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启蒙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美术启蒙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美术启蒙教育

儿童美术启蒙教育范文1

一、色彩启蒙教育的现状

1 在国内色彩启蒙教育的现状

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家长对早期教育的重视,在幼儿园中的美术课程成为提高幼儿综合素质的一环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现在对于幼儿的色彩启蒙教育就是融于幼儿园的美术课程与幼儿园的教室、环境的装饰布局中。丰富和谐的色彩环境,能够使幼儿保持快乐的情绪。而美术课程中,主要是结合幼儿的特点,向幼儿进行色彩的认知教育、进行简单应用和搭配。

2 在国外色彩启蒙教育的现状

在国外的教育领域,对于色彩与色彩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很多。在我国,美术教育的关键是教,但国外的关键是启迪,重视学生主观能力的培养。在色彩启蒙教育中,协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发挥与应用自身的个性和能力。国外的美术教育更加尊重学生,更加人性化,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

二、基于幼儿认知能力培养的色彩启蒙教育措施

(一)启发性色彩启蒙教育

1 学校举行玩色的游戏,提高幼儿对色彩的兴趣

教师应按照幼儿的心理特点,先向幼儿介绍三原色,然后再培养幼儿的应用与搭配能力。

幼儿对色彩鲜艳的物体的直接记忆能力与情绪反应很强[2]。例如幼儿园中小班的幼儿非常乐于使用自己喜欢的色彩胡乱地涂抹、画圈。教师可以在举行的吹画游戏中不同颜色的颜料融合

出的画中促使幼儿认识三原色,提高幼儿对色彩的兴趣。

2 教师带领幼儿在大自然中找寻、认识和感知色彩

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踏青、看海等野外活动,使幼儿融入大自然中,并切身地体会与感受蓝天绿水、花草蝴蝶与大海彩虹的魅力,提高幼儿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例如按照四季的更迭可在 4 个季?开展旅行活动,让幼儿体验春天的繁花、夏天的大海沙滩、秋天的红叶以及冬天的白雪的不同的美丽景色。

3 学校注重培养幼儿对色彩的选择能力

当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色彩的选择应用时,可鼓励幼儿选择相似的色彩,而当在幼儿刚开始接触绘画时,教师可引导幼儿只是观察物体最主要的一种颜色即可。随着幼儿绘画课程的逐步深入,教师则可引导幼儿去细心地观察辨别物体的次要颜色。例如苹果除了最主要的红、黄、绿还有由于光线导致的环境色。老虎除了主要的黄色还有条纹的黑色,脸部与腹部的白色等。通过循序渐进,引导幼儿使用各种颜色来绘画,同时能够增强幼儿的观察能力。

4 在家庭中进行潜移默化的色彩启蒙教育

在家庭中,餐桌可增加鲜花等色彩的搭配,幼儿的食物可在保证营养的同时注重色彩的搭配,设计小动物的造型等[3]。对于幼儿衣服的搭配,可让幼儿按自己的想法搭配,父母只需进行适度的指导,而不能强制的干涉或批评。对于幼儿的书房与卧室的设计,可以采用浅蓝色与浅绿色,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舒缓幼儿的心情。

三、游戏化的色彩启蒙教育

美术活动深受幼儿的喜爱,而实施游戏化的色彩课程能够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促进幼儿的智力发育。

