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开发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开发基础范文1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4-0000-00
计算机软件设计的过程,就是在逻辑关系的引导下,实现软件内容的重新确定,进而形成对应的基础架构,这是软件运行的前提和基础,甚至会影响到后期软件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由此积极探讨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是很有必要的。
1 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概况
1.1 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概况
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升,使得人机交互效益得到不断展现,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尝试以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方式,实现自身运营模式的信息化转变,由此以对应需求为基础的软件开发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计算机软件开发具备以下的特点:持续性特点,就是软件开发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完善过程,在计算机逻辑基础上,计算机软件的缺陷是一直存在的,只有不断的采取措施去修正,才能够更好的发挥计算机软件的性能;针对性比较强,往往都是针对于某一行业或者领域而开展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其开发工作的目的性更强,对于效益的追求也是更加强烈的。
1.2 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的重要性分析
当前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使用量比较多的基础架构,就是三层结构体系,其分别可以归结为:其一,表示层;其二,逻辑层;其三,数据层。在上述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可以使得软件的人机交互界面展现出良好的性能,使得逻辑关系和计算机语言之间得以分离,这样在后期维护和修改的时候,单独的对人机交互模式进行调整,就可以使得软件开发的节奏变得更加快捷。由此可见选择合理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对于软件性能的最大化发挥,对于软件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质量提升而言,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2 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分析
2.1 从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需求的角度来看
无论是开发设计怎样的软件,都需要在明确开发目的的基础上进行,也就是需要对于软件的需求进行全面分析。不同的企业,归属的领域不同,所需要展现的功能也是很有差异性的,此时企业都会提出对应的软件开发需求。在此过程中,计算机软件开发者与信息企业之间会展开大量的协商工作,对于软件的功能进行分析,结合企业业务运行特点,实现计算机软件开发方案的敲定。为了做好需求分析方面的工作,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建立完善的软件企业与需求企业之间的沟通机制,保证在软件需求分析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了解企业组织的业务特点和规律,保证软件开发需求能够更加明确。
2.2 从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编写的角度来看
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需求分析结果得出之后,就需要进行实际的软件编写工作,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使用的是C语言,这种语言的特点为:语言结构结构比较好,编写操作比较快捷,是当前程序员使用频率比较多的语言模式。在实际的软件编写的过程中,会依照对应的功能划分,实现不同模块的敲定,保证不同模块都能够发挥自己的功能,此时需要建立对应的函数模式,使用这样的主函数对于各个模块进行调节和改善,这样可以保证结构能够更好的维护。当前一个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工作,都是有多个程序员来共同完成的,这样可以尽可能的保证软件编写工作的高效性。
2.3 从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测试的角度来看
在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编写工作完成之后,就需要对于软件的不同功能实现测试,实现对于软件测试阶段的管理和控制,是保证软件性能发挥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将对应计算机软件投入使用之前必然要进行的工作。在此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输入特定的参数,对于软件的运行情况进行记录,验差运行情况与理论情况之间差异性;其二,使用白盒子和黑盒子的方式去进行测试,同样对于软件测试的效果进行记录,由此实现实际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三,除了测试工作之外,还应该做好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定期对于软件的性能发挥进行检查,并且推出全新的版本,进而实现软件自身的修复,这样可以使得其自身的性能得到全面提升。
3 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选择的基本原则
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的选择,关系到计算机软件效能的发挥,牵涉到各行各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在选择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的时候,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树立软件设计目标意识,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于不同的基础框架进行选择;其二,使用先进的逻辑语言和编程技术,对于计算机软件架构进行合理的编写和操作,由此才能够保证基础架构开发工作的高效性;其三,依照软件目标功能和结构选择之间的关系分析,选择合适的结构,进而使得软件开发行为朝着有目的性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其四,注重计算机软件开发团队的塑造,处理好不同模板开发之间的关系,保证计算机软件基础结构选择得更加科学和合理。
4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并不简单,其中不仅仅涉及到专业领域的知识,还关注到计算机软件基础结构的原理,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保证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工作朝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和进步。从当前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原理的运用实践来看,其基础架构选择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情况,此时就需要采取对应的措施来改善和调整,相信随着在此方面实践经验的积累,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将会展现出更加大的效能。
参考文献
[1] 林雪海,吴小勇.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研究[J].电子制作,2016(Z1):65-66.
[2] 吴丽影.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分析[J].电子制作,2015(06):69-70.
[3] 张旭.关于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9):25-26.
