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规划与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规划与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规划与建设

乡村规划与建设范文1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前言:浙江省安吉县是最早践行“美丽乡村”建设理念的,其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将生态环境的塑造和经济建设进行了紧密的结合,最终形成了中国第一生态县,并从乡村的社会和景观两个角度出发,对“美丽”一词进行了重新解读,为我国全国范围内“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阶段,我国在积极加强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出发,充分利用各个乡村景观构成要素,才能够提升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独特性和科学性。

1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构成要素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背景下,聚落性景观和生态性景观两要素共同构成了整体的乡村景观。

1.1 乡村聚落性景观

乡村的建筑以及整体的生活环境共同构成了乡村聚落景观,乡村聚落性景观作为环境景观,在整体的乡村景观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这是因为较高的观赏价值存在于聚落性景观中,因此加大对这部分景观的完好保存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在上百年甚至更久的发展时间里,会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内涵,这些内容都将被乡村建筑景观所记载,因此村庄特殊的审美倾向将被当地建筑充分的展现出来[1]。例如,在安徽宏村,乡村建筑中完整的保留了徽派民居,因此在现代社会,可以将拥有上百年历史文化的村庄展现在世人面前,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审美功能。

乡村中的广场、庭院、文化场所等公共活动空间,都是乡村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环境是村民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由于各地区民族特点不同,因此这部分环境也形成了一定特色。

由此可见,乡村建筑以及乡村生活环境对乡村聚落性景观具有重要的影响,也因此决定了乡村规划设计者必须在尊重村庄肌理的基础上,才可以规划设计乡村聚落性景观,加大对村庄原始形态的保护力度,尽量减少建设用地面积,这是规划设计村庄基础设施以及村庄聚落风貌的重要内容。

1.2 乡村生态性景观

在乡村的生态性景观中,包含多项组成内容,如自然保护区、水文、植被等。这些景观不可以被乡村建设用地所占用,在乡村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加以保护[2]。森林绿地、植被斑块以及生态防护林等是植被的组成部分,在加大对这些内容的保护力度过程中,景观规划设计还应当进一步统一设计自然生态环境内容,实现科学布局,从而促使乡村开发空间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合理而舒适的服务,并为促进当地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湿地以及河流等都是水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将科学规划以及生态设计应用于这一系统中时,有助于提升水体景观的优质性;生态敏感区即自然保护区,通常需要得到重点保护,才能够维持当地生态平衡。

2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新寨村地貌特点为喀斯特地貌,拥有3.5km2的区域面积,村户数量为185,在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合理构造乡村生活空间和凸显乡村的地域特色,提升了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并取得了一定成就。

2.1 合理构造乡村生活空间

街道是构建整个乡村的重要纹理,是乡村空间特色形成的基础。只有合理的规划公共服务设施,才能够提升乡村生活空间的合理性,在满足村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基础上,给予村民最大的舒适度。例如,为了满足村民正常的步行需求,应确保村民可以在15min以内到达公共服务设施地,而900m的半径应当存在于公共服务设施中。而要想提升人际交往的便利性,村民应当能够在10min内到达目的地。如果步行速度为1m/s,那么,600m应当作为人际交往的半径[3]。由此可见,在规划设计乡村建设用地时,不可以盲目扩大范围,从而降低乡村生活空间的这通达性,影响村民生活质量。

2.2 凸显乡村的地域特色

当地的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是地域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给予村民最大的精神财富。因此新时期在积极加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当地地域特色的凸显,充分利用乡土元素,如包含当地历史文化的建筑以及特殊植被等[4]。同时,在凸显地域特色的过程中,还必须注重促进自然景观同生活环境的融合,在重视域特色的规划设计中,对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求乡村规划设计者能够全面C合考虑乡村的生态、环境、经济等因素,从而在美化乡村景观同时,加大当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力度,从整体上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展开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能够加大对乡村与生俱来的特色利用率,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法,综合应用多种景观要素,从而凸显出乡村景观的个性化特点,在给予当地村民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基础上,为我国整体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戴松青.“燕城古街”乡村景观营造――北京市雁栖镇范各庄城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16,32(1):28-31.

[2] 邵剑杰,黄淑娟,李先富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桂林市阳朔县新寨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住宅科技,2014,34(1):39-43.

[3] 陈胜.生态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途径探究--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例[J].现代园艺,2016(6):111-111.

