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的教学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美术的教学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美术的教学方法

儿童美术的教学方法范文1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文献综述

学前教育――人终身发展的起点,美术教育――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的音乐、舞蹈、美术、队列操练及口语表述等基本技巧和能力,是决定教育活动开展成败的重要因素,尤其美术教育,直接影响着儿童对美的感知。有关美术能促进人发展的研究,一直是众多专家所关注和研究的。而作为人的发展之启蒙阶段的幼儿美术教育更是备受关注。从美术活动能全面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基本假定出发,心理学家们运用各种实验结果、基本原理、方法,去观察、解释美术活动的促进作用。我们尝试对学前美术教育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进而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质。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

1.以发展人格为基础的美术教育

以发展人格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强调美术教育的教育价值,通过美术创作促进儿童健全发展。这是工具论的倡导者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和英国美术家里德提出的。罗恩菲尔德对创造性推崇备至,里德主张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的发展,认为儿童生来就有艺术潜能,并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型,教师应按儿童的类型进行指导,以发展儿童个性。奥地利的儿童美术教育家齐塞克将注重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注重儿童人格的发展,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

楼必生和屠美如指出美术教育有助于一般智力和创造性的发展。美术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所发展出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有助于一般智慧的发展。杨黎明、刘志红、李建春和陈彤都认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不仅是智能培养,更在于通过美术教育来发展儿童自己,促进儿童完整、健康人格的发展,可以对儿童在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形成方面产生潜在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学前美术教育在人格教育方面有独特优越的功能,因为在教育情境中美术活动可以将儿童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美的世界,使他们从感受领悟中体验、创造中获取实现自我的潜能、智慧、价值和乐趣,获得真、善、美高尚的人格素质的熏陶和锤炼。

2.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

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主要价值在于它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儿童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美术学习由创作、批评和历史三方面构成;必须经过学习才能获得,而严格的课程设计是美术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对美术教学效果要尽力进行评价。这是本质论的提倡者艾斯纳提出的,与他观点相似的格里主张以美术学科的基本内容作为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W・迪文格内尔的观点与艾斯纳相近,格内尔倡导DBAE大纲,他曾在文章《一种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将美术作为一种学科研究的方法》中首次使用了“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The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的术语。这一流行的教育思想简称“DBAE”。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践研究

1.以传统的技能的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1)国外的教学方法

在古希腊时代,儿童学习美术主要在文法学校中进行,儿童模仿教师描画字母轮廓。在20世纪早期,英国美术教师史密斯他认为绘画教学要像书写一样,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德国的美术教育和英国、美国的教育实践在形式上基本相同,教师示范,让儿童模仿和练习线和形。日本在明治初期,美术教育也十分重视实用功利,绘画局限于用笔描绘正确的图形。

(2)我国的教学方法

由于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幼儿美术教育实践中最主要的方法是临摹和记忆,不能发挥幼儿创造性及自我表现的价值,重结果,轻过程,讲究功利性目的。传统的方法具体步骤为:出示范画、讲解、示范。上世纪70年代风行的简笔画教学更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以培养学前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1)国外的教学方法

教育家杜威采用进步主义教学法,指出在美术课中应让儿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认为应重视和欣赏儿童的发展过程的有限经验,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教师不必提供指导,更不应干涉,他提倡培养儿童创造性的智能。卢梭、德国柯思修泰纳和齐赛尔提倡让儿童到优美的环境中去,反对临摹。视觉艺术是一种语言;艺术不以一条准则、一门学科、一些抽象的技巧,或被视为其他任何关注技巧本身的方式教幼儿。在瑞吉欧・艾米利亚学前学校,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对于还没有具备正式书写和阅读能力的幼儿,使用视觉和图像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探索和理解是很容易的。但这并不表示在幼儿使用工具、材料和图像、视觉表现方式时,不给予任何指导。在开始画画前,交流他们真实看到的事物,交流他们的想法和观察的早期经验,能为孩子的绘画和创造带来一定的好处。儿童的作品被谨慎地储存和展示,让幼儿们感受到成人对其作品的重视,激励幼儿更投入和认真地进行他们的创作。加登纳也认为,那些已经掌握了符号系统而又能不受其束缚的人,“易于获得最新鲜的概念,最原初的行动和最独特的情感组合”。幼儿园应任凭儿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画画,而不是过早地教导儿童线和形的画法。

