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人才培养计划

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范文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国际化课程学习;创新能力培养

课题项目:本文系渤海大学校级教改立项项目(项目编号:BDJG-14-YB-C-01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5日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是目前高校所面临的迫切需要改革的环节,早在很多年以前,我国高校就已经从外交活动、合作项目层面把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作为出发点,进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了。目前大多数高校在与国际化接轨中,通常将重心主要放在两大方面:一是放在科研和培养项目上,主要为了争取外资和扩大影响;二是人才素质培养层面,创立国际化互认课程,培养国际化技能的本科毕业生。这就是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

ISEC项目(又称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具有独特的学业规划,凡是参与本项目的学生,在没有出国前就会充分体验到海外高等院校的学习氛围,学习美国高校的教育方式方法,让学生充分了解在美国高校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法,为学生未来适应美国一流大学的学生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ISEC项目大纲要求学生英语达到相应水平,熟悉国际运作规则,具备国际视野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掌握国际最先进的专业知识,具备国际化的竞争优势。他们是未来国内紧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他们将深受中外用人单位青睐,他们也将享有更高的年薪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这是高等教育首要关注的一个问题。近年来,企业对供应链管理越来越重视,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社会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尤其是国际化供应链管理创新人才的需要更加迫切。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创新创业型高端人才的稀缺,很多高校开设了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以培养适应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需求的高综合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但是,培养的人才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明显不足。因此,加强高等院校国际化课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影响国际化课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僵硬地把国际化教育理念与教育体制的全盘教授。承担国际化课程的教师都是经过留学基金委进行统一培训的有上岗资格的专业教师。但是,由于现行教育体制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被传统的思维所影响而缺乏主见和创新意识,善于学习但缺乏创新,对所学的知识不愿意也不善于思考,被动的随着老师和小组长的节奏前行,仍然用传统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目前,各大高校在相应的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国际化教育理念及教育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同时增加了有关学生国际化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但大多数高等院校依然以课堂教学为主,僵硬的把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与教育体制全盘照搬,教师的引导性地位并没有灵活充分的体现出来,大部分学生是被动接受,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真正体现出来。而在实践性方面的培训也多以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模式进行,难以培养出应用创新型的人才。

(二)不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明辨性思维思考问题。明辨性思维,就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以,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做出主张的思考”。明辨性思维的目的在于获得理解、评估观点和解决问题,它提倡的是怀疑精神,要求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不要盲从权威,有一个明辨是非的智慧头脑。在国际化课程教学中,明辨性思维应该随着授课的内容,不断地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和理念当中。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没有对明辨性思维的确切要求,对明辨性思维的教育问题是个空白,不会用明辨性思维去思考问题,更不会把问题一分为二用创新的精神去解决问题。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影响到学生创新活力的不仅仅是人们接收到的大量的信息和观点,如何把接收到的复杂的信息进行过滤、分析、判断和批判性接收,对我们现代大学生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曾说:在未来15~20年,要维持中国经济的持续上升,就必须更新教育模式,重视和开始对大学生明辨性思维的培养。

(三)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教学环节滞后。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大力发展国际项目,引进国际化人才,传授本科学生国际化技能。把国外先进的文化和思想引到中国来,同时也把中国先进的文化管理、科学技术带到国外留学生中。理论上尽量与国际接轨,应用国际教材,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法,但在实践环节上,与国际接轨的实践环节严重滞后。显然,大部分的高校学生动手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创新意识淡薄,没有足够的对国际化实践环节的重视。没有国际化实践环节,即使有些高校增加了国际化实践环节,其实践内容也非常陈旧,实践形式也较单一,而且并没有专门针对高校大学生。除此之外,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师与实践基地也是导致学生没有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现阶段的供应链管理课上,大多数老师采用理论讲解或利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很少把学生带到课外去,带到真正的生产实践当中去,更谈不上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教学。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没有真正与国际接轨的实践基地。目前在学校周边企业中没有相关的国际化供应链企业,也是导致实践基地的建立和维系缺少稳定性、责任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因之一。

(四)先进的教学手段并没有真正地与创新性教育相结合。在高校最为广泛的供应链管理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传统教学法,在理论教学部分,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这种传统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就是缺少师生交流和互动,老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现在引入了ISEC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虽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情境模拟法、小组讨论、角色表演、辩论赛等,但很多学生不适应也不配合这种更注重因果式引导、成果型训练的教学法。况且上课班型的人数太多,没有办法针对每个人的自身特点而定制不同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授课和讲解过程中缺少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过程的讲解就致使学生们还是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知识,顺着教师的想法去思考问题,没有真正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提高供应链管理国际化课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重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培养创新的国际化教育理念。目前,各行各业对国际化供应链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以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国际化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创新能力、国际化培养等方面进行课程体系科学构建,以提高学生适应国际供应链市场为向导,以提高学生国际化的综合素质和国际适应能力。以国际化为前提,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国际供应链模块,把国际供应链法律法规、绿色供应链管理、国际采购等相关课程加到国际供应链模块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选择相关的模块课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适应国际化的素质要求,又使学生学习到了供应链国际化专业知识。

