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管理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管理管理

旅游管理管理范文1

关键词:生态旅游要素模型原则实践

生态旅游研究背景

生态旅游(MassTourism)作为替代大众旅游的一种扩展和派生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许多的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和旅游景区以“生态旅游”命名,“生态旅游”正在大众化。有学者看到了这样的现象,进而提出了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互化’的理论(杨桂华,2004)。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与大众旅游截然不同的旅游形式,而且也有别于其他替代旅游形式”(Fennell,2004)。

本文将基于生态旅游的高度脆弱性和稀有性,分析生态旅游基本要素的关系,建立相关模型,并藉此讨论生态旅游的实践原则,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约束各方的行为,以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来发展旅游。

文献回顾

有关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多集中于生态旅游的定义、原则和责任方面。

2002年召开的国际生态旅游年大会所提出的《魁北克宣言》(UNEP/WTO,2002)对以下五方提出了呼吁:对政府及国家一级的开发商的呼吁;对(私人)企业的呼吁;对非官方机构、社区性的协会、研究和教育机构的呼吁;对半官方机构、国际性的金融机构和发展赞助商的呼吁;对地方社区和市政部门

杨桂华在其专著中创立了生态旅游的双向责任模式系统,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社区责任和生态旅游者责任(杨桂华,2004)。也有提到“要求各方在道义和伦理上怀有责任感,并有相应的行为表现”(Wright,1993)。

或是创立生态旅游受益者体系(包括当地社区、政府机构、旅游业、旅游者、保护机构、志愿部门、专家、媒体),提出诸多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协调,以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目标的实现(Swardrooke,1999)。

《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转引自诸葛仁,2005)制定了生态旅游产品的11条原则,对经营者和游客的行为做出了一些规范。

与此相类似,多数原则标准是从旅游管理的角度出发来考虑的,约束的也多是生态旅游管理的职能部门或是生态旅游的直接经营者的行为。

为了更好地把握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需要全面分析资源与生态旅游参与者各方的逻辑关系。

生态旅游要素模型的建立

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是属于地方居民的。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依赖这些“共享资源”。旅游业界、游客和地方居民三方虽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同为活跃的因素,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在实际运作中,旅游管理者与旅游经营者的出发点不同,所承担的责任也不同。

生态旅游资源、管理者、经营者、游客和地方居民同为生态旅游中缺一不可的要素,有必要整理其关系,建立关系模型(见图1)。

在一个共生的环境之下,人与资源要素相对独立,但又互相影响——人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又受制于资源;生态旅游资源是人享受的基础,也对人的旅游活动产生反作用。

“人”的要素中,地方居民和游客共享生态资源,管理者和经营者对其起引导和监管作用。各要素牵掣互动,影响也是双向的。

生态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人文要素对自然的渗透以及人类对自身历史的关注,使得很多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不可分。在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人文要素虽然还不是生态旅游的主要吸引物,可能只是整体旅游体验中的次要或附属的部分,但已经不自觉得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被游客广泛享用了。人文资源同样是人类宝贵的财富,需要同样的关注和保护。

生态旅游的实践原则

(一)管理者的保育原则

在大众旅游发展的阶段,讲求经济效益至上。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点的逐步成熟,提出了供给导向的概念。在生态旅游的范畴内,需要政府和行业的宏观调控,其责任也最为关键。

现阶段,我国的旅游管理还是一个多元体系,生态旅游资源的产权关系还不明晰。管理部门不仅包括各级政府及其所属的旅游局/旅游委员会,生态旅游资源还可能隶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比如林业、园林、宗教、文物、水文等等;从中央到地方,从自然到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笼罩在一个复杂的网络之中。对于生态旅游资源,各方都需要承担相关责任,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容易导致本位主义和学科的狭隘性。

因此可以看出,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管理者该管什么,而在于谁是“生态旅游的管理者”?在国外也有类似的情况,很多学者意识到让这么多利益集团达成一致是非常困难的。在这个方面,生态旅游研究和发展较为发达的国家也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较好的例子有《澳大利亚国家生态旅游战略》(联邦旅游部,1994);加拿大的生态旅游任务组(EcotourismTaskForce)与萨斯喀彻温旅游部(是政府-私营部门合作的行业联合体,是加拿大该省的旅游发展指导机构)曾合作制定了生态旅游指导原则的文件,这个文件将成为加拿大未来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Fennell,2004)。

