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开发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开发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开发课程

计算机开发课程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微课程;开发实践

中图分类号:TP273.5-4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关键是要提高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数字技术的应用水平,而其中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则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效果直接影响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字教学资源,其实践成效得到教育界的一致认可。在Web2.0多媒体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改革思路也逐步呈现,微课程的独特优势成为新的载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与微课程开发具有较大的价值和意义。

1 计算机技术背景下微课程的概念辨析

为有效提高微课程开发的成效,掌握微课程开发的基本规律,我们需要对微课程的概念进行充分辨析,这样有助于提高微课程开发者们对微课程开发的认识,提高开发质量。微课与微课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都属于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大发展背景下出现的教学资源,但是他们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微课是微型课的代名词,来源于现实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师授课的浓缩、搬迁与改版,本质上属于教师为中心模式。从教育技术视域考察,微课属于新一代教学课件范畴。微课程则是微型课程的代名词。其灵感来源于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实验,是将原有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这是从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的角度对两者进行区分,微课与微课程虽然有不同之处,但是他们之间也有着非常深刻的联系和相同之处。

微课程是对当前现有学习资源的一种创新和改革,它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发展而出现的新形式,是通过对现有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进行有机整合的一种新型教学和学习资源。微课程与微课的更大区别在与微课程是面向当前的课程改革,是对现有课程资源的一种补充和创新,是推动当前第三代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和原动力。计算机技术在微课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微课程中对MOOC学习模式的整合和开发。MOOC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有参与,有反馈,有作业,有讨论和评价,有考试与证书。计算机技术在微课程中的应用体现有很多方面,其中微课程把当前的教师授课方式与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整合,是其独特优势的最佳体现,这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当然,微课与微课程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他们有着共同的呈现方式,存在并产生于同样的计算机操作平台和技术条件。

2 计算机技术在微课程开发中的应用实践

2.1 计算机技术在微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进行微课程设计是微课程开发的首要环节,计算机技术在这个环节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微课程方案的设计,二是利用计算机数据技术进行微课程的开发模式设计和制作。首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在这个过程需要坚持几个基本原则,一是要注重教育性,微课程内容是一种在线的教学资源,应该要指向对实际教学困惑的解决。二是注重趣味性,提高微课程教学的趣味性,是发挥微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三是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每一个微课程的设计都有着明确的目标,解决基本的实践困惑。其次,要进行微课程的模型设计,具体也可以分为两个步骤。一是进行微课程建设的需要分析,要根据计算机技术的独特优势,发挥多媒体技术和数字统计技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了解微课程的对象、教学科目、使用特征等。比如以声乐的发声训练为例,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学会如何正确掌握发声的基本原理,如何呼吸、咬字等。二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建立微课程的开发平台,进行微课程的开发和设计。

2.2 计算机技术在微课程制作过程中的应用

进行微课程制作,需要遵循基本的制作步骤,通常包括七个基本环节,包括选题设计,撰写教案,准备教学素材与练习测试,制作课件,进行教学实施与拍摄、视频后期编辑等。计算机技术应用与微课程制作过程中,其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三个主要环节上,一是课程选题上,二是准备摄像工具,三是进行视频的录制。首先,在选题上可以利用计算机数据库的资源优势,建立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教学题目库,对每项内容进行必要的解读,可以供微课程制作使用。同时,对于微课程设计的资源要给予简单的说明,涉及到的知识点必须足够细。其次是利用计算机的摄像软件进行拍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包括了对微型课程的主题选择和设计,根据现有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并依此来形成本堂课的教学方案,如果有必要还要设计相应的教学ppt。之后就要利用拍摄工具,比如录像机和电脑里面的录像软件,对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录制。当然,还要对录制的视频进行简单的剪切,选取需要的内容。

2.3 计算机技术在微课程后期制作中的应用

在微课程的录制过程中,我们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的重要功能,充分发挥电脑上录像软件的作用,以课堂教学的ppt、word和手写输入软件等为载体,进行课堂执教,开展录制。执教者可以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还可以配合标记工具或其他多媒体软件或素材,尽量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完成上述步骤之后,就需要对录制好的微课程进行后期制作,一般来说需要经历五个基本步骤。一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导入录制好的文件,可以通过录屏软件进行,选择添加工具,直至微课程显示出来。二是把文件添加到时间轴上,可以进行变焦、画中画、画中画音频等内容的调整。三是进行视频大小的调整,这一步骤关键是调整“变焦”轴,避免后面视频显示区域大小不同的问题。四是进行画中画的调整,在这个步骤中可以进行画中画在视频中位置的调整。最后是选取需要的视频长将时间轴上的滑块条拖动到相应位置, 然后点击界面上剪辑按钮,完成视频选择。最后,点击保存即可,可以进行微课程的预览。

