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范文1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1―0070―01

新的课程改革使探索课堂教学的高效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美术教学中,要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高效,就要从制定合理高效的教学目标入手,准确把握教材重点和特点,充分根据学生情况,使教学目标明确具体,为实现高效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是看学生认知了多少东西?培养了什么样的能力?还是画了多么工整的作品?这就要对照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评估其完成情况而定。要做到客观准确的评价,首先就要评估教学目标的设定情况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类别。现在的美术课根据不同年级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和能力,编制的教材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也就形成了四种基本类型的教学内容。由于知识特点的不同,每课的教学内容都会体现出不同的偏重和特色。因此,我们在设定目标时,应因具体情况而定。

第一,要嗜钒盐战滩哪谌莸钠重和特点

教师应切实按照教材的实际情况体现出教材的这种偏重点和特色,严格遵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使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客观准确、不偏不倚、不打折扣。但是有三个方面的关键问题需要注意:一是要认识到这个说法的前提是在制定三维目标中的知识目标而言;二是在同一个教材内容的活动中,如何把握偏重点的问题。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秦陵兵马俑》一课中的活动一表面看是一个线描练习,但是认真研究教材就会发现它的偏重不是在线描绘画方法和技法特点的学习上,而是要通过线描让学生重点体会兵马俑的结构特点。只有准确把握了这一点,才能和前面的欣赏分析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联系;三是严格以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为依据和准绳制定教学目标,不能随意拔高和降低,也不得丝毫偏离。

第二,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

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点、相关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个体差异,等等,这是合理制定行之有效、行之高效教学目标的着眼点和基本依据。我们所有设立的目标,最终都要靠学生去落实;所有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也就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都要靠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和掌握程度来评判。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深入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整体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及年龄特征状况,便于我们制定合理的整体目标,这个目标是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要使课堂教学实现真正的高效,只笼统地实现这样的目标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还要将目标落实到每个个体,实现个人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因此,我们还必须掌握和了解个体差异,在落实目标的策略上灵活多样,因人而异。例如,在《飞行梦工场》一课中,学生的练习实践环节有设计图的绘画和模型制作两个活动,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做一个整合,可以对这两个活动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可先按照学生的不同特长将他们分成设计部和模型部,每部各分几个小组,再给他们按照个人所长在小组进行分工,这样既能保证小组合作的学习效果,也有利于个体特长的充分发挥,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就会大大提高。

第三,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明确

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小学美术 能力 培养

中小学艺术教育应通过教师的艺术教学工作和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树立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艺术基础和基本技能;增强爱国主义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品德和智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美术能力像推理能力和道德观念一样,是需要唤起、引导和培养的。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动力因素,在美术课的审美能力培养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体验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进行情景体验是小学阶段发展自我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我们应该从培养小学生的自发艺术体验和自觉艺术体验入手,设计出对小学生体验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比如,小学二年级上册《美术》第8课“猜猜我是谁”,就可以从面具辨识中培养小学生的体验能力。体验是学生们进行美术创作的基础,没有体验就不可能深入地培养小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孔子曾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我们的美术课堂应该努力创造一种使小学生们身心愉悦的氛围,以引导出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小学美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从中体验到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

所以,体验式情感教学既是小学生们良好的认知手段,又是培养小学生们高尚情感的途径。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应该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小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阶段,结合我们的教材,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们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体验活动。这类的体验培养也需要指导小学生们仔细地观察自然和生活,深切地感受外在世界带给他们的情感体验。比如,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第1课“老师您好”和第12课“我是生活小主人”。老师都可以在教学设计中,通过观察、问答、讲解、角色扮演等方式,唤起小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在美术教学中,把体验能力培养注入情感性因素,能够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艺术性和效率,提升美术课学生审美素质。这种通过体验而开发的情感教育,是激发小学生们美术创作的动机产生,有益于他们成为身心素质和谐发展的、情感丰富的教与学的主人。

二、想象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美术教育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能够无拘无束地发挥他们天真淳朴的想象。”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手机的广泛普及的时代。小学生们在玩一些电子游戏时,是那么的兴趣盎然、手法熟练。如何在小学生美术教育中着重培养他们的艺术想象力,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难题。我们现用的美术教材中,非常重视对小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比如,在小学一年级上册《美术》的封面,就是后期印象主义绘画大师梵高的“星月夜”,而封二的美术万花筒,是几幅外国小朋友的作品。

