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设计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设计的理解范文1
要讲何为设计,我们就以最简单的定义去理解它:个人生活上,设计可满足自己物欲的需要,借着视觉的满足、产品的包装及效用来提高个人生活质量。在社会上,设计的存在可表现出社会资源的丰盛,让民众感受到美、效率及科技快速的发展。
设计创造由概念至数据搜集到物料选取再到草图制作直至制版等,无不是“取舍”的过程;艺术创造就是将一个美学概念以商品形式展现出来,它带有文化及商业价值。艺术创造的过程当然也包含了设计创造的过程,因此本文将从设计的角度来阐述笔者心中所认为的艺术创造。
作为一名服装设计的研究生,笔者对时装“爱恨交织”,恨的原因是时装有别于其他设计,它可以很实用但也可虚浮、美但不恒久。但它最大的内在作用是,要做好的设计我们就要放眼世界涉猎不同视野。下面将从笔者个人的毕业设计并结合自身体会谈谈艺术创造的大概过程。学习的过程即模仿的过程,要在创作和制作的过程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同时,坚持原创及积极借鉴萌生创作概念,创造出一系列完整的极具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优秀作品。
服装的艺术创作大致可分为寻找创作灵感、确定设计概念、资料搜集、确定主题、营造氛围、设计图稿、修改制作这几大部分。
1 创作灵感
任何创作讲求灵感,时装设计亦然。灵感的寻求通常在不同范畴,例如,时事、艺术、小说、电影、哲学等。当然时装本身也有大量资源去发掘灵感。投身时尚业的人讲求实际,创作灵感多直接从时装史、服饰细节、不同年代风格或现有品牌去寻找新设计方向。
2 设计概念
在设计过程上,有了灵感便需“讲故事”,这故事蓝本便是概念的骨架,亦可说是设计师的创作灵魂,贯穿整个创作系列过程的意念。笔者的毕设作品《墨代金属》,此系列服装是以汽车工业为灵感,以工业设计的理念进行创作,意在表达汽车工业、金属动力,机械与艺术、刚硬与人体曲线之柔美的结合。其灵感直接来源于中国汽车业发展迅速、方兴未艾,旨在利用汽车的刚性和流线型表达服装特色,实现“跨界融合”的设计理念来作为设计者表达服装的想法。
3 资料搜集
没有数据搜集,设计师便不能系统的塑造他们的时装系列。时装设计师并不只是涂鸦几笔就当作是完成设计做成衣服。有系统的设计师应根据概念搜集相关资料,以草图本记载有关图片,也可以是文字、实物或拍照,最后可根据以上数据以手绘草图及衣饰细节表现个人构思。
4 气氛
当设计师掌握了主题,构思了他们心目中的“缪斯”或概念时,下一步就是营造气氛。整个时装系列是根据气氛而创造;这故事的气氛可以是浪漫、也可以是优雅……视乎设计师想创造什么故事及迎合哪一类顾客的需要。
5 设计图稿
当做好了以上的所有部分,接下来就到了至关重要的草图部分,图稿大多不是一遍成功,而是要经过多次与自己、与社会的沟通与斗争最后修改直到最终效果的呈现。在设计的过程中,又有款式、廓形、颜色、结构、面料等多方面的考虑。笔者的毕业设计从开始设计到设计图稿的完成经历了近三个月的时间,这期间笔者一次次的与老师进行沟通与讨论直到最终效果图的完成。
6 服装制作
在制作准备及过程中,材料是设计的重点和载体,在选择制作材料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材料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在材料的购买与制作过程中会经常发生冲突,买到的材料在制作时如不能表达原创的意图,则要另寻更换材料。由于材料与表达之间的差异使笔者在不断否定和追求中前行。制作中必然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墨代金属》这一系列服装材料比较特殊,使用PVC材料,由于材料表面镀有光泽感金属层,在缝纫机缝纫时总会磨损,进行研究后最终在PVC表面铺上一层透明薄膜这样机针走过之后把薄膜撕掉即可。这是一个在创作中不断需要磨合改变的过程,而我们要做到的就是达到材料与创作、艺术与科技的平衡融合。
在一系列作品制作完成之后,还有化妆、造型、摄影、T台展示等部分需要完善只有做好以上这些,一次对于服装的艺术创作才算真正的完成。
历时四个月终于克服一切困难高质量完成毕设并上交了棚拍作品,使其每个作品都呈现最佳状态及效果,并成功入选参加北京大学生时装周。通过从设计到制作的过程,使笔者对色彩、形态延伸、支撑结构运用等都有了深刻认知和提升。
艺术设计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科学技术随着时光的进展在不断进步着,人们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着,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自己的物质条件开始注重,其中主要表现在住房方面。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我们只能把楼房建的越来越高。而框架—剪力墙结构系以灵活的布置,最大限度对建筑物使用功能的满足及良好的抗地震的能力,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本文从五方面来分析框架—剪力墙的抗震设计。
1 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由来
