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用水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活用水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活用水管理制度范文1

1水质管理

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及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各水厂加强供水水质管理,完善农村饮水安全监测体系,制定水质检验和监测、应急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建立健全水质监测档案,并定期对水厂水和管网末端水进行取水,市疾控防疫部门负责水样检测,保证供水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同时供水管理中心设立了化验室,购置了仪器、设备和药品,配备专职化验人员6人,每月2次定期对各处供水工程取水化验,通过对饮用水水源、水厂供水和用水点的水质监测,及时掌握饮用水水源环境、供水水质状况,确保供水水质安全。

2建议措施

2.1合理布局水源

目前供水工程主要以地下水为供水水源,供水目标主要是城镇及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基本能满足农村供水需求,水源有保证且水质良好。但从提高供水水质考虑,根据冠县“十二五”规划和近年来用水量递增的趋势,供水量已不能满足用水量的需要,因此,必须合理布局水源,以建设中的冠县当铺水库为供水水源,以满足农民群众不断提高的供水水质和供水量的要求。

2.2水厂规模化改建

目前,冠县各水厂供水规模较小、供水设施及管道渗漏损坏严重,水量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因此改建水厂迫在眉睫。目前,规划水厂联网建设平原水库,为统一供水提供有利条件。工程建成运行后,能够逐步提升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保障,在保证农民生活用水前提下,可兼顾工业用水,改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3加强水源保护

加强对饮用水水源的保护,要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在保护区内设立明显标志,50m以内禁止从事污染水源的一切活动,同时加大供水水质监测密度,取水、蓄水、净化水等建筑物50m范围内,输配水管道及构筑物两侧各2m范围内为第二保护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格落实《冠县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实施细则》,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做到依法保护供水水源。

2.4健全完善规章制度

对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实行法人负责制,不断健全完善供水工程管理规章制度、运行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水管员守则、维修队伍管理办法、安全生产等规章制度,逐步规范维修专业队伍,统一管理、统一维护;不断完善供水管理综合维修服务体系。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和维修管理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为工程管理提供及时、优质和全方位的服务,确保工程正常运行。

2.5重视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应用

生活用水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二次供水 水质 污染 控制 消毒

1、概述

二次供水,是指用水单位将城市公共供水或者自建设施供水,经过储存加压及深度处理后再供给用户使用的供水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产生活要求的提高,建筑业得到迅猛发展,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由简单的室内卫生工程发展到高层大型综合给排水消防系统。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关于饮用水污染的情况日益增多,其中二次供水系统的问题尤其突出。据有关资料表明,2012年我国各自来水厂的出厂水各项水质指标的平均值符合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指标,平均总合格率为99.39%,而二次供水系统水质指标全年平均总合格率为83.81%,与出厂水相比,水质明显下降,可见二次供水系统中的水质污染情况更为严重。

我国在2003年4月15日颁布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特别强调了生活饮用水的水质防护。卫生部于2001年6月7日出台了《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对饮用水的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很有必要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2、东营市二次供水系统水质防护现状

本文作者对东营市二次供水系统作了调查,设置有水箱或水池的用户用水性质是居民生活用水、酒店旅馆业用水,高层建筑大多同时建有水池和水箱,低层多层建筑大多只建有水池。

2.1水池水箱设置情况

二次供水系统中,水箱的制作材料主要有钢筋混凝土、钢板红丹防腐或环氧树脂防腐、不锈钢板和玻璃钢,约有2.8%采用钢筋混凝土,约有94.5%采用钢板红丹防腐,极少数采用其他材料。,高层建筑大多将水池设于地下室内,其他大多设于室外。约86.1%的水池消防用水和生活用水合用,消防用水基本是以贮存两小时的消防用水量为准,生活用水容积与日生活用水量的关系差异相当大,有的两者之间的比值为0.2,有的则达到了3.5,这样虽然增加了供水的可靠性,但水在水池中贮存的时间这么长,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调查中发现:有的贮水池没有设置通气管;设置了通气管的,部分没有设置防虫网罩;有的溢泄水管道与污水或雨水管道直接连通,没有中间隔断;有的水池水面上漂浮着大小不一的杂质,内壁长满青苔,池底积满厚厚的淤泥。

