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地利用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范文1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层次分析法;湘乡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1日

土地生态安全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地生态系统能够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稳定或不受干扰的状态,它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和基础。然而,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加之,人类在进行生产活动时,习惯以环境作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忽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土流失、森林植被破坏、土地退化、土壤污染、荒漠化、土地承载力下降等一系列土地生态环境问题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区域的生态安全,甚至威胁着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对土地生态安全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对土地生态的影响机理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结合湘乡市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实际状况,参考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社会经济指数、生物丰富指数、生物保护指数、环境负荷指数4个方面构建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评价体系。指标体系分目标层、准则层及指标层3个层次,选用15个指标因子来构建。(表1)

二、评价方法与模型的建立

根据湘乡市的实际情况,选用层次分析法作为土地生态安全的评价因子权重计算方法,最终通过综合指数多目标决策模型,测算出湘乡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期和规划期的土地生态安全指数。

(一)评价指标数据来源。据湘乡市相关统计年鉴、湘乡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最新规划修改数据整理所得。

(二)相对权重值的计算

1、构造评价因子的判断矩阵。根据1-9标度法构造目标层-准则层(A-B)、准则层-指标层(B-C)的判断矩阵P(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并进行层次排序。矩阵P的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即为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分配。

2、一致性检验(CR)。对构造的判断矩阵P进行一致性检验,根据层次分析法的特点,只有CR

3、计算指标权重。(1)通过计算得出A-B和B-C的权重值表。(2)分别把A-B、B-C的权重值相乘,得到A-C的权重值。(表2、表3)

(三)评价标准值的确定。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标准的选择依据包括国家和地区制定的标准;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所确定的技术指标;经济效益的标准可参考全国同类城市或当地近5年统计资料的平均数、最高数、最低数。

考虑到湘乡市属于县级市,本文根据国家生态县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指标的研究情况,建立湘乡市的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等级标准和评价标准。其中,以“理想”等级的数值作为评价的标准值。(表4)

(四)评价因子指标分值计算。当因子指标集约利用合理值是一个区间值时,只限低值,达到安全理想等级合理值的区间全部取1;当因子指标集约利用合理值是一个点值时,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三、评价结果

由上述模型最终得出湘乡市土地生态安全指数的评价结果和单项因素安全指数的评价结果。(表7)

1、从总体上看,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是负面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给土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生物丰富指数和生物保护指数的规划远期值要大于现值,这说明通过对各类用地指标的规划,特别是森林和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用地的控制,加强了该时期内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2、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状况分为5类,分别是:巨警状态(恶劣状态)、中警状态(风险状态)、预警状态(敏感状态)、较安全状态(良好状态)、安全状态(理想状态)。其评价标准如表8。据此可以看出,规划远期湘乡市土地生态安全属于风险状态,生态问题较大,政府需要从控制人口增长和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治理等方面入手采取一定措施。(表8)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鎏,黄云,高德山.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乐山市峨边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

[2]王佑汉,余波,潘安.岳池县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

土地利用规划范文2

【关键词】乡级土地利用规划;村镇规划;协调

近年来我国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成绩斐然,同时很多问题也在发展的过程中显现出来。土地资源匮乏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社会诸多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土里的利用。因此怎样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土地资源匮乏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利用效率成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乡级土地利用规划和村镇规划是促进经济涉水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相关部门应当促进乡级土地利用规划和村镇规划的协调,为土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级土地利用规划和村镇规划的差异性分析

第一,具有不同的规划时间尺度和空间范围。局域性规划是村镇规划的空间范围,全面性规划是乡级规划的范围。二十年是村镇规划的实践期限,而乡级规划的时间期限多为十年到十五年。第二,两者具有不同的内容重点。建设用地的布局和分类的综合统筹是村镇规划的重点,生产设施用地规划、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居住用地规划是其主要内容。用地布局的总体安排和控制以及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是乡级土地规划的重点,城镇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基本农田的调整和布局等是其主要内容。第三,具有不同的规划用地分类。规划用途是乡级土地的分类标准,而村级的分类标准是土地使用性质,各自的种类数也不同[1]。

