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型农民培训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型农民培训方案范文1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为深入贯彻落实××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彰显×××宗旨担当,履行×××社会责任,提高农民技术技能,建设一支有技能、懂网络、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助力××地区农业多样化发展,帮助农民把腰包鼓起来,助力农村富起来农业强起来,推动××地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二、培训地点和具体要求:
培训指标:(根据各乡镇、村常驻人员数量划分)见附页。(略)
培训地点:××镇会议室。
推荐要求:重点推荐具有高中(含)及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性别不限;年龄不超过50岁的人员;大局意识强、品行端正、无犯罪记录;各村、镇进行初步筛选,党员和获得过县级以上荣誉的农民优先。
培训时间:20**年×月至20**年××月共×个月。
课程划分:推荐上报培训人员根据自身家庭产业情况和兴趣潜质选择培训课目,××培训办公室将综合实际情况适时调整。
三、培训安排:
(一)开训动员和理论宣讲。×月×日,××县×副县长出席开训大会并作动员讲话。理论宣讲由相关专家重点围绕国家和××省××市、县关于惠农政策文件进行宣讲解读、新农村建设形势分析及我县××优势产业情况介绍。
(二)课程安排。花卉果树种植知识讲解(×课时)、水产养殖知识讲解(×课时)、农村电商运作攻略(×课时)、计算机网络基础培训(×课时)、家畜防疫常识(×课时)。
(三)实地参观、见学。种植、养殖、电商运作及家畜防疫等课程分别安排××课时到我县相关示范园区进行实地学习参观。具体时间根据课程安排动态调整。
新型农民培训方案范文2
党的“十”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关键在农村,难点在农民,重点在农业。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农业在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也面临新的挑战: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外出人员不愿回乡种地,留守的农民种不好地,农业生产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要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需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而此次教育部、农业部联合推出《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首次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对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意义重大。
方案在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上更具针对性。方案提出,50岁以下具有初中或以上学历的农民均可报名参加学习,这一规定首次打破了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招生年龄上的限制。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而之前的职业教育大多面对的是年轻人,很多40岁以上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等都有再学习的强烈愿望,却鲜有接受系统培育的机会。方案的此项规定,向更多有需求的农民敞开了职业教育的大门,也抓住了这些真正有意愿、有能力务农的农民,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学习的积极性。方案提出,要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样的培训目标也是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标准的再一次诠释和界定:新型职业农民不仅需要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更需要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需要现代化的理念和科学精神。可以说,这样的培训目标针对性更强,也更符合我国现代农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方案在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上则更具可操作性。方案提出实行弹性学制,有效学习年限为2~6年,允许学生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在专业设置上基本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并提出可根据实际情况再做调整。此外,在教育方式上也突破了传统“围墙学习”的概念,更加侧重农业生产实践,主张将课堂办在示范园、办在田间地头,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学习。可以说,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上,中等职业教育方式将更加灵活,课程设计更加贴合实际,也更加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
时代的发展需要和呼唤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不容置疑的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也将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战略任务,它将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可谓任重而道远。此次方案的出台不仅契合了时展的需要,更满足了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需求,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提供了更好的政策环境,创造了更好的时机,是我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一项重大的创新,迈出的重要一步。伴随着方案的出台和落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大批具有现念、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必将不断涌现,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农民日报 肖力伟 吴 佩)
新型农民培训方案范文3
我国劳动力众多,具有庞大的农民基数,但总体素质相对较低。而现代农业生产要求从事农业生产者必须要具备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科技素质、思想素质、法律意识、市场经营管理能力,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及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新型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意在解决未来农业发展中的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有效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质量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有效性;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在各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农业生产方面也正朝着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前进。大量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应用,新型的生产机械不断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农业生产结构也在不断调整,总体来看,农业生产日趋产品多样化、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未来的农业发展倾向于绿色、有机、环保的发展趋势,生产手段也朝着科技化、智能化的精准农业方向发展。这对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意义的农民便难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农民将成为一种职业,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这就是新型职业农民。就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及农业的发展来看,培育新型农民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农民的素质、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对于新农村发展及现代农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培训教育工作中,必须要下大气力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提高职业农民的全方位素质,使其在文化素质、生产技能、道德水准、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市场意识等方面都能全方位的提高,以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农业发展需要。
