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人才培养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人才培养案例范文1
摘要:企业档案是企业行为活动的真实纪录,是企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依据。企业档案管理具有保存企业文化遗产、传播企业知识等功能,对企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档案人才培养
1 概述
国家没有档案的管理,国家的历史就是一片空白,企业没有档案管理,企业的历史就是一片空白。如此显而易见的重要性,作为企业就更应该多重视企业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有关资料表明,目前企业的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足1%,由此可见,档案管理的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尤为严峻,企业档案管理人才现状不容乐观。
2 企业档案管理人才现状
2.1 企业档案人才队伍思想认识落后。首先,部分档案人员对自身从事的档案工作认识不足,对档案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性,更不愿意对档案知识和工作方式进行再学习和深入思考,只愿安于现状的状态造成档案部门人才队伍整体思想认识的落后。其次,部分企业只看到眼前的生产利益和短期效益,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由此导致企业对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存在偏见。档案管理人员因此也轻视档案工作,导致档案人才缺乏创新精神,对档案知识、企业知识缺乏学习热情。
2.2 企业档案人才队伍不健全。首先,企业档案管理人才配备不完整。企业为了压缩人力和成本,往往压缩管理人员数量,有时候会从其他部门临时抽调,这样也会造成档案管理人才的不稳定。其次,由于档案人才队伍不健全,造成的后果是一旦档案管理人员离开本职,就会造成工作脱节,致使档案管理工作不能正常进行。
2.3 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工作单一,缺乏研究与创新。
首先,很多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还简单的停留在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类,档案管理人员因此也轻视档案工作,长年累月的按部就班工作使得他们产生思想惰性,缺乏对工作探索,缺乏对业务的精益求精。虽然工作还依旧进行,但其弊端也日渐显露。工作量日益渐增但没有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其次,没有形成适合本单位自己的一套档案管理细则,这就需要本企业档案管理人才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来摸索、探索和研究。
3 企业档案管理人才的再培养
基于企业档案管理人才现状,必须建立起一套档案管理人才培养机制。
3.1 首先配备责任心强,懂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只有这样,人才建设和人才培养才有一个好的开始。档案工作专业性很强,档案管理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丰富的专业知识,不断给大脑充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
3.2 从实际出发,按照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虽然我们的工作只是每天和文件在打交道,但是如果我们深挖潜能,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寻找适合我们企业的档案管理路径,这样既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又能使我们企业的档案管理水平提升到一定高度。这就需要我们大家集思广益,经常性的组织档案管理人员积极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档案管理创新活动,开展档案管理创新知识竞赛,把竞争意识引入到档案管理创新实践,使大家在竞赛活动中各显身手,各尽其能,激发档案管理的创新热情,丰富档案管理的创新形式。
3.3 光说不练假把式,把想法和点子付诸行动,并设立奖励措施。只有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把他们在工作中的创新意识转化为档案管理的创新成果,这才达到了我们人才培养的效果。
3.4 档案工作与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要想把档案工作做好做细,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档案工作者不断的加强学习,学习理论知识、学习实践的本领。随着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和发展,传统的工作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化企业档案管理的要求,对于专业化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的需求越发迫切。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更新业务知识,努力掌握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开创档案服务与发展的新局面。
3.5 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加强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3.6 引进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调整和充实专业技术队伍,为事业的发展储备后备人才。
3.7 建立和完善用人机制,畅通人才的晋升渠道,通过竞争上岗等方式选拔工作成绩突出的人才。实践证明,企业档案管理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忽视它就不能高水平的推动工作大发展。
3.8 做好同类企业之间的经验交流,不定期的进行互相学习,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3.9 领导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加大档案管理工作力度,让员工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在企业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
4 结语
企业档案就是这个企业的一部史书,企业档案管理就是书写这部史书的过程,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就是企业的史学家,就是企业的“司马迁”。如何把企业这部史书写好,就在于培养具有高水平的企业档案管理才能和素质的人才,当然,人才也不是与生俱来,也要经过培养,选拔。企业要在培养档案管理人才方面下功夫,让档案管理人才用它们的才能和品质书写和记载企业的发展经历,让企业的各项工作能从企业档案中获得最大化价值,更大限度的服务于企业。
参考文献:
[1]王缨.谈新时期企业档案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山东煤炭科技,2008(02).
