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1
摘 要:在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旅游业是重要的增长点,特别现代的人们崇尚旅游休闲活动,热衷于旅游文化,使旅游业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中等职业学校重在为旅游业培养实用性、专业性人才。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要培养高质量的旅游人才,就需要做到所培养的人才与旅游市场具有很高的契合度。这就需要从旅游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来。本论文针对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成为了热门专业。要提高专业培养能力,就要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让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既符合旅游职业的需求,也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更好地发展。根据目前的旅游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就需要中等职业学校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旅游人才质量,对中国旅游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
(一)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旅游行业对人才的素质有基本的要求,即要求所引进的人才要具有良好的品质、健康的体制、在工作中有任劳任怨的精神。由于刚刚进入到职业领域的学生工作经验优先,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限,因此,需要人才要谦虚、待人接物都要有礼貌。旅游人才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字叙述能力。
(二)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主要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素养。
学生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扎实,能够运用专业扎实进行技术操作。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主要的就业方向是餐饮、酒店、客房、导游等。这些职业都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才能够在职业领域中获得发展。
学生具备职业素养,不仅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知识理解力,还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职业应变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且职业道德素养良好。企业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评价是重要的人才质量衡量标准。目前的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评价已经不再局限于学历,而更多的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选择人才,这就需要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够被企业所欢迎。面对目前学生职业素质差这一事实,中等职业学校就需要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面对目前学生职业素质差的问题,就需要针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制定出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教学方案。围绕着培养目标对教学结构进一步完善,保持教育体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以确保培养出公安质量的旅游专业人才。
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人才的培养方案
(一)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采用实训课教学模式
中国正处于旅游文化大发展时期,旅游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旅游人才不按照职业道德规范开展工作,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社会。旅游业具有本土性特点,往往以、民族元素吸引游客,因此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对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以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同时,能够向游客传输正能量。旅游是体现中国文化软实力中一项重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就要摒除原有的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从地方文化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的文化获取能力,使学生能够挖掘地方文化,并根据职业需要对所获得的文化进行整合。职业学校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学生的知识需求出发制定课程教学方案,以扩宽学生的视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实训教学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实训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操作能力,将旅游行业中一些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相符合的工作实例引入到实训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布设情境,有助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进入到职业岗位中后,专业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二)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将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构建起来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基的目的在于为旅游业培养复合型旅游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在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要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融入到职业领域的及空间。期间,学生必然会面临各种问题亟待解决,这就需要旅游人才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能够很好地应对各种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可以与旅游业合作办学,将校外实训基地构建起来,学生在实训基地学习,旅游专家为指导教师,要求所有的学生都需要遵守企业的各项规范,按照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完善自己。旅游企业也可以参与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使所培养的人才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比如,中等职业学校可以聘请旅游要求的专家到传播旅游景区文化,让学生参与旅游开发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旅游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在旅游人才培养上,更为注重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人才培养,以使学生进入到专业岗位中就能够胜任工作。现代的中等职业学校普遍采用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育充分结合,使学生能够对专业知识灵活运用,由此而提高职业技术能力。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从学生职业的角度出发,不仅要做到教育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质量相符合,还要提高血神的创新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黎国玉.贵州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教育,2014(36):154-155.
