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

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范文1

关键词 上颌窦癌 诊断 综合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26

资料与方法

1998~2008年收治上颌窦癌患者49例,其中男34例,女15例。年龄30~69岁,平均51±6岁。肿瘤发生部位(CT检查及手术证实):侵犯全上颌窦21例,中上部12例,中下部6例,49例上颌窦骨壁均已破坏。按病理组织分类:鳞癌27例(55.1%),腺癌15例(30.6%),其他类型7例(14.3%)。按照UICC TNM分期标准:Ⅰ期2例(4.1%),Ⅱ期5例(10.2%),Ⅲ期15例(30.6%),Ⅳ期27例(55.1%)。病程大部分为2~15个月内。

临床表现:根据肿瘤侵犯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侵犯口咽部多为牙齿松动、脱落、软腭肿胀、牙神经疼痛等;侵犯鼻部为鼻塞、血涕或鼻腔肿物;侵犯眼部,症状多为面部肿胀、眼球突出、复视、眼睑下垂等;侵犯翼腭窝为张口受限;侵犯中枢神经,症状为耳聋、面瘫、头痛等。

治疗方法:单纯放疗7例,放射剂量为60~70Gy,6周完成。单纯手术9例。综合治疗33例,其中术前放疗+手术9例,一般放疗2周后行手术治疗;手术+术后放疗17例;化疗+放疗7例,化疗药物多采用颈外动脉插管配合以DDP方案为主的多种抗癌药物联合使用,均2~3个疗程完成。术前、术后及配合化疗的放射剂量为40~60Gy。其中6例上颌骨次全切除术,13例上颌骨全切除术,7例上颌骨全切除术加眶内容物摘除术。7例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其中4例行颈淋巴清扫术,3例行颈部照射。

结 果

本组5年生存率48.98%(24/49)。5年内死亡25例,均因肿瘤死亡。肿瘤局部复发27例,局部复发加颈部转移7例,局部复发加远处转移9例,局部无复发而远处转移3例。不同治疗方法5年生存率为单纯放疗组28.6%(2/7),单纯手术组44.4%(4/9),术前放疗+手术组55.6%(5/9),手术+术后放疗组58.8%(10/17),化疗+放疗组42.9%(3/7)。

讨 论

关于早期诊断问题:上颌窦癌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与早期诊断有密切关系,但临床确诊的上颌窦癌多数已属中晚期。因此,普及卫生健康知识,定期开展癌症普查工作,改善基层卫生院的医疗条件,提高临床医生的医疗水平,尽可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综合治疗,这是提高上颌窦癌治愈率的关键。临床上凡遇原因不明的面部肿胀、上牙痛、鼻阻塞、间断性鼻腔出血性渗出液,皮肤知觉减退或开口困难等症状,经对症治疗无效时,尤其年龄在40岁以上的患者,均行上颌窦的临床及CT检查,必要时行上颌窦探查术以排除本病[1]。

眼球的摘除问题:Johnson等[2]报道,上颌窦癌累及眶底骨板、骨膜以及眶内容物的比率在45%以上,认为眶内容物切除是上颌窦癌根治性手术中的必要内容。哈献文[3]报道,上颌窦癌T3患者摘除眼球的效果优于保留眼球。笔者认为眶内容物摘除术一般用于下列情况:①癌瘤已累及眶下板而且眼球移位,球结膜水肿或眼球运动受限者,皆一并摘除眼眶内容物。如癌瘤虽已累及眶下板,但无上述临床体征,或经术前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后,眼球位置、球结膜以及运动等均已恢复正常,术中经探查眶内脂肪与眶下板可以分离且未见瘤组织时,则可保留眼球,仅作上颌骨切除术。②术中发现肿瘤已侵犯眶骨膜,肉眼下肿瘤可完整切除时,术中冷冻切片病理检查证实肿瘤细胞已侵犯眶内软组织,可选择上颌骨切除并眶内容物切除术。③CT检查证实筛骨已广泛受累(因为眶腔与筛迷路之间的骨壁很菲薄,又有许多血管和淋巴管通过,所以实际上不可能隔开癌瘤侵犯),临床上此时眶腔及眼球的功能大多已受波及,因此有这些体征时应考虑摘除眼球。