企业人才培养案例范文2
[关键词]竞争情报(CI) 人才培养 研究生学位教育 情报学
[分类号]G350 G643
1 引 言
竞争情报(compefitive Intelligence,简称CI)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与研究。它是借用多种信息源对竞争对手的综合信息进行动态且有目标性的搜集与萃取,是在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背景下进行的调研决策活动。
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对抗逐渐演变为对竞争情报的获取。全球500强企业中,90%的企业建立有竞争情报系统,几乎所有企业都设有专业部门负责竞争情报的研究。定标比超、反求工程等竞争情报方法越来越受到企业高层的重视,并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竞争情报的获取、研究与运用离不开一支素质优良的CI人才,其作用具体表现在:
搜集并研究竞争情报信息源。如跟踪技术变化、监测主要客户的动向、预期现有竞争对手的行动、发现新的或潜在的竞争对手等,需要获取大量竞争对手的信息,在占有大量信息源的基础上,对所获信息运用竞争情报分析方法(如反求工程、SWOT、五力模型等)进行研究,获取较为明确的目标信息。
分析企业竞争环境,充当决策支持。如进行商业环境监测,了解影响公司业务的政策及法规的变化、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竞争方式决策、生产决策、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决策,开发新市场和技术开发决策等。
开发并维护竞争情报系统。竞争情报系统在全球500强企业中占据有重要的位置,我国近年来也开发了一些竞争情报系统,譬如百度开发的CIS系统等。竞争情报人员作为获取企业内外一线信息的专业人员,其公司的CIS系统由其来实现动态监测与管理。
由此看出,优秀竞争情报人才对企业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
2 我国CI人才培养的现状、特点及问题
国内的竞争情报学位教育以信息管理类院系为主体,以培养研究生层次为主。竞争情报作为情报学专业下面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内容与情报学的相关领域密切相联。表1是我国设有情报学硕士点并开设竞争情报这一研究方向的高等教育机构。
结合表1分析可知,我国CI人才培养呈现出以下特点:
其一,CI人才培养机构相当匮乏。截至2007年5月18日,我国累计建有普通高等院校1909所,而培养CI人才的高校仅有21所(研究所除外),占全国普通高校的1.1%。这说明CI人才培养尚未引起高等院校的足够重视。竞争情报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从理论、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自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其标志是SCIP(Societyof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rofessionals)于1986年在美国华盛顿的成立,我国首篇公开发表有关竞争情报的学术论文见于1989年,随后于1994年成立了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从发展之初至今,竞争情报已有近20年的研究历史。与学术组织与研究的繁荣相比,CI人才的培养在规模上显得十分贫脊。
从研究机构的背景来看,培养CI人才的高等院校占21所,研究所占3所,两者之比为7:1。这说明高等院校是我国CI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从高等院校的性质来看,培养CI人才的单位基本上来自于“211工程”重点院校或地方(省属、直辖市)重点大学,一般普通高校仅有1所(青岛科技大学)。
其二,CI人才培养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由图1可知,华东地区是CI人才培养最富集的地区,计10所,紧随其后的是华北地区(7所)和华中地区(3所)。三者之和占CI人才培养的84%(见图1)。我国东北地区、华南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在a人才培养上则相当稀缺,其培养单位总量不足1/5。从具体城市的分布来看,排在前四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4所)、上海(4所)、天津(2所)和武汉(2所),其他地区均在1所(包括1所)以下。
由此观之,竞争情报发展较快的地区一般是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些地区一方面经济比较发达,显示了竞争情报作为生产力在企业中推广和利用的价值;另一方面,该地区文化底蕴较为深厚,高校云集,学科之间相互促进。可以预测,随着信息化步伐在“十一五”期间的持续推进,上述地区的竞争情报教育将会出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反观国内经济比较发达的华南地区,竞争情报教育发展状况明显趋缓,这表明该地区的企业单位尚未意识到竞争情报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该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对竞争情报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稍显落后,但更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发展竞争情报学科,以此来推动该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特别是以重庆、成都为西部经济文化龙头的地区应优先发展起来,从而影响和带动其他欠发达地区竞争情报学科的发展。
其三,企业竞争情报研究是培养机构的研究热点。从研究方向的内容上分析,竞争情报不仅与行业部门相结合,譬如企业竞争情报、农业竞争情报、医药竞争情报等;还有与情报学相关研究领域的紧密结合。如面向企业管理的结合,商情分析与竞争情报、竞争情报与管理咨询等的结合,见表2。
上述培养单位中,面向企业竞争情报的研究或者以“竞争情报”为独立研究方向的单位共计12所,占到总量的1/2还多。这表明企业竞争情报方向的人才培养是培养机构的重点;其次是竞争情报与情报学相关领域的结合;面向特定行业的CI人才培养则相当稀缺,其研究方向分别是农业竞争情报与医药竞争情报。
近年来,企业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作为面向系统工程部门的“信息系统与竞争情报”培养方向(见表2)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目前仅有南开大学一所高校开设了此研究方向。因此,在此方面相对成熟的竞争情报机构可有意识地开展这一研究方向进行研究。
我国CI人才培养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呈现出较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1 CI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目前,我国企业对竞争情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高达10万人,而事实上情报学专业的研究生进入企业单位从事竞争情报这一工作岗位却微乎共微。CI人才的缺口主要由社会培训机构来完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等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不甚明确,培养的CI人才未能较好地满足企业对CI人才的需求。上述培养机构中,尽管有12家单位其研究方向定位为企业竞争情报,但是从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来衡量都无法适
应市场的需求。譬如,课程上培养机构仍按照情报学本身来设置,侧重信息的处理加工等理论层面,未能凸显竞争情报所面向的企业化应用特征。
2.2 CI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我国CI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是课堂授课,辅以相关竞争情报科研课题。调研发现,在教学方式上理论化倾向较为突出,缺少实地调查、案例教学等实践性较强的培养方式。竞争情报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面向企业主战场的学科,应充分与企业的需求及实践相结合,而不能仅停留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的层面上。
2.3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笔者调研发现,在正在开展竞争情报学位教育的机构中,其课程设置凸显CI人才特色定位的高校仅有两所――武汉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上述机构不仅设置了“竞争情报研究”课,还开设了与竞争情报密切相关的课程。其中,武汉大学开设了“国际经济信息研究”、“信息市场营销研究”、“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企业管理咨询”等选修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则开设了“竞争情报系统”,“等课程,而其他教育机构仅设置了“竞争情报研究”一门课程,其他课程则基本上是面向情报学本身的,如“信息分析与决策”,这与竞争情报与不同行业相结合的实际不相符合。很明显,若要与不同行业领域相结合,其课程设置理应有所侧重。
2.4 教学缺乏案例支撑
CI人才培养应重视案例教学。综观我国竞争情报的研究现状,将竞争情报应用于社会及企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却相当匮乏。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我国企业长期以来未广泛开展竞争情报活动,尚未形成竞争情报分析方法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运用的意识,以致缺乏案例积累的先决条件。企业对竞争情报的关注与重视还是近五年内的事情;另一方面,一直以来,我国竞争情报培养机构对案例教学处于相对漠视的状态,从而淡化了竞争情报案例在社会以及企业中所造成的积极影响。
2.5 职业资格认证模糊不清