[2]张颖.基于“校企生”三方互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05):30-32.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2
旅游管理相关专业与社会的相关性极高,社会的变化就可能导致旅游管理专业要求的变化,若不能及时发现这一变化并根据变化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调整,那么旅游管理人才的输出将不足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如今工学结合理念渐得人心的大背景下,以迎合这一大势为基础,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度改进是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唯一出路。
1什么是工学结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是以工学结合理念为大背景,要想研究透彻工学结合理念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问题,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搞明白什么才是“工学结合”,这也是本文阐述的基础。
工学结合就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最早体现“工学结合”这一新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有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双元制”教学方法和英国“证书模式”“工读交替”的“三明治”课程等,在奠定了这一教学理念基础的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1工学结合有着与其他教育模式不一样的特点
(1)将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培养都融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并且把三者调节到最佳状态,是切合我国教育实情的一种在“校企结合”基础上提出的全新的探索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2)着重强化与企业共建合作型的实训基地、就业基地的政策,让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中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为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大空间和舞台,这无疑在传统的单向思维模式上有了不小突破。
(3)以落实基础、强调人文素质培养、强调职业素质培养为主旨,把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到与理论传授和技能培训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求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完成自身人格、知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2工学结合的目的
(1)将理论知识加入实践中,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理解理论知识,这样可以加深他们对自己专业的理解。
(2)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对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让学生走进社会,加深与社会的接触程度,不要只是做温室里保护着的花朵,以便加深他们对社会和社会关系的认识,并逐渐体会到与社会自然人建立合作关系的必要性。
2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从现状中发现问题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效力的一个有效手段,接下来我们将分析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期望空泛、没有实际意义。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都是输出人才,也就是说人才应该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少院校只是一味灌输理论知识,忽视了人才培养中最关键的一点――理论结合实践――在这样一种错误的空泛、不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引导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之路越来越崎岖。
(2)如何提升教师整体水平还是一个难题。无论哪类专业,教师水平都是决定教学水平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管理也不例外。根据我国教育现状来看,旅游管理有关专业的教师大都来自其他稍有相关性的专业,对于旅游管理市场的把握度基本为零,所谓“专业教学”也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什么实际效用。
(3)课程设计不科学,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技能。旅游管理的特点是适用性强,关键在于如何应用理论知识;但纵观国内高校,大都延续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把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灌输理论知识上。
(4)学生实践内容不能够达到实际需求。前面说到过,旅游管理专业的适用性强,最为关键的是如何运用,也就是说实践课程很重要。但是,就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安排的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实践单位单一,要么酒店,要么宾馆,并没有进行综合性实践培训;还有就是量不够,很多实践活动都是“走形式”。
3如何在工学结合理念下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31完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制
基于我国的一些传统观念和教育实情,我国在旅游管理培养过程中只是简单套入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没有明白新时代的旅游管理需要新一代人才的道理。如何做好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工作?也许改进、完善当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制就是我们首要的任务。在新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中,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在工作上的组织能力、实际操办能力、谋划决策协调能力、观察调研能力的培养,这些也是工学结合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2以创新性人才培养为核心开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活动
创新是进步的源泉,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行业,创新永远不会成为一个过时的词语,因为只有它才能够赶上社会不断变化、进步的趋势,才能够让人类不被历史吞没。培养人才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案,所以只有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我们才能够制定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案。高校中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因为只有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我们才能够培养出一批批旅游管理方面真正的人才,为社会输入有效的力量。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把眼光融入大数据的旅游中去。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如今以基本覆盖全球。如果我们在这样的条件下还把目光锁定在狭小的“旅游”观念中,那我们就显得有些鼠目寸光了;大数据时代就应该有大的世界观,把目标确立在“大旅游”“大市场”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如果仅仅是符合普通本科教学“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要求,那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是无法获得生存地位的,因为要把眼光融入大数据的旅游中去需要更多的技能――发掘内在因素、对商机的把握、不断前进、团结互利等――所以在人才培养实践中,我们也理所应当对这些能力和技巧进行着重培养。
