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资源有效配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资源有效配置范文1
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其基本的业务,要随着图书馆的发展,时代的变革不断变化。高校图书馆不断地在进行资源的优化选择,早期的图书馆主要是藏书建设,后来是文献资源建设,随着科学的进步,信息时代的来临,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配置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电子信息资源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藏书建设的理念,使图书馆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满足高校生不同的信息资源需求。
一、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本原则
1、资源共享原则。在信息时代,高校生对信息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所高校图书馆很难馆藏所有的信息资源。加强资源共享和合作,是满足高校生对信息资源需求的重要方式。高校图书馆要转变传统的自给自足的思维,要积极参与资源共享建设,或者区域性资源共享,加强各图书馆之间的交流沟通,提高文献传递的速度,提高工作的效率。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资源共享的实现,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展了信息资源的范围,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加入资源共享模式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满足高校生的资源需求。
2、以人为本的原则。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高校师生的需求。包头师范学院现在有教职工近千人,高校生超过数万人,他们对于信息资源有不同的要求,尤其是阅读方式的多元化,使他们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图书馆建立的目的就是服务师生的,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应该以人为本,不能只注重馆藏,要注重不同信息网络数据库的建设,满足师生多元化阅读需求。
二、阅读方式多元化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对策
1、扩大文献信息收集源。有了广泛的信息收集源,才能丰富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合理配置信息资源。目前,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源的获取方式有许多种,比如出版商的信息,了解各种出版社、杂志社等,通过出版商的信息来获取,或者其他门户网站。传统的信息源主要是全国几种新书目,全国总书目、科技新书目、中国图书商报等。还可以利用书商提供的信息。新的购物方式也提供了新的信息渠道,比如各种购书网站或者是新兴的读书网站。
2、建立完善的馆藏结构。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馆藏结构,过去的高校图书馆以实体馆藏为主,现在出现了虚拟馆藏,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并存。虚拟馆藏对实体馆藏有重要的补充和辅助作用,虚拟馆藏弥补了实体馆藏的不足。教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在网络上寻找所需的信息资源,更加方便快捷。高校图书馆在进行信息资源的配置的时候,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比如收藏与服务、读者需求与馆藏价值、印刷资源和电子资源等,合理配置信息资源,建立良好的馆藏结构。传统的印刷资源是高校图书馆的重点,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电子资源满足了高校生新的阅读方式的需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需要有网络。在对印刷资源和电子资源的选择上,要取长补短,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提高对电子资源的投入,满足高校生现代化阅读方式的需求。同时要加强网络免费资源的建设,对电子资源进行补充,现在互联网上有许多的信息源,高校图书馆应该重视对它们的合理利用,为师生们提供更加详细的导航服务,方便学生们阅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重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目前包头师范学院中,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主要是借阅期刊、图书等,电子类的资源利用率不高。藏书不断增加,但是利用率却在下降。学生想要看的新书不能及时补充上,主要是书刊价格的上涨,而图书馆经费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实行联合购置,资源共享。一般教师对电子期刊的使用率比较高,主要是因为在教学的同时,担任着科研的任务,高校图书馆可以专门针对老师,建立学术期刊的共享体系,满足教师的需求。同时要重视与别的高校图书馆的合作,可以建立区域联盟,建立资源共享的大环境,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高校图书馆可以建立文献信息共知系统,通过联合实现优势互补,降低成本,丰富图书馆的馆藏,满足师生的阅读需求。
信息资源有效配置范文2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 信息资源配置 协同发展
[分类号]G203
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在整合全球信息资源,实现“为我所用”。信息资源配置能力已成为衡量国家信息化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在积极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同时,将信息资源配置也纳入了国家整体创新战略轨道,不断推进创新主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努力实现信息资源配置与国家创新活动的协同发展。
1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概述
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是以满足国家创新主体的信息需求为目的,按照一定的配置原则和标准,通过各类创新主体和支撑要素的相互作用、有机融合,以协同有序的运作方式来调整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信息资源分布结构和分配预期的活动,对推动创新主体间的“协调、合作、共赢”起着重要作用。与传统配置模式相比,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对象、主体、形式更加多元复杂,主体间的信息资源交互关系由单纯的竞争与合作转向有序分工与协同,配置活动的组织方式也由纵向或横向一体化扩展到非线性的网络化动态合作,旨在通过配置主体、对象、环境间的整体联动效应达到最优配置状态,从而发挥信息资源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最大效益,提高创新绩效,如表1所示:
2 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现状
2.1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要求
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信息资源配置范畴已由组织微观层面上升到国家宏观层面,配置活动不再只是对组织内部的信息资源进行分配调整,而是对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信息资源进行统筹规划,需要各创新主体打破组织界限,通过多元协同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由此提出了信息资源配置的协同发展要求。
首先,对于政府部门而言,需要从国家创新发展全局出发,对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信息资源配置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利用其制度优势协调创新主体的配置行为,为配置活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其次,对于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而言,需要在有效制度安排下充分发挥自组织作用,通过市场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等手段来协调彼此间的利益关系,调整信息资源在不同主体间的流向、数量和比例,使信息资源开发、生产与国家创新需求达到平衡。
