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艺服务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花艺服务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花艺服务教学

花艺服务教学范文1

【关键词】医用化学;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中图分类号】R197.323.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20-02

近十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由传统黑板模式转向现代的多媒体应用模式。多媒体的突出特点是集成性和交互性,它以计算机为中心,对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进行获取、编辑、存储和检索,是一种趋于人性化的多维信息处理系统[1]。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已成为当前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当今信息社会,课堂教学的形式已出现了革命性的转变。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比一般传统教学手段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已渐渐成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尤其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它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的优势为一体,可以将抽象的化学理论变得具体,模拟微观世界的化学反应和抽象,使难懂的化学理论更加形象、直观,更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优化了课堂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高校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但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出现时,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教学时常会存在一些缺陷和偏差,多媒体辅助教学也不例外[2-3]。

1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认识的误解

目前,在医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CAI)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潮流,特别是理论教学课更是不能离开多媒体,否则就不合乎学校的教学要求。所以很多化学教师“精益求精”地制作出了一个个充分体现视、听效果的内容丰富的课件。精美的画面,形象的动画及动听的声音,吸引了学生眼球。但不少化学教师对把现代课程教学引入多媒体的认识,却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于是仍用传统的教学步骤、方法来主控课堂,把多媒体课件仅仅当作课堂教学的“装饰品”,把现代课堂教学看成是“传统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计算机课件”的简单相加,把多媒体当成万能媒体,甚至出现了无课不用多媒体的现象,为用而用,这样就违背了多媒体的根本属性,即教育性。不少化学教师还人为地扩大了多媒体教学的功能,甩掉了粉笔,课堂教学的手段是简单化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负担也减轻了,但学生们的思维反而跟不上了。CAI课件的使用不当,不仅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有时对正常的教学起了干扰作用,背离了教学目的,甚至还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

2缺乏师生双方的互动与交流

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学生,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乐学。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师生的情感交流与思维交流不容忽视。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自身的体态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意向来影响学生的兴趣及学习方法,同时,学生向教师反馈的任何意见也能反映出教师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很多的多媒体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照屏幕宣科,把屏幕当成电动黑板,教师变成了电脑的操作员和画面的讲解员,让学生围绕着课件制作的程序进行学习,灵活性较差。通常化学教学中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不同基础、不同民族的学生,课堂教学中学生随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非预见性的过程,而我们的教师制作的医用化学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科书制作的静态课件,并不能反映出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所以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不当,反而使教师教学的功能体现不出来,学生的主体性丧失,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实际上失去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严重影响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化学课成了“流水课”,不能体现出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效果。

3缺乏人机互动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迅速发展,价格的不断降低使计算机的普及化程度大大加快,我校的计算机网络基础建设基本完成,但是学校的各个学院在软件建设方面还跟不上教学的要求,达不到校内学科信息全通、一卡通用、在校外任何学校之间信息互通的目的。因此,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还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没有真正的实现教学课件软件的系统化、网络化,实现人机对话。目前我们的多媒体课件还不能真正方便学生在课堂以外随机学习的需要,学生也不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内容、练习去主动学习或根据自己的需要参与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当中,也不能与老师在计算机上随时交流。所以,目前我们的多媒体教学,都只不过是把图片、影视、文字简单地转换为计算机演示罢了,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强化教学效果。

4课件的制作缺乏通用性方面的考虑

我校精心设计的医用化学多媒体课件往往是教师本人采用的“个体式”操作,它具有耗时多、规模小、效益低的特点。这样的课件就难以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资源,无疑是智力与财力的双重浪费。大部分教师也不会分解地取出课件中有利于自己教学的“课件碎片”进行“加工整合”,以致校内各学科的课件开发时间长,运用频率低下,形成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

有教学意义的课件不应是受完整教学程序束缚的整体,而应是一个个有利于突破思维障碍、达到教学目标的“课件碎片”整合成本节课的CAI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性、探索性地使用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并非从头到尾地运用,这样可以避免选用同一课件,就只能有一种教学设计的弊端,有利于培养师生双方的创造性,同时还能缩短上一节CAI课的准备时间,提高课件的实用性,从长远看有利于CAI的推广。因此,教师应开发课件碎片的“积件”,对于精良的课件,应积极管理起来,把好的“完整课件”分解,除去不具推广意义的部分,留下有推广意义的部分,并且以课题为单位储存起来,需要时,教师可随时查阅,如此一来,精良的课件可最大限度的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资源,这必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以上种种偏差都在提醒我们,现代化的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相适应。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医用化学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量,有针对性地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使课件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同时,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能力较强的教师还可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这样的教学才可以说是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构建和优化医科大学医用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地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南国农.《电化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2.

[2]何楠.论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41(1):127-129.