2004年,信息产业部批准设立了“国家信息分析师――CIA认证项目。这是我国推出的首个国家级竞争情报职业资格认证。另外还有其它多种有关竞争情报的职业资格认证,可谓五花八门。与CIA相比较,这些认证大部分是由培训机构自身为社会企事业单位培训人员量身订做的,缺乏一定的权威性。各种杂乱的职业认证充斥于CI人才市场,严重干扰了人们对CI人才认证的认识,一套论证科学、统一管理的CI人才认证体系亟待建立。
3 关于我国CI人才培养发展方向的几点思考
3.1 拓宽CI人才培养渠道
综观对表1的分析及针对我国竞争情报培养机构十分匮乏、地区分布极端不平衡的状况,笔者认为,应加强竞争情报培养机构建设。我国竞争情报的人才缺口近10万,随着信息化的推进,这一数目将会继续扩大,而每年培养的学位教育CI人才仅有几十名。因此,努力拓宽CI人才的培养渠道是当务之急。笔者建议,可尝试在现有经济管理类院系所属的机构(尤其是综合办学条件较好的高校)先行试点,增设竞争情报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此外,可积极探索校内与社会培养机构CI人才的合作试点。
3.2 构建层次化的CI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我国竞争情报的人才培养基本上由信息管理类院系(一部分设在高校图书馆)来完成,在培养目标上基本上是“一刀切”,即按照情报学人才的培养来设置竞争情报学科。
然而,竞争情报本身又是一门实观性较强的学科,其面向的主要行业是企业单位;其次是图书情报机构,农业信息部门,医药信息部门等各种特定的公益性机构。从已设有竞争情报学科点的机构来看,其研究方向有面向企业的、农业的、医药的和图书情报的等(见表2)。
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建立层次化的CI人才培养体系,不同的方向其培养目标及侧重点应区别设置。以面向企业的CI人才培养为例,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一整套的体系构建应体现面向企业化的特点:课程设置上加强企业管理方面的课程;培养方式上力求在理论的基础上与企业紧密结合,加强案例教学等。
3.3 教学方式多样化
自2004年以来,竞争情报逐渐受到各企事业单位的关注,与此同时,信息产业部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CI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如设立“国家信息分析师”认证制度等。在此背景下,我国竞争情报教育机构仍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在实践性与应用性的教学方法上十分欠缺,其教学方式急需由单一的课堂讲授转向“理论传授――企业实践――理论升华”的立体化教学方式。具体操作层面,可采取以本校师资为主,社会机构合作办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社会机构在人才培养上侧重于运用实地调查、实践报告、案例教学等,其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强调应用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此外,还可尝试院系之间交叉教学的新模式,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教师与学科资源。如信息管理类院系与经济管理类院系的交叉互动,加强对企业管理,竞争战略等方面的合作教学,经济管理类院系本身又具有案例教学的传统,在此方面存在广泛合作交流的基础,共同探索培养CI人才的新途径。
3.4 课程设置导向化
CI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课程。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上一般采取学分制,其课程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前两者是本专业所要求的基础内容,竞争情报作为一个研究方向,笔者认为,不同选修方向应采取不同的课程设置。
当前我国竞争情报研究方向下有多种面向不同行业的子方向,结合竞争情报教育培养目标多层次以及不同行业的实际,在课程设置上可依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选修课(见表3),体现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和课程设置的导向性,为CI人才提供知识库保证。
3.5 强化案例库的构建与应用
当前,案例库的构建与应用势在必行,可从三个层面展开:其一,利用竞争情报协会和培训机构的力量,组织人员对案例库进行构建;其二,竞争情报学位教育机构与企业(如海尔、百度等)合作,开展案例库建设;其三,企业自身加强案例库建设,总结竞争情报实战经验,建设跨行业、多背景的竞争情报案例。
构建案例库后出版竞争情报案例指南。在此基础上,企业可开发建立竞争情报案例系统,供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运用。与此同时,也丰富了CI案例在教育教学上的选择与应用,从而提高我国CI案例教学的水平。
不仅如此,在建设并运用本土化案例的同时,积极研究并出版国外竞争情报案例库。藉此开拓竞争情报案例教学的垒球化视野,培养并提升我国CI人才的区域化竞争能力与国际化适应能力。
企业人才培养案例范文3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模具专业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1955年建校,是山东省乃至全国较早的公立职业院校之一。2013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山东省级特色专业,被列为山东省第一批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专业。为解决校企合作不全面、工学结合不深入、毕业生职业素养与岗位需求有较大差距的问题,提出了“双贯穿、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成果。
一、研究背景
1.行业需求
模具是工业生产中极其重要的特殊基础工艺装备,由于使用模具批量生产的制件具有高生产效率、高一致性、低耗能耗材的特点,以及有较高的精度和复杂程度,越来越得到国民经济各工业生产部门的重视,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的各个领域。我国模具工业发展迅速,现有模具制造企业约30000家,并且以每年10%-15%的速度快速增长,模具生产年产值已达1500亿元。随着我国模具工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在模具设计、生产制造、装配调试与维修等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毕业生成为模具企业急需的优质人才。
2.存在的问题
调研表明,在模具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校企合作力度不大。目前校企合作多停留在企业参观、专业技术人员定期讲座、校外顶岗实习等层面,在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建设、生产性实训等方面的合作有所欠缺,校企合作没有深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较低。人才培养模式大多重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忽略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导致学生踏入社会后表现出适应能力差、职业素养低等特点。
(3)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需进一步优化。传统的制造类专业课程设置,以设计、制造原理知识与操作技能为主体,学科性强,与目前模具设计、模具制造等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不完全吻合。
(4)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关联性差,缺乏载体一致性。专业核心课程中普遍采用项目化案例教学模式,但不同课程案例中的载体各有不同,缺乏贯穿各门核心课程的统一案例。
(5)实习教学管理缺乏统一规范。实习教学还处于粗放型管理阶段,虽出台各种教学管理规定,但落实情况较差,缺乏标准的评价体系。
二、研究思路与模式内涵
1.研究思路
以政府指导、行业主导、企业参与、学院主体四方互动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合作双平台为基础,以推进深度校企合作、强化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为主线,从课程体系重构、核心课程改革、实训管理模式创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搭建等方面入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模式内涵
“双贯穿”是指将“校企合作”和“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作为两条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四对接”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教学管理与企业管理对接。
