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范文1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判断美、感受美的能力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许多交叉和包容的地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大力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优美的感情,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
初中语文教材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既是语文教学的典范文章,又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文本。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蕴含着极其丰富、广泛的美学内容。我们应该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并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通过审美教育实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形成良好的人格的目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施:
一、 激活审美情感本文由收集整理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审美教学应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打开学生的心灵。学生美的情感要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创设审美意境。例如《春》这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创设出一个个审美的“春景图”意境,让学生进入一种美的境界,领悟到文章的艺术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 树立审美意识
学生的审美情感被激发以后,教师要保持学生的这种审美情感,就必须引导学生在情感的召唤下树立审美意识,去发现美。比如《背影》这篇表现父爱亲情的美文,教师在感情范读的基础上,可以再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进入作品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美、感受美。
三、 激发审美想象
想象力在审美心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的审美情感被激活,审美体验被调动之后,通过记忆基础上的表象运动,借助想象得以超越时空取得更深广的感受内容。上课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展开其审美想象。如赏析《紫藤萝瀑布》中“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时,教师要会点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想象:仿佛看到了花色的艳美和勃勃的生机。学生不仅会感受到生命的盎然勃发,还会体会出生命的美好、欢乐以及生命的灿烂和辉煌,理解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从而进一步鉴赏了语句的意境美。
四、 鉴赏美的语言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紫藤萝瀑布》中描写那开花的紫藤萝“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花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生长”,教师讲析时要抓住优美生动、诗情画意的语言,激发学生去想象一幅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绚烂多彩的
画卷,获得美的喜悦和满足。
五、 理解美的形象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背影本文由收集整理》中的父子情,《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草》中的战友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抓住人物形象,细心揣摩,反复品味,必能使学生做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范文2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审美情趣 鉴赏美 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发美育资源,深入美育实践,探讨美育的教学方法,摸索美育的经验,发挥美育的作用,通过审美教育,来建构学生人格塑造方面的理性框架,是现代化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因此,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美感培养美感,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培养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要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的心神进入美育境界。美育的根本特点是寓教于美、寓教于乐。因为美育不是强迫人们接受什么,而是在感受美的愉悦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美的教育,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影响人的深层的精神世界。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语文教学中,只有为学生创造一种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的环境气氛,才能使学生心神入境。这种氛围是认识、欣赏与品味美的前提条件。
教师要善于创设人文氛围,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文本内容诉诸于视觉的图画。根据文本内容配之于音乐,在图、声、乐的共同作用下,深入挖掘、展示课文的生命意识,形象地展示自然美和社会美。这样才能将学生的理性思维转移到情景交融的生命境界中去,以陶冶其情意、提升其情感,积淀其生命阅历,达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融合。“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师要善于用实物演示情境,图像再现情境,多媒体显示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引导学生“入境”、“与亲”,通过言语、照片、录音等多媒体,创造各种教学情境。如教学李瑛的长诗《一月的哀思》,在朗诵、体味诗句,总结一生光辉业绩后,将记录片《我们的好总理》进行剪辑,课堂上再现首都人民在长安街列队迎送灵车、哭别总理的感人场面。此时,学生在这悲壮、肃穆的情境中,用跳动的心去感受的同时,已加入到十里长街送别总理的队伍中,学生心中的悲痛、怀念、热爱和崇敬的情感得到了高度升华,作品中的人文光辉在课堂上弥漫。
二、启发诱导,熏陶浸润,培养审美鉴赏力
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孕育了伟大的华夏文明,在新时代,华夏文明如要焕发青春,并且领先于时代,就必须形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基础之上且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新文明。语文教育中的文化和信息因素在内容产生这个视野里是互通的,中华文化是个极大的内容宝库。从《诗经》中劳动人民的歌声到《女神》中摧毁一切旧势力的怒吼,从百家争鸣的喧嚣到现代网络文学的风靡,文学作品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生活。文化内涵厚重,审美趣味浓郁,其内容包罗了人文历史、社会生活与自然景观的极其丰富性。在形态美方面,有奋发昂扬的壮美,有轻柔和谐的优美,有催人泪下的悲剧美,有诙谐睿智的喜剧美,还有丰富多彩的风格美。所有这些美又都是用语言文字这个文化载体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审美观照。
语文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这种美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有机统一。诸如朱自清的《春》所描绘的欣欣向荣的春天之美;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勾勒出的一幅美丽的海滨仲夏夜水墨画,这些都能给学生以大自然的美感,获得美的享受。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碧野的《天山景物记》等,能给学生以“江山如此多娇”的感受,更能在学习中培植学生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感情。孙犁的《荷花淀》,充满诗情画意,美不胜收。景美,人更美。景,美在清新,美在丰富的内涵;人,美在质朴,美在崇高的精神。景烘托了人,人美化了景,充分展示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抗日根据地妇女们如同白洋淀荷花一样美丽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受到感染,心灵得到美化。大自然中还有一些自然风物,像黄山的“迎客松”、晋祠的“千年柏”等等,由于年长日久,已溶入了很深很深的社会内容,尤其是我们祖先留下的许多建筑、雕塑等文物,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它们不同于山水树木,已超出自然,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美,而是一种艺术美、社会美了。这种包含艺术美、社会美的“风景”发现,只靠一般的观赏是不行的,它还要靠读书、看画、听音乐等来丰富学生的文史知识和艺术细胞,使他们具有较高的审美鉴赏力。
