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才资源管理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才资源管理专业范文1
关键词:专业英语;人力资源管理;教材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4-0178-0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新兴学科。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率先将人事管理专业更名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2008年全国具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接近300所。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融入到国际化的合作与竞争之中。为了适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化的需要,一些高校纷纷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课程,培养具有较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有助于学生学习国外本专业最新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增加学生对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背景的理解。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的具体目的是:(1)使学生基本具备阅读人力资源管理英文原版教材的能力I(2)使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英文书面写作表达自己的专业观点I(3)使学生掌握基本专业词汇的英一汉互译方法I(4)使学生能够就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英语听说交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应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强化口头表达的情境性。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更多的是注重用英语对基本原理的阐述,忽略了真实场景的对话模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应该与实际工作情境紧密结合,在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上应强化招聘面试(job interview)、绩效沟通(appraisal interview)等一些实际场景的对话设计。
第二,注重英汉互译的准确性。语言是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专业领域内的沟通交流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因此必须注重英汉互译的准确性。例如,“affirmative action”有些教材译成“反优先雇佣行动”,不符合国内通用的表达习惯,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沟通上的不便,翻译成“就业歧视补救行动”相对更好。
第三,提高书面写作的实用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在实际应用中,涉及到具体的文书操作表格的设计和制作,例如,工作描述(job description),求职简历(resume),考核量表(appraisal forms)等都有一定的格式规范和表达习惯。如果专业英语按照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通用写作能力,则与专业工作的实际要求不符。
2 可供选择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教材
目前在图书市场上可供选择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教材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从国外引进的英文原版教材,第二类是国内选编的教材。两类教材在编写目的、编写形式和编写内容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2.1 英文原版教材
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较早将国外经济管理类教材引入国内,其中涉及到部分英文版人力资源管理教科书。这些教材的主要优点是:(1)使人们能够全面、系统的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理论框架。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之间的内在联系I(2)专业术语的表达更加地道,便于“原汁原味”的获取国外学术信息。尽享原著作者思想的真实表达I(3)丰富的国外本土案例资源可以帮助国内学者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带来的管理差异;(4)熟悉国外教材人性化的编写风格,便于更好的进行信息检索和查阅。但英文原版教材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1)内容过于庞杂,信息容量过大,需要大量时间阅读。不利于有效消化吸收;(2)受一些习惯表达的影响,一些单词的非常规用法及较少出现的生僻词词义理解困难,对读者英语水平要求较高。(3)原版教材价格较贵,超过普通家庭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
2.2 国内选编教材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部分高校组织编写了一些适合国内学生学习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教材。这些教材的取材往往来自国外原版教材,但在篇章结构上做了一些修改、调整和删减,其主要优点是:(1)章节脉络更加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便于理解;(2)篇幅长度适中,生僻词汇大大减少,读者阅读压力相对较小;(3)部分教材配合一定的中文解释,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课后习题训练也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足之处是:(1)大部分国内专业英语教材更多的偏向于英语语言的学习,而忽视专业知识在企业中的运用;(2)注重管理原理的介绍和阐述,缺乏情景性案例,尤其是特定工作场合下的情景对话I(3)一些实际管理工作中需要用到的操作表格、图例、文书样本较少涉及。
3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教材的选择依据
选择恰当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教材。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了解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进行跨国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还能够为学生就业尤其是进人外资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奠定必要的英语基础。在选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教材时。可考虑如下因素;
(1)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学科基础,能够从事企业的招聘甄选、培训开发、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等具体实务工作,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点。因此选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教材要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践意义,尽可能附有一些操作性的范例,使学生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能够基本胜任英语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不是“重语言、轻技能”,“会说不会做”。
