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人才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会人才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会人才培养

财会人才培养范文1

【关键词】财会专业 社会需求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近几年来,社会用人标准开始偏重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和实际岗位工作能力。更多的是需求知识面相对较宽,专业理论扎实,并且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会计专业人才要从社会需求及专业操作技能的结合方面去研究,与此同时学校在课程设置、实验室配置、师资队伍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方面也必须给予必要的保障。然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也面临着招生难、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构建不合理等一些弊端,所以财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值得我们去探究。

一、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如今在市场经济中,社会每产生一种需求,都会对应地产生一个职业群体和一批职业人员,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是我们确定专业方向的重要依据。财会专业相对入门比较难,专业概念强,理论知识枯燥繁杂,对于学历相对高点或者有实际工作经验者而言,一些概念是基本可以理解对于中职的学生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方法也要适当加以变通,不能理论太多,否则时间久了部分学生就会因为理论讲解过于复杂枯燥而失去了学习兴趣。

针对目前的社会需求,总的来说中职学校在培养会计专业学生时,要立足现代社会和企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结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经济法规的要求,培养学生服务意识,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具备会计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及会计职业技术能力,毕业后能够很快地从事各种会计核算工作的初、中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中等专业学校在在制定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时,一定要注重德育和技能两个方面,同时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目标的核心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技能训练,要着眼于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当前的职校教育是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就业的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需求,使学生到单位就能胜任和适应工作岗位,或经过短期培训即可上岗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根据用人单位岗位要求开设实训项目课程

(一)课程实训

课程实训包括了与财会专业相关的学科课程实训,如在《基础会计》课程组织简单的过程实训,实训的经济业务和涉及的凭证是最为基本的和最常见的,目的在于呈现会计核算从填制原始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全过程,加强中职学生对会计工作过程的整体认识。

(二)会计模拟实训

主要分为单项和综合模拟实训。单项模拟实训可以单独进行,也可分解到各课程中进行。综合模拟实训是把一个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经过设计与加工,形成完整系统的原始资料,由学生充当企业财会人员,按照会计实务处理的规范进行仿真操作。综合模拟实训是会计专业理论教学效果的总结,是会计专业毕业生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前的实战演习,实际操作能力较强!

除了校内实训课程的设置,还应该联系校办企业和校内的超市等实际单位实体,让学生亲自感受会计的实际工作内容,现在不少学校将课外培训作为课内教学的延伸。

三、根据中职会计特点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根据中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征和需求,教学内容上重点突出实务操作,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现实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理论讲的多、讲的深的理论,实务技能方面则讲得的少、讲的粗浅,不符合目前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和看法。

(一)用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利用形式多变的、生动的教学方法,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培养学生创新品质,训练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专业课教育主要是在掌握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掌握专业知识,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的工作需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这就需要我们建立广泛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转变,利用实物教学法、项目管理教学等方法。按“教师指导、规范演示、学生操作、成果检查、考核评价、教师总结”的规范化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循序渐进,独立训练,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实习中提高、巩固理论知识。渗透“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内在变化,从学生被动接受转向学生主动发现”等教学理念的思想。学校要依靠企业,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和技能实习指导中的作用,及时根据社会需求、用人单位需求来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适时的教学内容安排。

(二)按教学方式规定标准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能力

会计课程专业技能的教学与练习,按进行的时间与地方可分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是随堂训练。即根据教师教学进度在课堂上安排的技能训练,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课的内容随堂消化。第二是阶段训练。在各模块的教学内容结束后,学生进行有连续性内容的阶段训练,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按模块掌握操作技能,如固定资产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的过程。最后就是连续性训练。即在学完一门或几门专业课后,让学生集中一段时间进行的综合训练,其目的是让学生对课程中所涉及的技能进行较全面的动手操作,以检验其动手能力与实际工作单位要求的差距。

