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八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八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实效;原则

思想品德课堂实效的标准在哪呢?我以为,那就是学生乐意听、乐意学,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形成自己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且能在今后的生活中积极践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为此,教师应注意挖掘与利用一切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成长与发展的物质的、精神的素材,让它们成为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

下面就教学实际过程中,如何挖掘与利用课程资源,提高课堂实效谈谈体会。

一、课程资源犹如清泉水,用心挖掘流不尽

要让课堂“活”起来,充满生命力,必须充实课堂,课程资源功不可没。

1.巧用其他学科教材知识进行教学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潜心挖掘、有机整合,巧借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理解本学科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八年级上册“孝敬父母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内容时,我运用说文解字的方法来讲解,“孝”由“老”字头与“子”字底构成,说明子女必须把老人举过头顶,敬重、爱戴父母。这个解释形象明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用《少年中国说》的朗诵视频来导入九年级的《承担对社会的责任》,那激昂的情感,让学生心中升腾起一股“中华崛起、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讲“享受学习”内容时,学生对学习的苦体会很多,对学习的兴趣并不大,更不要说“享受学习”了,我用化学实验“水火相容”来引出“享受学习”的内容,因它与“水火不容”的道理有出入,所以一开讲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探究的乐趣。

2.妙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或物品进行教学

人们最关注的事就是身边事,最关心的人就是身边人,最愿意学的东西就是实用的知识。抓住人们的这一心理特点,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资源,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想说、想学。

讲七年级上册“珍爱生命”内容时,我运用学生都知道的本地某中学八年级学生因家长不给买手机就轻生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因为此案例就发生在他们身边,甚至有些学生还认识该生,所以学生讨论异常热烈,感触也很深,试想,如果事例主人公是离学生生活很遥远的人,学生的反应恐怕就平平了。

讲八年级下册“消费者权益”内容时,我就利用学生抽屉里最多的东西――矿泉水瓶,教学生辨识它的真假,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消费知识,并引导学生学会维权。因为矿泉水消费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觉得学了有用,所以上课时非常踊跃,没有一个溜号的。

3.引进生动有趣的游戏进行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单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我们要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而不只是“有道德知识”的人,平铺直叙的讲述剥夺了学生的体验,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更不可能要求他课后如何自觉地践行,因此可充分利用青少年好奇、好玩、好动、好体验的特点,采用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到游戏中来,在主动参与中发展,在独立探索中成长,在自主发展中成熟。

如,讲七年级上册“创建新集体”内容时,我通过“毛毛虫逃生”的游戏,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展开竞赛。要求:每个学生半蹲,一手搭在前一位学生肩上(另一手摆动),屁股要坐在后一位学生大腿上,环环相扣,组成一只毛毛虫,此时每个学生都只是这只毛毛虫的一个环节,危险来了,如何快速逃命。成功的总结经验、失败的分析原因。在学生分析总结,激烈讨论和反思中,拥有共同的目标;团结协作,互助前行;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等作为一个优秀班集体的标准就不难得出。由于是学生自己体验、感触、体会和总结的知识,印象深刻,而且这个教育影响是来自学生的内心,来自学生的互动,而不是老师强加的,这样才有可能在今后学习生活中自觉自愿地践行。

4.运用网络、影像资料、音乐素材进行教学

网络内容丰富,影像资料形象、生动,音乐素材富有感染力,在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感悟、践行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时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讲课时如果运用多个素材,会有繁杂的感觉,但若巧妙地运用百度贴吧的形式贯穿,则显得有条理,不多余。

讲七年级下册“法律的作用”内容时,用《西游记》中孙悟空用金箍棒画圈保护师傅这一学生都熟悉的形象、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圈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讲八年级上册“孝敬父母”内容时,用电视上的公益广告和《孝敬父母》等相关歌曲,既能打动学生,渲染气氛,歌词内容对学生也有指引的作用。

5.关注时事新闻,开发社会资源

时事新闻因其“新”,所以吸引人的眼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2014年5月21日讲七年级下册“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内容时,头一天的新闻正好播放了两则当天发生的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事件。因其新,所以震撼。学生切身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国家给予特别关注。

再如,讲2012年到2013年时事内容时:2012年11月25日12时48分,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无效,不幸殉职,年仅51岁。课堂上有学生讲到他为什么要那么拼命干,导致英年早逝时,我及时让学生回顾了九年级知识点: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科技总体水平的差距和我国人口素质偏低的特点,并适时进行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如果这些精英们不努力拼命干,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会更大,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人欺负。这一引导,引发学生强烈反响,学生觉得自己不努力学习非常不应该,甚至学生还开始讨伐平时不用功学习,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而这些学生也自觉理亏。有效运用时事新闻,不仅能帮助复习课本知识点,而且会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种课堂生成资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其实生活中并不缺乏课程资源,缺乏的是发现课程资源的慧眼。只要我们养成“多读书、勤看报、善用网、勤记录”的好习惯,做教学的有心人,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中处处皆资源。