此外,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实现,还需要信息服务的有力支撑,需要通过构建服务平台更好地促进信息资源的流动与交换;同时,还需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设计可操作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技术实现方案,构建基于开放式架构的协同配置系统,深化配置技术集成应用,提高配置流程管理与实施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从而不断提高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信息资源配置效率。
2.2 我国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运作现状
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信息资源配置模式的变革已融入整个国家创新体系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求下,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已成为各领域顺利开展创新活动的迫切需求与必然选择。在政府的规划部署下,我国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2.2.1 部分管理机构间实现职能整合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加快,在政府宏观管理层面出现了重大科技计划由科技主管部门和经济主管部门联合制定的现象,管理机构间的合作互动日益频繁,推动了部门组织结构的调整。“大部制”改革思路的提出,将我国一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趋同的信息管理机构进行了职能整合,改善了政府多头管理的格局。如,原先按行业部门设立的国家行业信息(情报)管理机构并入国家面向社会的综合性信息(情报)管理机构,实现面向社会的综合管理。管理机构间的职能整合有利于统一管理思路、提高政府整体决策能力和应对能力,从战略规划上树立资源配置协同观,更好地指导我国信息资源配置工作的协同运作。
2.2.2 创新主体间的合作意识日渐增强 随着创新风险的提升和创新难度的加大,创新主体间的合作意识正不断增强,在各领域成立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创新联盟”,如国家火炬IT服务创新战略联盟等。这些联盟在带动我国创新产业链快速运转的同时,也促进了产学研等创新主体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使各主体能以创新效益最大化为共同目标,通过深入合作实现资源互补、风险共担,在此基础上运用各方优势,在合作机制引导下进行跨组织、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
2.2.3 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在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文化部、工业信息化部等政府部门的领导下,我国各级图书情报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依托国家骨干通讯网络,陆续建成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平台(cAus)、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等一批有代表性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扩大了现有网络资源的存储、传播和利用范围,实现了高质量信息资源为创新活动服务的目标(见表2)。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为组织机构问的资源流动和供求提供了有效载体,有利于网络化资源配置的顺利实施。
2.3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发展现状来看,尽管我国信息资源配置工作已初见成效,但由于我国创新建设工作起步较晚,国家创新体系结构和信息资源配置功能尚不完善,因此,在协同配置推进中还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2.3.1 配置主体功能“缺位”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各创新主体有着明确的配置功能定位。我国实行的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合作模式,要求政府在规范和约束配置主体行为的同时,积极调动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主体参与配置活动的主动性。然而受到长期计划体制影响,各主体主动开展配置活动的意识不强;同时,由于配置管理部门间的权责利界限不清,导致一些领域的资源配置工作(特别是公共信息资源配置领域)无人承担,而在一些获利性高的领域又存在多头管理、“扎堆”配置的局面,导致各主体未能发挥实际作用,功能“缺位”现象严重,影响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以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园区――中关村为例,在发展之初,是以海淀区为主的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由海淀区人民政府主管园区内的信息资源配置工作。然而,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园区规模的不断扩大,试验区已由一区管理变为“一区十园”式的管理模式。各分园区内均设有管委会,管委会中行政部门林立,每个园区都有自己的资源配置管理标准,主体间的权责关系难以界定,整体配置工作缺乏统筹规划,无法从中关村的创新发展全局出发,调动不
同园区内的主体共同参与信息资源配置工作的积极性,导致跨园区的信息资源流动与共享难以及时实现,阻碍了中关村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
2.3.2 配置协作程度不高 开放式创新环境下,创新主体间的跨系统合作已成大势所趋。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了信息资源在不同组织间的流动与共享,使配置范围不断扩大。信息资源配置已从组织内部的信息活动上升为组织间的信息交互运动,强调所有配置主体的共同参与、协同合作。尽管我国产学研等机构在创新过程中的资源合作意识不断增强,但合作程度大多停留在联合研究、委托研究、顾问指导等初级水平,高层次的创新合作(如创新战略联盟、科技创新联合体等)尚未形成规模,使得主体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与资源联动,影响了信息资源传递与共享效率。
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之一的武汉光谷为例,园区内汇聚了48所高等院校、56个科研机构和2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其创新活动的开展有赖于产学研之间的密切合作。虽然经过10年的发展,光谷产学研间的创新合作已取得较大成效,但整体而言,光谷中的企业是按市场机制运作的,而大部分部属院校和科研机构仍然偏重于传统的计划经济运作模式,两种体制的并行导致产学研之间难以进行有效协作,阻碍了高层次创新战略联盟和科技创新联合体的组建,使得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往往不是由企业所启动和实践的,影响了创新成果的转化(转化率不到20%)。由于缺乏深层次的创新合作,产学研间难以形成协同效应,更无法在协同运作的基础上实现信息资源协同配置。
2.3.3 配置支撑服务落后 信息资源配置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配套的支撑服务。我国的科技中介和信息服务机构活跃于国家创新活动中的各环节,为信息资源的传递、分配、供求提供多元化服务。从服务形式来看,多数服务机构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即系统内的服务机构只服务于本行业的创新主体,缺乏社会性综合服务,导致主体间难以及时获取有效的资源供求信息;从服务内容来看,各服务机构大多只在配置活动中提供信息、技术、咨询等服务,未能实现从信息资源开发到最终利用的一体化服务;从服务技术来看,智能化的网络服务体系尚未建成,服务机构难以及时把握创新主体的信息需求与配置动态,无法有针对性地提供配套服务。
3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发展障碍分析
我国信息资源协同配置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反映出我国信息资源配置体系条块分割、无序运作的弊端。与国外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信息资源配置的协同化程度不高,整体协同效应尚未形成,在制度、机制、技术和服务方面还存在诸多障碍,阻碍了国家创新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