三、“双贯穿、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三位一体”职业素养培养融入“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关要求,把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作为改革的基本原则,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笔者学校将“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一条主线,通过构建职业素养课程教学、第二课堂活动、专业技能培养“三位一体”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将“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Y合模具行业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符合职业能力需求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职业素养课程教学主要是通过素质教育平台中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课程、职业素质拓展模块、人文素养拓展模块实施。其中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课程被列为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课程安排上和专业课程统一排课、统一要求、统一管理。编写了符合专业要求的职业素养、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校本教材。第二课堂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展开,主要包括知名企业参观活动、劳模进课堂活动等,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提高专业认知,培养职业精神,掌握学习方法。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是通过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实施的,重点加强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
2.“案例贯通”式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在“双平台”的指导下,结合模具行业生产流程化的特点,将工业产品生产流程中的环节与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程相对应,实现生产流程与课程体系的对接。选取流程中注塑产品分析、产品数字化建模、模具数字化设计、模具加工工艺编制、模具加工制造等重点环节,对重点环节对应的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CAD/CAM(UG)、模具数字化设计、模具制造工艺、模具数控加工技术5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开发。
核心课程的开发选取了企业中的真实典型工作载体作为案例,将统一载体贯通于各门核心课程中,进行基于生产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案例贯通”式专业核心课程开发模型有三个维度,分别是制品的生产流程(对应的核心课程组)、流程中每个环节(单门课程)的工作过程以及载体(三个及以上)。制品的生产流程是由各个重点生产环节组成的,每个生产环节对应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每个环节的工作过程又是由若干任务组成的。将各个环节串联起来的是典型案例(载体),载体的数量要三个及以上,并且难度或复杂程度逐步增强。
3.建设“虚、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加快教学信息化步伐
为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采用“互联网+”及“虚拟现实+”等先进的技术理念和手段,开发了新一代的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与山东精创模具有限公司等4家模具企业、浙大旭日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教学资源,与实际生产高度对接,形成了院校、生产企业、资源制作公司“三位一体”的协调开发模式。
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基于模具生产过程,构建新一代虚拟仿真软件,配套理论课程资源库,并配合专业实训室,形成了“虚、理、实”一体化第四代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虚拟实训采用虚拟仿真软件,在虚拟样机上模拟完成虚拟实训,并对操作过程进行自动化监控和评价,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实物实训。理论教学采用微课、课程资源包等完成理论知识点的教学。实物实训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在实训室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在实训过程中,可使用虚拟仿真软件进行同步演示指导。
4.实习教学实施“7S”管理对接企业制度
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在“5S”基础上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增添了“安全”和“节约”两项内容,建成了一套以《实习教学7S管理实施细则》为核心的规章制度。通过“7S”管理的周考核机制,严格规范了师生行为,实现了学校管理制度与企业规章制度的无缝对接,营造了良好的职场氛围。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经三年建设,笔者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及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专业的社会影响等均有了显著提升,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一是人才培养质量高,就业率逐年增长。通过三年的建设工作,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师资水平和实践教学条件获得大幅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二是企业认可度高,社会评价好。组织对毕业生进行回访,覆盖10%的毕业生。通过回访与企业建立起了良好联系,及时了解企业对模具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所到企业普遍认为学校毕业生“理论知识扎实、操作技能过硬,创新意识较强”。
三是职业素养显著提高,毕业生评价好。较高的职业素养使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企业工作岗位,获得企业认可。W生普遍认为在校期间实践技能训练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情况很接近,毕业后的工作得心应手,专业知识、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得到充分发挥。
五、小结
企业人才培养案例范文4
关键词:新商科;投资学;人才培养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新金融业态具备了更大的服务群体规模。在整个新商业领域中对投资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得以不断增加,这也进一步改变了该领域的人才需求结构。金融行业对投资学专业人才的能力水平也有所提升,这也促使投资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成复合型、专业化与创新思维,高校作为培养投资学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对新商科背景下的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探索,也已成为适应时展的必然需求。
一、应用型高校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商科模式
(一)新商科背景下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的内涵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就需要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来作为制度保障,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则应包括具体的运作模式以及组织体系。就国外其他国家的人才培养情况来看,在新商科背景下,对是投资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及定位主要侧重于微观领域,也就是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而通过分析其课程设置情况,可以了解到商学院在对投资学专业所开设的核心课程是以两大原来作为依据的,首先需要明确投资学专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需要肩负起哪些职责和义务,其次是企业在对投资学专业人才进行招聘时所提供的实际岗位,对该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提出了哪些要求。比如侧重于在金融市场中进行大量实践,或是和微观企业建立非常密切的联系密切、对国际性公司进行财务管理等。事实上,新商科教育模式最初是由美国所开创的,由于该教育模式的相关理论及实践教学进行了有机结合能够突显其模式先进性,这使其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诸多商学院进行纷纷效仿。以美国哈佛商学院为例,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课程的安排是每天上午三节课,课时80分钟左右,通常还要设置单独的案例来进行分析。而对于学生来说,为了能够对该案例进行独立完成,往往要收集与该案例相关的大量资料,以便于采取学习小组的方式来开展集中讨论,然后共同在课堂上针对该案例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由此可见,虽然课堂上课的时间是相对有限的,不过学生们却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必要的预习与完成课后作业,对一个案例进行学习所花费的时间往往要达到13个小时至18个小时左右,并且学生每年需要学习的案例数量更是超过400个以上,之所以会有这些案例,是因为美国具有非常发达的商业投资环境。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以此对投资学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既可使整个国家的高等金融教育得以更快的发展,而且也能为国家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国外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在投资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将产业需求作为导向,并将行业实践作为基础,这样才能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符的应用型投资学专业人才,而这也是国家高等教育进行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构建新型商业模式过程中,互联网是不可或缺的,而新商业模式也将呈现出以新技术、新智能和新能源为重要载体,其驱动力量也将包括知识、智慧和数据,这样的新商业模式必将兴起,与此同时,人文、商业以及技术方面也将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并且新型的商业文明也将展现出更加鲜明的主体特征与生态环境。由此可见,在新商科背景下,本科院校需要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主体,并且需要与新商业发展相适应,以此制定出新商科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向,使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内涵特征应体现出其应用性、特色性、实践性与技术性,进而使新商科背景下的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商科特色。