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培训组织情况不够理想
在具体的培训工作落实上,由于宣传不到位、信息传递不畅、农民的积极性不高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实际的培训工作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培训工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组织工作不到位,农民培训工作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并非某个部门单独就能完成,需要社会的各部门通力配合才能完成。当前组织培训工作,基本上还是以政府为主体,存在行政命令和计划分配的问题,这也导致培训的组织缺乏灵活性和合理性。
1.2培训内容及形式比较单调
新型职业农民已经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相对来讲应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对于现代事物及信息的掌握也相对较多,所以在培训形式和内容上也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力求丰富多样,增加互动性及实际操作内容,这样才能使新生代农民能够学有所得,学而能用。但是在实际的培训教学中,在课程设置及内容安排上,存在单一枯燥的问题,往往理论知识过多,而实践内容过少,操作性差,大容量信息使学员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培训的质量。另外有的课程在讲解时术语过多,超出学员的接受能力,理解上存在困难。
1.3培训效果考核不科学
培训效果最后是要通过考核做出评定的,在操作层面上,考核的设定不能真实反映出培训的效果,缺乏科学性,往往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多数地方的培训结束后只是对学员进行一些机械的测试,所采用的办法仍然是学历教育的方式,由于学员的文化水平存在差别,测试的结果受文化基础影响,难以真实反映所学的情况,导致效果评定缺乏客观性。
2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的措施
2.1科学制定培训方案
培训工作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在培训时一定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要认真分析目前农业的发展层次和市场的需求,要深入基层,对农民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充分的调查,真实了解农民的切实需要之后,再根据这些需求点进行培训方案的制定,对于培训的方案、培训的内容、培训的形式等方面,哪些地方应当侧重、哪些地方应当作为了解,在方案的制定中都应有所规划。尽可能多听取农民的真实想法,了解其切身的需求,同时也要了解受训农民的文化程度,采取易学易懂的教学模式,使其真正能够学会听懂,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能够进行应用,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及高效性,这样才能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能够真正起到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法律意识及市场经营能力的作用,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2.2培训工作的开展要注重提高效率
培训工作的开展要特别注意效率的提高,只有提高培训效率,才能使农民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东西,才能使更多农民受益。在培训形式上要灵活多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生活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合的教学形式。例如,利用农闲时间进行集中培训,或者采用送教下乡,把培训工作送到田间地头,在生产现场进行指导。除了讲课培训外,可以通过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采用农民乐于接受的形式,要比单纯的理论讲授的效果要好,对于农民受益也更大,培训的效率也能大大提高。
2.3建立科学的培训考核机制
新型农民培训方案范文4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座谈会召开
会议强调,职业教育必须创新理念、制度和机制,才能更好地适应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速调整、保障改善民生、人才需求结构、资源配置方式、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要求。试验区要率先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率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率先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率先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率先承担职教重点改革试点任务,率先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率先形成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率先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率先深化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率先推动继续教育多种形式发展。
职教视野
上海试点中职生直升应用本科 根据上海市教委的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方案,中职生毕业后,可通过转段考试升读大学本科,“中本贯通”学制一般为7年,试点专业主要为技术技能型。转段考试由文化课考试和技能水平测试组成,两者成绩各占50%。从今年9月起,上海已有5所学校参与首批“中本贯通”试点,总计招生约120人。
浙江启动全面深化中职课程改革 总的思路是把选择性教育思想引入中职课程改革,努力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权,包括课程选择权、专业选择权、学制选择权。同时,赋予学校相应的课程、专业、学制确定权。2014年将先选择一批中职学校进行试点;2015年再选择若干个市、县(市、区)整体进行试点;2016年力争在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全面推行。
宁夏打造职业技能实训中心 建设实训中心,是宁夏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点项目。目前,首批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现代农业、现代电子信息、现代煤化工、清真烹饪工艺与营养6个实训中心建设方案通过评审,1.5亿余元的项目建设资金拨付到位,已进入设备采购招标阶段,明年上半年可投入使用。同时,第二批现代装备制造、现代建筑技术等4个项目建设方案已完成评审,2亿元的建设预算资金也通过专项审核,明年下半年可全部建成。
河北创新职教培养模式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河北将重点探索和健全“知识+技能”、单独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逐步扩大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院校范围和专业覆盖面,探索开展高职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试点;将选择10所普通本科高校作为试点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将继续扎实推进职业教育“送教下乡”和“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方向转型发展,带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教学改革。