计算机开发基础范文2
关键词:考试系统;计算机基础;SQL
信息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熟练掌握和使用计算机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基本技能。为了培养新时期的合格人才,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最直接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进行事务处理的能力,这也是最基本的教学要求。除此之外,计算机基础教学还承担着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任务,以适应社会越来越高的用人要求[1-2]。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采用Visual C#和SQL Server开发,该考试系统既可以作为大学一年级分班考试的无纸化测试系统,又可以应用于这门课程的期末考试。
1系统总体设计
1.1系统概述
本系统包括考生网络综合考试系统和模拟自测
试系统。网络综合考试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考生信息维护、登陆、在线考试、考场信息管理、教师组卷、教师手动判卷、系统自动判卷、考生成绩管理等(如图1所示)。考生利用学号、姓名等信息登陆系统,开始考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试后可提交试卷,系统可以自动对试卷判分。另外,为帮助学生自我测试和学习,专门设计了单机版的考生模拟自测试系统,该系统可随机组卷,自动判分,并能将各考核点的得分情况反馈给学生,方便学生学习。本文重点介绍网络综合考试系统的设计,单机版的实现类似。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题型包括传统的选择题、判断题和打字题,另外还包括Word、Excel操作题,本系统开发使用C#语言、SQL Server数据库,采用C/S模式实现。
图1网络综合考试系统功能结构
1.2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1.2.1信息维护
考生信息:包含学生信息输入、修改、删除、导入等功能。学生基本信息可以通过系统录入,也可以通过从学校学生基本情况表中导入。学生基本信息录入后,可以由管理员用户对学生基本信息中的数据进行修改。
教师信息:包括评卷教师和监考教师的基本信息。在教师参加评阅试卷前,教师可登陆系统并被系统授予阅卷和查询成绩、分析试卷等权限。教师基本信息包含教师姓名、教师编号、性别、任教科目等。
考场信息:包括考场的人数、数量、计算机编号、A\B卷考生分配等信息。
1.2.2考试过程管理
考生登录:当考生登录到考试系统界面时,根据输入的学号和密码进行身份验证,验证通过后开始考试,否则给出错误提示信息。
考试过程:实现试卷提取、考试答案暂存、时间管理等功能。
交卷管理:实现试卷答案保存、计算机锁定、特殊情况处理。
1.2.3试卷管理
组卷与发卷:教师可以从课程难度级别,各种题型的数量等对某份试卷提出一定的要求后由系统自动生成试卷也可由教师指定出卷。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库中已有的试卷进行修改和删除,添加新试卷等。组卷完成后,在考试开始前按如下规则为每位考生生成试卷:随机生成试卷、指定单一试卷和A\B卷;
手动判卷:教师在登录后,选择自己所授的课程来阅卷,阅卷时应该挑选出未阅的试卷和试题,点击学生试卷编号或者点击已经选择的考生的某题目后显示题面和考生的答案以及该题目的标准得分,评阅后给出该题分数后再进行提交;
自动判卷:系统根据考生答案及标准答案,自动判卷并生成成绩。
1.2.4成绩管理
成绩统计:按班级或考场等选定方式统计成绩分布情况、各题得分情况。
成绩查询:按考生姓名、学号、班级等信息查询成绩。
1.3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需要从用户需求、数据库性能、对现实世界的模拟程度、开发应用的速度与质量等方面多加以考虑。设计一个合理的数据库,可为日后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带来便利,并能缩短系统的开发时间,减少开发成本。本系统主要数据库表的设计如下。
1)tb_questions:用于存放题目信息,包括字段qID(试题编号)、catID(类型编号)、KnowledgePoints(知识点)、ChapterID(章节编号)、qText(题目)、havePic(是否有图片)、qPicture(图片)等。
2)tb_answers:用于存放单选、多选和判断题的标准答案,包括字段qID(试题编号)、selectNum(选项号)、selectText(选项内容)、isRight(正确选项号)。
3)tb_Student:用于存放学生基本信息,包括字段stuID(学号)、stuName(姓名)、Password(登陆密码)、stuClass(学生班级)、stuColl(学生所在学院)。
4)tb_room:用于存放考场信息,包括字段roomID(考场编号)、roomName(考场名称)、teacher1(监考教师1)、teacher2(监考教师2)、teacher3(监考教师3)、Capacity(考场容量)。
5)tb_PaperSel:用于存放已出试卷,供学生抽卷使用,包括字段PaperID(试卷编号)、PaperName(试卷名称)、Danxuan1(单选1ID号),以及各题的ID号。
6)tb_ExamineeList:用于存放考生的考试情况,包括该考生的试卷信息、登陆信息、考场信息等。