(2)我国的教学方法

朱家雄和孔起英认为,学前美术教育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和欣赏来开展。通过欣赏来培养学前儿童的审美感知力,通过绘画、手工来培养审美创造能力,通过绘画、手工和欣赏来培养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在情感方面的教育,孔起英指出应通过美术教育对幼儿进行审美情感教育,重视儿童审美经验的积累,她认为技能与创造性的发展不矛盾,技能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在个性方面的教育,刘志红、李连春和高明认为,学前儿童教育活动应从儿童个性心理发展特点入手实施美术教育,根据儿童个性发展特点因势利导,创设有利于儿童个性发展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中的工具论和本质论.

[2]王洋,赵英辉.从彼此颉顽抗衡到相互借鉴发展――对工具论与本质论的评价及二者对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网络财富,2010-11-23.

[3]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中的工具论和本质论.

[4]苏慧红.高等学校美术教育如何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探索,2006-12-30.

[5]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儿童美术的教学方法范文2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探索

一、美术教育提升小学生的动手能力

当前小学各科教育,特别是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已经把小学生稚嫩的肩膀“压”的喘不过气,由于课程使得学生在学校的自由活动和思考时间甚少,回到家又需要完成各科的作业,导致学生难以有时间来“玩”,极大的局限了小学生的动手创作能力,长此以往,培养的学生也是偏理论缺实践,“书呆子式”的人才。从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来看,企业往往缺乏的是动手能力强,技术型的人才。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核心的整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创造性是美术学科所具有的显著特征。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特征,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从这个方面出发,小学美术教育就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时间去动手创作。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以前的教学方式,是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能、开发智力效果。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灌输式 教学,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所以,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在当今大力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探索出一条新的教改方法,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让学生认识三原色时,把三种带有颜色的水展现在学生面前,讲什么是间色和间色是哪两种原色调配成的,就拿玻璃杯做演示。当我把两种原色彩水倒入一个杯子里一摇立刻变成间色,学生学生兴趣一下高了。这种做法虽然很简单,但孩子们看的很投入,兴趣很浓。让学生做实验,红色+黄色=?色,红色+蓝色=?色,蓝色+黄色=?色,两种原色的量的多少不同调成的间色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记得牢,记得深,又证明了知识的科学性,同时学生又学会调。

三、教学方法是美术教学的前提

小学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其有它特有的优势,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充分发挥优势作用然而如何发挥或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把握少年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这样让学生在乐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同时,还要把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结合进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只传授知识,而要把开发智力放在重要位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每一方面都不可偏废,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几方面的任务呢?这确实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在美术教学中,我认为教师本身除了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最重要的是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研究方法,教者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教者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预定的效果。

四、创造力的培养

(一)由于儿童自身潜意识的童趣、稚拙的造型特点,学生往往会把果子画成人面,并赋予表情,把画一个人侧面的眼睛可以画成正面人的眼睛,人物手脚可以随意安排,全身比例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在他们眼中,观察到的不只是自然形态的模拟,也不受固定程式的束缚,随意性的人物夸张变形,表现童趣稚拙,他们习惯用线条去绘画自己的生活。因此,在我们教学时应极积引导儿童这种自然古朴、单纯的审美意蕴和思维现象,顺其自然,培养其创造能力。