对于生态旅游来说,全国统一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是必须的。现阶段很多地方政府都在着手制定与生态旅游相关的政策和评估体系,但这样的子体系应该建立在一个国家级的总体发展战略和认证体系之下。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之下,首先需要一个独立而扁平的体系,成立一个特殊的生态旅游管理机构——独立、非盈利的官方组织或协会,并且不隶属于任何具体的职能部门。同时,由于我国目前基于生态旅游的认识还比较肤浅,这个机构的结构应是扁平的。可以只设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面。

在国家级层面,其主要任务是制定生态旅游法规政策和开发的原则框架,进行资源普查,建立生态旅游的认证体系,在全社会推广生态旅游意识;在省级层面,主要任务是确立各生态旅游区的环境承载力,根据国家统一的法规和认证体系遴选经营者,执行检测程序,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进行跟踪评估。

在立法和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参与者不仅应该包括各学科的专家(生态资源的涵盖面是非常广泛的,对于生态资源的研究需要有系统的概念),同时还需要包括生态旅游资源地的居民代表。虽然可操作性会受到某种影响,但当地居民的参与是相关法律和政策得以最终实施的强有力的保证。

(二)经营者的效益原则

一方面,保护生态系统的原则可能与不顾一切追求利润的行为不相容;另一方面,经营者要算投入产出的帐,让经营者不为利润所驱动很困难。

宝贵的旅游资源因为种种原因无法量化,资源的使用不能如实地反映到开发者的成本核算中。在很多开发者心中,旅游资源是没有成本的,天然的和历史遗存的珍贵资源几乎是无偿在使用。

其实,管理者和地方居民收益漏损的至少有两笔费用。一是资源有偿使用费。可以根据生态旅游资源的等级、开发程度和规模,收取资源使用年费;旅游目的地也可以采取资源入股的方式,由投资者按一定比例回归收益给社区。二是管理部门的认证费用和年度审核奖惩费用。一次性的认证不能说明资源动态使用的过程,因此年度审核是必须的。

认证的费用可以是固定的,但年审费用则可以灵活掌握—比如可以规定基准的审核费用,然后根据“谁污染、谁破坏、谁付费”的原则,进行奖优罚劣。以上两项费用上缴后,可以作为环境保护的资金统一运作。这样做,经营成本会提高。

短期内可能削弱投资者的兴趣,表面上也减少了经营者的收入;但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却更符合资源使用的公平原则。

(三)旅游者的纪律原则

在欧美发达国家,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还只限于高收入、高教育层次的游客。生态旅游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旅游活动形式,虽然在经营中要受到种种约束,但究其本质还是一种经济活动。如果把教育层次低,或是缺少生态旅游常识的游客拒之门外是不现实的。

许多文献都提及游客影响的最小化,要求对游客进行教育。生态旅游本身也是生态教育的过程。纪律似乎是一个过于硬性和严格的词汇,但并没有数据表明约束和纪律会削弱游客的美好体验。对于生态旅游急速扩大的市场来说,游客遵守某些纪律是必须的。不论是一些公开管理的方法,比如限制区域和时间、限制某些活动、限制游客数量;或是一些信息和教育计划,比如分发信息手册和游览指南——这些规范多是以游客“不作为”的形式出现的,需要游客的配合和遵守。

通过不同的形式为游客提供生态旅游的信息,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游客的知情权;对他们的行为做出规范,是经营者要做的事;游客的门槛仅仅是要求他们遵守某些纪律。对于纪律的执行情况和难点,则需要一些实地的问卷调查才能说明问题。

(四)地方居民的参与原则

生态旅游提出伊始,就更为关注地方居民的利益,强调为地方居民提供培训机会和工作机会。“利益”、“贡献”这些字眼不应仅仅停留在经济的范围之内。在决定资源是否被开发、以何种形式开发、旅游地如何管理等等问题上,地方居民需要参与的是管理、经营和生产的全过程,而不是管理者决策、经营者设计好一个“产品”后,地方居民只是作为一个接受者的角色接受教育和培训,享用他们提供的工作机会。

在普查和提出开发项目的时候,可以采用居民代表听证会、抽样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居民的真实想法——居民的认可应该成为立项的先决条件;批准立项后,可以成立地方居民旅游开发委员会,或是选取一定代表加入开发区的管理委员会,其目的就是确保对管理全过程的参与。这样,一方面能够全面保障地方居民的利益;另一方面,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征地、拆迁等矛盾也能较好地规避和处理。

