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经济新业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经济新业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经济新业态

互联网经济新业态范文1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互联网+金融”逐渐的进入了社会经济发展中,成为了一种新业态和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有效的利用互联网收集企业的信用数据以及交易行为数据,进而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测评,利用资金融通的方式帮助达到标准的个人或企业。国外根据多年的经济得出“互联网+金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但需要在一个制度良好的环境下进行,同时要保证信用数据库的完整、准确。所以“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发展,就应该完善“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发展制度框架,建立健全的社会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更好的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新业态;实体经济发展

2015年4月1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考察了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以及刚刚定调为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国家发展银行,并主持召开了座谈会。在座谈会中指出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加强实体经济升级的发展。作为新业态中重要的措施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在现今社会中更好的加强实体经济升级发展成为了重要任务。

一、新业态与实体经济的相关内容概括

1.新业态的内涵新业态是指基于不同产业间的组合、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产业链环节的分化、融合、行业跨界整合以及嫁接信息及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新型企业、商业乃至产业的组织形态。形成的原因包括了信息技术革命、产业升级、消费者需求倒逼三方面的因素:(1)信息技术革命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对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信息技术发展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应用促进了新业态的形成。20世纪后期,电子技术的快发展,为新形态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发展进程每向前进一步,都会衍生出能跟上时代的新业态。同时,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相结合也衍生出了很多新业态。尤其是制造行业,信心技术和制造行业中生产性工作相结合,加快了生产工作的工作效率,增强了其在产业链中的价值地位,同时使产业链两端的生产服务环节与加工制造环节分离,使新业态形成。(2)消费者需求倒逼信息技术革命影响新业态的形成之外,消费者的需求倒逼同样也能促进新业态的形成。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不可避免的出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现象。每当消费者的消费观点变化时,就会导致市场中的需求变化,这就为新业态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3)产业升级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正在逐渐的升级,为新业态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产能过剩的今天,已经改变了以往的观点,不再一味的追求制造的利润,而是在发展渠道创新以及需求的创造成为了重点,加强了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促进了新业态的形成。

2.实体经济的内涵实体经济是指各种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传统的观点认为,实体经济就是指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实体经济具有主导性、有形性、载体性、下降性的特点。3.实体经济的功能(1)保证消费活动的安全不论在任何时代,人们的生活总是离不开衣、食、住、行等,而保证这些活动能更好的进行条件,就是林林总总的生活资料,这些生活资料是日常实体经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停止的话,就会为人们的消费活动带来了安全隐患。(2)提高人们的水货水平人类在生存的同时,还需要发展,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体经济的发展的越高端,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越好。如果不进行实体经济的发展,就不会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导致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不上去。(3)增强人的综合素质功能在人类的生长中,不止要生活条件更好,还应该加强自己的综合素质。林林总总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实体经济能保证人的思想层次提高,加强了人的综合素质。如果不进行这些活动的化,就从根本上杜绝了人类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在现今的社会中,互联网在全世界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互联网没有地域与国界之分,加快了各国之间的跨国投资的发展。利用互联网信息流通的特性,促进了资金的融通,根据互联网内的资源,来寻找有融资需求的客户并使其达成愿望。在传统的金融中,这些都是无法做到的。

1.使实体经济的发展更加高效和便捷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在一步一步的推动着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使其达到了互联网化。在一些情况下,传统的金融机构无法为个人或企业进行融资,这就需要利用“互联网+金融”对其进行融资,增加了资金融通的新方式,而且这种方式更加的便捷、更加快速。另外,由于互联网没有国界与地域之分,互联网内的信息可以快的传递,这又使金融产品在互联网内可以进行销售,让需要融资的个人或企业有更好的选择方向,加强了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增强了个金融机构的创新意识,进而使实体经济的发展更加高效和便捷。