3.1 配置制度障碍
面向国家创新发展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需要在良好、健全、开放的制度环境下进行。尽管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国家创新建设、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为有效促进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合理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这些政策文件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且专门针对信息资源协同配置规划、实施的相关政策尚未出台,无法从规范化角度对我国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3.2 配置机制障碍
配置主体间的协同运作需要依据一定的机制来实现,而我国教育、科研、经济、文化系统在创新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各自固有的运行模式,在信息资源配置上遵循各自的机制和方式,因此在跨系统配置合作中,往往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降低了配置效率。统一标准的形成需要设置行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合作机制、激励机制,而这些机制的设置又必须充分考虑各主体的行为规律、实际需求和资源特征,使合作各方能够主动接受机制约束,实现协调运作。这需要各系统间打破资源壁垒,形成统一认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
3.3 配置技术障碍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协同化配置必须依托网络技术、协同技术得以实现。尽管我国已在多个领域建立了国家级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但真正覆盖全国的信息资源配置网络还未形成。同时,受到技术标准和互操作机制的限制,我国许多信息资源网络间未能实现互联互通。而且,由于缺乏先进的协同解决方案和关键技术,很多组织机构无法进行数字资源的智能化调用和信息服务的实时响应,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等一批新兴技术层出不穷,使传统的信息资源配置技术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灵活应用各类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网络化、协同化配置也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3.4 配置服务障碍
我国的科技中介与信息服务机构是连接各创新主体的桥梁,活跃于国家创新发展中的信息资源价值实现过程。由于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是一个跨系统、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性工程,涉及不同创新主体的行为交互、不同类型信息资源的汇聚整合和不同配置环节的组织协调,因而给创新服务机构的信息获取、处理、加工、利用等方面的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而我国现行的信息服务体系仍存在条块分割、服务手段落后的问题,公益机构与商业化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还有待协调,社会化、开放化的服务模式也有待确立。
4 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推进对策
针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信息资源配置的现实问题与协同配置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各创新主体应以国家创新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协同发展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从制度建立、机制完善、技术升级、服务优化多个层面实现信息资源配置体系的有序运作,产生整体协同效应,提高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信息资源利用效益(见图1)。
4.1 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强政府对协同配置的政策引导
针对我国信息资源协同配置中的制度障碍,我国政府应在借鉴发达国家创新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实际需求,建立适应于我国信息资源配置协同发展的政策,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具体而言,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我国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主体的资源配置能力与国际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由政府进行扶持和政策引导,依托必要的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聚集优势资源、搭建资源配置合作平台,实现配置主体间的资源联动。在配置协同实现过程中,政府应加强信息资源配置目标和过程管理,实行分类指导,根据各领域不同资源特点和管理格局,分门别类制定配置绩效评价指标及配置激励政策,建立稳定的利益补贴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资源建设与配置活动。
4.2 完善协同配置机制,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针对我国配置主体间合作程度不高、合作机制不健全的现状,应从创新发展全局出发,尽快制定适应于各主体协调互动的合作机制。除了依靠政府政策引导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使各主体通过自组织相互作用优化配置格局,产生协同效应。企业、科研机
构和高等院校作为配置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应通过协同合作机制加强彼此间的信息资源流动:一方面,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应针对企业创新生产的实际需求,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环节提供企业所需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企业应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吸收、消化和应用的能力,加快创新成果转移,通过信息资源市场化实现资源价值增值。与此同时,产学研各主体还要与创新价值链终端用户紧密结合,发挥资源配置的社会效能,推进以“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为基础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
4.3 加快配置技术升级,搭建协同配置网络平台
网络信息资源的飞速增长使信息资源配置成为一项高技术含量活动,必须依托现代网络与信息技术更好地加以实现。针对我国信息基础薄弱、技术手段滞后的现状,国家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系统建设,为网络信息资源传输、利用提供基本保障。各领域应开发和优化现有的信息系统功能,完善数字资源门户,应用云计算、sOA、并行计算等技术,提升系统资源调度能力。在我国现有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基础上,依托国家创新工程,进一步推进信息资源系统的多网融合,拓展资源共享范围,实现科技、经济、文化、教育系统信息网络的互连互通,以此为基础搭建覆盖全国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网络平台。依托该平台进行信息资源的网络化采集、自动获取和动态分配,实现信息资源的跨系统整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信息资源有效配置范文3
关键词:新形势 医院 图书馆信息资源 配置 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5-187-02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以及网络崛起的全新发展形势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管理对医院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医院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直接影响了医院的健康发展,所以为了医院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时代的发展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对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管理,促进医院的现代化发展。下面,我们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与分析。