幼儿教师可以按照幼儿的年龄阶段,开设不同的色彩游戏或比赛,促使幼儿体会到绘画的乐趣,提高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在幼儿刚刚开始学习绘画时,不能太早地教授形状式的刻板的绘画,而应先让幼儿从水粉画开始进行色彩的尝试。教师还可将绘画课同手工课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染纸和印画的游戏[4],印画的工具可选用幼儿喜爱的玩具、树叶或者幼儿自己的手掌等,例如可以将不同的玩具汽车的轮子上涂不同颜料,再分别在纸上行驶营造出一条条相互交错的车轮印;或者让幼儿将自己的手摆成不同的姿势形状涂上颜料印在纸上,让幼儿感受到印画的神奇,开阔幼儿的眼界,并使幼儿在游戏中认识了各种图形和颜色,既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又强化了幼儿对于色彩的记忆。教师还可在美术课堂上通过对同一幅图画的不同部分使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填涂,并让幼儿仔细寻找出几幅图画中色彩不同的地方。这种找不同的游戏既能够提高幼儿对颜色的辨别能力,又能够增强幼儿对不同颜色名称的记忆能力。

儿童美术启蒙教育范文2

关键词:幼儿;钢琴;启蒙

现如今,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国家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教育的多元化现象日益普遍,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儿童的兴趣培养也被越来越重视。素有“乐器之王”美称的钢琴开始走入千家万户,幼儿对学习钢琴的热情也不断升温,对钢琴充满了向往。在这一阶段,重点要放在激发和培养幼儿的钢琴学习兴趣上,所以要采用正确和适当的方法来进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工作。

一、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美国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斯佩里博士提出“左右脑分工理论”,即大脑两半球在机能上有分工,左半球感受并控制右边的身体,右半球感受并控制左边的身体。左半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记忆、时间、语言、判断、排列、分类、逻辑、分析、书写、推理、抑制、五感等,因此左脑可以称作、“语言脑”。右半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灵感、顿悟等,所以右脑又可以称作“音乐脑”、“艺术脑”。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一般都使用右手,很少使用左手,这就影响了大脑右半球潜能的发挥,影响了整个大脑的平衡发展。而众所周知,钢琴演奏是需要两只手协作来完成的,这就增加了左手的锻炼,激发了大脑右半球的潜能,使大脑左右半球和谐发展,变得更加聪慧。所以幼儿钢琴启蒙教育能开发智力,使他们更加具有创造力。

二、目前幼儿钢琴启蒙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自身兴趣的不稳定性、不持久性

幼儿的主观判断意识差,智力水平较低,他们对很多事物都充满了新鲜感。最初学习钢琴可能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有的是看到周围的小朋友会弹钢琴,所以他们也想学,也有的是家长要求孩子学,或许征求过孩子的意见,或许没有。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幼儿一会喜欢画画一会喜欢唱歌,这说明他们对一件事的兴趣存在不稳定性、不持久性。教师在幼儿的钢琴启蒙教育阶段就要特别注意幼儿的这些特点。针对幼儿兴趣的这些特点,制定适合幼儿的钢琴启蒙教育方法,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上,让他们喜欢上钢琴学习,能够让他们在钢琴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二)钢琴教师教学技能素质的良莠不齐

对于一个幼儿钢琴启蒙教师来说,教学技能素质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有些教育培训机构聘请的钢琴老师,没有通过系统的钢琴学习,有些是为了考学才学,这部分人学习时间短,并没有从基础手型、坐姿、指法等方面开始学习,只是单纯的演奏乐曲,对于钢琴的基本内容没有很好的把握。如果这样去教幼儿钢琴,肯定不会达到好的效果。

三、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正确方法

(一)兴趣的培养

在幼儿的钢琴教学活动中,幼儿是教学的主体,他们的学习自制力和兴趣的稳定性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学习钢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兴趣,那么钢琴的学习就会产生厌倦、消极的心理。所以,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兴趣。在初学时,可以给他们弹根据幼儿歌曲改编的钢琴曲,如《小星星》、《两只老虎》等,由教师先弹奏做示范,学生可以跟着哼唱,等他们自己学会演奏这些乐曲时,可以边弹边唱。教师也可以找一些四手联弹的曲子,经常性的与幼儿进行合作。通过有效的方法让他们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感到快乐,对钢琴有兴趣,这样才能使幼儿更喜欢学习钢琴。