2.互联网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信用服务在企业融资工作中,企业信用等级决定了其成功与否。在传统的融资中,要对企业建立信用等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导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就使信用等级的建立往往很难开展。“互联网+金融”的使用,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企业在网络上进行销售时,互联网自动的就建立了企业信用数据库,可以使融资机构能直接在计算机上观察出来,按照其信用等级进行融资,很好的解决了一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3.能够有效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在新时代下,“互联网+金融”能产生新的需求与供给,创新成为了“互联网+金融”中的重要内容,只有进行创新,才能跟上社会的需求,客户的需求。在当今时代下,只有不断完善传统的金融机构,使其互联网化,才能发现并解决以前所忽略的客户需求,才能更好的达到客户的要求,增加客户数量。

三、“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措施研究

1.完善“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发展制度框架在现今社会中,常常会发生非法集资的事件,这不仅使投资者的信心遭受打击,还会严重的影响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发展制度,其中要包括设定平台资质标准、加强信息纰漏相关制度、加强风险控制制度、建立科学的风险数据库以及加强对投资人的保护原则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2.建立健全社会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信用是任何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础,如果无法评估一个企业的信誉问题,就会使金融推动实体经济的效果大大折扣了。根据国外的经验,应该让各金融机构加强客户数据库的建设,加强金融机构信用数据库的链接,使信用信息能更好的被利用,并且,各金融机构之间进行有效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同时,要建立良好的评级体制与惩奖制度,对信用低的企业进行批评或一定的罚款惩戒,要对企业进行信用教育,加强其守信用的思想,建立和谐的信用社会。才能更好的促使“互联网+金融”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四、结语“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两者相结合才能推动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在当今社会中,实体经济得不到有效的发展,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却相当迅速,这就表明“互联网+金融”还没有对实体经济起到推动的作用。因此,就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的建设,改善“互联网+金融”的环境,使“互联网+金融”在发展的同时能很好地推进实体经济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文虎.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研究———基于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的视角[J].金融发展评论,2014,02(10):55.

[2]欧阳日辉.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技术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经济社会形态[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0(10):25.

[3]许海.加快互联网金融创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J].中国银行业,2015,05(04):28.

[4]张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监管[J].武汉金融,2016,09(01):9.

互联网经济新业态范文2

据CNNIC报告显示,中国信息化水平排在第25位,但我认为现在中国信息化水平已经排到全球的前列。中国网民规模和手机网民规模达7亿,全国互联网普及率过半。什么是智慧城市,仍是以政务为主吗?我认为是智能手机,手机能产生大量的数据,数据驱动城市快速发展。网民数是中国智慧城市最大的业绩,当前全球互联网20强里面,有7位(腾讯、阿里、蚂蚁金服、百度、小米、京东、滴滴)都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并且大型的互联网企业都在纷纷转向智慧城市,这些企业转向智慧城市速度远远大于传统集成商企业。现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是新经济公司唱主角,创业者唱主角。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现阶段已经了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绩,智慧城市成为了瞪羚、独角兽诞生的主要领域,成为了新业态的策源地。各类新经济公司要加强与政府合作,推动政府开放数据,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推进智慧城市创新发展。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经验

中国的智慧城市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完全政府主导的电子政务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智慧城市阶段,主要是系统集成商在做;现在到了“互联网+”创新创业的阶段。

“互联网+”创新创业阶段的智慧城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政策先行,多哟味嗔煊虿欢贤贫“智慧城市”领域的试点示范。当期中国的智慧城市不断在开展分类试点,不仅智慧办在做智慧城市,而且各个委办局都在做试点。

二是鼓励开放智慧城市市场,鼓励多元参与,让企业、NGO、公众、创业者等都能够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中。

三是各类专业化众创空间不断出现,各类创业大赛、社区竞赛、开放模式论证等模式不断涌现。

四是不断探索实践开放数据策略,加大力度培育智慧城市产业生态,促进更多的创新创业,培育瞪羚、独角兽。

如何发展智慧城市专业园

现在智慧城市就处于领跑阶段,没有太多的经验借鉴,要实现智慧城市良好的发展就必须以企业为主,激发创业活力,以创业-瞪羚-独角兽为主线。

区别于原有的搞孵化器、高新区,现在已经创造出的新经验就是建立专业化众创空间,而另一个需要探索的经验就是在高新区打造智慧城市专业园。

智慧城市专业园具备以下四个特征:一是新业态,转变观念发展智慧城市新业态;二是内生创业,以创业者而不是大公司推动专业园发展;三是生态化,以开放的理念,实现智慧城市生态的搭建;四是云网端,构建新型信息化、智慧化服务基础设施。