(2)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差异性培养,突出个性化。根据世界当前形式,中国极有可能会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强国,这是机会也是挑战,因为我国在旅游管理方面的特色培养力度明显不够,还有不小的缺陷。要走向世界就必须先容纳世界,中国旅游管理要想向世界范围内进军就得将旅游人才培养融入世界经济的开放性、产品创新的个性化。怎样做呢?这就要求有关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因为每个人的兴趣、天赋都不同,只有做到了差异性教学培养才能将他们内在潜质发挥到极致,最终达到人才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点才可能让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专业性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3)以运用能力为重心对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人员进行培养,确定相关学科的培养方案。工学结合的核心就是“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提升能力”,要在工学结合理念下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就必须重视运用能力的培养,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融入实际运用当中去,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发现不足,然后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能力。
33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能够有效提升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效力
传统教学体制有一定优点,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果不能彻底解决好这些暴露的问题,我们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就会停滞不前,鲜有建树。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当然是对当前的教育体制进行深化改革。社会是不断变化的,要实现旅游管理运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不得不创新,不断发掘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形式和手段。根据我国具体教学情况,我们可以将比较单一的人才培养组织形式向多元化铺开,同时,允许教师和同学保持适度的教学、求学个性,让师生共同探索有利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老师、同学都保持了个性化,思想摆脱了教条化的束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才可能被创造。
34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上乘的师资水平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如果连教师的水平都没得到保证,那么再好的人才培养策略都只是一纸空文了,因为缺少了培养任务的良好执行者。当然,教师是“传道”的,如果自己都没有实践过“道”的内涵是不能轻易教授他人的,所以教师不仅仅要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更多的应该要以身作则,多多投身到实践中去,把实践的体会与理论结合后才能更好地教好学生。所以,在高校的用人机制中不能够仅仅看重应聘者的学位学历,应该对他们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查,这样才能为人才培养做好基础工作。另外,在任教师也不能够懈怠,应该给他们多创造一些学习的机会,比如去国外高校视察、聘请权威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等。同时,学校自己组建高含金量的科研团队也是有必要的,因为有了自己的科研团队才能在旅游管理方面进行专业性研究,对老师、学生起到专业性培养和教学的作用。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 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旅游专业 人才培养 三平台 双核双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Forest Eco-tourism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Exploration Based on Ecosystem Theory
LI Weijin[1], LI Sanqiang[2], LIN Guanghui[1]
([1] Yunnan Forestry Technological College, Kunming, Yunnan 650224;
[2] Yunnan Art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Abstract Forest eco-tourism professionals training exists training model cannot better adapt to the regional economy, industry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he demand for talent, "industry,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combination is not enough,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features are not bright enough,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other issues are not adaptive. Ecosystem-based theory, forest eco-tourism professional develops from five aspects to strengthen personnel training operating mechanism. First is to build an open ecosystem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the second is reform and innovation training objectives, the third, is to build three platforms for personnel training, the fourth,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dual-core dual track training model, the fifth, is sound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protection.
Key words ecosystem; forestry eco-tourism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three platforms; dual-core and dual track
人才培养是教育永恒的话题。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森林生态旅游专业有着10年中专办学和9年的大专办学经历,2008年被评为学院特色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 2010年被评为云南省特色专业,2011年参与“云南省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建设”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力求在云南肥沃的生态旅游土壤上进行省级特色专业建设。
1 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发展至今,在人才培养上形成了一定规模,对云南的生态旅游、林业生态文化产业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从人才培养上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
(1)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能较好地适应区域经济、行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旅游行业职业结构变动频繁,云南旅游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而专业发展需要一定时间来建设和完善才能日趋成熟。另一方面,行业与学校在人才需求信息传递上不够通畅,有时甚至存在屏障,人才培养过程中无法及时和深入地获得行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准确信息。所以,专业人才培养完全处于被动发展的境地,只能不断调整和兴办新专业,这样,既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不能保证专业办学水平。