框架—剪力墙结构又称框一剪结构,它是在框架结构的适当位置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而成,这种结构体系既有框架结构建筑平面布置灵活,又有剪力墙结构侧向刚度大具良好抗震能力的优点。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剪力墙各自承担所在范围内的荷载。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剪力墙通过楼板约束变形协调,共同承担水平荷载,剪力墙承担了大部分水平地震作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具有良好的抗地震能力。
2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概念
2.1 设计概念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框架和剪力墙共同承担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体系。这种结构要求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既在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剪力墙需均匀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附近、楼梯间、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及恒载较大的部,剪力墙间距不宜过大。剪力墙的数量也不宜过少,要确保剪力墙承担大部分水平地震荷载。
2.2 框—剪结构抗震设计
2.2.1 多道设防的概念
在框—剪结构体系中,由于剪力墙刚度大,将承担大部分水平地震荷载,框架则承担少量水平地震荷载。剪力墙是第一道防线,在设防地震、罕遇地震作用下,先于框架结构破坏。框架则作为第二道防线,承担着因剪力墙开裂、塑性内力重分布而转移到框架上的部分地震水平荷载。在设计时应控制剪力墙的数量,确保抗震多道设防可以实施。
2.2.2 设计方法的确定
在框—剪结构中,结构总的地震倾覆力矩由剪力墙和框架共同承担,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担的倾覆力矩与结构总倾覆力矩的比值不同,结构的受力性能、设计要求等均不同。
1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不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时,说明剪力墙布置很多,结构整体性能偏向剪力墙,按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其中框架部分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框架进行设计。
2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但不大于50%时,说明剪力墙布置适中,剪力墙承担了大部分水平地震荷载。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
3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但不大于80%时,说明剪力墙布置偏少,框架承担了大部分水平地震荷载。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其最大适用高度需比框—剪结构降低,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宜按框架结构的规定设计。
4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80%时,说明剪力墙布置偏少,框架承担了绝大部分水平地震荷载。结构整体性能偏向框架,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其最大适用高度需比框架结构略高,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按框架结构的规定设计。此种情况抗震性能差,不主张采用。
2.2.3 框架剪力的调整
框—剪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计算所得的剪力一般都较小。为了保证作为第二道抗震防线的框架具有一定的抗水平力能力,需对框架承担的剪力予以适当的调整。
2.3 地震变形、受力分析
2.3.1 变形状态
框架和剪力墙是两种不同的抗水平力结构,单独的剪力墙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以弯曲变形为主,位移曲线呈弯曲型。单独的框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以剪切变形为主,位移曲线呈剪切型。当两者处于同一结构体系时,通过梁、楼板等水平构件的连接,协同工作共同抵抗水平地震荷载。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变形曲线一般呈弯剪型,在结构的下部,剪力墙的侧移小于框架,剪力墙控制框架,变形呈弯曲型。在结构的上部,框架的侧移小于剪力墙,框架控制着剪力墙,变形呈剪切型。
2.3.2 受力状态
剪力:单独框架所承受的水平地震剪力底部大,上部小。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在底部承担了大部分地震剪力,向上迅速减小,到上部出现负剪力。框架底部承担的地震剪力较小,向上增大且较均匀。在顶部与剪力墙顶部的剪力方向相反。
弯矩:单独框架、剪力墙承担的地震弯矩底部大,上部小。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承担的地震弯矩底部大,向上迅速减小。框架承担的弯矩沿高度逐渐减小,但各层弯矩递减的差距不大,在数值上趋于接近。.