2.2管材使用情况

在调查的二次供水系统生活用水部分中中,约有88%室内使用镀锌钢管,埋地采用钢管,12%采用塑料管,从建筑物的建成时间来看,新建建筑物均采用塑料管,内壁较光滑,采用镀锌钢管的,相当一部分外观锈迹斑斑,内壁结垢严重。

3、二级供水系统水质防护对策

3.1在设计上尽量不设置生活用水池水箱

尽量采用一次供水系统,减少再次污染的条件和机会。如设置水池时,二次加压宜采用微机变频调速系统,取消水箱。

以前在设计中屋顶水箱地下贮水池均为生活消防合用,虽系统分开,以动态来看因消防泵、自喷泵每月均作试泵,管道内消防死水会流入地下贮水池,从静态来看,管道均接通地下贮水池和屋顶水箱水体中细菌会交叉感染,解决的方法是把地下室生活调节水池和消防水池。那么对于已建的合用水池箱,如重新分开有困难,应设置二次消毒设施。

3.2管材上的控制对策

镀锌钢管应用在建筑物内供水管道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由于镀锌钢管因其管材自身的缺陷,在使用中易产生腐蚀、生锈、结垢、泄漏及堵塞等弊病,从而对水质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微观上表现为水样大肠肝菌及细菌总数严重超标,宏观上出现黄水、黑水、红水等现象,水质恶化。

塑料给水管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有:硬聚氯乙烯管、高密度聚乙烯管、交联聚乙烯管、聚丙烯管、聚丁烯管、丙烯晴一丁二烯一苯乙烯管、氯化聚氯乙烯管等,复合管材有:铝塑复合管、涂塑钢管、钢塑复合管、塑复铜管、孔网钢带塑料复合管等。为我们采用适合的给水管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我们可以根据建筑物的功能、性质、规格、档次进行适当的选用。

其中较常用的管材中,UPVC管价格便宜,安装施工方便,但使用中有UPVC单体和添加剂渗出,故使用中应注意其铅含量要达到生活饮用水规定的

3.3管理上的控制对策

1、加强对二次供水系统设计、施工、竣工验收中的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减少隐患的存在。对于新建系统,应严格执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中的水质防护措施,施工竣工验收时也应严格执行相应的规范。对于改建扩建工程,应尽可能对引起水质污染的环节进行改造,使二次供水系统饮用水水质尽可能符合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

2、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单位应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设专人管理,定期进行水质检验,定期清洗消毒。管理人员和清洗消毒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

本文作者认为,应明确城市供水单位、二次供水设施产权单位、专业清洗单位、二次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卫生管理部门的职责,形成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应加大对违反管理办法的处罚力度,使得各单位重视起来,加强这方面的日常管理和水质防范。

4、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东营市二次供水系统的调查,指出二次供水系统水质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管网腐蚀结垢和沉积物对水质的污染;

(2).微生物繁殖对水质的污染;

(3).余氯导致消毒副产物增加;

(4).外界原因造成的污染;

(5).防腐衬里渗出物对水质的污染。

通过对紫外线消毒、二氧化氯消毒、次氯酸钠消毒、臭氧消毒这几种消毒方法消毒机理、效果、消毒设备、技术要求、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比较,指出紫外线消毒水箱、自洁消毒器消毒是比较合适的消毒措施。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2001年6月7日,2001年9月1日实行。

[2]建设部GB5749—85《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1985年,1986年实施。

生活用水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用水定额 多元回归 计划用水

中图分类号:TV2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实行计划用水,可以科学合理地分配、使用水资源,适应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用水需求,并促进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前,我国对计划用水主要的研究集中在其行政方案的编制上。然而,如何确定年度内各行业的用水量,如何制定符合城市发展特点的用水计划,并采用科学的方法检验其合理性等,一直是计划用水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结合定额法与多元回归法制定计划用水,并将此方法用于三亚市计划用水的编制中。