(2)“行、校、企”合作办学结合度不够。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随着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主动寻求合作的机会,结合学生的实践实训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企业开展合作。但是合作不稳定、不深入,未涉及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合作。企业对校企合作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行业指导职业教育无论在人才标准和教育过程上都流于形式,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发挥“行、校、企”合作的优势。
(3)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不够鲜明。人才培养模式桎梏于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管理和评估制度等要素。这实际上是强调了人才培养中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模式,而忽略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运行机制,以及培养过程中内外环境的分析。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研”结合、“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为基础,但是一直忽视了政府主导下的“行业—学校—企业”所组成的高职教育环境的内涵建设,这极大地制约了森林生态旅游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加上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无法使专业人才培养与灵活、多变的行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同步。在云南建设生态旅游大省,昆明创建国际生态旅游示范城市这样的大环境下,出现了繁荣的森林生态旅游市场和日渐萎缩的生态旅游专业的尴尬局面。
(4)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不适应性。人才的培养最终通过课程和实训环节来实现。在课程建设中,不适应性一方面主要表现为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单调、落后。另一方面则是课程处理不好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高职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这在高职教育中已经达成共识,在教学计划中对实践教学的比例有严格的规定。而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两个极端。高职学生生源质量逐年下滑,教育工作的枯燥乏味使教师缺少主动积极地研究课程和教学的动力。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不适应性,追根溯源就是教师的问题,即是教师的培养问题。
2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建设
上述问题表明,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存在较多的不畅通,甚至是障碍,森林生态旅游专业教学资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压力严峻,使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微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成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迫切需要对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改革。
(1)构建开放的专业人才培养生态系统。近年来,教育生态学以生态的视角,思考和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森林生态旅游立足于云南的生态环境,培养出来的人才突出的特色是生态性,其人才培养的过程也必然需要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生态系统。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是指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由森林生态旅游教育环境因子构成的,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复杂和动态发展的统一整体。系统的教育环境由内外两部分构成。外部环境是指专业服务的区域。潘懋元先生说过“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个社会就是教育的外部条件,及时和深入掌握外部条件的变化能为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提供准确的信息传递,增强教育与社会的适应性;内部环境是指专业微观环境,包括行业、企业和学校。内外部条件之间是互动的关系。内部环境因子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外部环境因子间接参与人才培养。研究各因子之间的关系、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合作机制,有利于提高内外部环境的互动性;森林生态旅游专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双核系统。系统的人才培养对应着两个对象,一个是显性的对象——处于主要地位的学生,另一个是隐性的对象——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具有两大特点。首先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人才培养的过程是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过程。其次是这个系统应具有自我调节、维护教育微观生态系统平衡的能力。
(2)改革和创新培养目标。森林生态旅游专业的发展依托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背景,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符合地区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同时体现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21世纪,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呈现出由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变的趋势。基于生态安全和创建“生态文化大省”的建设目标,云南地区经济发展不再以经济目标作为唯一标准,而综合考虑对环境的损耗。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学生毕业后将从事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能型工作和基层管理工作。通过行业调研和对工作岗位群能力分析,对专业人才资源需求数量与标准的分析,将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过去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即具有高技能、高素质与较高的生态文化素养的人才标准,我们可以理解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型人才标准。高技能是指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和服务技能;高素质是指较高的职业素质,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较高的生态文化素养是指生态知识素养、 生态伦理素养、 生态审美素养和生态行为素养,具备对具体生态事项作出正确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3)搭建人才培养的三个平台。森林生态旅游专业“生态型人才”目标的确定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的直接对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势必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过去,企合作因为缺少与企业的天然联系,很难找到合作的有效途径。来自森林生态旅游企业、行业以及学校三方的力量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成了生态型人才培养的三个天然平台。一平台是搭建学校与林业产业协会以及成员企业之间,学校与林业厅保护办、国家公园管理办的对话与协作平台,准确掌握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背景及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制定合理人才培养方案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时掌握生态文化建设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二平台是完善在教学、科研、服务、培训的办学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融合的一体化合作平台,培养学生的企业工作经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三平台是探索森林生态旅游专业职业能力认证体系和就业准入制度平台,依据行业规范和国家职业标准培养人才。三个平台建设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生态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重点培养生态型人才所应具备的高技能、高素质与较高的生态文化素养。在三平台的建构过程中,吸收企业人员全程参与、指导、组织召开企业专家研讨会和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进行全方位论证,接受行业、企业、同行专家的意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梯度推进式完善和修订。