3 剪力墙的布置原则
剪力墙的布置主要采用以下原则:a剪力墙宜均匀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附近、楼梯间、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及恒载较大的部位,剪力墙间距不宜过大。b平面形状凹凸较大时,宜在凸出部分的端部附近布置剪力墙。c纵、横剪力墙宜组成L型、T型等型式。d单片剪力墙底部承担的水平剪力不应超过结构底部总剪力的30%。e剪力墙宜贯通建筑物的全高,宜避免刚度突变;剪力墙开洞时,洞口宜上下对齐。f楼梯间、电梯间等竖井宜尽量与靠近的抗侧力结构结合布置。g剪力墙的布置宜使结构各主轴方向的侧向刚度接近。
4 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1尽量采用规则的结构方案,对于不规则的结构方案应有相应的应对措施,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方案。规则的结构体现在平面和立面形状简单,剪力墙等的刚度和承载力上下变化连续、均匀,平面布置基本对称。2结构体系要求受力明确、传力合理且传力路线不间断,并应具有必要的抗震承载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力的能力。结构的抗震分析要符合结构在地震时的实际表现。3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4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同时防止在局部上加强而忽略整个结构各部位刚度、强度的协调。5要多道设防。框—剪结构要求在适当位置均匀布置足够的剪力墙,确保剪力墙作为第一道抗震防线承担大部分水平地震作用,确保结构体系受力、变形情况符合框剪结构的受理特征要求。结构体系应有意识地建立起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以使结构能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一旦破坏也易于修复。结构计算时,需要考虑部分构件出现塑性变形后的内力重分布,使各个分体系所承担的地震作用的总合和大于不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时的数值。6构件设计应控制截面尺寸和受力钢筋、箍筋的设置,防止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混凝土的压溃先于钢筋的屈服、钢筋的锚固粘结破坏先于钢筋破坏。作为框剪结构中主要的抗地震力构件的剪力墙,延性设计要求:a强墙肢、弱连梁。b剪力墙设计要求强剪弱弯。c限制强肢和连梁的剪压比。d限制强肢轴压比
5 细部设计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由框架、剪力墙结构组成,设计时应满足一般框架、剪力墙的设计要求。
5.1 框架设计
框架布置应设计成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框架梁、柱中心线宜重合。在框架柱设计中,有目的地增大柱端弯矩设计值,体现“强柱弱梁”的设计概念。有目的的提高柱子剪力的设计值,以满足框架柱、框支柱“强剪弱弯”的要求。为了确保在地震作用下框架呈现梁塑性铰延性机制,框架梁的设计要求做到“强剪弱弯”,即梁端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高于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梁、柱截面应进行抗弯、抗剪计算及构造设计。
5.2 剪力墙设计
剪力墙应双向、均匀、连续布置,并宜使结构两个方向刚度接近。高宽比大于3的剪力墙容易设计成具有延性弯曲破坏的剪力墙,故当剪力墙长度很长时,可通过开设洞口将长墙分成高宽比大于3的墙段,分段宜均匀。为了保证剪力墙底部出现塑性铰后具有足够的延性,需对可能出现塑性铰的底部区域进行“底部加强区”设计,提高底部抗剪能力及延性。剪力墙应进行平面内的正截面受弯、斜截面受剪、偏心受压或偏斜受拉等承载力计算计构造设计。
艺术设计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发电效益;水利发电机组运行特点;电气主接线
【 abstract 】 not mainly in power generation of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hub project in how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wer benefit. How to use different in the reservoir conditions, make the generator set in already pick up person power system play its full role. This project is the main electrical wiring design must be taken seriously and need to break through conventional consider problems.