花艺服务教学范文2

 

关键词: 医学生物化学;多媒体技术;教学

    1  医学院校生化课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必要性

    生物化学是当今医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知识更新速度很快。这一学科对于学生而言抽象而难理解,对于老师来说则是难于讲明白、讲透彻。21世纪的教学改革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也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传统的生化理论课授课形式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教材内容为主,授课手段多采用板书和投影胶片以及挂图的形式,相对比较抽象、枯燥而单调,缺少趣味性以及真实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它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等多种媒体结合起来,生动地向学生讲授每一节理论课,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抽象内容的形象理解。由此可见,摈弃以往不良的教学授课模式,发展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持的教学系统是医学院校生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2  多媒体技术辅助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优越性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和遗传信息储存、传递与表达等内容,它具有理论性、逻辑性强及内容抽象、基本概念多等特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很难将其中的一些知识点讲得很透彻,因此本课程常被医学院校的学生称为最难学的“四大基础课”之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体现在:(1)借助计算机的模拟手段,可以使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认识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特点,诱发学生的想象性思维,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以往在讲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立体空间结构时最多有一个模型,而应用计算机特有的三维显示技术就可以很清晰地向学生反映出此空间结构的特点,让他们更容易理解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也可以向学生动态地演示一些生化代谢过程,如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等复杂的生化反应通过计算机的模拟使得教与学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使备课中增删教学内容变得非常方便,特别适合知识更新和随机在教学中增补学术前沿的内容;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老师在有限的课时中有较充分的时间对重、难点讲透彻,更多地介绍新知识和新进展,还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思考问题,讨论分析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老师来说运用多媒体技术授课可以促使其掌握更多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3)多媒体的庞大知识信息储备能力和课件可以通过电脑网络资源共享的交流方式,使学生知识信息的获得不再主要依靠课堂上的有限时间,使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结合。

 3  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3.1  加强辅导,提高学生求知欲

    与传统授课相比,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内容丰富且信息量大,而学生已习惯于上课记笔记、课后背笔记的学习方法,这些不太适应这种教学法,学生常常是有了听、忘了记或者是有了记、忘了听。因此,在生物化学教学期间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辅导,除了在课堂讲授中多运用启发式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外,还可以将自制的课件、自学指导以及试题等辅助教材挂上局域网,让学生自行下载后再来巩固课堂知识,自测和讨论,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习、获取知识中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

    在讲课过程中要以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为主,加强师生沟通,同时也要汲取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灵活地结合板书进行授课。据调查还是有不少学生喜欢黑板教学,因为黑板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和教师间便于相互沟通交流,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中可以采用这一特长,在文字表达简洁、重点突出的基础上将一些重点、难懂的内容通过黑板上的讲解反复巩固。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效果。

    3.3  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

花艺服务教学范文3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图书馆;教育服务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学方向、课程设置等既有别于普通高中,更不同于普通高校。作为职业中专学校培养创新人才重要教育阵地的学校图书馆,如何加强图书馆内涵建设,发挥其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1职业中专生的特点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教育体制的变革,高职的兴起、大学扩招、高中扩招等都对职业中专生源素质产生影响,从整体上看,其学生有以下特点:

1.1文化基础较差 由于大学扩招,成绩较好的初中毕业生大多流向高中,进入职业中专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整体较差。此外,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迫于办学压力,目前职业中专基本采取免试入学的招生政策,客观上造成了进校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成绩参差不齐的现象。他们学习目的性明确,上职业中专就是要学一技之长,以求将来在社会有用武之地。

1.2农村学生占大多数职业 中专的大部分适龄生源分布在广大农村,农村学生由于其生活学习环境与条件的限制,一般缺乏家庭的学习指导与相关的课外学习的条件,知识视野相对狭窄,学习方法比较单一。

.3自我约束力不强 职业中专学生人学年龄大多在14—15周岁,属未成年人,思想不稳定,可塑性大。且他们多为农村学生,农村环境决定了他们会形成一些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并把这种不良习惯带到学校里来,如好动、自由散漫等,给学校管理增加了难度。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中坚持贯彻以人为本、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1.4问题学生占相当比例 现在的中专生都是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他们的父母大部分加入了外出打工或经商行列,子女抚养教育的担子交给小孩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学生有问题找不到合适的沟通对象,越代管理更容易出现“代沟”。加之目前的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这决定了小学、初中阶段还是片面引导学生追求分数。考不上高分的同学就放弃追求,产生自卑情结甚至自暴自弃,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在学校生活,一有课余时间,就千方百计溜出校园进人“网吧”,沉迷于虚拟的网络游戏,导致学生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行为习惯上的判断失误,成为问题学生。

2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发挥

2.1服务育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中专生由于其生长环境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由“初中生”到“中专生”的角色转换。帮助新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完善的人格,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是图书馆的职责和义务。图书管理人员要从新生入学开始,自始至终围绕中专生特点,以充满人文关怀的态度,灵活而富有人情格调的手段和体现美与和谐的形式来开展图书服务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确保每一位中专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成为高素质的社会建设人才。

2.2以人为本,营造图书馆环境亲和力 一个好的图书阅读环境能对读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情感、思维、分析和判断,直接影响着阅读效果。图书馆要根据实际,因校制宜、因馆制宜地为学生读者营造舒适安静、整洁优雅的阅览环境。研究和实践证明:窗明几净的阅览室、摆放整齐的桌椅、精美的名言字画、安静的阅读氛围,能使身处其中的读者受到感染,思想得到升华,性情得到陶冶,行为自然受到约束。久而久之,就能帮助部分学生读者改掉平时好动、纪律散漫等不良的行为习惯。

2.3服务专业,建设合理的馆藏结构 职业中专为了适应人才市场需要,开设的专业门类往往较重点中学多,而经费却远不如重点中学宽裕。学校图书馆馆藏既不可能包罗万象,兼收并蓄,又不可能在某一领域专深精研。因此,建设合理的馆藏结构是各职业中专图书馆应重点考虑的问题。合理的馆藏结构主要体现在适当的学科比例、图书深浅程度的比例和适宜的复本量上。由于各校开设的专业不同,各校有各校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图书馆要做好充分调研工作,根据专业设置和需要来购置收藏不同学科、不同门类、不同水平的书刊,以适应和满足教师和学生教学、科研需求。

