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美教育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美教育的作用范文1
素描由开始的纯粹自然描绘,逐渐走向当今重感觉、想象、主观、内心的情感表达,并形成了抽象符号、象征的主题、奇想罕见的图像,这说明素描的认知观念、审美情怀、思想表达和价值取向等发生了许多内质性改变,给当今素描的学习与教学带来了诸多思考。当今素描教学不应只停留在程式化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上,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素描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审美关怀的素描教学是核心和关键。因为审美关怀教学能让我们获取艺术美感和引发一连串审美心理活动与艺术思考,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满足艺术发展要求。
一、审美关怀的意涵
审美指审视美的事物,而“美”的范畴与解释,有老子的“道、气、象、味、妙”,刘勰的“隐秀、风骨、神思”,以“天人合一”为美。可见,美是浩瀚的万物与不尽的心灵感悟的融合,是宽泛的文化脉络,是人类文明进步并不断丰孕的基因。审美是情感呈现、美的赏析和个体心灵的探索,是对理性的普遍性和感性的特殊性的认识。关怀意为关切人、尊重人以及对人的生活与价值有深切体认,使其自我实现的实践行为。审美关怀是关怀人文与生命环境,澄清质疑、激活情趣、拓展视野,是人的艺术态度、信仰和价值观的延伸,是强化学生艺术素养,促进艺术教育革新,建构有品质和有价值的艺术与人文教育;是丰富美术教育意涵,重视艺术教育的关联性,让教育中的美和爱变得更加重要;也是美术教师面对当今素描教学中的问题所应有的信念与省思的要点。
二、审美关怀在素描教学中的作用
审美关怀是素描教学多种能力培养和实现的关键,是当今素描教育的重要部分。审美关怀教育是当今国际艺术教育推崇的理念。其倡导教师关注学生的艺术品质,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强化学生的审美,激发学生的创意,提升学生的艺术认知能力和视觉文化素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素描教育实践行动有针对性和方向性,使素描教学富有品质和价值。现代素描教学被看作美术教育中复杂的必备工程,许多艺术思潮、观点深刻地影响着素描的内涵和面貌,拓展了素描的含义与空间,使素描变得更具思想和情感,技术表现更加繁缛复杂,图像更为新异抽象,精神情怀更趋个性主观。当今素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艺术认知和思考,即致力于对学生艺术思维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开发。素描教师要做的不只是教学生画出对象的形体结构、空间、明暗、色彩、质感,而在于关怀和开启学生用灵慧的眼光观察万物,用宽泛的思维审视物象,寻找艺术的审美趣味,以及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艺术个性和进行创造所必需的想象力。如,拉斐尔素描中优雅的爱、毕加索素描中的符号与抽象元素等并非只是对形体的赞誉,这些经典素描中的线条、明暗等强有力地凝聚着素描深厚的精神意义和品质,深切表达了画家的视觉反映和表现想象的审美,为素描的认识、表达、创思带来了无限的活力与启示。审美关怀教育让素描教学更加关切艺术教育,贴近本质、贴近个性、贴近时代,更加注重学生对当今素描的认知、审美、思考能力的提升。
三、审美关怀教育是当今素描教学的核心理念
审美教育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盆景艺术;审美教育;幼儿美育
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幼儿园在室内种植并摆放盆植,用于绿化幼儿园室内环境。盆植即盆中栽植,它是将花草树木随意种于盆内,任其自由生长,不进行任何艺术处理的一种非艺术品。①在盆植的基础上进行审美化的改造与创作,加之以艺术化和人文化的元素,便可使之成为盆景艺术。盆景艺术起源于中国,如今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艺术,深受世人喜爱。它在对自然进行审美化的高度概括和提炼的基础上,运用咫尺千里、缩龙成寸等“以小见大”的手法,将小型的花草树木、山石池水、屋宇亭桥等基本要素进行艺术加工后布局于盆钵内,以优美的造型和深远的意境再现自然与人文景观。②它以盆为“纸”,以树木山石及配件等材料为“绘”,故又被誉为“立体的画”。③盆景艺术将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文美融为一体,具有丰富的艺术趣味、审美价值、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适合运用于幼儿园的审美教育。
一、盆景艺术的组成部分及审美价值
盆景艺术根据取材和造型的不同主要可分为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树木盆景以表现虬曲苍劲的古木或枝叶扶疏的森林为主,山水盆景则是将山石与水景相结合,用以模仿雄伟或是秀丽的山水景象。④二者的表现内容皆可根据所占空间的大小,划分为主景和点缀之景两个组成部分。作为盆景中主景的树木和山水是创作者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以艺术手法表现的自然之景,其景宛若天成,在盆景中代表的是艺术化的自然。作为盆景中点缀之景的配件,其种类丰富多样,有亭台、楼阁、回廊、下棋者、放牛娃、垂钓渔翁、撑船老叟等,代表了艺术化的人文景观。盆景因此既包含自然之美,又包含人文之美,是一种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艺术品,有着丰富的审美内容和价值。
(一)盆景的自然之美
盆景艺术将自然之景浓缩于一盆之中,是大自然的缩影。就表达主题而言,盆景艺术主要是利用自然材料在盆钵内以“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来展现宏伟多姿的大自然。就其创作材料而言,它是一种活的艺术形式。盆景艺术主要运用植物、山石、水等自然原始材料,其材料具有自身独特的自然属性,并充满自然生机。就其产生的目的和原因而言,盆景艺术于一盆之内尽情展现自然风光,可摆放于室内外,用于美化人们生活,它的产生是人们喜爱并且亲近自然的一种表现。
(二)盆景的人文之美
作为盆景艺术中点缀之景的各式配件虽然体格小,但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代表的是人文之美,在盆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画龙点睛之妙。这种人文融于自然、自然不可缺少人文的审美追求和布局设计完美地诠释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审美追求不仅体现在盆景艺术中,还在我国诗歌和山水画中皆有所表现。如柳宗元的诗《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又如杜牧《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此外,我国早期山水画大多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起衬托作用,后随着山水画的发展,它开始独立于人物画而自成一科。在此时的山水画中,自然山水、树木虽已占据画面绝大部分位置,但大多数山水画仍保存有人文元素。代表人文的各式建筑以及人物等景在画面中所居之位虽小,然而这类点缀之景却突出了自然的宏伟壮阔,且在自然之美中融入人文的元素,在给自然注入活力的同时又展现了画面的人文之美。