乡村规划与建设范文2

《关键词》:城市配电网;配电网规划;存在问题;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U224.3+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长期以来,重发轻供、不管用的观念使配电网建设改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中小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没有进行统一规化,胡乱建设、私拉乱接形成了零乱的网络。设备技术性能落后、线路老化、事故频发、可靠性差、电能质量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开拓电力市场,服务社会是城市配电网改造与建设要解决的中心思想。其目标就是中心城市供电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降损节能,建设成现代化城市的一流配电网络,最大限度满足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用电的需求。

一、城市配电网规划的重要性

1、电网的网架结构建设周期较长,建成后短期内一般不会有大的变动。城市配电网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负荷发展的不确定性,城市配电网规划的网架结构需根据负荷发展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因此,城市配电网规划的调整或更新周期要比高压输电网规划复杂与频繁。例如:近年来,我县迎春南路商务区、滨江区块、经济开发区等的用电负荷迅速增长,经常发生过载或满载现象,配网网架结构需根据现状与负荷预测必要调整。

2、城市配电网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城市配电网规划是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配电网必须与城市建设紧密配合,同步实施,并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且与城市景观相协调。科学地制定城市配电网的发展规划,满足城市长远规划的用电需求,是一项战略任务。

3、城市配电网络的设备量大面广,为了解决供电瓶颈问题,只凭经验处理过负荷的线路或变压器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从总体上对城市配电网的设备与网架结构进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配电网的供电能力与供电质量,才能够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配电网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配电网供电可靠性低

很多城市中对电源的集中点的分布比较的少,这种分布方式使得电源的线路分布的很长,使得在运行与分配的过程中变得不再灵活,很难满足想要达到的一种电路分配方法。还有就是在中压配电的系统中,单电源与单幅射的形式仍然普遍的存在,而且很多线路段的负载量很大,不满足环网的要求,以致不能够达到架空电路中的一侧电源分多段进行连接的接线方式,对想要到达的城市配电线路的规划还差很远。

2、电源点布点不合理

供电半径过长,线损高由于缺乏早期整体规划,我国一些城市配电网的电源点要么布点不足,要么分布不合理,使供电半径过长,线损过高。

3、城市配电网智能化的水平还比较低

在以前对配电网的设计设施中配电网的智能化的程度还是比较低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的控制系统都变得智能化,这使得人们在对电网的要求也逐渐的趋向于全自动化,但现在要想在城市配电网自动化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需要逐步的对各种用电设备进行技术的改革,而且需要将线路进行改进的同时完善数据的通讯网络,将配电网的供电更加的可靠与容易被管理。

4、城市配电网络结构不合理

在之前的城市发展规划中,由于设计不够合理使得我国的10kV配电网网络架构不合理。这些日益沉积的不合理因素成为直接影响配电网检修、故障排查等相关工作的一大障碍。

三、配电网规划建设技术措施

1、合理布置电源点,提高配电网运行的经济效益

配电网电源点的分布直接决定着一个片区的供电能力,合理科学的电源点分布能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电力供应,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能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效益性。因此,在配电网规划建设中,对于电源的选取,应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坚持在准确预测地区负荷分布的基础上,以满足负荷发展要求为基础的准则,使规划方案能满足不同的负荷增长水平;其次,电源点应尽量靠近负荷中心,以减少供电半径,降低线路电能损耗;最后,电源点的选择还应考虑周围的电源情况,以便与其他电源形成联络网络,提高电网运行的灵活性。

2、配电台区的建设

配电变压器在建设之前应当考虑到密布点的原则问题,以便将低压配电网的供电半径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为遵循安全、可靠与简单的原则,380/220V的低压配电网的建设一般采用的是以配电变压器作为中心的树状放射式的结构,实行分区供电。同一电房内的二台配电变压器的低压母线之间应当设置联络开关以作突发事故的备用。低压线路必须有明确的范围,不能出现跨区供电的现象。结束语

3、“环网单元”的建设

电缆化开闭所规模大,占地面积大,因此在商业闹市区、市中心或城市道路改造地区建设时难度很大。电缆“环网单元”占地面积小,在不同地区建设时应当因地制宜。环网供电方式是指在不同变电所或同一变电所的不同母线的两回或多回出线,使这些线缆相互之间连接成一个环路,分为单独网络、双环网与多环网等不同形式。环网供电有三个基本组成单元,即两个电缆进出线柜、一个用户变压器支路柜。在任一线路出故障时,进出线柜能够及时隔离,转由另一个单元保证用户变压器支路连续供电。用户回路环网柜有保护与隔离变压器的作用,方便维护与检修。环网柜能够根据用户的需要由基本单元组合成多种方案。在配网设备的选用上,要坚持“免维护,长寿命,节能型”的原则,以适应电网快速发展的需要,为有效地实行状态检修打好基础。在环网建设上,要尽量考虑不同变电所之间10kV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即在一座10kV变电所全停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大部分重要用户的供电。

4、配电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建设10kV配电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直观地在地理图上看到各种电力设施的分布。利用该系统对电网相关资料与设备进行管理,可以使配网资料管理的工作量大大减少。目前,我国的地理信息系统已趋于成熟,逐步在供电企业中推广使用。

5、开闭站的建设

开闭站也叫开关站,它是指建在城市主要道路的路口附近、负荷中心区与两座高压变电站之间,汇集若干条变电站10kV出线作为电源并且以相同的电压等级向用户供电的开关设备的集合。开闭站的主要功能是转输同时具有出线保护的作用。其作用是:可以解决高压变电站中压出线间隔不足、出线通道受限制的矛盾;可以减少相同路径的电缆条数;能够加强电网联络,提高供电可靠性。