1 注重印刷资源和数字资源的结合
在现代化社会中,网络与计算机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并且数字化资源正在逐步提升自身在图书馆资源中的配置比例,并且很有可能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印刷资源,同时部分医院正在减小图书馆的规模,有的甚至予以取消。由此可见,数字资源显示了很强的优势:(1)有效丰富了医院图书馆的馆藏,及时补充了原来图书馆遗漏的书刊;(2)加快了图书馆陈旧文献的更新速度,有效节约了图书馆有限的空间;(3)有效降书籍的购买费用支出;(4)提升了提书馆的资源利用率,大大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图书馆一对一的模式。
但在当前的发展形式下依然存在问题:(1)由于部分书籍有版权保护问题,因此不允许将其数字化;(2)我国当前在数字化资源的印刷与发行上的滞后性较为严重;(3)数字化资源需要依赖于网络环境与计算机;(4)医院部分工作人员在工作上依然习惯使用印刷文献。
2 注重资源拥有与存取的结合
这里的资源拥有是指图书馆收藏的信息资源,并将这些信息资源转变为图书馆自身的东西;而资源存取指的是没有被收藏的信息资源,也就是说将在图书馆之外的所有信息资源转变为图书馆可以利用和获得的资源。由此可见,收藏是传统图书馆的一项基本职能,但现代化图书馆在资源配置以及其目的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是说图书馆不再是单纯的藏书阁,而要成为一个信息化的服务机构。这一变化会大大影响图书馆的资源配置以及其使用目的。因此,图书馆对资源的拥有的重要性在逐步减弱,尤其是随着虚拟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传统图书馆的限制已经被突破。但这并不是说就不需要实体图书馆了,而是说它最重要的是研究与学习型医院主要的研究场所,因此实体图书馆需要具备基本的信息资源,无论是印刷式还是电子的。
3 构建信息化的资源网络
当前,很多单位在进行信息资源网建设的时候是依靠医院的医疗业务网的子网资源来实现的,并且也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建立在医院医疗业务网资源基础上的网络会存在很大的问题:(1)医院医疗业务网络大多为全封闭式的,这样是为了更好地保证网络的安全,很多重要的医学资源只允许阅览而不允许下载;(2)资源信息网中拥有的信息已经有最初的文本形式发展到多媒体化的信息,因此对多媒体信息的有效传播会占据医院原有业务网络宽带,这样一来就会对医院的医疗业务的正常运营产生很大的影响;(3)信息资源在访问方式上发生了变化,进而实现了信息资源网络的开放化,因此信息资源网络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与开放化的整合,促进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管理。
4 建立有效的检索平台
通常来讲,图书馆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上其资源是由不同的供应商提供,因此资源供应商的不同就会导致信息检索平台存在差异性,因此当使用者在对不同数据库进行检索的时候,需要逐个进行认证与检索,这样就会存在重复性的文件,从而加大了用户检索的强度。所以,为了能够让使用者只要一次性的检索就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医院图书馆需要对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实现有效检索平台的构建。通过检索平台能够实现不同类型数据库的整合,同时支持多种形式的文件以及信息检索方式,最终实现多种信息资源的有效检索,注重检索去重与排序的结合。
5 注重网络资源的深入开发
(1)图书馆自身的资金是有限的,因此不可能实现对所有资源的购买。(2)使用者在信息资源上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网络上越来越多的个人或组织为人们提供更具有价值的免费信息资源,再加上这些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分散性,所以在寻找和提炼的过程中相当困难。由此可见,在这种形势下充分显示了对网络资源利用的重要性。在现代化社会中,开发网络资源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1)导航式的指引系统,主要是指可以对不同类型网址进行的分类评价,这种对网络资源的开发方式是表面上的开发:2)深层次的开发,例如清华同方运用的Kspider网络系统,由网络蜘蛛、系统、智能以及应用服务器组成的,因此这个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实现框架与规格的量身定制,最后由机器人进行自动化的网络搜索,再对获得的结果进行去重、分类与提取,这样就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实现自动刷新。总而言之,这种对网络资源的有效开发具有准确、全面的特点,但对开发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高。
6 拓宽资源配置的访问途径
医院图书馆在信息资源配置与信息资源网络的建设上需要一笔庞大的资金。因此,一旦在其建成之后只是供医院内部人员使用,那么就无法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目的,另外,由于医院的医务人员在工作时间内主要将精力放在医疗护理方面,因此很难真正抽出时间进行信息查阅。这样一来,远程授权与访问就成为解决矛盾问题的有效途径。其具体的实施措施是,利用互联网连接的方式提供有效的服务平台,这样就可以使获得授权的使用者进入网络,进行信息查阅与文献检索。当前,主要是运用与反地理技术、VPN技术来实现对网络IP地址存在的物理性限制,从而实现对所有地方上医院图书馆中电子资源的有效利用,为更多医院范围之外的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
7 选择合理、科学的采购策略
对医院而言,其采购经费是有限的,因此不可以购买一切有价值的资源。因此,为了在尽量减少购买经费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信息最大化的拥有,医院图书馆在在资源采购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需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连续性原则以及比较性原则,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以及时代的发展需求,然后进行有效的调整,最后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注重并加强解决好使用者的基本需求和特殊性需求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基本需求与特殊性需求的划分上需要切实依照不同单位的实际规模与需求来制定。最后,在资源的采购方式上,需要转变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形式,而要尽量采用联合的方式这样才能在实现采购目的的前体现,最大化降低采购价格,提升医院资金的利用率。
8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对医院书馆提出了更高的发展性要求,尤其是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管理方面。在当前现代化的全新发展形势下,医院方面需要了解并掌握时代的发展趋势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注重印刷资源和数字资源的结合、资源拥有与存取的结合、资源网络信息化的构建、有效检索平台的建立、网络资源的深入开发、资源配置访问途径的拓展以及合理、科学化采购策略的选用。这样一来,就可以促进医院图书馆获得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信息资源有效配置范文4
[论文关键词]区域性政府作用数字图书馆
[论文摘要]区域性数字图书馆是一种社会信息环境和社会共享系统,其建设和发展与政府的正确决策、经费保障以及资源配置密切相关。