颈部淋巴结清除术的问题:据文献资料统计,上颌窦癌较少且较晚发生转移,转移率为15%~17%。笔者认为原则上对于上颌窦癌没有广泛累及周围组织者,临床检查没有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不作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如已累及眶下、颧窝、颞下窝、翼腭窝等组织或间隙,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即使临床上无发现颈部转移灶,可作预防性的功能性颈清扫。如果以原发灶的组织学、生物学及临床特点显示它具有高度转移灶,且转移灶没有与颈动脉球或颈内动脉粘连,没有与位于锁骨下方的颈内静脉链下端或颈根部的大血管粘连,没有发生远处转移的均可进行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

关于综合治疗的问题:上颌窦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及化疗。其特点:①上颌窦局部解剖关系较为复杂,肿瘤扩展常累及邻区诸多重要组织器官;②上颌窦癌位于窦腔内、血运差,肿瘤充满窦腔而细胞乏氧,对放射线的敏感性降低;③上颌窦鳞癌发生率高且属于中度敏感性癌瘤,放疗后可残存癌细胞岛,导致再次复发。因此选择单纯放疗难以根治,如施行根治性放疗,可造成局部骨组织坏死,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再行手术又不利于重建;单纯化疗,目前尚无理想的化疗药物,加之考虑到患者的机体情况,癌瘤对药物的抗药性或耐药性及药物对癌瘤细胞的选择性等;手术治疗也不可能完全将肿瘤切尽。因此,综合治疗方案是治疗上颌窦癌的最佳选择。采用现代放射治疗技术,姑息性放疗,辅助区域性动脉化疗,使癌瘤部分缩小,或短期控制其发展,作减量手术,兼顾功能和美容,尽可能多地保留其生理功能,提高生存质量,达到癌瘤治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树玲.头颈肿瘤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76-396.

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范文2

关键词:早期胃癌 治疗现状 研究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技术发展迅速,人们通过对早期胃癌的深入研究,对早期胃癌发生现象、微转移、转移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提高早期胃癌临床治疗疗效,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研究

日本及欧美相关专家研究证实,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并不高,仅在7.8%~15.8%[1~2]。对早期胃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五年生存率高于90%,其中淋巴结发生转移的生存率在80%,而无转移的生存率在94%以上,由此可见判定早期胃癌预后效果的主要指标为淋巴结转移。另外,当癌组织浸润粘膜层时,淋巴结转移率较低,而一旦浸润胃粘膜下层,淋巴结转移会大大提高。Kurihara等[3]人将粘膜下层划分为SM1、SM2、SM3三层,其淋巴结转移率依次升高,并且当直径不足2cm时SM1淋巴结未发生转移。Park研究发现,随着早期胃癌组织浸润粘膜深度的增加,淋巴结转移率逐渐升高。另据Gotoda等[4]研究发现,分化良好、且粘膜无溃疡出现的内癌患者,不管肿瘤大小均未发生转移。

二、早期胃癌的治疗现状

本文主要探讨经内镜切除术、经腹镜根治术以及保留胃功能根治性手术三种方法的治疗现状及趋势,以指导早期胃癌的临床治疗。

1.经内镜切除术

经内镜切除术指将胃黏膜以及下层切除,因此,对于淋巴结未发生转移的治疗比较有效,甚至可以根治。但如果淋巴结发生了转移则无法达到根治的目的。经内镜切除术由经内镜黏膜切除术及内镜黏膜剥离术之分。