微课程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新型教学资源,其总体水平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关的微课程模式也处于探索期。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仍然需要根据课程资源的发展特点,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平台价值,积极开发多种体现多媒体教学与网络结合的微课程体系。要以微课程资源开发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促进其更广泛应用,尤其是探索形成微课的建设与一体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刚,周福春.成人计算机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成人高教学刊,2006,02:50-53.

计算机开发课程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资源库;教学效果

1职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简介及教学目的

1)职教特点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标志是职业教育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1],注重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及提高学生的各项职业技能。职业教育的学生普遍存在自我约束力差,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逻辑思维能力欠佳,基础薄弱,学习被动等情况。职教的特殊性,要求职教课程的教学不能以理论知识为中心,而应该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中心。

2)职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简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和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等。在中等专业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相关课程,是一门以实践训练为基础的课程。这门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建立一个良好的计算机理念、正确的计算机使用习惯以及能否达到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3)职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及目的

职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7操作系统Word 2010的使用Excel 2010的使用PowerPoint 2010的使用因特网基础及应用根据职教学生的特点及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及基本使用方法、文字信息处理方法、数据表格处理技术、演示文稿的制作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使用。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合理运用计算机;能够借助于计算机或移动终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利用信息,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与处理实务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职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职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普遍使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2]。但是多媒体课件资源不是丰富,缺乏创新。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一般,认为理论课学到的东西到实践课时能会用一部分,而上机课时又感到盲目,不知该干什么。教学中没有采用项目导入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以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3职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进行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的总和。教育教学中可以开发并利用的课程资源多种多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开发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开发的目的,而开发的过程也包含着一定的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也会促进进一步的开发。

1)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将文本、图形、图像、音视频、动画模拟等多种信息组合在一起,将书本上静止的文本与图片以一种动态的、交互式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学效果较好。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指导下,充分分析教材的内容结构与事物发展的规律与特性,充分构思与组织多媒体素材,发挥多种素材的优点。把多媒体课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可以将抽象的文字转换为富有活力和感染力的形象。比如通过Flash动画,可以将原来枯燥的文字转化为集图形、声效以及富有新意的界面的动画,可以充分展示事物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资源的利用举例:比如PC机的物理组成,如果只是简单的罗列PC各个部件,学生不易理解和记忆。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做成图表和模拟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可以让那个学生一看即懂,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把枯燥的计算机组成文字性内容变为模拟图的方式,学生更易理解和记忆。可以把计算机的组装做成一个Flash动画的方式,让学生选择不同的配件,安装到主板的合适的位置。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一个Flash动画便学会了计算机的简单安装。

2)微课

微课专注于一个知识点或者技能,以视频为主要呈现形式[4],包括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课件、各种素材、教学反思、即时测试和教学评价为一体,短小精湛,问题聚集,教学主题突出,教学效果较好。特别是对于网络化时代,学校有无线网络、家里有WIFI,公共场也有无线网络,学生可以在家里或者学校利用一个间歇的时间观看一个微课。完全突破了以往教学场所和时间的限制,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可以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每个模块按照技能点制作成微课资源,放在学生自学与测试平台上,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

3)项目及素材资源库

由于职业教育的学生普遍基础薄弱,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听课,学习缺乏主动性。所以面对这些学生,如何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能使他们融入到技能知识的学习中,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借助于“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分组承担不同的任务,分饰不同的角色,在完成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参与到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与团队成员一起合作,体会参与之乐、成功之乐,思维之趣[5]。在项目教学法中,项目的设计和选取是关键,教学过程是依据项目来开展的。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要想成功地做好一个项目,必须在项目的设计上下工夫,使项目切实可行。所以就需要建立一个丰富的、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及素材资源库。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划分成若干项目模块,针对每个项目,让学生参与进来完成项目;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学习了知识、练习了技能,项目完成后便达到了教学目标。资源的利用举例:比如在讲解“Word 2010的使用”时可利用三个项目来讲解Word表格制作的各种功能,