(二)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幼儿钢琴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钢琴演奏水平和具备良好的教学态度。在幼儿钢琴教学中,除了钢琴教学本身,同孩子的思想交流也非常重要。合格的幼儿钢琴教师必须要对儿童心理特点非常熟悉,应该很好把握儿童的学习心理特点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教学的过程中,多以鼓励为主,先表扬弹得好的地方,再适当的指出错误。

(三)家长的配合

家长在幼儿钢琴学习和教学中要配合好幼儿钢琴教师的教学工作。家长要摆正态度,以培养幼儿的兴趣为主,不要以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也不能急于求成。并且在平时练习钢琴时,家长要与老师密切配合,共同承担起幼儿学习钢琴的辅导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坤.如何提高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J].小演奏家,2006(7).

儿童美术启蒙教育范文3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探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15-01

随着我国社会逐步推行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多的孩子家长和教师开始关注如何推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观念的影响,学前教育更是受到前所未有地重视。其中学前教育美术手工的教学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界人士也是在不断探讨与研究,旨在激发孩子对美术手工学习的兴趣,提高对事物的审美能力,进而推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一、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目的和作用

(一)学前教育美术手工的教学旨在通过学习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手工的实际操作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启蒙阶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对美的认知,提升对美的敏感程度。美术教育手工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在亲近自然,亲近社会的过程中,在大脑中留住美好事物的表象,以帮助其形成对美的意识,陶冶情操。

(二)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下,自由地表达自己,增加其接触外界事物和环境的机会,感受美好的事物,接受美的熏陶以及艺术的培养。

二、当前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学前教育在近些年来才得到广泛关注,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下面主要探讨美术手工教学的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上不合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在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中,大部门的内容仍旧停留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以及专业知识的灌输上,一味地使用传统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需要,同时脱离了课程开设的初衷。长期如此,学生的兴趣将大大丧失,最终失去美术手工教学的意义。

(二)缺乏对学前教育中美术手工教学的重视程度。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中,由于一些学校对美术手工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师资队伍方面严重匮乏,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使得课堂教学相对随意,没有完整的教学规划就会使不同班级在教学中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次课堂上教师往往是让学生通过模仿完成作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教材的配备上严重不足。教材是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的约束会严重阻碍美术手工教学课程的开展,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目标也难以达到,同时没有完整的教材也会使教学随意设置,最终失去课程开设的目的。

三、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新思路

针对上文论述中学前美术手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想发挥美术手工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研究设置合理的、适合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课程。首先要区分学前教育美术手工课程不同于普通的美术课程,它更加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恰当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引导幼儿多动手。通过对幼儿的绘画、手工教学,提升其对美的基本认知,同时在动手的过程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性意识。

(二)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专业人才。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正确对待教学,严格按照课程的标准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在课堂上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幼儿积极动手,亲身实践感受动手的乐趣,逐步推进幼儿对手工美术的喜爱程度。

(三)提高对美术手工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强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投资力度。新时期,人们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尤其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所以学校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高度重视对美术手工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加大各方面的投资力度,不仅引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教材的选择上也要下大功夫,推进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发展。

四、小结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作为启蒙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学校要高度重视这一阶段的培养,在课程中不断发现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加强引导,提高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鉴赏能力。加大力度研究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不断提高美术手工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为学生提供发挥自我的空间,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使学前儿童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沅.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研究[J].艺术科技,2014(2).