(二)应用型投资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在传统商科中,较为典型的代表之一便是投资学,对于投资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而言,需要侧重其职业能力导向,也就是对某个固定职业方向的专业化人才进行培养,例如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的从业人员。现阶段,在就业市场中的主流依旧还是传统商科。而新商科则是知识与技能进行相互融合的一种行业的全新趋势,比如私人投资顾问、财731富管理等,对于新商科而言,其强调行业特质,同时对学生的培养也关注于其职业发展技能,而学生则可结合自身的爱好及兴趣来选择就业方向。由此可见,新商科模式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新商科对投资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是为了更好地为传统市场的产业升级提供服务、力求对新兴市场中存在的主要供需矛盾进行解决。近年来,我国金融产业的快速升级,科学技术的大范围应用,使得不同产业之间的边界变得逐渐模糊,而多产业之间的融合也已逐渐成为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通过产业融合可使新兴产业得以催生出来,进而加快产业间产品与技术的融合速度,同时对从业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投资学专业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财经类的本科专业,对新商科职业化以及行业化转型所带来的契机进行准确把握,也成为我国开展教育改革中的关键所在。
二、新商科背景下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一专多能”的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在新商科背景下,对投资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要确保其专业基础牢固以外,还要能够对外部环境变化进行有效适应,使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为了实现该过程,便应该由学校、企业和教育服务机构共同合作,以此对相应的合作平台进行搭建,利用平台来实现对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的高效共享,进而使商科教育生态得到共建,推动我国教育改革进程。在深度合作方面应主要集中在联合师资培养、联合实施教学、联合设备投入以及联合课程开发等,以使实践教学平台乃至课程体系得到共建。通过该种人才培养模式,使其在培养过程中将行业应用能力作为主线,使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得到不断的优化,进而使投资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群以及实践课程群凝练出更加鲜明的发展特色。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动态化调整机制进行建立,以使整个行业、企业乃至社会的需求得到完整而全面的体现,使为更多的投资学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新商业。
(二)打造“双新+服务+双创”的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
在新商科背景下,对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对其理论教学课程的设置进行优化,以此打造对应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实践课程体系,增加实验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据的比重。强化投资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一方面在学生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中实践教学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要有一个充分而全面的认识,力求加快学校的教学改革进程,使其具有更加鲜明的办学特色,从思想上彻底根除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观念。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需要加快建设实验室、大学生科技创新园、实习基地等。此外,还要对投资学专业学生进行案例教学,对教学资源库建设进行不断完善,使更多的案例能够存储到资源库中,以此更好共享实践教学成果。
(三)加强校企合作
在新商科背景下,对投资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紧密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可使人才得到企业和高校的联合培养,并且对投资学专业的师资结构优化也具有很大助益,所以应将校企合作作为新商科背景下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得以顺利实现的关键所在。通过校企合作,能够使短期的人才刚性需求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双导师培养制度进行建立,也就是“一师一企”,通过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共同培养,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来提高投资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效率。在实施过程中,专业人员应由企业和高校共同派驻,并对实习基地导师制进行制定。由企业向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以便于学校能够对投资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调整,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能够满足市场所需。
(四)加大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
在新商科背景下,对投资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还要搭建一个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圈,该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圈应具有系统联动特点,这样有助于对多部门间的协调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使多个部门能够共同参与到投资学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培养中。此外,还要对校内教育资源进行大力开发,使校内数字化教学资源更加趋向于学生自身的学习理念。在教育资源开发中,应重视立体型资源的建设,即教育资源不仅包含有传统的文本类资源,还包含图形图像、三维动画、微课、音视频等。通过对校内教育资源进行丰富,能够使学生具备更加强烈的学习兴趣,进而增强其学习自主性。
三、结语
企业人才培养案例范文5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营销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6.015
Study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 Outstanding
Market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
LUO Sheng, LUO Zhenkun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Guangxi 530003)
Abstract Marketing personnel training is always applied busines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headache problem, on the one hand the strong market demand, the other companies in our delivery of quality marketing talent veiled criticism, most marketing graduates not really understand and apply core marketing theories and tools to create value for the enterprise, is as simple to use marketing executives, therefore, to explore the local application - oriented universities high level marketing training model is imminent, especially systematic pattern design, operational sex has high research value.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 market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l