6、城市配电网更加智能化

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的越来越快,所以在以后的建设中应该尽最大程度的实现电能的自动化。将配电所中的开关设计成自动化的的形式,并且根据开关的设置使得线路能够被有效的控制,使得当某段线路出现问题时,能够自动的对故障进行诊断并进行报警,从而能够避免更多故障的发生。

7、提高配电网自动化水平

要进一步提高城市配电明的供电可靠性和降低线损,让用户满意,同时减轻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就要提高配电网自动化水平。提高配电网自动化水平的当务之急是对中压10KV配电网实施事故处理,就是自动化设备自动切除线路的故障区段,自动恢复向完好区段供电。要实现这样的自动操作,需采取两大措施:一是安装新的自动化设备,发生事故时自动执行操作;二是改造配电网,能够在线路故障时自动切除故障区段,恢复向完好区段供电。

《结束语》

城市配电网规划的好坏,对城市经济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未来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面对城市配电网规划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作为电力规划人员更应该勇敢面对,积极解决,将城市配电网建设的更加可靠、坚强。

参考文献

乡村规划与建设范文3

(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设计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21)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西南地区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进行解读和分析,将学校建筑设计与当地文化及建筑的节能环保理念相结合,阐释当地建筑文化对学校建筑设计的启发与借鉴意义。创造普通但又具有地域特点、造价低廉、实用性强的学校建筑。最终,结合以上理念并以宣威市杨柳乡龙坪子村当地的建筑特色和地域文化为主线进行构思和设计龙坪子村小学。

关键词 ]乡村教育;小学建筑;乡土材料;地域文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148

1项目概况

1.1方案背景

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是位于云南省与贵州省交界地带上的一座小学,与云南省级文化名村可渡村毗邻,同时也是滇黔两省村落文化教育事业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学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雨露,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水平逐年提高,办学特色,素质教育有了新的突破,办学思维有了新的升华。所以,对教育的硬件设施需求也迫不及待(见图1)。

1.2方案提出的原因

一是,由于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加大,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投入比重加大。二是,再加上近几年全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山区的经济,当地政府对教育事业也投入许多。三是,现有的教学建筑老旧严重,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了。

1.3项目意义及目的

此次项目设计的意义在于探索乡土建筑、环保节能建筑,让在农村的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具有当地地方特色,能够体现当地地域文化,能够舒适快乐学习的教学建筑。特别是在当代混凝土,钢架建筑充斥的年代,人们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回归,居住生活品质的提高。自然、绿色、环保、宜居的生活主题,已成为当下追求的新潮,当然公共建筑(学校)亦是如此。

本方案的最终目的是将龙平子村小学建设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小学典范;让家长放心;营造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环境;探究当地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建筑特征。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的设计意义。

2调查与分析

2.1地点分析

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位于龙坪子村的东面,北面与贵州省隔河相望(可渡河)、南面紧靠自然山地,坐南朝北、东面是逐级下降的耕地,地势较平缓、西面紧邻居民区,交通方便。立体气候突出,大部分属温带气候,海拔1700米以下的河谷区属亚热带气候。早晚温差比较大,特别是冬季气温比较低(见图2)。

龙坪子村小学整个用地地形相对平坦,略似一个水壶形。坐南朝北夹在两山之间,南高北低,最高海拔2470米,最低海拔1480米,高差990米。

2.2现状分析

学校规划面积8560m2,学校现在有632名在校学生,1到6年级每个年级2个班,还有3个班的幼儿教学班(大、中、小)。在校老师15名,及一些后勤人员(注:在校生包括滇、黔学生)。

学校现在有2栋老旧教学楼,1栋半新教师住宅楼、1栋半新一层的公共厕所、1栋新建一层的保卫室。一部分住校学生暂住老式的教学楼里,没有食堂,没有大的公共交流的室内空间、室外活动空间。如图3所示,校园环境很简单,主要是要预留建设空地来做绿化,且没有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绿化面积也不够。

2.3问题分析

学校的建筑老化破旧,且建筑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学校规模;建筑没有考虑环保节能设计;学校没有统一的规划设计,校园显得有些杂乱;校园建筑只是照搬西方的建筑模式,没有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学生的室内外活动空间不足,没有把学习和课外活动联系起来。所以,在进行校园规划时,我们认真分析当地的地域文化,合理利用地理环境,通过对景观的最大化设计来提升校园环境。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充分研究项目的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通过对建筑材料(回收砖瓦)的运用和结构(砖混结构)以及节能环保方面的设计来达到建筑的最优化。