花艺服务教学范文4

关键词:实践教学;产学与技术服务;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266-03

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和学生技能培养的基石,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对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方式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我们也花大力气进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改革,在我学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类实践教学条件得到巨大改善。我机械系为积极主动适应韶关市和广东省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坚持学院的办学定位和方向,深化实践实训的教学改革,实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对外培训和对外产品服务等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现状及问题

虽然我系实训基地的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实践教学与学生技能培养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设备不成体系,功能比较单一。目前,我系的实训基地的生产性设备主要以数车数铣为主,在数量上不成规模,在体系上还与现代制造业的产业链要求差距较大。同时,由于受资金设备场地限制,尚未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平台,不利于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除数控实训基地外,其他实验实训项目还有不少停留在演示和验证的层面上,缺少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

2.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相对缺乏。虽然我系有不少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但与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合作还不够紧密,提供的顶岗实习岗位不能满足我系的需求,在顶岗实习与就业的对接上也存在较大缝隙。由于缺乏校企深度融合的机制体制,我系与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的订单培养还很少;用工型顶岗实习虽然能提供大量的实习工作岗位,但企业的核心利益是创造利润,产学容易发生断裂。

3.服务产业行业企业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我系虽然有一定的产品服务能力,但产值依然较低,产品单一,自主设计生产能力不强,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对外技术服务的项目研究、技术改造、设备维修等诸多领域还介入较少。

4.学院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尚待完善。我系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需要解决人员编制、设备管理与维护费用、管理制度相对缺乏的问题;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要创新合作共赢机制,增加合作的紧密度。

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原则和方向

1.基地建设能适应区域产业的发展。广东省及韶关市正处于产业调整、结构优化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韶关以莞韶产业转移为契机,努力打造的广东装备制造业总部基地,从根本上提升韶关市现代制造业的规模和实力,人才需求量和员工培训量大为增加。我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建设实训基地时,充分考虑了与产业行业的对接,较好地适应了韶关及省的产业布局和行业需求。

2.跟随和适应各级政策精神。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贯彻《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及广东省关于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系列文件的精神,落实《韶关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的要求,大力改善我系的实践教学条件,破解困扰我系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和管理上的难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深入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认真学习《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积极响应《韶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为宗旨,以面向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为指引,以就业为导向,结合我系的基础条件、办学优势、办学特色等实际情况,以校企合作为目标建设实训基地。

3.坚定不移地依托韶钢,深入发掘企业办校的优势。积极寻求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十二五”期间国家支持鼓励企业办学的诸多优惠政策,创新机制体制,摸索利用企业现有资源的“学校使用,企业获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资源共享、资产共有的校企合作模式。

4.坚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按“三级平台、两条路径、六个节点”的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路径,打造“产学证赛”的人才培养特色,基地建设必须围绕畅通路径、培育特色、创新模式三个层次任务而展开。

“两条路径”,即一条关键路径,由双证书、技能竞赛、就业型(用工型)顶岗实习三个关键节点组成,是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主线;一条辅助路径,由第二三课堂的考证培训、学生社团活动、对外产品和技术服务(如实习工厂的加工服务,维修服务队的维修服务)三个关键节点组成,它是对关键路径的重要补充和丰富。对六个节点进行资源的重点配置和质量的重点监控,在此基础上实现节点的“三个结合”,即在教学过程中,双证书与考证培训结合、技能竞赛与学生社团活动结合、顶岗实习与社会服务相结合;通过节点的有机结合,形成既能互相促进又能自我完善的培养双路径。在路径上,按层次递进的能力养成规律构建包含单项实训平台、综合实训平台、岗位技能平台的“基础―综合―岗位”三级技能培养平台。

三、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内容

按照见习、实验、基础实训、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分阶段的实践教学要求,建立和完善“基础―综合―岗位”三个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和完善各系各专业既能共享又能体现不同专业侧重的校内外功能多样化、服务能力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①围绕院级重点建设专业“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兼顾“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建设机电维修实训基地。②以数控技术专业为核心,以现有数控实训基地为基础,完善配套生产加工类设备和模具制造类设备,建设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基地。③加强网络技术、虚拟工厂、虚拟流程、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在节约资金的前提下提高实训基地的生产性。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①深化与韶钢的校企合作。韶钢现在已经并入宝钢集团,即将迎来一个发展的高峰,借助与韶钢的亲密关系,力争韶钢为我系提供充足的就业和顶岗实习岗位,我系也能为韶钢员工招聘提供多一种选择。②本着“互惠双赢”的原则,大力开拓韶关外,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合作企业,开展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力求在“十二五”期间,增加5~8家企业为校外实训基地,保证每个专业都有较为稳定的校外实训企业。

3.提升基地的服务能力。①《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湛江钢铁生产基地”,而湛江钢铁生产基地是宝钢集团控股的,同样由宝钢集团控股的韶钢集团将会成为湛江钢铁生产基地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我系必须未雨绸缪,抓住即将出现的大量员工岗前培训、员工职中提升、订单培养等机会,为区域产业行业企业发展做出贡献。②依托实训基地,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和社会企业培训的桥梁;依托实训基地建立产学研结合基地,鼓励学院教师积极申报韶钢科研课题,积极参与韶钢科研项目,扶持创新人才和优秀团队成长,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产学研结合的平台。