2系统实现
2.1数据库相关技术
系统采用ADO技术实现C#与SQL Server的连接[3-4],采用SqlConnection类实现。
public static SqlConnection sqlconn = new; SqlConnection("server=ibm\\weapon;Uid=sa;pwd=;DataBase=DJKS");
sqlconn.Open();
数据库的查询、编辑等操作主要通过SqlDataAdapter和DataSet类实现,如:
//获得单选题目
SqlDataAdapter dataadapter = new SqlDataAdapter("select qID,qText from tb_questions where qID=" + tihao, sqlconn);
DataSet dataset = new DataSet();
dataadapter.Fill(dataset, "题目");
Question = (string)dataset.Tables["题目"].Rows[0]["qText"];
qID = Convert.ToString(dataset.Tables ["题目"].Rows[0]["qID"]);
2.2系统判分功能的设计
计算机基础课程试卷的题目有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和打字题,主观题包括Word、Excel操作题。我们为每种题型设计了相应的类,以单选题为例,单选题类封装了单选题号、题目、选项、正确答案和用户答案等字段,封装了单选题初始化、单选题判分等方法。对于单选题的判分比较简单,只要将单选题的正确答案和用户的答案作比较即可(进行字符串的比较)。多选题与判断题的判分与单选题基本相同。
打字题的设计和判分与上者稍有不同,在设计时主要考虑以下问题:
1) 提示考生当前的打字位置;
2) 已完成的输入应能判别出正确的字符和错误的字符,并以不同的颜色显示;
3) 关闭控件的复制粘贴功能,防止考生通过复制粘贴完成打字题;
4) 根据考生答题正确率给分。
系统使用两个 RichTextBox控件分别用来显示打字题目和接受考生输入。前两个问题通过RichTextBox控件的TextChanged事件编程解决。在TextChanged事件中,首先利用RichTextBox. SelectionStart属性获得考生输入点,在显示题目的RichTextBox控件中使用RichTextBox. Select()方法选中对应字符,然后修改RichTextBox.SelectionBackColor属性,
改变打字题目中待打字符的颜色,以提示考生当前的打字位置。在TextChanged事件中,以字符为单位依次比较两个控件中对应字符是否相等,利用RichTextBox.Selection- Color属性,在接受考生输入的RichTextBox中修改正确和错误字符的颜色。将RichTextBox的ShortCutsEnable属性设为False,可关闭控件的快捷方式菜单,防止学生利用复制粘贴功能答题。最后将考生答案字符串和打字题目字符串进行比较,按正确率给出分数。
对于主观题的判分是通过VBA技术实现的。以Word操作题为例,.Net将Word操作封装成了类,使用动态链接库文件向用户提供接口[5-6],使用前需添加引用COM组件中的Microsoft Word 11.0 Object Library组件,另外在项目中添加引用Using Word。操作步骤如图2所示。
图2VBA操作步骤
Word应用程序及文档的打开需要实例化Word.Application 类和Word.Document类的两个对象。利用Application.Documents.Open()方法打开Word及应用程序;利用Document对象的子对象实现文件操作;利用Application.Quit()方法实现文档及程序的关闭。文件具体操作都被封装在了Word.Document类以及其子类中,结构图如图3所示。
操作题判分的依据是各得分点,系统将每道题目的得分点记录在该题的对象中。判分时,采用VBA技术读出文档的属性,比较得分点,实现判分。
3题库设计
考试系统中,题库设计是其关键。本系统在题库的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了考试试卷组成时试题的合理性和学生考试中重复抽取题目的情况。具体设计如下:
1) 为了让考试题目能覆盖整个教材,数据库在设计的时候把教材按章节分为很多知识点,数据库中每个题目都具有知识点和章节字段。
2) 专门为知识点建立数据表,教师出题时,可以通过知识点查找试题。
3) 为了将每一个考生的试题单独存档,考生成功登陆后,会自动建立一个以考生学号命名的文件
夹,所有考生的答案均保存在该文件夹下。考试结束后,文件会以二进制流的形式存入SQL Server数据库。
4运行效果
考试系统可以安装在标准的机房(30台机器)。考试系统自动组卷、阅卷可以重复使用。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评分和成绩、做试题分析也可很快完成,大大提高了考试效率。另外试卷的保存在性价比低、占地空间小的磁介质上,节省了学校的财力、物力。我校4000多人的学生的计算机信息基础的试卷的保存(包括学生的试卷及其答题内容和评分细节)只需要4张光盘。考试系统还有配套的单机版练习和模拟考试软件方便学生课下练习。系统实施一学期,提高了学生的考试通过率,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能力和分班教学提供有利帮助。
参考文献:
[1] 林川.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考试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55-59.