自1984年经内镜切除术应用在早期胃癌的治疗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经内镜切除术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该种治疗方法涉及注射、预切开、黏膜剥离等环节。治疗时经由黏膜注射形成假的息肉,实现大块黏膜的切除。目前,经内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主要适合直径不足10mm平坦无溃疡凹陷型黏膜内癌或直径不足20mm隆起肠型黏膜内癌。治疗禁忌症为Ⅲ、Ⅱc型凹陷病变、病变直径超过2cm。另外,治疗时一旦发现癌组织浸润血管、淋巴管、黏膜下层,以及未完全切除处于低分化型的腺癌等现象时,还应进行补救手术。如未安全切除高分化型腺癌未影响到黏膜下层,仍可使用内镜切除术进行治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可更完整、更大面积的将组织切除,主要适用于以下表现的治疗:肿瘤直径未超过30mm浸润黏膜下层癌及黏膜内癌、未发生溃疡不管肿瘤直径大小的黏膜内癌、未浸润血管及淋巴结、分化较好的腺癌等。该种手术对医生的水平要求较高,尤其需要拥有多年的内镜操作经验。治疗时穿孔、出血等是常见并发症。

2.经腹腔镜根治手术

经腹腔镜根治术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尤其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早期胃癌治疗过程中应用到腹腔镜的手术类型包括腹腔镜胃癌、胃楔形、胃腔内黏膜切除术。其中胃楔形、胃腔内黏膜切除术主要用于局部病灶的切除,而且并不对胃周淋巴结进行清扫处理,因此术后可能残留肿瘤,后期疾病复发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应用范围并不广泛。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不仅可完整切除病灶,而且还清扫一定范围内的淋巴结,广泛应用在早期胃癌根治性治疗中。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又被细分为D2、D1、D1+α、D1+β根治术。日本规约对不同手术类型使用症状进行了区分,其中D2适用于治疗淋巴结第一站转移及直径超过2cm的胃癌;D1+α适合胃黏膜癌的治疗;D1+β适合胃粘膜下癌直接超过1.5cm,淋巴结未发生转移直径不足2cm,淋巴结仅发生第一站转移的治疗上。临床治疗时只有按照上述规则清扫淋巴结时,才能实现根治的目标。

经腹腔镜根治手术较传统开腹手术,尽管手术时间相差不多,但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机率较低,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而长远疗效两者治疗方法相当。

3.保留胃功能的根治性手术

因早期胃癌具有较好的预后效果,因此,临床治疗时除采用微创手术外,还应最大程度上保存胃的原有功能,以确保患者的生活质量不会因此受较大影响。保留幽门的胃部分切除术,是较为典型的保留胃功能早期胃癌根治术,其不会对胃幽门括约肌造成伤害,且具有延长残胃食物排空时间、降低倾倒综合征的发生机率等优点。与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相比,两者的长期疗效相当,不过其可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保留幽门的胃部分切除术主要应用在胃体中部的早期胃癌治疗中,将远端三分之二的胃切除,保留与幽门环相距2cm的部分胃窦。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认真观察,将幽门支及迷走神经的肝支保留下来。Urushihara等[5]人经研究发现与采用Billroth Ⅰ式吻合术相比,该种手术方式胃功能在短时间内恢复,而且胆结石、倾倒综合征等发生率较低。

三、总结

早期胃癌治疗时应对淋巴结转移、肿瘤局部病变、胃癌分期进行认真的研究,在充分考虑患者各种条件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文中介绍的早期胃癌治疗方式中,采用内镜与腹腔镜的治疗方式,不仅对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而且还需要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今后早期胃癌治疗上,不仅要求奖癌组织切除干净,而且尽可能减少给患者造成较大伤害,保证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尽快恢复。

参考文献:

[1] Shimoyama S , Seto Y,Yasuda H,et al. Concepts,rationale,and current outcomes of less invasive surgical strategies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date from a quarter-century of experience in a single institution[J].World J Surg,2005,29(1):58-65.

[2] Roviello F Rossi S , Marrelli D,et al. Number of lymph node metastases and its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in early gastric cancer:a ulticenter Italian study [J] .J Surg Oncol,2006,94 (4):275一280.

