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导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移动通信导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移动通信导论

移动通信导论范文1

【关键词】 移动通信 端对端加密 安全方案

随着我国移动通信进入4G时代,通信需求不断增多。移动通信网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自身安全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况且当下三大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增多,对移动运营商而言,研究和引进新的安全加密技术,保证移动通信业的发展是关键。端对端加密是针对信息传输和接送两端之间进行加密,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安全加密技术。

一、端到端加密的概念及特点

端对端加密是指将信息传输端到接收端的全过程均采用加密技术,这种加密技术具有全面性,无论是任何一段出现问题,都可以保证信息通信安全,因此应用十分广泛。4G网面临的干扰和安全隐患增多,针对新时期的加密技术必须实现全程化,端对端加密采用特殊的秘钥设置,即便是信息在送达接收端之前被截获,也无法获取用户信息。实施端加密以来,4G网的安全投诉现象明显减少,满足了用户需求,并且提高了用户体验。但是,端对端技术目前还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该技术尚处于研究之中,无法完全实现,应得到相关人员的重视,真正实现移动通信系统的端对端加密。

要实现端对端加密,需要采用从传输点到接收点不解密的方式,使整个传输过程受到加密保护。端对端技术亦成为包技术,该技术具有更好的可行性,节约成本,并且效果理想。在设计上,只需要设计统一的不易被破解的秘钥即可,与链路加密和节点加密相比,均具有优势。端对端加密不仅避免了加密中必须同步的问题,还使报文之间的发送具有独立性,也就是其中一个报文出现传输问题,并不影响其他报文,因此使网络更加通畅,通信网所面临的干扰降低。一般单个用户均采用端对端加密方法,但是这种加密方法无法掩盖信息传输端和信息接收端,相应的面临的威胁也是从“两端”引发的。

二、端到端加密的安全方案设计

2.1端到端加密系统的组成

移动通信的端对端加密系统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端到端加密的加密终端、加密专网基站、加密核心网、加密调度机、加密的与密钥分发中心。只有各个部分相互合作才能完成整个加密保护过程。也就是个部分之间存在相互联系。通信专网功能强大,不仅支持点呼、组呼,还可以支持视频信息实时监控功能,因此在端对端加密基础上,采用信息加密过程,使系统的安全性能得以提高。端对端加密终端接收信号后进行解密,完成整个信息传输过程,当然,这一过程也依靠加密网站和加密基站的支持。

2.2各项业务运行模式设计

在上文提到的端对端加密系统组成中,除了信息接收终端自身外,秘钥加密分发中心占据核心位置,其功能的发挥十分重要。针对目前的技术和应用情况,还需对其进行优化处理。端到端加密的密分发简称KDC,主要任务和功能是对秘钥进行分配与管理,保证秘钥的正确设置与信息的顺利传输。采取的加密方式为“三元加密”法,也就是采用三层秘钥的形式对其进行完整的加密。这样任意一层密码被解密后,其他层密码会对其进行更新和重新加密,使信息盗取者无法获得解密密码。此外,要确保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应在整个系统中增加安全秘钥设施,采用加密卡连接方式,使其形成互相加密状态。通过密钥分发中心中的加密卡设定程序,使秘钥记录与加密卡绑定起来。

2.3短彩信业务优化加密

短信和彩信使用者的加密是整个加密中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对接收端和发送端的加密,可以有效的保护使用者的安全隐私。使用者可以建立相应的客户端,并通过客户端向加密密钥分发中心提出申请,实现短彩信的加密功能。通常,端到端加密密钥分发中心会发送两个密钥,分别发送至短彩信的接收方和发出方,发送短信的全过程中不进行解码,并且可以采用层级密码加强密码的安全性。在接收方得到不同的密码后,通过解密方法进行解密。当然这些过程都是移动通信终端后台过程,使用者将第一时间收到短彩信,并且确保自己是唯一的接受者,保证了信息传输安全。