对中职财会专业技能教学的研究和探索还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最根本和最重要的问题,因此学校还要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校的自身特点,编写出校内实习指导书,根据实习指导书对学生进行技能方面的系统训练,做到目的明确,操作规范,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技能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做好评价机制改革,以证促训,以赛促训,最终可以实现技能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综上所述,根据社会的需求,通过校内课程和校外实训的结合以及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加以完善专业课程考核体系,对学生的专业素养进行系统考核,最终中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能够很好的实现;培养出的人才也会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需要,从而使得中职财会专业学生能够成为社会的急需和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财会人才培养范文2

1目前海西高校财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财会实习基地和实习单位匾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级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注重应用型.加强则会专业实践性教学是高级应用型则会人才培养的必要手段,则会人才的培养在经历了理论学习之后,还必须强化实践环节的特别训练,训练动手能力是培养则会人才的必由之路。但是,因为会计工作涉及到商业机密,很多企业并不愿意接受大批量的则会实习生,并目财务部门的岗位设置规模也非常有限,一家企业能够容纳的则会实习生也是非常有限的.海西高等院校则会专业学生的会计实训,想要做到联系企、事业单位让大批量的学生去顶岗实习几乎是不太可能的,这些导致了高校的则会实习基地和实习单位的医乏.

1.2缺乏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教材

为适应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解决学生就业前的会计实践训练,无论是专项实验和综合实验都迫切需要合适的教材.海西应用型高校迫切需要适合应用型则会人才的实验教材,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在教材市场中一方而很多实验教材的内容偏高深,不太适合于海西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接受水平.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畏难心里,影响了学习效果;另一方而有的教材内容体系不是很合理,导致学生学起来觉得比较混乱.因此,在教材市场中既具有合理系统的内容体系又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接受水平的教材是比较缺乏的.

1.3具有金融知识背景的财会专业人才匾乏

据福建媒体报道,针对福建银行业组织体系结构不合理,尤其是缺少服务于小企业的中小银行及外资银行的状况,福建省已全而实施引银入闽工程,加快村镇银行培育,以构建与海西战略相适应的银行业组织体系.

2海西应用型高校培养高级财会人才的策略

2.1培养应用型财会人才的策略

加强财会专业实践性教学.目前,因为高校的财会实习基地和实习单位匾乏,学生在就业前的校内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要让财会专业的学生在岗前接受非常系统的校内实践,实现毕业后零距离上岗,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为此,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设置课程内与理论课程同步进行的课内实验,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课程课内配备相应学时的课内实践.课内实践一方而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另一方而可以锻炼学生的会计实务能力.②设置理论课程外的相应配套的专项实验,如《基础会计仿真实验》、《财务会计专项实验》.专项实验可以让学生对会计工作流程、账务处理程序及各个会计工作岗位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③毕业前进行一次会计职场综合实验,实现手工做账、电算化账务处理、仿真职场演练等.实现与现实职场的无缝对接.

2.2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财会人才的策略

注重财会专业双语师资队伍建设.财会专业双语师资队伍的建设显得较为迫切,较合理的解决之道应该是提升财会教师的英语水平和国际化视野.因此,海西应用型高校的财会专业双语师资队伍建设一方而可以引进有海外留学背景的财会专业人员或财会教师.另一方而可以选派外语较为优秀的财会专业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为推动学校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学校教师的国际视野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

2.3培养具备较好金融知识背景的财会人才的策略

(1)办学定位突出财会人才培养的金融特色.随着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和大量银行入驻海西,高校对财会人才培养应注重金融行业的特殊需求对知识结构的构造,更注重于金融学科的交叉,特别是银行、保险、证券行业知识、投资理财、金融资本市场等学科知识的融合,以期更好地满足金融行业对财会人才的专属需求.

(2)实践上要重视金融实践课程.在财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必修课的核心课模块中应加入银行会计相关课程,在专业独立实验课模块中应加入银行会计实验课程、证券期货投资实战等.

(3)与各商业银行签订合作协议.海西高校要充分地利用自身目前与各商业银行之间所具有的合作关系,采用银校联合人才培养的模式,与各商业银行签订合作协议,今后有意往金融企业会计方向发展的学生可以到各商业银行进行系统地实习.