(二)运用明辨性思维,把ISEC国际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运用ISEC的现代化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的运用明辨性思维,对课堂教学安排进行合理的设计,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明辨性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中小班教学,30~60人为宜,可以采取演讲、小组讨论、情境模拟法、辩论赛、布置任务等ISEC的教学方法,使这些方法贯穿于教学始终,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把国际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的落实到供应链管理课程当中。

(三)增加国际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国内很少有国际化供应链公司,这就给供应链国际化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高等院校在设置国际化实践教学环节时,应着手于具有国际贸易的大型物流企业或者是供应链设计公司,与他们签订产学实践基地。从实践环节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将基本理论知识以更可视化、人性化、感观化的形式多方式的呈现给学生,利用网络模拟平台、仿真实验系统、人机交互模拟等先进的教学方式代替传统的“黑板+PPT”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接触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又激发了自身的学习兴趣。高等院校可以聘请供应链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骨干作为学生实践训练的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体现专业教学的开放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手段与国际化创新性教育相结合。先进的ISEC教学手段与国际化创新性教育相结合可以更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高等学校方面,学校应鼓励每个学生参加供应链及物流创新创业大赛,任课教师在创新上积极引导。教师要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责任心。以学术科研为载体,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们的创造潜力。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注册国际采购经理证、注册生产和库存经理证书或国际注册高级供应链师等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认证,达到持证上岗。高等院校应以相关科目免修或者是资金奖励等手段鼓励拿到国际资格证的同学,通过课外系统的培训使学生具有从事相关工作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课外课内一起抓,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以ISEC国际化考核理念,完善供应链管理考核激励机制。在教学成绩考核方面,笔者建议采用ISEC综合考核体系,结合供应链管理课程自身的特点,采取分节考核法,把每一堂每一节的课堂分数落实在纸面上,同时把期末的试题库试卷再乘以相应的系数,改变以前一纸定乾坤的应试体系。同时把握过程教学管理,综合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调查报告、课堂讨论、小论文、自我展示等各个环节中把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化体现出来。同时,学校通过采用创新能力及获取创新学分的激励方式,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活动或科研活动,进行一定范围的专业阅读、一定程度地参与专业大赛等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和学分。对于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的回报。

三、结语

提高供应链竞争力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供应链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于供应链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社会大背景的前提下,就要求高等院校充分利用国际化课程素材,从理论知识方面和创新能力两方面,构建新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深化研究供应链管理的教学改革,为我国供应链行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国际化、高素质、管理型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占飞,魏春艳等.ISEC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借鉴――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5.29.1.

[2]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1.

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范文2

关键词:煤炭;人才工作; 思考

Abstract: In 2013, due to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macro-economic impact of the domestic coal market downturn, the economy of Sichuan coal under pressure to increase, so the state-owned coal enterprises in Sichuan must fully establish the "Talent is the first resource" market economy Talents common law concept, follow the objective laws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the growth of talent, adhere to service development, talent priority to use oriented, innovative mechanisms to comprehensively lead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establish a sound market economy and talent management and talent service mechanism.

Keywords: coal; personnel work;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一、以市场化的视角思考人才工作

四川国有煤炭企业人才工作要跳出狭窄的视野,放眼企业发展全局,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目标和新举措,始终坚持把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技术进步中急需人才支撑的领域作为工作重点。

(一)新目标―构建与创建全国同类型一流煤炭企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新思路―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完善用人体制;以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发展实际,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促进人才资源和企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

(三)新举措―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着眼于素质过硬、群众认可,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用好现有人才;采取措施,引进急需人才;着眼于需求性培养教育,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着眼于全方位监督,促进优秀人才健康成长;适应市场,建立人才管理的新机制,保证人才战略落到实处;创新培养模式,开展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

二、以市场化的工具创新人才工作

四川国有煤炭企业在实现管理职能的过程中,要更多地借鉴市场化的管理工具,比如战略管理、市场化、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人才市场化配置,促进人才竞争、搞活工人制度,采用经济杠杆激发人才创造和创新热情与激情。

(一)全面实施人才战略管理

四川国有煤炭企业加快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造就人才优势,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推行和实施人才战略管理。一是全面树立“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的人才工作理念,有序引进、加速培养一批骨干技术和管理人才,推动人才到基层一线、到条件艰苦的矿井建功立业,让项目找到人才,让人才找到阵地,持续满足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二是坚持培养、引进、使用和储备并举,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快建设一支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层次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高素质的党政干部队伍;三是超前调整人才队伍的层次、专业、年龄分布结构,确保高、中、初级人才层次有序,工程技术、经营管理、政工人才配备合理,老、中、青人才梯次配置的人才格局;四是建立健全人才评价考核机制,激励人才创新创造;五是大力推进青年人才工作,大胆启用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青年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六是建立健全技能型青年成长成才激励机制,通过技能竞赛、技师评定、首席员工评定等方式,拓宽岗位成才渠道,营造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二)创新人才市场配置渠道