4)学生自学与测评平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课堂教学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和案例及素材资源库来教学,但是职业学校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完全听懂。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可以构建一个学生自学与测试的平台供学生课后自学与练习。学生自学与测评平台,延伸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从时间上讲,教学网站24小时开通,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6]。从空间上讲,使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场所得到极大拓展,只要有电脑或移动终端、有网络,学生就可以进行课程学习,而不只是局限于教室、实训室.自学课件资源库:提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所有章节的自学课件及素材,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课件资源库”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料在线学习。自我测评平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状况选择组卷参数,进行随机组卷。当答卷开始后,系统自动进入倒计时。并且当测试结束后,系统可自动对答卷结果进行判卷并给出测试分数。学习讨论平台:学生可以在此平台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其他同学参与讨论,教师可以给出解答。视频教学库:主要是提供数字化的教学内容,这些数字化内容既可用于课堂教学,通过直观的视频显示和先进的多媒体课件互动,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课后作业提交: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作业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电子文档的作业,可以让学生通过该平台来提交作业。

4总结

多媒体课件、微课、项目及素材资源库、学生自学与测评平台等资源和平台的建设与利用,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提供了基础条件,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丰富、时间灵活,教学效果较好,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同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为精品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建设有很大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克佳.浅谈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0).

[2]国鑫.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恰当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2):113-114.

[3]任蕾.浅谈多媒体课件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研版,2012(2).

[4]王小玉.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月刊,2015(12):59-59.

[5]李宁.项目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实效性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2011(12):76-76.

[6]杨丽青.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分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计算机开发课程范文3

论文摘要: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加快本专业课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本文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中等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也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为课程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深刻理解课程资源的内涵;正确认识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当前改善教学管理工作、深化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摆放在全体中学计算教师和教学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以当前全国普遍实行的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为背景,在计算机课教学中,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初步地探索与实践,以期达到以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促进计算机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目的。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和物力的总和。可以看出,教育教学中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多种多样。尽管如此,我们应该看到,只有那些真正进入到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课程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在教育教学中,每一名教师要努力做到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所谓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质上就是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所谓课程资源的利用,实质上就是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开发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开发的目的,而开发的过程也包含着一定的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也会促进进一步的开发。

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摆放在全体计算机教师和教学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相比数学和语文等传统学科而言,计算机教师大多比较年轻,从教时间比较短,不太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首先,在讲述《Windows XP中文版教程》时,学生们知道该软件是美国微软公司研制和开发的,他们纷纷议论,中国人使用计算机,为什么非得使用美国公司的产品,难道中国人不能研制和开发操作系统?我们告诉学生,我们中国人已经研制出了成熟的操作系统软件,其中包括中科红旗公司的Redflag Linux以及2004年9月火爆问世的国产中文服务器操作系统Kylin(麒麟)。对于国产操作系统问题,我们没有采用讲座的形式,而是要求学生通过新兴的课程资源——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来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学生们通过登陆互联网,使用百度搜索引擎,输入关键字“国产操作系统”,便查询到了多篇关于国产操作系统的文章。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们了解到,作为国内最早树起中文Linux大旗的先锋厂商,红旗软件充分发扬“自由软件”运动精神,致力于开发研制基于Linux的全线应用产品,令这一影响全球的新一代操作系统植根中国,并大放异彩。作为国产软件的一面旗帜,中科红旗公司致力于红旗操作系统Redflag Linux及应用软件的开发和推广。红旗软件通过提供与世界同步的先进的红旗Redflag Linux操作系统软件和一流的技术服务,让每一台具有处理器的设备发挥最大效能,为政府和企业用户提供可靠安全保证和稳定高效的运行环境。红旗Redflag Linux已经在我国政府电子政务和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业务领域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金融、能源、教育、交通等行业以及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的领域和部门。红旗软件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的中国操作系统软件。

此外,与Windows、Linux和Unix同台竞技的国产操作系统已经诞生。2004年9月,国防科技大学和联想集团共同推广中国产的中文服务器操作系统Kylin(麒麟)。该系统是国家863计划的重大研究成果,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麒麟”所具有的重大战略意义在于,其严格的安全机制,确保系统的高安全性,对打破外国对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垄断和控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通过以上教学,使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国产操作系统的现状,他们表示,使用操作系统软件,应率先使用国产操作系统,并建议有关部门编写国产操作系统的教科书和参考书。