(4)实行双核双轨的培养模式。当外部环境对人才需求出现变化时,形成了对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冲击和压力。化解这些冲击和压力的方法就是双核双轨的培养轨迹。森林生态旅游人才培养既是对学生的培养,也是对教师的培养,实行学生与教师双轨道培养模式。在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对课程体系建设具有决定的作用,教师的成长不能脱离专业人才培养生态系统,教师的质量决定了人才的质量。森林生态旅游专业通过鼓励教师提高学历、自主学习、参加培训,顶岗实训、获取职业资格证等多样化的方法,加速教师专业发展进程。教师在专业和社会两个生态圈中的发展都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密不可分。教师的发展一方面激活了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自主性,使其朝向高目标发展,进而带动专业人才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专业能力增强,与行业、企业、社会的深入和有效沟通,在一个层面上畅通了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并且成为系统能量流动的原动力。同时,教师将外部环境对专业人才需求在规格上的新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弱化了外界对整体系统的冲击,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教师的成长有利于促进人才生态系统负反馈的生成,有利于维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5)健全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长期以来,高职高专校企合作因缺乏稳定的制度保障,而无法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深入和持续地进行下去。为此,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将行校企合作发展常规化、制度化,进而为实现稳定的制度保障奠定基础。构建特色鲜明的“行业—学校—企业”三维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森林生态旅游专业群根据专业群特色,依托生态文化与传媒系与企业建立的良好的合作关系,探索以顶岗实习为重点的校企合作方式,构建了“入学教育—课程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的实践教学体系。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应是一个互惠、双赢、互动的过程。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在三平台建设中着重从厘清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上加强合作,与企业就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过程签订一体化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宽和提高学校服务企业的社会功能,切实实现专业与企业对接,专业与岗位对接等大力深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建立稳定和长效的合作机制,为构建长期和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保障。
3 总结与回顾
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间充满了许多的不确定性和困难,但也正是如此,人才培养才更具有挑战和魅力。审视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发展的19个岁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我们清醒地分析和认识了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给予我们专业发展的信心和动力。归根结底,是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为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开启了新的一扇门,这个理论将指引着专业人才培养的道路,使我们获得更多新的认知。
基金项目:2011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森林生态旅游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C20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杨进.对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和实践的审视[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7-20.
[2] 罗星海,吴一丹.高职人才培养制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历程[J].教育与职业,2013(6):12-15.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4
>> 行业紧密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开放教育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研究 会展设计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高校会展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应用型高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应用型本科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征探析 创新实践型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探究 辽宁省复合型涉外会展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中国—东盟博览会复合型会展泰语口译人才培养研究 应用型会展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就业导向型会展人才培养探索 廊坊会展旅游业发展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会展旅游产业发展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民办高职会展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调查实践研究 基于课程地图建设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经管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高职音乐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马诗远.关于我国会展专业热身课程的设计[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50-56.
[5]余国扬,钟汉均.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72-76.
[6]许小苍.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研究[J].管理学刊,2010(6):81.
[7]佀杨.上海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9:65-72.
[8]王春雷.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科学,2010,(6):84-92.
[9]广州大学招生就业网.
[14]刘大可.中国高等会展教育发展态势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6(5):84.
[15]王保伦.会展旅游[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149-152.