2.4加强两岸财会教学交流合作

海西高校尤其是福建省的高校具有独特的对台优势,应加强与台湾高校的教学交流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实用性财会人才.高校应调整学科设置,建立起与两岸产业对接相适应的财会人才培养结构,进一步拓展两岸教育合作,开展两岸校际合作、资格考试和认证。海西高校应该和台湾高校创办闽台合作教学形式,财会专业学生前两年在海西高校就读,第三年赴台湾的合作高校就读,修读相关财会专业课程,这样学生既可以学习海峡两岸的会计准则的区别,也拓展了会计和经济视野,为今后的就业和学习提供新的方向.

财会人才培养范文3

【文章摘要】

在中国经济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国家对高职教育王婧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2011年,天津市教委《关于实施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提升办学水平》文件,并实施了“天津市高水平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财会专业一直是各高职院校的常青树专业,在上述背景下,科学设计并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财会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选择合理的实施路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理实一体;双证融合;双元互动;人才培养

1 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涵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地处天津滨海新区,我们根据多年办学经验以及充分的企业调研,按照滨海新区区域经济中小企业会计的工作过程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探索出“理实一体、双证融合、双元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指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企业与学校互动的基础上,通过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互通的教学形式,培养优秀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理实一体”,是一种教学模式,是将专业理论课与实习课进行组合教学,它不仅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和联系,而且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甚至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这种教学模式对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设置提出了新的挑战。

“双证融合”则是指通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实现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合及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合,达到学校会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

“双元互动”是指校企合作的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利用学校和企业之间互动的基础上,开展、落实人才培养方案。

2 实践探索:财会专业“理实一体、双证融合、双元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运行

2.1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完善

2.1.1目标

根据充分的企业调研,通过人才需求分析,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分析能力结构,并据以构建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制订并不断完善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天津滨海新区中小型企业,培养具有良好会计职业道德,具备财会专业必备知识和较强实践操作技能,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会计咨询服务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从事出纳、会计核算、成本计算、纳税申报、财务咨询、审计及相关财务工作的优秀技术技能专门人才。

2.1.2 方法与措施

(1)组织教研室定期开展企业调研,了解会计人才总体需求特征及变化,从需求特征中提炼出会计人才培养规格和能力结构。按照专业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出财会专业标准,规范专业人才规格、能力模块、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实训项目和学习评价。(2)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载体,建立财经职教联盟,搭建学校与企业的“双元互动”平台。定期召开会计职教联盟论坛,开展会计教育教学改革及会计人才培养学术讨论活动,共同进行科研课题开发、教材开发、课程建设与完善等项目,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出论证、修订和完善。(3)建立毕业生信息平台,进行毕业生三年毕业跟踪调研,按照学生的岗位知识结构和岗位适应能力,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2 课程建设

2.2.1 目标

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按照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工作岗位模块化”课程体系。按照“把企业搬进校园”的思路,建设与会计岗位需求对接、符合岗位技能需要的有标准、有特色、有一定优质资源的核心课程,即优质课程。

2.2.2 方法与措施

(1)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法与措施

1)组织教研室定期开展会计岗位群的调研,了解会计职业准入资格、毕业生的就业趋向以及职位发展与岗位迁移等,根据调研分析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分解成会计专业人才成型平台四阶段能力:即通识能力、从业能力、初级能力和中级能力,在不同阶段设置相应专业课程。在通识能力阶段,要求通过课程设置,培养学生会计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在从业能力阶段,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设置会计证取证考试课程,保证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具备会计上岗的条件;在初级能力阶段,一方面,按照会计工作岗位,分岗位分任务,培养学生从事会计大类工作的核心技能,另一方面,引入初级会计师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帮助学生具备初级会计师资格;在中级能力阶段,重视学生的拓展能力培养,设置中级能力课程,同时将中级会计师职业资格证书标准融入课程体系,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不仅仅培养熟练工,而是培养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能更多被社会所重用的会计人才。如图所示。