【 key words 】 power benefit; Water conservancy generato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main electrical wiring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对经济发展认识的深化,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已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从过去常见的为防洪、灌溉或发电而兴建水利或水电工程,从充分的利用水资源的角度规划到兴建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不仅是大型水利工程,就连中小型水利工程也都越来越重视如何能够充分的发挥工程应有的社会效益。
1既定条件下发挥水利工程的发电效益
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中发电往往不是第一位的任务,水库的运用主要取决于防洪、灌溉、城市供水、航运等因素,并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工程设计中一般易将发电当成附带的效益而不做更深入的探讨。但事实上不仅大型就是中小型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也存在着诸多发电效益的潜力,一般其建成的初期阶段发电效益还较突出。从事电气主接线设计的人员,需要主动配合动能经济规划工作,结合工程所在电力系统的需要,充分考虑水库运用的不同季节、不同年度、其他不同因素及诸多因素的变化趋势或规律,深人挖掘该工程发电效益的潜力。
1.1水利工程不同季节的发电潜力
水利工程中水库运用季节性较强,对某一项此类工程而言,常常在特定季节有其特定的要求,而在其他季节则有灵活运用的余地。如以防洪为主的水库一般要求汛前放空水库留出防洪库容,而讯后蓄水则可主要用于发电。以灌溉为主、满足下游用水需求的水利工程常被认为只能利用放水时发电,似乎仅相当于径流发电而无调节能力可言。事实上东北内蒙古地区主要要求解决5一6月间春灌用水,其他季节则可更多兼顾发电的要求,即除了在雨季可利用来水充分发电外,从秋冬直到来年春季约半年以上的时间里,均可在水库水位较高(以蓄够来年春灌用水)的情况下,利用少量来水担任所在地区电力系统的调峰和事故备用,可大大改善该电力系统的运行情况。
1、2水利工程不同年度的发电潜力
水利工程中不同年度水库的运用也存在很多发电潜力。如以灌溉为主的水库,所需调节库容往往是按规划灌溉面积计算的,而为实现灌溉所需的农田工作一般则需要一定乃至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即水库建成后常常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灌溉面积才能达到规划值。在此期间则可采用以发电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灌溉为主来设计水库的调度运行,更多地发挥发电效益,其发电直接经济所得亦能很好地补充工程投人初期还贷的迫切需要。
其他因素的存在和其演变规律也有类似的情况应予以考虑。
总之,电气主接线的设计人员的首要工作是主动配合规划设计人员充分依据上述种种因素最大限度地挖掘工程的发电潜力,合理地设计工程的装机容量和装机台数。
2水利工程发电机组运行的特点
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的发电机组容量不一定很大,但该工程发电机组的运行情况却往往比单纯水力发电工程复杂。即在一年的不同季节,机组的运行不但受来水条件的影响而且要受放水条件的制约。在一年中某几个月份,机组运行主要决定于非发电任务,而在其他月份又有按电力系统要求调节发电出力的可能。如以防洪为主的水库在讯前放空水库期间因发电水头降低,会使发电出力下降,而在汛期机组则要尽可能超出力运行以获得更多的发电量。当水库有调节灌溉用水任务时,在灌溉季节,机组需按灌溉用水要求连续运行,流量可能大致不变但水头则会持续下降造成发电出力逐渐减少,而在水库蓄水以后的秋冬季节,因天然来水量较少,水库机组仅留少量甚至一台做调峰运行。总之,不同的工程,在一年的不同季节里,其发电出力、机组运行台数和单台机组的发电容量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深入分析本工程机组运行的特点将是电气主接线设计中应引起重视并不可缺少的一个工作环节。
3根据工程特点选择电气主接线
3.1电气主接线应有较好的灵活性
水利工程的电气主接线设计常常受两个相互制约的要求的影响,一方面要求主接线尽可能简明清晰,以节约投资和便干电站的运行维护;另一方面又要求所选用的电气主接线有较好的灵活性以适应于不同的运行状况。一般以发电为主的工程宜更多地考虑前一个因素,而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则应更多地考虑后一因素,即充分考虑电气主接线的灵活性,使其具有适应于各种不同运行状况的能力。
3.2电气主接线应有相应的可靠性
在比较选择电气主接线时,可靠性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结合水利枢纽工程电气主接线设计中有可靠性的分析相对比较还得顾及一个不同于一般水力发电工程的特殊特点,即不但要考虑设备事故对发电的影响,还必须考虑设备事故对该枢纽其他功能的影响。如灌溉用水往往是通过发电机组放水的,在枢纽不再专设足够其他放水设施的情况下,机电设备故障不仅仅是影响发电而且还会影响枢纽下游的灌溉用水,这在灌溉季节会造成大面积农田的减产,其损失和影响更大于发电容量的损失,因此必须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该因素对可靠性的要求又不同于发电设备,即在此种情况下一般还可允许电站短时停运,而对需较长时间才能修复的主设备事故则需慎重对待。这一点在选择机组和主变压器台数时是不可忽视的。
厂用电源及其接线的可靠性也有类似问题需要考虑,特别是对泄洪、航运等设施供电要求的可靠程度比厂房内机组辅助设备用电要求的可靠程度还要高。中小型水利枢纽工程在厂用电源不多的情况下,常考虑起动本电站机组供电的可能性,并在接线设计和机组附属设备设置中需考虑落实本方案的可能。