儿童美术启蒙教育范文4

一、黏土教育丰富儿童情感体验,培养儿童健康的身心

泥与水是人类生命依赖的重要因素。人,从根本上说是眷恋着泥土,眷恋着大地的。玩泥巴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使然,玩黏土其实就是“玩泥巴”。它显示了黏土的乐趣与人类心灵情操培养的自然关系。在农村,孩子刚学会走路,便就地取材,玩泥拌水;在城市,孩子更是对这种无毒无臭的天然矿物——泥土情有独钟,那种滑溜溜、凉飕飕的沁肤之感,从指甲缝中一直渗入心田,那种单纯里流露着孩子满足的欢喜。他们尽情感受泥性的柔软、成型的随意。他们用切、割、捏、撮、盘、印、拍、压、撕、戳、刻、划……各种方法,再加上工具的运用,尽兴地宣泄自己的情感,手中的黏土变得千姿百态。

这多变的过程,是儿童释放自我、阐述童真的一种手段;是通过触觉、视觉、感觉引人向善的一种朴实的方式;是陶冶情操、施洁净于人心的体现;也是他们小小心灵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增强自信心的有效措施;甚至在无形之中全方位地锻炼了身体,促使孩子形成坚韧不拔、坚持到底的行为习惯,并最终化其为良好的品质。

二、儿童黏土教育最能体现特色教育

黏土启蒙教育给儿童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泥、水、火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开端,加上釉料的洗礼更是变化莫测,其中蕴含着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儿童对柔软的黏土变成硬邦邦的造型过程产生了兴趣,在好奇与探讨中培养了孩子科学探索精神。它是启蒙教育,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效结合。

儿童黏土活动本身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于一体,这对儿童来说是很好的美术启蒙教育手段。

三、黏土教育开发儿童形象思维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艺术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开启儿童的智慧是黏土教育的益智功能。黏土作为三维空间艺术,最能激发儿童空间形象思维。儿童还可以通过黏土制作的一系列较复杂的过程,养成做事的条理性,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孩子的逻辑思维。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电子时代,玩的多半是电子等成品玩具,而黏土的制作过程是孩子自己做玩具的过程。整个过程寓德于陶文化之中,寓创新于动手实践之中,在玩乐当中手的活动刺激了脑细胞,促使大脑运作灵活,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了孩子的智力。

四、黏土教育启迪儿童智力,发展个性,培养创造力

从智力的结构角度来看,智力包括感知、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智力的基础是人的大脑。黏土活动不仅依赖于大脑的分析机能,还依赖于那些主观感受与动机的次皮层结构,双手的动作同时刺激左右脑,是手、眼、脑协调互动的过程,这些都对孩子智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孩子富于幻想、创造开始萌芽的阶段。在这段时间里,创造意识的培养是最为重要的。黏土活动对培养儿童创新实践能力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黏土创作的本身没有固定的模式,有多种成型方法,这就给了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孩子可以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自信地对客观世界生动联想,进行创作。黏土制作的整个过程对丰富儿童的想象、发展创造性思维、激活灵感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黏土教育提高儿童艺术欣赏力和审美意识

黏土创作艺术,集艺术性、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其制作过程是经过长期反复的“欣赏—操作—再欣赏—再操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艺术欣赏力得到了提高。首先,在创作前,孩子寻找生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在平常生活中就可以感知、欣赏;其次,黏土是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平滑与粗糙、坚硬与柔软、凹进与凸出等都能扩展儿童的遐想空间;最后,黏土让孩子用双手和幼小心灵去发现美、鉴赏美、体验美、表现美,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使儿童的艺术欣赏能力得到提高。这正是黏土的审美功能,也是实施儿童美育、提高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

儿童美术启蒙教育范文5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对儿童少年来说主要是进行美的启蒙教育,通过艺术教育使他们从小就能在审美观的教育下,使审美活动与审美创造得到健康发展。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美术审美教育就必须改革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正是《大纲》的突出特点。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术教师普遍地把美术课作为图画课,图画课的任务往往偏重于传授绘画技法,造成学生学美术而不知道什么是美的后果。而《大纲》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儿童的审美教育打下初步基础,它必须渗透在整个美术教育活动之中。在贯彻《大纲》精神中,不能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是加强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课,更不能把审美教育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立起来,而应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 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我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这些年来在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审美启蒙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