3规划方案设计

3.1规划目标

建立人文校园:以龙坪子村小学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为校园精神的主轴,继往开来,塑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山地园林校园:节地为主要目标,配合地形,体现山地特点,营造园林校园,使校园环境品质得到极大提升,为师生提供舒适的校园学习交流场所。培养生态校园:合理布置功能分区,合理组织建筑布局形态,以优化的设计体现校园功能使用的便捷性。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运用先进节能技术,使建筑更加环保健康,使校园真正成为开放、包容的校园。学校规划呈现的是对来自不同省份的学生的开放与包容姿态,对具有当地建筑文化特色保留、传承,追溯历史的文脉记忆。

3.2规划原则

整体性原则:功能分区明确、合理,相互之间联系方便;生态化原则:设计始终坚持节能与环保的绿色设计理念;开放性原则:以开放的原则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交流,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继承与创新:设计应在继承文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时俱进;地域性原则:设计应延续龙坪子村的历史文化,体现龙坪子村的地域特色,营造山地园林景观特征。

3.3规划理念

以“脉”相“承”,包容向上,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脉”是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字,人类通过血脉繁衍生息,通过建筑,书籍、习俗等传播文化。“脉”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通过当地的文化研究和发掘,我希望以“脉”为载体,以“承”为目标。达到包容向上的规划愿景和独具特点的建筑设计,也是对处于滇、黔交会处的龙坪子小学的一次全方位解读(见图4、图5)。

3.4规划结构分析

根据现代教育思想以及用地结构,形成“单环,两轴、九片区、一核心”。“单环”单环主要是指整个校区的消防通道。“两轴”,一轴是以从入口到校区尽头的文脉轴线,体现当地地方特色,另一轴是以南北的空中廊道为包容连接轴线,暗喻滇黔两省通过可渡河聚集在此共同学习交流。“九片区”:是把各种不同功能区很明确的划分开来。“一核心”是以空中廊道的读书亭为核心,把整个校区分为内院和外院,同时也把幼儿教学区和小学教学区划分开来,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见图6)。

3.5规划功能分析

根据学校的功能构成的特点,结合用地形态,把次要功能区布置于整个校区的西侧,主要功能区基本上和原来的位置不变。空间形态上采用连廊的方式把各主要功能区联系在一起,方便教学管理。在校区的各个节点中插入公共交流空间,这也符合当代以及未来学校对学生教育教学(与人交流)方面的要求。学校功能分区清晰,交通组织便利,合理利用地形高差组织景观及建筑组群形成了较好的校园风貌(见图7)。

3.6规划道路分析

根据相关规范和实际使用要求,沿西侧道路设置礼仪性出入口(主出入口),也便于形成完整的文脉轴线,在东侧沿次要道路设置次出入口。方便疏散和来自不同方向的学生上课。同时,校园道路采用人车分流的形式,校园内人流道路流线,以读书亭为核心联系着各个功能分区,方便,明确、流畅。并预留停车场,停车场地分为生活停车场和工作停车场,这样既方便又安全(见图8)。

4建筑方案设计

4.1建筑设计概念

4.1.1概念来源“索桥”

这座索桥横跨可渡河,连接着贵州省和云南省,当地许多贵州省的孩子们都是通过这座索桥来到云南省的龙坪子小学上课学习。这座索桥不仅仅是一个交通载体,它更多的是承载着滇、黔两省人民的相互包容,团结、友爱的象征。

4.1.2概念抽象“丝带”

丝带柔顺、细腻,而丝带也是使人联想到纽带,纽带又是“联系”的另一种解读。暗喻着滇、黔两省学子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关系。

4.1.3概念的延伸“团结、友爱、包容”

概念的延伸,绿色的丝带代表健康,使人对健康的人生与生命的活力充满无限希望;绿丝带寓意爱心。在此项目中,丝带又代表滇黔两省人民团结,友爱、包容的寓意。

4.1.4概念的运用“桥堂”

“桥堂”的概念,是源自对当地地域文化有着特殊含义的索桥和项目的特点——学校项目而来的。用桥抽象而来的丝带串联着几个主要的功能区,既方便而又符合项目特点。在项目中心地带的读书廊就很好地诠释了桥、丝带以及当地地域文化特征的关系(见图9)。

4.2建筑空间组合分析

建筑空间组合分析如图10所示。

4.3建筑空间功能及流线分析

建筑空间功能及流线分析如图11所示。

5结论

随着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呼声日益渐高,乡村学校建设的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龙坪子村是一个地处滇黔交界的地方,中间隔着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可渡河,素有“桃花溪水天上来,烟波浩渺可渡关”的美誉。本着以“脉”相“承”,包容向上为校园规划理念,我们对龙坪子小学的规划与建筑进行了方案设计,并努力将学校打造

图11建筑空间功能及流线分析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成一个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乡土公共教育建筑空间。同时,本文通过对西南地区的校园建筑规划及设计进行解读和分析,将学校建筑设计与当地文化及建筑的节能环保理念相结合,阐释了当地建筑文化对学校建筑设计的启发与借鉴意义。最终我们期望以宣威市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规划建设为例能为我国乡村小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董文娟,赵小凡,张丹玮.能效投融资研究[J].中国市场,2014(28).