二、课程资源犹如双刃剑,杜绝盲目巧鉴别

课程资源,它超越了狭隘的教材内容,让师生的生活、经验,甚至让“社会”进入教学过程,使教学“活”起来,它激发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环节中,如果运用得当,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种种问题,如有的课程资源堆砌,让人眼花缭乱,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有的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只是打“球”,使教学目的变得不明确,干扰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的课程资源反面用得多,正面引导不足,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的课程资源离学生的生活、现有知识水平十万八千里,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问题无不让我们思索该如何挖掘和利用好课程资源。

我认为,在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时,应注意筛选鉴别,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

筛选,加工与教学目标相契合的资源,如果难以找到,就有效利用教材中的资源,教材都是经过专家反复斟酌、推敲,能有效地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内容,我们只要认真去品读、去领悟,去引导学生,同样也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教育性原则

学生还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课程资源应多选用正面素材,进行正面思想引导,多看事物的光明面,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综合性原则

在一堂课上,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既有效防止学生的倦怠感,又能从不同角度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达成三维目标。如可选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作品渲染气氛,导入新课;精选案例层层深入,拔丝抽茧,分析探讨知识;用顺口溜的形式总结、巩固新课。

4.渐进性原则

教学资源的选择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应随着学生的成长,心理的逐渐成熟和知识、阅历、经验的不断增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多选用学生熟悉的、能理解的、想知道的课程资源。

要让课程资源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就要注意三贴近: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资源挖掘和利用时,如果内涵基本相同,能用近的就不用远的,能用新的就不用旧的,能用自己的就不用别人的。因为熟悉的人、事和物最能引发学生共鸣,产生共情,也最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给他们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

八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初中英语;河北版教材;修订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2-0019-03

2011年,国家教育部公布了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整体国民素质,促进科技创新和跨文化的人才培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初中英语》教材(七至九年级,以下简称本教材)于2002 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后,在河北和其他实验市、区广泛使用,得到好评,形成了良好的课程影响。根据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实验情况,本套教材于2010年起启动进一步的修订工作,截至2013年,整套教材修订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现从该套教材修订依据、修订原则、修订目标、修订内容等方面做些解读。

一、修订依据

(一)国家英语课程标准

遵循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更加凸显英语课程人文和工具的双重属性,更全面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整体素质,促进科技创新和跨文化的人才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的实验情况

根据教材的实验情况,分析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听取广大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对教材的修订意见和建议,切实增强教材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继续保持教材内容活泼有趣、知识丰富、语言地道等特色。

二、修订指导思想

《英语》七至九年级的修订,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及教学要求,遵循以下指导思想:

(一)重视以人为本, 强调素质教育

注重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宗旨,引导学生创新,培养学习合作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了解中外文化风俗、饮食习惯、禁忌、幽默等,使学生在理解和尊重外国文化、增强世界意识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发展健全的人格。

(二)注重语言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材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并用,注重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意识等内容和目标要求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三)坚持发展性和拓展性原则

倡导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注重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举一反三,有利于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发现语言规律。

(四)坚持趣味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充分考虑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语言学习规律,选取适合中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贴近生活的教学素材,设计多种形式的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五)注重体现时代特色

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内容要反映时代的变化。本教材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呈现中外社会生活。

三、修订目标

(一)全面贯彻《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过程对学生知识积累、学法形成以及性格培养的影响,彰显英语教材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二)保持教材先进的教学理念、地道活泼的语言特色,并保持教材浓厚的生活气息,突出故事性和趣味性。

(三)提高教材的适宜性,适当调整教材的容量和难度,修改后的教材方便教与学,增强教材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四、修订内容

教材仍以系列化的交际活动方式展开,注重多种学习方式和手段的运用,注重生活情趣和情境化教学,让学生接触大量的生活英语,在熟悉的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使陌生的语言生活化、通俗化。

(一)适当减少教材的容量:每单元新授课由原来的7 个改为6个。

(二)调整单元内容:调整教材部分单元和内容,使其与小学英语内容更好地衔接,并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明确学习目标:在单元首页和目录中,明确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以达到便教利学之目的。

(四)增加板块:增加Let’s Do It,Culture Tip,Dig In,Learning Tip 等板块,补充活动或练习,以便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和用英语做事能力,拓宽有关文化差异的知识面,并优化其学习策略。