其次,在讲述《Word 2002中文版教程》之《插入图片》时,充分利用了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其中包括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大屏幕液晶投影仪。在导入新课时,首先提问学生:“中国有哪几位航天员?”与此同时,通过液晶投影仪显示三张照片:杨利伟、费俊龙和聂海胜,并配以画外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升空日,千年飞天梦圆时,杨立伟乘坐神舟五号宇宙飞船顺利升空,并按时返回预定地点,航天英雄杨利伟从此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获得圆满成功,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太空征程新起点,神舟六号新篇章,中国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宇宙飞船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中国从此成为世界宇航第三大国。”之后打开文件“从神五到神六.DOC”,先后插入前面所提到的三张图片,并对这些图片进行裁剪和加工。这样做,是为了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将计算机专业课和思想品德教育适当整合,对学生进行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以便使学生关心时事,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实际教学来看,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增强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

总之,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摆放在全体中学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和教学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计算机开发课程范文4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革;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教学设计

一、引言

在目前的高职高专教育中,《计算机网络与组网技术》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概念复杂、理论和实践性强、技术更新迅速等特点。计算机网络是结合了计算机与通信两大技术的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到两种技术的大量概念,同时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传统教学枯燥乏味,与实际脱离,教学质量及效果很不好。国内各高职院校对于该课程都在进行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本没有。长期以来,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与学之间缺乏良性互动;实验条件不充分;理论与实践不能统一;对于高职高专教学,教材编写中不合理处较多。

二、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1.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计算机网络与组网技术》是高等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等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目的是使学生将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建、配置、管理与维护的理论与方法,拥有网络组建与综合管理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工程人才。

2.课程的教学目标。学完本课程学生应该掌握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局计算机网络设备原理与使用方法、交换技术及配置方法、路由技术及配置方法、网络布线技术、网络服务搭建、工作站配置与管理、网络互连方法与技术、网络安全与管理技术、网络维护与常见故障的分析与排除等,并通过网络系统集成案例综合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能力。

3.课程教学内容选择。《计算机网络与组网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知识概述,局域网设计与构建,计算机网络设备,交换技术及配置,路由技术及配置,网络布线技术,搭建网络服务,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网络互联,网络安全与管理技术,网络维护与常见故障的分析与排除,网络系统集成案例分析。

4.基于行动导向的系统化教学设计。解决思路:重视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以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并探索不同教学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组合搭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重视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实际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以实际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突出学习任务的职业情景,保证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此外,利用一个网络工程项目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完整剖析一个网络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对网络工程项目有完整的认识。解决办法:由于该课程实践性很强,一是授课时要与目前流行网络的实际相结合,学生才能透彻地理解。二是强化课程实验,从技术运用这个角度,针对某一重点的内容,完成一个设计性、应用性或综合性的课题,提高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理解及运用。三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等资源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四是工学结合,适应社会。

三、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实施

学院本着工学结合的原则,建立了网络实验室、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较好地满足了《计算机网络与组网技术》及相关课程实验及实践环节教学需要,使学生得到了真实工程环境的综合训练。并且教学团队中的成员均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的经历,部分教师还在学院信息技术中心兼职管理学院网络,具有极强的实践工程能力。

1.精选教学内容。现阶段《计算机网络与组网技术》课程的相关教材都是理论知识多实践内容少,内容相对陈旧,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和就业需求就需要对教学内容做适当调整,精选教学内容,特别是实验内容的选取,突出高职高专特色。教学内容方面,理论教学要适度,做到少而精,以够用为度,着眼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重点介绍理论知识的应用范围、典型应用案例,减少高职高专学生对于接收大量理论知识的厌恶感。

2.改革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传授计算机网络内容。针对不同知识点设置问题,通过提问启发,小组或集体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同时引入现阶段较为流行的如碎片化教学、翻转式课堂等教学新技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实践教学则采用项目化的方式,从实际需求问题出发,通过分析问题、设定方案、动手实施及解决问题一系列的完整过程,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3.改变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理论考试方式,通过理论考试加实践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查,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传统的理论考试方式单一,不利于实践操作的考核。而实践操作考核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能够使学生对实践教学加以重视,而且能够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高职高专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就必须引入实践考核的方式,加入了实践考核成绩的最终成绩才能够更全面、更客观的展现学生最终的知识掌握程度及学习效果。

四、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与组网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探讨,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不管是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来看,还是从学生网上评教、督导组听课、教师评课等情况来看,本教学团队的课程教学已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滕以芳,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实践课程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9):304-304

[2]于雪.如何优化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J].中国科技投资,2014(A10):560-560.