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态旅游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旅游方式,牵涉到的是人与自然的复杂的系统。生态旅游资源与旅游者、地方居民、管理者和经营者是共生的,强调各要素之间的双向关系,它们既相互制约也需要协同发展。可以通过立法、认证、教育等不同手段来强化各方的责任感,深化各方的参与意识。成立相对独立的管理部门来体现对环境的保育原则,生态旅游经营者有偿使用旅游资源以全面体现经营的真实收益原则,生态旅游者有义务遵守特殊的旅游纪律,地方居民不仅有条件而且能积极投入开发、经营的全过程—各要素方的行为都需要约束,这样才能确保生态旅游实践的健康发展。

本文的局限在于主要论述了生态旅游五要素关系的双向性,未及表达深层的系统关系,只是针对一些实践操作原则做了相关分析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杨桂华.生态旅游景区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戴维•A•芬内尔,张凌云译.生态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3.田里,李常林.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5.诸葛仁.绿色环球21:规范生态旅游的国际标准[J].旅游科学,2005

6.雷德•波赛尔曼等,陈烨等译.弯路的代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李长荣等.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旅游管理管理范文2

(一)我国有关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一些有关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缺乏后续的法律法规,旅游管理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后续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及时的跟上,造成了约束力减小。旅游行业发展的步伐较快,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跟上其发展的步伐,法律法规中涉及的侧重点不一样,对游客以及一些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我国的旅游管理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利与手段。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些部门创办了一系列的服务企业,然而这些企业的产权等都归属于不同的投资部门,这样各自为政,彼此跌价竞争,导致了旅游行业内部的混乱,失去平衡与控制。(三)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失衡旅游商品能够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旅游商品具有很大的利润,但是在生产销售上并不协调,产品品种不新颖,老化单调。旅游交通更是一个难题,会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完善措施

(一)健全旅游管理体制的法规体系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法律法规,有关法律法规要紧跟旅游业的发展步伐,不能出现法律漏洞,增强约束力,对于比较薄弱的环节,增加合理的、科学的法规法律,做到平衡处理,不偏不倚,只有有效合理的法律法规,才能保护人们以及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考虑相关者利益在旅游管理活动中,要考虑到管理者以及游客还有当地人们的一些利益。根据笔者的了解发现,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会给居民的利益带来损害,打扰人们的生活,给当地的居民带来的巨大的贫富差距。所以,在对旅游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同时,必须要将相关者的利益考虑进去。(三)加强旅游管理的监督力度要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一定要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监督体系,对管理者以及高层管理者进行监督。这个监督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对旅游业所经营的项目进行监督,一些地方的政府不能干扰旅游业的发展与经营,管理者要定期上报旅游业的经营规划。另一方面是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国家旅游业的有关部门应当定期对管理者进行监督管理,不能,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危害社会的秩序以及造成环境污染等。(四)加强旅游管理行业的体制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就是行业管理。我们所要制定的旅游管理行业的体制要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化与发展,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老套的守旧的旅游管理体制应该被淘汰,不仅不适应改革开放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甚至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将守旧的管理体制改变为行业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所谓的行业管理是要对企业进行分类的,依据的是企业产品的不同特点以及劳务的不同特征,然后通过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归纳管理。这样,无论是归属于哪个部门的旅游企业,如果从行业的角度出发,都应该统归于旅游局管理。这样一来,旅游管理行业的改革需要改革主管部门的职能。要从三个方面实现转变,第一个方面就是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第二个方面就是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最后就是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

旅游管理管理范文3

由于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已经步入到信息革命时代,那么在这场信息革命当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就是信息技术,这往往能够代表当今社会先进生产力。根据对信息技术进行分析,这一高新技术群拥有着丰富的内容,在信息技术的范畴之内拥有网络技术、广播电视技术、电脑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电信技术等。当前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这也会深远的影响着人类社会,尤其的旅游行业影响更甚。我国的旅游行业在信息技术浪潮之下也逐步开始实施第,这对于以往传统的旅游管理造成极其深远的影响。基于旅游行业的特点进行分析,这一行业的特点是拥有比较多的部门、超大的信息量、比较高密集度信息等。可以这样说,信息这属于整个旅游行业进行运转与生存的基础性因素。实施相应的旅游管理信息化操作,这不但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将更为迫切的要求提供给旅游管理,而且在这一过程当中借助于信息化,能够大幅度的提升我国的旅游管理水平,以便拉近与旅游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还能够在某些行业管理层面超过旅游发达国家水平。