3.3电气主接线应有一定的经济性
艺术设计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教学
我国独立学院产生于1999年,2003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规范后初具规模,现如今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高等院校普遍扩招的趋势,独立学院在生源质量、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等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对独立学院而言,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树立特色的学生培养模式尤为重要。
相比于高等院校,独立学院管理体制灵活,便于形成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在学生个体优势的因材施教以及社会实践的产学结合方面,独立学院可以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先驱。然而,由于起步较晚、资源不足、理念落后等原因,独立学院的创新发展并不理想,在学科建设中与综合性大学趋同,无法建立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相应的人才培养也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艺术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从产品包装到室内设计,从摄影写真到网页动画,艺术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产生了对艺术设计领域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高等学校也成为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的主要阵地。相较于其他学科,艺术设计系具有很强的专业特色。普通文理学科的教学通常在学科共性知识的学习基础上,结合某一方向进行深造并开展实践。而艺术类的学生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进行广泛的涉猎,也更需要加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此外,由于对美的认知因人而异,在相关领域的实践结合中,需要更加重视学生个性的发挥。
1 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现有问题
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可见,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是多元化、产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但是,纵观我国各大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多数仍旧沿承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实践内容单调,与社会需求出现脱节。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趋同,师资队伍结构单一。目前,独立学院艺术设计系的课程体系基本参照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进行设置,师资队伍通常由一部分独立学院专职教师和一部分其他高校的外聘教师构成。这就导致独立学院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与其他综合性大学趋同,只是凭借单纯的模仿,难以发挥自身管理特点,树立独特的优势和社会影响力。
第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内容单一,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从实践形式来看,目前艺术设计系学生的实践形式主要包括写生、调研、外景摄影等,而这些实践内容的设置缺乏对社会需求的结合和考量。从实践的目的来看,目前多是学生实践作品以参展、参赛的方式进行评比,学生实践的效果仅仅体现在个别获奖的学生实践作品中,而尚未利用更为广泛的社会需求为实践动力,使学生实践普遍受限。
从某种程度上说,独立学院的独立办学、独立招生、独立财务核算、独立管理等体制,能够更好地满足艺术设计专业多元化的教学要求,也为设计类专业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契机。所以,借助于独立学院的特殊管理优势,开展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教学模式,以实践教学与理论传授相结合的创新性教学为基础,积极探讨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真正彻底地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树立独立学院的培养特色,对于实现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2 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结合培养模式探析
2.1 创新课程内容,树立科学准确的办学定位
为了树立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特色,摆脱母体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独立学院应当利用自身灵活的管理模式,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点,分析课程需求,完善理论课程设计。通过增设和改革一些课程,以提高艺术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引入审美、创业等相关课程,提出具体的课程设置思路和方案,并结合学生调研和老师座谈分析其可行性和实用性。从而更为灵活地设置艺术设计系的课程安排,树立自身办学特色。