[2] 胡斌. 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 教育信息化,2006(2):43-44.
[3] 明日科技. Visual C# 开发技术大全[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300-302.
[4] 张奇. Visual C# 2005 数据库项目案例导航[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50-156.
[5] 李小军. VBA实现EXCEL数据录入有效性检查[J]. 电脑学习,2009(6):44-46.
[6] 刘新伟,王遂缠,杨晓军,等. C#对Surfer及Word的接口及应用[J]. 甘肃科技,2009(23):19-22.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xam System for the Course of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
XIE Li-li, LI Qin, ZHANG Rong-xin, FU Chun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Engineer,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 Tianjin 300410, China)
计算机开发基础范文3
关键词:高职;理实一体化;微课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
1开发思路
依据教学内容与呈现需求的不同,微课可以采用不同的开发工具与开发技术进行开发。常见的微课开发技术有实拍视频、屏幕录制、二维或三维动画、后期编辑类及HTML页面类等几种,视频展示形式有可汗学院式、课堂实拍式、录播室拍摄式、实景拍摄式、访谈式、讨论式、录屏式、讲坛式、PPT动画式、Prezi动画式、二维或三维动画式及虚拟抠像式等[1]。《计算机应用基础》属于计算机操作类课程,所需硬件设备单一,主要实战项目都在计算机上完成,因此,其理实一体化微课的视频呈现形式主要为录屏式,开发技术主要采用屏幕录制技术。本研究选用CamtasiaStudio+MicrosoftOffice组合作为具体开发方式,这种开发方式适用于教师同步讲解与操作演示的微课。CamtasiaStudio是一款专业的屏幕录像及视频编辑软件,可以完成从屏幕录制到视频编辑、转换再到的一系列过程,功能强大,操作简便,适于开发系列微课。
2开发流程
本研究认为开发理实一体化微课需要经历“选题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屏幕录制后期编辑视频输出”这六大步骤:(1)微课选题选题是决定微课能否成功开发的第一步,题目选得过大、过空,在有限的时间内微课内容只能泛泛而谈,没有重点,无法深入;太小则容易形成“知识孤岛”。因此最好是选取课程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淆点等进行开发,每个理实一体化微课用来解决一个小问题或小技能[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六个模块下分别设置有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涵盖了若干个知识点与技能点,本研究将这些知识点与技能点进行整合,按照工作过程进行序化[2],从而形成了若干个微课题目。如模块四“项目4-4用图表表示空气质量指数”,可以提取出2个知识点:图表的概念、图表的分类;4个技能点:插入图表、设置图表布局、设置图表样式、设置图表格式,然后进行整合和序化,形成“图表的制作”及“图表的美化”两个微课题目。(2)教学设计也就是创编微课的脚本。脚本的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微课的题目来定,但是全都包括了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从教学环节、设计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意图这几个方面进行考虑。设计的方法可以参考他人的优秀教学设计进行重构,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教学经验或相关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想象设计。(3)课件制作包括课件模板的制作及PPT动画的制作。在制作之前需要将文字素材、图片及音视频资源搜集好,文字素材来自详细教学设计,图片及音视频资源可以自主开发或从网上下载。然后开始制作课件模板,系列微课需要统一风格的PPT模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五理实一体化系列微课课件模板。最后是PPT动画的制作,包括课件其他页面的制作及动画的设置,这是课件的主体部分。课件内容主要根据微课的详细教学流程进行添加,动画设置则依教学需要、文字数量及图片的清晰度来安排时间。