2)根据各工作岗位调研结果,明确会计相关工作岗位,并进行工作过程及任务分析,形成特色课程模块,将各成型平台进行整合,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工作岗位模块化”课程体系,并据以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如图所示。

3)从会计专业三年学制来说,首先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专业教育,要求第一、二学期课证融合,并从第二学期开始进行会计从业证书的考取,第三学期开始专业初级能力培养,第四学期开始专业中级能力培养,第五学期进行岗前能力综合训练,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整个课程体系表现为“理实一体、双证融合”,同时定期召开会计职教联盟研讨会,论证课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2)课程建设的方法与措施

1)从系部层面建立教学工作委员会和教研室课程组,以课程组为单位进行优质课程建设,并由教学工作委员会进行课程建设指导与培训。

2)定期开展会计岗位调研,充分分析各会计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及过程,抛弃过去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把理论与实训融合在一起,学生边学边做,形成“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据此编写课程标准。课程开发主要包括“岗位分析、工作过程分析、行动领域提炼、学习领域提炼、学习情境开发”五个步骤。这个过程需要对老师进行指导性培训,通过培训开拓老师的教学思路。核心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如图所示。

3)在整个课程建设中,根据各种会计证书考试科目的要求,在一些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需要偏向取证标准,并且采用取证教材,因此需要建立取证教学资源,尤其是会计从业证书。这里应该对师资能力有特定要求,需要有应试型师资,可以采用外包形式,与社会培训服务机构合作,聘请培训类教师授课,或者开设助学辅导班形式;第二种方案,可以培养自有师资,但是需要足够的培训基础,为教师提供充分的培训研究平台。

4)在课程建设中,通过教学积累,每个课程组应建立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包含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指导书、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库等,与一些软件公司合作,将教学资源整合上升为课程教学资源包,并初步形成专业教学资源库。要求学生定期从专业教学资源库中进行学习,与学生真正进行网上教学互动。

5)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课堂应该做到“把企业搬进校园”,给学生提供“理实一体化”场所。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中心,对学生进行岗前综合素质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工作和锻炼的机会;建立财会手工模拟实训室、财会综合实训室、会计电算化仿真模拟实训室、财税审实训室以及会计沙盘实训室等,对学生进行分项技能训练。所有“理实一体”课程都能够进入到相应场所进行,培养学生专业气质,锻炼学生专业单项和综合技能。

6)在课程建设中,一些课程应充分与职业技能大赛衔接。按照技能大赛的考点,设置课程考核与评价标准,将课程考核作为技能大赛的初赛并进行选拔,通过专业学生社团组织协办,并最终与院级大赛、市级大赛以及国家大赛衔接,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竞争意识,在大赛中有学习动力,并通过大赛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开设大赛可以根据成型平台进阶进行,包括会计手工核算大赛、会计电算化核算技能大赛、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财会专业技能竞赛、点钞技能大赛、小键盘录入技能大赛等。

7)在课程考核中,为了培养德技双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尤其对于会计人员来说,职业道德至关重要,而仅仅通过某一门课程的学习绝对是不足以的,因此从系部层面建立新生“全员社团化”制度,进行更好的专业管理,要求每位学生在第一学年至少参加一个社团,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以财会专业学生社团为主导,辅以其他相关专业社团,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培养学生沟通、协调、组织、合作等综合能力,并培养学生诚信正直、细心踏实的会计职业道德,在方方面面让学生感受到会计专业文化。

2.3 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化

2.3.1 目标

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抓手,通过学校教师与企业骨干“双元互动”,建设一支“专兼结合、身份融通”的优秀教学团队。