(二)儿童在美术表现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画自己最亲近的人、最喜欢的玩具、最喜爱的食品,总之喜欢画自己的所思所好。虽然有时画得不像、不美,但却具有他们独特的个性,成人不要限制他们画什么或画成什么样子,更不要轻易作出否定评价。要积极的对儿童的作品做出及时的肯定。如果对儿童作出种种限制,就容易抑制其美术兴趣,说不定一个美术天才在无形中就被成人的要求和限制所扼杀。美术教育者应最大限度的保护儿童的天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某一方面的特别爱好,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

儿童美术的教学方法范文3

【关键词】儿童绘画 回归童心 个性发展 创造性 教学方法

“美术是人类重要的艺术创作形式,它以视觉的形式承载了人类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的创作追求。”它以鲜明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在创作者创作过程中又凝聚着其突出的个性,表达艺术家思想感情和独特的审美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儿童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对绘画有着天生的表现力,这种接触远比语言来得更早,儿童用绘画来表述幼小内心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活动中想象和创造自己的世界。毕加索说,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的天性喜欢涂涂画画。绘画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是必然的痕迹,即使穷乡僻壤里没有纸、笔、颜料的孩子也会用一堆石子、一块小石头或者一小段树枝,在墙壁、路面、沙滩上绘出自己心中的独白、欢乐和忧伤。儿童的绘画就像歌唱一样存在于儿童的成长经历中而且自发地歌唱。①可见,儿童美术教学是儿童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儿童时期的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这就要求学前美术教育者了解新时期的儿童美术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更应该是对儿童进行自然发展的创造力的培养。然而,近年来形形的少儿书画展、大奖赛、评定会出现的往往都是成人化的教师画,在教学过程中都是重复的临摹画,儿童不能真正进行发自内心的绘画表达。这种儿童美术的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因而这种改革的重任也落在了新时期学前教育专业上。

一、以儿童为本,探索有益的教学方法

当今社会中,儿童绘画作品内容往往都是教师和家长的印迹,尤其是在美术创作内容的选材、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评价的运用等方面。作为学前美术教育者,我们首先应了解我们所面对的对象的特点找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儿童在美术创作方面常常会表现出成人难以理解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他们在成长的不同时期有着对绘画不同的表达方式,对具有美感的东西、漂亮的色彩充满着特殊的追求,并且他们对成人世界里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让他们在表现世界时比青少年或者成人更为自由。

儿童绘画是提高儿童视觉感受能力,提高创造力、想象力的一门活动。学龄前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有着浓厚的兴趣,包括各种成人关注不到的事物,这种天生的好奇心本身就是学习的良好动机。教师在绘画活动中应利用儿童特有的好奇心,刺激儿童的学习动机,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通过各种绘画活动培养儿童感知世界的能力,并在这种活动中体验生活,增加各方面知识积累,建立多种审美倾向,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画熟悉的人和事物、想象中的人或事物、记忆中的人或事物等,引导儿童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大胆想象,不必局限于成人世界里所要求的精确的观察和合乎逻辑的推理。在儿童的绘画作品中大多时候是荒诞的、无法理解的,这是因为在他们的纯真幼小的心灵里,固定思维模式少,他们敢于从成人想不到的任何角度去思考问题。英国诗人赫伯特·里德曾说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儿童自由表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思路和创作需要以及创作意图,给儿童更多自由发挥、表达的空间。

教育者应该清楚,对于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而言,绘画创作活动过程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应远比完成作品重要。我们关心的应该是儿童能在绘画创造过程中认识自己、肯定自己、表达自己、超越自己,或许这件作品在成人眼里是不符合成人的审美要求的,但对于儿童发自内心的自我表述却是任何其他活动无法代替的。我们应让美术教育充满童心,这也正体现了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思想,张扬儿童的天性,努力使每一个儿童都能在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习中发展潜力,健康成长。