1 计划用水确定方法

现有的计划用水确定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定额法和数学模型法。

定额法,首先应对地区历史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各种用水定额,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数学模型法:是根据降水量、水价、人口、收入等影响因子及气温和降水量等气候因素与需水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或根据需水量与时间的序列关系,建立需水量预测的模型。

计划用水的这两种方法不同,但有其自身的特点、应用条件、应用范围。不同地区不同的水资源条件、经济发展实力、用水管理制度、以及传统用水习惯等都对需水预测产生影响。一种在一个流域或地区较为适用的需水预测方法,当应用到其他流域或地区时可能带来较大的偏差。因此,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要求,尽量选择最优的方法进行需水量预测。

1.1 定额法

定额法的提出是借鉴前苏联和欧美国家的操作经验而来。计划用水可采用定额法来确定,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在实际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领域均采用定额法来进行用水量预测。

对定额法,它的适用性有其历史特点和限度的。对于欧美等发达同家,其城市面积比较集中,是典型的工业性、经济型社会。城市用水总量的大比例是在生活用水总量和城市商业的用水总量上,其现代大工业的生产、制造中的工业用水量较小。其社会经过多年的稳定发展,居民的卫生器具配置、城市大市政的完善程度、社会商服的整体配套、工业发展的资源消耗节约程度,都基本处在一个比较稳定、连续的过程,所以其用水总量的增长、人均用水各项指标的变化都比较稳定和有规律。特别是人均用水量指标变化范围窄,而且基数比较稳定,从这个角度上说,可以用定额法来进行方便、适用的预测。

1.2 多元回归法

多元统计回归模型建立的基础是一定的有针对性的历史收集数据,在这些数据基础上通过统计学上的科学分析,整理归纳出自变量和因变量具有一定影响关系和程度的多元模型公式。预测公式除了可以帮助预测者对未来的用水量指标和总量进行合理分析计算外,还可以对涉及用水量管理方面的具体措施(比如管道建设计划安排、水价制定方式等)进行实现预评估和分析,以帮助政府部门科学决策。

三亚尚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影响用水量预测的因素非常广泛,有地域、气候、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当地资源利用政策、市政基础设施配套程度、当地水费价格、居民小区建筑物用水器具配套完善程度、当地公建及三产完善程度、居民对节水的意识程度、当地规模工业类型等等。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具体的工程因素;既有定性因素,也有定量因素。这么多的影响因素作用到用水量预测的指标上,绝不可能由固定的单一定额指标来框定,而是要根据各地实际的发展程度、具体的主要影响因素来因地而测。

在定额法缺点及其不足的分析上,采用多元回归回归模型法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把影响各行业用水的因素作为变量,通过对历史年份用水样本的统计分析得出多元回归回归模型,对于尚处在快速发展阶段的三亚比较适用。在政府制定了各影响指标的宏观规划后,如人口,工业、旅游业和商业、农业总产值等,就可根据这些制定的指标值编制相应的用水计划,多元回归回归模型法综合考虑了各用水量的影响因素,比定额法科学可信,预测精度更高。

2 实例应用与分析

三亚市位于东经108°56′30″~109°48′28″,北纬18°09′34″~18°37′27″,地形呈北高南低之势,年平均气温26.3℃,极端最高气温37.5℃,极端最低气温5.1℃。平均相对湿度79%。全市年平均降水量1475.5mm。降雨在时空分布上明显不均,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降雨量仅占全年降雨量的5-15%,5月至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95-85%。

2.1 基本模型建立

三亚市各行业用水定额的分类,可按城镇生活用水、农村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工业用水四类来确定某地区具体的用水计划。

2.1.1定额法模型

1、城镇生活用水

2、农村生活用水

3、农业用水

4、工业用水

5、用水计划

2.1.2多元回归法模型

根据国内给排水行业的统计分类特点,结合给排水统计报表的数据整理方式和通用表示方法,采用以下2种自变量来集中表征综合生活用水量影响因素:

三亚市常住人口数目(万人):x1

年降水量(mm):x2

同自变量确定原则,采用年综合生活用水量(y)作为回归模型的因变量。

根据三亚市综合生活用水量的历史统计数据,建立多元线性模型,年综合生活用水量(y)回归模型:

y=-7890.74+196.98x1-0.028x2

预测公式y的复相关系数平方(R2):0.9900

ANOVA检验:预测公式y——F检验值Prob>F为2.967*10-4

同理,可利用多元回归法模型法得出其他行业的业用水量回归模型,制定出三亚市未来年份的总用水计划。

3 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三亚市计划用水的制定中,采用定额法与多元回归模型计算,得出了未来年份三亚市的用水计划安排,与定额法想比,多元回归模型计算优点如下:

1、模型的精确性

分别建立了多元统计回归预测模型,并根据历史年份资料确定了各年、各月的用水计划,为计划用水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较为准确的参考。

2、数据分析的精细性

分别对用水的现状及趋势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并进行了定性的解释,使三亚市计划用水的制定具有较高的信服力。

参考文献

[1]田胜龙,佟胤铮.多元线性回归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东北水利水电,2006,26(3): 23~26.

[2]Islam M N, Sivakumar B. Characterization and prediction of runoff dynamics: a nonlinear.dynamical view[J].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2002,25:179~190..

生活用水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供水 生产 管理 质量 运行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048-01

辽河油田供水公司成立于1993年10月,坐落于盘锦市兴隆台区,共有水源站、配水站39座,完好水源井340口,集、供水管线439km,日综合供水能力33.4万m3。 2008年7月,按照辽河油田公司“集约化、专业化、一体化”的管理要求,公司进行了水务专业化重组。供水公司以科学管理、优质供水、高效服务、清洁生产为主线,致力于做精做强主营业务,协调发展多元经济,持续推进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培育形成了以深层地下水资源勘探开发、油田生产及矿区生活用水处理、 输送为主,集水质检测、环境监测、水资源开发利用、水井钻探、水文地质勘察及岩土工程、地热应用、仪表检定、机泵维修等多项业务于一体的专业化供水企业。

一、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

管理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现代企业依其资本结构划分分为多种形式,现代企业就算建立起来了,企业必须在具备科学的组织形式的基础上,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因此,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供水企业要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出发,建立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重点是对企业的机构设置,加强企业机构改革,建立严格的 “决策、执行、监督、”三大功能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和动力机制,按照工作职责和标准,各尽其能,有力保证供水生产经营各项任务的完成。服务是现代供水企业的生命线,而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稳定而良好的供水经营业绩是受益于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结果。在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除了理顺外部经济关系外,还要把主要工作归结一点:通过改革,深化管理。

二、强化生产管理实现平稳运行

作为专业化的供水企业,抓好供水的生产运行管理,是始终不能放松的中心工作,无论从为社会服务还是确保企业效益的角度出发,实现经济平稳优质供水对于供水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是采取措施,实现供水的经济平稳运行。要用最少的成本换取最合理的运行方式,实行以销定产。生产、技术及营销等部门要根据市场需求、水源规模及水质状况,制定经济合理的运行方案。实现供水的平稳运行,关键在于健全完善并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对岗位工人责任心的教育,制定出明确的奖惩规定,确保各想制度规程真正得以落实。

二是要千方百计确保优质供水。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声誉及生存发展。因此,要根据国家质量体系标准制订水质指标,认真做好水源站的日常管理工作,基层单位必须确保水质所要求的各项措施得到落实,全面开展以安全优质供水、节能降耗为目标的规范管理。为保证安全优质供水,制订系列规范化管理措施,加强班组日常管理工作,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水质意识。大力推行技术革新,积极开展设备改造,提高生产效率,有效降低故障发生频率。

三是优化供水调度。对于多水源、多水厂、多泵站格局的供水企业,输水管线状况复杂,对供水调度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行统一调度,以保障安全供水。

四是加大成本管理力度,实施低成本战略。不论何种企业,管理都可以出效益,特别是具有自然垄断性的供水企业,成本控制大有潜力可挖。通过抓管理,可以发展相关产业来分流人员,并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重要工程可通过公开招标而达到物美价廉;另外对各科室、基层部门实施不完全成本核算,消除科室、基层部门生产经营中的不可控制因素,通过对可控制的成本因素进行定期核算,并采取横向、纵向的方法进行对比,为考核及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提高供水技术含量