1 营销人才培养现状及意义
1.1 国内外研究
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最早成长于美国,现在欧美的市场营销教育仍领先于其他国家,其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强调必须与市场挂钩。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共同点是从来不注重学生分数的高低,而只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市场的需求其代表性的人才培养方法主要包括:(1)案例教学法:通过课堂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计算机辅助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市场瞬息万变的各种因素,让学生在复杂的模拟情景下,应用所学是知识,进行战略、财务、销售、物流供应等方面的合理决策,高度仿真地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
近年来,国内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逐步从“重理论、轻实践”过渡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解决实践能力不足、综合能力不全面的问题,各高校都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是人才培养思路和模式。大致可以分为文科类高校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工类高校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1)文科类高校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在文科类高校中,北京大学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设置通用公选课,强调拓宽基础、沟通文理、促进不同学科的融合,学生在二年级才进行专业分流,这为学生后续的深造和社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强调实践,在课程设置中,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模拟实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等。
复旦大学在营销人才培养上,强调“宽厚基础+实践+全球视野+创新意识”,拓宽专业口径,实施通用知识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文科类高校营销人才培养,依托其文化底蕴优势,强调宽厚基础,人文精神,其培养的营销人才,在文案能力、文化修养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2)理工类高校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在工科类高校中,以南京大学为例,强调培养“综合性营销人才”,要求掌握扎实的现代管理、营销理论和方法、熟悉计算机操作技能、精通外语。并强调思想修养和政策法规方面的学习。在办学模式上,侧重跨专业选课和“产学研结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背景和动手实践能力。工科类高校营销人才的培养,都依托雄厚的理科专业基础,开展具有研究能力的营销人才培养,弥补了文科类高校数理分析偏弱的缺陷,培养的学生在市场调查和分析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综上所述,国内高校都充分发挥其优势和特点,对营销人才进行针对性的培养,都强调了“综合知识背景+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缺乏对卓越营销人才模式全面推动因素的系统思考,其不足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缺少对学校配套机制的研究;(2)极少涉及对两栖型教师团队培养的研究;(3)缺少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路径的系统研究。因此,目前各高校提出的人营销人才模式,由于缺乏全面、系统的思考,没用形成系统中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实施过程中会出现种种问题,实施效果不佳,可复制性也不强。 1.2 研究意义
从地方性财经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系统地构建卓越营销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对该模式里面的每个子系统、构成要素进行详细的研究、执行详细的实施方案,使该模式具有可操作、可复制性,为各高校卓越营销人才培养提供一种可行的参考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2.1 理论意义
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营销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种参考范式和方法论。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和项目组成员多年从事企业实践、营销人才培养的经验总结和提炼,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操作思路,将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营销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种参考范式和方法论。
1.2.2 实际意义
(1)促进高校就业和提高企业经营效率。通过结合社会需要,以企业为实践载体,加强实战能力的培养,达到企业用人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校企营销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问题,同时促进高校就业和提高企业经营效率。(2)降低企业用人风险和成本。卓越营销人才知识体系的规划和培养,把目前很多需要企业进行培训(比如职业道德、实战技能等)的项目,前置在学生的大学生涯完成,将极大地缩短毕业生在企业的适应时间,大大降低企 业的用人风险和成本。(3)打造两栖型教师团队及为企业提供智力贡献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教师队伍的理论功底将会在企业得到锻炼和发挥,既打造了两栖型教师团队,同时,教师团队也通过自己的智力贡献,直接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或启迪企业的发展思维,推动企业直接提升经济效益或者完成企业的战略升级。
2 应用型本科院校营销人才培养的现状
2.1 营销类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卓越营销人才的缺口巨大
营销类人才为我国10大紧缺人才之一,随着我国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对营销专业人才的整体需求将会持续增加,特别是对复合型的卓越营销人才的需求缺口更是巨大。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一方面,部分高校营销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却很难从高校招聘到合适的营销人才,更加难以招聘到卓越的营销人才,形成了“就业难和招聘难”同时并存的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
2.2 高校营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由于学校培养环境的限制,高校营销人才的培养客观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涯中,缺少实践检验理论的机会,培养出来的人才“眼高手低、动手能力不足”,对营销实践的理解为一些简单的促销活动,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学生需要进行二次“回炉”培训,加强对行业和专业的制定化培训,适应企业的时间较长,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如果学生接受培训之后离职,企业的损失更高,企业承担着较大的用人风险。
2.3 高校营销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不完善
高校营销人才的培养,主要偏重营销理论知识体系的教学,而普遍缺乏职业道德、行业知识、战略规划、职业规划、通用商务技能、实战技能的学习和锻炼,造成营销人才知识体系不完善、底蕴不足,导致发展后劲不足,导致这些营销人才遇到成长瓶颈、无法突破,逐渐变成企业界俗称的“销售老油条”现象。
2.4 两栖型(理论与实战兼备)教师团队的缺乏
长期以来,相当部分高校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如学校体制、教师时间的不足、企业的高要求等)脱离或者较少涉及企业实践,两栖型教师团队的缺乏是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学校难以有效突破的一个难题。这又直接导致两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问题:(1)教师无法胜任企业委托的工作,也就没有载体去培养两栖型教师团队,不能给学生带来实践的载体;(2)教师对学生实战能力培养多是停留在纸上谈兵教学模式,这对卓越营销人才的培养不利。