四川国有煤炭企业最紧迫、最重要、最根本的工作是拓宽人才市场化配置渠道。一是放宽政策,积极吸引本行业内的优秀人才。控制职工人数增长,不控制人才引进。引进35岁以下、具有全日制统招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紧缺急需人才和具有特殊专长的专业人才。对急需调入的工程技术人员,可在编制计划上适当放宽。引进急需人才,涉及档案、工资、住房、亲属随迁及工作安排等事宜的,要本着从宽从优的原则,一事一议,特事特办。二是着眼于数年后企业发展的潜在需求,建立人才储备制度。三是坚持从高校招聘优秀应(往)届大学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四是积极邀请专家学者来企业开展讲学、合作研究、项目指导、技术攻关。五是重视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作用。对具有较深专业造诣的离退休技术人员,在工作需要、本人自愿、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兼职、非全日工作制等方式聘请其继续发挥作用。六是拓宽选人渠道,每年定期举办各级各类人才评选活动,采取多种方式发现和选拔人才。七是通过组织推荐、群众推荐,考试、考察方式,选拔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八是对掌握的各级各类优秀人才列入计划并进行重点培养。

(三)引入竞争机制搞活用人制度

四川国有煤炭企业人才工作改革必须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和推行人才选拔制度,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一是在配置方法上实现阳光操作,采取公开岗位、公开条件、公开考察、公开选拔等方法,以透明保证公正、促进竞争;二是完善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使职工群众在企业人才资源配置的各个环节都拥有相应的民利。三是建立开放、竞争、有序、规范的企业人才市场体系,推进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四是创新机制,遵循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建立各级各类人才选拔任用的竞争机制,通过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公开选拔范围,全面推行竞争上岗,使竞争公正、有序地进行,使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五是创新体制,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级各类人才能力考核和实绩考核办法,制定一套充分体现能力与级别对应、绩效优先原则的人才激励政策。

(四)提高福利待遇,强化激励机制

薪酬制度是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常用的一种激励手段,是基本保障措施,用来满足员工基本生活需要。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激励手段,真正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还需要提供各项优惠的福利待遇,强化激励机制。一是创造学习氛围,提倡全员培训。首先除了在企业理念及文化导向上鼓励员工积极进取、努力学习之外,还要搭建人力资源培训平台,帮助、激励人才成长。其次,聘请资深人士和专家、学者讲学,开设各种专业类和综合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训课程,在企业内部营造全员培训的团队学习氛围,帮助员工与企业共同进步。二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失有所保,全面提高各级各类人才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三是颁发矿长(或厂长、经理)奖励基金,重奖提出重大合理化建议、完成重点项目和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四是建立新型的人才管理和分配制度,形成“利益趋同、风险共担、长期激励、持续创新”的机制,激励各级各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加大对贡献突出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

三、以市场化的机制配置人才资源。

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基本功能是要追求企业人才资源的公开配置、公平配置、竞争配置和高效配置。四川国有煤炭企业全面实施人才市场化配置鼻祖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有计划地引进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不断改善企业人才结构。

二是实现关键岗位、紧缺人才面向市场配置。面向市场化配置必须把握好三个原则:第一,企业内部确实没有合适人才;第二,面向市场选择优秀人才,可以为企业带来创新和活力;第三,优秀人才的加入,对企业内部人才造成压力 ,从而激发各级各类人才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三是建立留住、使用、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企业工资分配制度,使工资具有市场竞争力并向重点岗位倾斜;确定企业培训方案,保证培训效果,改善员工行为;建立健全并完善企业人才培养使用计划,实现企业与人才双赢。

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范文3

关键词 行业需求 改革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Food and Beverage Management Courses Teaching, Learning, Doing, Competition Integr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Based on Industry Demand

LIU Hongjian

(Dalian Art College, Dalian, Liaoning 11660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much of Chinese hotel management graduates can not quickly adapt to the operational needs of the hotel, can not do the job requirements,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detachment. Through the course of teaching, learning, doing, race reform integrated training model, and for the future needs of the students qualified for jobs working smoothly employment, advanced training of qualified personnel, students have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industry demand; reform mode; talent training mode

1 传统教学方式的体现及弊端

餐饮管理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专业课程,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更好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各高校都在探索中前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能力本位论”,即以单一的专业能力与专业技能为高等教育教学的核心。从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到具体的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学生个体测评等,几乎无一例外地注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并以此构建职业课程体系与职业教育教学模式。(2)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其体现是教师仍在讲台上一言堂授课形式,教学方法单一、传统,教师主体,学生被动听课,单向教学为主体,教学内容单一、授课方法死板、教条。这种传统授课方式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对行业岗位素质的了解,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3)教学方法、手段陈旧。以往采用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等课堂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餐饮管理知识,很难实现与企业的对接。