数字图书馆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数字图书馆的雏形一出现,就在发达国家引起重视,并相应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和财力实施了该类图书馆的相关工程和项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从而使图书馆的功能和服务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也加速了社会的信息化。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社会环境,也是一种社会服务,更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它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应用都与社会密切相联,它的运作和运行都不能离开社会化。而它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作用。自上世纪末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数字图书馆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美、英、法、德、日、俄等国家和地区相继投入巨资开展数字图书馆研究,一批规模效益型成果已在互联网上陆续出现。我国政府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开发应用也予以相当力量的支持,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国家级的数字图书馆工程相继实施,其成果也让我国社会各界直接受益。在国家级数字图书馆项目或工程的影响和示范下,我国以省市为行政主体的区域性数字图书馆不断出现,因其区域性强、贴近服务、运作灵活、效益明显,其作用和影响更显重要。如天津、江苏、上海、浙江、北京、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在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一些区域性的数字图书馆有的已步人良性发展的轨道,为行业和区域社会的信息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由于区域性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管理与发展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政府的作用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因素。
1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建设首先取决于政府的正确决策
图书情报界多年以来追求协作、合作和共享,虽然也曾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注意,但因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和制约,很难得到政府的持续支持。因此,此类活动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而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开始迈进信息化社会的门槛,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已成为世界的一股潮流和趋势,图书情报界呼吁政府予以重视和支持,此项事业也很快引起政府的关注和兴趣,许多省市的人大、政协的委员代表均以议案和提案的形式,要求政府建设以省市为基础的数字图书馆,以改善信息环境,营造信息社会条件,消除数字鸿沟。这些提案和议案也在一定层面和一定程度上促进政府决策的实施和执行。
政府决策是政府管理的核心和关键,对于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正确决策则是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成功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政府治理模式和管理模式正在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而实施和实现这种转变很重要的措施就是要求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和交流。构筑区域性的数字图书馆,这是公众对文化、教育和信息等资源社会化的迫切需求,也是推进社会信息化的有力行动。可以说构筑区域性的数字图书馆对目前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信息服务、满足公众和社会多层次的信息需求、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促进社会进步等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决定了政府决策建设数字图书馆的信心。
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政府决策一定要落实专家咨询和评估制度。目前我国由政府资助建设的数字图书馆从运行的结果来看差异很大,收效也很不一样。所以,区域性数字图书馆什么时候建,怎么样建。以什么方式建,建在什么地方,建几个地方,政府与承建方的责任,如何持续发展,受益面的大小和效益的发挥,管理与控制机制等等均需要在决策中区分清楚。我们目前的状况是把数字图书馆建设敞为一项工程,建完拉倒,不考虑建设模式,也不考虑其后续的发展。本来数字图书馆是以集中建设分布利用形式出现的,而我国一些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建设则采用多中心制,最终造成无中心。有些还套用陈旧的行政地区中心模式,造成管理层次多而滥,导致效益低下,利用不畅,投入和产出不能成正比,建设重复浪费,有的甚至出现停工停用状态,使政府的前期投入归零。所以,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决策,首要的是科学和发展,其次是规范和合乎规律,三是要注重效益和责任。
2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建设依赖于政府合理的经费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形势步人较快发展的良性轨道。政府财政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依照公共财政支出的基本原则,开始对共享信息资源基础设施予以经费支持。做为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数字化图书馆,它既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同时也要为社会发展服务。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教育普及程度,与该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利益关系。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中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机构包括数字图书馆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区域创新是区域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这就要求作为社会信息环境和社会信息服务的公众信息保障系统之一的数字图书馆在区域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发展事业中担负起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这也要求地方政府更加积极地支持数字图书馆发展,充分发挥和利用数字图书馆来推动地方信息化水平和社会的发展]。
时展到了今天,可以说信息化是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应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主要内容。当然,数字图书馆的投资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定要求实现信息资源一定程度的共享和成本分摊。数字图书馆是一项长期共享的事业,而不是一次投入就可以满足了的工程,它既有硬件环境技术没施的建设,更有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和服务手段的建设。所以政府的前期投入和后期持续的经费保障都十分重要。从国内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成败经验来看,前期建设政府投入大而没有后续经费保障或完全依靠建设单位自筹经费的,运作起来都十分困难或者胎死腹中,造成前期投人的巨大浪费,而能持续投人并每年纳入预算拨付的都可以不断发展,充满生机活力。
由于区域性数字图书馆规模大,覆盖面广,其前期投入和后续支持经费都是巨大的,光靠政府的投入也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根据受益原则,各共享单位分摊一定的经费也是合理和积极的。另外在分摊经费时也可考虑共享单位经费支付的能力予以经费的合理摊派。这样,使数字图书馆在政府拨给稳定持续的保障经费情况下,各分享单位根据受益面和承担能力分摊一定的经费,从而使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得到全面有效的经费资助,全面承担为区域性社会、教育和文化发展服务的职责,并走人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3通过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建设,政府可介入社会信息资源的配置