2.3.2 方法与措施

师资队伍建设在以下几方面展开:科研建设、实践能力培养、学术修养培养、基地建设、职业资格能力培养等方面。科研建设包括:教材建设、课程建设、课题建设等等,组织带领教师共同开发课题,服务专业建设,通过各种手段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主要通过顶岗实习、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进行;学术修养培养主要通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种教学培训、以及知名学院会计专业培训提示教师的学术修养;基地建设包括校内、校外基地建设及开发,通过该项建设提升教师的综合专业素养;职业资格能力培养包括鼓励教师参加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会计师、审计师等职业资格考试,提升教师的职业资格能力。具体建设培养措施应按照每位教师进行培养计划与自我发展的个性定制,以团队为基础,以个人为单位,按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以及兼职教师分别进行。通过建设,学校教师与企业骨干“双元互动”,相互衔接,形成一支与企业联系紧密、规模稳定、人员稳定、水平较高的 “专兼结合、身份融通”的优秀教学团队。

2.4 “双元互动”校企合作模式建设

2.4.1 目标

通过构建“双元互动”的校企合作模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通过学校与企业“双元互动”,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就业,同时兼顾学校和企业利益双赢的局面。

2.4.2 方法与措施

(1)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可持续、规范地坚持校企合作办学,需要构建相应的合作机制。包括运行机制、指导机制、动力机制、情感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反馈评价机制和保险社会化机制等。建议从学校层面首先进行顶层设计,设置校企合作合作教育办公室作为工学结合的组织机构,全面管理与协调学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沟通学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促进校企紧密合作。从专业层面,建立财经职教联盟,建设内容应该分项设计,包括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阶段顶岗实习、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教师顶岗实习、兼职教师管理等问题,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形成了规范高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机制。

(2)学生企业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安排

社会实践分三步进行,一是理论教学阶段的教学实习,二是暑期阶段性企业实习,三是毕业前的生产实习。教学实习能提高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和专业认识,是专业认同和专业教育的有效手段。暑期阶段性企业实习能巩固学生在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情况,同时又为后面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承上启下,工学交替。毕业前的生产实习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检阅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双证书”培训和提前到企业顶岗实习,确保毕业生就业畅通。

(4)学校与企业外联

具体措施包括:①学生走进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的设备、人力、生产管理手段来帮助学生提高技能,企业走进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利用学院的设备、师资、文化环境来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理论修养,有效地增强了学校的培训能力。②增进人员往来、技术交流。不同企业财务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规范,财务软件存在各种各样的功能闲置,很多财务软件在企业只停留在使用层面,更深层的技术问题处理,一是靠财务软件公司的服务,二是靠企业自身的技术人员。但有些问题靠技术人员或操作人员是很难解决的,这就为校企之间的技术交流、提供服务打下了基础。校企合作中形成的经验、教材以及技术革新成果等双方共同利用,双方共建教学基地,开展企业参与指导的技能大赛,并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开展证书培训服务,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享,做到学校出人才、企业用人才、学生成人才。③签订协议。校企联合,涉及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具体事项,要通过协议等方式来明确。

2.5 学生考核评价体系设计

现行的职业教育评价方法单一,高职财会类专业学生评价体系的改革,需要增加过程性、实践性、适应性的考核,按照“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内容,设计考核内容,评价内容除了知识、技能外,还包括态度、情感等。按照岗位模块,根据工作内容设计课程考核指标与考核项目,课程的评价标准应是学生今后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具体考核方法有观测、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证明书、面谈、自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书面答卷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相比单一的试卷考核,更能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在评价体系设计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师与企业的能动性,一些课程可以通过开发考核软件来进行。

3 结束语

职业院校任重道远,示范校建设对于高职院校的建设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探索创新适合区域发展的人才培养路径,通过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培养出更多被社会重用的财会人员。

【参考文献】

[1]何洁,秦万忠.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J],继续教育研究,2013(5):115-117

[2]洪永铿.“三方联动,双证融合”:高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7(7-8B):118-120.

[3]李艳,谭太平.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J].保山师专学报,2009(28):103.

[4]郭彧.高职一体双元互动式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论坛,2012(11):149.