如何解决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成为高等教育酒店管理专业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是酒店管理专业课程采用“教、学、做、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动因。

2 新观念指导下餐饮管理课程的改革模式

餐饮管理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与技能课,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餐饮管理业务运作知识和管理原理,使学生具备高星级酒店基本管理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人才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基于以上,在教学模式上必须从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过渡到现代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教学形式。通过这种形式的改革,使学生熟悉饭店主要业务部门即餐饮部的运营管理及服务规范;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参加实习基地的实践活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饭店管理人才,适应当今酒店业发展的需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教、学、做、赛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模块化选取为教学内容,将态度、知识、技能和习惯四要素有机整合,培养学生从事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工作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

2.1 具体改革目标

根据新体制培养目标和旅游酒店行业实际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架构我们的改革目标,主要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1)职业岗位技能提升。让学生掌握餐饮服务各部门运作的相关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使学生具备从事酒店相关岗位的工作和管理能力。(2)职业素质能力培养。在改革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调、合作和竞争意识,结合旅游企业的现实情况开展工作,提高酒店的绩效并最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课程教学形式的改革,学生的岗位技能、业务组织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协调管理的能力将有提升。

2.2 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通过这种教学改革,解决以往的“知识与能力脱节”、 “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培养的学生能力欠缺” 、“旅游企业的人才培养与现实脱节”的陈旧教育模式。

同时在改革中注意解决高等教育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应该仅仅是签订“实习生”订单或者“毕业生”订单,而应该是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工学交替、产学结合的一整套培养方案。是以实践课程为核心,以企业的岗位职责和岗位能力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企业参与课程教学,学生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交叉循环的“教、学、做、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2.3 实施方案

依据我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利用我们的教育资源和优势,从岗位能力提升与课程定位的结合,来进行餐饮管理的课程重新设计,以突出专业课程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如下:(1)和企业共同制定本门课的教学计划。企业专家、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企业一线人员共同参与讨论研究,将酒店的实践环节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中,制定课程教学大纲。(2)工学交替。主要有基于工作过程的服务规范演练、服务和管理案例讨论、管理方案设计、到酒店参观和现场操作等,把理论学习联系酒店实践和管理工作的实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各种问题,进行探究;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提,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例如:最近,我院与相关酒店达成了合作关系,合作可以分为“长、短”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酒店实践。这为餐饮管理这门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场所。(3)对原有的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在“教、学、做、赛”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框架下,对原有的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在知识点和能力点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按照酒店餐饮部的工作体系,形成岗位基础知识、岗位基本技能和岗位职业发展三个教学模块,有针对性地按照各岗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组织实施教学,从知识的传授到技能的训练,再到思维理念的培养,紧贴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4)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省市级各种专业竞赛。通过竞赛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最终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

3 新的改革模式所取得的成效

3.1 在教学方面的成果

进一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断推进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增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3.2 在社会影响方面的成果

稳固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构建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体系;就业率逐年上升,就业质量稳步提高;面向行业发展,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教、学、做、赛”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框架下,课堂即是酒店,学生既是在校大学生,也是酒店员工,学校培养模式完全适应了企业需求;学生的专业技能层层递进,职业综合能力逐步得以提升;“教、学、做、赛”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实现100%就业,部分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胜任管理工作。通过这样的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竞争意识,以便更好的适应将来的工作,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同时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1] 魏晓明.浅议高校《餐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集体经济,2010.9.

[2] 唯高.餐饮市场消费心理分析[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2.3.

[3] 李桂玲.《餐饮管理》课程优化设计措施[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9.

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范文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欧美发达国家产业向亚太转移的趋势愈发加强,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方兴未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加快,粤港澳三地经济加快融合,导致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必然要求高校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国际化,要求培养通晓国际会计准则和事务、同时具有专业实践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然而,目前人才市场上高层次会计人才严重缺乏。自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并于1999年开始招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越来越大。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8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2年至今,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院校由54所增至189所,并且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对经济类、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意愿将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对财务管理专业的需求意愿更加强烈。在这一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必须具备的教育理念。CIMA在企业界享有很高的声望,被誉为21世纪最完善的商业培训体系。多年来,世界上的知名跨国公司都将其列入商业资格的首位,CIMA以其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财务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独树一帜,为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文献综述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有较宽泛的外延,但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与国际的接轨,必须要善于吸取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沟通交往能力、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关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各国存在自身特色。