二、乡级土地规划的村镇土地规划的矛盾因素分析

(一)乡级土地利用规划和村镇规划对村镇规模的确定存在冲突

乡级土地利用规划和村镇土地利用规划的村镇规模确定矛盾包括:对建设用地的数量进行限制;对可占用更低的数量和位置进行限制。我国城乡规划法规定由县级以上政府在镇总体规划中对镇的建设标准、发展规模等进行确定。但土地管理法却规定逐级分解和用地指标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进而使得乡级土地规划和村镇土地规划对建设用地指标无法达成一致[2]。

(二)乡级土地利用规划和村镇规划编制结构协作力度不够

目前,城乡建设部门是村镇规划的责任主体,土地管理部门是乡级土地规划的责任主体。两个编制主体级别相同,但却具有不同的监督指导单位,并在各自的体系内完成规划编制工作。虽然两个规划编制主体实行了规划成果互检和资料共享,但两者的沟通仍然不够,常常出现一个编制主体根据另一个编制主体的规划成果进行套核的现象。

(三)乡级土地规划和村镇规划技术规程存在差异

由不同的规划主体负责乡级土地规划和村镇土地规划,必然会导致制图规范和编制规程上的不同。主要包括:第一,人口统计口径不同。《镇规划标准》是村镇规划人口预测的依据,流动人口、通勤人口、常住人口是其人口组成的部分。而流动人口在乡镇规划人口预测中被排除。镇区用地面积应人口规模内涵不同而产生不同。同时控制性人均指标也因为人口统计基数不一致而难以衔接。第二,用地分类和范围统计标准不一致。行政区划为范围是现行土地利用规划统计用地数据的依据,规划区是村镇规划各类用地的统计范围。两项规划具备不同的统计范围,使得同种地类具备不同的数量。另外,不同的分类体系也是乡级土地规划和村镇土地规划中的重要问题,使得各种地类的认定难以一致。第三,具有不同的规划期限。由于村镇规划期限为二十年,而乡级规划为十五年,不一致的规划期限必然导致规划内容的不协调和不可比。

三、协调乡级土地规划和村镇土地规划的途径

(一)对乡级土地利用规划和村镇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统筹

从整体利益出发、带有控制性是乡级土地规划的特点,因规划结果和规划特征带有指令性,使得规划内容无法充分考虑局部利益,进而为规划的实施设置了障碍。而深入的分析地区的实际情况是进行村镇土规划的基础,相对于乡级规划更加贴切实际,有利于规划的具体落实。乡级土地利用规划和村镇规划的矛盾也由此产生,具备发展和保护两个不同目的使得两者在实施中被对方牵制。因乡级土地利用规划是从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粮食安全的角度进行的,因此村镇规划服从于乡级土地规划的控制和指导是毋庸置疑的,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范围是村镇规划确定用地规划的依据。

(二)加强乡级土地利用规划和村镇规划编制主体的协作

现阶段两个相对独立的同级部门对乡级土地利用规划和村镇规划进行编制,两项规划无法协调的重要原因在于两个编制主体缺乏有效沟通。对土地管理部门和城乡建设部门进行合并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例如在我国深圳建立了规划与土地资源管理局,对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进行统一编制,并获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不同规划编制主体合并较为困难,现阶段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加强不同编制主体间的沟通,强化两个的协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两方编制主体在修订或者编制规划前,要对规划成果和规划现状的资料进行沟通,资料应体现为图件和文字两种形式。第二,在编制规划过程中,两方编制主体应当安排人员参与对方的具体编制工作,并解释规划思想和提供的资料。第三,对草案的审查应由双方的技术人员和领导共同进行,逐个核对控制性和原则性的内容,修正两项规划冲突的地方。

(三)对编制方法进行完善

乡级土地利用规划和村镇规划的不协调的根源在于具有不同的技术规范和编制规程,因此为降低两项规划的冲入必须寻找新方法。具体包括:第一,统一基础数据。第二,选择预测模型预测人口时,应当在充分考虑地区情况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多种预测模型,使预测的准确性得到有效提高。第三,协调两项规划的难点在于用地的分类,用地标准、分类标准、统计范围不一致是其主要体现。应当以两项规划使用的标准为基础,对两者同时使用的新标准进行制定。而用地标准则应当依据村镇发展的现实情况具体确定[3]。

四、对《武汉市江夏区郑店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研究

郑店位于江夏区西部,总面积为12093.7公顷,占武汉市总体面积的1.67%。郑店现辖23各行政村,1个社区,230个村民小组。2005年常住问口为4.8万人,城镇人口有0.9万。郑店2005年规划数据如图1所示。