(2)培养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一般来讲,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教材的选择也应该以此为准。语言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基础语言知识、基本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基础之上。因此,专业英语教材必须不折不扣地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考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人才资源管理专业范文2
论文摘要:本研究以苏州科技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过程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分析该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如何改革的基础上,对改革实施的难题与建议做进一步的分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探寻方向。
一、研究的背景与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我国近年来新兴的管理类专业,以培养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高级人才而成为高校中深受学生青睐的学科专业。但从目前全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来看,很多高校基本上还是沿用过去一般管理类专业的传统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模式,更多的倾向于对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但实际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基本的管理理念,更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和增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如何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技能有机结合,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一直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者积极探讨的问题。
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自2003年招生以来,众多教师在不断地探寻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培养模式,顺利地通过了专业学位评估。本研究在总结、分析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有的教学、培养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社会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立足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行探讨和研究,力图在学生普遍参与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培养学生的品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
二、研究方案的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改革,对现有的培养体系进行完善,逐步加大学生自主参与的实践与实训性课程内容。
1、重塑教学理念。在教学理念上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人格对等的现代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师为长生为幼的家长式观念,真正体现大学教育中“教书育人”的“育人”理念。教师首先自身要有这么一种理念:其一,学生和教师是人格对等的主体,不存在上下级或长幼间的关系;其二,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普通的师徒关系,教师不是把专业知识和技能教会学生就尽到了责任,而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塑造学生的品质,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以及追求卓越的专业精神。
2、完善教学内容。首先,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更为合理的调整。原有的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的编排在教学进度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逻辑性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调整后则总体符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整体逻辑。此外,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以专业需要设计课程,而不能是以师资力量为依据设置课程,目前也还难以做到非常理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应该是以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课程为基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职能为纲要,覆盖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职能的课程体系。目前我校已经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职能的子专业课程有:工作分析、员工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学,尚缺少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两门核心职能子专业课程。其次,构建完整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可将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践教学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基于学生课外社团活动的一般能力培养,可以以校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为核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协会的专业活动,教师提供相应的专业指导,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领导能力;第二层次基于专业基础的专业实验课程或实践环节,以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模拟、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应用、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演练等课程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第三个层次是各专业课程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型、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每门专业课程都可以设计一些专业游戏或专业场景,以学生分组完成设定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和专业实践能力。这样能有效地将课程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的课内教学与学生的课外活动相结合。