(一)国外研究 美国大学教育以学术研究、人才训练及社会服务为宗旨,实施专业训练,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以接受教育与训练者为中心,实施以能力为基础的训练,根据职业结构来提供训练方案。日本高等专科学校重在培养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技术人才。韩国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宗旨是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在职业资格和学历证书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使职业教育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发展,目前在国际上最被普遍接受的职业教育是CIMA(管理会计师公会)、ACCA(特许会计师公会)。这类职业教育目前逐步为我国高等教育所引入,如CIMA、ACCA成建制班的设立,使我国财务管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成为可能。

(二)国内研究 与国外相比,由于社会对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我国高等学校在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创新,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社会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呈上升趋势。但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人才培养模式尚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承轻创新,重守业轻创业,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等方面的问题;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则,结构不合理,专业课过多过细,基础课相对薄弱,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财务管理课程理论研究与企业理财实践脱节严重。刘淑莲(2005)从财务管理学科的目标定位界定入手,根据目标定位、价值定位和市场定位的要求,提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根据其学科范畴,按照“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构建模式的原则构建成四个层次:公共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使课程体系在结构上与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相一致,在内容上与执业岗位的需要相一致,实现基于优势互补的课程体系下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陆正飞、辛宇(1999)从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差异入手,分析了各自的侧重点以及服务方向,指出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金融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的差异,并提出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既依据财务管理核心内容,又考虑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抽象与具体程度等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孙小梅(2007)从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入手,指出人才培养应在更新思想、转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设计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优化的能力结构外,还应具有全面的优良素质。

尽管许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一系列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和建议,但这些措施和建议主要从课程体系、业务培养目标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非实质意义上的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上存在的关键问题。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时期,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根本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本身较为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管理理念(如新《财务通则》中首次提出的社会责任、民主理财等理念)无法实施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企业中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日益突显,严重制约着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我国目前财务人员知识水平结构参差不齐,现有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发展中逐渐显露出其弊端。财务管理专业设置不尽人意,大都将其作为会计学或财政学等专业下的一个方向,教育转型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因而存在专业方向口径狭窄,培养人才知识结构单一,适应社会能力较差以及发展后劲不足等缺陷,使得学生的学科视野和择业能力受到局限;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这都不利于培养和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与能力,并严重限制着专业人才的知识面和业务水平。总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有:

(一)培养目标不明晰 由于会计学、金融学与财务管理学非常接近,而且与这些专业相比较,财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自身特点不明显。除此之外,目前我国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上,只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相关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二)对国际化应用型本科教育规律与本质特征认识不够 许多设有财务管理专业的地方院校主要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在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培养方案设计、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虽然取得成果和特色,但总体上对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应用性本科教育规律和本质特征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整体的教学改革效果还不明显。

(三)国际化应用型师资队伍缺乏 教师是落实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师队伍整体上还缺少国际化应用性教育的理念,对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深,缺少感性体验,易在教学实践中回到习惯的传统教学模式上。

(四)培养模式单一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质量需求不相适应,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单一化、形式化问题。学校与实践部门缺乏紧密联系和沟通,对现实经济前沿问题研究较少,实践教学管理、评价机制弱化,案例教学方法缺乏等问题极为严重,所培养的学生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存在欠缺。此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个人品质、素质要求也渐渐成为各公司极为看重的一项用人标准。尽管我国各高校在如何提升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个人品质和素质方面做了一系列尝试,但尚未找到有效方法。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系统性不强,专业课程间的内容交叉重复问题突出,实践课流于形式。主要表现为专业特色不明显,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要么偏重于会计学,要么偏重于金融学,而没有形成关于财务管理学的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课程体系。

四、引入CIMA的可行性分析

CIMA 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是全球最大的国际性管理会计师组织,同时也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创始成员之一。目前大多数国际财务资格均面向财务会计,偏重审计,而CIMA的认证群体则以企业会计和经理为主,在培养扎实财务技能的同时,重点提高其参与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的能力,实现“财务支持战略决策,战略融于财务管理”。CIMA与其他会计专业团体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专注于管理会计师的培养和发展,适合并不满足于掌握传统财会技能的人。完成CIMA特许管理会计师各个级别的资格认证后,将能综合和利用各类数据,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全面预算、财务分析、绩效评估、风险防范、组织管理和商业策略等方方面面的重要信息和切实方案。CIMA一直以来紧密结合充满活力和挑战的商界需求,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企业财务管理及战略决策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世界上极具权威性的高端财务职业资格认证。

(一)CIMA理念的特色 CIMA资格不局限于会计内容,而是涵盖了管理、战略、市场、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等方方面面的商业知识和技能。CIMA特许管理会计师受到全世界的一致认可,许多世界知名跨国企业,如联合利华、壳牌、福特、艾森哲等,都对CIMA资格推崇备至。CIMA一直以来紧密结合充满活力和挑战的商界需求,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企业财务管理及战略决策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世界上极具权威性的高端财务职业资格认证。CIMA资格认证不仅为企业衡量和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提供依据,也为各行各业的高级财务人员和管理精英创造展示实力的平台和个人发展的通途。