当今水资源严重缺乏和环境日益恶化,合理地开发,科学地配置水资源显得尤其必要。第一,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条件下的先进设备,大力提倡节能降耗,开源节流。积极引进消化先进的制水工艺,提高水质综合合格率,旨在提高整个城市的生活质量,杜绝以水为渠道的疾病传播。第二,建立供水管网压力的自动监测系统,准确掌握管网压力变化,努力实现从取水、输水、净水、配水的供水系统自动化管理,使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更趋科学合理。第三,加强管网设施维护,完善服务。作为供水行业,保证合格的水质和供水管网的持续完好性,以及发生爆管后的抢修及时性都体现着服务质量的好坏。管网维护队应坚持二十四小时值班,加强管网的巡线,检漏,配备先进的专用抢修工具,车辆,通讯器材等,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尽量缩短停水时间,减少水资源的流失。同时,加强用水管理的监察力度,坚决杜绝偷漏水现象,让供水管网良性循环,企业效益良性循环。

为保证安全优质供水,推动技术进步,作为供水企业还应有计划地更新陈旧老化、低效高能的设备设施,有计划地对沉淀池、滤池、清水池、泵房进行扩建改造,使制水能力更加安全可靠;采取多种措施,对加药、加氯方式进行改造。在进行制水工艺技术改造的同时,动员全体职工进行技术公关,广泛开展群众性qc小组活动,有力地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生产管理自动化。

四、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供水质量

根据全局生产、生活用水的特点,满足用户质量标准,成为供水企业的历史责任。从自来水行业特点来看,用户对供水企业没有挑选的余地,也找不到可替代的产品,供水质量将直接影响到用户。所以供水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确定不仅关系着地区职工和企事业单位用水情况,也是企业供水事业的自加压力,自我发展的需要。通过教育职工、提高职工、保证供水质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达成共识,确立“一切为了顾客、确保优质供水质量”的质量方针,把满足拥护需求作为企业的最高追求。

要有超前的规划和先进的设备,还必须有先进的质量管理手段作为保证。当前和世界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就是在我国推行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了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理顺部门之间、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之间以及各种经营活动之间接口关系,规范了各种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质量记录,以贯彻实施iso9000认证为契机,把公司的基础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生活用水管理制度范文5

(一)自然环境

县位于滇中高原北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4′——°49′,北纬°51′——°30′之间,东与隔江相望,东南与县毗邻,西南与县接壤,东北连接市,西北隔江与县相邻。县城距省府262公里,距州府208公里。县城东西最大横距53.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3.6公里。

全县总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97%,坝区占3%,境内最高海拔2884.7米,最低海拔926米,相对高差1958.7米。年平均气温17.7℃,极端最高气温37.7℃,最低气温-4.4℃,年平均温差13.4℃。多年平均降雨量84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2794.4毫米,年平均日照2811.5小时。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干旱、大风、冰雹、低温和霜冻。

县辖乡镇,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现有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66716亩,旱地68114亩。全县经济收入主要为烤烟、粮食、林业、加工业、经济林果、养殖业。工农业生产滞后,2002年,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为37364万元。境内东南部、中部商业、经济文化较好,而北部、西部等由于山高地少,经济文化较为落后。

(二)水资源现状

县境内河流均属金沙江水系,多为南北走向。主要河流有河、河、河、河。

县境内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降雨量840毫米,丰水年1147.7毫米,枯水年550.3毫米,全县水资源总量19.07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量4.87亿立方米,地下水2.29亿立方米,过境水资源量1.74亿立方米。全县区域的水资源总量为6.6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6610立方米。可开发利用水资源量4.87亿立方米,已开发利用2.9亿立方米。

全县已建成水库、坝塘座,总库容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座,小(一)型水库座,小(二)型水库座,小塘坝座,蓄水能力万立方米,实际供水能力万立方米。建成引水渠道95条,总渠长318.2公里,实际供水能力303万立方米。全县耕地面积134830亩,实际灌溉面积76776亩,其中:水田44000亩,水浇地32776亩。由于工程老化,供水设施简陋,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仅为0.24~0.32。