这些作品的造型和色彩上,都充分表现了美术应该具有的个性化和想象力。在小学一年级上册《美术》第6课“我跟月亮做朋友”,更是要求我们用题材去激发小学生们的新奇大胆的想象。我们教学设计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们的想象摆脱现实约束,依据自己的主观想象来创造出心中的“第二自然”来。对于培养小学生们美术创作的想象,是需要外部自然现象的触发或教师语言描述、图样的示意才能获得的。所以,我们的教学需要拓展到课堂内外。现在是技术支持的全媒体时代,可以为小学生们提供的想象媒介是多方面的。比如,小学四年级上册《美术》第6课“玻璃水彩”和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第3课“科幻画”等等。教师可以通过教材的图例,告诉学生们新的艺术形象,既是以我们经验积累的旧形象为基础,但又应该明显区别于原有旧形象,它可以是离奇的、超现实的,新形象是我们原有生活经验的变形。

三、色彩能力的培养

色彩是美术教育中绘画的基础。要想学好绘画,色彩知识是少不了的。色彩是表现物体形状的关键,当然这里的色彩不单单是红、蓝、绿、黄、紫等,它还包括黑白。没有色彩的对比,形状是表现不出来的。如在同一幅画中,如果有十个物体,十个物体都用红色或蓝色画,这些物体是很难表现出来的。尤其是如果在色彩的明度和亮度上如果拉不大距离,这些物体是不可能在画中区分开来的,就如同在黑暗中看物体一样什么也看不到。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色彩能力,如色彩的明暗、深浅等。我国的墨本就只是黑色,但在绘画中却分深浅五色,可见色彩在绘画中的重要性。而且色还可以表达人的不同情感、性格等,所以色彩在绘画中是很重要的。

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范文3

一、微课程发展历程

微课程(microlecturle)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高等教育纪事报》介绍说,这些大约只有60秒长度的展示带有具体的结构,它们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演示。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 (tlle One Minute Professor)。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 (Knowled即Burst)。在我国首先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他对微课程在教与学两个方面有很多创新的认识。之后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李玉平老师带领其他教师成立了微学时代工作室,开发了一系列微课程,以数字故事的形式讲述了教学中的很多非常有意义的变化,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二、微课程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微课程以它的信息容量大,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在美术课教学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又给学生练习提供了广泛的可以参考的信息资料,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它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美术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相关的美术知识,提高了利用信息技术的科学文化素养,使美术教学与现代科技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往要上好美术欣赏课,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搜集有关的幻灯片,录像带,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不少教师把上好欣赏课视为畏途,学生对乏味的欣赏课持不欢迎的态度。采用微课程的方式,在图片中配以文字或旁白,以故事的形态播放给学生看,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则大为改观。例如,我在上六年级《水墨园林》一课时,欣赏李可染《谐趣园图》时,我利用ppt技术在图片上链接李可染生平介绍的简短微课程,这样动静结合的欣赏方式,丰富了欣赏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微课程在美术欣赏课中的运用给学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学生身在课堂,就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例如,在上五年级《学学构图》这―课,为了让同学们直观的了解如伺运用焦点透视以表现出―个气势恢宏,空间效果逼真的场景。我从网络上下载了著名画家拉斐尔的代表作《雅典学院》这幅画的图片,让同学们可以清晰的欣赏画中每个人物的神情和姿态,使同学们真切的感受作者是如何经营画面以表现主题的。我还用FLASH软件把这幅画的透视线做出来,使同学们对焦点透视的用法一目了然。在上六年级《现代建筑》一课时,欣赏建筑艺术时,不但可以用惯常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形或内部构造,而且可以用3D动画做动感显示,让建筑物旋转起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也可以按设置路线浏览一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

在针对美术教学重点和难点上,微课程的运用也常常能起到简洁、明了、高效的示范作用。我们常常为了一个教学难点,尤其是美术课中的技法讲解,教师的示范往往并不能很清晰的突出重点,而采用微课程的方式针对某一教学难点进行解说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上《水墨人物》一课时,针对人物画如何用笔和用墨录制了简短的60秒微课程,通过学生演示视频加上视效合成,完美的演示了绘制的步骤,耗时短,效率高,学生听得明,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微课程对教师的作用