(三)盆景的艺术之美
盆景艺术的主景所运用的创作材料虽属自然,但其中对树木山石的选材、修剪、粘接组合以及打磨等都蕴含着创作者的审美理想,表现的是艺术化的自然。点缀之景主要是用陶瓷、泥塑和木雕等工艺塑造而成的各式建筑、舟船以及人物,属于我国民间艺术的范畴。盆景艺术结合中国山水画与园林艺术的审美理念,创作者对主景和点缀之景的位置摆放苦心经营,将艺术化的自然与艺术化的人文合二为一,使其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从而具有包含自然和人文气息的艺术之美。
二、盆景艺术在幼儿园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幼儿园审美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对幼儿进行教育,以此提高幼儿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幼儿情操,启迪幼儿智慧,增强幼儿生活乐趣。⑤盆景艺术集自然美、人文美和艺术美于一身,在幼儿园审美教育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美化幼儿的生活环境,还可以促进幼儿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开阔幼儿的视野,增长幼儿文化知识,培养幼儿优良的道德情操。
(一)促进幼儿亲近自然,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盆景艺术是一种将自然与人文和谐地融为一体的艺术。无论是在树木盆景还是在山水盆景中,占主体的都是树木山水等自然元素。以各式建筑和人物为代表的人文元素则被置于树木山水之间,相比于主体的树木山水,这些建筑和人物虽显得较为小巧,但恰恰是这种小巧突显了自然的宏伟与广大。通过对盆景艺术的欣赏与创作,幼儿移情于盆景中的人物,仿佛自身已融于自然,并由此对以树木山水为代表的大自然产生一种崇高的审美感,以此促进幼儿亲近自然,进而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提高幼儿艺术修养,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
盆景艺术与中国古代传统山水画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立体山水画的盆景艺术,它具有与山水画“澄怀观道,坐以卧游”⑥的相同功能,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修养。结合幼儿活泼好动,喜欢触摸的特点,盆景艺术适合幼儿作为审美对象进行欣赏。盆景艺术是一种立体的艺术,幼儿可以全方位地对其进行观赏,并且在观赏过程中可以亲自触摸感受。盆景艺术又是一种活的艺术,幼儿在近距离观赏时还可以闻到植物、山石和池水等自然的味道。盆景艺术具有可观、可感、可触、可嗅的特点,幼儿通过视觉、触觉和嗅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综合地对盆景艺术进行感受和欣赏,不仅可以对盆景艺术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而且还可以促进他们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理解与喜爱。此外,盆景艺术中作为点缀之景的陶瓷、泥塑和木雕制作精巧生动,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观赏亦可增加幼儿对中国民间艺术的认识和兴趣。
(三)增长幼儿文化知识,培养幼儿道德情操
盆景艺术不仅有着优美的造型、深远的意境,并且还蕴含着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点缀之景中的亭台楼阁、木桥回廊等建筑和各式人物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此外,盆景主体树木山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丰富的涵义,且与人的品德相联系。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并将山当作“仁”的形象化表现。⑦孔子曾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⑧高诱于《淮南子•墬形训》中作注道:“山仁,万物生焉,故为积德。”⑨老子则是对水情有独钟,提出了“上善若水”,认为“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⑩各类植物因其种类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的松柏象征着坚强不屈,梅、兰、竹、菊象征着君子的美好品行等。引导幼儿对盆景艺术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不仅能够开阔幼儿的视野,使他们增长知识,而且还可以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我国优秀传统道德的熏陶,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装饰幼儿园环境,美化幼儿生活
盆景艺术运用自然材料,如植物、石、水等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具有绿化环境、净化空气等功效。作为显性课程资源的盆景艺术可以增加幼儿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促进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丰富幼儿的知识并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操。而作为隐性课程资源的盆景艺术则可以运用于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师可引导幼儿将他们所创作的盆景摆放于室内。这不仅可以弥补室内缺少植物绿化的缺陷,而且还具有装饰环境,美化幼儿生活的功能。
盆景艺术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幼儿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材与创作。在幼儿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不必过于强调手法技巧,而应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盆景艺术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对盆景的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文美进行全面地欣赏,并在此基础上向幼儿介绍我国的传统艺术与文化。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应让幼儿接触广泛而并非精深的知识。盆景艺术具有极大的创作自由和审美趣味,并且符合幼儿好玩、好动的特性,适合用于幼儿园的审美教育。