3、改进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以课题组成员的教学课程为实验对象,其中主要以绩效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两门课程为主,探索“情景模拟”人才培养方法在专业课程中的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品质培养、一般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以绩效管理课程的“情景模拟”教学为例:在学生了解到绩效管理的整体知识结构后,教师将学生分四到六个小组,设定各组绩效目标(例如在校园内组织一次拓展活动),然后各小组在课堂展示其小组绩效,小组之间相互进行绩效评价,接着是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个体绩效评价,最后是教师以直接上司的身份评价各小组及各学生的绩效,以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完成这项活动之后,学生对绩效管理专业知识的理解就非常透彻,也熟悉了绩效管理的流程。
4、丰富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各课程逐步建立起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在我校天空教室的网络平台上逐步建设各专业课程。同时,教师可以借助个人博客、电子邮件和QQ即时聊天工具等手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联系。传统的室内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与学生除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极少的沟通交流外,专职教师在课堂之外难以和学生联系,难以有更多的机会和学生探讨交流专业知识和专业活动。如果能将上述教学手段应用于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来,就能有效改变这一困境。
三、研究方案施行的难题与建议
目前本研究方案的施行还只是处于部分教学环节的实验探索阶段,如果全面推行还存在一些难题。
1、“教”与“管”严重分离。学生的专业教学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存在较严重的分离。学生管理工作、学生社团活动和专业教育结合不足,难以将学生的一般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由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工作大部分情况下是由辅导员和班主任承担,专业教师极少参与其中。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目标更多的是偏向于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班级同学关系的融洽,难以兼顾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专业教师与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密切配合。
2、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师资严重不足。原因是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往往需要跨专业学科知识或技能作支撑,目前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师资短缺,尤其是实验实践教学方面的师资。这需要在人才引进政策方面更为灵活,要依据专业的需要选择人才,而不只是过度地关注学历。此外,我校对人文社科类实验实践课程的工作量测定偏紧,影响到专业教师承担该类课程的积极性,这也需要学校在利益上引导专业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
3、教学管理制度过于形式化、官僚化。以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为例,教学管理部门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字数在12000字以上,且必须有外文文献,这严重脱离教学实际情况,且专业教师多次反映也难以改变。过多的形式主义和官僚化会极大挫伤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性,并日益形成墨守成规、麻木不仁的恶劣教学习气。由此在各个教学环节专业教师都只对照着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小结等方面的繁琐要求按部就班,而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索如何将专业课程讲授得更深入更精彩。
参考文献
[1]马建中,储云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4.6
人才资源管理专业范文3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我国最早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劳动经济专业发展而来的,随着人才竞争时代的到来,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取代传统的人事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我国伴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经过十年的发展历程,日趋规范和成熟。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但该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不是很理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专业人力资本投资浪费,学非所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虽然比较高,但许多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本专业工作,造成专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浪费,投资收益率低。田秋丽、刘志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2007)及许多研究报告显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有10%以上考研继续深造,有40%左右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有一半左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有不同比例,西部地区考研比率低于中、东部地区,发达地区从事本专业学生比例高于西部地区)的学生在毕业后虽然就业,但并没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由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用人单位、个人各个方面的影响,从事了如会计、销售、统计、审计、计算机、金融等工作。这样一种就业状态造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率虚高,人力资本投资浪费,收益率低。
2.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实际能力不匹配,显示出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不高,就业质量有待提高。孙达林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实证研究》(2003)中认为,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和学生本身的期望存在一定的错位,用人单位普遍认为重要的能力(由高到低)分别为方案设计、调查分析、计算机编程、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整理事务的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书写能力、沟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英语能力及体质负荷能力。而学生在特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认为以下能力重要(由高到低):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力、沟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方案设计能力、调查分析能力、英语口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适应能力。这充分说明高校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没有及时跟踪市场的需求。因此应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改进大学生就业质量,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的隐性失业问题。
