配合学校,明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准确定位自身的角色和功能,对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研究、质量控制、质量评估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协同学校共同落实工学结合的各项措施。

(三)教师方面

教师是工学结合的主要施动力量,工学结合的各个核心环节,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模式类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师资配备、课程设置、课程编排、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评价考核、实习就业安排”等细则,都离不开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旅游管理的专业教师一方面应当保持与旅游行业和企业的紧密联系,从而了解行业和企业的需求状况和最新动态;另一方面要利用周末、假期的时间深入企业,进行带团、前台、计调、外联、酒店服务等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能力,通过挂职锻炼、担任导游面试评委、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来提高双师素质,推动“多层次”工学结合模式下“产学研”的良性循环。

(四)学生方面

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作为施教对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须端正对“多层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调整学习方式。一是通过《导游基础》、《导游服务技能》等课程的学习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经常性地进行书籍阅读、时事关注从而扩大知识面;二是主动参与课堂模拟、实践训练、第二课堂、校外兼职(如到景区担任讲解员等),锻炼讲解服务、前台接待、产品销售等专业服务技能;三是在“多层次”工学结合的学习中认真感悟,努力提高旅游职业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等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并且将“工学结合”中的学习体会和效果定期总结反馈给任课教师,协助“多层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修正。

随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不断深化与改革,政府、行业协会等高一级部门势必将更多地参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和规划,有力地推动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一定要标注啊,谢谢!)

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范文4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层次办学

20世纪90年代,德国、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先后成立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的高级技术型人才,服务于生产一线,有效地提升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国际竞争力。以德国最为典型,高等职业教育随着德国工业水平的进步而诞生,经过不断的调整和提高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当完善,对德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突出的特点是“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和层次鲜明的办学模式。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层化办学模式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两次质的飞越。1968年,德国联邦州长会议通过了《联邦共和国各州统一专科学校协定》,标志着德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正式开始,完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的第一次飞越。20世纪90年代,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根据自身及市场的需要努力争取博士学位的授予权,并且一些院校更名为应用科技大学。1998年1月,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正式通过了更名议案,标志着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完成了本科层次向更高层次的第二次飞越。这两次飞跃给德国的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提升,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三、河北高等职业教育多层次办学的动因

近些年,河北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同时河北经济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其必须为河北经济的振兴培养大量的更多层次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社会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动因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市场紧密结合,并且要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的。以前,河北的工业产业是以钢铁、建材为主的高耗能结构体系。这类产业的技术附加值比较低,对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较少。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快车道,河北经济转型升级也迫在眉睫。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抢占新兴产业的制高点。以前仅仅面向某一岗位或某一技术的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技术密集型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对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更高要求的高职本科培养模式的出现就有了非常迫切的动因。

(二)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动因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技术行业开始与河北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结合。这些高新技术行业不再需要基于某一工作现场和岗位的技能型人才,而是需要高素质、具有前瞻性、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综合能力都很强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显然,河北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已经不适应工业4.0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培养出更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

(三)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动因

河北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主要包括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和普通高职院校四类。这些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和人才培养水平不尽相同,国家投入资金差别也比较大,导致后续发展必然不同。人才培养水平较高的高职院校不断增强自己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并且积极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定位于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而不是一种教育类型,再加上录取分数低的原因,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的地位普遍比普通本科院校低。高职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声望都与普通本科院校教师有一定的差距,同时高职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也比较低。河北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趋于多样化,有高考生源、单招生源、五年一贯制生源等等。这些生源的基础差别很大,有很多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比较高,这类学生想取得本科甚至更高层次的学历。但提升学历层次的唯一途径只有专接本考试,然而录取比率非常低。河北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培养更高层次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

四、河北高等职业教育多层次办学的发展策略

(一)法律政策保障策略

河北省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紧紧围绕河北主导产业需要,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在更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如应该以地方法律的形式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地位使其在法律和政策上得到保证;河北高等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和进步,相应的法律和政策也应该与时俱进,促进有条件的院校升格转型。河北教育主管部门应在高职教育的顶层设计上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并系统性地制定高职教育多层次化政策,并且应对升格后的高职院校进行合理的办学质量监控,促使高职教育走上健康快速的发展之路。

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范文5

我校是一所地方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因此,我们以立足永川,服务重庆,面向全国,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为总目标,充分利用地缘和学科优势,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能为区域社会经济、相关行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

因此我们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主要目标。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较宽、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良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企业、环保机构、质检部门、大型工矿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分析测试机构从事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设计、污染物治理过程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具体目标。