为了实现两规的统一管理,郑店采用了土地规划用地分类作为郑店总体规划的原则,两规对接情况如图2所示。通过郑店对两规的协调,实现了对土地的 有效利用。

结语:

现实中,我们应当从保护和发展相互统一的原则出发,依据规划要求,有效解决两项规划中的用地问题。使规划目标、各类用地边界、数据口径等在两项规划中实现统一,进而实现乡级土地利用规划和村镇规划的协调。

参考文献:

[1]郐艳丽,刘海燕. 我国村镇规划编制现状、存在问题及完善措施探讨[J]. 规划师,2010,(09):69-74.

土地利用规划范文3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 意义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环境影响评价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外学者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也作了不少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开展的环境影响评价多是围绕建设项目、区域开发活动进行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开展较少,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刚刚起步,由于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理论体系,也缺乏系统、有效、通用的评价指标与方法,加上法律和制度上的制约因素。因此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程序,国内也没有形成公认的范例。目前为数不多的一些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大都是应急式的,其所用方法主要是从原来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引用过来的,把项目环评的方法照搬过来用于规划层次的环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一、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1、意义: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进一步完善规划方案。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在规划方案的形成阶段就参与其中,以便及早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角度出发,分析规划方案可能引起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改善规划方案。土地利用规划涵盖各业用地,是配置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它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息息相关。因此,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从规划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整体角度出发,同时结合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考虑诸多建设项目的协同效应和累计效应,统筹规划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全面考虑替代方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在对规划区域生态环境现状、环境目标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针对规划方案的潜在影响,评价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拟定替代方案,并提出消除、减缓不利环境影响的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

1、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与指标选择的原则

国家或省级尺度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多是纲要性的, 规划方案所提供的数据有限,因此决定了其环境影响评价应是战略性和指导性的,很难做到精细;环评的重点是评估规划方案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等有关重大议题的影响,评估规划方案实施在促进国家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保障目标的作用与影响程度。同时,考虑到我国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所造成的一系列资源和社会问题,规划环评需对建设用地规划的合理性和适度性进行分析与评价。环评指标的选择首先应考虑科学性原则,即指标应具有明确的科学内涵、较好的度量性,便于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其次是代表性和简明性原则,指标应该尽可能简单明了,且能反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对环境与生态的主要影响:第三是系统性和综合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尽可能全面反映土地利用规划对各种环境要素的影响;最后是可操作性原则,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应具有可操作性,易于从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相关部门以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现有资料中获取。

2、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根据上述的规划环评的重点和原则,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和可能提供的有效数据,我们提出了11个指标,覆盖了生态保护、土地退化防治、耕地资源保障、建设用地增长的适度性与后效、耕地占补平衡的生态风险等5个方面,对全国或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生态、环境与资源影响进行评价。

三、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对策建议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对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围绕其开展的实践活动,都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方法尚不够完善。今后应从相关学科入手,借助多学科理论交叉研究、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手段,提高基础理论研究水平,改进研究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2、做好前期研究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精神,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在于做好“协调土地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的专题研究工作。该专题研究有3任务:(1)调查土地生态环境问题;(2)分析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提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建议;

3、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的方法研究

当前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主要分为基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基于政策规划分析的方法。前一种方法根源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主要包括核查表法、矩阵法和网络法等。后一种方法建立在规划分析的基础上,在规划的过程中决定规划环评的时间和形式,在项目的最后立项之前进行决策干预,并试图影响整个过程。考虑到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实际情况,因此,建立适合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特点的评价方法仍然需要通过试点和总结不断探索。

4、注重评价的阶段性,健全全过程的公众参与评价体系

要实行有效的公众参与,最重要的是要让不同的公众代表参与评价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形式,畅通信息沟通途径,使得公众的意见通过评价方真正传达到决策者,使得公众参与发挥真正的作用。

案例应用

生态保护与土地退化防治

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对我国的生态安全的影响总体是正面的。按规划方案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到2010年我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将有大幅度的提高,较1996年提高近80% ,而边际耕地和土地退化面积将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如陡坡耕地的比重预计将减少近40%,土地退化面积下降10%,我国的土地退化态势将得到很大扭转,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倒加强。由于建设用地的增加,2010年自然、半自然景观面积将稍有降低,说明人类活动的影响范围会有所扩大。由于生态建设,规划方案的实施会使生态系统的综合功能,即生态服务价值得到增加。