二、开展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的重要性、目的意义、原则、依据、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必要性

是个水资源短缺的县,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节水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和关键。《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为此,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二)目的意义

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我县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做到“城乡一体,水权明确,以水定产,配置优化,水价合理,用水高效,中水回用,技术先进,制度完备,宣传普及”。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和完善我县节水型社会的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经济技术政策和宣传教育体系。

(三)原则

试点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1、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以水定产,城乡协调。

2、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3、注重基础,完善机构,措施配套,广泛参与。

4、立足当地,多方筹措,省州共扶,合理使用。

(四)依据

试点工作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城市供水条例》、《省取水许可规定》、《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省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及《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全国节水规划纲要》、《中国城市节水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文件。

(五)指导思想

以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保障,合理的资金投入和工作方式为支撑,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

(六)目标

1、结合我县水资源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总量控制目标。

2、发展目标

(1)农业节水,重点对中型水库灌区以及万亩灌区进行节水改造,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带动全县节水型社会化建设。

(2)工业节水,重点行业是水泥厂,人造板厂,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到60%,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下降到50立方米。

(3)县城生活节水,重点推广节水器具和杜绝减少跑、冒、滴、漏。

(4)农村生活节水,重点推广节水器具。

(5)建立健全节水管理体系、法规体系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节水运行机制和节水产业,提高全县节水意识。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1、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县情,制定出适合我县水资源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政策,编制节水发展规划,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实施。

2、根据我县水资源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主要行业产品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制定供用水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配,对供水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方案。

3、调整产业结构,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对已建工程,按照水资源条件,调整现有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实现优化配置水资源。对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包括水利项目、工业项目以及涉水项目),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

4、编制节水工程规划,加强节水工程建设,进行节水技术改造,提高用水效率。

开展农业节水工程建设,进行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推行各种节水技术、设备和器具。工程措施包括农业节水示范项目,灌区及工业节水改造,集镇供水设施改造,集雨设施建设,工业及生活污水减排处理和回用,引水冲污工程,河道清淤等。

5、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建立节水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包括水资源论证、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三同时四到位、节水产品认证等在内的水资源和节水管理制度体系,加强节水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6、改革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对涉水事务统筹考虑,实现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适时、适度、适地调整水价和水资源费,实行超计划用水或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

7、建立稳定的节水投入保障机制和良性的节水激励制度。从水资源费、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水费和排污费等收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和地方财政补助经费,作为节水管理专项资金。通过节水专项奖励,财政补助,减免有关事业性收费等政策,鼓励和支持节水技术发展。

8、推动节水服务体系建设。搞好节水技术指导,示范培训,建立节水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根据需要,开展相关专项课题研究。

9、制定节水指标体系,建立监测监督检查系统。建立节水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考核供用水单位节水实施情况,加强对高耗水行业、重点用水大户的监督检查。

10、建立节水宣传制度,加大节水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广泛开展政策、法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标语、循环宣传网站,座谈会,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进行周期性宣传,提高全民节水意识,政策认识水平和法制观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环境认识。

四、试点工作组织形式

县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主体是县人民政府,由县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水利局,具体人员由各相关部门抽调组成,负责试点实施具体工作,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各负其责。

水利部门负责节水发展规划组织实施牵头工作,制定水资源统一管理有关政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优化配置水资源,负责农业节水工程的实施。:

建设部门负责县城生活节水,建设、改造供水管网,推广节水器具,制订县城生活用水、节水计划,并组织实施。

经贸部门负责工业节水管理工作,进行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推行各种工业节水技术、设备和器具。

农业部门要根据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负责做好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调整。