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就是向社会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以满足人们各方面的信息需求从而营造与区域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环境。信息资源,就是指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人们需求的信息资源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资源,其配置规律也就遵循资源配置的一般规律。目前,我国的信息市场在借助于其自身内在的运行机制配置信息资源,维持市场正常运行的同时,经常会出现信息资源配置和市场运行偏离预期结果的情况。这种情况发生的结果往往形成信息市场的无序和追逐信息资源的利润化而造成信息的垄断、恶意竞争及信息资源的粗制滥造。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在区域性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有必要运用其行政的强制力和影响力,对信息资源的流动、交易和利用、共享进行一种有效的监督和干预,使其在社会的不同部门和领域发挥应有作用。
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信息产品由于其特殊的消费和生产属性,具有非常明显的外部效应。信息资源市场配置方式中外部效应必须要求政府的干预。人们从数字图书馆中获取信息资源,其实也是一种信息资源消费。信息资源消费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具有公共产品特征。一般情况下,公共物品的配置方式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以政府为主,以市场配置为辅。对于非排他性公共需求信息,由于它对社会有益,而信息提供者通常又无法或难以控制消费行为和从用户那里收费。因此,这类信息应当主要由政府直接投资或补贴的作法予以资助。
数字图书馆总体上是社会公益性机构,在资源配置上往往受知识产权、专利权、原料控制诸方面制约而造成经费和运作上的困难。可以说现在知识原料控制导致了数字鸿沟,发达国家控制了80%的信息资源和人才,我国的东西部区的差距也日益扩大。知识产权一方面保护知识拥有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是造成信息商品市场垄断的一个原因可以说,信息产品特殊的成本结构导致自然垄断的产生,而在市场出现垄断的地方和行业,政府干预一直被认为是变更市场结果的有效措施。政府可以通过专家评估确立特许制度,操纵和管制信息资源市场价格及规定允许的资金利润率,从而使市场接近社会有效的消费和产出水平。另外,政府可以通过反垄断立法,防止个别数据商的经济行为者独霸市场。
信息资源有效配置范文5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规划;特色馆藏
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的基础。图书馆作为支撑中职学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支柱之一,其资源的有效规划和合理配置尤其重要。但是,综观当前中职图书馆的发展,其信息资源建设问题依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更勿谈深入的信息资源规划。本文在分析其具体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中职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规划措施。
1中职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1.1信息资源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罔书馆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都缺乏整体规划,没有一个长期的文献信息资源采购计划。信息资源建设以应付评估为目的,有上级领导来学校评估时,学校罔书馆就一次性购买几干上万册图书,无上级领导来学校评估时,一年买不了几册图书。这种没有科学合理计划的信息资源建设逐渐造成:购置文献多的当年,文献信息资源较泛滥,数量上较大,但是质量不高,针对性、实用性不强;而购置文献少的当年,新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及时补充,或者说更新慢。这种现象在很多的中职学校图书馆较为普遍,不利于中职学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
1.2信息资源建设体系不够健全
一方面,我国中职学校起步较晚,规模化发展也较晚,此图书馆建设起步也较晚,发挥学校信息中心的作用也有限;另一方面,藏书体系上不健全,难以役盖学校所有学科,专业书籍的质量和更新速度较差。据笔者专研发现,当前大多数中职图书馆馆藏过于陈旧,一些技术性和运用性强的书籍占馆藏比例过低,且年更新牢远远落后于文学类和通俗类读物。
1.3信息资源载体单一化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受限于管理员知识结构、服务意识、馆藏经费和设备投入等素,种类单一,有效获取率较低。据调查,当前多数中职学校冈书馆的馆藏中只有印刷型文献,少数图书馆配置了非常有限的数据库资源。少数罔书馆购买的也只是某一数据库镜像站使用权.除此之外,数值型数据库、事实型数据库、智能型数据库几乎为零,根本不能满足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1.4信息资源建设缺乏经费保障机制
目前图书馆在中职学校中的地位、管理、发展规划等,往往取决于中职学校领导层的认可度,大多图书馆南于未受足够重视而仅仅是作为一个机构存存。受此影响,大部分中职学校对图书馆的经费投入缺乏明确的配置比例,时多时少,没有一个保障机制.这给资源采访和管理等丁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2中职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特点
2.1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中职教育是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向社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从近年来礼会需求的角度看,职业技能素养成为决定中职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设置一般有: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技术业、软件专业、电箅化财会专业、电子商务擘业、酒店管理和旅游管理专业、电子信息技术、电脑美术孥业等。这就要求图书馆在馆藏建设上应重点加强这些专业的各门课程的教学用书和参考用书.专业期刊和电子读物,了解学生需求,丰富教学设施,开展多媒体运用和实践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2.2具有很强的技术应用性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塑造学生的一技之长,以从事一线工作或运用相关技能完成实践任务。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实训场所。这就要求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要进行合理规划,既要有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书刊,也要有实践性、技术技巧介绍方面的书刊,既要注重日常的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和维护,更要注重信息资源的服务、指导功能。如定期收集师生们的意见,为学生开展培训、检索及相关辅导工作。利用导渎、讲座、活动等彤式引导学生主动利用馆藏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2-3具有更高的层次性
随着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全面启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已为中职学生继续深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信息资源规划应该相应的考虑学生的冉教育需求,提供更多样化及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另外,中职学校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已成为新的办学模式。如:我校就与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院校联合办学。因此,图书馆应利用这一大好形势,在馆藏建设上既要体现中职学生使用的书刊,也要体现适应于高等院校学生的书刊。