(二)CIMA与其他财务会计证书的区别 (1)目标明确,注重管理技能的培养。传统的财务会计重在回顾过去,履行反映和报告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职能;而管理会计则重在面向未来,履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的职能。在成为“管理会计师”之后,将决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观念中的记账先生的会计形象,而成为一位深谙财务管理,能够帮助企业进行战略决策并贯彻执行的企业成员。CIMA专注于管理会计师的培养和发展,在企业界享有很高的声望,被誉为21世纪最完善的商业培训体系。(2)提供一种国际化的职业资格。CIMA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的总体业务重点在99%的从事商业工作的会员及学员身上,而不是仅限会计人员。这使其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职业资格,它既能够聚焦企业管理上的竞争,同时也立足于战略管理会计。整体来说,CIMA比任何其他会计机构提供更多的管理,加大管理会计,更多的项目管理和更多的策略。其国际化程度也有目共睹,CIMA学员及雇主遍布全球,是国际化水平最高的会计资格认证之一,其教学推广有现成的专业师资资源。(3)教学大纲既实用又创新。独一无二的学术培训和实践经验可以持续满足雇主所需――特许管理会计师具有推动业务发展的领导能力。这样的人才完全符合现有企业的要求。不像其他的会计资格,管理会计职业能力考试(案例研究并最终测试的专业能力)考核的是商业思维和更高层次的认知技能,如分析、综合和评估。这就要求学生要顾及到所有课程讲授的商业、金融、道德和人力资源战略等问题。

五、结论

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趋势的推动下,步入了国际化的进程,主要体现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方法,与国外高校在互换留学生、专家学者互访、学术研究、合作办学等方面。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历教育的重点应转向培养国际型、实务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创新亟待完善。可见,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加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创新的探索已经成为一个当前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课题。我国现有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所显现出的弊端正好可以由CIMA理念的优势所弥补,若能借助其在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国际师资等方面的强大优势,必将对我国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产生颠覆性地影响,极大地推进我国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

[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基于CIMA理念”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年第12期。

[2]陆正飞、辛宇:《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会计研究》1999年第3期。

[3]孙小梅:《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想》,《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范文5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保障机制;工作落实

作者简介:吴强(1961-),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及自动化、高职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81-02

一、专业教学体系建设

(一)专业建设背景

改革开放30年,国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力企业和相关产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利的是:地方电力企业大多被国家电网公司代管或控股,高职学生进入企业的渠道基本阻断。有利的是:随经济的发展,电力产业链的相关企业也有了大的发展,变配电运行管理、电器产品生产等企业,对电气专业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很大,地方高职院校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这为专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

(二)人才培养定位设计

在新的背景下,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如何定位和发展,这给专业教学团队提出了必须很好解决问题。我们通过调研电力企业、电器设备生产厂、建筑业、工厂等企事业的用人需求,了解过去毕业学生的发展情况。从分析看,毕业学生从生产一线做起,需要经过3到10年的踏实工作,才能成为企业的骨干。在学生所学的课程、知识、技能在其发展中,主要用到的是基础的课程知识和宽阔知识面,能够发展的核心是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学习能力和处事能力。

按高职学校的办学定位,结合调研分析,我们的定位是:以工厂电工核心知识技能为平台,面对工矿企业、生产企业、电力企业,具有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电气设备运行、维护、安装、调试、管理等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掌握电力专业相关的运行、设计专门知识,适应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三)课程体系方案

结合毕业学生就业信息反馈和企业调研情况分析,决定以小型水电站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将学生带入供配电行业。以参观电站—学习电站—实习电站—设计电站为主线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以维修电工、进网电工和电站运行值班人员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设计。

除学校要求开设的公共课程外。专业基础课程有:工程制图、电工技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应用技术、电气CAD、电力内外线施工等;专业核心课程有:水电站电气设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水电站综合自动化、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用电管理等。针对企业岗位需求课程有高电压技术及电气试验;针对学生到水电站运行管理安排有:水轮机及辅助设备;针对电气工程施工安排有:电气工程安装预算。

(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为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教学,我们构建了与课程体系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主要设备是利用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投资340多万,建设了与专业相关的电工实验室、电了实验室、电工电子仿真实验室、电工操作实训室、变压器电机维修实训室、触电急救实训室、机床电器维修实训室、电工智能考核实训室、配电屏、保护屏安装实训室、电站综合自动化实训室、微机保护实训室等。在校外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了:电力调度中心、开关站、变电站、火电厂等的参观实习基地;科友电器有限公司、天灵电器厂、泸州特种变压器公司等成套电器产品生产实习基地;流滩坝电站(3×6900KW)、富顺黄泥滩电站(3×6900KW)两个电站运行实习基地。