作者:万历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武忠.中国盆景艺术鉴赏[J].中国园林,1997(5).
审美教育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人教版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价值的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及健全的人格,以有助于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可是,在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大部分语文教师只重视文学教育,也就是说,只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学知识、文化技能教育。从新课程标准中,我们不能发现,审美教育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和知识技能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教育工作者已越来越意识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了,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文中发表一些陋见。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可见,在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必要的。在进行知识文化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必要的,其原因为:
1、时代的发展需要审美教育。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了不同的要求,不再是仅仅需要具有高技术能力的人才,对人才的标准已从智商、情商、审美修养、文化底蕴等综合素质方面考虑了,而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养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应从“娃娃”的养成教育抓起。在这一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势在必行,而且是迫在眉睫了。
2、学生的发展需要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的情感和心灵在熏陶中逐渐净化了,久而久之,就能形成完美的人格。同时,审美教育还能使学生其它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例如,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促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协调一致等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教育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资源已呈丰富化、生活化的特点,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及实用性的特点。可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把新课程理念理解透,在教学时仍然沿袭旧的教学方法,并且对教学内容没有进行拓展,没有突出文本的时代感。在教学时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以及教师素质等因素出现某种“缺失”或“偏差”。其原因如下:1、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着误差,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注意到教学的实际作用,而采取形式主义的方式,在教学时,并没有切实结合语文美学教育的目标进行,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切实的好处。2、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意念全盘贯输给学生,而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没有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文本中的审美思想教育,掩盖了文本阅读的审美客观目标。3、在教师素质方面,教师不注重自身审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也是影响审美教育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比如,教师体态语不恰当,教学用语不规范,教学语言贫乏单调,板书不工整,与学生交流时不讲求语言美,穿着不注重场合,缺乏对工作的激情和对学生的热爱等。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情感获得解放,使人不仅在理论上认识到某一事物是正确的,而且在情感上对它产生热爱。笔者在下面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
1、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美是要通过自己去亲身感受,才能体验到生活当中很多美好的东西,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来,在实践中体验美的教育。学生只在乐在其中,才能去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同时在感受时,才能培养自己美德的形成,以达到发展美学的教育目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采用“表演――体验教学法”。此教学方法是建立在“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基本理念下,其目标是促进学生审美观点的发展。其操作过程为三:想象、表演以及体验。但是在教学时,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而设置不同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情境,营造审美教育的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激发自己的审美观,从而积极地调动自己的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例如,我在教学诗歌《悯农》时,通过网络下载农民在田地里劳动的场景,同时在穿插烈日、汗水等图片,使学生通过视觉来感受到农民劳动的辛苦,然后再播放《悯农》的朗诵。最后再引导学生们进行情景再现,让学生闭目遐思,在遐思中去体验农民们在田里劳作的辛苦。所以,在学生全方位体验中,不仅能感受到教学的主旨所在,更体验到诗歌美、画面美、情感美。这样的效果远远超出简单的认知目标,有效地实现了情感目标,提升了语文教学的层次与质量。