一、激发兴趣,益智启美

智育是美育的基础,然而美育对智育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根据生理学家的实验证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功能各不相同,左脑偏重于语言、逻辑,右脑偏重于形象、情感、空间感。有专家指出,如果不通过造型艺术 等手段对主管形象思维的右脑进行训练,那就等于放弃大脑思维的一半。由此可知,美育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智力、思维能力的开发。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要的一点应该使孩子们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因为兴趣和好奇对儿童来说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实践证明,孩子们对所参与的事物,如果没有积极的感情参与认识活动,不可能表现出兴趣的特点来。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着,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产生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参与。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 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

二、培养想象力,育能启美

美育是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美,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美产生于劳动,又服务于劳动。人们在生产中不仅要获得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还要从中获得美的享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艺术设计和创意的范围十分广泛,美蕴藏在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优雅别致的环境装饰,五彩缤纷的生活现象,人类端庄高雅的行为举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艺术作品,等等,都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摇篮。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现实生活的美,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与理解 艺术美。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美术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 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如,我在教《染色图案》一课时,如果照搬教科书中的方法,教师只需教给学生不同的折、染方法后,再提示一下这是美丽的手帕就可以了,但这样教学效果一般。我经过反复琢磨和设计,特别是根据染纸图案这一民间工艺品本身所赋予的花纹自然色彩对比强烈等美感形式,分别染制了小花伞(八角形图案)、小领结(条纹图案)、花裙子(小碎花图案),还有头饰、小手帕等备用。面对黑板上两幅范作染色图案,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然后提出两个问题,使欣赏与生活联系起来以引发学生联想。提问一 :“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种图案吗?”回答是肯定的。提问二:“根据你对生活的观察和记忆能不能用它设计一两件服饰?”因为图案是染在正方形纸上的,很容易使学生联想到围巾、手帕等。当学生说出“手帕”时,教师取出事先染制好的漂亮手帕对折三次插在上衣口袋。这给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由读懂到联想就是创造性的想象活动。这一问一答的环节诱发了学生从观察生活到联想设计的欲望。可以说天有多宽,想象的天地就有多宽。

三、陶冶心灵,辅德启美

美育是以真善美去净化人们的心灵。心灵包括思想感情、性格品质、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等。美育可以使 学生提高正确判断人类社会中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使人的品格纯洁化、高尚化,进而身心得到美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是道德纯洁的精神源泉。”教师的使命,是启迪人类智慧,传播人类文明;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教师的全部活动都应贯穿着明确的教育目的,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 远”。教师还应注意语言美,它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容美,一个是形式美。内容美要求教师的语言思想深刻,富于哲理,充实而含蓄,常常具有令人豁然开朗的启迪性;形式美则要求教师在遣词造句和修辞上显示出高超的艺术,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规范化语言,要锦上添花。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质时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教师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平淡为神奇,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优秀教师的语言还可以使德育显示出极大的艺术性, 从而对学生产生强大而神奇的感召力。

教师要学生受感染,必须对所教内容中的感情来一番体验。一节成功的美术课,教师要充分酝酿情绪,利用自己的语言、声调、速度、动作、姿势和脸部表情的变化,诱发学生与授课内容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美术教 师不仅担负着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传播的任务,而且肩负着对学生实施高尚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 美情趣的培育的重任。而审美教育的方式只能通过丰富的视觉艺术形象、美的情感等向学生展示一个来源于生 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达到陶冶学生心灵的目的。所以,美术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一切美的因素。

实践证明,要全面贯彻《大纲》精神,发挥审美教育功能,就必须改革美术教学方法,吃透教材,吃透学 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和艺术创造个性的发展。

儿童美术启蒙教育范文6

关键词:专业学生;儿童画;鉴赏能力

一、前言

美术作为艺术领域中最重视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学科,在学前教育中对于儿童美术方面的启蒙显得尤为重要。毕加索曾感叹自己纵然在幼年就凸显出超常的绘画天分,却用了一生才能够绘画出儿童一样的作品。由此可见,儿童画中表现出的孩子的天性是最让人感动的。儿童在诸多领域所表现出的潜质也是让人惊叹不已的。