[2]肖雯.浅谈校园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营造[J].中国市场,2014(46).

乡村规划与建设范文4

关键词:乡村规划;原则;问题;完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新时期乡村规划概念性分析

乡村规划是对乡村长期发展的整体部署,包括社会、科技以及经济的发展,是乡村发展以及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指导依据。规划的内容有一是分析评价乡村自然以及经济资源。二是布局乡村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三是乡村经济的各个部门的发展水平、规模以及速度。四是对乡村规划的办法与步骤进行制定。在进行规划制定的时候,要与乡村的资源条件相结合,把经济发展作为中心,在效益得以提高的条件下进行,并进行平衡与比较,选择出最好的方案。

二、乡村规划基本原则分析

第一,以人为本,农民是主体。对农民切身利益的维护是第一位的,对农民的意原充分尊重,将群众认可、参与以及满意当作根本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做好群众的工作,通过群众的智慧来把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

第二,城乡一体化,进行统一发展。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起来,对新型的城镇化建设进行统一的推进,对户籍制度进行深化改革,命名农民市民化的脚步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统一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坚持以规划引领,用示范带动。对规划的引领以及指导作用进行强化,在进行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时要具有科学性,一定要做到先规划后建设,没有规划不建设。根据统一的规划,集中的投入,走试点先行的道路,进一步完善配套,保证建设一个成功一个。

第四,坚持生态第一,把特色彰显出来。在生态强省建设的过程中,把农村生态建设作为其中的重点,对于农村的植物造林工作要大力开展,在森林以及湿地的保护与修复方面要不断加强,才能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局面得以实现。另外,在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还要与农民生产生活的方式相适应,把乡村的特色突出出来,保持田园原有的风貌,把地域文化的风格体现出来,在农村文化传承方面要多加关注,预防千村一面的现象发生。

第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进行指导。结合各个地区发展的基础,人口的规模以及资源的情况,还有民俗文化的不同,在分类指导方面不断加强,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政策,现在主要是以旧村改造以及整治环境为主,不能大拆大建,预防基本农田被中心村建设占用。

三、现阶段我国乡村规划建设中的问题所在

首先,我们国家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外在问题。一是乡村的规划编制质量不同,有一些规划是在多年以前就进行了编制,对于村庄以后的发展速度以及规模没有过多的预计,之后又没有进行及时的修订,与村庄发展的需求相比明显滞后。

还有一些规划对于乡村居民点存在的特殊性没有充分的考虑,对城市型社区开展了很多土建工程的建设,最后导致失去了乡村的地方风格。除此之外,以前乡村规划也不够全面,

还有一些规划只对建房进行了规划,没有交通规划,给排水系统以及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的规划,对村民安全项目也没有太多的涉及,这些内容都是乡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二是没有健全的乡村基础设施,乡村居民点的形成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不具备科学的规划指导,在建设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导致房屋没有整齐的排列,各个年代建设的房子都有,道路也不通畅,公共活动场地以及绿地普遍缺乏,在用地结构上非常不平衡。除此之外,因为乡村居民点的布局较为分散,规模不大,并且也没有相应的财政支持,在公共设施运营方面的维持非常困难。所以,给每一个村庄都配上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存在一定的困难。

其次,我们国家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内在问题。一是乡村规划建设没有足够的思想认知,过去各级政府对于村庄的建设都不够重视,重城轻乡的现象普遍存在,国家在城市支持乡村方面的战略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村庄的规划建设中,实质性的办法非常缺乏。村委会在村庄规划的重要性方面也没有深刻的认知,使得建设出现严重的混乱场面,不但对土地造成浪费,而且,还对资源与环境造成破坏。二是乡村规划建设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在进行乡村规划的过程中,政府没有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地方政府也是把争取过来的农业项目资金都用在养、种以及加工等产业的扶持中,在乡村居住环境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设施的提升方面,是严重缺乏资金方面的支持。另外,农民的增收较为缓慢,对规划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限制。近些年以来,国家在惠农政策方面的实施有很多,但是,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农民的增收还是非常的困难,这也对乡村进一步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在二元的结构下,长期对乡村没有足够的投入,直到现在很多乡村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没有足够的编制规划的费用,对规划的编制启动造成制约,给后期的建设带来很大的影响。

再者,乡村规划建设缺乏公众有效参与,传统的乡村规划是一种偏重于物质建设规划上的规划,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控制方法,缺乏公众的有效参与,使得规划不能体现满足村民的普遍愿望。村庄规划中即使存在公共参与,也只是被动的、初级阶段的参与,仅停留在有限知情权和监督实施的较低层次上。首先,公众参与范围小、广度和深度不够,较少涉及

参与主体利益平衡等深层问题。其次,目前的技术手段多为问卷调查、一些意向性地选择和规划成果展示,它们仅被作为辅助设计手段,起不到协调、平衡作用。

最后,乡村规划建设缺乏长期投入机制,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但由于长期以来乡村基础设施投入偏低,多年来的建设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乡村发展的需要,甚至有些旧的建设由于缺乏后期资金投入尚未完成,加之新的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量又十分庞大,对乡村建设所需资金试图主要依赖财政投入解决,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同时由于缺乏长期投入机制,至今难以得到保障,地方政府明显“力不从心”。