三、总结

总之,我国移动通信业发展迅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与此同时,移动通信传输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对其进行安全防护是必要的,本文探讨了端对端加密技术,该技术在移动通信中具有效果明显,实行方便,成本低等特点,因此应用十分广泛。并且在多个领域有着积极地作用。

笔者对其核心技术的实现进行了分析,其中秘钥加密分发中心和短彩信业务的优化是核心部分。当然,该技术的实现还存在一定的漏洞,需要研究和设计人员进一步对技术要点进行分析,提高其安全系数。

参 考 文 献

[1]李凌,李雪莉,林中,武清芳.TETRA调度台加密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13).

移动通信导论范文2

关键词:3G网络 电子商务 影响

1、 3G与电子商务

1.1 3G的产生

第一代通信系统,是由美国摩托罗拉公司Cooper博士研制成功的,俗称大哥大,它实现了信息传递空间上的极大自由,但是,易掉线、易盗号、噪音大、音质差、盲区多手机体积大等缺点使我们信息交流受到了种种束缚。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GSM全名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中文为全球移动通讯系统,起源于欧洲的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其开发目的是让全球各地可以共同使用一个移动电话网络标准,让用户使用一部手机就能行遍全球。九三年出现通用分组无线业务即GRPS,延长了2G通信网络的生存时间。也为通信系统向第三代平滑过渡做好了准备。随着通信业务的迅猛发展,通信业务量的激增,现有的第二代移动系统在支持全球漫游,频谱利用率以及数据业务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足,移动通信系统经过第一二代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向第三代转化的过程。

3G,即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它结合了语音通信与多媒体通信。其增值服务包括了音乐服务、网页浏览、图像、在线会议以及其他更多的信息服务,在3G不断发展的同时各项业务也将被不断挖掘和成熟。3G完全是通信业和计算机下业务特别是互联网相融合的产物,与第一代和第二代移动通信相比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称呼这类新的移动通信产品为“个人通信器”或者“无线移动终端”。它采用了CDMA和分组交换技术,传输速率可由现有网络如GSM的每秒936kB上升到每秒2M,从而实现随时随地地移动互联网接入,这为更多的应用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3G时代,数据与语音之间,移动与互联网之间将实现充分的互动与结合。

1.2 3G业务覆盖

随着3G升级带来带宽上的飞跃,移动终端从基本通信功能向移动多媒体方向发展,数据业务将日益丰富多彩,移动通讯已经超越“通讯基础设施阶段”,正在从“IT基础设施”向“移动生活基础设施”发展。从国际上看,移动运营商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移动通道”角色,开始利用掌握的相对垄断的用户和网络资源向上游和下游拓展。

3G的业务特点涵盖有以下方面:1.高速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3G下通过高速移动网络的普及,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轻松便捷地登入移动互联网。除了在手机上进行传统的浏览网页,收发邮件,网上购物等,我们也可以进行手机支付,或者随时通过移动网络平台插件以获得城市地图、餐厅、商店折扣等信息。 2. 互动性:3G借助手机终端,携带方便,使用频率高,使人与人之间实现无缝衔接,轻松共享。我们不仅可以实现手机上的SNS社区化,也可以与对方的手机同步分享文件如图片、视频等,我们甚至可以在手机上与商家店铺讨价还价。3. 丰富的多媒体手段: 3G实现了从静止画面到流动画面,从音频到视频的多媒体表现方式。我们可以在手机上欣赏音乐MTV,翻阅带有精美插画的手机杂志,观看电视和在线电影等。我们也可以在手机上实现视频通话,消除距离感,更为人性化。

2、 3G的介入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

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是电子商务活动中组成的三大要素。信息流是核心,物流是保障,而资金流则是实现的手段。三者之间的有效互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模型。电子商务过程中强调了三个点:一是活动要有商业背景、二是网络计算机化,三是规范有序。以上特征贯穿从销售、市场到商业信息、资金管理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任何能加速商务处理过程、减少商务成本、创造商业价值、增加商业机会的活动都应纳入电子商务范畴。而3G技术作为计算机网络化的一大变革在市场经济丰富的商业背景和不断完善的政策法规的促使下必然对电子商务流的整体和部分产生巨大的推动。