[16]张民辉.高职教育如何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J].现代教育论丛.1998(4):13-17.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面对全球经济的“亚健康”状态,2015年中央首提“供给侧结构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要素的创新、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近年来,旅游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效益突出。国家也益发重视,先后颁布出台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更在2016年世界旅游发展大会上提出把旅游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因此,旅游人才的竞争将是新常态下旅游发展的关键力量,是助推旅游产业实现新突破的重要因素。高职旅游专业作为旅游人才供给来源之一,如何培养旅游人才,尤其是能适应在供给侧改革下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人才的培养是阶段性,如果不能有远瞻性、顺势性的人才培养规划,势必影响高职旅游专业的发展、学生的成才。
一、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现状
(一)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与企业供需错配
一直以来,人才培养都从市场需求出发,结合生源特征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然而,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长期存在着学院供给企业需求错配的情况,供需失衡影响了高职旅游专业的就业率和本专业就职率。据教育部公布的2012、2013年全国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中,旅游管理排位第三。而上海更将旅游管理纳入2016年度预警专业名单。当前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中,存在着知识学习过于理论化,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脱节;技能学习片面操作型,缺少创新发展思维能力。对自身发展定位的不明确性,使很多高职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在本科专业、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上下浮动。
(二)高职旅游专业对于市场人才需求的有效供给不足
随着旅游新常态、新业态的到来,旅游产业升级变化后,对旅游人才需求量只增未减,尤其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来自市场的反馈却是供需错配。可见,不是旅游企业不需要人才,而是高职旅游专业没能向旅游企业提供需要的人才;不是高职旅游专业没有人才毕业,而是这些人才大多属于基层服务或管理,技能水平不具有竞争性优势,在人力资源上的可替代性明显。旅游业中明显存在着供给的有效人才不足,创新人才缺乏。
(三)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改革尴尬的推行
相似的人才培养目标、雷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专业设置以及师资的不足等让高职旅游专业缺乏特色和活力。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对于学生的通识教育,学习能力和就业的软技能等培养方面存在的缺失,有不少研究和改革,大多都关注在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的实施。对于人才培养后续发展关注很少,对于培养能在更高发展阶段善于创业创新的人力资源方面的发掘更少涉及,或仅是列于其中,没有具体的实施计划、可操作方案。
高职旅游专业在与旅游业及相关企业在产业发展、生产、创新实践中也提出了较多的可用模式和方案,校企结合较好的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其可复制性、可重复操作性等并不明显。有些项目成为业绩的展示不能落地。
(四)人力资本水平对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著
受到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职业院校发展很快,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数量明显增长。旅游经济的大好前景促使旅游及相关专业曾出现井喷式的建立。然而,在旅游人才供给大量增加的同时,行业发展和企业竞争中对专业人员和技工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当前,行业发展与企业生存已经开始进入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本积累竞争的时代,步入一个人力资本驱动的经济发展阶段。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人力资本的作用至关重要,不可或缺。人力资本将成为旅游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要提高旅游人力资本的整体水平,就必须发展教育和培训。旅游企业大都定期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以提高劳动力素质、缓解人力资源供给的不足。
二、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思路
对于高职旅游专业而言,现在面临的紧迫任务是如何显著地提高旅游人力资本的教育数量和教育质量,尤其是在提高教育质量上,以何种教育模式、以怎样的效率、教授学生哪些知识和能力,对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改革的呼声和要求。
旅游经济本来就是一种分享经济,是一个建立在旅游者与旅游资源、旅游目的地、旅游设施设备等分享基础上的经济生态系统。在分享经济下,旅游专业人才应主动提高服务技术、技能,高职旅游专业不仅要培养有主动提高服务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还应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全球化输出,主动参与竞争的意识。
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不仅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供给侧改革下,将更需要培养能在工作现场、服务一线的技术型人才。旅游企业对于具备旅游业基础学科知识和旅游服务能力的人才需求缺口一直比较大。旅游业的大多数岗位都存在门槛低、提升难的现状。在针对性的培养中,必须更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具有知识宽泛、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旅游业是服务业,如酒店,本身就是一个标准化服务与个性化服务高度融合的典范。高职旅游人才培养完全可以把目标岗位定位在中基层管理群或更高层,有中职的技能水平,也有本科的创新思维。旅游从业者中也有很多极具“工匠精神”的。高职旅游专业不能忽略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要让学生有意识对细节注重,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意识,能耐心、坚持、专注在旅游行业中发展,能热爱旅游业,成为有敬业精神、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的创新技术人才。
高职旅游专业还应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能以别人为中心,站在别人的立场、以别人为中心,服务别人,从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切实让学生体会到服务意识的重要性,使其可能成为一个有自觉主动为别人提供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欲望和意识,满足客人期望和需求的行动能力的人。
三、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准确定位人才标准,明确培养目标
虽然旅游业对相关人才都有其用人标准,但要么是各有标准各执一规、要么统一到没有专业标准。高职旅游专业可通过市场调研、行业分析、就业反馈等多方渠道,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是什么。适当的引入国家、行业的职业能力认证等,并对已开设的专业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对无法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的予以警示或整改。进一步明确高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通过目标定位、规格发展提高人才资本综合品质。根据高职院校实际办学情况和地域行业情况,以服务发展为宗旨,构建该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框架,强化职业素养教育,并提出可操作的、量化性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加强校企深度结合操作性探讨,深度产教融合