2、耕地资源保护

土地利用规划对耕地的影响主要考虑了两个方面,即人均基本农田的变化和耕地综合指数的变化。2010年人均基本农田面积预计将较1996年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下降量约为11%,主要是由于人口增加造成的。由于生态退耕,尽管耕地总面积在2010年较1996年净减少200余万h㎡ ,但总体看,因坡耕地改造,使耕地质量得到改善,耕地总的生产能力预计将有所提高,提高量约相当于7515万h㎡标准耕地面积,耕地综合指数,即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预计较1996年增加0.58% 。

3、建设用地扩张及其影响

规划期内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为GDP 增长速度的8.8%,人口增长速度的77.8%。因此,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实施将会促进建设用地的有效利用,显著提高单位面积GDP产值,同时降低人均用地面积。

五、结束语

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很有必要,它不仅仅是提出措施使规划实施后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最小化,而且更是使规划所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最小化,使得土地利用规划成为“绿色规划”和“可持续规划”。确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除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外,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等专项规划也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参考文献:

[ 1 ]陆书玉. 环境影响评价[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 2 ]国家环保总局.世界环境[J] . 2001,(4) : 16- 17.

[ 3 ]冯江等.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战略环境评价比较[J] .云南环境科学, 2001,(12) : 120- 123.

[ 4 ]叶亚平等. 中国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2000,(3) : 33- 36.

土地利用规划范文4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系统;功能模块

1.概述

系统基于ArcGIS 10平台,采用MVC模式的系统框架,由下至上分为基础层、技术层、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以及用户层;利用计算机技术及GIS技术快捷、实时、高效、规范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土地信息具有空间属性,但是专业的GIS软件仅支持空间数据的编辑,与规划业务结合较差,不能完全满足土地规划管理的专业要求,组件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鉴于我国当前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用主流的计算机技术,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系统,推进信息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从而以点带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各个工作环节中的广泛应用。

2.系统功能设计

(1)文件管理功能模块

主要完成数据与系统简单数据对接,包括数据的导入、导出、图片的导出等功能。

1)加载本地数据

加载mxd数据、Shp数据、Access数据、Img影像数据等相关空间数据到系统中,提供数据浏览、查询、分析、定位等操作。

2)另存为

将当前的地图窗口,以ArcMap的mxd格式保存起来,方便用户与ArcGIS桌面系统及其它衍生系统交互;也可保存当前窗口图片,格式为JPG、TIF、IMG、PDF等,方便用户记录当前窗口信息。

3)导入文件

支持添加各种数据,如导入Shp、Dwg、Txt等格式的数据,文件可直接导入到系统临时图层上,也可直接导入或加载到指定的空间数据中,加载数据时判断导入图形与图层中存在数据的拓扑关系,如果出现错误将提示是否导入,待确认后进一步操作。

4)导出文件

将窗口中选择的空间要素导出到指定磁盘下,同时可以将属性数据保存为Excel文件。

5)地图输出

直接或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专用模板输出当前地图,可设置为JPEG、TIFF、BMP、PNG、GIF、PDF等图片格式,可设置图形分辨率和图形质量级别。

(2)规划成果管理模块

规划成果管理是指对经批准的土地利用规划成果及在规划实施中形成的相关规划成果的管理,包括空间数据管理、规划表格管理、资料管理(图件成果和文档成果管理)。

1)空间数据管理

A.实现空间数据图层信息查看功能。可查看空间图层的属性数据、按条件选择属性数据查看、双向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图形联动查看。

B.实现图层数据导入功能。图层数据可按对应字段导入数据,且数据为本地shp格式数据。

C.实现空间数据批量更新的功能。数据更新时,将整个数据重新提交,原有的数据作为历史数据保留。保留多个更新周期的历史数据,以便于分析、对比使用。

2)规划表格管理

规划表格管理可按区、市、县、乡四级进行管理和区分。

A.实现不同区、市、县或乡附表录入,可批量导入mdb中所有符合条件的表格,或按一定格式完成Excel表数据导入。

B.查询和浏览不同区、市、县或乡附表数据。

C.可导出指定表格数据或按行政区划导出附表数据,导出格式为excel或mdb。

3)资料管理

资料管理包括图件管理和文档管理。

A.图件管理

图件成果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基期)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规划专题图或专项规划图及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产生的其他图件、影像资料等。