一方面,在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教师应当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明确现代化的教学意识,灵活安排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合理提高相关实践内容所占的比重,通过更多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所学能直接运用到生活中、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发挥其潜在的社会价值。在教学方面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拘于传统的讲授法,可利用讨论的方式、一问一答的启发教学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避免知识和观点的灌输式教学。
另一方面,在艺术类课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一些课程的特点,除聘用一部分其他高校的专业教师之外,引入一定数量的社会导师。外聘教师是独立学院的一大特色,通过扩展外聘教师的涵盖范围,使得学校的师资队伍不仅包括一些权威的教授、学者,也要囊括一些业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师、相关领域的创业者等等。社会导师的教学特点不同于高校的专业教师,他们的教学目的更多地偏于社会实践,社会导师能传授给学生他们工作设计当中的许多经验,这些宝贵的工作经验,可以使学生在踏入社会之时少走许多弯路。这不仅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师资力量,也给学生提供了多层次的教育环境。总之,设计系的学生需要打破传统思维,勇于创新,让学生多多接触到专职教师以外的教师和设计师,对他们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2 创新实践方式,完善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艺术设计教育要走出校园,充分展开产学结合的学生培养模式,需要综合利用学校、企业、公司以及社会的有利资源,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积极探索教学和生产实践的结合手段。从分析研究当前实践课程和其他实践方式,结合社会艺术类职业特点,对两者契合度进行分析,以把握社会需求、加强学生实践经验为目标,积极搭建学生与社会艺术实践的桥梁。
首先,结合外聘教师的资源优势,扩展学校与社会的接触渠道。外聘教师的引入不仅能够创新课程内容,更能够为学生提供与社会接触的渠道和实践方式。外聘教师是社会需求的直接接触者,学生可以通过外聘教师的授课和分享,充分了解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需求所在,进一步结合外聘教师的实践经验,明确自身展开实践的方向,避免学习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艺术设计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经皮冠脉介入;迷走神经反射;相关因素;护理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ention,PCI)已成为冠心病诊断及治疗的黄金标准。其中经桡动脉穿刺已慢慢取代了经股动脉等其他部位的穿刺方法,该方法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护理难度低以及对正常生活影响较小等特点,在临床中应用普遍。但是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在术中、术后等过程中仍会有间断发生,其症状包括血压下降、心率降低、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等。如不及时抢救,会有生命危险。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的原因很多,本次研究将对迷走反射发生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并给出相应的护理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行桡动脉冠脉介入患者1680例,其中男性713例(占42.4%),女性967例(占57.6%)。
1.2方法 根据病历资料可知,术前已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情绪紧张焦虑的患者给予心理疏导,术前、术中、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各项指标。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及手术详细记录,对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病例,详细记录与发生可能相关的因素,使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归因处理。
1.3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及构成比(%)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使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迷走神经反射的影响因素,采用后退法筛选变量,计算各个危险因素的OR及其95%CI。均以双侧检验P