三、激发想象,体味实践,培养审美创造力
“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想象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想象和联想是作品艺术的翅膀,借助它,作者就能浮想联翩,“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创造出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意境。实际上想象是一种深入广泛思考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没有联想和想象,就不会有《岳阳楼记》的千古绝唱;就不会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名句;更不会有一代伟人所创造的“当惊世界殊”的神女形象。 语文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去进行想象,启发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吟咏,自由自在地联想,从无声无色的文字中听到、看到有声有色的形象,有血有肉的人物,仿如身临其境,甚至更为宽广。
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后,很自然会产生向往美、创造美的愿望。这种愿望使其尝试把已获得的美感转移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去。而在这种美的实践中,学生的审美认识得到不断深化,进而转化为美的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范文3
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观;审美需要
一、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家特别强调美育的重要性,他在我国美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应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他还认为,“美育者,应用美育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性情为目的者也。”美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美育就没有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美感
1.感受音乐美,增强语感和想象力
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将音律与节奏相结合,创作了音乐艺术。巧妙地运用音乐艺术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情感、思维及个性特征活跃起来,产生出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语文教材中散文、诗词的韵律美、节奏美余音绕梁,使人回味无穷。
(1)把握语句的节奏,培养良好的语感。语言的节奏与韵律和谐,其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字里行间的回环往复,体现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富有节奏地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
(2)视、听相结合创设情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饱含着丰富的情境。如能使音乐与语言完美结合,就能创设出良好的情境。如教《岳阳楼记》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随着跌宕起伏的音乐观看岳阳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的雄伟壮丽的景色,让学生感受岳阳楼之大观,让学生在美的音乐中享受、感悟,得到美的熏陶。
2.玩味文段的图画美,激发爱国热忱
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相当强,语文教材编有大量优美且富于教育意义的彩图和插图。老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图画美、图案美,唤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例如:《周庄水韵》的彩图,描绘了中国水乡之美。学生边听配乐朗读边观看图画,让学生“像是走进了恬静的中国水乡画卷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豪情。
3.欣赏形象美,塑造审美心理架构和培养审美情感
中学语文课文为我们提供了栩栩如生和有血有肉的各种典型形象,我们教学时可借此塑造学生的审美心理架构,培养审美情感。如《百合花》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描写,使人物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加深了读者对美的内在精神的体会。
三、审美教育要贯穿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之中
当然,我们不能片面追求审美教育而忽视语言文字的教学,应该钻研教材,置身于教材之中,教会学生从教材中学到美,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陶冶爱美的情趣。
四、审美教育的同时进行审“丑”教育
1.用“丑”来陪衬烘托美
有些课文中的“丑”是用来陪衬烘托美的,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同时教学美与丑。如果忽视“丑”的教学,不引导学生加以审辨“丑”,那么美育就显得不够完美了。
2.提高分辨是非,区别美丑的能力
对于文学作品,应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分辨是非,区别美丑。例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课时,要从鲁提辖的语言行为去分析他的人格美,从而激起对他的赞美之情;从镇关西的恶霸行为去分析他的丑陋,激起学生对恶霸的愤恨。美丑的对比,提高了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纠正学生认为同学打老师、打父母、打同学也是英雄的错误审美观。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素质教育
一、审美教育的内容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指教师运用教学手段,通过对自然、社会等各种形象进行讲解,从中发掘审美因素,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迪,进而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意识(包括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提高审美能力的教学活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领域与时俱进,大都进行了调整与改革;在教育领域,受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趋势。现教育部门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随着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开展,其重要性也日益突出。
二、如何展开小学语文审美教学
审美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小学基础阶段。但是审美教育的开展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而且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或不够重视,或过分夸大、矫揉造作,令学生反感,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开展审美教学活动还需深入探讨和研究。
1.充分利用教材
小学语文教学所选用的教材版本较多,包括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无论是哪一版本,其间收录内容大多为名家或经典之作,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艺术等领域,包括人、事、物等多类形象,且图片较多,视觉效果强烈;词句描写生动优美,为审美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所以教师大可不必另寻复杂、深奥的题材展示,只需充分利用教材,深刻讲解教材中的各类形象,通过平等交流和对话等方式,营造意境,让学生体会词句的优美和所表达的真挚情感,从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如《春》的清新隽永、《五彩池》的绚丽多彩、《月光曲》的简洁,《桂林山水》中水的清、静、绿,《观潮》中潮水的气势等,都极具美感,且精炼、富有诗意,是审美教育的经典素材。