规划成果图件管理功能包括:

a.总体规划图、专题图或专项规划图的存档;

b.土地利用现状(基期)图和各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图的调阅、查询和统计;

c.总体规划图、专题图或专项规划图按项目、土地用途等的查阅、统计。

B.文档管理

文档成果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土地利用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及其他相关文字资料等。

文档成果管理的功能包括:

a.文档的存档;

b.文档的查阅;

c.文档的输出。

4)纠错管理

查找系统成果数据的错误,添加到纠错管理中,进行输出,经相关程序审批后,可在系统中修改相应的错误,系统记录和保存修改信息。

(3)查询分析模块

查询分析模块实现了地图浏览的控质、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双向查询、根据设置分析某一空间范围内的压占信息等。

1)地图浏览

提供对地图浏览(漫游、放大、缩小、前一视图、后一视图、全图等)及固定任意比例尺浏览、面积量算、长度量算等操作。

2)实时查询

提供在浏览过程中跨图层实时属性查询功能,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定义设置查询的图层及属性内容。

3)通过属性查询

通过设置图层中属性查询条件,查找符合条件的记录,并且可根据记录查找相关图形要素。

4)通过位置查询

提供属性查询、通过空间查询以及图上查询(点查询、拉框查询、多边形查询)等多种查询方式。查询结果可统计及输出。

5)综合分析

提供自定义的空间资源分析功能,用户可以分析指定范围的土地利用情况。提供专题资源分析,为用户提供常用的资源分析功能,直接反映输入地块的土地利用规划、现状、审批等情况。综合分析可在系统中进行配置。

(4)统计报表模块

1)计划执行情况

根据年度计划与年度内批准的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和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统计数,内容包括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执行情况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落实情况,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包括新增建设用地总量计划、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计划、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计划等各项指标,得出在某一年度、某一地类面积值的年度计划与实际变化的对比,用统计图表示。

2)规划实施情况分析

通过对已批准的建设项目用地的情况统计,得出各地类的变化面积;通过由规划地类面积值得到规划实施的理想变化面积值,从而实现在某一年度某一地类实际面积值与理想值的对比,用统计图表示。

3)土地利用情况

某年度某区域: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基期)与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土地利用结构对比,用统计图表示。

跨年度跨区域: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基期)及不同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跨年度跨区域的用地结构对比,用统计图形表示。

可以按查询结果进行统计汇总并生成相关饼图、柱状图并支持查询结果导出。结果按照指定模板进行输出。

4)指标使用情况

统计年度计划指标、土地利用规划总体指标的使用,通过对实际项目的汇总,分别与年度计划指标和规划指标进行核减分析,得出各项指标的使用情况,并按照指定模板进行报表输出。

5)耕地保有量平衡表

统计区市县三级动态耕地保有量变化情况表,结果按照指定模板进行输出。

6)建设用地指标控制表

统计区市县三级建设用地指标控制表,结果按照指定模板进行输出。

7)重点建设用地规划表

统计区市县三级重点建设用地规划表,结果按照指定模板进行输出。

(5)制图输出模块

制图输出模块管理地图输出模板、制图输出或打印,实现用户由系统数据到纸张数据的转换。

(6)系统管理模块

1)默认启动视图

将当前视图窗口设置为系统启动时显示窗口。

2)系统风格样式

设置系统不同的皮肤和颜色,用户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对系统的显示风格进行设置。