2.1 信息服务产生的影响。

3G网络高速无线的特点将使其贯穿到到消费电子和未来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角落,在之前的信息化体系中受着计算机有体积和网络条件的制约,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而随着3G网络的介入和逐渐成熟信息网络的个体性将无限制的扩大,其结果将是促成以信息网络为核心的电子商务活动向着使用面跟广,使用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为商务活动带来更多的机会和附加值。让信息的传递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以往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更多地放在传统互联网上,但随着3G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化应用备受各方关注。针对手机平台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方案也相继推出,3G应用已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应该说3G商用不仅激活了信息服务市场,同时也为设备厂商、内容提供商等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商业机会。3G商用业务的展开,不仅仅是通信技术的革新应用,3G技术也成为了信息化建设中的又一亮点。作为一项全新的技术,它将更深层次地融入到社会应用中去,为商务信息化锦上添花的同时,也在信息化潮流中体现着时代的特色。

2.2 3G的普及对交易支付的影响

3G时代来了,宽带速度越来越快,资费也越来越低,这就解决了移动支付交易过程中网络带宽问题。随着网络的普及,已经有为数众多的人都有在淘宝上购物的经历,虽然手机商城对不少人来说还是个新鲜事,但事实上,移动电子商务是3G时代手机上网用户的最爱。目前90%的日本韩国手机用户都已经习惯在手机上消费,甚至是购买大米、洗衣粉这样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国未来手机购物会有一个高速增长期,用户只要开通手机上网服务,就可以通过手机查询商品信息,并在线支付购买产品。

2.3 对电子商务物流的影响

3G网络技术的日渐成熟和普及,物流对信息化,网络化和集成化的局限性将逐渐的消除和不断发展。以公路物流运输为例,现在国内从事公路物流的企业近100万家,但自有车辆在200辆以上的所占比例极少,在这些物流企业中绝大多数的运营模式是调用社会个体车辆承担它的业务量,所以在运营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十分多,首先个体车辆组织化程度极低,其次大部分的物流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信息化渗透度有限,使得多数的物流企业和物流活动难以满足不断发展的商业化物流需求。而解决这种困境的根本方法是使货主和企业能够对物流企业,运输司机和收货方的有效管理和实现整个物流过程中的信息及时传递共享。在之前的电子商务物流体系中订单发送给承运商后和货物处于运输途中时很难做到时时跟踪管理,只有在少量的物流节点对物流信息进行更新。随着3G网络的普及,手机获得高速的网络支持,集成了成本低廉的手机定位功能可以通过手机很方便的获得地图时时导航功能,并可以将导航信息和各种信息动态的传达到物流管理中心,以及电子商务整个流程的每一个人手中。现阶段3G网络的功能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果:数据采集和查询,可随时随地记录并传输各种形式的数据;安全便捷地接入企业数据库,实现数据前后台无缝整合; 终端小巧,成本低,方便携带;快速、低成本的实现高效移动远程管理;客户电子签名,保障签收的安全性,提高信息录入的准确性。引入3G技术的物流体系将是一个信息高度共享、信息高速更新的体系。

2.4 对电子商务营销的影响

在3G应用中商务营销的发展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可以应用强大的多媒体进行营销,传统的各种多媒体都能在3G网络上得到传播。如手机报纸,手机视频电视,各种多媒体广告,可以为企业的宣传和推广开辟新的途径。在3G网络上各种企业都可以按照各自的特点建立企业主页,通过丰富的主页内容依托3G网络的多媒体优势,展现企业的文化提点,为客户传达企业的理念。

2、3G互动营销。所谓的互动,就是双方互相的动起来。在互动营销中。互动的双方一方是消费者,一方是企业。只有抓住共同利益点,找到巧妙的沟通时机和方法才能将双方紧密的结合起来。