微课程不仅仅对学生起作用,它对教育中的另外的一个对象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那就是老师,微课程是教育教学思考与教育技术的结合产物。参与伊始,教师作为消费者,慢慢学着自己制作,一旦开始制作,便想拿出来给别人看。正因为如此,如果想制作出能给人以启发的微课程。教师就必须分析自己的教学得失;要使微课程真正的发挥其作用,展现其教育魅力。就要挖掘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寻找问题解决的关键;要使微课程震撼心灵,就必须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学生以及教师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样做也正是对自己教学实践经验的一种总结、完善和提炼。

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4-0008-05

[作者简介]李克明(1960―),男,北京人,北京市昌平区城南中心小学教师,小学高级;张丽娟(1977―),女,北京人,本科,北京市昌平区城南中学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在当前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如何充分、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学校管理、应用水平,是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昌平区城南中心小学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深层次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学校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学校”“北京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昌平区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学校”。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全面开展学校信息化建设,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工程,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学校着眼于未来发展需要提出了“建设数字化校园,提升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发展构想,制定了“以学生为本,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途径,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学校在教育教学应用、教科研探索、学习型团队建设、校本培训、行政管理等各个领域,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信息化素养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校应用信息化的水平和效能,促进各项工作跨越式发展,为打造学校信息化特色品牌奠定了基础。

一、抓好 “三个建设”,软硬兼施,实现管理信息化

(一)环境建设

根据“总体设计,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继续完善”的原则,学校多次进行信息化设备的升级改造,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校园网络畅通,电子交互白板使用正常,资源平台、点播系统、校长评估系统实时应用,1-3年级各教学班还配备了互动反馈系统,支持课堂决策和调控,实现课堂学习即时评价、反馈,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这些系统的建设和使用,为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现代化手段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了条件,同时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网络环境下的新课程学习创造了条件,为学校进行现代化管理和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调整完善数字化校园网,将校园系统分为四层结构。第一层,数据基础层,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服务、协同工作环境组成基础架构服务;第二层,数据互通层,实现各类应用程序的数据互通;第三层,软件应用层,是众多建立在数据互通平台之上的应用程序组成的应用系统层;第四层,交互展示层,通过门户技术和单点登录技术建立横跨所有应用系统之上的校园综合信息门户网站,强调统一管理和安全服务,为师生提供更具人性化、科学化、高效化的安全服务。

(二)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根本所在,有效利用、完善教育资源整合平台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学校建立了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导向引领和机制激励同步,通过学校的资源平台,将更多教师或校外的教育资源纳入学校的教育资源系统,解决了资源分散的问题,提高了数字化资源的共享程度。资源是课堂教学的支柱,建为所用,立足应用是校园互动网络平台建设的根本。因此,学校资源建设的原则是:1.应用性,能够直接为教师课堂教学服务;2.综合性,这是教师备课、上课、辅导、教研、反思乃至开展课题研究的综合平台;3.互动性,有利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互动,解决生成性问题;4.连续性,能够显示教师、学生的成长轨迹。根据以上的建设原则和标准,依托教材,遵循课标,学校设计、制定了平台的框架结构,教师可在线修改、直接运行,这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使用、交流,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为了使教师的备课、上课、检测、教研、反思等形成系列,学校在资源库中设立了以下栏目:教学设计、同步资源、试题集锦、主题资源、教学积累、学生作品等。在教学设计中,学校收集整理了一至六年级各单元的教学设计和课件资源。例如,原来英语教师在备课时,由于资源没有一个较好的归类,搜索相关主题资源非常耗时。现在,学校的资源库内设立了多个主题资源的类别,如服装、食品、节日、运动、天气等,教师可以便捷地找到很多相关的素材。在同步教学资源中,设立了一至六年级同步教学资源,方便教师和学生随时提取资源为教学服务;在试题集锦中同样建立了一至六年级的试题集,有单元检测试卷、月测试卷、专项测试试卷等,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课后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案例、反思、论文等放到教学积累中,以供自己和其他老师学习。学生可将自己课上、课后的作品放到学生作品文件中,作为个性化资源的支持。教师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实现备课、上课、查找资源、制作资源、练习等,有效地优化了教学过程,实现了资源平台支持教学的全过程。与此同时,各教研组要求本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明确训练重点和三维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合理利用现在网络资源,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有效实现资源共享。

(三)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落实到教学环节的关键,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水平也是推进学校信息化进程的又一关键。因此,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成为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的必然举措。