(五)充实复习课,引导学生对单元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及时进行自我评价。

五、教材的编写体例

本套教材仍以主要人物的活动为主线,以单元话题形式编排,各单元、各册之间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衔接。教材的内容始终贴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会活动等情景,题材广泛,涉及自然、科学、人文、地理等各个领域;体裁多样,展现中外不同的文化背景。

本教材的修订继续采用教案式编排,共分为5 册。其中,七年级分为上下册,每册8 个单元;八年级分上下册,每册8 个单元;九年级全一册,10 个单元。每个单元设置6 个新授课和1 个单元复习课。每课的内容分为课文和练习两部分,课文占1 页,在一节课(45 分钟)内完成。教材中继续使用图片和卡通插图,尽量多地使用与课文主题有关的真实图像资料,展示中西方文化,以文字信息为主,以图为辅,另配有教师用书及教学磁带等。

本套教材在词汇、语法、语言知识的修订方面进行了合理的编排,注意在学习语言时介绍语言规律。从七年级上册开始,教授国际音标和读音规则,使学生能按国际音标正确读出单词,并在每单元复习课中补充了语言练习。语法教学从七年级上册开始系统介绍,采用归纳法展示语法规则,并对语法项目进行小结。

六、修订后教材的主要变化

(一)适当减少、降低教材容量和难度

修订后,九年级上下册合并为全一册,全套教材从原有44个单元改为42个单元;新授课时由原来的308个减为252个,减少了教材容量。

在具体修订中改写或替换了部分课文内容,降低了教材的难度。对语法、词汇、功能意念的呈现重新进行了梳理和安排,删除部分超标词汇和超标语法项目。在同一单元话题下,做到重点词汇、语法和功能项目出现得相对集中,在全套书的呈现中做到螺旋式上升,便于教师安排教学计划。

(二)话题进一步丰富

参照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的24个话题项目表,重新调整本套教材的话题。七年级下册将原有第1~4 单元的“旅行”浓缩到第1~2 单元,北京之旅改成了围绕丝绸之路的中国之旅,使得故事发展的节奏加快,并扩展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增加了学校生活、课外生活、英语学习三个单元,就饮食、音乐、服装、学校课程设置等多方面进行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使话题更为丰富。八年级上第6单元话题改为Go with Transportation!八年级下册将第4~6单元话题整合为The Internet Connects Us,Buying and Selling,Be a Champion! 九年级全一册在原教材基础上做了较大整合,并补充了有关电影、人际交流方面的话题。

教材中进一步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材, 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培养。如调整教材部分单元和内容,使其和小学内容衔接得更自然,并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三)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英语听说读写等活动融入教科书中。以话题为单位、采用教案式编排。新授课每课内容遵循“新授+ 活动”的形式,两页对开,左页为新授课文部分,右页为选择练习部分(Let’s Do It);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循序渐进,为教与学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灵活多样的选择。

新授课文后面Let’s Do It项目中设计了与新授课相结合的活动,便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活动数量控制在3~5 个,分别从课文理解、听力训练、基础知识、小组对话活动及课堂任务等几个方面着手,每个单元各有侧重并保持整体平衡。

每个单元中的项目(Project)活动中,学生需要使用英语合作完成项目,并可将成果向全班展示。通过这种项目式设计,引导学生用英语自然地交流思想、比较异同、体会意图并得出结论。这些活动不是单纯的练习题, 而是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参考,有利于不同层次、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的语言学习。

每单元复习课引导学生对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横向复习,并归纳、总结。其听说部分中补充了对语音知识(读音、重音、语调、连读等)的学习和归纳;拓展欣赏部分与单元主题紧密结合,在轻松的氛围中对单元知识作适当拓展。

另外,设置了知识小板块,增加教材弹性。根据单元具体内容,适时增加了Dig In, Culture Tip,Learning Tip, Hands on Activities等板块,和教材内容自然穿插。其中,Dig In 引导学生就课文中关键内容做进一步思考; Culture Tip 对课文中的文化背景或文化差异给出必要的说明,渗透跨文化意识;Learning Tip 是对课文中知识点的解释和说明,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Hands on Activities 则强调学生在动手完成规定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四)更新体裁,增强时代感

本套教材以故事的发展为主线,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提供了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在编写过程中,语言素材由加拿大方作者执笔,保证了语言的自然性和地道性,保证了教材高质量的语言输入。

教材内容紧扣时代脉搏,生活气息浓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教材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话题素材,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语境支持,便于学生用语言思考并做事情,对同一话题可进行多方面、深入地探讨,以此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教材呈现方式以对话和故事为主,结合海报、问卷、报刊电子邮件、网络视频、论坛、博客及微博等多项内容。如:第一册第30课,詹妮的奶奶过生日,詹妮用微博的方式写祝贺语;第二册第11 课,詹妮从丝绸之旅回国后,用论坛的形式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第二册第13课王梅和詹妮用网络聊天工具交流学校生活,第二册第26 课Alicia 和老师用网络视频电话交流英语学习。这些更现代化的交流手段,丰富了体裁,紧扣时代的脉搏,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