四、当前我国乡村规划管理完善性策略分析

第一,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措施,乡村规划建设不仅受到村庄周边地形地貌的影响,还受到区域内重大项目建设、现有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将乡村规划建设置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中统筹规划,才能统筹协调村庄与周围区域的关系。

第二,大力引导资金投入乡村建设,地方的乡村面貌与乡村发展直接体现了领导部门对乡村建设的认识与决策水平,规划管理部门应从长远、社会各个方面考虑,不断提高宏观决策水平,不要盲目建设与急于求成。同时,要切实落实国家的各项支农政策,对于破坏乡村生态环境、违背农民意愿的建设应坚决制止、追究责任。此外,政府应将乡村公共设施建设放在首位,立足于公共利益,注重每一项规划措施的社会效益。

第三,使农民参与规划的水平得到提高,在乡村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农民是其中的主体,所以,在进行乡村建设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把传统的规划模式进行改变,要把农民的支持与参与放在首位,把村民的决策参与度提升上去,把村民对各项决策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进行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要给农民一定的决定权,对于问题的解决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把长远的乡村规划建设方案制定出来,乡村规划一定要具备科学性,才能把规划建设引上正确的道路。所以,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实际的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对建筑以及建设的标准进行科学界定,预防与实际脱离。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总结,我们在实际的建设中,一定要本着节约资源、优美环境、服务共享的原则进行乡村的打造,并且要把其特色突出出来,把乡村建设成具有乡村文化、科技、教育、体育以及卫生等公共服务的中心点,为我们国家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社会主义新乡村道路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利. 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规划初探[J].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7,(2).

[2]李铜山,陈明星. 科学规划新乡村建设的理性思考[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3).

乡村规划与建设范文5

关键词:低碳;乡村规划;可持续发展;

引言:20世纪90年代开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此理念的引领下,“低碳”开始广泛深入到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各个环节,尤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低碳方案中,我国开展了多以城市为主的低碳城市建设,即我们所熟知的“低碳城市”,乡村通常是被忽略的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减少乡村的碳排放,从低碳的理念对乡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才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1.低碳乡村规划内涵

低碳乡村是指在一定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推动下,村民以低碳为理念和行为特征广泛参与,以村镇为核心,以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以农民种植和养殖高效产业化为重点,实现“资源节约、能源高效、农民增收、环境友好和低碳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低碳乡村规划作为乡村地区的低碳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基于低碳理念基础之上,试图以不损害自然环境的方式实现人类价值的乡村规划。它坚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为价值取向,实现乡村地区的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实现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从而达到乡村地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协调。

2.低碳乡村规划的内容

由于我国部分城市开展了低碳城市规划的实践与研究,因此,低碳乡村规划内容的编制可以借鉴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成果。但由于乡村规划与城市规划在规划内容、规划深度等方面不一样,不能完全按照低碳城市规划的要求来编制低碳乡村规划。

2.1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发展为低碳乡村规划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产业规划是乡村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乡村地区的产业得到发展,才能更好地建设低碳乡村。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低碳产业,淘汰一些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例如浙江省磐安县部分乡村地区拥有良好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规划可以考虑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农家乐旅游产业;同时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衍生品的开发,结合农家乐及旅游产品的开发,农产品可通过游客实现产销一体化,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走低碳产业发展之路。

2.2用地布局规划

用地布局是对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作出整体安排与部署,它决定了今后乡村发展方向,间接影响到今后乡村地区碳排放量。紧凑式的用地布局是低碳乡村规划的一种方式,低碳的用地布局一般以紧凑、多功能的形式组织乡村的各种用地。紧凑的用地布局具有土地利用率高、功能多样性的特点,并且有利于减少居民出行距离和次数,从而大幅减少由于通勤造成的碳排放量。所以,在编制过程中,应根据乡村的地形地貌、历史形成格局,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采取紧凑的用地布局来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种用地,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构建与发展低碳交通体系提供基础

2.3能源设施规划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的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相对单一,效率比较低下,生活的主要能源仍是柴薪和煤炭。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大部分的乡村地区利用程度较低,尤其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煤炭和柴薪的使用成为乡村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为了缓解这种情况,在编制乡村规划时应当努力做到:推广太阳能、沼气能等高效清洁能源,促进乡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发展;大力推广节薪灶、节煤炉,提高乡村地区能源利用效率;

2.4住宅建设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开展,乡村住宅的新建和改造将成为我国住宅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住宅建筑在乡村地区中是使用最频繁与能耗最大的,因此,加强住宅建筑的节能减排,尽量减少住宅建造与使用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乡村地区住宅合理节能减排的关键,更是对乡村地区住宅建设低碳化路径的一种探索。在当前低碳经济发展时代,人们普遍意识到住宅建筑生命周期循环使用的重要性。建筑对能量的需求和消耗超过了交通和工业,绿色建筑已深入人心,住宅的低碳化已经尤为重要。