3、通过3G网络开展更有效率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在3G网络上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模块,用户通过3G网络的系统就能随时随地的进行产品参数的查询和咨询。企业在通过网络和客户洽谈的同时就能统计客户的各种数据并通过数据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改良。在手机网络上更可以建立企业的社区,用户在社区中可以随时随地地对企业和产品进行评论。

3、结语

随着3G网络在中国的不断成熟,电子商务在移动化的趋势下将会产生巨大的变革。其中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3G网络的建设及成熟、移动设备的普及及技术的提高、消费者观念的不断转变都为电子商务今后移动化提供了动力。其移动性、及时性、个性化等优势为企业在今后的商业活动中向着更简便、高效、可靠、低成本发展提供了保障。

电子商务在3G网络的带动下的发展模式,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其对电子商务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雷蕾.中国3G业务开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信息系,2009-4.

[4]刘浩鑫.浅谈3G的未来[N].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报,2009-12(Vol29,No12).

[2]黄晓涛.电子商务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

[3]张敏锋,3G时代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现状与发展策略[J].通信管理与技术,2009(03).

移动通信导论范文3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科研项目;项目名称:高职高专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项目编号:12515157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概念的引入,把互联网的应用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络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革命。

物联网概念是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自动标识中心(MIT AutoID Center)提出的。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了一份题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年度报告,正式将“物联网”命名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2009年8月,总理考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明确要求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也就是“感知中国”中心。笔者从微控制器应用到ARM&Linux嵌入式系统,又回归到微控制器的研究教学,亲历近30年国内嵌入式应用的发展历程。下面就物联网工程专业、物联网课程体系和物联网实践3方面介绍国内现阶段的情况,望和大家一起探讨。

在教育部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中,物联网相关专业就有700多所学校申报,最终28家IOT、5家WSN获批,共33所高校。其中70%设在计算机学院。在2011年3月28日又批了第二批27所高校的物联网专业,这样全国现共有62所高校开设物联网专业。

物联网网络架构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组成。计算机学院在物联网技术的网络层和应用层领域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而感知层更多依赖的是软硬件结合的嵌入式系统技术。物联网的传感器接口、RFID读写都涉及嵌入式技术,但实际上新技术含量很少,可看作是一个新袋子。

物联网主要涵盖RFID(>5.5)、无线传感器网络(>8.5)、M2M智能手机(

移动通信导论范文4

粒子滤波算法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种基于粒子滤波的动目标方位跟踪与波束形成算法

基于一维集搜索方法的PD雷达解距离模糊高效算法

一种雷达辐射源识别的规划融合算法

成形QAM信号的小波特性和尺度选取问题研究

二进制移相键控信号信噪比估计研究

一种P3/P4多相码雷达信号参数快速估计方法

基于分段相关的GPS快速捕获系统设计

基于航线布站的双基地雷达分布式干扰研究

“灵巧噪声”干扰对组网雷达定位精度影响分析

非线性调频雷达干扰技术研究

移动通信基站信号对空间侦察系统的干扰分析

基于作战保障的编队电子对抗舰距研究

基于信息价值的多属性群决策方法

数据库“克隆”在设备批量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国防特色院士文库《新体制雷达对抗导论》著作介绍