本套教材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堂主体地位,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有意识地在各种活动中引导学生创新、合作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

1.明确学习目标,补充图画等非语言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单元主题,将单元页的You Will Learn 改为We Will Learn,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堂主体地位。在每个单元页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图片,并将本单元的主要功能、语法和句子结构列到单元页,使学生对本单元的重点一目了然,便于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

2.引导合作学习。在安排每课的活动练习时,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有的侧重于合作学习,有的侧重于个体思考。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

3.自我评价更加科学。评价部分由原有的Do You Know?改为Self-Evaluation,采用发现式的方法呈现,不再采用对学习目标的陈列,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并反思学习过程。单元学习之后,教材不再罗列单元的主要内容,而是提纲挈领,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和总结本单元所学的主要内容,同时评估自己的完成情况。

4.学习策略指导更为细致。教材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发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有意识地呈现学习英语的多种手段和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查找相关学习资料,丰富学习资源,收获成功的喜悦;根据课文,适时对比和总结英语语言的规律,如:英、美词汇的差异,合成词的示例,帮助学生借助联想和归纳来记忆词汇,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图书或求助于老师、家长甚至同学来使问题获得解决。

5.教材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内涵。在英语国家文化基础上适当补充了其他国家文化的介绍,并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比重,渗透了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外文化风俗、饮食习惯、禁忌、幽默等,使学生开拓视野,理解和尊重外国文化、增强世界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发展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

后记

八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中学语文 专题教学 自主探究 合作整合

“专题教学”是指在一定的专题或问题情境下,以学生主动建构为活动主线,旨在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教学活动形式。

综观苏教版初中六册语文教材,每册书除了单元课文、名著推荐与阅读、综合实践活动、诵读欣赏、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与探究外,还有一大亮点,那就是专题。三册书共有十个专题,包括七年级上册的《狼》专题,七年级下册的《荷》专题,八年级上册的《长城》专题和《汉字》专题,八年级下册的《鸟》专题和《叶》专题,九年级上册的《气象物候》专题和《广告多棱镜》专题,九年级下册的《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专题和《我心中的语文》专题。

可是作为每册必有的这个亮点,很多语文老师并未多加重视。专题中涉及古诗文的,比如《荷》专题中的《采莲曲》《莲叶》《赠荷花》《白莲》和《爱莲说》,老师往往会像教授诵读欣赏一样,翻译、背诵。而《芙蕖》和参考资料中的《荷塘月色》《荷花飘香北海夜》《爱藕说》《我爱莲有实》《莲花与佛教》这些试卷上不会考到的内容,往往简单地读读了事。更别谈最后的“议荷”“写荷”部分了。再如《狼》专题,只注重对有关狼的成语、俗语、谚语的记忆和对狼性格的分析。学生学习了专题,只是增加了一些记忆点,并未通过专题学习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专题的教学和书本上的古诗文、诵读欣赏的教学并无不同。而编写教材的专家的本意显然不是单纯的背诵记忆。那么初中语文的“专题”应该怎么教?如何提高“专题”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

一.依托网络资源,丰富学习内容

书本上的内容是单一、片面的。以《鸟》专题为例,仅有三首咏鸟诗、两篇现代文、一些参考资料。我事先要求学生在互联网上搜集图画,咏鸟诗文,含鸟的俗语、谚语、成语,人与鸟的故事,鸟类特点在仿生学上的应用等。有一个学生分享了白鹭的图片,那雪白的羽毛,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的身段,那静立在树梢的优雅的形态,那在清澄的空中飞舞的姿态,这些图片一展示出来,学生大多被折服了。这种直观的感受是文字所无法比的。在基于直观形象的基础上,再出示搜集到的刘禹锡的《乌衣巷》、李白的《白鹭》、杜牧的《鹭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课内古诗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多角度品味鸟的形态美和性格美。再引导学生由《鸽子》、《空山鸟语》这些文章中感悟到鸟的人性美,由参考资料中学到飞机、电子鹰眼的设计原理,感受鸟的贡献美。

多媒体手段作为书本教学的辅助手段,弥补了书本教学的单一性,能创设情境,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为普通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更广大的平台,从互联网上搜集的资料,增大了课堂知识容量,为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帮助学生从知识体系上掌握教材。从而提高课堂质量,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