一、当前我国实施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分析

(一)旅游管理信息化可以确保我国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国的旅游行业在当前急剧发展与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也就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我国要想促进健康发展旅游行业,必不可少的要求就是建立起一个想应该的规范有序的旅游信息化系统,而且在这一过程当中,通过将信息所具备的引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往往能够有效的提升旅游行业的高度、广度、深度。

(二)旅游管理信息化可以将现代旅游行业所具备的市场化与国际化功能有效拓展。由于旅游管理信息化这样的活动存在着自愿性与自发性,那么十分明显的市场经济特征在现代旅游行业,信息化则是将良好的信息环境提供给建立与完善旅游市场体制,以便能够做到更进一步的完善旅游市场经济个性。除此之外,旅游活动所存在国际化等这些特征可以使得我国的旅游行业紧密的联系世界旅游行业,往往会面临着更为明显的世界旅游行业的无国界特征,各个国家相互之间依赖性更强。

(三)要想实现旅游管理现代化这必须借助于信息化作用的发挥,信息化这也是属于一条当前实现旅游管理信息化的重要途径。由于在当今社会当中逐渐出现、发展的网络与信息技术等这些新的技术,势必会导致呈现出特别大的发展与变化在旅游管理的方式方法与思维等方面。在旅游信息化过程当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内容就是建立起相应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这样系统的建立,就可以给我国带来特别多的优势,具体来说,能够做到迅速而准确的将管理工作执行,还能够将开支大幅度的节约,让劳动效率提升。凭借着这样的途径的实施,能够做到高技术化旅游管理的实现,还能够做到积极顺应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形势,有助于让我国国内的相关旅游行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发挥后发优势,后来赶上超越发达国家。

四是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实施这是当前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由于到来的信息时代往往会深远的影响社会当中的各个领域,领域行业同样也会受到信息时代的影响。信息时代之下,旅游管理信息化这是对旅游管理的一个客观的要求。

二、当前发展我国旅游管理信息化的相关措施

(一)必须要将地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起来。根据对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这就能够了解到这一系统是属于如今拥有着比较完善与强大的软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这是属于一种拥有一定综合性的计算机集成系统,这样的系统能够有效的集成各种说明信息、图形信息、属性等,存在着特别强大的功能在咨询、判断、检查、管理、分析等层面,借助于相应的人机交互对话与输入操作等这些方式,用户就能够得到包含着声、图、像、文等的综合信息,另外用户从而将这些综合信息当成辅助决策工具。一般可以将这当成基础开发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不但可以有着特别多专题性的地图产生,以便能够将以往枯燥的表格数据进行可视化与形象化,除此之外,甚至还可以将统计图表与分析结果数据准确的输出来,从而可以为分析数据与辅助决策提供特别大的方便。

(二)高度重视积极进行数据库的建立。要想成功的建立起来相应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其中起着特别大程度的就是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根据对旅游管理信息实施相应的分析就能够发现,要想将旅游管理信息化实现,其中的关键性问题就是建立起可以共享实现、及时更新、丰富内容的信息数据库。这里所提到的旅游管理信息当中必须拥有地图数据库与图文数据库这两种类型的数据库,那么将其进行具体化,这就可以发现其中细分成旅游人才数据库、旅游交通图、旅游产品数据库、旅游企业数据库、旅游服务设施分布图、旅游企业分布图、旅游景点分布图、旅游研究与咨询机构数据库、旅游教育数据库、旅游资源数据库、旅游客源市场数据库、接待设施数据库等。

(三)必须高度红色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根据分析就能够了解到,要想成功的建立与健全旅游管理细心系统,其中在很大程度上个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而分析旅游管理信息,就可以发现其中所具备的时效性显得特别强,另外还包含着强烈的变化性,这就应该需要让国家或者的地方的旅游管理部门定期收集这些资料,与此同时还应该对这些信息做到及时交流,将网络灯光这些通讯手段来充分利用来实施信息的更新。除此之外,还应该高度重视控制信息的质量,绝对不能将其质量忽视,相关信息的管理部门还必须顶起对于企业或者旅游目的地所提供的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实施检查,还应该将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定出来,以便基于政策层面上规定信息的准确性。