二、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建设

(一)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教学质量,核心是师资队伍建设。在工程教师的工程项目经验方面,我们的做法是:充分利用毕业校友资源、企业资源开展师资培训,让教师到企业去学习、实习、在指导学生毕业实习、设计中成长,在参加小型水电站、变电站设计中,在参与企业技术改革中,特别是在市级科研项目《地方电网保护、调度管理与建设研究》、《造纸厂节能改造》、《郞酒集团二郞镇基地供配电系统改造建设的研究》等的研究中,进一步提高教师团队的专业知识应用水平,也为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更多的工程案例。

(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机制

通过人才需要调研,学生顶岗实习企业用人需求,以及学生就业信息反馈等,构建一年小调、三年大调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具体为:每一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通过当时的人才需求调研和当时的学校实践教学条件情况制定的,课程教学第三年需要针对企业进行必要了的课程调整或增减,以及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来实现对学生的就业定位培养。方案的修改完善都需要按程序审批经,然后才能执行。

(三)课程、实践教学标准完善机制

为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各门课程制定了课程标准,实训项目制定了实训指导书,并制定了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质量体系过程管理的规定。教师课程教学中,需按要求备课、授课、辅导、考试,课程结束,需要进行总结、提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意见,进而补充完善课程标准。学生需求,课程认真预习、课中认真听课、记录、提问、回答问题、按时完成作业等,在学生考核成绩中,学习过程占总成绩的30%左右。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按指导书要求做好实践教学准备、落实项目具体安排和学习任务、参加现场项目指导、评估学生学习过程,评估学习实习报告、实习汇报,评定学生习成绩,写出项目实训总结和提出进一步完善意见。学生需要按项目要求做好预习、按要求认真完成项目、填写实习记录、写实习报告和总结汇报。学期结束,教师做教学总结汇报,教研组做专业教学情况汇报,系进行情况分析,提高下一级课程和实践教学完善意见,并进行课程标准、实践教学指导书目修改编写。

(四)学生管理体系建设

在学生管理方面,建设以党总支书、团总支书、辅助员、学生会、团委会、班委会为主线的学生管理队伍,在学院学生处、团委和系的领导开展工作。在学生行为规范方面是通过学习手册、学生守册,将要求落实到学习和生活中。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通过构建展示平台,让各级学生干部在开展活动和管理中成长,培养团队精神、合作协调意识。

三、专业人才培养的落实

(一)常规管理方面

强调教学规范的落实,学院和学系层面,要求教师按教学要求做好每一项目工作,并通过学院质量控制中心、学系教学督导小组对要求进行逐一落实。如开学前、中期、课程结束后进行教师教案期检查;每四周要组织学生进行教学信息反馈;期未要组织开展学生评,教师评同行评教;教研组要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开展说课程、课程竞赛等活动。学系每期要进行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改革、教学成绩、遵守规章制度、教学纪律等方面的考核,考核成绩与津贴挂钩。以此,引导教师,认真各项教学工作,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二)教学方面

做好对本科、高职、中职教育的研究,在教学观念上,高职要制定以素质为本位的、以培养学生工程技术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标准和实践教学指导书。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用所掌握知识、技能和资源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要“授之以渔”, 而不“授之以鱼”。

在课程教学中,要思考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参与、学会应用知识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重在平时观察、考核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情况。要引导教师开展项目、任务、案例、情景、推理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特别要与学生沟通交流,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

(三)实践教学方面

教学观点是:项目任务驱、理实一体,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实现针对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

实践教学的做法是:结合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就业特点做实践教学项目设计,按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设计的实践教学项目分为课程单项实验和综合项目实训两个方面。在课程单项方面,主要有电工、电子、电机、电气设备、继电保护项目实验;在综合实训方面,主要有生现场参观教学,配电屏、保护屏安装、生产实训,电站变电站主接线设计,电站运行实习,电工技能培训,小型电站设计等。

现在也在思考引入“教学工厂”理念教学,注重在教学环境内营造企业实践环境,并将两者紧密融合,以模拟、模仿和实际应用工程项目进行教学,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中,学会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流程,并因此实现对学生的因人施教学、因材施教、个性化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素质方面

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需要从课堂和课余生活两个方面综合设计。让学生学会承受压力、学会处事为人、学会承担责任、学会生存之道是必须要做的教育工作。

课程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制定课程标准中,除知识、技能目标外,需要有明确的素质教学目标。课程教学除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外,还需要学习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做PPT、计算机安装与维护等;还需要学会按要求、流程做事,学会表达、听话,学会团队合作等,教师必须思考将这些要求融入到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第二课堂是出人才的主战场。一方面是利用学院和系搭建的人才培养素质平台,让学生在参加管理、活动中,培养管理、组织、协调、办事和沟通能力。一方面是利用专业学习的电工电子协会,让学生在兴趣引导下学习,通过参加电工电子竞赛、教师做的工程项目等学习,提高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在人才培养中需要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就业核心与综合素质融入到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通过规范化的教学、学生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就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学生就会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范文6