2结果
以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为因变量,以可能影响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的因素为自变量,其中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失眠、术前禁食大于12 h、疼痛等。并给予赋值,年龄在30岁~60岁的为0,60岁以上为1;女性为0,男性为1;其他因素是为1,否为0。以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采用后退法筛选变量,见表1。
3讨论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的机制是由于受到各种不良刺激,包括血管牵拉、疼痛、精神紧张、疲劳、饥饿等因素,刺激下丘脑及大脑中枢,使胆碱能自主神经张力突然增加,引起内脏及小血管强烈的扩张,导致血压迅速下降、心率急剧减慢等急性休克的表现[1]。其他机制还包括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及神经体液介质如,儿茶酚胺、五羟色胺、腺苷等独立或协同参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诱发迷走神经反射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女性、吸烟史、失眠、情绪紧张焦虑、术前禁食大于12 h、疼痛等,其原因及护理建议如下。
随着年龄的增大,患者皮肤的松弛度增加,皮下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这大大增加了术者对桡动脉压迫器力度掌握的难度,如加压过度,会造成局部血流受阻,血管扩张,引起压力感受器兴奋,反射性刺激迷走神经兴奋[2]。同时,老年人失眠患者居多,术前休息很难保障,加之思想压力较大,情绪容易紧张等心因性因素的影响,使心肌缺血症状加重,缓激肽和前列腺素等神经递质释放增加,刺激心肺感受器,诱发迷走神经反射[3]。精神紧张焦虑同时会诱发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使心肌及血管收缩增强,反射性地刺激迷走神经反射,从而诱发心血管抑制[4]。更年期前后的中老年女性,情绪易焦虑紧张,痛觉较敏感,加之女性血管较细,穿刺一次成功率相对较低,进一步加重其心理负担,所以该人群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较高。护理方面,对于老年及更年期前后的中老年女性患者,应增加耐心宣教,细心讲解手术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可以讲解近期成功案例予以宽慰。在与患者沟通时少用医学术语,做到语言通俗易懂,特别是老年人,可以给家属讲解帮助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术者穿刺不成熟或者局麻效果不理想,压迫力度与拔除鞘管时手法不当以及术后压迫器放松时间控制不当均可引起穿刺部位疼痛,从而刺激下丘脑及皮层中枢,诱发迷走神经反射[5]。术前术后禁食时间较长,补液不足,术中失血、出汗,以及使用血管扩张剂等原因会造成循环血容量不足,可以引起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血管加压素,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导致迷走神经兴奋[6]。术前护理应告知患者应少量摄取流食、半流食,但不宜过量。术后应多次少量饮水,在增加循环血流量的同时可以促进造影剂的排出。此次研究我们还发现有吸烟史的人,迷走反射发生率高,机制可能为烟草中含有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物|刺激儿茶酚胺的释放使血管收缩,甚至发生痉挛,从而诱发迷走神经反射。所以,术前一周应督促患者戒烟,讲解其对手术及心脑血管的危害,使患者主动配合,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加强冠脉介入围手术期的护理,针对其发生原因给予相应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减少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提高冠脉介入治疗的后期效果及患者的满意度,能有效较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杨慧娟,牛春华,李存进,等.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7(17):14.
[2]曹雪莲,苏申,熊璐璐,等.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迷走神经反射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5,7(43):54-55.
[3]唐海燕.心血管介入术后迷走神经反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2):23-24.
[4]穆涛.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分析[J].当代医学,2013(6):61.
艺术设计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 艺术设计;视觉应用;因素;效果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各项发展,人们对于精神上的需求正日益增多,而艺术设计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了。艺术设计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笔者将从视觉应用的角度来对艺术设计进行浅谈,期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视觉是人用来看的艺术,强调艺术的真实性。因此,绘画、雕塑、服装设计、摄影、动漫都是传统的视觉类艺术的应用,它们对人类的生活起到很大的帮助。艺术设计中的很多构想和体现都要通过视觉作为媒介得到体现,可以说,视觉就是一种传达信息的“语言”,人们要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理解和领会艺术设计作品中所要传达的信息与含义。总之,视觉自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会帮助人们提高理解和感受艺术的真谛和内涵,最直观地去欣赏艺术中的美。