1.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师观念

引导教师进一步学习、领会相关课程改革文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以及《新课程标准》,提高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学习国内外技术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并恰当地运用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学习,教师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2.加强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其中,硬件是基础,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关键。为保证拥有一批水平高、能灵活运用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的教师队伍,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开展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培训活动。首先,对各教研组中具备较高信息水平的、有创新精神的骨干教师进行培训。这些人既有教学经验又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他们接受培训之后很快就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去,在教学中起到示范作用。同时这些教师又能发挥自身的辐射作用,在本教研组内进行各种信息技术培训,这就使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得以普及。其次,学校对全体教师开展信息技术的普及性培训,科学规划,层次分明,按需开展,注重实效。通过培训,教师能够树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观念,初步具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的能力。实践证明,对教师进行有层次的、以点带面式的培训,有利于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全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一线教师都在国家级、市级、区级的课件资源制作评比中获奖,其中多人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

3.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管理与指导,推进学校信息化工作开展

坚持学用结合,注重实效,统一规划,有计划地进行校本培训,以满足教师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强烈欲望。学校可通过组织培训、专题研讨、评课讲座、应用展示、技术推广和现场指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和工作能力,使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思想、观念逐步跟上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形势,从而由观念的转化带动工作的发展,强有力地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向深度与广度发展。

在培训过程中,我校非常重视积累经验,从培训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改进,形成了很多优质的培训教程和典型案例。对于这些教程、案例,我校进行统一整理,形成了城南校本培训经典教程和城南校本培训经典案例集。这些教程和案例集被全部放在了学校资源平台上,供教师随时学习,并辅以相应的专题板块供教师深度交流,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落实“两个提高”,研用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研究与应用。学校通过落实“两个提高”――提高管理效能和提高教学有效性,来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一)领导重视,提高管理效能

1.促进学校管理精细化

建设数字化校园,可从常规管理、质量监控、校本教研和科研活动入手,促进学校管理的精细化。网上办公环境为校长提供了面向全校管理层面的决策支持服务,校长可以适时掌握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整体部署、落实检查和效果反馈,以利于学校透明化管理的实现,形成和谐校园。学校已实现无纸化办公,凡是通知、讨论、交流等内容均发在网上,形成教学管理的完整数据包。学校重视利用论坛、博客等促进师生的共同学习和沟通。例如:为强化电子白板理论的学习,学校在行政通知栏里设置了白板学习主帖,提供学习资料,每位教师认真学习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撰写学习反思和感悟,分享交流经验。

2.促进教研形式及时化

建设数字化校园,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抓手,建立学科组教研平台,促进教研形式及时化。积极开展基于网络模式的校本研修活动,能够提高教师教学地应用能力。针对中心校和分校并存、受时间限制而集中教研时间短且缺乏及时性的问题,学校重点加强了教研组博客的建设,并形成了三级研讨的规模。一是教师间问题解决式的研讨,将工作遇到的一些小问题在同伴互助下得到解决;二是教研组层面的研讨,就教学的教材教法、教学策略等问题进行专题研讨;三是学校层面的研讨,由教导处人员收集整理各学科组博客中呈现出来的共同问题,组织学校层面的研讨。学校每学期都会有针对性地召开研讨会,有各学科典型整合课例研讨、资源建设经验介绍、个人研究成长案例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等丰富内容,并请市区专家点评、开展讲座,全面引领工作的开展。通过校园网、博客平台等媒介,教师在教学研究、资源开发、整合经验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和研讨,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发展,形成了学习型团队。

(二)课题引领,提高教学有效性

技术的革新必将对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新兴技术并非都能为教育带来预期的效益。这就需要引入者的智慧,既要对学校应用的新技术有一定的敏感性,又要理性思考新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有效性。