3.低碳乡村规划的对策

3.1建立低碳乡村建设组织机构

低碳乡村建设项目应该由地方政府分管负责人牵头,计划、农业、林业、水利、乡镇企业、环保、科技、规划部门或乡村组成低碳乡村建设项目实施小组,吸纳低碳技术专家参加,组成领导、专家、乡村工作人员、农民和乡村乡镇企业家共同配合的组织机构。项目小组成员应是多部门、多学科合理搭配人员内部结构。关键岗位人员要稳定、低碳环保意识要强。项目小组应定期组织低碳技术应用培训,将低碳技术自上而下贯穿项目全员,从而使低碳乡村建设项目能够持续、有效地实施并得到良好实效。

3.2低碳乡村制度的完善

建设低碳乡村,应尽快建立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法律和低碳乡村考核制度,将低碳乡村和低碳城市置于平等位置,从法律、法规体系上为低碳乡村建设提供依据。目前,在低碳乡村建设方面,世界有很多国家已经制定了低碳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制度体系以及乡村环境规划制度、低碳乡村清洁生产制度、乡村环保责任制度和低碳乡村环境监测制度、低碳农业财政补贴制度等,但在这方面还应该不断补充并逐步完善。

3.3构建低碳乡村建设的宣传氛围

应当充分利用横幅、标语、会议、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手段,向乡村农户宣传低碳理念。以发放宣传资料、趣味单元剧、知识问答等形式,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度普及低碳知识,推广低碳发展理念。支持高校、环保组织等机构利用自身优势向乡村开展低碳公益活动,进行低碳知识的专门培训。改变农户家庭能源结构、应用可再生能源技术来减少碳排放,鼓励农户以实际行动开展低碳生活,践行有责任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3.4培养低碳农户,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

在低碳乡村建设中,应注重对低碳农户的培养。低碳农户生活在乡村农户身边,对乡村现状了解较多。在日常生活中,低碳农户也可以现场去对乡村农户进行指导。应调动低碳农户的积极性,其具有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能够在乡村中起到示范效应。在具体管理中,可以考虑建立低碳农户的档案,定期组织环保组织、科研机构以及技术部门对低碳农户进行低碳知识与技术的培训。让低碳农户负责对当地农户进行低碳信息、技术的传授。

4.结语

低碳理念下的乡村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采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之一。在今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从低碳的视角来编制和建设低碳乡村规划,以期降低乡村地区的碳排放,促进低碳社会构建,使乡村走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乡村规划与建设范文6

关键词:美丽中国;美丽乡村;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设美丽中国,重点难点在乡村。“美丽乡村”创建是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它既秉承和发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宗旨思路,又丰富和充实其内涵实质。“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中国”。

一、美丽乡村规划

(一)美丽乡村的规划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56%。也就是超过半数的人口还是在农村里,要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首先一定要解决好农村突出的问题。目前,在一些经济较落后的省份,城乡二元分化现象严重,农村环境大多数是脏、乱、差,相应的配套设施严重缺乏,生活还处于较低水平。由于缺乏好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合理的规划,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农村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鉴于此,全国上下已经在紧锣密鼓的开展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示范工作。

(二)明确规划重点

根据国家、省、市级建设美丽乡村规划相关文件精神,应充分调研了解村庄的实际情况,规划重点要在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并通过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项目库,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有效指导解决创建美丽乡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把村庄打造成为产业更特色、保障更有力、环境更宜居、文化更繁荣、社会更和谐的美丽乡村。

(三)做好类型选定

美丽乡村规划必须把握住村庄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扶持政策,深度挖掘村庄的潜力,进行SWOT分析,尊重村庄历史特色和村民意愿。以落实具体行动为前提,在努力做到“一村一品”的同时,还要做好美丽乡村类型的选定。乡村类型有多种形式,如人文历史型、殷实宜居型、自然生态型、民居风貌型、休闲旅游型、工农结合型、农田水利型等。每个村庄可根据自身的特色选定合适的乡村类型。

二、枫石村发展条件

(一)江山美丽乡村建设背景

江山自然景观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市,并拥有江浙沪唯一世界自然遗产江郎山。从2009年开始,江山抓点连线、以点带面,在农村大力推进产业增收提升、环境整治提升、公共服务提升、农民素质提升和基层基础提升等五大提升工程,全面开展“农业产业提升创富裕乡村、农村环境提升创美丽乡村、公共服务提升创满意乡村、精神文明提升创文明乡村、基层基础提升创和谐乡村”等“五村联创”活动,力争到2020年,把大多数行政村建设成“富裕、满意、文明、美丽、和谐”的“中国幸福乡村”,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打造新的国家级区域品牌。