培训管理
教育部首份《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 《报告》显示,用人单位认为我国工科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需要加强;相关行业组织则认为,工科毕业生在国际竞争能力等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都要求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应适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截至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工科毕业生数达到2876668人,本科工科在校生数达到4953334人,本科工科专业布点数达到15733个,总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
职业农民
安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年内培育2.56万人 安徽在全省88个项目县(市、区)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计划年内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56万人,以加强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建设。为此,农业部门将整合投入农业部和省项目资金共723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3230万元,省级资金4000万元。
福建新罗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挂牌成立 新罗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在小池镇培斜村挂牌成立。培训中心将围绕新罗区五大农业主导产业,通过专家理论授课和田间现场解答等形式,开展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培训。
广西计划免费培训1.5万名新型职业农民 主要为种植大户与家庭农场主。职业农民获“认证”可优先享政策扶持,但如有违法行为和不诚信行为的,比如以次充好或滥用农药等,则会被取消资格证书。
新型农民培训方案范文5
一、主要成效
招远市是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首批试点县区之一。招远市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准备工作,市政府研究出台了《招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招政办发〔2013〕8号)文件,确定了试点工作方案和领导小组成员及职责,提出关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认定管理办法和支持扶持政策的意见建议。
招远市制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明确了职业农民认定管理的工作流程和制度,明确管理的内容、方式和职责,建立退出机制,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动态管理。
通过分析和研究,招远市确定以果业为主要产业,首批选拔410名种植规模10亩以上、年收入6万元以上的果农为重点培育对象;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组织人员编写了培训教材,同时确定由学校8名专职教师和外聘19名兼职教师组成培训教师队伍,开展培训工作。
招远市经过各项考核合格,首批认定了40名新型职业农民,并于2013年5月24日正式颁发了招远市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
二、培育措施
招远市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主要探索出以下几种有效培育措施:
1. “农学结合”分段培训。招远市对希望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没有系统专业知识的农民采用“农学结合”分段培训模式,按关键环节确定培训时间,紧密结合农时季节组织培训,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交替进行,促进学用结合和学习、生产“两不误”。
2. 典型代表现场讲解。招远市让致富典型代表声情并茂地讲解本人或本村创业经历和发展现状,增强了学员的市场意识和经营观念。
3. 组织学员外出参观学习。组织学员到蓬莱市等地优秀果园参观学习,开阔了学员的视野,树立了科技致富、奋发向上的信心。这些培训形式同步实施,保证了培训效果。
4. 成立跟踪服务团队。为进一步提高培训成效,招远市农广校成立了由农技人员组成的跟踪服务团队,对培训的学员进行跟踪服务。服务团队与移民村建立“点对点”长期互动关系,根据农村的生产实际以及生产中出现的难题,及时组织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通过实地调查、专家会商、对症开方等方法解决群众的疑难问题。
5. 打造信息交流平台。招远市利用互联网络,打造学员交流平台。招远农广校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QQ群,跟踪服务教师和学员、学员和学员之间经常就各种问题在网上进行交流,对鼓舞学员的发展信心,传播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6. 严格考试考核制度。考试考核是检验培训效果和学员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手段。招远市农广校根据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综合运用理论考试、实践考核和生产经营水平实地考察等评价方式,确定学员的最后成绩,成绩合格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
三、存在问题
1. 年龄结构问题。目前选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学员均为适龄劳动力,但多数学员年龄都在48周岁以上,甚至有一小部分即将达到上限,当前和今后学员的选定面临着一定的困难。这部分人培训结束后已基本没有劳动能力,政策扶持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2. 观念问题。部分农民重经济效益、轻教育培训。目前,农民通过经营土地、外出打工等方式,收入有了较大增长。但从事的多是一些技术含量低、规模小、粗放式经营的项目。这些项目收入虽然可观,但缺乏发展后劲。农民自身没有建立起终身教育的理念,小富即安,不愿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参加培训,即便参加了,也希望立竿见影,马上见到效益。这种思想大大阻碍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3. 培训教育能力不足,机制不完善。由于教育培训压力大,涉及面广,师资不足,加上农业产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农民培训大多集中在冬春农闲季节,在夏秋管理季节里,缺乏有效的技术管理培训,使培训工作在有些村庄缺乏常久性,造成培训主体和客体的脱节,影响了培训效果。
4. 基础条件建设缺位。专职教师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农广校现有的培训场所和设施等大多是建校之初建设的,多年来缺乏基本建设项目支持,年久失修、设施陈旧,硬件条件、教学手段亟待改善。
四、思考建议
1. 加强政策扶持,营造职业农民培育的良好氛围。对已获得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招远市政府将在贷款、税收减免、技术培训等诸多方面给予扶持,将给予初级职业农民每年300元、中级职业农民每年400元、高级职业农民每年500元的补贴。对新型职业农民新建以红富士品种为主的苹果矮砧培植基地,成方连片面积达100亩以上,苗木健壮,支架栽培,且成活率超过90%的,每建成一处将给予10万元的奖补资金;建设“金都红”等苹果新品种推广与苗木繁育基地,成方连片面积达50亩以上,且对苹果品种更新换代起到重要作用的,每建成一处将获得10万元的奖补资金;新型职业农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民致富能起到引领作用的,也将择优进行奖补。同时,优先安排新型职业农民达到10户的村建设沼气设施,鼓励和扶持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对职业农民创办的企业,税务部门将根据有关政策减免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农民专业合作社税费等有关税费,金融部门则优先向职业农民提供贷款,贷款额度一般在10万元以内,农业部门免费向职业农民提供先进的农科技术和培训。