因此,怎样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好地贴近儿童学习特点,进行美术教学活动,发掘出儿童的绘画潜能和艺术思维,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只有提高学前教学专业学生对于儿童画鉴赏的水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笔者在接触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他们对于儿童画的鉴赏只是停留在绘画的理论性和实际操作的技能方面,而对于儿童画的鉴赏却知之甚少,以至于在实际教学中或者实习中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对于儿童画的鉴赏能力也直接影响到儿童画作品的评价,这也影响到儿童对于美术的学习和认识。

针对这种现状,在学前教育专业加强对于儿童画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而并非只是一味地学习绘画技巧。学前教育学生是将来的教学实施者,有着专业的儿童画鉴赏能力是指导儿童美术学习的必备条件和职业素养。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画鉴赏能力的培养中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定期组织学生观赏各个年龄段的儿童画作品。

2.多让学生进行儿童画教学实践。

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和理解儿童画作品,从而进一步指导专业学生鉴赏儿童画作品。

二、好的儿童画作品来源于生活

评判儿童画的标准要在儿童生活化表达、儿童生活关联性、儿童情感表达三方面作为参考。例如,在某次我旁听某学生的美术实习课教学中,这位学生要求孩子们画出长城的样子,孩子们画的长城几乎一模一样,毫无新意可言。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孩子们没有去过长城,只能参照课本上的样子画出来。在另一位学生的课堂中,这位实习生让孩子们画“和妈妈逛商场”,孩子们的作品呈现出多样性:五颜六色的衣服,琳琅满目的商品等。由此可以看出,儿童对于生活中的事物最为熟悉,印象也最深刻,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画出心中的作品。让儿童联想现实生活或者印象深刻的事情或人,用画画的方式表达,是儿童对于生活和印象的重现。

专业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要指导儿童有步骤性地开展主题绘画训练,并鼓励儿童个性化表现自己的作品,从而提高儿童的再现创造力,开阔儿童的想象力空间,提高儿童的创造力。只有这样,在好的儿童作品中,我们才能看到儿童的真实生活和真性情绘画表现。

三、好的儿童画作品是儿童情感的真实流露

儿童画往往体现儿童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以及其周围事物和人的情感反映。通过儿童绘画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儿童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变化过程,这也是对儿童情感教育的交流途径。例如,在一位小朋友的画中,描述了小朋友想吃糖,妈妈微笑答应,爸爸却竖起头发表示不同意。几个简单的人物造型却表现出人物的情绪变化,这无疑是儿童对于生活中事物的情感反应。这也就说明评价儿童画是否是一幅好的作品,关键就在于作品是否有儿童情感存在,且有具体的主题和生活化的东西。

因此,教师在评判儿童画时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立意。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师对于儿童画的鉴赏力,又可以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力。

四、好的儿童画作品开展形式体现儿童的思维

儿童对于事物的观察往往是直观感觉,进而才是其他感情的反应。比如,儿童要画一个花瓶,孩子会把花瓶的大体轮廓画出来,进而会联想到花瓶里可以放一些花,花上面有一些蝴蝶,逐步地丰富了整幅作品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孩子用各种感官参与到绘画活动中去,这样可以帮助儿童对事物的形成一个具象和独立的印象,同时也活跃了儿童的动脑能力,有利于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

总之,学前教育作为儿童启蒙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越来越受到社会家长的关注,学前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将来美术教育的实施者,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让儿童得到全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可以成为满足新时期学前教育对于美术教育的新要求,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文华.幼儿师范院校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对策探析[J].林区教学,2010(08).

[2]邵长媛.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1].文教资料,2011(05).

[3]王薇.“幼儿本科”科研能力培养与幼儿教师的后发优势[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