2.教学方式多元化
小学生处于基础学习阶段,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有所欠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深入浅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主要的教学方法包括形象化教学法,即运用肢体语言、多媒体、教具等直观艺术形式,通过鲜活生动的形象感染学生;情感教学法,即深刻剖析诗词、音乐等形象中所表达的情感,发掘美点;愉快教学法,即基于心理学的基础,通过淡化或杜绝学生的消极情绪,降低小学生消极情绪对审美教学活动的影响,从而促进审美活动的开展;朗读教学法,即通过教师或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对比教学法,如在讲解《西门豹》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西门豹和巫婆两种形象为代表进行讨论,通过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自己体会“美”与“丑”、“善”与“恶”的含义。
审美教学中,学生对美的理解,除了形象的直观展示外,引起学生听觉、触觉的共鸣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播放音乐,营造情景,让学生倾听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从中体会美的含义;引导学生将他们在学习中所获得的美的感受和形象运用于实践当中,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通过课外活动,如春游、义务劳动等,让学生接触形象主题,感受自然和人文的美,进而形成自身的审美观念。如在讲解《望庐山瀑布》一文时,教师可以展示庐山瀑布的画面,同时播放音乐,营造“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这一意境,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
3.把握适度原则
适度原则,是指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既不可忽视,也不能过分夸大。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审美活动,使学生真正接收到审美教育,具备基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现阶段的教学中,老师的教学压力增大,分数和升学率在小学阶段仍然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教学时,部分老师为节约时间,抓紧“知识”讲授,对审美教学不够重视,投入加少;另一方面,教材中的美育资源丰富,而小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评判能力是有限的,领悟能力也较为薄弱,而且教学时间有限。有些老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则过分注重美育,时间占用较多,细化到字、词的讲解;而在情感讲解时过分投入,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适得其反。所以在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既不可轻视,也不可夸大,要坚持“适度”原则,真情流露,有侧重的进行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现代教育“知识本位”、“能力本位”无法跟上时代步伐的现状所决定的,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现代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加强小学甚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新一代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蒋小丽.略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文教资料.2009(20)
2.袁春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3)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范文5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定上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目标需求。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现在的高职教育中越来越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在高职的语文教学中将审美教育融入了教学工作中,以此来培养高职学生的素质。
一、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用审美教育的价值
(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以及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会对专业课的学习相对加强,在语文课的学习上就会相对的散漫一些[1]。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语文并不像外语和政治一样作为公共课进行学习。在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中,语文只是作为一门辅修课来进行的。在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找到审美教育的重点,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将审美教育的教学融入学生的日常教学,这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语文教学中将审美培养渗透进语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在审美教育的带动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不断地提升,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感受到更多的美。
(二)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标准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会有很多的优秀作品,在作品中都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以及做人的道德标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作品内涵的感染,自然而然就会树立起自己的人生道德和自己的生活标准。在众多优秀作品的感染下学生的心灵能够得到净化,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逐渐提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自我反省,在长时间的积累下学生的道德标准就会得到提升[2]。另外,在审美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人格就会得到提升,在长时间的积累中就会形成自己的人生准则。
(三)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语文的学习中加入审美教育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其鉴赏美丑的水平和能力,是在新时期下美育教育中的关键一环。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学生的价值观以及社会观都会因身边事物的影响而有所改变。在高职语文的教学中实行审美教育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更确切地说是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高职学生由于所处的时期,正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时期,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用审美教育的形式来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在审美教育的教学中学生积极进行实践,逐渐构成了自己的审美观和审美的能力。