[3]Kurihara N,Kubota T,Orani Y,et 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with submucosal invasion[J]Br J Sure 1998,85 (6):835-839.

[4]Gotoda T ,Yanagisawa A,Sasako M,et al. Incidence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from early gastric cancer:estimation with a large number of cases at two large centers [J].Gastric Cancer 2000,3 (4):219-225.

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范文3

【关键词】 保乳手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早期乳腺癌;治疗体会

作者单位:130000 长春市妇产医院 乳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女性乳腺癌的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转移,威胁患者生命。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手段。过去我们常用乳腺癌根治术治疗,不仅创伤大,还因的缺如影响的美观,对女性的身体和心里都造成巨大的伤害。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个体化保乳治疗逐步代替了乳腺癌根治术治疗[1]。我院自2007年12月至2011年1月对收治的41例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保乳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1例,年龄32~61岁,平均45.1岁。绝经前27例,绝经后14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触诊、彩色B超、钼靶X线检查确诊,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其他恶性肿瘤、心力衰竭等疾病。肿瘤直径1.2~2.8 cm,平均2.03 cm,距乳晕距离≥3.0 cm。TNM分期:T 1 N 0 M 0 17例,T 2 N 0 M 0 24例。检查:左侧16例,右侧25例;外上象限15例,外下象限11例,内上象限8例,内下象限6例。所有患者均希望保留,愿意接受术后放疗及全身综合治疗,愿意接受随访。

1.2 治疗方法 患者术前均做彩超、钼靶检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深浅、象限及与乳晕的距离,根据肿瘤的位置沿乳晕行弧形、横向或放射状切口,采取肿块局部广泛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切除的切口尽量与的外形保持一致。肿物如位于外上象限,可在近腋窝处做放射状切口,将切口沿胸大肌外缘延长;如位于外下象限,可于腋窝内沿皮纹做横弧形切口,切口前端达到胸大肌边缘[2]。腋窝淋巴结清扫是保乳手术治疗的重要步骤。腋窝淋巴结清扫切口沿皱褶的前后做弧形切口,前端不超越胸大肌外侧缘,后端不超越背阔肌外侧缘,内侧达胸小肌深面。手术时注意保护胸长神经和胸背神经,完整的将肿瘤和肿瘤周围2.5 cm以内的正常腺组织切除,切除后立即做冰冻切片检查,排除边缘有肿瘤细胞的扩散。术后根据患者的个体反应给予放疗和全身综合治疗。

2 结果

经病理检查,单纯癌11例,导管癌20例,状癌6例,髓样癌4例。所有患者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外观良好,有3例发生切口下积液,引流换药后治愈,无其它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随访3~16个月,有2例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其余患者均无局部复发和转移。

3 讨论

乳腺癌是危害女性生活和生命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妇女保健意识的增强和临床检查诊断方法的不断提高,为早期保乳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女性保持外形和美观提供了保障。

3.1 保乳手术的适应证 保乳治疗主要是针对早期乳腺癌采取的有效地治疗方式,为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应严格进行术前检查、掌握手术适应证。钼靶X线检查能检出直径仅为0.5 cm以下的早期癌和微小癌,与彩超联合可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病变程度,为进行保乳治疗提供依据。保乳手术的适应证:①Ⅰ、Ⅱ期乳腺癌,肿瘤直径≤3 cm,腋窝淋巴结无远处转移。②原位癌,包括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肿瘤的位置距乳晕>2.2 cm。③腋淋巴结阴性或单发可活动直径≤2 cm的淋巴结[3]。

3.2 保乳手术治疗时的注意事项 切口选择和淋巴清扫的范围是影响美观和防止病变扩散的重要环节。在手术时应注意:①保乳手术中肿瘤切除时应在距离肿瘤边缘>2 cm处进行切除,以确保切除边缘的腺体和组织为阴性,并对标本切缘常规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②应避免在暴露部位手术,术中尽量保留皮下脂肪层,以保证术后的美观。

总之,保乳手术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大大提高了女性美观和生活的信心,规范化的切除联合术后放疗、全身综合治疗是保乳治疗成功的关键,使患者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越来越被患者接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钟坚.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0,21:134135.