学校在如何应用技术促进师生发展上下工夫,积极探索多媒体网络、交互式电子白板、互动反馈系统等多种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通过课题引领,引导教师深入研究,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学校积极参与了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的国家级“十一五”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的研究,并根据学校实际确定了子课题“建设学校个性化资源库,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通过研究探索,学校总结了资源库建设的经验:以管促建,通过科学管理形成有效机制,加快了资源库的建设进程;以用促建,支持教学的方便使用,激发了教师建设的热情;建用结合,保证了资源与教学的密切相关,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突出特色,教师全员参与使用,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全员参与使用,提高信息素养。随着交互式电子白板走进课堂,学校成功申报了北京市教育规划办“十一五”青年专项课题“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应用的研究”。为强化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展示各组研究成果,学校每个学期都开展交互式电子白板整合课评优活动和电子白板说课活动,引导教师重视对于资源、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反思,强化思考技术对教学的影响,为更好地利用白板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打下良好基础。在实践和研究中,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学校将教学模式大致分为课堂互动探究模式、课堂互动协作模式、课堂动态展示学习内容模式三种类型。通过研究课堂上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与学模式,学校建立了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方法,让有限的课堂时间向课外延伸,向社会生活延伸,从而使学生获得更丰富、更新鲜的学科营养。同时,研究如何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从而推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教学行为变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要提高课堂教学成效,首先应该提高课堂互动的水平和质量。2011年,学校申报的“十二五”国家级课题“互动反馈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绩效提高的研究”顺利开题,通过反馈、白板、交互软件等互动技术改进教学媒体,加强课堂教学四个基本要素之间的互动关联关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既能在课堂上又能够在互联网上充分发挥互动反馈多媒体教学系统优势,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堂。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发现,利用互动反馈技术可优化学生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开展具有实效作用,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011年7月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举办的“全国互动反馈教学应用大赛”中,我校两位教师分获现场课和说课比赛一等奖。

三、夯实“校本课程”,寓教于乐,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没有学生的信息素养,就谈不上学校教育信息化。学校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让网络数字技术成为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一)“智能机器人”校本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

智能电脑机器人的教学是以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式进行的。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成功地寻找达到目标的手段或途径,在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达到学习目的,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从2005年开始,学校在五六年级开设“智能机器人”校本课程,力求渗透程序教学编程语言,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本课程以任务型的教学方式为主,引导学生理清程序设计思路,编写程序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思想。在教学中以开放式的习题为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完成各种任务,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去大胆想象,重在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在教学中事先设疑,让学生先自行思考,动手实践。一旦出现问题,再组织学生集思广益加以解决,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给学生广阔的施展舞台,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智能机器人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可以从完成任务的方式和完成任务的效率上进行衡量――一般情况下,用最简单的方式、最快的速度完成特定的任务就是最佳方案。在同学互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进行正面的、鼓励性的评价,从而让学生们体验成功的乐趣。

近年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机器人灭火、机器人足球等全国、市、区各级比赛,获奖达90余项,为学校赢得了诸多荣誉,也为学生展示自己特长搭建了平台。随着机器人的更新换代,学校开始组织人员进一步整理完善机器人校本教材,补充多种比赛类型的机器人编程技巧的内容,并增设机器人比赛项目,如机器人擂台、机器人相扑、机器人舞蹈、工程机器人等,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提升教材质量。

(二)“电脑美术”校本课程建设推陈出新

艺术形式的创新从来就是每个时代审美追求的一面旗帜。在计算机高度普及的今天,运用这一高科技的技术手段驾驭表现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电脑美术”校本课程应运而生。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意义的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感受电脑美术设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发展和新软件的版本升级,学校组织教师对原有电脑美术教材进行第二次改版,使教材质量更上一层楼,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此同时,学校将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师跨学科整合,利用兴趣小组开展“电脑美术”校本课程的实施,反复推敲验证后逐步进行推广。更多的学生走进了机房,用电脑展现自己无尽的想象与灵感,电脑美术作品成为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一把金钥匙。

总之,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在引入研究拓展型学习课堂、拓展新型育人途径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并引领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在探究过程中,学校激励教师做新课程的构建者、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教师积极思考、自我超越,以实现教师课程理念的深刻创新和能力技术上的跨越发展,锤炼出了一支具有科研精神、锐意改革的教师队伍。学校也逐渐形成了“探究新理念、理念促创新、创新求发展”的信息化特色发展之路。城南中心小学正以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开放化的全新姿态,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范文5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人美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课教学内容。

本课是本套教材中版画系列内容。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接触了《拓印树叶真有趣》、《对印版画》等课程,对版画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感受到了“拓印”肌理所形成的丰富美感,而本课就是一节运用粉印版画的形式表达情感的造型表现课。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回忆生活中充满幸福与甜蜜的瞬间,利用粉印版画以及综合材料进行创作,将一家人的亲情表现出来。

(二)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大胆运用各种材料和工具、使用多种艺术技能与技巧。教师不仅应当保持学生可贵的好奇心与创造天性,同时还要尽量激发学生对新材料、新工具、新手段的探究欲望。