(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综合地讲应该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培养过程三个关键因素。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与用人单位的匹配程度,我们发现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1.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存在矛盾。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在相关领域从事理论或应用型的专业工作。实际上,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之前是不进行素质测评的,只要是愿意学习本专业的学生不管其是否具备基本职业特质,都全盘接受,纳入一个统一的培养过程之中,这种培养模式无疑会造成一些就业问题,如毕业后不在本专业领域就业,或虽然从事本专业工作但存在就业质量问题,形成隐性失业。
2.专业课程设置上侧重理论基础知识,轻视实际操作环节。学校虽然都设置了诸如工作分析、员工招聘、培训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等专业课程,但在每门课程学习中没有加入实际的动手环节,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建设水平还有待提高,造成学生理论知识强但动手能力弱,也使得用人单位对高校教育甄别信号产生怀疑,在“干中学”的投资收益远远高于全日制教育的投资收益。
3.专业课程的讲授方法依然沿用以往的模式,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现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知识的传授进行,各类教学评估也主要是对学生知识掌握及教学情况进行评估和考核, 学生的创新实践机会非常少。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该是理念与实践并重的专业,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占用了绝大部分教学时间,实践、模拟、实习等接触实践应用的时间比较少。另外高校的考试制度也使得学生侧重于记忆标准化的答案而忽略了创新思维的开发。
4.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没有重视对本专业特质的培养,导致众多就业问题的出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不一样,除了相关的专业知识,更多的要掌握将来在工作中需要的人际技能和基本素质。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说,所有的工作都会涉及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其专业能力和素质都非常重要。
二、合理设计基于就业能力提高的
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为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改善就业质量,探索适合我国现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学生就业能力概念
国内外学界和各种社会组织对什么是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有着多种不同的解释。国外学者对于就业能力的研究比较早也比较系统。就业能力是指个体在其职业期间确认和实现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Fuguate);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也就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FEE);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 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国际劳工组织ILO)。结合众多的研究观点,笔者认为就业能力是体现在劳动者个体身上的有益于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具有适应市场机制的动态发展倾向的能力组合。
国内对于就业能力的系统研究比较少,而对人力资源管理就业能力的研究以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或胜任力研究为代表。稍早的研究当属上海交通大学的顾琴轩(2001)通过问卷调查,使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主要胜任力构成为:沟通能力、分析能力、识人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服务意识、值得信赖、亲和力、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承受压力能力、适应力、主动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陈万思(2004)通过问卷调查将人力资源管理者胜任力分为:基准性胜任力(人力资源决策、方法创新、有效分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鉴别性胜任力(支持他人、赢得支持、企业判断、锻炼他人、激励他人、增进士气等) 。罗钢(2004)结合企业案例的比较和借鉴,在专家探索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者胜任力可以分为个人诚信、管理文化能力、管理变革能力、经营知识能力、传导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能力。向如利(2008)研究认为人力资源人员胜任力包括专业能力、个人素质和变革能力。张徽燕(2008)结合本科教育特点,构建HRM专业学生胜任力模型,该模型由执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学习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共14个能力要素组成。
结合国内外众多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能力可以近似地由该专业胜任力代替,主要应该包括基本素质(诚实正直、吃苦耐劳、敬业精神、责任心、主动性、上进心)、处理工作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善于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领导能力(表达、领导、社会活动、组织协调、人际关系、创业精神)三大方面20个因素(李颖、刘善仕、翁赛珠,2005),提高这些就业能力可以改善就业质量,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潜在问题。
(二)构建旨在提高就业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对于就业能力的价值认识已经达成一致。对于国家而言,就业能力的提高意味着有更能适应劳动力需求变化的人力资源,也就可以更快地实现充分就业;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就业能力提高意味着劳动者可以充分适应工作以及提高绩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对于就业者个体而言,就业能力的提高意味着能在激烈竞争中找到合适的工作而且具备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作为人才培养机构,高校在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构建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1.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高校在培养过程开始阶段应该首先进行专业素质测定,因为学生在报考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过程中有盲从和追逐就业的效应,基本素质特征也许并不符合该专业的需求,因而在进行专业学习之前,应力求学生性格、兴趣与专业的匹配,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与岗位匹配的人才。