这里要注意的是需为各部分内容配上相应的图片或动画并尽量用框图、流程图等图示来呈现教学内容。一张恰当的图片可以很好地为文字“传情达意”,一个合理的图示能清晰地表达教学内容,而大量的文字放在PPT上只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模块五中微课“动画效果的制作”中的部分PPT页面。(4)屏幕录制录制前需准备好以下工具与软件:电脑、耳麦(附带话筒)、屏幕录像软件CamtasiaStudio、PPT课件及办公自动化软件MicrosoftOffice。启动CamtasiaStudio软件,点击“录制屏幕”按钮,在弹出的窗口中可进行相应设置。“选择区域”功能区用于设置屏幕的录制区域是全屏或自定义大小;“设置”功能区用于设置音视频录制方式,单击“摄像机”后若出现个人头像框,则可同步录制个人头像,录制的头像一般位于视频右下角,单击“音频”可设置旁白声的音量大小,单击“音频”旁边的下拉菜单选择“选项”将打开“工具选项”对话框,在这里可对音视频的来源等进行详细设置。设置完成后单击红色的“rec”按钮后开始录制,教师可边讲解边进行PPT翻页或操作演示,同时利用“效果”工具栏进行屏幕勾画或光标高亮显示以突出显示效果,完成后按F10快捷键停止录制,并保存文件为.camrec格式的录像文件。(5)后期编辑将录制好的.camrec录像源文件导入到CamtasiaStudio剪辑箱并拖放到时间轴轨道,进行视频分割、剪切等操作,然后添加测试题、添加字幕;最后插入片头、片尾,并保存成.camproj格式的项目源文件。(6)视频输出在CamtasiaStudio窗口单击“生成视频为”命令,再选择“自定义生成设置”,可将文件导出成mp4、wmv、avi、flv、swf等多种视频格式,本研究选择mp4格式,一般的手机都支持而且占用存储空间小。
3开发原则
本人结合微课开发的创作实践及教学经验,总结了设计与开发理实一体化微课应该遵循的五点原则:简短性、实用性、易懂性、启发性和形象性。(1)简短性原则微课录制的时长要短。基于edx数据的统计,无论视频多长,用户实际注意力集中观看的时间都不超过6分钟。因此,理实一体化微课录制的时长要尽量短,以5~10分钟为宜,其中操作演示部分不超过5分钟;同时开发出的微课资源容量要小,这样才能方便学习者通过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下载或在线观看。(2)实用性原则工作任务或教学案例要与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理实一体化微课所选取的工作任务或教学案例须结合工作生活需要,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既便于理解,又能促进知识迁移的发生。比如本研究中的微课《数据的分类汇总》,其中的工作任务是将“计算机设备销售表”按地区进行分类汇总,实验证明当学生知道这类问题是现实生活或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时,马上产生了学习兴趣,并且一旦学会对“计算机设备销售表”分类汇总,再给“公司员工工资表”“汽车销售情况表”等都会举一反三。(3)易懂性原则微课要易于学习者理解。计算机操作所需的工作环境就是一台电脑,本研究中的理实一体化微课将计算机操作的理论与实践整合在一个微视频中,实践部分教师边讲解边演示,通过录屏技术呈现给学习者,教学的环境与工作的环境相一致,学习者可以直观地看到任务完成的过程,更容易理解;同时需要在微课的教学设计中把握好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既不可太难,也不可过于简单。(4)启发性原则微课要能够引发学习者的思考。如果微课仅仅是平铺直叙地罗列知识、演示操作步骤,不仅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也没有了开发的价值。为了避免这种误区,可以在微课的前、中、后分别设置问题以引发学习者的思考,或留下可以提出问题的点,在教学总结提升阶段提出拓展思考题。例如,微课《动画效果的制作》中通过问题“如果我们在添加动画时由于操作失误点错了动画效果,或者对已经添加的效果不满意应该怎么办?”启发学生思考,并引出第二个子任务。(5)形象性原则尽量以图的形式动态呈现教学内容。文本是一种抽象符号,会带给人较多的认知负荷,若在几分钟的微课中去理解和掌握文字性的知识是较为困难的[3]。所以微课应尽可能为每个教学内容配上相应的图片、图形图像或图示等,并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从而化抽象为直观、具体、形象,最大程度地降低学习者的认知难度及认知负荷。
4结语
理实一体化微课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给学习者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设计开发计算机类课程的理实一体化系列微课,并合理应用于教学,对促进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万辉.微课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1.