(三)教育教学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尊重每一位学生学习美术的权利,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有针对性的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设置适当的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四)本案例的简要描述以及与课标、理念的对应关系

本课围绕着一个“情”字来展开,由一幅图引发学生对“情”的思考,提炼出人类最亲密的情感:父子情、母子情、祖孙情、兄弟情、姐妹情……继而将这种情感升华为人与动物之情、同班同学之情、世界友人之情……有了饱满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作角度更广,创作热情更高涨。真正的审美教育,不但是要教育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技能,还要让他们的心中永远充满爱。

在画面表现上,引导学生将脑海中最亲密的画面进行提炼与简化,以版画的形式结合综合材料进行表现创作。教师以图片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情感进行思考、总结与升华,真正的将学生拉入学习情境中,有了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创作思路更开阔。用微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画面进行提炼简化,引导学生进行创作。综合材料与版画的结合,也让学生耳目一新,突破传统版画的形式,利用身边一切可以重复使用的材料结合版画反复拓印的特点进行作品创作,使作品呈现形式更加丰富。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活动,了解并掌握粉印版画等多种版画的表现方法、表现形式。能够对构思的画面进行提炼与简化,并结合综合材料进行有主题的版画创作,体验创作过程的乐趣,感知版画表现的形式美感。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总结、探究、合作等学习方法,总结升华情感,提炼画面,利用版画工具结合使用综合材料表现《亲亲密密一家子》的主题。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个“情”字贯穿始终,由图片激发学生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对小动物、对班集体、对国家、对整个地球家的亲密情感,由小爱到大爱的情感升华让学生的感情更丰富,培养学生感知爱的能力并学会感恩自己接受的每一个份爱。

(二)教学重点:

以粉印版画等多种版画形式结合综合材料表现一家子亲亲密密的画面,培养学生有创造性的使用材料,并会对画面进行艺术的加工与提炼。

(三)教学难点:

掌握粉印版画的创作方法,并能结合综合材料进行探索创新。

(四)教学策略:

针对本课的重难点,我在教学中使用微视频进行解决,以粉印版画为主结合综合材料进行微课设计,根据难易程度呈现三幅版画的制作过程,用最直观的方式呈现经过提炼与简化过的画面,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通过老师的微视频引导能力更强的学生对画面构图,人物动态做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创作引导。并通过人物、动物不同主题的版画创作,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创作主题。

在教材涉及的卡纸、水粉颜料、吹塑纸等材料的基础上,发掘更多的可反复使用的材料,如瓦楞纸、气泡纸等有凹凸面的材料添加肌理效果的版画。

(五)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绘画技能和观察力逐步增强,能够客观的理解、表现事物。思考问题时,抽象思维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喜欢尝试各种工具、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拓印树叶真有趣》、《对印版画》等版画系列,对版画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课系统的版画学习上也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学生潜意识里对自己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在人物造型时往往因为达不到想要的效果而缺乏自信。教师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分析、提炼画面,用快捷简便的办法创作出有新意的艺术作品。

三、教学过程:(非表格格式)

(一)以情育人  导入课题

1、一张图片  传递情感

出示图片:企鹅一家温馨甜蜜的图片。(图一)

师:同学们,大家来看一张图片,让我们静静的思考几秒钟 ,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生:他们是一家人。

生:他们在一起,给人感觉非常亲密。

师:同学们的理解和感受都很深刻 我们今天的美术课将围绕着“情”字来学习。

【设计意图】由一张企鹅一家的照片引发学生思考“亲密”这个词,这张照片的深意在于让学生体会家人之间的亲密情感,不仅人类有这种亲情,动物同样也有。一张照片引出“情”,整堂课就在这样一个氛围中开启了。

2、深化情感  激发内在

师:情感是人间最美妙、最高尚的语言。老师请同学们再来看一组图片,请你归纳一下,是什么情感。

图片展示:父母情、母子情、祖孙情、父子情、兄弟情、姐妹情……

小结:对,这些情感就在我们身边,每天都有,时时刻刻的陪伴我们。有了这些情感,你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生:幸福、温暖、健康、安全、美满……

师:同学们的情感非常细腻、丰富。

【设计意图】再由一组图片将“情”进行延展,图片引领学生体会父母情、母子情、祖孙情、父子情、兄弟情、姐妹情……激发学生对“亲亲密密一家子”的更深一层的感受。

3、拓展情感  提升境界

师:还有一种情感 它是不一样的 再来看一组图片。(依次出示图片)

人和动物:

师:你读懂了什么? 大声告诉同学们。

师:人和动物是大自然赐予地球共同的生命,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老师也被这个画面感动了。

班级同学:

师:这幅图片 你想说什么?