2、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实施者。所以,教师其实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审美对象之一。如果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则无法组织学生对审美教育的学习过程。因此,作为现代语文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笔者认为,教师自身素质应从三个方面去进行。1)、观念美。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综合发展观、学生主体观,尤其要注重自身身心审美修养的培养和提高。比如要有高尚的审美情操,对文艺、体育有广泛的情趣,能在自然、社会和艺术的感受体验中追求美、鉴赏美和创造美。2)、语言美。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创造美的氛围的第一要义。教师如果教学时不能在语言上以辞激情,学生就会因为教师语言的枯燥无味性而对语文学习无兴趣,则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更无从说起了。3、形象美。教师的劳动特点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举止端庄、礼貌待人、仪容整洁大方、板书优美的教师形象能成为激发学生审美心理的诱因和创造美的氛围的因素。因此,加强教师自身形象建设,强化师范技能训练对有效开展审美教育,提升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结束语: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所以,战斗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首先是要注意自身审美素质的提高,其次是要改变旧有的教学理念,要把审美教育贯彻到自己的教学当中来,第三,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一定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人翁的作用。使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联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葛美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培养[J].语文学刊.2013(04)
[2] 聂秀芳,袁文智.浅谈电教多媒体在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2(35)
[3] 贾利娟.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中).2010(04)
[4] 夏群录.言形情境理――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浅探[J].陕西教育.1998(04)
审美教育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艺术类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 审美教育 作用 策略
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下发《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纪要〉的通知》,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也随着全国高校的大学语文改革逐渐升温。其中针对艺术类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相关学者及一线教师在普通高校、一般高职高专院校研究基础之上,进行了有限的针对性研究。他们或从大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性出发,进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探讨;或从大学语文教学课堂评价标准的角度论述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彰显其课程审美意义;或从大学语文的功能性方面强调审美性的核心地位。然而这些研究或只停留在文本层面,广度上有待延展;或在研究方向的精准度上有待深度探讨。
笔者作为艺术类高职院校一线语文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教材、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观察、研究,进而对本学科的功能作用做出如下定位: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应以其人文性为核心,工具性为基础,审美性为实现其教学目标的切入点,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
一、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地位作用
如何定位大学语文的功能作用?首先必须从教学对象出发。与普通高校和一般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相比,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1. 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文化课底子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方法不对路,更有甚者学习态度不端正,厌恶学习;2. 与一般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相比,他们同中有异,相同点如第一条;不同点在于,艺术类高职院校多数学生的专业与艺术相关,他们的思维方式较为感性、发散、灵活,多年的艺术熏陶使得他们对艺术和美的理解较为深刻。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素质必修课,如果继续沿用中学语文的教学思路、方法,必定会被学生排斥,最终走入绝境。同时我们更加不能无视:正是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独特性给大学语文教学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为它打开了一扇窗,这扇窗就是审美。大学语文的审美借助文学作品实现,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这正是艺术类学生的兴趣点和较为自信之处。如果教师把审美教育当作大学语文教育的切入点,从审美的角度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会因产生共鸣而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这就会成为实现大学语文教育人文性和工具性目标得以实现的切入点和关键,进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促进其对专业艺术学习的理解。