征订《电子信息对抗技术》

基于小波重排的多项式调频信号分析

去耦合网络增加相邻天线端口的隔离度

QPSK-DS信号中的扩频序列提取技术

干扰下的组网雷达目标跟踪分析

基于四阶累积量和奇异值分解的参数型多径时延估计

对通信信号的时差估计技术

无先验参数条件下直扩信号时差估计研究

基于概率计算的虚假点消除算法研究

一种新的地域通信网关键节点识别方法

投影寻踪算法在辐射源威胁等级判定中的应用

电子信息对抗作战对象的未来发展特点及其对抗体系发展战略研究

复杂电磁环境对电子战作战指挥系统的影响分析

电子对抗系统控制软件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宽带相控阵测向技术研究

蘑菇型EBG微带天线电磁辐射特性分析

空间电荷波传播特性的PIC粒子模拟

低温等离子体激励宽带电磁波信号的实验研究

双机闪烁干扰对防空兵器的作战效能计算方法研究

电磁环境复杂度度量模型研究

2~20GHz宽带倍频器研究

噪声调频信号自相关特性分析

电子支援ESM系统信号处理虚警分析

一种新的雷达辐射源识别方法

荷兰为其护卫舰电子战系统招标

外辐射源定位中的修正增益扩展卡尔曼滤波

基于对流层散射传播的超视距时差定位

短波单站定位中的准抛物电离层参数实时修正

分布式雷达网航迹关联的一种新方法

多传感器融合在探测巡航导弹中的应用

不同维传感器的状态估计技术

有源导弹逼近告警初步技术研究

FMCW SAR的转发式欺骗干扰

S波段4kW超大功率连续波发射机

波音公司完成了沙特机载预警与控制系统(AWACS)飞机的通信设备改造

基于直觉模糊集的辐射源威胁评估方法

雷达抗有源压制性干扰能力评估

炮射投掷式雷达干扰机作战辅助决策研究

基于福克尔-普朗克方程的一阶锁相环跳周模型

移动通信导论范文5

文章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特色与优势,结合哈尔滨华德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特色,对建立柔性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制定多样化培养目标、设置柔性化课程体系、采用个性化教学方式,利用差异化实践教学形式,实现多元化评价体系。推进个性化教育,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柔性化

1引言

近年来,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近30%的新建本科院校大都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所谓应用型有三层含义。一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三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哈尔滨华德学院建校伊始便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所谓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以培养注重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形成的一批与传统本科院校相区别的本科院校,其数量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高等学校,最终落在人才培养上,是适应我国市场需求和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的产物,是对我国传统的以“理论性、学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本科教育改进与突破的结晶[1]。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把通信工程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定为掌握通信与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通信理论、通信系统、通信设备以及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运营和管理能力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2]。我校通信工程专业1997年成立并开始正式招生,2010年确立为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2011年“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被黑龙江省政府评定为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2009年我校与深圳中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与联合办学,共同组建东北三省最早的“3G通信网络综合实训室”,突显了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特色。近年来,该专业以“基础扎实、突出应用”为专业建设的原则,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3G及4G人才为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目标,加强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努力把该专业建设成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良好声誉、特色鲜明的专业[3]。为了能够实现这个目标,我校通信工程专业采用个性自主的柔性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近年来,“柔性化”出现在社会的多个领域内。例如“柔性化管理”、“柔性化生产”等。在教育领域则出现了“柔性化人才培养”,已有相关文章发表[4]。关于“柔性化”没有具体的定义,从物理角度解释,柔是相对刚性而言的一种物体特性,由此想象,柔性化的人才培养应该是采用灵活的、具有特性的方式来培养各类人才。综上所述,选择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更加贴近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特点,可以为应用型本科教育闯出一条新路。本文以通信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根据哈尔滨华德学院的办学宗旨,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形式、质量评价体系六个方面进行改革研究,最终确定适合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3实现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

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安排,以达到柔性化教学的需求。具体情况如下:

3.1根据社会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本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制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通信工程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2011年被评为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根据该学科优势以及校企合作的专业特色,2012年我院重新制定了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该专业对就业岗位群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将目前人才培养目标分为学术型、专业型、综合型三种类型。根据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学时数、教学方法等等。其中学术型定位于善于进行理论研究的学生,他们将学习各种通信技术的前沿理论、能熟练进行理论推导,并且利用Matlab等仿真软件进行理论仿真、能够发表具有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学术型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将来继续考研深造的同学。专业型定位于善于进行硬件电路调试的学生,他们将学习单片机、FPGA等课程,能够独立设计电路,编写相应程序,完成工程电路;专业型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将来进行工程设计的同学。综合型定位于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他们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均衡发展。综合型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学生将来有比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从事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除了专业技能以外,通信工程专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是以上三种类型人才培养目标都必须具备的。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大学一、二年级主修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大三年级主修专业课。因此,我们从学生大学三年级开始,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爱好有选择性地进行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3.2建立柔性化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适应不同用人单位和学习者的要求