[3]黄悦.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0):188-188.

[4]刘海鸥,马青云,卢道设.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福建电脑,2015(11):140-141.

计算机开发课程范文5

论文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体系;结构

高职教育是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专门教育,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带头人,必须研究经济、技术发展趋势,充分了解社会和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包括数量、品种、规格等客观要求。同时,高职院作为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特定的育人场所,还要明确教育对象的需求,以引导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门建设人才。找准社会、企业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与高职教育之间的结合点,是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必要前提。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其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必须紧跟计算机应用技术高速发展的步伐,在课程体系结构上要有较大的改革,改革的力度决定着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成效,课程体系和结构,将成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核心。因此,专业和课程体系改革对于突出高职院校的特色,提升教学质量,保证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课程体系设计应满足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个宽口径专业,正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前提。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将直接影响专业教学改革的效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分析了专业的社会背景和行业背景,对人才需求预测作了比较充分的分析,与用人单位共同寻求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能顺利地进入IT领域相应岗位就业,从事小型应用系统开发、多媒体制作、计算机网络组建与维护、一般网站的建设相关职业,具有一定综合素质,能够通过职业培训、继续教育、自学成才等继续学习的渠道达到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在专业计划中设置,按照“岗位能力需求”、“岗位职责”、“能力模块要求”三位一体的模式,形成了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能力模块课程框架体系。

(一)基本职业能力需求

对应的岗位职责能熟练地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及相关软件;熟悉CAD画图并具有一定的CAD画图能力;有良好的平面设计功力,适用于公司产品及形象的推广宣传工作。能力模块要求则是:掌握熟练的信息技术认知能力,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熟练的办公软件/常用软件操作能力,熟练的AUTOCAD能力,平面设计能力。

(二)小型应用系统开发能力需求

对应的岗位职责:熟悉c++语言、DELPHI、VB等开发编程技术,并能在微软平台上编写中小型的应用程序。能进行软件编程、编代码、设计界面,会编写软件用户手册、使用手册、维护手册、测试方案及报告等文档。能力模块要求则是:熟悉计算机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知识。掌握开发软件的步骤及工具。掌握开发软件的常用语言。

(三)多媒体设计的职业能力需求

对应的岗位职责:具有多媒体素材的采集能力,并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能与专业人员相配合完成设计思想。能力模块要求则是:掌握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信息在微机中的基本处理的能力,多媒体教学光盘的制作能力。

(四)满足网站工程、管理、设计、维护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

对应的岗位职责:能进行计算机硬件的采购、安装、检测、维护。能进行企事业单位的网站设计、管理、维护工作,能进行网络工程的综合布线设计、路由器的设置,构建中、小型网络的方案.能力模块要求则是:掌握熟练的计算机操作与维护、维修能力;掌握网络系统操作能力,网络系统资源管理能力,静、动态网页制作能力;掌握中、小型企业的网络设计能力,网络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能力。此模块可根据实际岗位需求“定制。

在该课程体系下,确定了“集群式、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按照这样的课程结构设计了课程:为几个专业方向模块搭设了共同的基础平台,根据社会需求可选用“活模块”部分的任一“专业模块”进行教学。该结构的设计,符合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目标。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了实践环节,侧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律。

二、课程体系设计应以本专业毕业生从事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来构建

目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受职业类学生的欢迎,不同的学习任务,对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程度是不一样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集工作与学习、智力与身心一体化的综合发展过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应当是从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而构成,应当包含“工作”的各个方面(如工作方法、生产组织、工具、工作对象及工作要求等),它不是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专业老师教师根据“教育性”要求来进行“提炼、加工”的成果。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有以下四大特征:1)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计划、实施以及工作成果的检查评价);2)能表现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内容和形式;3)在整个行业的工作环境里有典型的功能和意义;4)完成任务的方式和结果有一定的开放性。