二、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现策略
大学语文的审美教育是一套系统工程,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改革才能顺利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
(一)教材的编订、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考评制度是审美教育成功的决定因素
1. 教材的编订。
近几年来,随着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改的深入发展,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较有特色的是2012年以文化部、全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牵头编订的《大学语文》,采用“主题+文选”模式,兼顾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围绕几个核心思想选取了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既能突出经典,又能与学生艺术专业契合,体现了编者的别具匠心和教育理念,成为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首选教材。
2. 教学方式方法。
契合的教材为大学语文审美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而教学过程的成功还需要有一套良好的教学方式方法。传统的、单纯的、封闭的审美训练方法是不可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必须以教学对象为首要标准,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审美感受为目标。具体做法如下:
(1)篇目的选择。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他们的专业特征、性格特点及学习方式,选择能被他们接受的篇目。如针对舞蹈、戏剧专业的学生,无须给他们选择《大学》《中庸》等艰涩拗口的文章,只需选择《论语》《孟子》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录或故事,更能激发这些从小就擅长背诵的学生的兴趣。
(2)教学形式的选择。
以诗歌为例,过分的讲解反而会毁灭其艺术美,不如采用朗诵比赛的形式。为了保证最终效果,每次活动的准备、教师指导和演练必须在课上,有计划,有步骤,有阶段性结果。首先制定比赛规则,在规则的制约下进行下一步准备工作。其次,为了保证读音准确,每个人或小组必须通过查字典确定读音;要想把感情读准确,必须理解诗歌意思、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甚至需要细细体味诗歌的内涵,还可以上网搜索诗评或诗歌鉴赏之类的文章,以帮助自己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再次,为了把诗歌朗诵到位,还需要反复练习,包括运用相关的动作与表情等。这样,大学语文课堂就真正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再如,对一些有意思的故事或经典的戏剧,可以让表演专业的学生排练,进行巡演或专门展演。在此项活动中又衍生出来另一批团队,如剧本创作组、导演组、美工组、摄影摄像组等,几乎可以实现全员参与。
(3)审美教育过程中思维训练模式的选择。
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已经成年,拥有较为成熟的思维逻辑,并且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参加高考。因此,大学语文的任务并不是教给学生一个专制的、“正确”的结论,而应当是敞开审美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形成醇正的趣味和品位。例如对于鲁迅散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司马迁《垓下之围》等作品,教师与其自己在讲台上唱独角戏,不如还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或者干脆来个辩论赛,让学生们各抒己见。
(4)教学设备的选择。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应选择不同的教学设备。例如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完全可以以人为教具,让舞蹈系的学生跳一段同名舞蹈,跳的过程中可配以诗歌朗诵;学习曹雪芹的《黛玉葬花》,可以直接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电视剧或戏曲。这都会对审美教育起到辅助作用。
(5)提升职业能力的选择。
高职教育的理念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所以,教师在大学语文的审美教育中,一定也要贯彻这一理念。例如,讲到徐志摩的《偶然》等作品时,可以让学生去大自然、社会中寻找那一刹那的美或感动。那么如何将这种审美感受记录并传达出来呢?摄影摄像专业的学生可以用手中的相机或录像机拍摄下来,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可以用语言文字的形式描写出来,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用画笔描绘或者把图片和文字制作成PPT呈现出来。这些都是用自己的专业能力来表现内心情感的方式。
3. 教学考评制度。
教学考评制度一定不能死板,要体现动态评价的原则: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项目展示考核与试卷考试相结合。
(二)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审美教育的效果
大学语文课程涉及范围很广博,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还要有全面的知识结构,通晓古汉语、古文化历史、哲学、美学等知识。此外,教师还要具有极高的教学艺术修养、极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亲和力。因此,艺术类高职院校要构建一支结构合理、学术分支健全的师资队伍并在教学中实现传帮带的良好风气。
