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儒家思想的创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儒家思想的创立范文1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没说要重农抑商,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贡就是个大商人。儒家思想包括“三纲五常”,重农抑商是治国思想。重农抑商是法家商君搞的,只不过后来各大学说互相融合,才造成了儒家重农抑商的误解。
(来源:文章屋网 )
儒家思想的创立范文2
[关键词]“儒” “礼” “仁” “中和、中庸” “性善说” “道德境界”
一、孔孟儒学的意义及地位
儒本来是一种职业,所谓儒者,就是以相礼教书为职业的人,对于孔孟,这话是不能说的。孔孟虽亦儒者,但他们又创立了儒家。儒家与儒者是不同的。儒者是社会中的教书匠、礼乐专家,这是孔子孟子以前有的。儒家是孔子所创立的一个学派。他们也讲诗书礼乐、“古之人”等。但他们不是照着“古之人”讲,而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孔子因其以述为作,所以他不只是儒者,也是儒家的创立人。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道德伦理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不了解儒学,就不可能了解中国文化。而要了解儒学,则必须领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二、孔孟儒学思想的具体阐释
儒家是以仁、义、礼、智见称于世的。后人以仁、义、礼、智、信、为五常。但孟子讲“四端”则只说道仁、义、礼、智。此四者也是孔子常讲的。将其并列为四,则始于孟子。
先说孔子的“仁”、“礼”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体系,孔子生当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奴隶制一触即溃。面对时局,孔子不惜以年迈之身,周游列国,宣传以礼治国,主张恢复“周礼”以重整社会秩序。其思想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仁者爱人。“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对“仁”作了多方面、多层次的阐释和规定。从正面讲,“刚毅、木讷近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博学而笃直,而同近思,仁在其中矣”。从反面讲,“巧言令色,鲜矣仁”。就其具体的内容而言,仁者即是爱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亦所谓恕,合忠与恕,谓之忠恕之道,忠恕皆是推己及人。忠是推己及人的积极方面说,恕是推己及人的消极方面说。如是“推其所为”,以及他人。所以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是孔子哲学的中心,而忠恕又是“为仁”的下手处。
第二,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求,通过对个体道德的自觉培养,提高修养,使一切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要求。能立即能循礼而行,则可以“克己复礼”。
第三,和贵中庸。《论语尧曰》载:尧禅位于舜,教四字之诀“允执其中”,意即以“中道”为政教的准则。舜受尧命,唯中是用。孔子对此大加赞赏。儒家的中庸,中和观念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可以说,它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这些思想,就是其本身而言,有其合理性,但就时局而言却不合潮流。孔子死后,儒家很不景气,杨朱、墨翟的学说很有市场。孟子把自己视为孔子的传人,立志恢复儒学,并对孔子的仁学作了进一步发展。一方面,给仁学找到了人性论的根据;另一方面,又把“仁”的道德内涵发展为政治理论的基础,建立起仁政学说。
第一,为了寻找仁政学说的自然基础,孟子提出了性善的人性论。性善的核心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孙丑下》),即人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又可称为“恻隐之心”,即对别人不幸的同情心。围绕“不忍人之心”,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概括为“四心”。
第二,仁义礼智与人性美。孟子突出了仁、义、礼、智,他把这四者与人性善组成一系列。孟子的仁当然不只停留在动机上,它也要转化为行动,行动的原则是由心而行。由己及人,由亲及疏,孝和亲中亲是仁的根本。仁蕴涵义,是义的行为,不必是仁的行为。孟子所说的礼,指揖让进退之类的行为规范。礼从属于义,是仁义的外在表现,是进入仁义道德之境的门户。智是对于仁义礼的了解。人必对于仁义礼有了解,然后才可以有仁义礼的行为。如无了解,他的行为,虽可以和乎仁义礼,但严格地说,不是仁义礼的行为。其只顺性而行,或顺习而行,他的境界,不是道德境界,而是自然境界。
孟子的思想体系还有道、德、信、思等等,但仁、义、礼、智是核心,其他可视为外延。孟子与孔子相比,伦理内容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和发展,但孟子的新贡献主要在于把伦理范畴与人性善连接在一起。人伦关系出自人的本能,就这一点论,在儒家伦理观念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儒家的系统性格
民族的心态和性格特征,既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现,也是一个民族的象征。直接影响民族心态和性格特征的是文化的核心,即价值取向。中华民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以儒学作为宗教信仰的民族。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干,它的价值观念和取向必然对中华民族性格特征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构成了我们民族共同的性格和主要的思维方法——道德境界。