2.5 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营销人才培养的单一体现在两个方面:(1)培养载体的单一:往往只限于学校,缺少企业载体或者流于形式(如挂牌实践基地、但是并没有发挥作用);(2)培养方法、手段的单一:课堂理论教学或简单的课堂案例分析,缺乏企业实战案例的实践。
2.6 高校营销专业人才普遍特点不鲜明
高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方法等都具有雷同性,相比其他专业学生,没有特点不鲜明,也无明显的优势,导致部分企业认为“人人都可以做营销” ,这与企业对卓越营销人才的需求极不吻合。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传统的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大的不足,难以培养卓越的营销人才,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结合社会的需求,整合社会和学校的资源,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研究适合自己的卓越营销人才培养模式,使得营销人才的培养适应社会的需要,并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3 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3.1 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从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现实情况出发,从“保障系统”和“培养路径系统”两个方面,完整、系统地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该模式的每个子系统、构成要素进行详细的研究、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形成校内、校外的良性互动,达到卓越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良性循环。
3.1.1 卓越营销人才培养路径系统的研究
(1)设计人才培养基本路径。路径的设计,遵循卓越营销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循序渐进,以营销人才持续成长为导向(包括在校和就业),设计包括“校内理论学习、实战培训、学生内部演练、校外实战及教师全程辅导、项目总结分享及案例分享、营销职业生涯规划等”相互衔接的成长路径,从校内低年级到高年级、延续到整个职业生涯都能持续指导学生、发挥作用。(2)人才培养路径各环节的具体操作。制定每个环节的具体内容、实施措施、匹配相应的时间和具体的实施空间。
3.1.2 卓越营销人才培养保障系统的建设
(1)学校课堂教学体系的规划。围绕培养卓越营销人才的目的,为学生实战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在课堂中大量采用“亲验式”案例教学、模拟实验教学,以“学生学”为主。(2)两栖型教师团队的打造。设计两栖型教师培养计划:制定教师培养人数计划、主攻研究方向、成长目标及每个阶段的分目标。制定两栖型教师培养实施方案:包括教师自我学习方案、培训方案、实战培养方案、教师传帮带方案。(3)营销实战培训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开发。研究和开发营销实战培训课程体系,并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更新,培训课程主要包括:卓越营销人才职业路径规划、市场布局的逻辑思维、卓越营销人才营销实战管理工具、本土中小企业营销实战案例解析等。全面武装学生的实战基本素养和能力,为学生实战奠定坚实的基础。(4)营销实战平台的搭建。研究企业营销实战平台的搭建,以为师生提供实战平台、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同时锻炼两栖型教师为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合作企业的筛选、合作企业的合作谈判、校企合作模式与机制等。(5)学校配套机制的建立。研究协调教学与实践的时间统筹安排、经费预算以及合作企业的谈判等问题。
3.1.3 建立培养模式质量监控体系
(1)建立学生实时评价机制,实时跟踪培养的效果,根据学生反馈意见,不断地改善和提高。(2)建立用人单位反馈评价机制,跟踪 社会用人要求动态,及时调整培养的方案和内容。(3)建立就业数据库,从就业率、就业质量、人才成长等方面来跟踪、分析培养模式的质量。
3.2 “新财子”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应用
3.2.1 模式建立
为了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营销人才培养模式,从2009年开始尝试“新财子”工程,整体思路见图2。新财子模式又称院中院式的人才培养,从广西财经学院 各二级学院选拔优秀的学生加入新财子团队,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地图构建+定制培养”的模式进行为期2年的培养,最后输送给用人单位或推动学生的自主创业。支持体系包括:双栖教师团队,除本校师资外,专门聘请了国内著名的咨询公司和企业老师;培养模式主要是在广西财经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融入我们开发的特色培养课程;经费主要来自团队的项目,包括教师团队的企业咨询及各种创业大赛奖金等;为了更好展开服务团队成立了相应的科研平台一方面将实践案例进行深度研究形成新的教学素材,另一方面便于对外开展合作项目。
图2 新财子人才培养模式
3.2.2 模式应用特色
(1)配合广西财经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特色培养课程和学习方式。除了体制内的课程之外,新财子专门按照卓越营销人才的成才逻辑建立新财子的知识地图,按此设置核心培训课程,如国势研究、营销战略、管理工具、实战案例学习、商务沟通、法律常识、计算机技术、外语提升等;学习方式上采取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研发课程并固定每周课程分享,阅读规划确保学生专业书籍阅读量每周2本,新财子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图书资料库,按照知识地图积累了500本经典书籍,此外,还建立影视库、杂志库、网站库等大量知识管理体系,通过IT固化后的知识管理系统将伴随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学生每周固定参加一次视频课程学习和一次团队主题分享,每年阅读书籍不能低于30本,大学期间必须至少参加一次创业大赛、一次企业咨询项目以及一次为期一个月的企业实习。
(2)实战项目。学生在校期间在导师的带领下,必须至少参加一次商业实战,如自我创业、管理咨询或企业实习。自我创业项目训练的内容包括创业项目的挖掘和选择,市场调研、商业计划书的撰写以及组合打造自己的团队,参加国家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衡量学生创业项目的质量主要是通过风险投资人的评判为主;咨询项目主要是营销咨询,包括企业的营销环境分析、营销问题诊断和有的放矢的解决方案设计,一般情况,学生会要求参加方案的执行;企业实习相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新财子的培养必须完成企业对他们的检阅,在评估通过的企业里完成1~2个月的营销岗位实习,内容可以是系统的营销策划,也可以是参与营销节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点的实习,如市场调研、营销诊断、促销执行、创新营销模式设计等工作。近三年来新财子团队每年按照以上的培养路径设计,已经显现初步的成绩,每次参加创业大赛均能获得优异的成绩;在指定的实习企业受到企业人士的好评,毕业生首次薪酬平均超过5000元/月;学生们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整地参与营销咨询项目,包括项目建议书撰写、提案、项目方案设计并协助客户执行方案,新财子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十分明显。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JGB224)
参考文献
企业人才培养案例范文6
关键词: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应用型人才
0引言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财经类高等院校培养出适应能力较强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而目前高校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案例教学法正具有实践性,它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应用,正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思路的新型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的起源与发展
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s),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对含有问题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一教育情境进行分析、讨论,甚至去实地调查,使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最早的案例教学法雏形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其中最著名的是哲学家苏格拉底所采用的“问答式”教学法。后来西方国家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法律和医学方面的教学上,且时间较长。到20世纪初,案例教学法才应用在管理类学科的教学上,最初出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这种案例教学法到了1980年,才受到师资培养的重视,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我国教育界开始探讨案例教学法,则是1990年代以后的事。