视觉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几乎说是无处不在的,有时可以说就是“无意识地使用”。但是,视觉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还需要注意到一些问题。
第一,眼睛接受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的这种能力受到这些整体单位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性的影响,还会受到这些整体单位之间的相关位置的影响。
眼睛在接受了太多不相关单位时,就会出现简化性的处理,为的是易于眼睛在视觉上具有整体性,否则,眼睛所接受的这些形象就会呈现为无序状态或是混乱状态,从而无法被正确认知或是难以被眼睛进行接受,从而厌倦这些视觉形象。如果在实际的艺术设计创作过程中采用了这种无法识别或是让眼睛研厌倦的视觉设计方法,那么,这种艺术设计作品的效果就是失败的,换言之,艺术设计作品没有起到应有的“赏心悦目”的感觉。因此,在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视觉应用必须注意减少使用与添加太多无关的互相抵触或是冲突的多余的东西,否则就会形象到所设计艺术作品的整体效果。对于一些设计大师的艺术设计作品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作品都是简洁、不过于复杂,为的就是使观赏者体会到这些作品所表达出的“美和含义”,从而“一目了然”。
第二,艺术设计中的视觉应用还需要注设计中的大小和形状的问题。
在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不是简单的将一些图片、文字、插图等设计元素罗列在一起,他们必须根据所要取得的艺术效果以及人眼所接受的大小和形状的因素进行合理排序。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将几个不相关的物体或是图形排列成直线的形式,来让我们的视觉感受为一体,从而使这些原来并不相干的视觉形象自然而然地关联起来,最终达到设计作品中的含义,即:整体性。由于艺术设计作品具有视觉导向性,因此,视觉效果的应用对于艺术设计来说具有最为直观、基础的作用。艺术设计中所使用的视觉效果来需要充分考虑大小等。例如,设计师们的设计形象是一个大型的建筑,那么,他们就要考虑到这个建筑在视觉上应该给观察者什么样的效果?由于人眼的接受范围是有限的,所以,在进行设计时,设计师们必须要将这个庞大的建筑物的焦点呈现给观察者。那么,整个建筑物的核心问题就是让观察者在每个角度所观察到的都是有焦点性之美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三,艺术设计中的视觉应用还需要运用多种对比来体现视觉效果。
艺术设计中有很多都是一种精简元素的过程,其目的是以最简洁的视觉形象来表达事物的本质和内涵。从运动学和物理学角度来说,太多力的方向的存在会使眼睛无法分辨什么是主要的形象或是信息,这就削弱的艺术设计的作用和目的。那么,设计师们在进行艺术设计时就需要充分了解各种相关视觉知识,将视觉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和最大。具体来说,我们在进行艺术作品设计时可以运用“凸”与“凹”、“显”与“隐”、“明”与“暗”、“张”与“弛”等之间的对比性与冲突性来体现出艺术设计作品中的重点或是层次感等效果。但是,这些相对的力量之间的比较或是对立,并不等于矛盾和冲突等,相反,这就是通过视觉来使人或是观赏者体会到其中的深刻含义,从而产生深刻的印象。这种视觉效果还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数量、不同的位置、甚至是不同的运动状态来进行体现和表现,从而凸显艺术设计作品的核心和内涵。
第四,视觉在艺术设计中还包含对视觉文化的体现。
不同文化背景中对于视觉设计中所运用的元素会产生一些分歧或是涵义上的巨大差异。以颜色为例,这是视觉在艺术设计中最长运用的元素之一。如果设计师们没有充分考虑到其艺术设计作品欣赏者的文化背景,那么他的设计理念或是思想很可能会受到误解或是引起他人的反感。例如,红色对于中国人来说绝对是喜庆或是幸运的象征,在进行艺术设计中,红色的使用总会在视觉上给予观察者或是欣赏者一种愉悦的感受。但是,如果这个所设计的艺术作品被应用到西方国家,那么,设计师的这个作品就可能会引起观赏者的一些负面情绪,因为,在西方国家和中国,对于红色的含义理解是不同的,甚至是有很大差异的。当然,这还是比较浅层的问题,关于此类问题还应包括更广泛、更加深入、更加复杂的一些问题,只有这样才会对各种颜色的象征意义进行深刻理解。总之,诸如各种颜色所引起的情感反应是要同时考虑文化背景和不同时代等因素的,它们所产生的视觉效果是完全不同或是差异巨大的,甚至会产生一些敏感性的问题。
总之,艺术设计中的视觉应用是一种传达所设计作品的非“语言”性重要因素,它与我们平常使用的各种语言性因素是一样的,都具有一定的规则或是规律,并且必须要考虑到很多其它的因素才能很好地为我们所使用和利用,从而产生我们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和象征性体现。通过眼睛去理解和领会艺术作品中的含义和特定信息,必须要能够认识和感受视觉形象所表达出的非“语言”性因素,提高欣赏者对于其中的视觉感受。
参考文献:
[1]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译者:滕守尧,朱疆源.《艺术与视知觉》,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