儒家讲道德,并不是只宣传些道德规律或道德格言,叫人只死守死记。因此,孔孟从个人的生存状况出发,力求用道德境界的精神遗产进行社会教化,用比较低的社会成本实现天下大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积极政治理念,所以儒家把家国并称,把修齐治平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孔子说“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孟子则把他继续向前推演到“仁者无敌”。然而,道德境界的实现,需要个人的高度自觉;个人的自觉当然取决于个人抵制自然欲望的能力、抵制追求利益的过分强烈愿望。孟子提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过程,就是道德境界的最主要最实用的修炼过程。
四、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儒学是人类文化性高度发达的产物,它培养人们特有的高尚道德情操和礼仪文明习性,它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多元文化良性互动中发挥过沟通、融合的重要作用,它也会在当代世界文明对话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儒学之所以能够推动世界文明对话,就在于儒学体现了人类的道德自觉,揭示了人生常道,维护了人类的尊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将不仅发扬儒家文化仁爱宽厚的精神,使自己的文明与世界各种文明进行更深入更有效的对话和交流。而且中华民族也将以儒学“中和之道”的态度和智慧促进正在发生冲突的各种文明之间的沟通和了解,起到中介和桥梁的作用。
总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的价值取向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塑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影响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其消极思想造就了中华民族的隐暗性格。今天,我们已致力于建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价值体系,就不能不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学及其价值体系进行分析,使之成为新价值体系的有机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五卷.新原道,1986,(11):16-17.
儒家思想的创立范文3
一、儒家文化的内涵
儒家文化包括社会、国家和个人三方面的内容,提倡要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具体阐述开来包括大同之世、以礼为纲和忠信笃行,是指人要通过对社会、国家有所作为才能实现个人理想,并且具有天人合一的和谐性、刚健有为的自强性和中庸尚和的贵和性,其主张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即使力量有限也要积极乐观向上地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1]。儒家思想文化在当时维护了国家统治秩序,也为当时的生命个体创立了可靠的精神支柱,还从根源上培养了中华民族的优良的民族精神文化,其对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人类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治国文化的发展中成就显著。作为影响深远的文化圣人最终却没有完成自身的政治抱负。没有民主选举和运动革命的时代中,最合理的方法就是获得君主的赏识。在“学而优则仕”的朝代中,很多人靠文作品的创作体现自身的才华,实现政治抱负。不同的作家在其作品中体现不同的治国思想。
二、儒家文化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一)儒家文化在文学载体中的体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富含儒家思想的不同文学载体。作品的文学载体服务社会和文学的目的是不同的,传达儒家文化思想的文学载体也有很多类型。作家在文作品的创作中融入了独特的想法,既展现出了儒家思想又体现自身的才华。李白是豪放派的典型人物,其作品特点是粗狂放荡。陶渊明是田园派的创作代表,其表现田园风情的作品特点悠闲恬静。这些展现独特人格魅力的文学作品,通过儒家文化表达自己的治国处世理想。同时,在漫长时代更迭的进程中出现了多种具有不同风格特点的文学体裁。例如唐朝比较盛行的诗歌与传奇小说开始应用性很突出,着重是对文学创作者的文学造诣和水平的体现。传奇小说容易让读者理解目标,但需要很长的创作过程且其情节发展悠长曲折。其以人们平凡生活为载体表现自身的理想,与诗歌相比,对儒家思想的承载和传播更加深广。精湛短小的诗歌能够迅速、直接地展现儒家文化,更容易得到君王的赏识,进而成了古代作家常用的文学载体。同时,诗歌还有词、曲、赋等形式,让读者欣赏到文学的美也能得到儒家文化处世的警示[2]。