因此,做好智慧城市专业园主要有以下四个建议:

一、以新领域培育新业态。瞄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并应用于智慧城市,逐渐培育智慧城市发展新业态。

二、做智慧城市专业化众创空间。国家政策逐渐从支持众创空间转变为专业化众创空间。智慧城市专业化众创空间,应作为智慧城市创新创业的平台,并举行智慧城市创新创业大赛。

三、用新经济的思想来招商。要招平台、招新业态、招科技。只要能够引进几家独角兽,就能使智慧城市产业园充满活力。

互联网经济新业态范文3

1、互联网战略的提出,表明了国家对互联网及对以互联网为引擎的新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重视,为我国企业发展、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指明了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值得深入认识,把握其核心内容,选准着力点,切实加以推进。

2、互联网是新业态的铸造器。互联网具有渗透性强、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等特点,与各个行业领域的融合,能够不断形成性的行业形态。随着互联网与工业、农业、服务业的结合更加紧密,推动各传统行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打造出更具活力和影响力的新兴业态,助力我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3、互联网是新消费的催化器。我国经济正进入消费为驱动的发展阶段,互联网在催生和培育新的消费需求方面的潜力与影响力越来越清晰。互联网必将在个人数字娱乐生活、工业智能化生产、现代农业升级、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催生出巨大的消费市场,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来源:文章屋网 )

互联网经济新业态范文4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引领了全球金融发展的新风向。当金融遇上互联网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基础上,金融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有专家表示:“互联网与金融的携手,不仅在传统的金融领域激起千层浪,而且成长为新的业态,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覆盖面,相信高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会给我们带来惊喜,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新常态下新经济需要新金融的支持,互联网与金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业态,互联网金融作为新生事物,仍然是今年主要的经济发展的焦点。这种新的业态、新格局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由于传统金融体系对百姓和实体经济需求没能够充分满足,覆盖面还非常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补充了传统金融的不足,从而使传统的金融机构市场不再是一家独有,各种范式的互联网金融的产生无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供应链金融是围绕核心企业实现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打通各个企业节点环节,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务。金投手供应链平台使上游账期变短。供应链金融服务商可提前支付资金,使资金周期就变短。生产成本从而降低,达到优化产业,降低企业成本的效果。

不仅有新生企业的诞生,传统企业也纷纷加入到互联网金融浪潮中,海尔金融打造了一种快速高效的产业链金融模式。海尔建立供应链以来,经销商可以从申请贷款提交申请到放款两个工作日将流程全部走完,快速、便捷地拿到所需资金。

百度家喻户晓,百度在发展探索业务的同时,也在拓宽业务范围,百度不仅有了百度外卖、百度在线教育等,还建立了百度金融,专攻消费领域,做得风生水起。他们运用现代技术,实现了为广大用户提供方便、快捷、低门槛、风险可控的金融服务。

互联网经济新业态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机遇与挑战;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2.033

1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推进,以及党和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全国各大高校迅速掀起一股创新创业的热潮,我国高校中涌现出一批创新创业的弄潮儿。

1.1创新创业意愿与现状

2016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高达765万人,面对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有多少大学生选择创新创业呢?通过分析调查数据,选择就业的大学生高达492%,选择不确定的也占比44.1%,而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只有6.7%。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就业压力巨大,由于资金和创业风险方面的原因,在毕业后真正选择创业的大学生相对较少。但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届大学生中约有20.4万人选择了创业,自主创业比例是3.0%,比2014届(2.9%)高出0.1个百分点,比文件之前的2009届(1.2%)高出1.8个百分点。可见,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比例持续上升。