2.4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首先,学科建设的不断丰富,学科知识的发展变化.需要根据学科的调整和发展方向进行资源的采集、组织、配置、服务;其次,义献情报知识的剧增.专业图书更新加快,同书半衰期缩短,这些都要求罔书馆存馆藏建设时应紧跟时代,按计划、有步骤地更新馆藏;最后,社会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产生变化,信息资源的合理规划应该兼顾业和社会双重需求。正如雷莉指,中职学校发展专业设置要瞄准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变动适当地调整专业课程。
3中职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规划
3.1建立合理的信息资源建设的政策体系
中职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要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等专业学校罔书馆规程》的精神,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特点,本学校专业设置的特点,建立本学校的信息资源化建设标准政策体系,并研究和制订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制度,使学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有据可依。 转贴于
3.2科学合理地规划信息资源建设
中职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首先要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确保每年的购书经费。存经费充足的前提下,网书馆管理人员要做好科学的计划,依据“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建用并重、逐步完善”的原则进行信息资源的建设。每年年初和月初应做好当年和当月的采编计划,在计划内应科学、全面地进行采编。文献信息采访要全面进行,突山重点,即应涉及所有的主题,所有的专业,但要侧重重点专业义献的采访。
3.3加强印刷型文献资源的建设
图书、期刊等印刷型文献具有的携带方便、阅读条件限制少等优点是电子文献无法取代的。今后印刷型文献仍然会得到大力发展,印刷型文献信息资源仍然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考虑到中职学校学生是渎者的主体,南于经济上和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他们吸取知识,主要还是通过印刷型文献,因此,中职学校在文献资源建设时,应加大图书、期刊等印刷型义献的采访力度,在经费使州方面向印刷型义献信息资源倾斜。存经费分配上,印刷型文献信息资源的购置经费应达到总经费的70%以上;适当增加期刊在印刷型文献中的经费比例,其经费不应少于图书的40%。通过快速发展罔书馆义献信息资源,逐步形成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比例协调、实用性强的中职学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结构。
3.4合理配置数字资源
迅猛发展的电子出版物和各种大型数据库等数字资源,涵盖了大部分的最新文献信息,它具有范围广、容量大、高度共享而且价格相比纸质文献低的特点,逐渐受到图书馆和读者的青睐。另外,中职学校学生在计算机操作能力方面要远比普通高中学生能力强,他们在利用计箅机获取知识方面的兴趣也较高,此,中职学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时要采购一定比例的数字资源,利用有限的经费,购买最新的高质量的数字义献资源;存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时,要合理配置,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高质量的数字资源,同时要向学校师生做好宣传推介工作,大力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
3.5建立特色馆藏
面对大量的印刷型义献、电子义献和网络信息,建设特色化馆藏对中职学校图书馆得尤为重要。中职学校专业性强.而且每所中职学校都有一两个重点业,如我校网络技术、旅游管理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此建设重点业的数据库可以为学校打响专业品牌,为教学、科研提供理论和文献资源基础。另外,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在教学资源管理平下整合各种媒体素材库、题库、案例库、教材库、课件库等,为各擘业教师备课、网络课程建设、网上辅导练习提供信息资源。
3.6加强队伍建设
信息资源有效配置范文6
关键词 高校;信息化建设;信息资源管理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096-03
随着网络环境的日益成熟,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教师和学生获取资源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然而,与传统的信息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在存储形式、数量、种类、载体形式、更新周期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不同[1]。因此,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必须具备坚实的信息化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使用信息资源,才能够把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和科研。适应教育技术现代化要求,大力推进信息化条件下人才建设,是当前高校建设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跟形势任务要求,研究解决好信息化条件下推进人才建设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
1 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高校信息资源建设目前正处于全面推进的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信息资源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难题中的难题,主要存在3个矛盾问题。
1.1 信息资源建设的需求与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相对匮乏的矛盾
通过近几年的建设,高校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存在两个“普遍较低”的状况。一是专业人员的信息技术普遍较低。目前,有相当多的专业人员只能从事一般的设备维护工作,无法独立完成一些核心硬件的维修、软件的研发,需要到地方临时聘请人才来实施。二是领导干部的信息能力普遍较低。受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各级领导的信息能力还不够高,已经成为制约信息资源建设的瓶颈。
1.2 信息资源建设要求与人才队伍配置不够合理的矛盾
目前,一方面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相对匮乏,另一方面现有人才的配置又不够合理,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2]。一是发展不够平衡。从目前发展情况看,在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方面,图书馆界比情报界开展得较为普遍些;而在图书馆领域,首推高校系统图书馆,而科研系统图书馆次之,公共系统图书馆又次之,其他类型图书馆更次之。一般企事业单位图书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继续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二是质量有待提高。受收费、教学内容、学员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等的影响,教育质量堪忧。三是领导重视不够。我国的图书情报继续教育事业,可谓发展很快,但至今尚未形成制度化和法制化,这与图书情报法规制度不健全、统一的管理机构未形成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与各级领导是否重视更有直接的关系。
1.3 信息资源建设的紧迫需要与人才生成渠道不畅的矛盾
从高校内部培训来看,专业基础教学任务繁重,难以组织大规模、长时间的信息化知识集中培训,容易导致培训的不规范、不系统、不经常,增加了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难度。从院校培养体系来看,现有院校的专业设置还不能满足培养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需要,信息化知识教学的比重也相对偏低。从借助社会资源来看,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加上高校人才政策机制的相对滞后,对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需要的进不来、进来的用不上、用上的留不住”的不利局面。由于人才生成渠道不畅道,造成人才队伍在质量和数量上没有进入高速运转的良性循环状态。