(二)儒家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儒家文化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等在一段时期内受到社会的赞扬。社会发展中有些理念已经为社会所弃用,但是其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其他思想无可比拟的。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儒家文化思想,例如在《水浒传》“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中,鲁智深为了金氏父女出头拳打镇关西。在等级森严的古朝代中,体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往往还包含着对君主的仁爱,表现了“民本合一”和对王朝君主的爱戴。但是体现对社会制度不满和反对的作品较少,而且仅仅表现是消极出世的思想。《屈原》把自身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和消极处世的理想相结合。因此,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还是以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爱戴为主,对现实的不满这种朴实的观念没有独立地体现。《离骚》以想象神游倾诉自身的理想和提升自身人格,其并没有把消极和积极的思想独立分开表达,完全是一种依附认同的双面性质。在后期的很多作家包括范仲淹、陆游等文学圣人的作品也具有双面性质。作家思想依然受到君主的阶级统治思想的主导。
(三)儒家文化在文学作品创作方式的体现诗歌“言志”“表情”“写意”“传神”的过程发展中,作品更加聚焦在作者心理上,是精神和思想的逐步融合。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影响下这些表现型的作品体现文学作者的主观情怀[3]。比如杜甫的作品由反应社会现实转向集中于表现自身的情感。孔子的作品在发展过程中,也是由表现政治理想期望得到任用转变到以表现自身感悟。因此,作家作品以积极入世的心态来表达对现实的情感,其实是以写实来抒意。
三、结论
儒家思想的创立范文4
关键词:儒学 法律思想 司法实践
一、儒学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
(一)对法律指导思想的影响
先秦时儒家的法律思想基本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礼制”和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维护礼治,重视人治的法律观点。最为重要的是孔子提出了“仁”的观点,基于此呼吁“为政在人”“德主刑辅”的观点。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学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德主刑辅”的法律指导思想一直保留着,从汉朝“大德小刑”到唐朝“德刑并用,以德为主”再到明清“明刑弼教”,中国的法律精神自然和谐,以人为本是没有变化的,这也是其区别于西方法律思想的鲜明特征。
(二)对法律制定的影响
1.在刑法上
中国传统法律步入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后,根据德主刑辅的原则,刑法原则基本上秉承了“恤刑慎杀”的指导思想。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废除肉刑,这是儒家人治对法律的具体影响。此外,刑名的减少,封建制五刑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以及加役流,死刑复审的创立无不闪耀着当政者以民为本的儒学思想。
儒家法律思想对古代刑法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其家庭本位的观点对使古代法律伦理化。孔子从“亲亲”的家庭主义原则出发,提出了“父子相隐”,这不仅是引礼入法的表现,也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刑法适用与诉讼。从以后的封建法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带有明显亲情原则的刑法规定,如“亲亲相隐”“存留养亲”“宽纵复仇”。此外,这种法律思想还体现在男尊女卑对法律适用的影响以及爱护老幼的人本色彩。
2.在民事法律中
中国古代的民事法律一向不发达,这与儒家主张的息讼有很大关系,但儒学还是深刻的作用着传统民法的发展。孟子是儒家学派中对法律与经济关系把握最好的。他提出的“薄税产”“制民之产”,告诫统治者不要暴敛,重赋。后世的明君都把其作为民事的基本原则和富国之策。
儒家思想毕竟是与封建大一统相适应的,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也要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具体到土地所有制度上就是坚决贯彻地主土地私有制,并制定严格的户籍赋税制度。本着重农抑商的原则,在商业发展中也有大量限制。即使在封建社会最为发达开放的唐朝,集市也只能在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开放。在婚姻继承制度上,女人的地位也低于男人,这种状况一直没有改变。
3.关于行事法律
中国的官僚制度是封建法律的特色,其本身却饱含了儒家的特色。从选官制度看,汉代举孝廉强烈的体现了儒家重孝对社会的影u向,而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也是儒家重门第,区分,维护封建等级制的表现,隋唐后科举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儒家“为政在人”的思想,科举其本身也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巩固了儒学的统治,因为国家以儒学考生,举人都是因儒学而致世。而在为官之上,儒学影响也颇大。举例来说,官员的品级不论多大,父母去世都要弃官守丧,否则有悖伦常,遭人谴责。连明朝首辅张居正也不例外,其不为父守丧虽有皇帝夺情,也不免他人非难。
(三)对法律解释和司法实践
1.在法律解释上
儒学并不是一开始就获得统治地位的,其在法律上的确立经历了很多过程,而其中法律解释的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我们知道一种学说成为法律思想,不单单是一部法律就能达到的,它必须通过解释使大多数人了解,接受,并通过此使法律更好的适用于实践。儒学在汉代确立后,就是通过以经断律和以经注律使儒学法律化,再经过后世纳礼入律最终到《唐律》一准乎礼,法律的儒家化告成。
2.在司法实践中
儒学对司法实践影响的最大体现就是《春秋决狱》,将儒家经典直接作为律文案例指导实践。此外,儒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运用到司法实践中,从刑狱时令到灾异赦宥,都有浓厚的对自然与和谐的考虑。另外,秉承儒家一贯的等级观念,封建法律大多都规定了特权制度,在司法实践中也遵循着不平等的原则。而且行政与司法不分,这也是中国传统法律的一大特色。