1.2行业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创业选择的行业中服务业居首,比例高达34%,紧随其后的快速消费品行业和批发零售业分别占比24%、22%,而选择IT业的只有20%。这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会优先选择自己熟知的行业,从而缩短创业熟悉期;然而大学生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却很少考虑到社会发展需要,互联网+、IT业这类代表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行业正是发展前景较好、市场前景广阔的行业。

2“互联网+”新业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有志青年、当代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全面分析移动互联时代的新机遇、新挑战并找出新出路成为影响创新创业成败的“关键一招”。

2.1“互联网+”新业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迎来的机遇

第一,创新创业机会大大增加,IT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遇增添。新业态下,新媒体被广泛运用,大学生在浏览网页时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出现需求短缺情况以及解决问题的创意想法,大学生由此汲取创新创业的新启发、新机会,如滴滴、饿了么等。

第二,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合作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对社交平台反映的社会需求状况,在利用大数据科学的分析市场环境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的线上线下平台进行迎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创新创业。

第三,加速创新创意落地,降低业门槛。移动互联时代,诸如淘宝、滴滴打车、美团等手机APP已经成为现代人衣食住行必不可少的“互联助手”。新媒体被广泛运用,大学生通过微商、淘宝店等移动终端足不出户就可以锁定商机,并且不需要太高投资,降低了创业门槛。

2.2“互联网+”新业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面对的挑战

第一,传统行业的创新创业机会减少,创新创业的科技含量要求增高。由于互联网融入传统行业,并对其进行重新整合,加上电商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对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的要求使得许多传统的创新创业空间受到挤压、萎缩。例如淘宝、京东等电商的兴起增加了传统零售业的市场竞争压力,使其利润大幅下降。

第二,创业门槛降低,行业竞争愈演愈烈。伴随“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创业机会不断增加而来的不仅是创意和创新的小微企业迅速增加,还有一大批跟风者和模仿者。

3顺应“互联网+”趋势,建设新业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

3.1高校――建立“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系统

3.1.1创新“互联网+”课程体系、培养方案

第一,高校应首先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设置“互联网+”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开发建设,将“互联网+”引进课堂,利用大数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网络成为教育重要舞台和载体的大背景下,高校应当依托已有的校园网络平台,结合变化及时充实、更新内容和素材,建立对应的教育网络系统,推动载体创新。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把传统教育方式、方法和MOOC等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搭建与现实对接更紧密的课程体系。

第二,构建“互联网+”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设置培养方案时不仅要重视学生对专业课的掌握程度,更要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同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由各院校教务处领头积极构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实践为辅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以学生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网络互动+课外训练+创业实践+创新模式”的5G一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法,不断摒弃课堂教学上落后的创新创业“硬件理念”,通过面向社会、走进企业及时更新创新创业所需的“软件信息”。另一方面,高校应尝试构筑学生、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相互融通、互相支持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在家庭大力支持的前提下,通过学校科研硬实力广泛吸引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投入。

3.1.2利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代练、以赛促成

近年来,教育部以及各省级教育厅联合多部门和企业已举办很多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载体。高校应鼓励在校大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通过“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将学生的创意和想法付诸实践,并在比赛过程中不断创新原有的创意模式,形成一个以团队成员的“头脑风暴”+指导老师的“指导意见”+参赛评委的“改进建议”的“三议”创意升级机制。同时,高校还应对重点项目实行重点培养,努力让经历过大赛洗礼过“种子项目”落地存活,迈出由赛场走向市场的“关键一步”,搭建平台让参赛团队和企业以及相关投资机构对接,让精英团队的研究成果转换为现实效益,让知识和产业对接。

3.1.3打造“互联网+”创新创业中介平台、服务平台

第一,高校应积极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机遇、新问题,努力研究寻找与搭建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落地的新途径、新出路、新平台,通过向示范学校,如清华大学打造“兴趣团队、创客空间、和X-Lab”的三创平台,学习借鉴并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中介平台、服务平台。