四、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辐射及影响

1.坚持“实训基地建设必须服务专业建设,重点突出,特色鲜明”。针对韶关地区和广东省产业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围绕我系重点建设的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数控技术两个专业,经费投入向它们集中,资源配置向它们倾斜,教学科研项目建设向它们聚焦,示范效应向设备类专业群和制造类专业群辐射,力争建设2个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2.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配合我系“三级平台、两条路径、六个节点”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索,以保证学生具有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提高实训基地使用率,提高实训基地的投入产出效益,以利于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重点开展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高等职业教育多功能实训中心。

3.生产及技术服务方面。①面向韶钢集团、宝钢集团和湛江钢铁生产基地开放实训基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全方位增强我系服务于企业和地区产业发展的能力。②以扩大实习工厂的生产能力,丰富产品系列,提升自主设计开发产品的水准,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为原则,科学论证实训基地的设备选型和建设规划。③以扩大基地对外培训和产品服务为基础,提供效益,增强实训基地的持续运行能力;积极寻求省、中央各项财政支持,通过创新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达到自身造血的功能,使我校基地获得长效、健康、稳定的发展。④建设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寻找校企的共同利益点,拓展合作的项目和功能,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顶岗实习、开发课程、教材编写、企业产品开发、培训职工和输送人才等方面的作用,使学校、企业、学生获得三赢,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⑤充分利用实训基地设备改善的时机,深入挖掘实习工厂优势,积极开展产学结合,提高生产效益,在加强与产业对接的同时,强化实训基地的造血功能。

4.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①完善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双证教育,合理安排学生实施生产性实习实训,让学生在技术上取得“双证书”的同时,能真正体验到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协调发展。②开发新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种类,扩大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量;加大实训基地的开放程度,努力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学生的技能竞赛提供更大的帮助,争取在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突破。③加强双师培养。通过企业兼职、学术交流、进修培训等多种手段,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实训课程开发、实训项目研制,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通过系级教科研立项等形式鼓励教师开展实习实训教学模式改革和新技术应用类课题项目的开发,提高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研究能力;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横向课题和专利申请,提高教师技术服务的能力。④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从行业企业选聘大量专家、技能师等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我系兼职教师的比例,由其对学生实习实训进行专项指导。同时,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师职业规范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能力,确保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管理与运行机制

1.创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以实习工厂为主体,将生产性较强的设备场地配属给实习工厂,实行企业运作模式,进行成本效益管理,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的专业化管理水平,提高实习工厂的产能和利润。在生产与教学发生冲突时,通过时间错峰、学生辅助等方式加以解决。

2.改革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体制。突出教学设备管理的重要性,重视教学设备的维护、维修。成立实训基地办公室,配置一名专职设备管理员,在兼职设备管理员和维修服务组的帮助下,对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设备实行精细化管理,提高教学设备的使用率,延长其使用寿命。

3.建立和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相关管理制度。重视校外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给予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工作更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努力探索“长效、稳定、三赢”的校外实习工作新局面。

4.建立我系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网络信息管理平台。进一步提高实习实训基地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为实现“校内资源共享、校外质量监控”的实训基地管理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5.成立我系兼职的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协调组。制定我系职业技能竞赛的工作规划,出台教师、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相关培养和奖励办法,积极发展和培育各类技能竞赛型学生社团组织和协会,为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储备优秀选手资源。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教学“十二五”规划项目 课题批准号2012JK123;广东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课题批准号 20120202050

花艺服务教学范文5

物质及其变化(二)提升

一、单选题

1.下列分类或归类正确的是(

)

①液氯、氨水、干冰、碘化银均为纯净物

②、NaOH、HCl、IBr均为化合物

③明矾、水银、烧碱、硫酸均为电解质

④火碱、纯碱、碳酸钙都是电解质

⑤碘酒、淀粉、云雾、纳米材料均为胶体

A.①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⑤

2.下列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

A.溶液与少量NaOH溶液的反应:

B.Fe与溶液的反应:

C.等量的溶液与盐酸的反应:

D.醋酸除水垢:

3.向饱和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测得溶液导电性(表示电流强度)的变化,以下选项中曲线与通入量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4.根据下列反应判断有关物质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③(稀)

A.

B.

C.

D.

5.已知在酸性溶液中易被还原成。、、、、的氧化性依次减弱。下列反应在水溶液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A.

B.

C.

D.

6.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条件下能大量共存的是(

)

A.某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

B.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的溶液中:、、、

C.加入过量NaOH溶液后可得到澄清的溶液:、、、

D.澄清透明溶液中:、、、

7.下列变化过程,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

A.

B.

C.

D.

8.下列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正确的是(

)

A.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一定有

B.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一定有

C.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一定有

D.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利用丁达尔效应可区分蛋白质溶液与葡萄糖溶液

B.某物质经科学测定只含有一种元素,则可以断定该物质

是一种纯净物

C.用过滤法无法除去胶体中的

D.向豆浆中加入硫酸钙制豆腐,是利用了胶体的聚沉

性质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失电子越多,还原性越强,得电子越多,氧化性越强

B.已知①;②,则氧化性强弱顺序为

C.已知还原性:反应和反应都能发生

D.具有强氧化性和强还原性的物质放在一起一定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11.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均正确的是(

)

A.

B.

C.

D.