生:快乐、美好、幸福、阳光、健康、友谊、真诚…….

世界友人:

师:看到这幅图片,你又想到什么?

(合并三幅图)小结:人间的情感是丰富的,家人的、集体的、民族的、世界的,构成地球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份子。

【设计意图】继续拓展学生对“亲亲密密一家子”的理解,由图片引领学生体会这种情感的升华,它并不是局限的,由家人的、集体的情感延伸到民族的、世界的情感,家的概念被一步步放大了。

(二)作品引领  情感升华

师:正因为这些情感的真诚和美好,艺术作品中传递出的情感也非常感人。

1、《吃土豆的人》知道这幅作品吗?作者是谁 ?他们是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2、《温馨家庭》、《烙饼》,这是我们书中的两件作品,他们在构图、色彩、以及造型上的运用更能体现出家人的情感。

【设计意图】由大师作品为引领,体会亲亲密密一家子朴实无华的晚餐时光。由书中教师作品引领学生的分析作品怎样运用构图、色彩、造型表现亲密的一家子。

(三)教师引领 创造表现

师:表现美好家庭的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来尝试一种新的版画表现,先来看老师制作的视频,找一找,老师用了什么材料?在构图、色彩和造型上是如何表现的?

播放微视频:

师:老师用的材料?(边说边向学生展示)

生:吹塑纸、瓦楞纸、气泡纸。

师: 都用了什么方法?

刻、剪、印、摆……

师:怎样构图?

生:向心、聚集…

师:用什么样的色彩?

生:柔和、静美,或者有对比。

师:只要我们找准表现的内容,把人物按照一定的方向排列,反复拓印,做好添加,就会完成一幅有创意的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微视频演示制作步骤和方法进行教学难点的突破。

(四)创作实践,体验版画

两人合作,选一种你们喜欢的形式,创作一幅表现亲密一家人的美术作品。

【设计意图】两人合作可以激发更多的创作火花,碰撞出更好的创作思路。

(五)拓展评价  讲述亲情

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讲述画面中的亲情故事。

评价语:我们的作品都完成了,今天的点评有点不一样,听清楚,每个问题只限两人抢答。

1、你的作品表现的是怎样的情感 请最想表达的同学来说说。

2、作品中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

3、你在制作版画的时候哪里最吸引你 ?你做的怎样? 给自己评价一下。

师:你们回答的很精彩,老师知道你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家人、对生活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和感受,很为你们高兴。

【设计意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版画制作过程中吸引他的地方,讲述亲情,让学生提炼自己对父母亲人的感恩之情。

(六)拓展延伸  亲情祝福

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情境;体验

近年来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实验探究的重要性不不断得到公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归根到底还是平时扎实的开展每一项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就算没有听课老师,我们也要一步一个脚印,实打实的为学生创设实验情境,这样的课才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价值指归。那么,在小学科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经过多年的科学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效情景创设。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情境

科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他是对生活知识的概括和提升。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我们日常生活中眼睛看到的手接触到的随处可以见到科学的影子。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因地制宜,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给学生创设一个熟悉的学习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够从科学知识中感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能以更积极的主动探究精神状态投入到实验探究中去。

例如,在教W六年级上册《小杆秤的研究》一课时,我们可以利用生活环境这样进行情景创设:同学们,现在社会上诈骗的事挺多,有手机短信诈骗,也有我们日常去菜场买菜碰到缺斤少两的现象。你们在帮爸爸妈妈买菜时候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知道这一些不法的商人是利用什么方法来赚钱吗?你有什么办法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学们听了老师的提问以后,纷纷在下面小声的议论着,有过短斤缺两经验的学生就向同桌同学讲述自己或家人在生活中碰到的类似的事情,同学们有这种经验却无法知道事情的根源,更无法用科学知识去解答。但是,这样一经讨论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却被强烈地激发起来,都对学习事情背后的科学道理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一堂课下来,正是因为成功创设了生活情境,所以学生们在进行了杠杆平衡实验探究后非常容易就得出了实验结论,大部分同学能对前面老师提出的生活问题会进行合理的解释,从练习反馈也可以看出学生对本节课的科学知识掌握的都非常好。