2. 加强对已认定学员的管理。对已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实行动态管理。一方面对其开展后续的培育和服务,招远市将按照《招远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要求,选拔优秀职业农民进行培育,经考试考核合格后,认定为高一级的新型职业农民;对不再适宜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给予退出新型职业农民管理体系的处理。对表现优异、符合相应级别条件的,可破格认定为相应级别的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农民培训方案范文6
首先,培养出合格的农民是国家农业安全的重要基础。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明确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保障一个国家的农业安全,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和经营者是一项重大战略选择。农业离不开农民,我们面临的现实是不仅农民数量萎缩,而且素质堪忧。农村青壮年农民急剧减少,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严重,“未来谁种地”备受全社会关注。因为没有人,农业安全就是一句空话。正像指出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没有人,没有劳动力,粮食安全谈不上,现代农业谈不上,新农村建设也谈不上,还会影响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正因如此,吸引有志于农业的年轻人务农,把他们培育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中等职业教育率先向成年务农农民开放,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将对我国教育支农工作产生深远影响。以往的职业教育大都是以转移农业劳动力为目标,即使是涉农专业的学生也很少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加速农业和农村衰落的工具。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把正在务农的农民作为培养对象,真正实现了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人才的目标。特别是把学员年龄上限设置在了50岁,是尊重农业农村现实的体现。我们调查显示,40岁到50岁的农业劳动力群体,不仅是农业劳动力的主体部分,而且对农业知识的渴望和需求最强烈,他们中的很多人珍惜土地,热爱农村,对农业具有十分深厚的感情,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或合作社的带头人。通过系统的专业培养,不仅可以提高该群体的农业发展能力,也可以很好地发挥中年农民在传承农业与农村文化过程中的纽带作用,通过他们影响和带动年轻人。
其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提高农民地位的重要措施。年轻人不愿做农民,除了农业辛苦、收入低等因素外,还在于农民的社会地位低下,被人认为“没出息”的人才留在农村当农民。把农民纳入中等职业教育系列,提高农民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自豪感、自信心和社会地位。它向社会表明了这样一种姿态: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农民的,农民与其他技术岗位一样,同样需要系统知识、技术能力以及相应的学历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吸引青年人学农务农的有效手段。未来的农业应该成为对年轻人有吸引力的职业之一,按照提出的“农业应该成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重要领域。要制定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经营农业的政策措施,鼓励、吸引、支持他们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加快建立以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机构为主体,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学、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广泛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制度,是增强农业吸引力的重要方面。
《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规定实行弹性学制、半农半读,课程学习的选择性与开放性,学分制、强调实践能力等,都适应了在职农民特点,具有多方面的突破。但是也应该看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在我国还是一件新生事物,特别是对在职农民进行系统的学历教育,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各类职业院校和农民培训机构,应该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中所提出的原则、目标、课程体系和教育形式,结合当地的实际进行探索和创新,根据文件精神,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过程处理好三种关系。
第一,处理好教育与培育的关系。新型职业农民的形成不仅需要教育,而且需要农业制度环境。制度环境包括了十分丰富的内容,如新型职业农民可以通过流转获得生产性用地,生产过程中能获得的支持与帮助,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补贴制度以及农业政策保险等。没有适合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农业制度环境,就难以构成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吸引,教育新型职业农民也就无从谈起。有人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对象应该是初中毕业的青年人,问题在于这些人是不是有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和从事农业的愿望。如果我们培养的人不愿意从事农业,或者想从事农业但是没有从事农业的条件,对教育来说就是一种浪费。因此,对正在务农的人群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是最为可行的方式。新型职业农民的典型特征是高素质,不仅需要知识技能,更需要宽广的视野、综合的管理能力、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诚信的经营理念。这需要长期持续的系统教育过程。由此可见,仅有形成职业农民的农业制度环境是不够的,新型职业农民不会自动形成。同样,仅有对农民的教育过程也是不够的,因为当人们不能获得从事农业生产的多种资源时也不能成为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是把对农民的教育和对农民与农业的支持有效结合起来,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难以培育出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
第二,处理好学历与能力的关系。《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明确规定,学生在学制有效期限内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考试考核成绩合格,达到规定的毕业学分数,即可获得国家承认的中等职业教育学历,由学校颁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采用弹性学制、灵活的教育方式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对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高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也应该看到,农民是最讲实际的群体,新型职业农民与其他受教育群体显著不同在于,新型职业农民并不是靠这张“文凭”作为进入社会的敲门砖,而是要通过学习获得实实在在经营农业的能力。这就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机构提出了不同于一般教育机构的特殊要求。这种特殊性突出表现在要求办学机构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不仅具有理论教学水平和条件,还要具备解决农民生产和经营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具备能够进村、入社、到场,把教学班办到乡村、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村社区和家庭农场的能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既要强调系统正规,又要强调灵活和实用;既要方便农民学习,也要方便农民之间的交流。要始终把提高农民的综合能力作为教育和考核的主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