12.某无色澄清溶液中可能含有①、②、③、④、⑤、⑥、⑦中的若干种,依次进行下列实验,且每步所加试剂均过量,观察到的现象如表,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步骤

操作

现象

用紫色石蕊溶液检验

溶液变红

向溶液中滴加溶液和稀盐酸

有白色沉淀生成

将Ⅱ中所得混合物过滤,向滤液中加入溶液和稀

有白色沉淀生成

A.肯定含有的离子是②③⑥

B.该实验无法确定是否含有③

C.可能含有的离子是①③⑦

D.肯定没有的离子是④⑤,可能含有的离子是②

13.同一还原剂与多种氧化剂在一起时,先与氧化性强的粒子反应,待强的反应完后,再与氧化性弱的反应,称为反应先后规律。已知氧化性:,在溶有和的溶液中加入铁粉,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若铁粉有剩余,则不溶物中一定有铜

B.若铁粉有剩余,则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只有

C.若铁粉无剩余,且溶液中有,则溶液中一定无

D.若铁粉无剩余,且溶液中无,则溶液中一定有,一定无

二、多选题

14.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过氧化钠粉末,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高锰酸钾是氧化剂,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B.反应的氧化产物只有氧气

C.向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加浓盐酸可以得到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D.当反应产生1个氧气分子时,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

15.下列各种情况下,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组是(

)

A.使pH试纸呈红色的溶液中:、、、

B.使酚酞呈红色的溶液中:、、、

C.澄清透明的溶液中:、、、

D.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中:、、、

三、填空题

16.Ⅰ.实验室可由软锰矿(主要成分为)制备,方法如下:软锰矿和过量的固体KOH和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锰酸钾和KCl;用水溶解,滤去残渣,滤液酸化后,转变为和;滤去沉淀,浓缩溶液,结晶得到深紫色的针状。试回答:

(1)软锰矿制备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2)制备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3)能与热的经硫酸酸化的反应,生成和等产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Ⅱ.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功能材料,粗的提纯是工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将粗(含有较多的MnO和)样品转化为纯实验,其流程如下:

(1)第①步加稀时,粗样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转化为可溶性物质。

(2)完成第②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配平:_______+_______=_______。(“1”也要填写在内)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①氨水是氨气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错误;②、NaOH、HCl、IBr均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正确;③水银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错误;④碳酸钙是电解质,火碱是氢氧化钠,纯碱是碳酸钠,二者也都是电解质,正确;⑤碘酒是碘单质的酒精溶液,淀粉、纳米材料不是分散系,云雾是胶体,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

2.答案:A

解析:A.碳酸氢钙溶液和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正确;B.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二价铁离子,故错误;C.等量的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离子方程式为,故错误;D.醋酸是弱酸,不能拆成离子形式,故错误。

3.答案:B

解析: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越来越少,导电性减弱;但由于溶液中还存在浓度很小的氢离子、氢氧根离子等,故电流强度不可能为变为0;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碳酸钙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则溶液中存在的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又逐渐增大,导电性增强。因此B图能反映出电流强度与通入量的关系。

4.答案:A

解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在反应中亚硫酸是还原剂,碘被还原生成HI,所以还原性是;反应中HI是还原剂,氯化铁被还原生成氯化亚铁,则还原性是;反应中氯化亚铁是还原剂,硝酸被还原生成NO,则还原性是,所以还原性强弱顺序是。

5.答案:D

解析:该反应中,Cu被氧化成,故氧化剂为,氧化产物为,故氧化性强于,与题干所给氧化性强弱相符,反应可以发生,故A项不符合题意;该反应中,被氧化成,故氧化剂为,氧化产物为,故氧化性强于,与题干所给氧化性强弱相符,反应可以发生,故B项不符合题意;该反应中,被氧化成,故氧化剂为,氧化产物为,故氧化性强于,与题干所给氧化性强弱相符,反应可以发生,故C项不符合题意;该反应中,被氧化成,故氧化剂为,氧化产物为,故氧化性强于,与题干所给氧化性强弱不符,反应不可能发生,故D项符合题意。

6.答案:D

解析:显紫红色,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说明溶液显碱性,存在大量,与不能大量共存,B项错误;与发生反应:,然后与发生反应:,溶液变浑浊,C项错误;澄清透明溶液中,这些离子不反应,能够大量共存,D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NaCl和次氯酸钠,氯气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不需要加入还原剂就能实现,故A项错误;,铁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故B项正确;元素化合价没变,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故C项错误;,氮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必须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故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等都能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将所得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溶液均变浑浊,A错误;先滴入稀盐酸排除银离子、碳酸根离子等的干扰,再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一定有,B正确;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可能是氯化银、硫酸银、碳酸银等,所以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C错误;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可能是碳酸钡、碳酸钙等,所以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D错误。

9.答案:B

解析:利用丁达尔效应可区分蛋白质溶液与葡萄糖溶液,选项A正确;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

物,如与组成的物质,选项B错误;胶体能通过滤纸,用过滤法无法除去胶体中的,选项C正确;向豆浆中加

人硫酸钙制豆腐,是利用了胶体的聚沉性质,选项D正确。

10.答案:B

解析:氧化性与得电子能力有关,得电子能力越强,则氧化性越强,与得电子多少无关;还原性与失电子能力有关,失电子能力越强,则还原性越强,与失电子多少无关,选项A错误。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在反应①中,氧化剂是,氧化产物是,所以氧化性在反应②中,氧化剂是氧化产物是,所以氧化性,故氧化性顺序是,选项B正确。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还原性,故反应能发生,还原性:

故反应不能发生,选项C错误。具有强

氧化性和强还原性的物质放在一起不一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需要适宜的反应条件,如氯气有强氧化性,氢气有强还原性,两者只有在点燃时才会反应,常温下不反应,选项D。