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范文4

[关键词] 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传统根治术;结肠癌

[中图分类号] R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7(a)-007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of improved right-side colon resection and traditional radical clinical effect for the treatment of colon cancer.Methods Our hospital of colon cancer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120 cases of random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of 60 people, improved experimental group adopted the right colon resection, the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radical,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69.59 ± 10.2) operation time of experimental group, control group, operation time was (86.32 ± 20.54),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testinal function recovery time were (73.25 ± 38.45), (81.12 ± 40.12); shorter average length of stay,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data w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number of lymph nodes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peration (P>0.05). Conclusion Modified right-side colon resection effect is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radical surgery, is worth wide application.

[Key words] The modified right hemicolectomy ; Traditional radical surgery;Colon cancer

结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中国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仅次于胃癌、肝癌、食道癌。结肠癌好发部位依次为乙状结肠、回盲部、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1]。结肠癌的转移途径主要是淋巴转移,所以在手术治疗结肠癌时要将癌变细胞以及淋巴组织全部清除。在以往传统手术治疗后,患者复发率较高,远期效果不理想。该研究以2014年1―12月该院收治的120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两种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所取得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12月这一时间段内的总计120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52例。年龄43~60岁,平均为55.2岁。所有患者均经钡餐造影和病理切片检查,确诊为结肠癌。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为54.3岁,包括盲肠癌16例,升结肠癌27例,(近)肝区结肠癌17例,病程3个月~2年。对照组60人,其中男性4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为55.6岁,包括盲肠癌28例,升结肠癌16例,(近)肝区结肠癌16例,病程4个月~1.5年。两组患者均无其他心脑血管疾病、传染病,等。所有患者资料使用前均经过患者同意,并且通过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于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手术治疗方法,其中具体的手术方法为:入院后进行常规入院检查。做好术前的各项准备,患者取仰卧位,并进行气管全身插管和全身麻醉,结合患者肿瘤的位置及大小进行手术切口的确定;在集体腹壁成功切开后,进行常规的探查,并对肿瘤上下肠管和系膜根部的血管进行结扎处理,随后对肿瘤所属系膜以及淋巴结进行全部切除,实现端端吻合。

而对于实验组患者采取的是一种经过改良后的右半肠切除方法。术前准备同对照组。手术方法:切开腹壁后,以右侧旁中间做一个切口,并对横结肠和回结肠的末端进行结扎处理;随后进行结扎的分离并成功切除横结肠,并对系膜间的血管进行结扎和切开操作,分离并切除右半结肠,清扫周边淋巴结,重新建立消化道,冲洗完毕后关腹[3]。两组患者术后行抗感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淋巴结清扫个数,等几项指标。

1.3 统计方法

在该次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x±s)进行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情况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情况,见表1。

3 讨论

结肠癌在中国的发病率逐渐增高,而其发病原因同一些息肉病、结肠腺瘤以及慢性炎症,等病变有着直接的关系;另外由于患者的不合理饮食,缺少纤维素的摄入、而且高脂肪,进而导致致癌物质增多,在结肠滞留过久、与黏膜接触的机会较多有关。结肠癌在发病早期,通常机体会出现一些不适、腹胀以及消化不良,等反应,随后导致机体排便习惯发生改变,出现大便增多、便前腹痛[4],等症状,随后出现更为严重的粘液性便和粘液浓性血便,等症状;后期才出现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贫血、浮肿,等。一旦出现慢性全身性炎症反应或梗阻表现及触及腹块时已非早期。因此容易被患者忽视早期症状,也容易被医生误诊。而现阶段对于结肠癌的治疗,最为普遍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治疗,但手术方法都会造成较大的创口,不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患者住院时间较长,医疗费用较高,患者医疗负担较重,发生感染和复发的机率也高。