所谓”一体两翼"即“一体”是指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主体,“两翼”分别是指外语水平和实践能力。民办教育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基地,全文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以下简称广外南商)为例,按照2016级广外南商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对国际化认识以及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含义、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进行探讨。

1 国际化人才的认识

《汉语大词典》中对人才的解释为∶在某一方面有才能或本事的人。很多人都有对国际化人才的理解,比如,国内著名的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彭剑锋认为,国际化人才可以从个体跟组织两个层面来理解,联想集团柳传志认为,国际化人才就是能够创造国际化效益的人才等,大多数人对国际化人才理解为:能讲外语、熟悉国外环境等。

综合将国际化人才理解为: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次人才。

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七种素质: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

2 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含义及特征

课程国际化是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被公认为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键维度和实现培养具有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

2.1 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含义

课程国际化是从知识全球化的角度出发,全面设计本国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从而使所培养的人才能解决不同文化群体之间交流合作和发展中所遇到的障碍、隔阂和差异,并通过分析比较、鉴别与筛选将他国文化、社会、科技和管理精髓融入本国文化中。

迄今为止,课程国际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开设一些国际课程,讲授国外科学文化成果,如设立国际税收、国际法、国际金融等课程;或在传统的课程中融入国际化内容,如增加国际背景、国际案例、外国文化等;第二阶段是开设用外语(主要是英语)讲授的课程。第三阶段是将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应用到课程的实施中,进一步加深课程的国际化程度。目前,除了世界一流大学以外,大部分国家高校的课程国际化程度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2.2 国际化课程体系的特征

课程国际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文化成果,与本国传统课程相融合,创建自己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并参与到世界高校课程体系之中;第二,把本国优秀科学文化成果向世界推广,让外国人认识和理解本国的优秀科学文化成果。

一个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应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和通用性的特征:开放性,即该课程体系向世界开放,能迅速反映现代科技、文化、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并不断调整、优化。共享性,即实现课程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共享,包括设立开放性课程、跨国选修课程、优秀教材的共享、先进教学方法手段的交流等。通用性,即通过国际上认可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使本国的课程、学分得到世界的认可。

3 创建我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国际化的构想

3.1 整体规划,形成合力,推动课程的国际化建设

我校应将课程国际化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中,研究实施课程国际化的政策机制,对国际化师资的引进、国际化教材的选用、国际化教学方法的推广、教学奖励等方面制定具体政策。组成校级团队在全校各院系实施和推广课程国际化,定期召开课程国际化研讨会、双语教学经验交流会和教学观摩等等,营造课程国际化的校园氛围。

3.2 不断优化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首先,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需要,设置跨人文与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综合性通识教育类课程。例如增设历史分析和社会分析、文学艺术、外国文化、道德伦理、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其次,??化公共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建议在保证大学英语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增加英语强化训练课程,如英语听说(第1 学期)、商务英语听说(第2 学期)、商务英语读写(第3-4 学期)。同时开设跨文化交流与比较的课程,例如《东西方文化比较》、《外国历史》、《西方思想史》、《西方经济史》等,为双语教学与国际化意识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在专业课中增加双语教学的比重,适应国内、国外、国际三种环境变换的全球财务的视野,提高对外进行交流的外语能力。从第1 门专业课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双语教学:管理学和微观经济学(第1学期,部分双语),基础会计和宏观经济学(第2学期,部分双语),财务会计和金融学(第3学期、双语),国际金融和财务管理(第4学期、双语),管理会计(第5学期,双语),投资学和国际财务管理(第6学期,双语),国际税收(第7学期,双语)。

3.3 加强双语教学,推动教材和教辅的国际化

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是培养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要方式。建议对国际化程度高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如金融学、管理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资本市场、国际财务管理等课程。

对专业性较强、难度较大的选修课程则可以选用翻译的国外教材或国内优秀教材,中文授课。在双语教学层次上,建议先从低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开始,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积累,逐步过渡到较高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在条件成熟时,可在高年级开设的课程中选择几门(核心或选修课程)进行全外语型双语授课。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方式,使学生从心理、能力和英语思维上逐步适应双语教学模式。此外,在具体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建议分班教学,即根据学生英语水平高低将英语水平大致相当的学生分在一个班里,接受最适合的双语教学模式。

建议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快教材和教辅资料的国际化建设。由于国外出版的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在引进国外教材时要特别注意甄别教材的质量。在使用原版教材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结合本土化的内容,切忌照本宣科、生搬硬套。

3.4 大力推广国际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

首先,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将导学式、互动式、案例式、研讨式教学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圆桌会议”、“课程论文”和“小组作业”等方式形成“学生自学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钻研精神。其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例如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为师生提供一个教学互动、教学资源、管理和沟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为学生开展探究式、自主式和全天候学习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