第二,高校应利用政府政策和相关资金的支持建立新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和“专业化众创空间”,简化在校学生创新创业登记手续,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入驻孵化平台,并给予入驻项目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通过网上“创客联盟”、网下“众创空间”等平台将学生的创新创意汇聚起来,为创意者、创新者以及投资人搭建起信息对称、项目对接、资本对接的创新型创业孵化综合服务平台,努力把各种创新创意孵化为创业实体。

3.2政府――“更多、更深、更广”的“全方位”支持和鼓励

第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策制定详细化、具体化。各级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借助互联网创业,出台支持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具体政策,为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提供创业资金、互联网技术和税收上的支持和优惠。建立“双创示范基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二,扩大资金扶持范围,提高资金投入总量,拓宽融资渠道。首先,对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来说,缺乏资金是其创新创业的最大瓶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还需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应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设立自主创业储备基金,扶持范围应面向更多的创新创业项目。其次,为吸引社会风投,政府应充分发挥“种子资金”的带动效应,由政府出少量资金,带动社会和民间投资;此外,政府应积极建立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众筹融资平台,为学生团队、投资方、消费者之间搭建一个信息、资本的网上交流平台。

第三,强化政策执行力度,加快建成创新创业生态圈。顺应新技术正在掀起的创新领域浪潮,各省创新创业发展需打通线上线下产业协同合作模式,建成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训―创新创业指导―创新创业孵化―创新创业融资”于一体的完整创新创业生态圈

3.3企业――积极搭建“互联网+”校企合作平台

第一,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坚持把“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通过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来学校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企业导师的同时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真正体会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如何运作的,以此为学生创新创业积累实践经验、积攒社会力量。此外,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不仅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的平台,也能让学生团队获得企业的资金支持。在移动互联时代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大学生可以从网络平台及时获取企业的技术和市场资源的支撑,实现校企间的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在深度、广度、内涵和外延上的拓展。

第二,科技创业企业充分发挥网上“创客联盟”和网下“众创空间”平台的优势,集中开展技术难题攻关和创新创意研发,这样不仅降低企业科研成本,而且有利于营造“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

3.4打造创新创业“12345”一体化实践平台

树立一个以提升创新创业意识为主的教育理念,强化不同学科专业和校内校外实践的两个结合,打造创新创业服务咨询、创新创业实验平台、创新创业实践三大平台,培养创新、基本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创业知识四方面能力,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培训机构以及创新创业孵化园、师资队伍、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平台的五个建设。

4结语

2017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创新创业提出,“使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竞相迸发。”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下,当代大学生如何响应祖国的号召、顺应时展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创新,实现创业梦想和人生价值。相信通过政府、高校、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不断提高,“互联网+”r代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的“中国梦、民族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5年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协文献出版社,2015,(6).

[2]章巧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13.

互联网经济新业态范文6

从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特征出发,对经济发展提出了很多新判断、新理念、新战略。总理也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

“新经济”一词备受关注和期待。在传统“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出口效用有所阻滞之际,以“互联网+”、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成为“新经济”时代的发展新引擎。

“新经济是新发展理念的体现,是对接新需求、释放新需求、挖掘新需求、培育新需求的新供给,是吸收劳动力的大容器,更是推动中国经济迈向新台阶的主力军、生力军。” 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仲文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新经济具有共享、创新、大众、指数等多重特性。

多重特性

“新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发表的一组文章中,用于描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包括移动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等内容。

不同时空背景下,立足当前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现实需求,我国提出的“新经济”有着全新的内涵和特征。

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看来,新经济是技术、产业结构和经济活动组织形态三方面同时发生的综合性变化。凡符合未来趋势并能够支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经济新形态,都可视之为“新经济”,例如网络经济、智能经济、分享经济、全球经济、绿色经济、跨界经济、新型服务经济,等等。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从发展逻辑上对新经济进行了阐释:新经济的本质是新的数据、信息、网络、创新、创意、市场、文化等要素加入生产函数中,这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劳动、资本、技术三大要素,从而引发生产函数的连续性变化,不仅是数量的增长,还是结构的变化,更是质量的提升。