哈尔滨华德学院坚持应用型的办学特色,将行业发展趋势及企业的需求作为设置专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依据,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立足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及振兴哈大齐工业走廊,面向全国多种行业培养和输送人才。基于这个办学宗旨,2012年通信工程专业制定了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总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平台构成,如图1所示。第一层是公共基础课平台,由通识教育类课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组成,是学生知识结构的根基。包含如原理、就业指导、计算机实用基础等相关课程。第二层是专业基础课平台,为学生讲授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该平台课程主要包括通信工程导论、模电、数电等课程。第三层是专业课程平台,分为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两个模块:专业课为基本模块,满足一般性的学习需求,包括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专业选修课为扩展模块,适用于专业培养目标的深入学习,包括数字图像处理、卫星通信、DSP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传感技术及应用、信息论、蓝牙技术等。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精简实用,目标明确,弱化过深的理论知识,强化实际应用。其最大的特点是减少了必修课的数量及学时,增大了选修课的数量及学时,进而使学习者有更大的自由选择的空间。例如将旧版的电磁场与电磁波、复变函数、随机信号处理等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全部删掉,而增加了通信工程督导、通信网路施工等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旧版高频电子线路总学时为72学时,新版改为56学时,更侧重于通信系统的高频电子线路的讲解。其次,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将知识按模块进行划分,将知识内容分为主要模块和补充模块,主要模块是该门课程的必讲内容,适用于一般教学进度使用;补充模块将知识点深入及细化,适用于尖子班级学生使用。由于我专业将授课内容以及培养方案进行细化,分为较小的单元,因此学校可以按照合适的方式选择授课内容及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培养,以此适应社会单位的多种需求,这样的柔性化的课程体系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满足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3.3允许个性化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在课程的内容、方法、环境、考核方式方面进行改革,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内容方面,尽可能多的融入学科前沿,支持多种学科交叉,选取贴近工程实际的素材,在专业课讲解的过程中,允许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增添10%左右的相关内容,此内容可不纳入考核范围,以提高学生兴趣为目的。在教学方面改变以往单纯的以老师为主体讲授课程、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模式,采取“全面交流”的教学方法。所谓全面教学分为课上与课下两方面。课上,老师通过设定相应的课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课上,各小组之间与老师交流、探讨知识要点,逐步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下,采取网上交流方式,利用现代通信的便捷工具设立QQ群、微信群等,随时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环境方面,突破传统的课堂模式。一些教学内容可以在实验室上课,比如我专业的“TD_SCDMA移动通信课程”便设在我校“3G移动通信实训室”授课,教师能够理论结合实际,生动直观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对理论知识进行快速消化和吸收,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一些专业课程还可在校企合作的企业现场上课,由企业工程师根据生产实际直接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考核方面,减少评价结果的比例,加大过程考试的比重,真正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例如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课程的成绩比例分配如下:期末考试成绩占30%,实验成绩占20%,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占10%,1个单独完成的工程实训项目占20%,1个自由组队完成的工程实训项目占20%。该考核方式能够准确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4对于各种培养目标,构建突出知识融合与能力培养的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它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突出知识融合与能力的培养[5],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五个模块,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这五个模块的总体培养目标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和对能力的发掘、培养、实现。实验教学模块分为专业基础课实验和专业课实验;其中专业基础课实验包括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数据通信实验等等;专业课实验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及应用实验、移动通信技术实验、现代交换技术实验、光纤通信实验等等。通过实验教学模块能够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程设计分为电子课程设计和通信系统课程设计,电子课程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电子产品设计、调试和参数设定能力;通信系统课程设计能够增强学生对“通信”含义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通信系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分为电子工艺实习和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能够培养学生对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及电子设备调试能力;金工实习能够使学生掌握金属机械加工工艺技术训练技巧。实训包括电子线路CAD培训、通信仿真技术培训、3G与数据通信技能培训、光传输与程控交换培训;电子线路CAD培训使学生掌握电路原理图的设计、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以及电路仿真,提高工科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通信仿真技术培训能使学生掌握数字无线电系统的分层结构及其仿真实现,能通过仿真解决实际通信过程中碰到的基本问题;3G与数据通信技能培训增加学生对目前移动通信及数据通信市场发展的了解,把握移动通信及数据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移动及数据产品的安装、维护所需技能的理论和实践的各类知识点。光传输与程控交换培训使学生掌握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光传输及数字程控交换机产品的安装、维护所需技能的理论和实践的各类知识点,使学生达到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光传输及数字程控交换机产品安装、维护所需技能的认证标准。毕业设计包括工程化毕业设计和大四毕业设计,工程化毕业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学四年级的毕业设计过程能够综合考验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系统设计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对工程设计的认识。