(三)大W语文的课程体系建设即配套课程的建设与审美教育相辅相成
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所占课时有限,而审美教育却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因此,为了保障教育效果的实现,需要建立并完善大学语文的课程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可以以一系列选修课或专题讲座的形式实现。如《名著影视作品欣赏》课作为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的大学语文课的配套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安排在刚刚结束大学语文学习的大二第一学期,对大学语文课起到了延展和强化的作用。
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审美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恰恰抓住了学生的艺术性这一本质特征,投其所好,并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寓美于教,让学生在审美愉悦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能力,涵养了品质,最终体现了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工具性和审美性,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积蓄了力量。
【参考文献】
[1]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审美教育的作用范文5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中学生正处于认识社会,接触社会,逐步走向社会的启蒙阶段,应该把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当作一个专门课题。用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教育学生,在培养学生审美观念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跨世纪一代新人的有效方法。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现代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所说的美术审美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观念下的美术技术教育,不是简单的“画画儿”,而是通过造型艺术美的欣赏与创造活动,来陶冶学生情感,开拓形象思维,培养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方式。它主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为目的。
一、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做到仪表美素质教育的作用。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都是在优裕的环境中,父母的娇惯下成长起来的,普遍存在一个“懒惰”的心理,不愿动手、动脑,甚至有的学生经不住现代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热衷于穿奇异服装,留怪异发型等,面对本来活泼可爱、应茁壮成长的青少年学生们,应通过素质教育使他们对美有正确的认识与追求。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呢?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的仪表美入手。让学生从认识美、鉴赏美的角度自己谈谈什么是仪表美,说出自己作为学生应怎样打扮才能达到美的效果。进而引导学生仪表是因人、因事和需要而异。比如:各行各业具有自身待业特征的制服,有的庄重大方,有的威风凛凛,有的潇洒飘逸,有的自然朴实。我们也可以根据身边的实际,循循善诱,结合学生们学的《落花生》、《皇帝的新装》等课文的内容,道出人生美的真谛。如养路工身穿黄红色的工作服在路上修路是为了安全,让过往的行人能看到他们,能想到他们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才换来脚下又平又光的道路。又如环卫工人带黄色帽子,穿着黄色马甲,没日没夜地清扫着大街的垃圾污物,虽然干的是又脏又累的活,但正是因为他们不怕脏不怕累,才给人们创造出干净、清洁美丽的生活环境,使人们生活在美好舒适的环境之中。别看他们的穿着并不耀眼夺目,但那衣着、那形象却在人们的心中闪烁着一种美的光辉。引导学生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家庭情况,结合自己的学生身分,穿着、打扮、发型、服饰要干净整洁,落落大方。要求学生自己去创造美,自己的衣服自己洗,破了要自己补,要靠自己的劳动改变自己的生活,不能依赖家长,依赖社会,能在生活自理的基础上,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又培养了学生自理能力,使学生在接受审美教育的同时,受到素质教育。像《打石工》、《盲女》、《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作品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方面有重要的人生教育意义。
二、陶冶学生的情感,促进健全的审美心理,在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中实施遵纪守法,自律自重方面的素质教育。
举世闻名的古希腊雕刻杰作《米洛斯的阿芙罗蒂德》雕像的两臂已断失,但那雕刻地极其完美的形体仍使人感到它是完美无瑕的,女神的丰腴饱满的身体与端正、大方,具有古希腊妇女的典型容貌,使整个雕塑体现了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这幅作品充分表明了古希腊作家的审美观念。另有《大卫》、《蒙娜丽莎》、《自由领导着人前进》、凡高的《自画像》等不朽的美术名作,都具有强烈的情感陶冶功能,通过鉴赏名作,使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要素得到了充分而协调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健全的审美心理。