3)配置信息管理

设置综合分析、同步浏览、实时查询等可自定义分析或查询内容的信息。

4)字典管理

提供数据库标准中定义的属性代码的动态管理。

5)图层管理

配置图层的显示顺序、标注、渲染方式等信息。

6)权限管理

根据不同的用户,设定不同的应用功能和数据访问内容,将用户按不同行政区划分为普通用户、业务录入人员、业务办理人员、系统管理员。

7)用户管理

用户管理主要包括各处室、子级单位、市级或县级单位用户的添加、编辑、删除,以及部门信息的管理、角色信息管理等。

8)数据源管理

管理系统数据源连接的配置参数,包括数据源名称、数据源类型、数据源地址、用户名和密码等。

土地利用规划范文5

关键词 土地利用;GIS;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4-0193-02

1 项目概述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协调组织的综合措施。据国内外专家统计,地球上80%多的信息与空间位置分布相关,信息表现的空间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而GIS系统融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为一体,可以直观地将客观世界的实体通过图形表现出来,同时具备复杂地空间分析功能,使得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更加清晰。设计规划与地理空间分布密切相关,因此基于GIS技术来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比起只单单利用属性信息建立应用系统更加直观,统计方式、专题表现更加灵活。

2 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和环境

GIS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过程。随着计算机、通讯等技术的发展,GIS不断地在发展和完善。目前,国内外大型的GIS开发上都推出了基于组件的GIS开发平台。本项目选择了美国MapInfo公司的基于组件式的GIS开发平台MapX作为本次开发的GIS支持平台。MapX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以组件来构造应用系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另外本项目采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为Access。

3 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设计

3.1 主要技术路线流程

本项目主要利用GIS相关技术来实现对行政区域和地类规划情况进行查询、统计和专题表现等功能。技术路线上,通过将GIS行政区域和地类规划数据与相应的专题数据库进行关联,并按照管理系统需要实现相应功能,主要技术路线流程图如图1所示。

3.2 专题数据库设计和建立及属性数据库的空间化改造

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数据库设计就是把现实世界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着应用处理和数据抽象成一个数据库的具体结构的过程。

在一幅地图上,三维空间的地理特征可以抽象为:点、线和面。这些特征用下列要素进行区别:颜色、符号和注记。也可以用图例、 参照码和描述性文本3种方式来解释。本系统要求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必须进行关联。对属性数据进行了空间化改造,即属性数据的每条记录都要包含其对应的行政区域的政区编码或地类编码。数据库主要有:行政区域专题属性库、地类专题属性库、其它相关数据库(如用户、权限等)。以此来建立数据模型来表达这些数据,其中地类规划主题如表1,以这种模式建立行政区域主题、居民地主题、省规划主题等。

3.3 系统功能概述

1)系统参数配置功能。根据土地规划系统的自身要求,设置如下变量可供用户调整操控:(1)地理图层;(2)专题图各种符号库;(3)注记标注;(4)打印参数;(5)图层颜色、线条样式等图面参数。配置参数存放在文件或者数据库中。通过直接修改文件或者系统提供操作界面直接修改。

2)空间和属性数据编辑与管理。该功能主要提供对基础地理数据(包括行政区域和图斑)和专题属性的各种操作。如图形的缩放、漫游、定位、编辑、属性数据的录入和修改等。基础地理信息编辑的流程为:选择界面查询功能(用菜单或工具栏)、根据坐标位置和当前图层性质找到包含该坐标位置的行政区域或图斑、显示行政区域相关属性(如代码、名称)、进行空间位置和形状的修改、进行专题属性信息的修改、显示该行政区域或图斑。

3)空间和属性数据查询与定位。用户选择需要查询图形对象(地类、乡镇区域、村区域),然后查询和编辑该对象的属性信息。如果用户选择的是地类图斑,则系统显示该图斑的属性信息。该图斑的属性主要有:地块编码、位置、所在村、组、地类、面积、规划属性等。

4)空间和属性数据统计与汇总。对乡镇、村行政区域情况或图斑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形成相应的统计报表并进行打印输出。系统中主要统计汇总的报表有:(1)地类情况统计表;(2)变更情况统计表;(3)规划地类面积统计表。

5)土地图斑图形和属性的变更。作为土地规划系统,土地地块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增加或者减少,以及属性的变化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本系统内的此项功能的建立是重中之重。首先系统需要记录和表现这种变化,可以查询变更记录和历史数据。变更采用半自动化方式,图形和属性分开进行,由用户保持图形属性的一致和正确性。用户需要变更数据时,先备份原来的图斑层图形文件(按年份存放)作为图形历史数据。然后用户在Mapinfo系统中修改需要变更的图斑。修改工作有:增加图斑、修改原有图斑、删除图斑。系统提供录入属性变更的界面。可以录入的信息有:变更日期、图斑编号,变更前面积,变更后面积,备注等信息。该信息可供统计查询使用。