11.答案:A

解析:氧化还原反应中失电子的元素化合价升高,得电子的元素化合价降低,化合价降低数目=化合价升高

数目=转移的电子数目,据此分析判断。A.反应中部分

S元素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2价,部分S元素化合价由0

价升高到+4价,转移电子数为4,转移电子数=化合价降低总数目=化合价升高总数目,A正确;B.反应中Na元素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1价,H元素化合价由+1价降低到0价,转移电子数为2,B错误;C.根据价态归中规律,反应中

HCl中Cl元素化合价由-1价升高到0价,中Cl元素化合价由+5价降低到0价,转移电子数为5,氯气既是氧化产物,也是还原产物,C错误;

D.反应

中Cu元素化合价由+2价降低到0价,得到电子,C元素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4价,失去电子,得失电子标反了,D错误。

12.答案:B

解析:溶液无色澄清,可知溶液里没有;用紫色石蕊溶液检验,溶液变红,说明溶液显酸性,溶液里不含和;向溶液中滴加溶液和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此沉淀为,说明溶液里有;将Ⅱ中所得混合物过滤,向滤液中加入溶液和稀,产生的沉淀为AgCl,但无法说明溶液里有,因实验Ⅱ中滴加了稀盐酸和溶液,引入了;由以上分析可知溶液里一定存在②、⑥,一定不存在④、⑤、⑦,可能存在①、③,B正确。

13.答案:C

解析:三价铁离子氧化性强于铜离子,加入铁粉,铁粉先与三价铁离子反应生成二价铁离子,剩余铁粉再与铜离子反应生成二价铁离子。C项,若铁粉无剩余,且溶液中有,则可能有三种情况:一种为铜离子只反应一部分,三价铁离子完全反应,一种为铜离子未反应,三价铁离子恰好反应完,一种为铜离子未反应,三价铁离子只反应一部分,溶液中含有三价铁离子,故C项错误;A项,若有铁粉剩余,则三价铁离子、铜离子完全反应,不溶物中一定含有铜,故A项正确;B项,若有铁粉剩余,则三价铁离子、铜离子完全反应,则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只有,故B项正确;D项,若铁粉无剩余,且溶液中无,因为三价铁离子先与铁粉反应,所以一定不含三价铁离子,一定含有二价铁离子,故D项正确。

14.答案:BD

解析:过氧化钠中O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过氧化钠是还原剂,故A错误;M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O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则是氧化产物,是还原产物,故B正确;用浓盐酸酸化高锰酸钾溶液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应利用稀硫酸酸化,故C错误;根据反应可知,生成5个分子时反应转移,故当反应产生1个氧分子时,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故D正确。

15.答案:AC

解析:A项为酸性溶液,没有可发生的反应;B项为碱性溶液,铵根离子不能大量存在;C项可大量共存;D项氟离子和氢离子不能共存。

16.答案:Ⅰ.(1)

(2)

(3)

Ⅱ.(1)MnO、

(2)5

2

4

5

花艺服务教学范文6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模式;复合型实用英语商务翻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133-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36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指出:“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少。因此,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进一步明确了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提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的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据此,高职院校商务翻译教学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培养既精通英语语言知识,又具有国际商务知识和翻译技能的复合型实用商务翻译人才,即“通识型”人才(戴炜栋,2008: 71),以满足国内外企业对商务翻译人才不断扩大的需求。

然而,现今不少高校商务英语翻译专业教学由于受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影响,不能有效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实用商务翻译人才,主要体现在:1. 教学内容单一、手段单一、考核方式单一、教师队伍元素单一;2. 课堂教学表现为不注重翻译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只是通过翻译学翻译,就事论事,一味罗列现象,未从理论上进行阐述、解释、说明,一味强调授人以鱼而不授人以渔,只限于某一商务项目翻译,即重在“翻什么”,而不注重“如何翻”及其缘由,致使学生缺乏创新能力;3. 仍然遵循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授课方式、模式单一、方法陈旧,不能适应我国商务翻译人才培养要求,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种滞后性在高职教育中尤为明显。为此,本文倡导并试验商务翻译课中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

多元化理论最初由美国哲学家费耶阿本德(Paul Karl Feyerabend, 1924~1994)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反对单一、独断,主张开放型、创新型的方法,也就是“怎么都行”的认识(刘放桐,2000:539)。此理论用于教学,突出全方位、立体式思维,强调多取向、多视野、“多模态教学模式”(冯奇,2011:317),也就是辩证综合的教学模式(田式国,2001:293)。

而所谓商务英语翻译课中实践多元化教学模式,即是贯彻“英语、商务、实践”有机结合的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复合型实用人才培养思路;创立工学结合、课证一体教学体系,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训、技能竞赛相结合,校外翻译专家、行业兼职教师与课程专任教师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从教学内容、形式、方法、考核手段、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开展教学改革;探讨出一套针对商务英语翻译培养目标、商务英语翻译自身特点、高职学生实际、我国商务市场需求实际,适用于高职教育需要,符合职业行业特点的商务英语翻译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为学生商务翻译方面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造就能适应并服务我国外贸新形势、新需求的真正复合型实用商务英语翻译人才。