具体分析,新经济是多重新特性混合的经济,但这些特性并不完全是并列的。

分享经济是新经济的核心特征。分享深化的基础是互联。“互联不仅是连接,更多的是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达到智慧的互联,增强经济主体之间的协同性和协同能力。”仲文表示,新经济的诸多其他特性也是由互联引出的。

创新经济是新经济的内生动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智能制造、大数据、高端装备与材料、精准医疗、数字创意等出现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新业态,都将成为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我国迈向追求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市场推动,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至关重要。政府的首要职责是创造良好的生态,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建立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给创新者最大的激励。 新经济离不开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

新经济是智能经济。利用信息技术,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将大大提高。

新经济是大众经济。一方面,从生产端来说,新经济时代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特别是创意工作的门槛大大降低,不少企业都是轻资产运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另一方面,由于全球范围内互联、信息透明,生产者要聚集一定规模的认同者相对容易,创意成功的概率更大。所以新经济又是全球经济、分享经济。

新经济是指数经济。信息的透明、沟通成本的降低,使得交易的频率和效率大大提高,即交易拉动创意。仲文认为,新经济时代的产业、产品均呈现出一种爆炸式成长。新经济不是线性增长型的,而是指数型的。

在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经济正是解决供需矛盾的良方。“互联的新经济时代,通讯文化解决了信息不透明不对等的问题,市场主体间的沟通速度很快、频率很高。”仲文表示,新经济时代,供给和需求将更匹配,与此同时,创新创意融入产业,整个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都会大大提升。

新经济还是跨界经济。产品、产业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也很难给出明确的标准,所以新经济又被称为融合经济、非常态经济、非标经济、虚实一体经济。

新经济时代,管理去中心化、服务去中介化、无企业创业、无单位就业以及无主发明等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此外,与传统经济相比,新经济有着鲜明的风险特性。一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领先者可能很快变为落伍者,存在所谓“先行者的诅咒”;二是技术发展趋势难以准确判断;三是政策风险,企业不容易把握政策底线,容易面临“监管死”的困境;四是盈利难以预期,能否盈利且可持续,大多取决于用户足够的黏性与忠诚度。

总体而言,新经济是对旧经济系统性的切换,全面改变了技术线、产业结构、组织形态,并推动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和空间的再造。

四大驱动

十以来,从新常态到供给侧改革,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路径日渐清晰。

新的发展理念下,一系列结构性变化正悄然出现,新经济发展蹄疾步稳:

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升,突出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高出规模以上工业4.1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开始撑起GDP“半壁江山”,2015年增加值占比首次突破50%。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

消费保持两位数增长。2015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贡献率为66.4%,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新业态、新模式表现抢眼。

在上海、深圳等地,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迅猛崛起。深圳涌现出华大基因、大疆、光启、柔宇、矽递等一大批优秀的本土创造型企业。

概括而言,新经济的驱动力包括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这四方面内容,不仅将在下一步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中发挥骨干作用,并将助力我国在与发达国家新一轮竞争中形成后发优势。

首先,新技术是新经济发展壮大的基石。

相比世纪之初,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水平已不可同日而语,正成为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导技术。

同时,大数据、云计算、新材料、机器人、生物技术、交通运输和新能源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2015年,第三代核电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国产C9型客机总装下线,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荡、高温铁基超导等基础研究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等项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现代科技迅速发展,衍生出无限的商业开发价值。例如,2000年我国互联网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分别只有2250万和8453万,到2015年底,已分别达到6.88亿和13.06亿,增长30.6倍和15.4倍。

“这意味着,人均拥有信息量、知识量以及应用能力急剧提高,强化了更大范围的互联互通,分享、共享信息资源,为创造新经济、发展新经济、分享新经济提供了巨大的信息平台。”胡鞍钢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第二,新技术催生新产业。当前的新产业以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为代表,是新经济最为关键的增长点。

例如,电子商务产业,2015年全国网络零售额为38773亿元,同比增长33.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8%。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阿里巴巴,仅在2015年的“双十一”,全球销售额超过912亿元,产生交易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32个。