3.5由学生、用人企业以及学校共同做出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评价体系

学生评价主要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设课程内容、教师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体系是否实现个人培养意愿,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挑战自我并超越自我,具有积极向上心态,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校的评价侧重于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学习成绩等,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素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其中学生的专业素养是重点考察方面,专业素养决定了一个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决定了该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尽快适应工作。理想的专业素养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能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做到了上述要求,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才能够游刃有余。企业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在校外实习岗位的工作情况,包括职业道德、工作能力等。其中工作能力是主要考察项目,包括学生的适应岗位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等。

4结论

本文研究了应用型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点,设计了个性自主的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即建立了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柔性化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采取个性化教学方法、设计差异化的实践教学及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以适应新时代下应用型教学的新要求,为社会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和多变性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婷.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5).

[2]邱文成.基于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分析[J].管理创新,2013,(6).

[3]李强.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7,(6).

[4]申亚民.柔性化培养与学生个性自主选择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4,(5).

移动通信导论范文6

关键词: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科学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2003年初,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启动了三项工作:研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发展战略,制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制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教育办学评估方案。将人才培养的规格归纳为下述的三种类型、四个不同的专业方向:科学型(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工程型(包括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和软件工程专业方向)、应用型(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形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四个方向的规范。这四个方向并不包含网络工程方向,因此对于众多高等学校的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应该如何发展,如何规范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1我国高等学校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现状分析

1.1全国分布情况

我国开设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学校很多,以工科类院校为主,还有理科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具体统计如图1所示。我国目前有143所高等学校开设了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其中大学类高校89所,211大学21所,学院类高校54所。从地理分布来看,网络工程专业覆盖全国26个省和直辖市的高校,其中广东省最多有16所高校开设了网络工程本科专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东省对网络人才的需求极大。

1.2培养目标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社会对网络专业学生的需求日益增加,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学校也不断增多,但是由于教育部对网络工程专业没有规定统一的科学规范,因此各高校开设的网络工程专业从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等方面参差不齐,差异较大。我们以21所开设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211高校为研究对象,对其培养目标进行了分析,归纳为两类。

(1) 电子通信邮电类高校

以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大、电子科技大学为代表的电子通信类211高校,他们开设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大多是将通信、网络、计算机相结合,在原有计算机学科基础上,形成软件与硬件结合、网络与通信兼顾的宽口径专业,培养学生具有现代通信基础理论、网络工程和网络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具有较宽的通信系统和网络工程的专业知识,毕业生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均可获得就业机会。

(2) 综合类高校

以国防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及南京理工大学为代表的各综合211高校,开设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大多是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工程应用能力,在原有计算机学科基础上,形成软件与硬件结合、网络与信息兼顾的宽口径专业,培养学生具有网络基础理论、网络管理和网络工程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具有较强的扩展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毕业生能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开发与维护、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实施及开发维护、工程管理、系统分析及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工作。