二.发挥学生所长,激发学习热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兴趣是上课积极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那就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推力。尤其是专题学习,首先从主观上,教师和学生重视度都不够,而且不像单元课文那样有一个圈定的学习范围,专题内容相对散,所以对一些平时就不够主动的学生来说,上好专题课就更加难了。针对这种情况,根据每类学生的兴趣来安排任务就尤为重要了。

我在具体操作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中都有喜欢绘画、音乐、文学作品、上网等的同学,再选出一名小组长,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各自领取任务。喜欢绘画的搜罗相关美图,喜欢音乐的找配乐,喜欢文学作品的搜集诗文,喜欢上网的在小组长的协助下整合所有资料,做成PPT。学习《荷》专题的时候,每个小组成员都各展所长。PPT上把古今中外描写荷花的诗词、散文、小说、摄影绘画作品、影视作品都囊括进来了。

而且,在人与人合作之间,学生自然就会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有志同道合的同伴,既会产生竞争的压力,又能激发起争强好胜的兴趣和决心,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就这样,在课前准备时就保证了每位同学的参与。课堂上展示时,大家看到自己的成果,兴致更高,而且各小组之间又有比较,大家你争我赶的劲头被调动起来了,又为下一次专题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联系生活实际,延伸课内活动

语文是人文性、工具性的完美结合,它不只是书面上的文字,它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决不是纸上谈兵就能学好的。特别是专题教学,更不同于普通的阅读教学,不是简单地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独特构思、创作风格等方面入手学习。而是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提升学生的延伸整合能力。

比如初三的“广告多棱镜”专题,我积极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调查各种商店、公司的广告标语,了解广告与我们的关系,具体操作时,我由一段生活化的叫卖导入,并且PPT上投影出苏州小巷的美图,让学生通过音视频进入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而不是作为一个学生坐在课堂中学习枯燥的知识。“广告大家演”环节让学生根据课前积累,联系生活中的各类广告,畅谈熟知喜爱的广告并演绎出来,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把平时关注到的广告演绎得活灵活现。而“广告点评台”则在前面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把生活实际和语文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语言角度赏析广告的精妙之处。经过这堂生动的广告专题课,学生平时会有意识地关注电视中大街上的各种广告,由课内活动延伸到课外的目的达到了,课内外相互联系,延伸了课内活动的广度。学生的延伸整合能力因此得以提升。

四.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仅为引导

教师作为课堂主宰,上课“一言堂”的时代早已过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出于被动的地位,上课没有愉悦感可言,自然也谈不上效率了。要提高学生的上课效率,必须率先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中、文本中,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特别是专题教学,在单元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大可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研究创新,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这项活动,学生课前积累、小组整合、课堂展示的过程就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那么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教师要做些什么呢?我觉得教师做一个引导者,做好宏观调控的工作足矣。课前可给学生推荐参考资料,指明学生的研究方向,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搜集资料。而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留给学生展示成果,交流互动。

比如学习《狼》专题的时候,我事先明确教学目标:了解狼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状态等知识;搜集写狼的诗文、故事传说、歌曲、俗语、谚语、成语等;正确认识狼与人的关系,理解动物的人性美。然后各小组领取任务,“专家组”负责通过图文展示狼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状态等。“文学组”去搜集有关“狼”的诗文、故事传说、歌曲、俗语、谚语、成语等。课堂交流时可配乐朗诵,或展示自己写的随笔短评。“人狼(动物)关系组”负责辨证地理解人与狼(动物)的关系,研究狼的人性美等,交流时可采用演讲的形式展现成果。

在初中语文教学好,专题教学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但是作为教材的一个亮点,我们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起来。“专题”这块内容教好了,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参与度,还能培养学生收集整合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徐新铭、孙蕾《专题性自主语文实践教学初探》 江苏教育2002年10月8日

八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应用和反思

运用多媒体教学,清晰的画面,震撼人心的音频效果,完美的动画,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确实是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1.多媒体语文教学的优势

1.1 录音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是人类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一课时,老师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放录音,学生聆听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谁着古筝的音乐和作者一起陶醉在那富春江的美景中心潮会随着作者的情感激流而澎湃,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课文录音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听录音无声读,伴录音轻声读,跟录音试着读……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录音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利用投影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投影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只要运用得当,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的《三峡》一课时,课文不仅画面生动而且文字优美,但学生无法通过形象的对比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意思。在教学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制作出水流湍急的三峡,凄冷的山谷和素湍绿潭以及站在山谷上不断啼叫的猿,用投影片进行展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感受山峡山水的特点。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发展了学生形象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以上两点近些年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上的运用越来越多,但是我认为它有利也有弊。下面是几点我的观点:

2.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弊端

在多媒体课件广泛运用于教学的同时,一些多媒体教学的误区也随之产生,关于这方面目前讨论已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本文将着重点放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局限性。

2.1 多媒体不能取代语文个性化教学。

语文课的特质要求语文教师用优美的语言,通过生动富于魅力的朗读,去诱发课文中的美,去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以诗人般的激情,创设课堂的美的氛围,同时将自己感受到的美去感染学生,并通过师生的思维互动,碰撞出心灵的火花。而这一切,多媒体课件是难以取代的。但是,目前大多数语文课,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语文教师注意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学生眼睛盯的是多媒体的演示屏幕。师生人际情感交流已被冷冰冰的机器所取代,如何体现语文个性化教学?