儒家思想的创立范文5
【关键词】企业文化 儒家思想 人本管理
一、引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国人纷纷引进美国管理理论时,日本却在向中国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儒家精神在现阶段企业实践中所起到的作用得到了中西方管理界的肯定。认为其中所蕴含的以人为本、中庸和谐、诚信等观点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能够有效的解决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东西方的管理思想文化的相融,不仅可以促进中国特色管理思想的凝聚和管理实践的成长,也能够为世界多元化文化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应用儒家思想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可能性
儒家思想的立足点---伦理道德诉求。企业文化是一种人性化的隐性管理方式,是一种软管理。它是由领导层倡导,上下共同认同和遵守并不断革新的一套行为方式,并渗透于企业各个领域。对企业文化构建简单的理解,就是创立一种适合企业发展的理念来管理企业。因而儒家思想中的“以人为本、中庸和谐、诚信”等特质在企业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及现实意义。
现阶段企业违反伦理道德事件频频发生,我们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更应该反思,到底企业的问题出现在哪里。面对社会上对企业伦理道德的诸多质疑,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应当适时的发挥积极作用,直面实际问题,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涩泽荣一先生将《论语》作为第一经营哲学,他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要来提高商人的道德,使商人明白“取之有道”的道理;要让其他人知道“求利”并不违背“道德”,尽可以放手追求“阳光下的利益”。实践表明,儒家思想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的价值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只要创我们更够造性的理解运用,就能够构建出符合国情并具有强大生命力企业文化。
儒家思想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原动力。“和谐”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互利互惠、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构成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元素,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关于“和谐”的思想观念,内容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价值观,统一共存的处世哲学等等。当今时生了剧烈的变化,我们所面临的危机,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的危机,即文化观念的偏差导致人与自然、社会、自我三种关系失调所造成的危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倡导的“和而不同,统一共存”的处世哲学,弥合了人与自然、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温柔敦厚的情感世界,更能够很好的指导管理实践,帮组企业走出道德困境,
三、应用儒家思想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发扬儒家“以人为本”的道德观念。儒家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强调重视人,主张“以民为本”,这与现代管理理念中的人本管理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任何一种管理方式归结到一点,就是对人的管理。然而面对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人往往将利益放在首位,在处理问题时较多的持功利主义态度,缺乏对道德观念的反思,导致企业做出违背伦理道德的事件。“以人为本”的思想精神可以消除企业家的功利心态,净化心灵,这样有助于解决现代企业面临的诸多实际问题,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得到提升和强化,从根本上来解决社会诸多矛盾。
西方管理观念,忽视了对道德观念的引导,片面的强调企业经营中的非道德性(法律)的约束,把目标、战略、结构、制度等要素作为企业日常考核的重要指标,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了对人的“柔性管理”。与之相比,儒家管理思想则更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及作用,突出对人自身的关注及关怀。这是儒家思想的魅力所在,也是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能够存在的理由。
“诚信立商”、追求“阳光利益”。“诚,信也”,“信,诚也”。“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诚”与“信”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即诚实无欺,讲求信用。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我们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诚信是立人之本、齐家之道、经商之魂、心灵良药。