从这两类培养目标上,我们可以看出,网络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培养一般是和计算机,通信两个专业分不开的,学生在重点学习网络理论的基础上,通信类院校加强了通信理论及应用的培养,而综合院校加强了网络系统设计开发维护及信息处理的培养。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领域。

1.3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

通过分析211各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我们将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按照其主干课程的归属方向分为四类。

(1) 计算机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面向对象技术、计算机网络。

(2) 网络课程:

1) 基础课程:TCP/IP协议原理、网络体系协议、信息与网络安全、Web程序设计、网络互联技术、网络设备原理、分布式系统、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操作系统。

2) 方向课程:

 网络软件开发方向:UNIX与网络程序设计、电子商务平台及核心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多媒体技术、并行与分布计算、网络数据库技术。

 网络规划构建方向(或网络工程方向):网络系统集成、网络管理、网络工程与组网技术、网络规划与设计、综智能合布线、光纤通信技术。

 网络安全方向:计算机密码学、PKI技术及应用、网络攻防技术、网络安全应急响应、信息对抗技术、安全策略部署与实施。

 无线通信方向:移动通信、无线网络、移动计算、企业计算环境、网格计算、移动程序设计。

(3) 通信课程:通信概论、现代通信原理、通信软件设计、实时通信系统设计、程控交换原理、信息论与编码、多媒体通信技术。

(4) 电子课程:数字信号处理、脉冲与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可编程ASIC设计技术、电路与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DSP技术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

2网络工程专业科学规范的探讨

2.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通信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通信系统及应用知识,基本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实践技能,并具备良好外语运用能力的网络专业高级专门人才。

2.2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

各专业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都是和其培养目标想对应的,根据前面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不同高校对网络工程的教育培养侧重面不同,但是所有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都可以归属在四个方向上,即网络软件开发,网络规划构建,网络安全和无线通信。这四个方向涵盖了网络工程的各个方面,因此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的规范应该涵盖这四个方向,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核心课程应该覆盖知识体系中的全部核心单元及部分选修知识单元。同时,各高校可选择一些选修知识单元、反映学科前沿和反映学校特色的知识单元放入选修课程中。

(1) 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

借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总体框架,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由普通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三大部分构成:

普通教育:①人文社会科学,②自然科学,③经济管理,④外语,⑤体育,⑥实践训练等。

专业教育:①本学科基础,②本学科专业,③专业实践训练等。

综合教育:①思想教育,②学术与科技活动,③文艺活动,④体育活动,⑤自选活动等知识体系。

对于以上三部分内容,我们侧重讨论专业教育的内容:它由专业知识体系与对应的课程设置两部分组成,下面分别介绍。

(2) 知识体系

网络工程本科专业方向知识体系划分为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我们仅探讨知识领域部分。知识领域代表一个特定的学科子领域。每个领域由英文的缩写词表示,为了与计算机专业方向的知识领域相区别,加上前缀NE-。

NE-RS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NE-NT网络原理

NE-SD网络系统集成

NE-NS网络操作系统

NE-PF程序设计基础

NE-SP社会与职业问题

NE-PA协议分析

NE-NS网络安全

NE-MC移动通信

NE-NI网络互联

NE-PD并行与分布计算

NE-DS分布式系统

NE-NM网络管理

NE-MC移动计算

(3) 课程设置

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主干课程、高级课程三个层次。

基础课程: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等。

主干课程:TCP/IP协议原理、网络体系协议、信息与网络安全、网络互联技术、网络设备原理、分布式系统、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数据库、社会与职业问题等。

高级课程:按照不同方向,可以对应选择相应课程,也可以是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实践性课程。

3结束语

本文对我国开设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各高校进行了归类分析,以211高等学校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情况为对象,对网络工程专业的科学规范化进行了探讨,为高校新开专业提供一定的帮助,并为未来网络工程专业的规范化制订提供一些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