2.2 多媒体的滥用与误用,直接导致了语文课教学诗意的苍白。

在一些科目上,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问题形象、直观,重点难点突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语文不同,我们知道,文学语言就不同于其他语言,它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隐喻性、象征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点。因而采用多媒体的直观视觉形象是难以传达文学语言的内涵的。

因此,在多媒体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韵味是网络或一个课件难以演绎的,绝不能以生动的图像和音乐来替代学生自己对语言的领悟。教师不能过于依赖以声像功能为主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而应该让师生之间面对面的共同研读与欣赏,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准确和意蕴丰富等,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3.我之见解

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主要目标。使用多媒体与否,关键是看能否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能否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即以教学性为出发点。如果不根据实际,只是一味地赶时髦,不仅不能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反而会起到画蛇添足的效果。

八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教学素材 生活化

一、“接地气”的内涵概述

当今中小学教育面临着种种困惑:为什么学生读书越读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不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也遇到这种尴尬的局面。主要原因是一些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学生的理解、体验与感悟,自然就无法让学生出现“灵气”。

在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打通课堂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让课堂“接地气”,这个“地气”就是“生活”。本文所指的“接地气”就是教师要合理选取和运用生活化“教学素材”。

教学素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到的包括文字、表格、视频、音乐、图片等相关资料。“接地气”就是要通过教师关注学生生活,赋予思想品德课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很有必要。

首先,“接地气”是挖掘课程资源的需要。教师在素材的选取上要注重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多用一些漫画,多播放一些视频等等,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和讲解,可以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愿意主动去听,听课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其次,“接地气”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教材中部分人物或事例脱离学生实际,感觉离学生生活较远,体验感受不深,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生活化素材能以“零距离”的真实生活情境去吸引学生,有利于以事说理,能有效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第三,“接地气”是发挥地方特色的需要。教材中有些案例存在地域性差异,很难从心理上引起本地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生活化素材能够用学生耳熟能详、热心关注的真人真事去弥补这种差异带来的不足,发挥学生身边榜样的模范教育作用。

二、生活化“教学素材”的选取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只有“接地气”才能“有灵气”。那么,怎样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体现“生活化”理念,让课堂教学“接地气”,让学生的学习“有灵气”呢?

(一)依据“三维目标”,选取针对性强的素材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指出:“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开发、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尽管学生对于教师选取的素材感觉很近,真实可信,但在教学中使用这些素材时,要紧紧围绕每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来合理地进行“去粗取精”。处理好目标与素材的对应统一关系,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这一课时,为了落实“科教兴国的关键是科技创新”这一知识目标,选取以下素材进行分析。

iphone5零售价:750美元 成 本:300美元

利润 350美元 菲律宾 不超过20美元 生产制造零件

中国台湾 不超过20美元 生产制造零件

中国大陆 10美元 组装

苹果公司 300美元 提供技术和设计

教师问:为什么中国大陆做的是最苦最累的活但分配到的利润却是最低呢?

学生1:中国大陆做的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活。

教师继而追问: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2:我们要有自己的技术,要能创新。

通过以上素材的选择与问题的设计,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得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落实科技创新”,这个素材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地服务于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突破这个难点。

(二)做到“贴近学生”,选取触手可及的素材

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那些自己能意识到的对实际生活起作用的知识最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恰当选取学生身边触手可及的素材,尽可能引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如教师本人,学生自己,本校本地区的事例;不能用太大、离学生太远的事例。只有选出那些既有教育意义又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作佐证,才会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好奇心和关注度,以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平等待人》一课时(八年级上册),我设计了“来自民工子女的心声”这个活动。

在读书期间,当地同学对他们本地同学都很有礼貌,对老师也很尊重,可是每当与我们民工的孩子发生矛盾时,他们总会骂我们“乡巴佬”、“外地人”。他们父母也总是不让他们和我们一起玩,说我们外地民工的孩子都是坏孩子。老师还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地宣布哪些同学是外地生,需要交借读费。

思考讨论: 当地的“同学”、“老师”的做法对吗? 为什么?面对那些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弱势人群,我们应该怎么办?国家采取了哪些关爱弱势群体的有力举措?