随着“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互联网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要实现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必须对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引校入企,建设各类校内生产实训室,充分给予学生创造进行模拟仿真学习的环境和条件,这样的实训室依然缺乏真实工作环境、工作氛围、人际沟通等的紧迫感、激励感和压力感,学生还是在学校的保护壳里。现在,一是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分工不再那么明确泾渭分明;二是逐渐开始组成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教育协同进步。带课入企,是引企入校的延伸,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想运作。在操作层面虽然存在很多问题和难度:如何保证教学任务的落实、如何实现学习内容在顶岗实习中的有效利用、如何真实有效地考核等。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在学校的保护下学生能在真实环境中体验和感受企业文化、就业氛围、生活压力,这是学与做高度结合的展现。促使学生能在毕业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时进行调整和修订,认识和发现自己的优势和能力,明确就业目标和方向。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发掘学习潜力
提高高职旅游专业人才的就业率和入职本专业,可结合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在人才评价标准的框架内,根据学生生源层次的不同,根据专业特色,将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校企合作、校地服务、校际比赛等结合,融入到高职旅游专业教育教学整体系中,推广“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进而促进高职旅游教学及考核模式的改革,帮助学生培养长效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提升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发展潜力。
(四)重视师资水平的提升
师资水平及能力的高低对于高职旅游专业实现培养目标、达到人才培养规格、完成教学要求等有着关键的影响。当前高职旅游专业间的师资差距甚大。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势必需要一批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介入教学。但是仅从企业或者社会寻找人员来担任,则不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长期稳定的推进。这对高职旅游专业师资提出了更多要求。供给侧改革影响下的旅游专业教育,还需要改善旅游人才观念,转变旅游教育培养意识,才能为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那么,提升高职旅游专业教师,尤其是专职教师的水平,对师资加强优化培训进修等,都是不可忽视的。
[参 考 文 献]
[1]傅蔚冈.供给侧改革旨在优化教育选择[N].中国教育报,2016-03-05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对策
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分析
1.1出现人才培养定位的谬误,人才培养重点的疏忽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建立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乃人才培养定位,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例显示,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谈论,在对人才培养定位概述浅层的认识上,较多的高校只是空洞的把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从而疏忽了高校旅游专业对人才培养的重点和特色。
1.2师资结构简单,教学方式老套
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且与市场联系紧密的新型学科,这就决定了教师其素质高低的关键。对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旅游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专业教师人才比例较低。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师资力量的发展较薄弱。
1.3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疏忽,未来就业情况迷茫
通过强调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偏重实践经验后,已有高校为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与社会接轨,根据旅游市场上相关企业的要求提出了培养学生素质能力,以此要求企业职位开设人才培养模式,甚至以知识结构开设课程。虽然以此标准对高校学生进行培养,但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结果往往将会导致学生虽熟练掌握企业所需的社会经验,却丧失综合发展的能力,综合素质未能提升,从而在市场竞争力上也会存在相应问题。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举措
在全球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方面、分析我国旅游人才市场情况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自身的定位目标看,提出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相适应的措施,为高校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2.1以时代相结合设置旅游市场需求专业方向
在新时代的引导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结合旅游企业市场需求,深切分析旅游行业现阶段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反映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形式,在社会上对各类旅游市场进行细分,以市场需求设立专业方向,可在旅游管理作为上级学科专业的基础上设置分等级学科专业,密切观察市场需求动向,开发创新与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相符的专业。
2.2理论与实践并重,改进课程体系
创新历来围绕学科课程设立的结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单是以课本为主,更应以市场需求为向导,依照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创建独特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平台是至关重要的,在其基础上,对专业技能进行提高,提升专业技能实操课程的比重,从而更好地体现旅游管理专业注重实践大于理论的特点。
2.3完善教学环节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旅游管理是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培养学生要其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相结合,不断提高高校学生各方面素质,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的激烈竞争,全面学习后更能提高学生在社会及市场环境下的竞争能力。为促使学生注重能力的培养,主要从教学环节中的两个部分进行改进:1)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师资能力素质与实验设备及就业岗位等;2)教学方式,主要包括创新型教学方法及教学设施等。通过完善以上两个部分,突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4融入创新创业的理念,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人创新创业学分。同时,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以《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为例,依托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以项目为导向,进行项目化情景教学,基于项目的创新训练,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根据旅行社的经营现状,让学生自主选择旅游消费者或是旅行社经营者,从不同情景角度分析旅游服务产品的设计、销售、促销、接待、售后等一系列环节,结合实验室开放项目的校内训练,把课本知识进行融汇贯通,最后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在项目的实际运作中,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最后通过论文或学习报告的形式,对课程进行综合性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