财会人才培养范文4

关键词:财会专业 大学生就业 人才培养质量

2013年,应届毕业生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经济环境下,高等学校应针对专业性很强的财会专业,提高培养质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能力培养不足

大部分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一定误区,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认识不清,而高校对学生就业观念引导方面也存在问题。高校所构建的财会专业知识结构不健全,学生掌握知识不扎实,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水平不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明显不足,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与手段单一

目前,我国财会专业的知识结构比较狭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设置比例不合理。过分重视专业化程度,对知识结构的通用性重视不足。二是专业课程缺乏系统性指导。三是课程结构设置多年不变,不利于学生及时了解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新动态,影响学生对未来财会发展趋势的把握。

(三)财会专业教学力量薄弱

随着“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思想的深入人心,财会专业学历教育发展迅猛。一方面培养了大批财会专业人才,为经济建设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等,又未做好充足准备,特别是师资方面,教学水平的受限明显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使毕业生的实操能力不高,影响了就业前景。

(四)实践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财会专业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需要熟练地掌握并准确地加以运用,课堂教学之余还需要实践过程。但实际操作难度较大,表现在:财会岗位是单位中的特殊岗位,岗位责任重大,很少有单位为财会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高校只好在校内模拟实际情景让学生演练。但校内模拟教学方式单一、模拟资料不够完善、指导教师业务水平不高等,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二、毕业生能力与培养质量的分析

工作能力是指从事某项职业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分为职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能力。麦克思参考美国SCANS标准,将基本工作能力分为五大类,共35项;职业工作能力根据中国大学生可以从事的职业,分为621个职业。笔者参照麦克思-中国2009-2011届大学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数据,认为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应注重加强能力的培养。

(一)基本工作能力的主要内容

五大类基本工作能力包括:理解和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理解和交流能力包括:理解性阅读、积极聆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学习方法、理解他人和服务他人;科学思维能力包括:针对性写作、数学解法、科学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管理能力包括:绩效监管、协调安排、说服他人、解决复杂的问题、判断和决策、时间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分析能力包括:新产品构思、技术设计、设备选择、质量控制分析、操作监控、操作与控制、设备维护、疑难排解、系统分析、系统评估;动手能力包括:安装能力、电脑编程、维修机器和系统。

(二)本科大学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重要度和满足度分析

麦克思统计数据显示,2009-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毕业生对35项基本工作能力的重要度和满足度也有所不同,下表是毕业生普遍认同的重要部分能力的评价。

(三)本科毕业生毕业三年后认为最重要的工作能力

大学生毕业工作三年后,基本能够胜任所从事的工作,步入较稳定的职业生涯,能对自身应具备的工作能力有较客观的评判。调查显示,毕业三年后的本科生认为重要的工作能力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协调安排、学习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等。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分别排在第一和第二的位置,而协调安排、时间管理和学习方法分别被不同专业毕业生列为第三重要能力。毕业生对工作能力的重要度和满足度的分析,为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三、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抓手,提高财会专业学生就业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高校要制定出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科学方法,通过进行培养质量跟踪研究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和使用评价的跟踪研究,为设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

(一)做好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

1.制定科学、实效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分析财会专业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在制定与修订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首先,根据培养目标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对于同类学科和不同专业之间的共同基础课程,要加强内容和体系上的统筹和协调,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其次,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第三,合理安排教学全过程的学时分布、课内与课外学时比例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时比例等。鼓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扩大选修课种类与数量、适度放开相关专业及相关专业方向选择权、提供跨学科选修、主辅修、课外学术活动等多种教育和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2.重点把握课程体系的搭建与课程模块的设置。财会专业培养方案大体由公共课(公共基础课和素质拓展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四个课程体系组成。适度调整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确保必修学分不受影响;完善素质拓展课模块课程体系,探讨多种形式的课程内容和学分获取方式,缓解课程容量不足与学生的选课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增加“特色化课程”模块,充实“创新与创业”课程模块。注重专业课程建设,在专业必修学分总量不变的条件下,设计本专业必须掌握的专业课程,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的体系和知识;拓展专业课程平台,加大专业选修课实际开课门数,拓宽学生的选课范围,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

(二)加强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

1.继续推进公共课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压缩课内学时学分,科学合理分配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缓解教学时数与教学信息量不断增加的矛盾。