计算机开发基础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案例教学 VB
中学职业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渐渐融入到教学改革的潮流中,中学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在教学方法方面具有独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由此来适应社会改革发展的需求。
一、案例教学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意义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案例教学实际上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相关案例作为教学基础,创造形象生动、情境真实的教学环境,带领学生逐步进入教学环节,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参与互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VB案例教学的策略分析
1.案例确定
教师应该对案例教学进行合理设计,由较浅层次向较深层次逐渐延伸,激发学生对案例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设定的实践任务,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VB基础知识的巩固,深入理解面向对象的思想理念,掌握VB程序设计的方法,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2.演示讲解
在教学案例演示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分组讨论,在辩论的过程中注意仔细分析问题,从而有效解决教学案例中的问题。教师在组织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加以宏观指导,创造愉快轻松的环境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
3.问题提出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发现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者和学生共同思考、积极探讨。
4.分组实践
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积极创新,这就需要全体同学进行动态分组讨论和实践。教师根据教学案例的难易程度和全体学生的人数,将4~6人分为一个小组,随着案例教学的实施开展,教师对小组成员进行动态调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的最终目的。
5.总结评价
教师通过对全体同学讨论情况的总结评价,分析出对教学案例内容提出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有哪些地方明显不足、明确不够,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上机操作时,学生可以根据在课堂上讨论得出的方法来分析案例、设计案例和实现案例,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还能够提高学生的VB编程能力,达到教学大纲的目标和要求。
三、VB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设计实践
1.确定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的选定目的是能够对学生在背景和理论知识方面做一定的铺垫,使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有一定的熟悉度,例如:熟悉VB的编程环境和语言、熟悉VB界面的操作按钮位置、熟悉面向对象设计理念等等。案例演示讲解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避免出现传统教学中灌输式讲解的弊端,本文选择“加法练习程序”作为VB教学中的案例。
2.案例的展示
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加法练习程序”的案例向学生做出展示,引导学生熟悉相关概念和原理。对该程序进行执行命令之后,单击“出题”按钮,第一个显示框和第二个显示框内就会出现两个0至100之间的随机数字,由学生在第三个显示框内填写出正确答案,再单击“判断”按钮,如果输入的答案正确,就会显示“你真聪明!”,如图1所示。
图1 VB“加法练习程序”
3.讲解案例
在VB的“加法练习程序”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主要对以下几方面做出详细讲解并提出问题:
(1)如何在Visual basic6.0中建立一个新的应用工程;
(2)在可视化界面中,对窗体文件保存、文件执行等基本操作进行讲述;
(3)熟悉可视化操作界面中的基本控件,例如:label、Text、Command Button 等命令按钮;
(4)对程序源代码的结构和意义进行详细分析;
(5)如何对已经完成编程的VB程序执行编译命令。
教师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对“加法练习程序”教学案例逐步进行分析和讲述,由此引出一些理论性基础知识和概念,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为了能够使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加深记忆,在以后的案例教学设计中应该加入对基础知识的巩固环节。
4.实践思考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分别进行上机操作实践,并对该案例涉及知识进行扩充,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在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可以就以下几点提出问题:
(1)Dick事件在按钮中的作用是什么?
(2)如果在第一个显示框或第二个显示框内产生的是0至1000的随机数字,应该如何对程序加以修改?
(3)怎样对输入错误的答案重新进行测试?
学生在进行分组讨论后得出不同结论,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总结和评价,最终使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
“加法练习程序”教学案例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够让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VB程序事件驱动的具体效果,感受VB语言与C语言,或者其他编程语言的不同之处,有效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VB程序设计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对问题做更深一步的自主探究。
5.教学反思
在完成对基于案例教学法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案例的开发和设计过程中,案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熟悉VB编程环境,激发学生对下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从实际案例分析来看,学生虽然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概念,但是对问题的深入探究程度不够。
四、总结
本文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VB软件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学生能够很好的体现自我价值,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去,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激发了对学习的较高兴趣,在面向对象理念、程序设计思想等方面得到一定锻炼。