由此得知,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实验探究中,用学生身边发生的生活事情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深刻感知到学习科学知识的用处,从而喜欢上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通过游戏活动,创设实验情境

“小学生天生就喜爱游戏”。游戏不是小孩子所独有,有时不止小孩子喜欢,我们成人也喜爱,这在综艺节目高收视率可以看出来。小学生由于年龄还比较小,所以他们对游戏尤其喜爱。这就要求我们不要为了上公开研讨课时才想到创设游戏情境。根据调查问卷,小学科学课中你最喜欢老师干什么,实验和游戏是学生回答最多的。因此,在小学科学日常课堂的教学中,从小学生喜欢游戏这一特点出发,和科学学习内容有效结合,给学生创设一个游戏化的学习情境。通过游戏,学生就会带着愉悦的心情进行科学探究,收到事成功倍的学习效果。同时在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环境影响下,让学生有利于更好的学习科学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一课,课堂上,学生掌握了用各种方法识别相貌以后,我在教学设计时给学生安排了一个辨脸的游戏。课前,我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个信封,信封里有我们班级美术功底比较好的同学为学生画的肖像画,为了让画像更形象特出,我们特地邀请了专业美术老师进行把关指导。在游戏环节,我让其中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抽出一张肖像画,然后由其他小组抢答按画像找人,最后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认出的同学最多,最准确。学生在课堂上玩得非常高兴,非常投入,在游戏中学生马上想到根据脸部主要特征去认人,这样的游戏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以上案例中,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玩游戏。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的得到有效提高,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能力。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设计游戏环节,把学习内容和游戏化有效结合,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特点出发,让小学生学习过程更加主动,从而更牢固的掌握学习内容。

三、利用认知冲突,创设探究情境

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不断更新提升原有旧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实验探究情境。这样一来,就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热的传递》一课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前测,发现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经过统计发现,学生往往认为热的传递过程是是一个直线传递的过程。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在一个金属片上均匀的涂上一层蜡油,然后用酒精灯在这个金属片的中心点加热,让学生观察蜡是如何融化的。这样的实验能使学生很清楚的看到金属片中间的蜡开始由内及外融化去,其实喻伯军老师向我们展示的省内某老师用变温涂料制作的教具更形象直观。还有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时,在增加厚度能大大的增加弯曲能力这一环节中,学生猜测也会和实验结果大不一样。学生一边实验一边会不由自主的发出惊叹声,当看到垫圈不停摆上去,纸横梁继续牢固立在那里时,这种实验结果和原认知冲突是非常震撼的,同时也会激发学生以更强烈的探究热情投入到科学课学习之中。

以上案例中,我们教师因为给学生创设了和原有掌握的知识不一样的认知冲突的情境,由此引发了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其实还有很多和这样的科学现象相类似。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以认知冲突此为切入点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就可以很好的激发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引发科学想象,创设体验情境。

记得有位专家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小学生天动、爱思考,对自然界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的想象力特别丰富。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爱动手爱思考这一特点,根据课堂教学要求引发学生的科学想象,从而创设体验情境。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叶的蒸腾作用》一课时,课堂上我这样设计实验活动。用透明塑料袋把植物包裹起来,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发现塑料袋内出现了水雾凝成的小水滴。当学生们看到这一实验现象以后,发挥学生爱想象的特点,让学生思考,塑料袋里的小水珠哪里来的呢?有的学生会猜想,这一些小水珠是从空起来跑进来的,有的学生猜想是泥土里的水跑上来的,有的猜想是泥土的水通过植物的叶子里蒸发出来的,有的学生猜想,是不是这一些小水珠是从塑料袋外面进来的,还有的学生猜想是不是魔术变出来的,猜想五花八门。这样,让学生自由展开想象,然后教师再适时进行引导点拨。再实验探究环节,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十分高涨,上课的重难点也自然取得突破。

通过以上案例得知,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进行实验探究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给学生创设可以有所思考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动手动脑,让学生学习中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只有这样才会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就是创设情境是。在实验探究环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给学生创设一个最佳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如果教师能够坚持,学生肯定会喜欢上科学课,只有学生喜欢科学课才会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J].课程教材教法, 2007.6

[2]杨平平.科学教学的有效性[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