3、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点

(1)建立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广泛调研了解社会对环境类的岗位需求和对环境类人才的素质要求。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针对社会岗位需求,确定核心课程,分解核心课程建立核心课程体系,建立了“以岗位为平台”的、独具特色的“理工融合”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除继续加强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等环境科学专业传统课程,同时增设了给水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结构力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等环境工程专业的传统课程,将环境科学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建立“理工融合”的课程体系,以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技能与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培养,我们的学生既能从事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又能从事环境工程设计、污染物治理过程管理等方面工作,极大提升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技能,扩大就业范围。

(2)构建了“一体化、多层次、强应用”实验教学体系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对学生能力培养进行深入的剖析,形成了“实验基本技能基础实验能力专业实验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能力培养模式;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要求,系统设计了“实验基本技能、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实验课程体系,构建了“一体化、多层次、强应用”的实验教学体系。并在不同阶段,分别对创新基础、创新方法与技能和创新精神进行了有效培养。一体化是指培养体系。系统设计“实验基本技能、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实验课程体系;以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为基础,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分类、分步实施,形成了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基础实验能力专业实验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能力系统培养体系。多层次是指能力层次。能力层次表现为实验技能层次、基础实验能力、专业实验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层次、应用创新能力层次;创新层次表现为创新基础、创新方法与技能、科研思维的养成和创新精神。强应用:在各个实验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应用,学生的学科竞赛、科研项目、毕业论文等均以应用性实验为基础,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注重实践性,强化操作能力

根据专业性质和特点加大应用性课程比重,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验教学比重,在强化基础实验教学的同时,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重,增强科技创新活动、专题研究与设计等环节的教学力度。如为增强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强化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将工程制图与CAD设为专业基础课程,并将其调整为上机课程。加强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课程实习、技能培训和案例教学等环节。将课程实验、专题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系统的、交叉的和独立的改革和重组,将实践教学与生产第一线结合,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力争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4、人才培养方案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我们特在任意选修课程中开设了《环境影响评价实践》、《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城市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与管理》、《水环境修复工程学原理与应用》、《工业环境管理》等课程。并将课程《还教学导论》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以增强学生对环境专业的了解,激发学习的兴趣,坚定专业方向,这与北京大学堂孝炎院士主持开设的课程《环境问题》不谋而合。

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范文6

关键词: 多层次 大综合 制药工程专业 实验课程体系

实验教学是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承载着对学生科学素质、实验能力及创新精神培养的首要责任,不仅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的感性认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罗杰尔・培根说:“没有实验,便没有科学。”实验课堂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特色”新型人才的实践阵地[1]。制药工程专业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主要培养以化学、医药学和工程学为基础,掌握制药工程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够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工程设计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可见合理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实现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2011年合肥工业大学在原有实验教学课程的基础上,基于多层次、大综合的理念,本着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原则,我们对制药工程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法等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基于多层次、大综合的理念,优化和扩展实验内容,构建适合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药工程实验内容体。

实验课程,尤其是专业实验课程,进行大综合式的教学体系研究,能够有效针对教学知识点和技能要求,设置实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全面、完整,避免无谓的简单重复。同时,大综合式的实验教学体系,能够将各主干专业课程有效联系和整合,突出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更好地搭建学生知识结构体系。

专业基础实验包括所有专业实验所需知识点和实验技能,通过多次重复实验,强化学生所需知识点的学习和实验技能的训练。专业提高实验在完成专业基础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内容以新药创制过程为主线,包括疾病治疗药物分析、药物分子设计、药物制备与工艺、药物结构分析、药物效果评价、药物制剂与成型加工,以此将现有各课程实验内容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让学生通过这样一个研究性大综合实验,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各主干课程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分工。而在国内大多数高校,由于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和实验教学条件的不足,开设的实验课课时偏少,尤其对于各专业的专业实验课程,相当一部分基本成为理论课的附属,无形中导致学生出现“重理论,轻实验”的倾向。在制药工程实验内容方面,我们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通常需要用到多门课程甚至多门学科的知识基础,以及各种基础实验技能,尤其是设计性实验,通过给定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运用学过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出一种新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和分析总结。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研究作初步训练;亦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深入研究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素质;还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学习和思考,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但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基础,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如果按照现行做法,保持实验学时不变,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势必压缩基础性实验学时,减少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环节,缩短学生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变实验课程均为随课实验,实验内容仅与单一课程联系紧密,实验项目相互之间的联系较少,没有针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实验体系系统性、条理性较差,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延伸性较弱。统筹规划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遵循从通识到专业再到提高的人才培养规律,构建制药工程专业三层次、大综合实验教学体系。即包含通识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提高实验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研究各层次实验教学目的和目标,并在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提高实验模块中构建涵盖各主干课程学科必需的知识点和实验技能。