(四)加强对旅游管理信息化的软件与硬件的建设。

在建设旅游管理信息化的硬件上进行分析,积极主动的在我刚刚的重点旅游企业、著名旅游景点等这些地方普及网络知识、电脑与信息。借助于搭建起来相应的旅游信息网,以便可以将相关旅游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做到进一步的建立与完善。在这里必须重点关注的就是,在那些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应基础性设施的图文数据与地图数据库必须包含在旅游信息化系统当中,必须要将使用电脑进行大力推广,借助于电脑作用的发挥来进行相关事务的处理,雇佣专业的人员建立起相应的电子邮箱、网页以及网站。在建设旅游管理信息化的软件上进行分析,必须树立起相应的科技以人为本的观念。还应该给予充分肯定人才培养,其中包含着培训在岗从业人员信息技术人才。通过相关计划的制定,加强对旅游管理人员的信息技能与知识的培训,实施相应的普及计算机技术与知识,提升各级管理人员对计算机利用的操作技术水平,还应该将高等院校这样的有利资源充分利用,将专门人才培养给实施旅游管理信息化,以便可以将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奠定下来。

三、结束语

旅游管理管理范文4

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本科所培养出的学生应该具有以下主要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旅行社、涉外星级酒店、国际会展与商务旅游等旅游企业实际操作能力,具有丰富的中外旅游文化基础知识和浓厚的现代经营管理意识,具备一专多能的业务素质,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办公自动化技术,能够独立从事旅游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各级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星级酒店、旅游景区(点)、涉外部门、休闲运动管理机构、国际会展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开发、策划、营销等工作。由此可见,旅游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交叉和相关的知识和课程很多,培养出的应该是各方面综合能力较强,知识面非常广的全方位人才。

二、内蒙古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定位不明确

旅游学科的历史相对来说较短,还很不成熟,缺乏统一的研究对象和鲜明的学科特色,在学科目录中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由于旅游理论基础研究薄弱,学科交叉性很强,相关联的学科也很多,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一般都是结合了其他学科,缺少独立性。由于旅游学科涉及的内容很宽泛,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美学、地理学、历史学、心理学、市场学等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很难形成体系,学科界限不够分明。这些,都大大削弱了旅游学科的学科特色,失去了作为学科的现实存在意义。

(二)缺乏办学特色无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许多学校的旅游专业是分别依托于如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学等专业背景下来办学和招生,受所依托的专业影响很多,很多课程均按照依托专业来设置,旅游管理方面的课程零零散散,没有体系,完全是为了应付毕业学分的需要。如有些旅游管理专业是在工商管理学科大类下招生,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开设相对比重的管理类的课程,此外才是旅游管理方面的课程。由于前者占用了学生将近两年的时间,也就是学生要在两年的时间内既要学习旅游管理的课程又要开展旅游管理实践,还要完成毕业论文。这样的办学方式完全体现不出专业特色。

由于内蒙古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当地的旅游院校的数量也剧增。但是很多院校缺乏旅游专业的办学经验,没有认真地分析市场需求,盲目地开设专业,完全是照抄照搬其他院校的课程体系,由此导致办学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由于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导致这些旅游院校的专业没有体现出民族特色,学生在校期间也没有详细研究关于当地少数民族的特色资源,这样的培养模式导致很多毕业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以及自身能力不强,就业困难,即使走上工作岗位也无法独立工作。

(三)课程结构需要优化整合

旅游管理专业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学生要了解和掌握的内容比较多,但是不能单纯地将所有涉及到的课程都罗列进去。有些旅游管理专业院校要以所依托的专业为主,学校的公共课以及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课就占去了大部分时间,剩余时间可安排的旅游管理类课程较少。此外,旅游管理专业更多地强调的是实践性,这更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以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为主,但是由于种种的限制导致,大部分旅游院校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其次,很多院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只是单纯地罗列,没有突出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针对旅游管理课程的性质进行课程的整合,很多课程重复的内容过多,浪费了很多时间。

(四)专业教材需要更新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材,一门课程的教材也有多种选择。但是仔细研究这些教材就会发现主要有这么几个问题。首先这些教材虽然表面上感觉各不相同,其实里面内容都差不多,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有些教材基本上就雷同,只是封面和出版社不同。其次,教材的内容非常陈旧,没有任何的修订和更新,对于强调时效的旅游业来说很多数据都是去了参考价值,学生也无法从教材当中学习到有效的内容。此外,市场上比较缺乏关于内蒙古地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大部分教材内容脱离当地实际,不符合当地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无法作为学生的参考书。