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相关学者提出了在结肠癌的手术过程中,进行右半肠切除时,要遵循一种在十二指肠前间隙自上而下、由内及外的原则进行解剖[5]。近年来采用的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是在传统手术的基础上加以改善,同时在进行淋巴结清扫过程中也涉及到具体的两种清扫方法,即顺行和逆行;其中顺兴清扫方法也可以称之为中线入路改良右半肠切除术,在操作过程中,该手术形式能够同无瘤技术操作要求实现一种良好的契合,从而有效的控制和降低结肠癌发生转移的可能性[6]。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在操作过程中首先进行血管的分离,随后在进行肿瘤的全部切除,从而有效的遏制了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另外,血管的根部切断,也有效的避免了右侧结肠淋巴结同血管的并行,进而实现了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的有效降低[7]。在行改良的右半结肠切除手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进行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时要广泛切除肿瘤部位的淋巴引流区域,将淋巴结按顺序清扫干净;在切除需要切除的肠管之前,要将其周边的血管进行上、下端的结扎,从而有效地遏制了癌细胞通过血管的继续扩散[8];对于一些存在结肠梗阻的患者,还需要提前对其结肠进行减压处理,随后才可进行手术游离;手术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右侧的输尿管;手术结束后,要用大量的生理盐水进行腹腔的冲洗。

综上所述,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与传统根治术相比,患者手术时间较短、住院时间较短、肠道功能恢复的较快,而且术中出血量相比常规手术方法要明显较少,患者在术后恢复的也比较快,有效的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而且从不同手术治疗的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个数来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86±4.65)、(12.55±5.78),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项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研究证实,在Ⅰ、Ⅱ期结、直肠癌患者中 ,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近、远期疗效无显著差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都持以这样的一种观点,即:即使在手术过程中所清扫出来的淋巴结全部为阴性,但其数量依然同预后呈现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对于处于PN1期间的结肠癌患者,如果经过清扫处理所得出的淋巴结个数分别为0~10、11~40以及大于40时,其所对应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7%、74%和93%。但 Ⅲ期病例中,腹腔镜手术组术后 5年生存率或无瘤生存率明显高于常规开腹手术, 认为可能与术者的手术作、开腹手术时的临床经验密切相关 。而且Hayashi,等人经过研究也已经成功证实,在实施的右侧结肠癌的D3手术中,其中所包含的肿瘤非接触技术能够实现术后无瘤存活率的有效提高。该研究结果与申占龙(13例结直肠癌根据肿瘤大小分别采取腹腔镜辅助根治术10例, 手助腹腔镜根治术3例, 均获成功, 无中转开腹手术, 无死亡病例。),等的报道一致。术后随访3 年期间,研究组28 例患者存活,占93.33%,4 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复发,占13.33%;对照组24 例存活,占80.00%,11 例淋巴结转移复发,占36.67%,实验组的感染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手术预后较好。同时,Yuzhou Zhao,等[9]人在2010年针对132例进行了右半肠切除手术的患者进行了研究,对其中的64例稍外路径患者和68例稍内路径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处于III期的结肠癌患者稍内路径淋巴结的检出数量明显较多,而且其中的阳性淋巴结数量也呈现出一种增加的趋势;而处于I、II期阶段的结肠癌患者,两组淋巴结的检出数量的差异不明显;另外,稍内路径能够有效的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而且也有效地缩短了手术时间。因此,对于结肠癌患者在进行手术时,应尽量采用稍内淋巴结的清扫,而对于处于I、II阶段的患者可结合手术医生的具体能力酌情使用稍外淋巴结的清扫。所以关于结肠癌改良的右半结肠切除术给出他人研究结果中具有代表性的数据的淋巴结清扫的路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同传统的根治手术相比,改良右半肠切术手术的应用,能够实现手术时间和患者的住院时间的有效缩短,而且患者术后恢复较快,能够彻底清除肠系膜内的淋巴结,降低了感染率和复发率,同时也不增加吻合不良的发生率,预后良好。值得被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杜元明.改良式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 52 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5):70-71.