在培养学生心灵美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尊、自重、自爱的高尚情趣,培养学生在群体生活中相互尊重的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我设计美的环境,创造美的氛围,追求和达到美的理想境界的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学生在感受、体验、理解美的过程中,也必然受到真的启迪。善的感染,相应的“知”“意”心理内容也得到了协调发展。心理结构也日趋完善。像《仇娃参军》《开国大典》《艰苦岁月》《刘胡兰就义》《血衣》等现代艺术作品以英雄模范事迹教育学生树立热爱祖国,见义勇为,拾金不昧,乐于奉献的道德风尚,让学生知道哪些是社会弘扬的真、善、美,哪些是社会唾弃的假、恶、丑,在自己的心灵上筑起一道自觉抵御各种不良风气和黄毒侵蚀的防线,培养学生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良好品格和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良好心态素质。同时在行为上表里如一、尽善尽美,让学生积极参与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比如“每个学生每周一件好人好事”、“雷锋精神在我校”、“向抗洪英雄学习”、“我为灾区献爱心”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陶冶心灵提高素质,有利于德育的开展。
三、促进想象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平衡协调地共同发展,让学生更聪明,更富有创造力。
想象力对于人类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未来“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比较,应试教育过分重视语言,数理化等“主课”的死记硬背,而忽视甚至排斥艺术、体育、生理、社会、劳动教育等“副课”的学习,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现代科技,推崇的是创造科技,现代的竞争是创造力的竞争。若没有充分的想象力。何来创造力?同样一幅作品,不同的学生根据作品的线条、色彩、形体会产生不同的想象力,能在心里唤起用言词不能表达的不同的微妙感情。美术的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线条、形体、色彩之美,而且能够通过有限的画面,形体的想象,进一步领悟到丰富的艺术内涵,大大增强想象力,直觉感悟和形象思维能力。
四、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体验、理解美的作品,了解中国美术发展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审美教育的作用范文6
一、激“情”激“趣”,营造审美氛围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语文课文大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学时,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趣,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之“披文以人情”。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将个人情感融入文中,又要与学生进行充分情感交流,从而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美学家王朝闻先生认为:“艺术的教育作用只能通过欣赏者对作品发生兴趣,在欣赏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审美愉悦,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实施美育渗透时,还必须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如教《万紫千红的花》时,笔者是这样引入新课的:
花儿是美丽的,朱自清在《春》这篇散文中,有两句精彩的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你,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看,这绚丽多彩的花的世界真是美极了,这“红紫烂漫”的春天,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可“花儿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颜色?它的形成、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同学们在赞叹花儿美丽的同时,一定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寻求科学的解释。现在我们不用作家的眼光去欣赏花儿的美丽,而用科学家的眼光去认识这五彩缤纷的花的世界,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这样一番话,使《万紫千红的花》这篇科普说明文在学生面前顿时具有了吸引力,学生对花的色彩产生了“美感”,学习变得积极而主动。
二、剖析人物性格,感受人物的性格美
改革后的课文课本教材不同于以往使用的教材。新教材中选取的课文大大注重了“人文性”。语文课本中的很多选文最充分地展示了人性之美,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而,教学时教师要善于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的言行(“表”)揣摩他们的内在的思想品质(“里”),使学生在美好高尚人格的感召下,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在叙述“松骨峰战役”时,运用了一系列准确的动词给读者刻画一群可歌可泣的英雄群体形象。这一壮烈的场面不禁使人对志愿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肃然起敬,对志愿军战士产生了一种由衷的钦佩之情。在叙述马玉祥火中救朝鲜小孩这一情节时,作者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对朝鲜人民的爱,体现了志愿军战士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文中的第三个事例则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为了祖国人民忍受艰苦的无私胸怀、纯洁高尚的内心世界,赞扬了志愿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可见,人物性格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老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人物的性格美。人物性格美的内涵十分丰富,或崇高,或悲壮,或柔美,不一而足。教师要善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每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
三、多读多背,体会文章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