(五)缺乏辅助教学设备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一些辅助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管理软件等。但是相当一部分旅游院校没有意识到辅助设备的重要性,只是单纯地组织课堂理论教学,导致授课内容非常枯燥,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非常不理想。

三、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改革与建议

(一)完善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既要有一般高等教育的共性,又要结合旅游行业的实际,形成自身的特色。内蒙古地区在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考虑旅游行业相关的基础理论,还要考虑旅游专业理论的实用性。旅游院校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本科课程的学习,能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够在未来的在旅游工作岗位上学有所用,用有所得。

(二)校企合作突出专业实践

旅游业是不断发展的行业,随着发展会不断地出现新的问题,内蒙古地区自身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旅游企业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来说数量比较少,因此学校一定要注重构建学生的实践平台,从学校的层面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并行。这样的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使得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不同的旅游企业实习,从而才能真正做到在实践当中检验自己所学知识和理论的扎实程度,还可以提高工作技能,便于找出不足,补充缺失的知识。

(三)整合教学资源,减少重复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很多课程都有交叉点,重复的内容比较多,因此如果能够很好地减少重复内容,无形当中就节省了很多时间。这就要求旅游院校充分利用师资,将各门课程整合优化,不同的教师讲授不同的模块内容,同样的内容不再重复出现,教师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讲授更多实质性的案例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旅游管理的有些专业课程可以选择情景教学即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教师可以设计出一定的场景,让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将知识融于不同的情景当中,使课程内容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有些专业课程中,如导游业务这门课程中导游整个接待程序以及特殊情况地处理等可以都可以运用案例法进行教学,学生可以从案例中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基础。

此外,还可以借助一些多媒体的手段,在授课的过程当中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英文旅游观光片以及旅游影片,这种方式生动直观,既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和听力水平。

(五)强化教材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很多教材内容陈旧,内容雷同的现象,各个旅游院校应该组织教师团队,编写教材,即使更新教材的内容和数据,让教材真正起到参考书的作用。由于内蒙古大部分旅游院校的师资水平还不高,有些教师甚至是半路出家的,要提高师资水平就需要应该增加教师进修和培训的机会,提高师资水平,让教师能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储备,不断地将新的观点和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及时地把握行业动态以及发展前景。

旅游管理管理范文5

大连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始建于2011年8月,从专业建设之初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实施计划、教学进度及各科目教学大纲编写,都倾注了大量心血。经过近四年的努力,我们已经从只有18名学生发展成了三个年级、两个专业方向、在校190名学生的庞大队伍。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现状与问题

(一)课程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高职旅游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课程的重理论轻实践问题,我校情况亦如此。一方面由于没有一套完全以高职层次的教育目标为基础进行编写的专业教材,目前所选用的教材大都沿袭本科教育那种理论讲述的模式,强调旅游学科的系统性,因此上课比较枯燥,不能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是旅游专业教师缺乏第一线经验,在授课过程中缺少实践经验,课程内容缺少弹性。

(二)缺少实训配套设施

我校建校时间短,由于资金等多方面的问题,教学设施的完善比较缓慢,旅游管理专业实训配套设施跟不上。一般来说,对于旅游专业大型软件系统及配套的硬件设施的投入需要大量资金、人力,所以要达到教学的要求并非易事。而校外实训基地又较为分散,不能满足集中进行技能实训和指导的要求,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最终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训不足的局面。

(三)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表面层次,大多数跟我们合作的旅游企业只是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只有少数企业愿意与学校教师合作开发实训教材、为教师提供实践场所,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奖学金等,双方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题研究和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不多。

(四)学生缺乏职业荣誉感

由于行业的原因和社会的一些负面评价,我们学生时常要面对公众的误解,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必要性产生怀疑。再加上在学校教育中缺乏对学生的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以及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的不到位,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职业荣誉感。另一方面,在实训和实习期间,工作内容主要停留在基本岗位技能操作上,属于较低层次,给学生的感觉就是充当廉价劳动力,部分学生对实习的抵触情绪较大。这种情况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

二、旅游行业人才需求

为了认真落实旅游管理专业改革思路,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掌握星级酒店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酒店相关岗位对人才能力、知识、素质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组特在2015年1月——3月对大连市的6家星级酒店进行调研,分别是大连希尔顿国际酒店、大连香格里拉国际酒店、大连日航国际酒店、大连泰达美爵酒店、大连昱圣苑国际酒店、大连香洲大饭店。调研人员采用深度座谈、电话访谈等多种方法,深入了解了当前旅游业发展前景和动态、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岗位及状况、酒店相关岗位对人才素质要求。