对于符合专业特质的学生,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在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训练其拥有正直诚实、公正公平、积极乐观的敬业精神,保证其具备基本的就业能力素质,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岗位上实现其价值。在培养大学生素质的问题上,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承担起责任,要养成大学生尊重人、乐于与人合作、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
2.增强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力。在原有课程体系设计的基础上,要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制定科学的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互动的过程。用人单位要根据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前景,明确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学生的能力要求;高校要通过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招聘广告、雇主调查等各种途径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并且将这种真实有用的需要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的设计传递给学生;学生要清楚自己必须具备的就业能力都有哪些,有目的地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学校的课程安排,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工作能力。
具体实践操作环节的设计可以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来完成,另外学校可以利用案例教学、实验室模拟教学、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机会,提高学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人际领导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其未来工作对象是以人为主体,因而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成为职业成功的主要因素。高校可以通过改变原有的授课与管理方式,设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人际领导能力的培养方式。课堂上可以设置案例讨论、讲演增加学生表达交流的机会;管理上促进其积极主动参与班级、学校事务;课外激励学生自主联系合作企业、实习企业,提高其领导与人际能力。对于在应试教育环境下长大的Y一代学生而言,较为适用的方法是将各种能力的培养融入学习和生活之中。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的时候,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小组活动对提高他们人际能力等各方面素质的作用,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用人单位的雇佣理念和雇佣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基于就业能力提高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和变革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无边界职业生涯的设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一是要增强创新意识,二是要培养创新思维方式,三是要开展创新活动。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性、灵活性和自由性,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发展的机会。为了能培养出跟上时展步伐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必须从实践教学改革入手,抓住种种实践性教学环节,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人才资源管理专业范文4
关键词:关键词: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93.33-4
物业管理是城市房地产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职物业管理专业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和当前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现状相比,高职物业管理教育明显滞后,为了更好的满足当前物业管理行业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创新改革物业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1.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以及定位
物业管理行业的文化素质、技术含量都比较高,因此相对于其他一般服务行业而言,对于人才的知识以及专业能力要求会更高。同时物业管理发展越来越快,不断出现了很多高档物业市场,因为物业管理行业往往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物业管理教育中应该避免低估物业管理行业的要求,或者降低人才培养的规格,不要将人才培养目光单纯的锁定在目前短期物业管理市场业务需求以及专业知识需求上,更应该立足于长远发展角度看待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整体规划物业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为物业管理行业提前做好相应的人才储备。关于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要突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独特特色,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素质为主线设计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妥善处理好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增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以及针对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创新以及实践
2.1制定健全、完善的物业管理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体系
物业管理专业课程应该以“实际应用”为主要宗旨建立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其中基础理论教学应该主要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的,以够用、必需为度,确实提高物业管理专业教学的实用性、针对性,其中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或者物业管理员,应该要求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而且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较高的专业技能,确保能够统一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规格,更好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物业管理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当安排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时比重,课程内容应该具备系统性、综合性、前瞻性的特点,确保可以满足现代市场的发展需求。其次,应该提高主干课程、物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在物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地位,而且对于一些基础课程应该始终贯穿2-5个学期,确保学生可以熟练掌握基础物业管理专业知识,全面了解最新的物业管理专业发展动态。