参考文献:
计算机开发基础范文5
关键词: 微课体系;计算机基础;碎片化
项目来源:辽宁省教学改革项目建立“大学计算机公共课”微课体系的研究与实践(YPRP20140922)
多项研究表明碎片化的移动学习是一种高度片状化的经历[1]。学习者在进行移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分散时间和注意力。
1.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体系发展现状
(1)本项目研究意义:
“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资源类型,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及信息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因此,它的教学也应该顺应时代的脚步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
(2)微课体系在教学中的发展:
微课教学受到教育部、各省、市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微课教学的实践探索、应用与试点研究日渐丰富,研究成果逐步显现[2]。当前微课教学设计总体来说,以课堂教学片段为主,主要形式为摄像机课堂拍摄,教师讲授,形式不够鲜活,样式不够多样。设计开发并不主要以应用为目标,导致现有微课在应用上普遍较弱;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普遍乏力。
2.计算机基础微课学习资源
针对以往微课体系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设计实现了一整套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学习体系资源。
(1)本项目研究内容:
以ADDIE模式为设计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分析:分析使用者的需求,其中包括为什么要制作这个微课,该微课程的目标、课程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微课内容,进行知识点的切割。分析听众的特点,以及听众的基础、听众应掌握的先导知识。
设计:包括学习目标的设计;传输形式的设计;活动与练习的设计等。
开发:原型构想与实现,准备好全部素材和工具,在开发过程中要自我评估效果是否理想,进行自我测试,也要邀请同行进行测试,进一步修改完善。
实施:依照最初的设计开发制作,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作品,讲解展示给别人,分析效果,不断修改,不断地完善。
评价:在ADDIE的整个过程中,不断评估检验,反复修改并分析教学设计是否实现预期目标,学习者是否达到预期学习成果;充分的过程性评价能够促进微课设计与开发的质量。
通过一系列围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设计, 建设我校的计算机基础微课资源,结合各校同仁已经有的优质资源,推广普及微课资源在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2)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学习体系设计开发目标:
本文从微课的特点、应用出发进行微课设计策略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微课概念辨析,微课选题设计等。最终达到这样的目标:设计一系列在线教学视频,在设计过程中要以阐释大学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中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
3. 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学习体系的建设:
一套完整有效的微课体系不可以是课程所有知识点的简单堆积,也不能是若干毫无关联的课程片段,一个行之有效的微课体系应该具备详细的组织和规划,并且要经过相关人员反复讨论论证得出有效的实施方案。本学习资源在设计开发过程中以ADDIE模型为依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全面分析课程体系,录制一系列短小精悍、讲解精良学习效果好的微课作品[3] 。
(1)长短适当,突出重点
微课体系的设计客服始终围绕着片段化、碎片化的教学理念,我们在设计微课体系时将每一段课程设计在10分钟以内,学习内容重点突出,效果明显,每一个片段能充分体现一个主题。
(2)教学设计全面,简洁明朗
在短短的10分钟教学中我们全面分析所要表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环环相扣,能够围绕“导、教、测、引”四个方面进行课程编排。
(3)引入多种教学形式,寓教于乐
教学形式多样化,不拘泥于传统的老师教学生被动的听。例如游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
(4)加入督导环节,激发注意力
在微课设计中加入鲜明的提示画面和特别的警示音,使学生在简短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张弛有度,层次分明。
(5)分门别类,便于查找学习
在微课体系的设计中我们非常重视课程的分门别类,课程可识别度高,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如何方便学生搜索查找。
4.效果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融入微课教学,是一种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手段,通过设计一系列语言简洁精确、画面简洁易懂的,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形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短小精悍的微课能够顺应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注意力模式”,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减少了信息流量的浪费,提高了网络加载速度,减少了资源的浪费。顺应了互联网“微时代”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叶成林。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2~19
计算机开发基础范文6
关键词: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 任务驱动型 计算机实验教材 开发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是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尤其是其中的实验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我们要抓好这门基础实验课的教学,就必须立足于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把握计算机实验课程的知识特点和内在教学规律,从高职生源的特定条件出发,编写科学适用的教材。
1.传统计算机实验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教材的编写首先是按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目标;其次根据学科体系和教学经验将总体教学目标分解,得到每部分的子目标和教学时数;再次根据每部分的目标和时数,列出该部分的具体教学内容;最后编写教材。这种传统的教材编写方法是从基本概念讲起,然后一步一步讲授每个软件的操作知识,最后讲授综合运用,这对于以“技能培训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很不适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目的性不强
高职教学的目标是就业,技能是就业的前提,而这种学科型教材不是为了用而教,很多教材就按软件界面的组成罗列知识点,缺乏一体化设计。