(一)调查结果分析

1、岗位及人才规格的调查分析(大连昱圣苑国际酒店为例)(见表1)

2、本专业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或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分析(见表2)

3、本专业人才所需的能力结构和较好的培养方式调查情况分析(见表3)

4、本专业人才的所需的素质结构和较好的培养方式调查情况分析

5、本专业的主要实践环节的调查情况分析(见表4)

6、本专业的对资格证书要求的调查情况分析(见表5)

(二)根据对8家星级酒店的调研结果以及毕业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就业岗位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1、文化素质。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正确的价值观,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对旅游景观及客源国的历史、文化、地理、风俗有着丰富的知识。文化素质是高职旅游专业所必备的素质, 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特色要求。

2、业务素质。要求学生具有旅游企业具体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如餐饮管理和客房管理的各个环节的技术能力等。要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进行协调、沟通、合作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此外,在当今时代,旅游企业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所以在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上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

3、身心健康素质。良好的身心素质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具有良好的身体体能,才能胜任本专业岗位的工作;只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工作中讲求协作,对在竞争中遭遇挫折具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旅游行业是一项社会服务性质的行业,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是不可能很好地胜任本职工作的,良好的身心健康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因素。

三、改革初探

为了能够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行业认知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必须通过有效途径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

(一)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导师制

为秉承“以学生为根本”的宗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专业学习意识和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提高专业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试行“三年一师制”的专业导师制。

1、导师组成

导师由旅游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组成,原则上由一个老师每届带20-30名学生。

2、学生分配

学生的分配遵从民主自愿的原则。在新生入学之初,对学生进行意向调查,并将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求职意向进行分类,旅游的学生分为有意愿去酒店、旅行社和景区发展三类。

3、导师主要职责

(1)对所带学生进行精细化的思想教育、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学习引导;

(2)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培养目标,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3)对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辅导学生答疑解惑。并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4)给学生提供科技创新平台,辅导学生参与各种技能大赛;

(5)提供条件并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社会实践;

(6)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必要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心理疏导,及时与辅导员沟通相关学生信息。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侧重于专业的学习,应区别于辅导员和班主任对学生在生活和全方面的指导。

4、指导要求

(1)导师每学期至少与所带学生谈话沟通3次,并做好记录;每学年对每个学生的表现做一次学年总评,每学年末上交给学院。

(2)在实训期间针对每位学生特点予以合适岗位安排,并跟踪指导。

5、导师的奖励

(1)争取学校对导师给予一定的工作量或其他形式的奖励;

(2)在院评奖体系中设立“优秀导师奖”奖励优秀导师,导师的业绩作为学院行政、教学考核和评优、评先的依据。

(二)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加强职业荣誉感

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并不仅仅是企业的事情,企业的所有事情最终都要落到每个员工身上,所以学校在重视学生技能学习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增强学生的专业荣誉感。

1、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荣誉感

专业老师要认真上好学生的第一课,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可以列举一些成功的例子或者邀请企业高管为学生现身说法,使学生学习有榜样,认识到通过努力同样可以成为高职中的佼佼者,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旅游管理专业学习中。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德育系列讲座和系列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倾向

实习前,要加强学生的心理指导。学生要做好迎接困难的心理准备,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做好角色的转换,同时要能够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实习后,老师要加强指导,及时做好总结工作。要求学生上交实习日志、鉴定,指导学生写好实习报告,并在学生之间展开广泛的交流,及时总结一些成功的实习经验,分享实习中获得的收获。

3、做好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

许多学生进了大学,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不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缺少学习的积极性。除了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以外,专业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从专业的角度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制定一个较为科学的行动方案,更要注意要督促学生去落实行动方案。

(三)校企进行长期多元化、 深层次合作

旅游管理专业自建校以来一直在探索校企合作的最佳模式,但效果不甚理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学习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校企合作,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

1、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联合培养学生,使企业把培养学生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培训教材,定期开展校企合作方面的文化活动。企业为学校提供日常管理经费,为学生提供奖学金,减免部分学费等。

2、在新生入学之初以及定期带学生参观合作企业,了解企业情况。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对旅游专业的学习内容和发展前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还可以了解企业概况、企业文化。在旅游淡季时,学生可以在企业轮岗实习,熟悉企业各个岗位的工作哦内容,在企业服务的全真环境中提升专业技能,实习期间能很快融入企业,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增强学生和企业的满意度。