第三,新业态包括“智能制造”、“从制造到制造+服务”、“从服务到服务”等新形态。新业态的出现,一方面孕育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也为传统产业注入生机。

作为制造业大国,如何通过智能化转型搭上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快车,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的关键。

在《中国制造2025》中,智能制造被定位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制造业升级,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对智能制造要求很高,比如,整个生产过程的管理要完全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赵昌文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表示,智能制造实际上是从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向柔性化、个性化、定制化的变革。

利用工业机器人、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成为越来越多制造企业的选择。在传统家电行业,“智能制造+互联网”结合已经成为风潮。格力、海尔、美的、海信等企业,都在积极推进生产自动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此外,智能机器人、新型显示、3D打印等发展迅速。

“从制造到制造+服务”是制造业服务业相融合的新业态,也称制造业的服务化。 设计、制造、营销一条龙,例如,卫星导航、车联网、智慧医疗等业态就是典型的制造业服务化。

“从服务到服务”的跨界融合服务新形态则包括互联网金融、云计算、移动医疗、在线教育、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等。

第四,商业模式推陈出新。

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当今企业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互联网精神(平等、开放、协作、分享)和大数据技术正在颠覆和重构整个商业价值链,贯穿于各种业态和产业链中,延伸出不同的产品形态、不同的收益模式,例如O2O、C2B、跨界经营、虚拟经营等。

“下一步的新经济,更多的要围绕着人工智能环境下,移动互联网、万物互联来寻找各种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应用创新,带动全新的消费,更多的商业模式可以被创新。”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增长新引擎

新经济的提出与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需要密切相关。

随着新常态到来,基建、房地产投资减速,钢铁、水泥、煤炭、建材等传统行业的供需矛盾日趋严重,利润率逐渐降低,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问题凸显。此外,全球需求疲弱、新兴市场动荡,对出口形成掣肘。

三十多年的超高速增长已成为历史,亟需引擎迭代,结构调整。

“新经济是新动能的源泉,新经济闪亮登场,新动能才会澎湃前行,新旧动能才能顺利交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研究员范必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去年以来,“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等不断落实推进,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悄然崛起,成为对冲下行压力、护盘兜底的重要力量,更带动我国迈向一个追求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的引擎作用已经得到数据支持。2013~2015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4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年均分别增长9.9%和14.4%,增速分别高出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6和10.2个百分点。

各大新兴产业、业态发展迅猛。例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产销数据显示,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7.9万辆,同比大幅增长4倍,市场热度不断提升;根据赛迪顾问数据,国内智能电视2015年销售量达3400万台,销售额达1250亿元,销售量同比增长30.7%,销售额同比增长31.5%;2015年,全年网络消费增速31.6%,比整体消费快20.9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快递业务量206.7亿件,增长48%。

这一态势正在延续。根据莫尼塔和BBD公司联合的《中国新经济指数(试行版)》显示,今年2月,中国的新经济占整个经济比重为31.8%,相较上个月上升4.8个百分点,增长源主要来自资本和科技的投入。

由此可见,经济增长过程中新旧动能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变化。智能制造、大数据、高端装备与材料、精准医疗、数字创意等出现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新经济概念,都将成为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几年,新经济将显著改变中国经济的总体增长构成。

但需注意的是,当下国内的结构性改革不仅是寻找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也包括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胡鞍钢认为,新经济与旧经济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经济体的两个方面。既有新经济的爆发性增长,也有旧经济向新经济的跃迁;既有以新经济促进旧经济升级,也有旧经济促进新经济扩散。无论是新经济还是旧经济,都要不断地引入创新要素、技术要素、知识要素。

仲文表示,关闭“僵尸企业”,应该将机器设备、资金、人员换一种用法,提高效率,在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同时形成新动能。仲文举例,像钢铁、煤炭行业中需要被清理的僵尸企业,可以通过为下岗的拉货工人提供平台,形成诸如“滴滴货运”这种新业态。