在企业管理领域,诚信就是指商业信誉或企业信誉,这对于任何企业而言都是立业的根本,生存之道,是企业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诚信立商”要求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做到信守承诺,先义后利,童叟无欺。只有这样做企业才会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企业才会得以长久的发展。如果只顾眼前利益弄虚作假,隐瞒欺诈,这样的企业也终究是昙花一现,甚至会受到法律的惩治。诚信更是各种商业活动的最佳竞争手段,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企业真正的名片
四、儒家思想构建企业文化的未来走向
东西方管理观念的融合。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更好的启发管理思想。中国的管理重“道”,“道”虽然微妙,但却简单异行,容易实践操作。再辅助于“仁”的思想,最终形成一种理想的“自动管理境界”,这也是我们五千年封建统治得以存在的原因之一。是一种以“虚”控“实”的管理理念,是对人们思想根源的掌控。西方的思想重“知”重“理”,充分强调要有严谨的组织构架,再辅助以严格的组织制度等实用的管理措施,强调合理性、可操作行,最终达到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是一种“实用”的管理理念。东西方文化各有特点,管理方式也各不相同,我们可以采取这种具有东西方特色的“虚实结合”的管理理念,既注重对精神层面的掌控,又要辅助以严谨的管理制度。
推进实现“大同文化”。管理既具有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因为管理本无国界。从普遍的角度看他适用于各个国家、企业。从特殊的角度来说,不同国家,企业也会根据自身特点打造更符合现实规律的管理方式。我们所倡导的大同文化,准确的理解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我们常说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儒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处理好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儒家的中庸之道很好的调和了这些关系。名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才是名族的,两者相辅相成,不可能完全一致或绝不相同。任何一个国家、或是民族都应该知道自己的民族文化不可能解决人类社会存在的一切问题。更多的应将目光转移到对本土文化的从分考量上,从中挖掘可以贡献于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并与时代相结合,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中国文化作为世界诸多文化的一种,我们应该清醒地给它一个适当的定位。必须在充分挖掘其自身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与世界文化接轨,不断的调整与创新,使儒家文化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也是任何文明存续与发展的必经之路。
五、结论
现在中国企业管理者经常会走入一个误区,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坚信只要引进了目前管理领域先进的管理理念,或请到了国外某些知名的职业经理人,企业就等于是进了保险箱,这种想法显然是不成熟的,是经不起推敲和论证的。流行和适合并不是永远匹配,这对同穿衣服一样,如果搭配不当,就会状况不连连,甚至会丑态百出。我们说一种管理理念的成功,绝不仅仅在于其理念的先进本身,还要看企业所处的具体环境。而这种环境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不稳定的,是动态变化着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管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同时,必须与本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儒学的许多思想已经深深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上、每一个中国企业的血脉中,也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道德准则、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我们在借鉴国外管理理念时就不能够完全的拿来主义、照搬照抄,应该更注重借鉴其原理。就是说要对管理普遍性准确把握的同时还要结合管理的特殊性,应用在我们的具体管理情景中。立足于儒家所倡导的最基本价值观,进行融合,使其更具有操作性、可接受性。
儒家思想与企业文化的结合还要注意找准发力点,不能拿来主义,要掌握好方法并用中国人习惯的方式巧妙的表述出来。注重将儒家思想精髓进行创造性的提炼,并融入到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在各职能部门进行系统规范和指导,在企业内部至上而下的形成浓厚的儒家文化氛围。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不仅需要企业领导者积极倡导,以身作则,更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和遵守,另外还要注意与激励手段相结合,形成长效机制,只有这样儒家思想在企业文化的构建中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儒家思想的创立范文6
现如今,茅忠群又独辟蹊径,要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指导企业的管理实践,这条路行得通吗?《新财经》记者与他进行了对话。
用三年时间形成一个系统《新财经》:用“国学精粹”来指导企业管理,这个想法您是怎么得来的?是什么促发的?