这样的素材回归生活,通过生活化的材料分析,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学生通过学习增强平等意识,懂得人生而平等、人格平等、法律地位平等。在生活上真正学会平等待人,尊重他人,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

(三)彰显“生活德育”,选取有时代感的素材

思想品德教学是实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应重视把道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他们所熟悉的事件、人物和环境入手。这样,选择体现鲜明时代感和强大震撼力的素材进行教学,就成为学生获知的需要,也是道德教育的必然。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第二课《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一课时,选取了以下素材。

2012年5月29日,吴斌驾驶大型客车从无锡返回杭州,途中,一块从空中飞落的铁块迎面击碎车辆前挡风玻璃后,击中其腹部和手臂,导致肝脏破裂及肋骨多处骨折,肺、肠挫伤。在危急关头,吴斌强忍剧痛将车辆缓缓靠边停好,拉上手刹、开启双闪灯,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车措施后,又以惊人的毅力,从驾驶室艰难地站起来,告知车上旅客注意安全,然后打开车门,安全疏散旅客,最终成功挽救了24名乘客的生命。而吴斌却因伤势过重,经医院抢救无效,于2012年6月1日凌晨3时45分去世。

思考讨论:为什么吴斌被网友称为“最美司机”?结合以上材料,请谈谈你对“美”的认识。

通过教学,学生感受到了吴斌感人事迹的崇高,这种反思与感受深深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犹如学生的灵魂接受了一场洗礼,在这场洗礼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种道德的自我重塑,一种责任意识的油然而生,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自我唤醒。

(四)突出“本土气息”,选取乡土特色的素材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恰当地“切入”反映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地域文化的图片、影音视频,选取乡土特色的素材让学生在自然亲切的感觉氛围中,轻松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感受身边的变化》时把我市新旧城区和农村变迁的图片进行对比,学生们有说不完的亲历感受,这样让学生由身边巨大变化感受到党的富民政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比如上个世纪90年代的恩波公园原址是老城区,和现在的恩波公园进行图片对比,这样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本知识点,更有利于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生活化“教学素材”的运用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素材”选取之后,就要针对素材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设计合理的问题,然后进行充分的挖掘。

(一)呈现方式恰当,让教学素材锦上添花

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很多,可以是口述、文字、视频、图表,不论选择哪种呈现方式,都要能够让学生迅速接收信息,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做诚信的人》一课时,采用下列呈现方式:

1.媒体资料导入

媒体资料是指教学素材借助现代教学媒体用声音,影像表现出来,给学生在听觉、视觉上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我选择了一段视频:2012感动中国人物胡丙申――恪守诚信的还债局长。这样很自然地引入课题。

2.图表、文字资料展开

图表资料是指教学素材用图画、表格形式表现出来,比较形象直观,能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首先,我出示给学生以下两个漫画:(图片形式呈现)

漫画一:大娘进商店购物付款时多付了两块钱,店主提醒了她。

漫画二:出售海产品的老板对消费者缺斤少两。

从而得出以下结论:一个人讲究诚信才能立足社会,不讲诚信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文字资料是指教学素材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它编辑方便,易被学生掌握理解。我给学生出示以下素材:

王某开着一家小酒厂。为了提高利润,王某在白酒中加了10%的白开水。不久,该酒厂因群众举报,被依法查处――关门。

素材很简单,文字量少,学生读得快,但案例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却交待得非常清楚。很自然就得出以下结论:企业缺失诚信,事业难以成功。

(二)设计问题合理,让教学素材适得其所

在给教学素材合理设计问题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问题要难易适度,能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第二框《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的内容“正确行使权利”时,设计了如下问题:

2011年春,某村村民和同伴从商场购物出来,发现一人正在偷自己的电动车,于是纠集同伴将偷车未遂的李某活活打死,该村民和同伴被公安机关抓获,并以故意伤人致死罪判了刑。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1)你觉得该村民应该被判刑吗?为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应注意什么问题?(3)你有过权利被侵害的经历吗?你是如何处理的?

通过补充新材料创设新的情境,然后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计了几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深入,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需求。

(三)加大挖掘力度,让教学素材物尽其用

一节课,好的教学素材不要求很多,但对于精心选取的素材,教师就要围绕教学目标对选取的素材进行充分挖掘,落实相关知识点。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这一课中,教师选择身边的电脑、汽车等设计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挖掘:

问题1: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产品有哪些?

问题2:为什么这些产品对每个人如此重要?

问题3:以上产品的生产国在哪里?

问题4:为什么这些国家能够生产出如此先进的产品,我们来看看他们对教育的投入?