2 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总体思路
2.1 科学统筹,理清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信息资源建设规划,准确把握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既要考虑当前急需的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问题,又要考虑中、长期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问题,努力形成一支既满足当前急需又能适应未来发展的信息资源管理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从结构上统筹。依据现有岗位和工作需要,科学确定信息资源管理人才队伍规模,统筹各类人才进出的具体要求和指标,确保信息资源管理人才个体素质良好,整体结构优化,进出更替有序,使之与高校建设相一致。还有一方面,要从配置上统筹。在大力引进高层次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基础上,盘活现有人才,通过有序流动、科学配置、优化组合,追求现有信息资源管理人才效益的最大化。
2.2 多策并举,铺设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高速通道
把高校作为培养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主渠道,深化院校改革和教学改革,增设信息技术相关专业,调整培养方向,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培养层次,切实解决教学与信息资源建设需求脱节的问题,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信息资源管理人才;把高校作为培养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创新培训模式,将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纳入高校教育体系,进行整体规划,汇聚持续发展力量,在更大的范围上开发利用社会人才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社会人才资源,推动人才兼容发展,是信息化条件下人才建设的必由之路。积极开展联合研发、建设、管理和培养,特别是要进一步拓宽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渠道,以弥补信息资源管理人才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
3 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基本途径
3.1 探索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对策,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
根据信息资源建设需要,应当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培养目标必须以信息化为坐标,立足当前高校信息资源建设水平,使培养的人才达到观念信息化、知识信息化、能力信息化,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设备,有效进行信息采集、处理、使用和防护。为此,不能局限于目前已有的方法和途径,必须广开思路,采取超常措施。
1)在人才教育观念上实现跨越。认真研究信息化教育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树立开放性、创新性、超前性的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努力形成站在世界前沿的教育体系。
2)在教学主渠道上实现跨越。要提高教育层次,普及本科教育,在信息资源管理人才队伍中增加硕士、博士生比例;要盘活教育资源,加强高校间交流互补,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联合教育,开阔教育视野,开放教育平台,开展教育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
3)在岗位锻炼上实现跨越。把继续教育制度化,定期更新干部知识结构;改革在职培训形式,善于化院校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为我所用,提高在职培训的层次和效益;打破条块界限,适度开展不同专业、不同单位之间岗位互换,带动知识交流,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4)在优化成才环境上实现跨越。优秀人才的选拔使用要不拘一格,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完善人才奖惩措施,奖优罚劣,对有重大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大力宣扬优秀人才典型,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既要强调按普遍标准衡量人才,也要注重按不同的岗位要求以特殊的标准衡量人才;既要注重领导评价,也要重视群众评价;既要注重测评,也要注重实践检验,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
3.2 放开手脚,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信息资源建设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人才才是有用的人才,通过实践锻炼人才是加速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可以使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积极性。通过任务的锻炼不仅可以使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知识得到更新,更可以培养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团结合作意识。因此,在信息资源开发建设过程中,领导同志要敢于承担责任,充分利用任务和装备来培育信息资源管理人才。
3.3 积极制定各种有效措施,提高人才意识
着眼于培养人才,发挥人才效益,建立优秀的信息资源管理人才队伍,积极制定各种政策、规定、条例。提高院校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人才意识,转变其思想观念,更新其价值观,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人才就是战斗力,从而使高技术人才取得应有的地位,得到重视和尊敬。只有知识的价值、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的认识,重视知识,重视人才,重视信息资源,重视知识和信息资源的拥有者,才能使好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3.4 积极改善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工作科研环境,提高生活条件
人才的培养和成长离不开合适的环境,并与所处的环境的优劣密切相关。因此,信息资源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与各种环境密不可分,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相配合,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就无法发挥其才能,体现其价值。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是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信息资源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要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为职选才,任人唯贤。在选才过程中,要鼓励竞争,选拔过程要公开、公平、公正,大胆使用。只有大胆正确地使用人才,才能给信息资源管理人才提供发挥其聪明才智,表现其能力的时机。只有这样才能使真正有能力、有知识、有技术的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把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价值转化为军队的战斗力。
4 结束语
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是一项长期的课题,领导的理念是关键,一定要搞好顶层设计,要在更新发展路径、加强统筹协调、开发利用人才资源等方面有一些新的举措和突破,在院校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信息化建设促进人才成长,人才队伍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