工作任务始于企业实践,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起到关键作用。在依据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构建时,应随着IT技术的变化而变化。不能沿用以前的教材,应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做出大胆的、实质性的突破。如程序设计课程,系统早已面向对象了,如果仍讲授TURBOC,即使学生学会了操作,但在现实当中几乎无人使用。要实现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必须改变教师是每门课程专人负责制的执行者,每门课程的讲授独立进行的现状,要让教师在教学过程做到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深度和广度及实际应用性;重视对学生的理解掌握以及本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要让大部分学生在上机实践中通过上机操作消化前一课程单元所学的知识,而不是机械地按照书本上的程序进行输入操作过程,提高学生对如何编写程序、阅读程序、特别是程序编写的规范、程序的调试与修改程序的能力,熟练掌握编程环境提供的工具的应用。学生通过经过多种程序语言的学习与实践,能够从事程序设计工作。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时,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理论知识的培养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加强实用技能的训练,课程内容要紧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技术的发展。同时,增加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国际和国家标准、将职业性法律法规、文档写作规范、软件和系统安全性措施、维护管理经验等内容进入课程体系;职业素质的教育(如市场观念、开拓精神、团队精神、管理技巧等)全面实施。改变以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尽量缩短与岗位之间的距离,从而使该毕业生的学生尽快适应IT行业工作。

三、课程体系要突出以专业能力为核心

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五大能力:常规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计算机组装与专业应用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常用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使用与维修维护能力;具有网络组建及维护、网络系统配置及网管能力;熟练使用一种或多种编程工具,可以开发出小规模应用系统;熟练掌握网站建设的相关知识,能够开发和特定用途的网站的计算机应用的编程能力。 转贴于

专业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的始终。从入校的专业教育开始,学生就能够通过参观以及专业老师的宣讲,直接接触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通过专业到计算机企业的参观,对今后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初步做好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然后,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授课内容与计算机专业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每门课程,甚至每一个工作任务与专业之间的关系。

四、为适应动手能力培养的需要应增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在总量约为3010学时中,包括课程教学实践和大型实验、实操、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在内的实践教学多达1686学时,占总学时数的56%;理论授课学时数为132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44%。这些实践教学内容的开设,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

五、课程形式多样性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中,针对各门课程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例如专业课是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授课时适时选择现场教学,有的用实物、模型、多媒体、动画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网络工程》在讲授综合布线设计与施工时,选择各种各样网络配件和设备拿到讲台上讲解;讲授多媒体设计、网页制作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各种图形通过大屏幕展示、对色彩、图形进行详细的剖析;讲授计算机维修维护技术则在计算机维修维护实训室进行,演示、讲授和实训相结合等。又如专业素质教育,新生入学后第一周用多媒体给学生进行介绍,并安排到电脑城参观。使学生知道本业专是做什么的、需要什么知识、学什么东西、学业结束后能胜任什么工作等等,使学生进校后有目的的安排自已的学习、工作,使生活和学习更加充实,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另外,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要求还设置了各种实践环节,如专业实习、实训、实操、实验、讨论、社会调查等。

六、针对专业培养,以科目课程改革为基础,对课程进行适当的整合

为了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在满足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适当调整理论教学课程的学时,合理安排理论教学课时。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整合为《程序设计》和《程序设计实训》。同时,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提高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增设了电子CAD等选学内容。

七、专业课程教学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实行“双证”制度

学生毕业除了必须通过所学的各门课程之外,还必须获得至少一个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例如计算机维修中级操作员证书,本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如国家规定的网络计算员等要求中级工以上证书。

八、产学结合、校企结合全面推进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学历教育和引进国外培训机构技能认证培训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和吸收OPPsystem软件人才课程培训体系、北大青鸟软件课程体系。在认真借鉴和吸收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为了更好的为地方经济服务,政校企合作也是高职院校今后改革的必然趋势。

九、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

计算机开发课程范文6

一、游戏开发式教学概述

游戏开发指对游戏的设计、制作、测试和完善的过程。本文的游戏开发是指在计算机课程中,设计、制作、测试和修改小游戏。游戏开发式教学是指将游戏的设计与制作、测试与完善的过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为课堂教学服务。