1 . 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尤其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内容单一、零碎,往往只介绍某一翻译方法,只涉及某一商务翻译现象,不重视理论依据、翻译本质学习;只介绍某一商务项目翻译,不重视对商务英语、汉语基本特点的介绍、对比研究,教学体例上多是由词到句的语法体例,多是采用“知识点+例句”,侧重句法层面,模式单一,使学生学习“只见树,不见林”,学到的知识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理论性;翻译练习形式单一,与教学内容及实际脱节,多做单句机械性练习,较少做活用性练习尤其篇章练习。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教学中设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应体现多元化教学内容,即由商务英语知识+商务翻译基础理论及技巧知识+国际商务、外贸、旅游等知识+常用商务文体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等构成,突出商务翻译知识学习与人文素养教育并重,专业理论教育与实际技能培养并重原则,构建商务英语翻译理论教学体系和商务实用文体翻译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自行编写出了针对商务英语翻译培养目标、商务英语翻译自身特点、高职学生实际、我国商务市场需求实际,适用于高职教育需要,符合职业行业特点的英文商务翻译教材《A Course of Translation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2012年8月北京出版社出版,彭开明主编),以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为学生商务翻译方面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突出商务主题、以综合学习商务英语总体特点为切入点的理念,注重在学习商务(文献、合同、信函、单证等)英语语言(包括用词、结构、语体风格)特点基础上开展翻译理论、技巧探讨,突出商务主题,体现商务翻译特点、学习理据,使教材架构具有系统性、科学性,有利于培养有扎实基础、有发展潜力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2)商务英语翻译是一门非常特殊的课程,它既注重商务能力的操练和培养,又必须打好语言技能的基础,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十分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1)注重翻译理论及技巧的系统学习,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综合介绍商务英语语言文体特点后,就商务翻译标准(忠实、道地、同一性)、过程(理解与表达)及常用商务翻译方法及技巧专门作较全面、系统阐述,使学生对商务翻译基本性质、要求、过程及手段有一个整体概念和系统了解,而不是零碎的片面的印象,能把握翻译要素及主要注重方面;此外,在方法、技巧章节后,我们对反映商务英语共相的语言现象如缩略词等的构成、表现形式及其翻译作了专门介绍,这种学习具有普遍意义,能有助于学生掌握商务翻译的普遍规律,实践中举一反三,培养真正的商务翻译实用人才。2)致力于突破传统教学通过翻译学翻译、就事论事的方法,重视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将现代科学中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以及正在研究中的新观念、新方法应用于翻译学理论的探讨,运用语义学、语用学、对比语言学、修辞学、文体学、逻辑学、符号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近缘学科,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阐述翻译标准、过程、方法、技巧等,使其成为教学有机部分。

(3)重在双语对比的理念。翻译属于语际间的交际活动,涉及至少两门语言,翻译理论的探讨、方法和技巧的建立和翻译实践都离不开双语的对比研究。我们教学中,注重对英汉语言及商务英语和商务汉语在语言成分、修辞手段、交际功能等方面的基本特点,其共性以及各自异质性表现和双语的对应情况,以使翻译时能自觉地运用这些特点,重视一切难译的地方,认真地研究同一思想内容如何运用不同语言形式进行表达,有效提高实际商务翻译能力。

(4)练习中,注意将翻译实践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机械性练习与活用性练习相结合,句子翻译与语篇翻译相结合。

2 . 实施多元化教学形式

传统翻译教学方式单一,基本上局限于课堂,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作填鸭式教学,满堂灌,结果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学到一些不完整的模糊不清的知识,理论与实际脱节,缺乏实际动手能力。为了扭转这种状况,我们提出实施多元化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与翻译实训、翻译竞赛、翻译讲座等相结合,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使教学生动活泼、充实、丰富多彩、仿真感强,实效,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课堂教学我们改静态、单一方式为动态、综合形式,在有针对性介绍必要的翻译理论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仿真式教学,进行现场模拟、演示报告、翻译点评等实景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外贸谈判翻译、旅游翻译等课堂仿真活动。这样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逼真、收效大。要特别提及的是,我们课堂上进行的翻译点评较有特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用课堂最后一刻钟左右时间作佳译欣赏讲评,也就是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有学习价值的佳译就原文风格、内容理解、传译方面作画龙点睛的双语对照讲评,这样能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学到高招;二是对学生作业主要是篇章练习作专门讲评,首先对原文的文体风格及语言特点及翻译中拟注意方面和可运用的方法、技巧作要点提示,然后针对一些大多学生较难理解、传译的句子作重点剖析、订正,最后给出老师自己的译文,学生反映这样学习影响深刻,具有醒目作用。

翻译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通过接受翻译任务及在线作坊翻译实践等进一步巩固、强化、检验课堂教学,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因而课后翻译实训是课堂教学的后续和必然。我们的做法是,在基础性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安排大量的课外实践机会,针对特定教学内容,通过接受企业翻译任务及与实训基地即广州某翻译有限公司等合作实践,要求学生分组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一些较简易的产品介绍、使用说明书、商务信函、广告、导游、合同等英译汉或者汉译英。大家感到,这种学习刺刀见红,能够提高大家的翻译实战能力,立竿见影。此外,我们还不时开展翻译竞赛,以活跃外语学习气氛,检验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比如2011年5月5日开展了商务翻译竞赛活动。竞赛在09、10级商务英语专业(大一、大二)学生中进行,报名参赛人员共43名。本次竞赛为英译汉单向翻译,翻译材料取自徐锡华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级商务口笔译:笔译篇》(2009年)一书,内容为“谈判策略”,篇幅为约1000英语单词,难度适中。竞赛采取闭卷考试方式,时间150分钟。竞赛较为成功,大多译文基本忠实、道地、符合一致性原则,参赛人员全部及格以上,其中70分以上26人,80分以上8人,90分以上4人。考虑到教育部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翻译课教学要求对翻译速度要求每小时300字左右以及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底子,应该说这一结果较为难得。