计划部门负责制订水价管理制度,适时、适度、适地调整水价和水资源费。

财政部门负责积极筹措资金,加强资金管理,建立稳定的节水投入保障制度,确保资金投入。

科技部门负责做好节水技术、设备、器具的引进、推广和指导工作。

五、试点时间

根据省水利厅意见,我县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时间定为3年。

六、试点实施步骤

1、编制实施方案,并报省水利厅审查批准,时间:2003年5月底前完成。

生活用水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城市水资源工业可持续利用

1我国城市水资源利用状况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万亿m3,居世界第6位,按13亿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仅为2251m3,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是世界上公认的13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之一。从城市的状况看,由于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用水需求过度集中,人均拥有的可利用淡水资源量就更加稀少,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平衡,西北内陆、长江以北、长江以南3个区域水资源量的比例大致为5∶15∶80,长江以南地区大中型以上的城市较少,长江以北地区却较多。这种水资源分布格局与城市分布不相适应,加剧了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城市用水主要包括城市工业用水、城市农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和城市生态用水。我国城市工业用水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工业用水量迅速增加,到1999年工业用水量已达到1159亿m3,占全国用水总量的20.7%。我国工业取水量一般要占全国水利设施供水量的11%,占城市总取水量的60%~80%。城镇生活用水分为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设施用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对供水投入的加大和城镇人口的快速增加,城镇生活用水也将迅猛增长。

2我国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问题

2.1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21世纪全国新增的用水量将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未来30年内中国人口的增长是对水资源和水环境最大的挑战,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最大的挑战。1997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是30%,城市人口为3.7亿,用水总量约630亿m3。据预测,到2010年和2030年,城市人口分别为5.5亿和7.5亿时,相应的需水量将分别增加到910亿m3和1320亿m3。

我国经济现在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工业用水大幅度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各国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对水的需求急剧增长,而且废水的排放量也会相应急剧增长。目前,工业取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20%,工业排放的废水量约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9%。废水排放量的增加,势必加剧水环境的恶化。

2.2水资源短缺与浪费现象并存

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城市缺水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缺水范围在不断扩大,缺水程度日趋严重,城市缺水问题逐渐加剧。据统计,目前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10个严重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m3,年缺水量60亿m3。由于缺水,据粗略估计每年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大约为2000多亿元。

在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同时,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存在着严重的浪费,且用水效率极为低下。由于工艺设备和管理的落后,我国工业用水量远远大于发达国家,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0m3,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我国的主要工业行业用水效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许多工业产品的单位产量需水量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的用水量,工业节水的潜力很大。城市生活用水同样存在浪费,城市生活用水跑冒滴漏现象十分普遍。多数城市仅供水管网及用水器具跑冒滴漏损失率超过20%。

2.3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加剧

目前,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30%,二级处理率为15%,许多城市至今还没有污水处理厂。大量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使我国城市水环境质量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据统计,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环境普遍恶化,流经城市的河流水质78%不符合饮用水标准,地下水50%以上受到严重污染,其中水源受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有98个。另外,沿海城市的海岸带污染也十分严重,局部地区城市水环境还受到酸雨的威胁。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程度,也使一些水资源丰富的城市出现了污染型水资源危机。

2.4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尚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部门切割式的管理,由此造成水务管理中政出多门而又缺乏协调,因而人为地增加了市政管理的难度。没有人对供需平衡负责,难以真正实现节水,无法有效地控制污染,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法规,难以定出合理的水价,必然不能产生高效的水资源管理效益。“多龙管水”的水权体制已成为实现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极大障碍。

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人为地将完整工程按部门利益分散化,违背了基本建设程序和规律,导致种种问题;地下水、地表水、城市污水等各类水资源的管理不统一,各种水资源费的征收部门和标准不一致;城市用水水质、水量、供水和防洪管理权属不统一;政府水行业行政执法的部门分散,而且有的企业具有行政执法资格。

3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3.1全面厉行节水,建设节水型城市

工业节约用水要以技术进步型节水和结构调整型节水并重。工业用水是城市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用水一般约占城市用水的80%左右,用水量大而集中,通过循环回用、重复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历来就是工业节水的重点。随着工业节水的不断发展,未来工业节水的重点将是通过更新生产设备,改造工艺流程,降低工业用水定额。伴随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要鼓励企业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和节水方式,推广闭路循环用水和清洁生产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将会大大降低工业用水定额;发展低耗水量、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促进工业取用水量逐步趋于零增长或负增长。