[2] 张尚文.根 3 式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 24 例[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6,16(1):65-66.

[3] 蔡耀庆,韩广森,张健,等.以回结肠静脉为标记中线入路并左手控制技术在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3,5(5):280-283.

[4] 蒋骏.右半结肠切除术采用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根治结肠癌的临床疗效比较[J].临床医学工程,2015,20(1):37-38.

[5] 潘晓.高校实验室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淮海工学院学报,2014,11(7):104-105.

[6] 叶亮,张举强,曾郁.腹腔镜与开腹右半结肠切除术根治结肠癌围手术期比较[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4,15(5):349-351

[7] 张劲中,廖海波.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5,13(18):91-92.

[8] 张英展,周应毕,刘斌.浅谈基础医学实验室人性化教学管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5):44,46.

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范文5

【关键词】 手术径路;胸中段食管癌;疗效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91-02

食管癌是由于食管鳞状腺上皮或上皮异常增生形成的恶性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针对早、中期的食管癌,首选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胸中段食管是食管癌的高发部位,而由于胸中段食管的结构较为复杂,从而增加了手术的难度[1]。因此,手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选择恰当的手术径路对治疗该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就62例不同手术径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并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与分组 资料选自2010年6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2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采用右胸路径实施手术,对照组采用左胸路径实施手术。观察组患者的年龄为40-69岁,平均年龄为(54±1.45)岁,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7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42-68岁,平均年龄为(55±1.45)岁,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右胸路径实施手术,患者取45°左斜卧位,经右胸前外侧第4肋间进入,结扎奇静脉弓并将其切断,确认肿瘤没有侵及周围器官后,使胸段食管和肿瘤处于游离状态,对纵隔淋巴结和食管旁淋巴结进行清扫。然后将患者改为平卧位,经上腹部正中位置进入,将胃进行水平游离至幽门,清扫区域淋巴,加强胃网膜动脉保护,扩大食管裂孔至3-4横指宽度。将胃经过食管床提升至颈部与食管吻合,对胃壁和胸顶胸膜进行固定缝合,减轻吻合口的张力。

1.2.2 对照组 采用左胸路径实施手术,患者取45°右斜卧位,经左胸后外侧第6肋间进入,将胸段食管与肿瘤游离,对纵隔淋巴结和食管淋巴结进行清扫,将肝脾与膈肌之间切开,将胃游离,清扫贲门淋巴结和胃左血管周围的淋巴结,封闭贲门部,将胃提至主动脉弓上与食管吻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肿瘤切除情况以及各项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平均淋巴清扫数。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一般资料用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肿瘤切除情况对比 采用不同的手术路径治疗,观察组的肿瘤切除率为96.7%,对照组的肿瘤切除率为83.8%,两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管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食管癌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食管癌的治疗方法应用最广的是手术治疗[2]。食管癌的发病部位大多在胸中段食管,胸中段食管因其结构复杂,手术难度大,因此,选择合理的手术路径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关键,应用较多的手术径路有左胸路径和右胸路径。

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是影响预后效果的重要因素,食管癌发生在胸中段时,淋巴结的转移范围较广[3]。因此,在实施手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时,必须彻底清扫淋巴结,提高胸中段食管癌的手术治疗效果。

左胸路径是胸中段食管癌手术治疗最常用的方法,左胸路径治疗胸中段食管癌手术时间短,腹部没有切口,手术创伤相对较小。但也有不足之处,左胸路径手术受到主动脉弓的阻挡,操作空间受到限制,淋巴结清扫率较低,会影响治疗效果。右胸路径治疗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但淋巴结清扫较为彻底,治疗效果明显。

本次研究表明,左胸路径手术治疗胸中段的肿瘤切除率为83.8%,右胸路径治疗的肿瘤切除率为96.7%,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右胸路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高于左胸路径;右胸路径的淋巴结清扫个数明显优于左胸路径;比较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左胸路径手术治疗虽然手术时间短,出血量较少,但其淋巴清扫率较低,操作空间受到限制,治疗效果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相较于左胸路径手术治疗的特点,右胸路径手术时间长,但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明军.不同手术径路治疗中段食管癌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3,32(17):13-14.