茅忠群:应该说,从方太的第二个五年开始。第一个五年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对管理没有太深入,只是做了一些基础工作。那时的精力,主要放在产品研发、跑市场方面。第二个五年,也就是从2000年开始,我们开始在管理上下工夫,引进西方的现代管理方式,也引进了很多世界500强过来的职业经理人,前前后后大概有二三十个。这一阶段为方太的现代管理,或者说是西方式的管理打下了一定基础。
后来我就在想,能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跟方太的管理结合起来。应该说,目前的系统性还不够,我原定的计划是至少用三年时间,让这种结合形成一个系统。
《新财经》:用中国传统文化指导企业管理,与现有的西方管理文化会不会产生冲突?
茅忠群:会有冲突,所以要对现有制度定期修改。我每年要对原来的制度进行审视,原有制度里哪些条款是不符合“仁义”要求的,我们就进行修改。首先在理念上大家要统一、要认同,认同以后事情就好做了。
制度“仁义”提高执行力
《新财经》:建立在“仁义”基础上的新制度,能解决哪些企业管理上的实质问题?
茅忠群:最大的好处,是解决了执行问题。有人说中国企业的执行力太差,我觉得顶多说对了一半。执行差的根源是什么?可能是这个制度和流程本身就很差、很不合理,或者是根本就没有为员工考虑。如果是一个“又仁又义”的制度,这个制度充分为员工考虑,做到合理,员工就会欢迎这样的制度,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执行呢。
《新财经》:员工都喜欢的制度,会不会跟管理者的期望产生差距?
茅忠群:制度的制定要为员工考虑,还要为公司的股东考虑,我们的很多制度,都是经过员工代表讨论后制定的。
只要大家认同一个理念,就从这个理念出发一起去讨论,再找到一个平衡点,大家就会觉得公司利益是合理的,员工的利益也是合理的。在大家认同基础上产生的制度,才能很好地推行下去,如果一个制度推行不了,是制度本身有问题。
塑造方太“仁义”文化
《新财经》:据了解,您要用儒家思想重塑方太的企业文化。这样做,企业员工是否能很好接受?
茅忠群:要让员工发自内心认可,必须把它具体化。比如我向员工宣讲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什么是这五个字,而不是方太重新设计八个字呢?形式上的东西能设计出来,但说服力不够。“仁义礼智信”是圣人总结出来的,经过几千年的证明,已经是真理,是正确的东西。如果我自己再搞一套,员工会信吗。
《新财经》:带有儒家思想色彩的企业文化,对员工有利,还是对管理者更有利?
茅忠群:最终都有利。好的企业价值观,对谁都是有利的。儒家思想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因为它比较中性,没有站在某一个层面。当然,我说的是原汁原味的儒家思想。我们设想的管理模式,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企业管理有用的精髓都吸纳进来,但主要是儒家思想,它对企业、对社会是最实用的。道家和佛教相对比较偏,会是一个辅助或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