问题5:跟这些国家以上产品的差距有如此之大的我们该怎么办?

设计目的:尊重了学生的已有基础,问题层层递进,为下一个问题服务,激起了学生的思维浪花。教师选取的素材对引导学生认识教育、对培养人才的作用有很大的帮助,知道了要缩小差距就得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总之,教师是课堂的编剧,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而素材则是课堂的道具。一节令人回味的思想品德课需要教师精选道具、用好道具,从素材的选择、呈现、挖掘上进行精心策划。实践证明,选择恰当的教学素材是增强学生课堂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学素材选择对了,运用好了,可以让课堂教学“接地气”,更加吸引学生,让学生真正“有灵气”,奏出和谐美妙的生活乐章。

参考文献:

八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6

因此,如何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处理好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巧妙结合,让课堂知识化、生活化、趣味化,就成为思品课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多年的思品教学生涯,让我不断去实践。我发现,有一种方法能比较好的解决这一课题,这就是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通过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中获得真切的感受,以提升道德认识,从而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思考、讨论、升华。它能将教学与生活、知识与德育的教育巧妙的融为一体,不失为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那么,如何将情景教学法运用到思想品德课中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1、教材创设情境。教材是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没有教材就不可能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重视教材,科学合理的运用好教材。在人教版新教材中设有大量的情境,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便利。如:八年级下册公民权利的广泛性,教材创设了主人公田甜的姓名、父母的抚育、按时入学等,使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到我们享有的权利是广泛的。在“人格尊严权”一课中,教材又创设了“小光之父、老师的看法”和“大江考试作弊”。教材始终是情境的重要来源,教师要最大限度的使用好教材,利用好教材。

但是教材中的情景,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很爱看、很有兴趣,渐渐地就不新鲜了,对学生就会失去吸引力;这种反差让我发现学生的兴趣在于课本中的新鲜故事,为什么我在教学中不投其所好,让每节课充满新鲜故事,让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长盛不衰。于是,故事情境教学法成为我在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让我的课堂充满了活力!

2、故事生成情境。初中生正处于感性思维活跃阶段,对故事十分感兴趣。在课堂上巧妙运用历史、地理、人物等故事来创设故事情境,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故事的行使可以丰富多样,可以是使人开心大笑的幽默故事、可以是引人深思的哲理故事、可以是富有知识的科学故

3、音乐渲染情境。此处的“音乐”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同一种风格、同一时代背景、同一个作者、同一类情感等),且是学生已知的音乐。音乐的表现形式可以由多媒体播放,也可以由师、生、或师生一起回忆吟唱。音乐教学中用音乐渲染情境,是教师固有资源的方便利用,是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在讲与父母的交往时,可以选用《父亲》《时间都去哪儿了》《常回家看看》等学生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歌曲,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渲染之下,找到与课本知识的共鸣,更好地达到情感教育的作用。

政治学科由于其富有思想性、知识性、人文性等特点,使得情境创设的运用范围非常广泛,几乎可以涉及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但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政治学科的特点来看,情境创设在在政治学科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教学情境创设的目的

(1)教学情境的设计要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开展。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我们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生命。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设计,通过教学内容的进行来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是情景教学设计要达到的目的。

(2)教学情境的设计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开展。情境教学中学生所有知识的获得都来自具体的情境,而任何一个情境当中都可能会包含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析、思考,最后可能会形成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因此,作为情境的创立者、合作者的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在质疑、分析、反思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观点和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掌握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注重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因为出于对教学目标的掌握,教学情景的设计大部分是由老师来完成的,这样的情景设计会更准确、更适合教学的需要。但是毕竟情景设计的最终实践者是学生,所以不防在设计的过程中,也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从他们的理解角度去搜集、创设情景,这样创设出来的教学情境可能学生会更有认同感,更好把握。把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这样不单单老师会得到解放,真正起到主导的作用;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得到调动,这样的课堂会更有活力和创造性。

3、抓住教学情境创设的关键

(1)思想性、知识性、人文性等特点,要求政治课教学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注意学生坚定信念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培养,最终形成以社会主义道德为核心的价值体系。这就要求政治课堂要注重观念意识问题的培养,使得政治课堂的问题思考要比别的学科更深入,更复杂,更具有思辨性,而政治课堂的情境创设能使这些问题展现得更加具体和明了,但是不能忽视学生的思辨能力的锻炼。

(2)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中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基础和经验,在教学中情景材料的创设中,可以根据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基础选择那些为中学生所熟悉或亲身感受过的素材,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深化,从而实现认识的自我飞越。在进行情景问题的创设方面,可以设置学生似是而非的、并未能深入思考过的问题,抓紧这些学生平时临界的知识,入手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