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范文6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10月至2011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口腔患者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51岁。肿瘤发生部位:舌部患者有10例,上颌齿龈患者有20例,下颌齿龈患者有10例,口底患者有6例,软腭患者有4例。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有6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有25例。25例对照组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龄43-63岁,平均年龄50岁。肿瘤发生部位:舌部患者有5例,上颌齿龈患者有5例,下颌齿龈患者有5例,口底患者有3例,软腭患者有2例。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有3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2例。25例对照组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龄44-65岁,平均年龄52岁。肿瘤发生部位:舌部患者有5例,上颌齿龈患者有5例,下颌齿龈患者有5例,口底患者有3例,软腭患者有2例。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有3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合并症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进行化疗。可给予紫杉醇125mg/m2,静脉滴注3小时,化疗前给予常规预防过敏,顺铂80mg/m2,分2~3天静滴。化疗在第1、4和8周进行。观察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合并中医进行治疗。可用自制中药汤剂治疗。具体处方为:生甘草10g、木通10g、竹叶10g、黄连10g、生地黄15g、天葵子15g、山豆根15g、山栀子15g、女贞子15g、山慈菇15g、旱莲草20g、守官6g。用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1.3 疗效评价标准。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及治疗后3月进行影像学检查,每3~6个月复查1次,按RECIST标准对治疗结果进行评定,分为CR、PR、SD和PD四级,以C和PR计算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对统计学数据录入SPSS 12.0进行统计,并对统计数据进行X2检验,差异(P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方法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CR率为16.0%(4/25),PR率60.0%(15/25);对照组CR率为8.0%(4/25),PR率44.0%(11/25)。经X2检验,两组的有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口腔癌是临床上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口腔癌的发病率在头颈部肿瘤中处于第2位。由于患者口舌不能活动,给患者的饮食带来了困难。中医认为口腔癌多与心脾胃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心经有热、心火上炎,热极生疮;心血不运,脾胃失职,痰湿内生。本文通过自拟处方治疗具有清心泻火、散结解毒的作用。黄芩、山栀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山慈菇、花粉等具有养阴散结的作用。守宫等具有逐癜散结的作用。临床上常采用个体化给药方案。个体化的给药方案应根据肿瘤的临床分期来确定。对于早期区域型淋巴转移率较低、远位转移比较罕见,主要针对原发病灶、针对局部手术或放疗治疗为主。对于中、晚期的肿瘤还需要兼顾局灶、区域淋巴结及全身远位转移灶的情况进行处理[6]。目前,临床上根据已知的治疗经验和原则,常用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并辅助放疗和手术治疗。

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时应综合考虑一下因素:如肿瘤的病理分型、原发部位、临床分期、肿瘤对治疗方法的敏感性、患者的年龄、性别、主要脏器的功能、营养状态和精神状态等。此外,还应考虑医疗条件和医疗设备以及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必要时可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癌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是治疗老口腔癌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邱蔚六,口腔癌诊治的现状和趋向[J].中华门腔医学杂志,2002,2(37):81-83

[2] 赖振南,谢忠,余忠华,廖思海.同期放化疗治疗晚期口腔癌的临床观察[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1,3(16):262-263

[3] 温玉明,华成舸,王昌美,李龙江.口腔癌的综合治疗[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3,1(38):73-75

[4] 李龙江,李一,赵洪伟,韩波,郎锦义.近距离腔内放射治疗控制口腔癌术后复发的临床评价[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8,24(3):37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