2.改进制药工程实验教学模式,将科学素质、实验能力及创新精神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制药工程专业学科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医学、药学、生物、化学、工程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内容和实验技能,由于各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开设的专业基础实验不可能覆盖各学科实验,因此,实验教学中我们综合采用多种实验教学形式、虚实结合应寻找一种良好的解决办法。将传统的动手实验与演示实验、虚拟实验、远程实验相结合,能够有效地覆盖全部知识点和实验技能,既利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对其中重点内容进行强化训练,又有效规避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无谓重复,提高效率。

实验室开放能够充分利用现有实验条件,有效提高利用效率,是学校当前政策引导的重点方向。结合实验室开放,我们建立开放实验系统,使学生摆脱实验过程中的盲目性,合理安排实验及其进度,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学习―实验―再学习,增强实验目的性和学习效果。同时我们结合学校实验室的达标行动,依据专业学科特色与特点,实现院内资源合理分配与共享,促进实验室开放。针对开放实验的特点,编写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建设开放型实验指导教师队伍和评价体系。实现实验的时间开放、条件开放、内容开放、形式开放、指导开放,真正做到全时空开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增强教学效果。

开放性和研究性实验属于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在教师的指导下实验内容自主选择、实验过程自主安排、研究结果自行分析,实验在更自由开放的环境中进行。与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不同,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允许学生以自主方式在某一个问题上依托教学项目进行深入的学习,并通过报告展示学到的知识[3-4]。其核心是以一系列有应用背景的教学项目为驱动,让学生推进项目的同时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锻炼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自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PBL中,学生被赋予更多自由度,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习,同时激发其对学习的责任感[5-8]。实践表明,PBL模式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但是,对于这种教学手段,必须要求有完全开放的实验室、完备的实验条件、充足的实验经费、丰富的科研课题和强大的指导教师队伍,难以做到全面适用;及时同时具备以上条件,但对规模化、固定化的教学环节来说,实施起来仍然具有较大难度。

3.改革实验的考核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为全面反映学生的理论水平、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和探索当前先进技术的积极性,在实验考核方面,我们改变过去以知识为主的考核状况,采用重平时考核,将创新能力考核放在首位,弱化考试考核与知识考核[10]。重视平时考核成绩,激励学生重视实验,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平时实验考核涉及的评定因素多,对我们提出较高的要求,除了检查学习纪律;实验预习情况;能否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外,还要考查学生遇到问题能否很好地解决,以及良好实验室工作习惯和作风等,需要我们客观、公正地给每个学生评好分。

4.制药工程实验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2011年制药工程实验实际授课并调整,虽然实施制药工程实验教学改革时间并不长,但我们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我们加大多层次、大综合实验开设,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实验内容设置进一步趋于合理。

摆脱实验课程依附理论课程的现状,从最根本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研究实验教学体系的任务和分工,使实验教学自成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将功能相似的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和重组,强化实验项目之间的联系,建立层次化、模块化和综合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及内容。

新实验教学体系的实施,尤其在专业提高实验部分,学生个体实验内容与条件差异性较大,对实验条件和实验室建设方案等方面具有更多更广的要求。同时,全开放大综合式的实验教学,对指导教师、实验室开放、实验课程管理等方面会有更多不同的要求。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将为实验室的建设与开放、实验教学实施与管理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参考。

随着制药工程专业多层次、大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和教学实施,必定对现有实验室条件和管理状况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本项目的完成,亦将在学校实验室达标行动的大环境下,围绕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室建设方案和实验室开放办法及配套政策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参考文献:

[1]吕小兰,等.学分制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121-124.

[2]合肥工业大学2011版教学计划.

[3]Moursund D.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an information-technology environment[J].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1998,25(8):4.

[4]孙敏,张亚丽.PBL教学法在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167-169.

[5]张钢,王春茹,黄永慧,何小敏,黄小波.基于项目学习的教学模式实验环境构建,第31卷第8期2012年8月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92-296.

[6]高胜利,赵方方.PBL教学模式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5):83-86.

[7]徐敏,冯修猛.影像实践教学中案例式PBL教学法应用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303-305.

[8]Kliebard H.Constructing a history of American curriculum[M].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1992:157-184.

[9]Blumenfeld P C,Soloway E.Motivat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Sustaining the doing,supporting the learning[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1,26:36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