在开展分级教学、因材施教过程中,我校翻译课程组为了加速优秀人才培养,采用了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每年选拔各班成绩出色、笔译能力都较强的学生举办Top Class,开办全国商务英语翻译资格认证辅导班,实施课证一体,取得了良好效果,如2010年5月组织09级大二学生参加全国商务英语翻译资格统一考试(初级),72人参考,通过的达60人之多,并且其中获优秀(85分以上)者2人,良好(75分以上)5人。这一做法在江西省高校外语界中属于首创,现已成了本课程固定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实施因材施教,举办精英班是高职院校快出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能有效促进整体教学质量。

3 . 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影响着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英语教学法的选择和使用”(戴炜栋,2008:200)。商务英语翻译课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和实践性的综合型应用课程,传统的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法无法实现培养既精通英语语言知识,又具有国际商务知识和翻译技能的复合型实用商务翻译人才这一目标,而是需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法,多视野、多手段开展教学。因此我们探索、设计多种方法服务于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开展翻译教学改革。

(1)实施“①课前翻译实践(课外练习,包括试译本翻译基地的商务翻译资料);②翻译讲评;③学习翻译理论及技巧,开展翻译实例解析(包括翻译范文学习);④课后翻译实践(语篇翻译为主)”的四步教学法,突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2)贯彻“融翻译教学、翻译理论探讨、翻译实践为一炉”的理念,以教学推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如本课程组教师教学中运用自己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外国语》等杂志已发表系列翻译理论探讨论文中提出的理解层次观、照应、运用微观整合性和宏观整合性、翻译的多元性、运用图式进行表达等观点、思想讲授翻译标准、过程、技巧、方法等,丰富了翻译教学内容,拓宽了视野,有深度,教学中还利用我们为广州某翻译公司等企业从事商务文献翻译中大量较成功译例及学习商务文献翻译资料发现的佳译阐述翻译理论、技巧,用作翻译实践材料,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利现身说法,使学生印象深刻。

(3)抓好译例案例教学。翻译课中无论是学习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或进行两种语言的对比,都要围绕具体的译例案例。通过译例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分析和鉴别能力,找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找到自己独特的招数。

(4)运用情境教学法。传统翻译教学的素材常常是黑白的文字,而我们《商务英语翻译》课教学中的案例(项目)和丰富的翻译基地视频资源为翻译教学提供了具体翻译的情景,便于学习者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中强调“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并行,重在“授人以渔”。即既注重实用商务文体翻译案例教学,以适应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后工作需要,更重视掌握、运用必要翻译理论、方法、技巧等能力培养,使他们在完成学校教育之后,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技巧。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这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根本途径。

(6)运用循环递进法(cycle)(Quirk,1985: 37)。先是提纲挈领,而后层层深化,互参对比。即是教学中通过反复不断对学生进行某一语言知识或翻译知识刺激,不断感知,达到认知目的。如商务英语基本特点首先在第二章作了总体简介,此后在商务翻译标准、专项商务翻译章节中再深入了解;再如在理解一章节提出运用逻辑包括暗含逻辑分析进行理解,而后在增词法、拆译、定语从句翻译、长句翻译等章节中反复出现,加深逻辑推理在翻译中重要作用。

4 . 实践多元化的考核手段

通常翻译课考核与其他英语专业课雷同,都是以课堂考试为主,约占70%,再加上平时作业成绩,约占30%。课堂考试多为应试式,学生按考前老师布置的范围复习,基本知识考核靠背,有些翻译考题取自课本上或老师上课列举的体例,某种意义上流于形式,不能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及实践技能。为了全面、客观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设计多元化的考核手段,即课堂考试+平常作业成绩+校内外实训考核+翻译基地实习成绩+翻译资格证考试等,考核形式由教师阅卷、专家鉴定等构成,强调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商务英语翻译能力进行多角度的评价。考核由三个方面构成:即理论知识考核、实践技能考核和平时成绩考核。实训考核主要是指考查学生接受企业翻译任务完成情况;就翻译证资格考试我们规定,凡是参加全国商务英语翻译资格认证考试及格以上,课堂考试可免试。

5 . 建设多元化的教学团队

培养复合型实用翻译人才关键在教师,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商务英语翻译师资力量普遍来说非常薄弱,人员不足,尤其具有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技能及商务英语的教师严重稀少,不能适应培养目标的需要,高职院校尤其如此。为了克服这一瓶颈状况,我们教改中通过引进、聘用、派出培训及老教授与青年教师结队等方法,着力建设多元化教学团队,组建一支由能融翻译教学、翻译理论探讨、翻译实践为一炉的“双师型”专任、兼职教师及校外翻译实践指导专家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中注重团队建设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专任教师专业技术水平、教学能力、职业能力培养及课程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队伍建设。今天我们这支队伍不仅有多年从事翻译教学的教授,还有“双师型”教师,还聘请了广州及南昌两家翻译有限公司商务合同、信函、工程等方面翻译专家讲学、兼课,承担具体的翻译实践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掌握实际翻译工作中的最新动态和技术手段,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我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整体水平。

6 . 结语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课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符合翻译课是一门集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等课为一体的综合型应用课程的特点及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是实现培养复合型实用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目标的需要,其理念在于以掌握实用的商务翻译技能、强化商务实际翻译能力培养为主线,着手构建商务英语翻译理论教学体系和商务实用文体翻译的实践教学体系,有针对性地采取理论指导、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动态的、全方位的综合教学形式,以此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性和商务素质。

参考文献

Quirk, Randolf,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New York: LongmaInc., 1985: 37.

戴炜栋.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71,200.

冯奇.外语教学与文化[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317.

刘放桐等.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