城市生活用水要以节水器具型节水和强化管理型节水并重:要全面推行节水型用水器具,尤其是在公共市政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量大的洗涤、冲厕和淋浴方面重点采取节水措施,提高节水效率;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降低跑冒滴漏损失;建议城市水价每年进行不断调整,采用按水量累进计价。3.2污水处理和回用相结合,加快污水资源化进程

按照污水处理和再生回用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污水资源化进程,是防止水质继续下降和增加可用水量供给的重要途径。据统计,城市供水量的80%排入城市污水管网中,收集起来再生处理后70%可以安全回用,即城市供水量的一半以上,可以变成再生水返回到城市水质要求较低的用户上,替换出等量自来水,等于相应增加了城市一半供水量。我国城市和工业用水已超过1100亿m3,废水排放量约为600亿m3左右,即每天进入河道的废水已接近1.6亿m3。这些污水如加以处理,使污水资源化,既可增加水资源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又可起到治理污染的作用。通过污水处理提高水的类别以使其资源化,以处理后的污水回用代替处理后的污水排放,污水处理回用于城市绿化、农业灌溉、工业冷却以及生活非饮用水,进而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3大力开发替代水源,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

我国缺水城市缺水的原因不同,解决缺水的途径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加强节水治污的同时,开发水资源也不能忽视。开源不仅要立足于当前水资源,也要重视替代水资源的开发,其中包括海水利用、雨水利用、跨流域调水等多种途径。①沿海城市可以用海水替代淡水用于工业冷却水以及特定行业的生产用水,通过海水淡化间接利用海水资源,有效缓解水资源紧缺局面;②城市还可以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采用雨水渗透和雨水储留技术蓄积雨水,从而把雨水资源化作为防洪和缓解水资源危机的一种措施。雨水利用技术在我国北方一些缺水城市已经开始推广,其他地区可以效仿;③跨流域调水可以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将多水地区的部分水量调往缺水地区,增加区域可利用量,是解决我国北方城市缺水的重要战略对策。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将较为丰富的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调入华北和西北,此工程的实施可以解决北方地区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缓解南方水害和北方旱灾以及改善北方水生态环境。

3.4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与布局,重组空间结构发展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用水量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工业中重工业的发展与产业布局过于集中,使区域用水更为紧张。为保障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城市要率先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中的节水型产业结构调整,即依据城市的水资源条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限制高耗水产业的发展,着力培植极低耗水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密集型产业;调整工业空间结构和布局,以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对于水资源短缺的城市,应适当限制高耗水工业,但基于国家整体工业化的需要,耗水的重化工业,如北方地区的钢铁、化工、电力等行业仍需要有一定的发展,解决的途径之一是调整空间布局结构,选择新的区位。随着实际收入增加、通勤费用下降带来的人口郊区化、高速公路体系发展带来的制造业郊区化、追随消费者以及汽车的普及带来的零售业郊区化和信息高速公路突飞猛进带来的办公就业郊区化的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用水量大而集中的供水压力将会有所减缓。因此,可以考虑向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近郊区和远郊区适度转移,或者向区内相对富水区进行必要的调整。

3.5完善法规政策,改革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

建立完善的水资源法规政策,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体制,健全水资源的执法监督机制,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我国应尽快制定城市水资源管理的有关法律,对城市水资源管理主体、执法主体及其机构设置、职责权限、管理体制与机制等作出规定;特别要对水资源的所有权和调配制度,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以及相应的科技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经费投入制度、对水资源费的征收和管理制度,对水价的确定、征收和管理制度等作出统筹、具体的明确规定,弥补现行水资源法律的空白。

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首先要建立城市水务统筹管理体制,对水的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任务和权限进行严格分工,形成城市供水、用水、节水和污水处理以及水资源保护集成化管理,保证城市用水的健康、循环和安全;其次,要健全城市水资源管理市场,借助市场的力量和经济的手段,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的水资源运行机制,制定合理的水价,调节水资源的供需关系;采取措施有条件地实现水权交易,逐步建立水权交易市场体系,使水的利用从低效益的经济领域转向高效益的经济领域,从而有效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刑福俊.加强城市水资源需求管理的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