2.积极进行财会专业教育改革,用经营、管理科学及社会人文学科相结合的多学科教育取代传统单一的纯财会教育。探讨和实施分级分类教学方案,注重思维训练,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和运用数学思维及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就业市场的不同需求。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引用案例法、分析法、思辩法、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

(三)加强财会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1.强化财会专业教师“教师与专业人员”双重角色意识。财会专业知识更新较快,从业教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始终把握财会专业发展的方向、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与国家政策,保证向学生传授实用的知识。高校应出台相应制度,规范财会专业教师在校授课、企业在会计师事务所挂职等校内外行为。通过实践活动,教师可增加阅历、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处理能力,也可积累丰富的案例,提高专业教学水平。高校在财会专业教师职称评定、考核时,不仅只针对教学,还应将教师在企业挂职的表现和业绩进行加权加以考核。同时向教师出台优惠的津贴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减轻教师参与产、学、研的成本。

2.拉长企业导师在校授课时间。为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许多高校会不定期地聘请社会业界精英为学生做讲座和报告。高校应专门设立一门课程,让企业导师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向学生传授较为实用的专业知识,强调职业态度、培养学生各种社会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的通识素养,同时参与学生的考核与评价,物色企业所需人才,并对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四)加强对财会专业学生就业引导,提升就业力

1.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财会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要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思维,知识的全面发展会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会计作为一种较为严谨的经济活动,高校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

2.拓宽就业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容。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建立“一站式”服务,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广泛的招聘信息、实施应聘技能培训等,帮助毕业生成功获取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财会人才培养范文5

关键词:素质教育;财会专业;培养方法

没有创新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也就没有成就。在素质教育风行全国的现在,创新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教育者应采取一切办法,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主创新意识,鼓励受教育者将现实实际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其实践能力。

在素质教育熏陶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对于人才培养也应当采用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结合财会专业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方式,在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财会专业人才。

应素质教育要求,采用创新性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

一、转换教学主体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质量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受教育程度。而素质教育呼吁的是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中,教师在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后,通过提问、开辩论赛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被动的督促学习转变为自主自发地思考学习,并适当地让学生对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并以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加以陈述,这样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吸收,还能温故知新,不断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加强复习力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全面理解、融会贯通。

二、设置情境,寓教于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自己的思维模式按考纲要求给学生所接收的知识规定答案,学生的思维已然被固有的条条框框限制,被动地接收书本上的知识,毫无任何对问题发散思维来理解的想法。而在创新教育理念下,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设置情境,将问题带进情境来提问,活跃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的思维从理论理解跨越到实际情境里来。如可以让学生将上学期同专业各班的考试成绩编制分布数列,以此让学生具体理解统计学中有关编制变量分布数列的知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专业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结合实际发散思维、勤于思考,并能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合理应用,巩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

三、注重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素质教育重点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财会专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无论所学专业理论多么全面充实都是为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因此,在教学中就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而不是为了应付应试教育将理论生搬硬套。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应切合实际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比如多设置一些实习课题,或定期带领学生参与到周围生活环境里经常可见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熟悉理论知识的同时多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领会理论知识的精要,并发现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时,及时提出问题或参与讨论。而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做一些有思考价值的课题和实践活动,并予以足够的信任和鼓励,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去体会、思考并创新。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习中,财会专业面对的都是一些枯燥的数据图表,学生在学习疲劳的这一阶段并不能很好地接收并理解知识,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教学中应当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处在一个活跃、灵活的学习氛围中,而不是全程都面对课本中乏味的文字图表。并且,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立体分析,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五、因材施教

教学面对的不是一个而是多数学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适应同一种教学方式,理解能力的差异以及思维模式的不同等,都影响着学生对同一知识面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应该从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出发,尤其是对实际操作性强的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用一切可行的教学方法发散受教育者的思维,养成其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可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龙晓玲,赵友平.财会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J].河南教育:中旬,2012(02).

[2]刘慧.素质教育进入财会课堂[J].中国电子商务,2011(04).