2案例教学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上面分析反映,案例教学法在我国的运用比较晚,而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日益凸现,推向社会的毕业学生动手能力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现象较严重。为此,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对改革教学模式、推行素质教育的呼声愈发强烈。很多高校在重新对人才培养方向定位过程中,已经开始逐渐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正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法,对它运用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操作性
3.1涉入领域的综合性财务管理专业涉及经济管理、金融、会计、税收、经济法、数学、计算机、统计等学科知识,是综合性较强的管理类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法正是将各类学科知识综合到案例教学中去,在案例分析与探讨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3.2较强的社会实践性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企业协调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而财务管理专业正是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一门学科体系,它的专业特色是从大量财务实践中概括出财务活动的规律性,在理论上做出概括与总结,再通过理论指导和发展实践,使实践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实务性很强的专业,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方面所起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3.3政策理解的准确性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政策性很强的专业,如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及股利分配决策与公司法、证券法密切相关。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根据财经法规、政策、制度,按照企业管理的目标,组织企业财务活动,正确处理企业财务关系,最终能够圆满完成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案例教学法能够在课堂中将实际企业财务活动状况反映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身份去分析和讨论如何运用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使企业经济活动满足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根本目标。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财务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所使用的案例教学法却不尽如人意。
4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4.1不能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很多高校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误以为案例教学主要是为了增加课堂的生动性,案例正是调解剂,是对讲授知识的举证。这种认识是将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当作简单归纳法或证明方法,不可能实现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掌握与综合能力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思维激发相结合的教育目标。
4.2案例缺乏真实的企业环境背景没有很好的案例来源,案例教学便无从谈起。在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尚属起步阶段,案例多来源于国外实务,而由于国外的经济制度和管理体制不同,其案例多不适用于我国国情。这就给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带来弊端。而我国高校教师在收集、调查和整理编写有关案例过程中,多受自身社会实践经验的限制,所编写的案例质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都对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4.3教师缺乏社会实践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一直是以知识灌输为主,教师接触企业实践较少。所以教学过程主要还是从书本到书本,偏重于财务管理理论内容的课堂讲授与习题练习。在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虽然青年教师也接受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与训练,有的也可能参与了一些本学科专业的科研项目,搞了大量的科研工作,但大多数都没有承担过具体的财务工作。没有接触过财务管理实际工作,对案例教学的效果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4.4学生群体过于庞大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能够轻松的驾驭课堂。而在当前的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教师面对的学生数量较多,要做到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并且,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因此,有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打消,使得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学失去意义。
5完善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的建议
5.1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技能培养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所在。为此,高校可以采取有计划、分阶段的派送教师到企业去实习实践,了解企业的财务运作的真实情况。在实地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同时,扩充管理实践知识,以此带动财务案例的开发与研究,为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提供丰富的实践素材。这样才能做到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为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稳定的科学研究基地和实验基地,开展财务管理实践与调研、业务交流与研究、技术咨询与服务,以此来支撑学科建设的发展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5.2甄选案例材料高质量的案例是搞好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与世界不断接轨,每年都有许多新准则出台,这就引起会计理论和制度的不断变化,从而也引起一些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改变,这些改变也使某些过去经典案例失去了现实意义。因此,选择和编制财务管理案例是紧扣时代的重要举措。首先,选择或编制案例要适应教学目的的要求。在介绍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时,要做到让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情况,抓住主要矛盾,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其次,选择或编制的案例具有实用性。好的案例必蕴涵一定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越深入,越能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教学效果越好。从这方面讲,又体现了案例教学的实践性。
5.3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的“一言堂”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财务管理案例讨论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具体而言,要求教师在案例讨论前不仅要详细了解案例的相关材料,还要精心准备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小组讨论。分小组讨论可以解决学生数量较大,教师难以驾驭的问题。在小组讨论中,要求教师具有极强的控制课堂的能力,要做到使学生的讨论激烈、尖锐而又真诚,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并使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
案例教学法已成为我国许多管理院校所接受和采用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能够贴近实际、培养和锻炼学生管理技巧、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法,提高案例教学法的良好效果,对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正婷、顾颖,试论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J],科技经济市场(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