2.2改革创新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物业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体系可以主要划分为几大部分内容:①基础技能训练。对于一位物业管理专业学生而言,一定要掌握最基本的物业管理技能,比如计算机操作能力、写作能力、写作沟通能力、识图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②专业技能。物业管理中遇到的各种纠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出现问题,都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才可以解决,这部分技能主要包括排除各种设备设施故障的能力、协调能力、运用法规的能力、管理能力以及预算能力等。③专业综合技能。物业管理专业需要综合型技能人才,因此应该通过一些专业综合技能训练来锻炼学生的单项技能应用能力。
以上各种训练活动都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实验室教学、模拟公司以及现场授课等多种方式进行训练,主要目标是为了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技能。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应该占到总学时的40%左右,主要包括专业学习、认识习、毕业综合实训以及顶岗实习等。
2.3进一步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
为了完美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高职院校非常有必要加强建设校内实验室建设。可以建立“招投标模拟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物业管理系统模拟实验室”以及“物业设备智能控制实验室”等,尽可能使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室教学熟练掌握每一种物业服务方法,并且熟练掌握每一种办公设备以及智能设备的应用方法。其次,高职院校可以模拟物业管理公司,为学生营造一种物业管理模拟环境,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物业管理工作中,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熟悉物业管理运作流程。
综上所述,物业管理专业随着现代物业服务行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时间较短,教学经验欠缺,应该在物业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改革,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培养更多合格的应用型物业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影. 充分发挥教师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主体作用[J]. 中国科技信息,2010(9):26.
[2] 于军峰, 于华. 物业管理专业实习内容的改革与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17.
作者简介:
人才资源管理专业范文5
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京政发〔1999〕第14号)中关于“对经市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所需要的外省市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经人事部门批准,给予工作寄住证,享受本市市民待遇”及“鼓励留学人员携带科技成果来本市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对以上留学人员,经人事部门认定,给予工作寄住证并享受本市市民待遇”的具体规定,现将上述人员在京购房问题通知如下:
一、凡持有市人事局核发的《北京市工作寄住证》的上述人员,均可在本市行政区内购买内、外销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批准上市的已购公房、存量房(四合院除外)。
二、市、区县房地产交易及权属发证部门应给持有《北京市工作寄住证》的上述购买人办理相关手续,并按现行有关规定收取税费。
人才资源管理专业范文6
关键词:教育资源管理模式创新
自本世纪初,我军院校教育进入新的变革时期,教学人才资源与知识创新能力由此成为衡量军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人才成为院校所有资本中最为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院校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人才队伍建设,如何育人、留人、用人、发展人、造就人、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益?成了对军校生存价值的有效自身考量。
一、积极搭建人才作为和发展平台
军校人才教育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把人才的培养、使用、创新和发展等几个关键环节统一起来,为教学人才服好务。为此,要克服和摆脱传统人才观和服务价值观的束缚,真正在认识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行动上将人才的发展和院校的发展捆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资源的潜力。人才资源利用的如何?关键在于人才的管理。对于优秀人才而言,要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学术得到发展,除其自身加以努力、院校给予晋级和提升,以及生活上的高待遇外,更重要的是院校要为其创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和空间,做好成才成长空间留人、特殊待遇留人,真正把优秀人才吸引到教员队伍中来。
1.1为培养人才、发展人才提供条件。我军几十年来一直重视院校人才建设与教学管理,把院校当成部队建设的开路先锋和“重工业”基地。一个国家的军队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外军十分重视把优秀的人才选调到院校教学一线并设法让其安心工作。俄军对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员都给其相应的物质待遇和工作特权。美军在选拔使用院校教学管理人员时更加严格,从任职经历、实践经验、全面素质、专业技能等都有严格的标准。我军在长期的院校建设实践中,十分重视选拔任用德才兼优的同志充实到教学及管理一线。现在,全军院校面临不同的竞争环境,注重发展自己的特色,争取建设全军全国甚至国际上的一流院校。但是,不管处于哪一个竞争层次,其核心任务都是吸引人才、集聚人才,从而为学科的发展、学校层次的提高打下基础。在某种意义上,人才的数量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要有一批“能适应院校发展的、有利于形成创新成果的、自身知识结构优化的”人才。
1.2抓住支持人才成长的最好时机。近几年来,全军院校经历了布局结构调整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时期,在体制、机制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实行教学考评、质量评估、综合评价等,聘用非现役人员,既弥补了军校教研力量的不足,又减少了现役军人的编制员额;既可使学员接受新知识,又可精简教学机构。为便于教学和管理,教学管理人员既要懂得如何与学员沟通,以达到心理相通、志趣相近等。对教研和管理人员也要实行“轮换制”、“聘任制”、“淘汰制”等一系列制度。创造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环境。为有力推动了院校人才队伍的发展,必须努力探索给予人才成长的最佳时机。在教学人才队伍建设实践中,人才培养往往滞后于人才的实际需要,使不少人才或潜在人才在依靠自己的奋斗艰苦地成长着。如,人才需要进一步学习深造和扩大知识量时,总有一些与人才成长不相适应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的措施挡住了去路;人才最需要科研经费支持时,他可能会因为年轻资浅而得不到支持;在他最需要潜心钻研业务的时候,可能会因为生活压力而分散了注意力。对此,院校应当及早发现优秀的教学、科研骨干,并提前做好人才投资和人才选拔工作,在人才“爬坡”的时候给予有力的支持,从而为他们的成长和事业发展提供最及时的支持。