3、邀请企业高管作为客座教授,定期到学校为学生开展主题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例如航海学院从本学期开始,邀请大连昱圣苑国际酒店的肖长水总经理为2014级新生定期做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肖总经理从基层员工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儿,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旅游管理管理范文6

目前,国内很多中职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点:第一,管理方法不合理。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管理方面,教师缺乏对学生旅游管理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相关的综合能力锻炼也很少,甚至只是走一个形式和过场。比如,有些中职学校只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安排一些口语、摆台、铺床的练习,却没有设计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相关操练,学校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的培养,安排一些处理投诉和突发事件的任务;第二,评估、考核和反馈的机制和系统不合理。很多中职学校存在过于重视学生成绩而忽略学生平时表现的现象。学校过于看重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通过率,却没有关注学生在实训期间的表现,忽视对学生旅游管理综合能力的考查,这种做法会误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不重视实际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第三,“实践型”的教师十分缺乏。在很多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当中,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转到学校任教的,并没有在宾馆、酒店、旅游公司以及旅行社和景点工作过,相关的实际经验非常缺乏,难以在实训管理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导致用人单位对本校学生的表现产生不满,学生也无法通过实训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升实训管理水平的途径

1.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社会对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拥有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具备旅游管理相关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相对于传统的教师而言,新时代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两个必备条件,否则,就无法胜任现代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工作。对于在职教师,学校要定期给教师安排实战训练。学校可以联系相关的企业和机构,寻找进入旅游管理相关行业的机会,为教师提供一个更深入了解旅游行业发展脉络和方向的机会,同时使解决旅游行业相应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唯有如此,教师的课堂才能更贴近旅游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使学生的相应素质逐渐提高。对于新教师招聘工作,学校要做到严格把关,除了对新应聘者的理论知识进行严格考核,还要考查其解决旅游管理行业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为学生聘请高素质的教师。

2.要积极寻求旅游管理行业相关企业的合作。积极寻求旅游管理行业相关企业的合作,是提高实训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和模式。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加强与相关企业和机构的联系,争取与它们发展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学生争取实训的机会,是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进行体验和工作,不断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弥补课堂教学中的缺陷。校企合作途径有以下几种:第一,学校定期召开旅游管理的讲座,聘请优秀企业管理人才传授学生最新的旅游管理理念和实用技巧;第二,学校要按照企业通用的旅游管理标准来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第三,对传统旅游专业实训管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革实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吸取传统管理中的长处。此外,中职学校不能对教师的管理模式统得过死,而应该给旅游管理教师一定的空间和自由,让教师充分根据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管理调整。

3.注重毕业顶岗实习制度与理论+实践学制的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要注重将学生的实训经历和就业结合起来,而不能使二者脱节,否则,实训就毫无意义可言。教师要充分灵活地利用寒假和暑假,以及一些比较长的假期和短学期,统一科学地安排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时间和单位,并为学生安排好相应的指导教师。做到灵活合理,不能一刀切。对于不愿接受统一安排而想自行找实习单位的学生,应该予以准许,为了确保学生在该单位参加实习,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出示相应的实习证明。而对接受学校统一安排实习的学生,要尽量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要顾及到学生去实训单位的路线和时间,并根据具体情况与实训单位提前做好协商,避免实训中产生不必要的矛盾,从而保证学生能够顺利进行旅游管理的实习工作。要适当延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训的时间。有些学校将理论学习的时间拉得过长,而实际实训的时间太少,有的甚至不到1个月,这起不到实训的效果,学生最多只能对企业基本工作流程有一个大致了解,而不能真正掌握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取灵活多样的毕业设计考核制度和“多证”人才培养制度。目前,各大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考核形式单一、方式传统,不能真实考核学生旅游管理方面的能力。因此,需要对其加以丰富和改革。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考核时,可以采取一些符合时展和社会要求、比较新颖独特的形式,如个人技能展示说明、实习单位的成绩评定等,这样就不会使旅游专业的毕业设计考核流于形式,而没有发挥其实质的作用。“多证”人才培养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旅游管理综合能力的办法。综合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将学生的创业训练、参加各项技能竞赛和考取行业相关资格证书等逐步纳入到“多证”人才培养制度当中,对提高学生旅游管理行业的认识深度和水平具有显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