4 结论

本项目尝试利用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跨平台和跨数据库技术,建成了网络化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等信息高科技为支撑,逐步实现土地利用信息获取的实时性和标准化,促进了土地利用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永毅,等.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土地利用规划范文6

关键词:景观生态;区域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伴随而来的是人类生存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近年来企业的“三废”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和水污染,土地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资源的严重退化和荒废,且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传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充分将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人地关系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规划在某种程度上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国外,可持续发展已逐步成为各国土地利用规划的主题,土地利用规划越来越多地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重视农业用地的保护[1]。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的学科,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它把人类活动、居住和其他服务设施结合起来,综合地予以考虑,将景观生态理念的实现融入到城乡的规划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区域经济、城乡建设统筹安排、科学规划,使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实现节约资源、降低污染、保护生态等目标[2]。

二、研究对象与内容

1.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60年代的欧洲,它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其研究领域可概括为4个基本方面:①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②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③景观动态,即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④景观规划与管理,即根据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及其相互制约和影响机制,制定景观恢复、保护、建设和管理的计划和规划,确定相应的目标、措施和对策[3]。

2.景观生态理念强调人与整个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维护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和谐关系。景观生态规划模式强调景观空间格局(pattern)对过程(process)的控制和影响,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与安全,以现代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和依据,通过一系列景观生态设计措施营建生态功能、美学功能和游憩功能的良好景观格局,提高自然环境质量,在保持物种多样性的同时,满足人类休闲游乐活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

三、景观生态理念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运用景观生态思想,通过分析土地生态环境现状,通过对土地利用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按照保护优先、兼顾治理的要求,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对策措施,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及可持续利用土地为原则和目标,对土地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不仅将保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土地需求,还保证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土地可持续供给、有效保护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

四、规划中需刻意注重的有关问题

1.规划要有整体观念

在区域范围内,各地区间在资源共享、市场互通、设施互联、环境共保等方面的相互关联密切,因此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要求必须从全局出发,土地利用规划应考虑的是最大层面上的整体协调发展,必须全盘考虑如何提高区域土地资源的总体效益而非部分土地资源的价值增值,通过规划有意识的人为控制和引导,按照一定的时序安排调整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力求构建区域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最佳形态。比如“大泉州”的概念,即:构建以中心城市(市区)为核心,以石狮、晋江、南安市区、惠安县城等为次中心城市,以国道、省道、快速干道为交通纽带,联系连绵分布的众多卫星城镇,形成各个层次紧密互动的城市密集群,迅速扩大泉州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化体系。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以整体规划为基础,要做到区域内产业链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内部利益协调均衡,生态环境治理协同高效。

2.规划要有延续长效性

土地利用规划中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就是既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节约用地,满足城镇经济增长对土地的需要,又要提高公共设施、绿地等用地水平,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比如,把泉州市定位于建成环泉州湾的海湾型山水园林城市,可因地制宜、因土制宜、因时制宜、因需制宜,在开发利用中求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建立生态功能良好的景观格局,增强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达到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保护江河湖海生态环境,确保土地、各种山脉、植被、岸滩、海岛以及海洋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同时强调对历史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区域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精华,以古为鉴,将它们变成发展的动力,这是保护的根本所在。最终目的是为了城市的历史文脉的延续,促进文化、教育和科研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各地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从精神上给予人民以归属感和认同感。

3.规划要注重协调与融洽

在城镇,要突出人与环境和谐的主题,努力营造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相互依存的社区居住环境,完善卫生、医疗保健等设计,以实现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的效果。比如,在构建泉州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同时,要在规划中要整合对古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充分发挥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闽南文化的历史、人文价值。加强维持区域水系流域的生态平衡规划,并规划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保持生物多样性及山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制定加强对水土流失治理、植被恢复、生态修复等的生态规划措施。

五、结语

作为规划的编制者,要高瞻远瞩,不能因为发展而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而是要优化生存空间,使社会、经济、环境都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景观生态的理念,切实转变土地利用和经济增长方式,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因此,在新一轮的规划修编中,设计一基于当地情况的、融入景观生态理念具有可持续性的土地规划方案无疑是实现整个区域发展目标的关键措施之一。它不仅能推进区域经济、生态的健康发展,也为构建区域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空间发展条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