[3]武建芝.面对素质教育谈财会专业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11(02).

财会人才培养范文6

    ERP课程的课证融合,即指ERP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融合,实现针对市场需求制订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使培养的学生真正满足市场的实际需要。本文提出与ERP课程相融合的职业资格认证为“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认证”(以下简称“ERP资格认证”)。该认证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下的国家级IT专业政府认证体系———全国信息化工程师项目(NCIE)中的一项职业资格认证。该认证能够说明毕业生对信息化的基于ERP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能够向用人单位证明毕业生已经熟练掌握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的实践操作,并具备利用该软件进行企业财务与管理的能力。此外,具有该证书的学生还能够进入用友公司与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交流中心人才库,进而获得全国几十万家实施了用友ERP企业的聘用机会。因此,基于该资格认证进行课证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ERP认资格证中的“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应用能手认证”制订培养目标为:掌握ERP管理软件中财务管理软件部分的工作原理及实践操作,熟练完成添加用户、建立账套、启用功能模块、分配权限、登录账套、基础设置、日常业务处理、期末处理和编制输出各种报表等操作,并可以对工资、固定资产及往来账业务进行专项核算与管理,具有利用用友ERP进行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的能力。根据ERP资格认证中的“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应用能手认证”制订教学内容为:(1)总账管理。该课程对应的认证考试模块为总账应用能手,其预期工作岗位为出纳和会计。(2)UFO报表管理。该课程对应的认证考试模块为UFO报表应用能手,其预期工作岗位为会计。(3)工资管理。该课程对应的认证考试模块为工资管理应用能手,其预期工作岗位为薪资管理人员。(4)固定资产管理。该课程对应的认证考试模块为固定资产管理应用能手,其预期工作岗位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5)应收应付管理。该课程对应的认证考试模块为应收应付管理应用能手,其预期工作岗位为应收会计和应付会计。根据ERP资格认证中的“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应用能手认证”采用在线考试的考核方式。实行统一网络在线考试,各模块考试时间为40分钟,通过2—5个模块即可通过该认证,获得全国通用国家级权威认证“ERP资格认证”的证书,并以学生考证的成绩和平时成绩的加权和作为期末考试成绩。

    应用型财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网络实践教学体系

    实行基于ERP资格认证的ERP课程的课证融合,根据该认证制订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根据考证内容制订教学内容,实行考证即考试,以学生考证成绩和平时成绩的加权和为期末考试成绩,能够实现学生毕业时具有多张证书,使培养的人才能够真正满足市场的需要,进而增加毕业即就业的可能性。随着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研究应用型财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网络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课证融合教学效果的提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在线练习、讨论和自我检测学习效果,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实践教学体系如下:(1)建设能够互动的动态ERP课程网络学习网站。(2)由主讲教师及实验教师上传各种教学资源,并引导学生学习。(3)由辅导员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统一登录网站,督促学生在网络第二课堂中进行学习与交流。(4)在教师的引导和辅导员的督促下,学生利用该网站进行自主学习。(5)采用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具有实验项目丰富、实验数据完整、实验形式生动、专业关联紧密和岗位划分细等特点。例如,以制造业为例,案例部门设有企业管理部、营销部、生产计划部、仓储部、采购部、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等,具体岗位角色包括总经理、行政助理、营销部经理、市场专员、销售专员、生产计划部经理、计划员、车间管理员、仓储部经理、仓管员、采购部经理、采购员、财务部经理、出纳、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人力资源部经理和人力资源助理等,学生可轮流训练各种岗位角色。(6)学生可利用网站提供的在线模拟考试进行学习效果的自我检测。(7)学生可在网上查询证书及期末考试成绩。4结束语根据提出的课证融合方案和应用型财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网络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ERP操作技能等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毕业生的信息化水平。该研究可推广到其他类型高校或其他专业人才培养,其他类型高校或其他专业可以根据其特点,构建适合自身的课证融合方案,适当改变网络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即可实现基于课证融合的相应专业的信息化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