加快培育和发展新经济,需要兼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二者耦合发展。不少地区正在结合当地原有的优势产业基础布局打造新经济。例如,辽宁的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安徽的量子通信,湖北的新材料、智能穿戴、移动互联网,贵州的物联网,重庆的基因检测、智能汽车,等等。

科技创新引领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5年秋的一项报告称,创新是中国未来十年能否保持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2025年前,服务业和制造业创新活动对中国经济每年的贡献预计可达1~2.2万亿美元。

没有创新,新经济是无源之水。“创新”成为高频热词,深入各地执政理念。《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统计,在有关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广东出现了88次“创新”,江苏、上海均出现了70次“创新”,少者如黑龙江、海南,也出现了20多次。

首先,科技创新被放在核心位置。

数据显示,我国2015年R&D经费占GDP比重为2.1%,并未实现“十二五”期间达到2.2%的目标。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要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达到60%。据了解,创新型国家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普遍高达70%以上,美国和德国甚至高达80%。

不少地方政府明确了这两大具体指标。广西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山东这一目标为2.6%,江苏、浙江、广东的目标为2.8%。上海的目标是保持在3.5%以上,北京保持6%左右。福建则表示,“十三五”时期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

在科技进步贡献率方面,甘肃、宁夏提出,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广东提出,技术自给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75%和60%;江苏提出,“十三五”时期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以上。

第二,为发挥人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各地大力倡导和扶持“双创”。江苏今年将扶持大学生创业1.6万人,扶持农民创业3万人,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安徽将开展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扶持30个国内外一流创新创业团队。

第三,各地产业结构布局也正在发生变化。多地提及新兴产业布局,包括智能制造、云技术、大数据、电子商务、互联网+等,并提出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

例如,江苏提出,以跨界融合为着力点,提高互联网经济发展水平,推进“智慧江苏”建设,打造一批互联网产业园和众创园、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浙江则提出,到2020年布局在役工业机器人超过10万台,“浙江制造”标准达到500个以上,建成一批高质量的产业云服务和产业大数据平台。

预先布局很重要,但关键在于落实。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尤其要解决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最根本的还是要推动更多企业构建研发和创新平台,实现全覆盖,并依托创新平台整合资源,参与国际竞争。只有让企业建立一流的研发平台,创新型领军企业才会涌现。

打造新生态

目前国内新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有极强的要素集聚能力,但尚处于萌芽阶段,在整个经济结构中不占主导地位。新经济的培育和成长,离不开打造创新生态。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新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市场,要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是市场体系比较完善、机制健全。而政府的首要职责是创造良好的生态,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建立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给创新者最大的激励。在具体产业和产品发展创新上,要靠企业通过独特的市场嗅觉,将企业的创新活力与市场竞争结合起来。

具体来说,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市场监管者,应做好“放、管、服”。

首先,要多“放”。大幅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给予相关企业相对比较宽松的环境,允许其先行先试,多探索多创新。

“放”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改革:国企改革、价格改革和简政放权。

要推进国企股权多元化改革,开展落实企业董事会职权、市场化选聘经营者、职业经理人制度、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等试点。大力放宽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领域市场准入,消除各种隐性壁垒,鼓励民营企业扩大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价格改革的目标是真正由市场价格来引导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流动和配置。国家发改委近日表态,2016年加快推进电力、天然气、医疗服务等重点领域价格改革,清理规范不合理收费,健全成本价格监管制度。

三是通过简政放权、减少管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015年,已取消和下放311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123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彻底终结了非行政许可审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精简85%,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的推进让更多主体投入到新经济的创造中,去年全国每天诞生企业1.2万户。

对于新模式、新业态带来的经济风险或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在建立完善的诚信机制、开放、弹性的监管体系上下功夫。例如,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加速发展的同时存在浮躁和追求短期利益的情况,甚至有不少公司打着互联网和P2P的幌子非法集资。在要求行业自律的同时,从监管层面来说,应尽快出台监管细则并明确监管主体,并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执法体系等,多角度“加码”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