1.3建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和谐环境。院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提高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相同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设备条件下,由于管理水平的差异便会产生迥然不同的教育效益。目前,我军院校对如何加强优秀人才队伍建设都有自己的新招,给出了各种优惠待遇,对人才的流动起到了促进作用。需要特别引起重视的是,应该进一步完善已有人才和引进人才充分发挥作用、长期为我所用的机制。目前,随着人们对人才重要性认识的逐步加深,人才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特别要重视对优秀人才资源培育工作,多问一问为教研人员做了什么,而不过多要求教研人员应做什么。把人心调舒畅,把气氛调舒心,把环境搞美化,营造人才快乐成长的环境。
二、创新人才资源管理模式与机制
美军院校几乎无一例外都视教师队伍若生命,十分注重青年教员的培养和高质量教员队伍的精心构建,是其成功的基石和办校的核心。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环境条件是基础,管理模式与机制是关键。就是说,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必须对院校人才资源管理模式与机制进行系统变革与创新。
2.1建立创新教学管理体系。当前,地方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非常大,特别是在用人机制、引人机制、选人机制等方面有很多创新举措。如职称评定、工作考评等。军事院校要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使人才成长和使用价值永远走在世界军事前沿,取得长足进步,必须走创新教学管理之路,使人才资源得到深层的挖掘。事实证明,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军事服务的重要职责,既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又是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的战略高地。目前,我军院校正处在变革的新时期,对创新型人才资源的管理也是多层次、多样化的。而且随着世界军革的发展,军事使命的需求在不断变化,院校人才知识结构和学科专业在不断调整,人才的内涵也在随之变化。因此,人才资源管理必须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创新和谐教学管理模式。
2.2建立岗位责任管理机制。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力,人才发展是第一位的。胡主席:“人才的使用和管理必须坚持协调发展,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目前,我军院校的人才管理主要以学历职称要求为条件,以专业技术职务管理为主要抓手,并且职务与待遇、地位、评价相对应。它一方面把人才的发展引入了“独木桥”,无论是培养人还是使用人都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的发展也以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为目标;另一方面也引起了管理人才队伍中的“仕而优则专”现象,就否定了管理是一门科学的理念。在西方军校人才资源管理中,人才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提倡术业专攻,让教官岗位成为军人最向往的职位,享有很多特权,实行院校教育岗位补贴制,院校教官工资水平普遍高于部队和机关同职衔军官,生活环境优于岗位的军官,采取不同军衔不同待遇,每晋升一级军衔增加工资10%的办法,激励教员安心工作,不断学习。每年除寒暑假外,俄军院校还组织教官定期疗养。由于俄军实行社会化保障,加之工作稳定,所以,教官队伍思想稳定,有荣誉感和进取心。对外军院校的做法,我们应该借鉴;对我们过去的一些传统做法,在落实的质量和效果上应该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质疑,如我们一直所提倡的“两员至上”“教员是核心”问题等。
2.3综合系统地创新人才资源管理机制。教育的真正意图在于引导和发展人的个性、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注重个性的发挥,并给予其很大的发展空间。人才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效建设工程。必须改变只管使用、不管培养的做法,必须改变单兵作战、作坊式的管理方式,必须改变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缺乏系统思维的管理模式,对人才建设进行系统规划、统筹布局;必须形成竞争淘汰机制、激励机制、评价与约束机制之间的配套运作;同时,要在体制、制度、政策、岗位聘任四个层面进行系统创新。院校对人才资源管理要常抓不懈,要强调综合管理、目标管理、系统管理的理念,不能期望出台一项或几项政策就能解决人才建设的所有问题。
2.4实现人才价值与院校作用的统一。人才资源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含量是一个变数,就像能买到学者的成果而买不到学者的智力一样。所以,在人才资源管理中,院校不仅要重视现有人才的实际能力,更要重视人才的发展潜力。对教学人才的考评,应以业绩为核心,建立由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要素构成的考评体系。在学历学位、政治思想、教学科研工作数质量等方面制定量化考评具体指标,改变“科研成果代替实际工作能力,论文数量代替质量”的现象,使人才评价更加科学合理,符合人才成长进步规律。随着市场意识的提高,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共享程度有所提高,人才竞争也更加激烈,使人才构成、人才管理和分配机制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无论是培养还是引进人才,都要有超常规的举措,要变静态式管理为动态式管理。
三、提高管理水平,创造最大的人才使用效益
人才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是一个很大的变革,也是人才建设工作的新变化,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才作用发挥中,必须变革人才资源管理理念、提高人才资源管理水平,使人才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价值。
3.1端正教学管理思想。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规划是院校办学成功的向标。要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理念及与之相适应的战略规划。美军院校非常重视其教学管理理念,美军在教学管理中认为,办学思想越端正以及办学理念越稳定、越清晰,就越能产生促进效应、引导效应、规范效应和激励效应;就越能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其办学行为、教育质量就越能得到明显的提升、改善和规范。因此,从院校自身看,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一个清晰、稳定的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
3.2确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资源管理理念。在人力资源培养和使用上,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人才观,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挖潜人才资源,发展院校的人才量。在人才资源管理上,要转变长期形成的“管人”的观念。要转变单位与人才之间“管与被管”的隶属关系,淡化行政色彩,尊重人才的教学价值和学术地位,尽量创造人才自主发展的空间。为此,要把“管”转变为“资源开发”和“服务”,做到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要注意把单位与人才之间的关系用真情这个纽带来维系,给予人才更多的温暖与信任、关心和支持,落实人才在资源管理中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