(2)知识点难易程度不均
虽然实验课程主要是学习Office软件的使用,但其中某些操作需要建立在一定理论理解的基础上,如Excel中公式中相对、绝对地址的应用,很多教材中都简略不提。
(3)技能训练缺乏主题
一般教材都将实例分解为若干步骤,学生按步骤学习Office软件的使用。但这些实例并没有结合真正实际工作中的任务,学生学完实例后并不清楚该软件可以完成工作中的哪些任务,或者能解决哪些问题。
(4)内容滞后
现在Office软件已经升级到Office 2003,甚至更高版本,Office 2003与Office 2000的功能、界面和操作有很多不同,已经成为办公室工作人员的首选,但大部分教材还以Office 2000作为教学环境,与实际脱节。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用任务驱动法来开发计算机实验教材。
2.任务驱动型计算机实验教材开发的设想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任务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且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的内在驱使力。同时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基于任务驱动的核心理念,任务驱动型教材可在传统教材编写步骤的基础上作以下改进:
(1)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制定总体教学目标;
(2)根据Office 2003软件包中每个软件在实际领域中的应用情况,设计3―5个典型应用任务,使学生学完之后能明确各个软件典型的应用场合;
(3)将典型任务拆分成具体步骤或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应总体上与教学大纲的要求相符,并明确每个任务的特点,以及和这些知识点的关系;
(4)确定每个任务的具体步骤或知识点的授课顺序和时数;
(5)按上述要求,撰写教材具体内容。
以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课程中PowerPoint 2003软件内容编写为例。我首先分析了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关于PowerPoint 2003软件的总体教学目标。其次根据PowerPoint 2003软件在实际工作中的典型应用,设计了5个任务。考虑到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这五个任务按难易程度从低到高分别为:制作产品介绍演示文稿、制作教学课件、制作毕业答辩演示文稿、制造企业策划案演示文稿和制作婚庆演示文稿。再次将每个任务按制作步骤拆分为一系列有序知识点,并确定每个任务的授课时数。最后撰写具体内容。
每个任务为一节,内容包括“任务介绍”、“任务分析”、“相关知识点”、“任务实施”和“学生练习”五大部分,其中“任务分析”通过分析任务特点,指出该任务主要应包含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以“制作教学课件”任务为例,教学课件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另一方面要通过幻灯片精美的画面和动态效果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和具有趣味性,因此教学课件的制作除了内容安排适当之外,应更注重幻灯片外观和各种动态效果和音效的设计。因此,我将该任务拆分为5个子任务:①应用设计模板;②应用自定义模板;③对象自定义动画设计;④动画方案的设计;⑤幻灯片切换。子任务①和②可以为教学课件设置精美的外观,③、④和⑤则可使课件更具有动态效果。“相关知识点”中则列出了完成该任务需要掌握的操作要点,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相关考点。最后“任务实施”按每个子任务中步骤的操作顺序详细讲解了任务的实施。
从上述编写实例可以看出,任务驱动型实验教材的内容以具体任务为主线,学生除了可以掌握Office 2003软件的主要操作,还可以了解每个软件的典型应用场合,以及相应任务的主要解决方法,而且使学生置身实际的工作任务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实验课程中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点可作为“知识拓展”附加在相关操作的内容中,学生在操作中先得到感性认识,再理解相关的理论和概念会更加容易。
3.任务驱动型教材开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坚持以任务为核心
在整个教材的编写中,我对每个软件都应提出明确的任务,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再把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巧妙地结合到各子任务中去,而不是按软件界面组成部分逐一介绍各知识点。
(2)任务要较好地涵盖课程知识点
任务驱动型教材要避免出现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机械地列出操作步骤的情况。任务的完成不仅是技术上的操练,还有对信息文化感受与内化的要求。教材编撰者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充分熟悉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每个任务只是一类应用中的个别案例,在撰写具体步骤时,必须将每一步操作的子操作、所对应的知识点或理论基础串联讲解。例如“视图”这一知识点,PowerPoint 2003软件提供了4种视图,每种视图都有其特点及应用场合,对于操作中没有涉及的视图也应作介绍。
(3)任务解决的多元化
每个任务可能有多种解决方式。例如,“幻灯片放映”就有4―5种方式。因此在任务设计,尤其是子任务的设计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并不是只有这一种方式能解决该问题,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
(4)任务难度应逐渐提高
与传统教材不同,任务驱动型教材一开始就从任务入手,没有前期的知识铺垫。如果任务的难度不是按层次递进,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会比较突兀,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任务的设计和安排应从易到难、由简至繁。这样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能力基础上都能有所收获和提高;同时任务驱动式教学具有开放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5)强调课后实训练习
我们应让学生知道,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学习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过程,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完成一个任务是远远不够的。教材每章节内容最后应设置实训环节,实训仍然应以“任务”形式出现,以强化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并作系统的归纳总结。
4.结语
高职教学教材的改革正在不断深入,任务驱动型教材正在不断普及。任务驱动型教材的设计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应采用最适宜的方法设置课程教材结构和教学计划,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参考文献:
[1]王海春等.开发具有高职特色的计算机基础教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0).
[2]郑开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8,(8).
[3]陈向东,张际平.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模板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