游戏开发式教学是基于游戏开展的教学,将“玩中学”和“做中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日常的生活游戏移植到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情感、个性、智能得到全面的展现与发展。例如,制作一个FLASH小游戏,师生通过体验游戏、欣赏游戏、设计游戏、制作游戏、修改游戏和评价游戏等环节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探索在教学中融入游戏和游戏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增强专业技能训练效果,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学生把玩游戏的过程,变成了解游戏,设计游戏,制作游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游戏开发式教学在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游戏化教学是利用游戏,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及相关资源,让学生通过游戏,自主探索,获取知识,最后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它以探究为主要手段、以游戏情境为探究的前提、以具体活动和反省抽象相结合,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具体的游戏活动及活动过程本身中抽象出概念、定义、原理等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及规律,真正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

在应用探究式学习开展教学中,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游戏,通常选择易于课堂操作、规则易懂、难度适中、游戏性比较强、沉浸度较高的游戏;其次,提出核心的问题或任务,让学生清楚任务,清晰解决问题的方向,引起学生对游戏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再次,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游戏探究,对相关问题形成感性认识;最后,通过讨论和总结,让学生从游戏中获取知识,真正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在探究式学习教学中,关键的环节是讨论和总结。只有通过这个环节的实施,才能让学生从游戏中获取的知识,得到升华,而失去讨论和总结,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案例:《找茬》游戏

《找茬》是大家熟悉的游戏,可能通过个人或小组比赛的形式,在限定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找出左右两幅图的不同之处为优胜者。这个游戏的素材准备,可以用在PhotoShop课程中的“图片的处理与合成”。先让学生试玩一下这个游戏,然后提出核心问题――这两组相似图像是怎么做出来的?接着引导学生以小组探究学习的方式来开展学习,并创作游戏,最后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和总结,掌握PhotoShop软件中常用工具的使用,理解和掌握图像加工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体验“做中学”的成功与快乐。

三、游戏开发式教学在技能训练式教学中的应用

技能训练式游戏化教学将游戏作为学生的操练和练习工具,将评价和巩固融为一体,在巩固的过程中评价,在评价的同时巩固。它使传统的枯燥乏味的操作练习变得生动活泼,维持学生对操作与练习的兴趣和动机,从而达到巩固知识、掌握技能和评价学习效果的目的。在技能训练式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习的重点内容,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开展游戏练习。例如,可以和系统时间、系统内置对手、其他同学一起竞赛,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格莱德勒(Margaret E. Gredler)指出,游戏能“练习、提高已有知识技能,发现在知识和技能上的差距或不足,提供知识和技能的归纳和回顾,拓展概念和原理之间的联系”。游戏练习后,教师需对学生学习情况做出判断、评价和总结。在对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时应注意,教育环境的游戏“不应是零和(zero-sum)的游戏,游戏可以支持多个获胜者,例如失分最少的,策略最优的,进步最大的;也可以明确达到某个水平即获胜,例如达到多少分”。

案例:“网页拼图游戏”

在网页制作课有一节关于“层”的操作,对于“层”的操作点:隐藏、显示、拖动,这是些比较枯燥的动作,针对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布置一个有趣的任务--制作拼图游戏。首先让学生按样例要求做一次模仿练习,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实践,从而反复训练学生的图层行为设置的步骤和方法,熟练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图层和行为的概念和熟练图层和行为的设置。

以一个拼图由10个小图片组成来计算,当学生完成模仿练习和自主设计、创作拼图游戏后,将至少练习图层行为的设置20次。这样的学习,学生学起来不枯燥乏味,掌握起来容易且熟练,而且可以随时查看练习的效果,有助于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四、游戏开发式教学在导学式教学中的应用

导学式游戏化教学以“教师主导一学生主体”为基础理论,通过游戏既引导学生习得新知识,又巩固和迁移新知识,同时重视教师给予面对面的指导。导学式通过设置有趣的游戏任务,将游戏融入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中,使学生乐于学习,为完成游戏任务而学习。这样的学习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很强的目的性。

导学式教学中,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的,教学目标越详尽越有利于选择、设计游戏开展教学;其次是选择游戏,可根据教学目标,从游戏的内容、时间、形式上选择;接着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究学习新知,在游戏中巩固知识、掌握技能;最后再进行总结、提升。

案例:“VB飞机飞行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