(二)枫石村概要

江山市枫石村位于峡口镇东南面,离江山市区35公里,北距峡口政府2.5公里,东与大峦口村相连,南与三卿口村相连,交通十分便利。枫石村山水环抱,自然环境优美。全村有14个自然,594户,1882人。2007年以来先后被授予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衢州市村级财务管理石畈村、衢州市四星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衢州市五星争先先进村等荣誉称号。枫石村拥有全国闻名的制瓷文化以及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优良的自然、人文资源为枫石奠定了较好的发展基础。

(三)“瓷”文化价值显著

枫石村位于古时仙霞古道――“海上丝绸之路”一条重要的陆上运输线上,自身文化优势显著。著名的三卿口制瓷作坊就位于枫石下辖碗厂自然村内,其于1979年引起文物考古界的注意,并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完整的宋瓷作坊,也是现存最古老的窑址,也是中国早期青花瓷的发祥地之一。其工艺流程与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记方法吻合度极高,其保留有完整的生产设施、工场布局、技术工艺及生产组织方式,是中国传统家庭式手工作坊的“活化石”,对研究中国陶瓷史有重要价值。

(四)现代农业示范园

枫石村流转土地800多亩,建立了江山市首个现代农业示范园,被列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同时也是江山市唯一一个台湾农民创业园。园区内共有5个公司、合作社――江山双得利果蔬专业合作社、江山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江山珍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江山贺康果蔬专业合作社、江山绿园花木有限公司。园区内有葡萄、草莓、桃等果树园区200多亩、花卉苗木园区400多亩、蔬菜园区200多亩。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展、乡风文明、服务配套的农村新社区已初步建成。在台湾创业园优势发展的大背景下,搭建了一个引进台湾先进农业技术、管理方式、资金和人才的平台。有利于加强台海关系、促进两岸人群商业互动,对于江山、浙江、乃至全国都起到一定示范作用。

三、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特征

生态型美丽乡村是一个综合、全面的现代化建设模式,不仅要突显出乡村的“美丽”,还要本着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创建新型农村,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优化生存环境。

(一)尊重自然

山、水、田、宅一体化是生态型美丽乡村应具备的主要特征,农村生态环境所体现出来的秀丽风光不仅要通过规划设计来呈现,还应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建设结构融合在乡村地理环境中,在乡水风格的影响下,突出自然的主导作用。

(二)环境优美

美丽乡村除强化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之外,还需注重乡村卫生管理和监督,在公共场所、街道周围都应设置警示性标语,让居民能够时刻保护乡村环境,有利于长效保洁机制的建立。与城市相同,美丽乡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也逐渐变得科学化,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为美丽乡村提供了良好的建设管理空间。

(三)合理规划

农村建筑的质量、结构布局可以影响整个美丽乡村的空间造型和生态结构,所以在农村特定地理风貌环境的影响下,乡村外貌形象必须与景观相适应,在契合现实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土地的流转、土地整合项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乡村文化也一样,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先进思想都需要在美丽村庄乡村建设上有所体现。综上分析可知,合理规划是生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点发展项目,是集约化乡村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四、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讨

(一)鼓励、引导富余资金流向乡村

其具体措施是允许具有富余资金的城市居民和企业到农村去租用土地,主要是租用非基本农田和非林地的荒山和废弃土地,并允许在其租借的土地上修建具有能满足其居住和经营需要的建构筑物,其租用的期限根据其要求最长可达70年,租用的土地上修建的建构筑物在合理范围内归其所有。这样就会打消这部分群体向农村投资的顾虑,他们就会用心建设自己在租用地范围内的家园。这样不但带来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大量资金, 而且也带来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从而带动农村地区居民思维方式的改变。他们来农村地区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他们必定要统一规划设计、保护发掘历史、建设漂亮的建筑、栽种果园,绿化荒山、完善道路、水电、通讯、环卫等公共基础设施。这些设施必定在区域范围内使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得到共享,这样不但完善了农村地区的公共基础配套,美化了乡村,而且为农村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样的改变不但使农村地区良性发展,保护传统,还可以给农村地区居民以示范带头作用,让他们都能学到新的技能知识和新的思维方式。投资主体会把在城市里积累的人脉和知识、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投放到农村地区,潜移默化地感化农村地区居民。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污染防治规划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研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为加强农村环境监管提供制度保障,逐步实现城乡均等化环境管理。强化责任落实和考核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农村环境保护要求的评估标准、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积极争取各项涉农资金支持,有效整合全市各项涉农资金,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商投资用于枫石村环境保护工作。将枫石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以及基层环保能力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结束语

总而言之,乡村的美化过程不仅体现在现代化建设上,也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上。乡村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非常好的地区,在地域经济上虽然存在薄弱环节,但是其发展的意义和公益能力却非常重大。因此,要创建生态型美丽乡村不仅要注重考虑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还需在整顿农村经济建设空间结构、环境上多下功夫。政府必须正确把握角色,在乡村建设中与农村居民做好沟通,让农村居民可以加入到建设“美丽中国”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5-22.

[2]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