二、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用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在情感共鸣下带动起学生的审美教育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传授是在情感共鸣的形式下进行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体会。情感的学习是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学生的学习在良好的情感带动下能够让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实践证明,人在情绪活跃的情况下记忆东西的能力是很强的,因此在高职的语文教学中应该积极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进行重视,在各种情感因素的影响下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培养中教师可以在作品中进行学生的审美培养。例如,在康桥的《水草》一文中,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让人心旷神怡的美景,能够将学生对自然的爱全部表现出来[3]。在作品的赏析中学生就会自主地进行美的发掘,在发掘美中找到文章学习的意义,也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同时在进行学习中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就得到了培养。
(二)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作品赏析能力
在高职的语文教学中,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作品赏析能力的培养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实践证明,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当提升学生的作品赏析能力。在作品赏析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被进一步的挖掘。例如,在《阿Q正传》的学习中,通过对作品进一步地挖掘能够体会到作者的用意,学生在进行审美的学习中会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学习,这样在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审美的能力和审美的情趣。这对高职的语文教学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何在教育中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渗透是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工作中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提升学生的作品赏析能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不断地积累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得到了提升。
总之,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转变,在现在的高职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起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在当前的形势下已经是发展大众教育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中的重要一环。在审美教育的培养下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人生审美,审美教育的学习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具有明显的作用。因此,在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肖敏.试论高职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14(2):90-92.
[2]白忠明,潘忠.试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181-187.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范文6
【关键词】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既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也不同于专门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更不同于崇奉虚幻的宗教教育。它是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情感的教育。中学语文教育实践和经验证明,重视和加强审美教育,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又可促进智力结构的改变,发展学生的智力;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丰富同学们的想象力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和实践力。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如下:
一、中学语文教育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语文教育的
质量和效率,深化语文教育的效果。有人认为语文教育的多元化一层次化,顾此失彼,对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没有多大的帮助,教育的效果也明显降低。我看,这种看法无疑是俯颇的狭隘的,也说明了这些人对中学语文教育与美育之问的关系还未全面认识和理解,它的片面之处就是把两者分割开来,对立起来。鸟有双翼,车有两轮,去掉其一,鸟不能翔,车不能行。唯有在抓语文教育的同时进行美育,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才更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促进语文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语文教育与美育有着难舍难分、血脉相承的特殊关系。中学语文课本选录的文章,大多数为文质兼优的典范作品,它们是反映自然、社会、艺术、科学、语言等美的结晶。特别是文学作品,美育不仅是其固有的教育内容,而且与语文教育的关系互为依附,不可分割。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语言,不仅展示了崇高的美的艺术境界,美好的艺术意境本身又增强了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在语文教学中抓住精彩的关键性字词,把学生带入了美的意境,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另一方面,在优美动人的意境中引导学生深入体味,又能更深刻地领悟作品中高超的写作技巧,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这样,语文教育与美育就能有机结合实,就能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使教学更富生命力。
二、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美育,有利于促迸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绪、体验,诱发学生探索语文世界的欲望和热情,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任何一种意志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发的,构成意志动机的除了理性因素外,还有非理性因素(即情感因素)。语文教育的实践证明,审美这项富于情感性的活动,能强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积极性,对语文教育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审美的主体,学生在语文教育的审美过程中,发现了美的内容,受到了美的熏陶,必然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从而使语文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自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文时,注意从美育的角度去启发学生。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诗中写景的角度入手,展开想象,体会西湖之美,看看文章怎样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点去描写生机盎然的春景,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意境,怎样才能有表情地朗读。在朗读成诵之后,让学生叙述诗中的美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写的是赏景地点和远景;早到的莺鸟歌唱着西湖旖旎的风光,刚从南方飞来的小燕子在湖边啄泥筑起新的巢穴,这一切勾勒出西湖早春的气息。堤岸上“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欲”字,写出了春花次第开放,争奇斗妍,几乎使人眼花缭乱,绿苹如茵刚能淹没游人坐骑的马蹄……在这样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能沉浸在生机勃发的西湖舂景中,陶醉在美享受中,更踊跃地讨论有关的诗句。
三、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进行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