二、注重儿童个性差异,教师带着回归童心的教学理念发展儿童创造性绘画学习

据研究发现,1个月的新生儿就对图形感兴趣;1岁半的儿童就能顺利地握笔乱涂;2岁的幼儿在涂鸦时感受的是自己的运动和控制笔的能力;3岁的幼儿是体验涂鸦的快乐;4岁的幼儿是一切事物符号化;5岁的儿童已能用笔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6岁的儿童把想象与非理性创造发展到儿童期最高水平;7岁儿童的思维介于想象与写实之间;8岁的儿童追求的是对物体的真实表现,包括对比例、透视、空间的了解。②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都能通过绘画,把自己脑海中的幼小的思想对周围事物的认识用这个阶段所能绘画出来的方式表达出来,创造一个属于儿童自己特殊成长阶段的不同于他人的小世界。教师和家长应在儿童整个绘画过程中将培养儿童绘画个性,尊重儿童内心创作方向作为少儿美术教育的核心。我国多数幼儿园现在也在逐渐尝试一种完全的启发式教学。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教育者努力渗透着对儿童感觉的培养,并注重童心的表达,不要求造型或技巧。作为学前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融入儿童的学习过程之中,并注意培养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所体现出的个性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等,让儿童学会在生活中观察真善美、假恶丑。让绘画活动通过儿童对社会的观察反映,促使儿童形成由个性人发展成为完整的社会人的健康心理。

学前教育者们应以美术活动促进儿童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带领儿童自由美术创造体验增进儿童自信心,培养儿童创新思维、完善其人格的重要方向为己任,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始终贯穿回归到童心的最佳教学境界。

(注:本文为大庆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成果,项目编号:JY1221)

注释:

①吴珠映.毕加索的美术教室[M].朴学哲,译.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

儿童美术的教学方法范文4

【关键词】创新教育的方法;观察能力;想象力;创造精神

创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要用创新的理念武装头脑,用创新的教育培养创新的人才。作为新时期美术教育工作者,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二十一世纪美术教育的重大研究课题。只有美术教师教学上的不断创新,才能带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孩子,转变旧的观念和模式,用全新的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是美术教师应重视思考的问题。教学方法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先进的教育理念要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来体现,美术教师要研究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我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绘画的首要问题,更是学生进行绘画创作的重要前提.

绘画,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儿童创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通过绘画活动使幼儿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促进幼儿一些智力因素的提高,使幼儿获得一些粗浅的绘画知识技能和初步的表现美的能力。同时,绘画活动也是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幼儿对绘画向来有浓厚的兴趣和较高的积极性,因为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他们还不能把所见、所闻、所想的全部用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绘画成了幼儿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好形式,因此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也是至关重要的。

观察记忆能力的培养:通过写生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是美术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写生也是训练美术造型能力的重要手段。孩子在写生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比如说画人,面对写生对象,孩子总想画像它,可总是画不像,用橡皮反复地擦,擦破了纸也没有画出来。又是一个“像与不像”的问题,这时候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呢?首先要搞清楚写生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画像它,画得很像它有什么意义呢,不如用照相机拍下来省事,写生的目的是让孩子先学会观察,然后再学会表现。应采取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方法,从他最感兴趣的地方开始画,把感觉和灵感调动起来,逐渐过渡到整个人物,最后画出来的画面可能是“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写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让孩子学会观察人物的特征,气质,表情带给他的艺术感觉。不要苟求太真实于写生对象,因为儿童还不具备整体表现物象的能力,还不理解比例、透视的原理,可能把人画的头大身子小,侧面的鼻子正面的嘴,而这些恰恰反映了幼稚可爱,天真烂漫的儿童形象特点。不要总是指出这儿错了那儿错了,要“将错就错”,儿童是靠直觉去观察的,有他自己的独特的表现方式,要多鼓励,少指点,更不能去干涉,让他们始终保持轻松、大胆、自由的状态,不要管像不像,只要把他的艺术感觉表达出来了,这就是最真实的真实。儿童的造型能力(也称写实能力),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三岁到十二岁有不同的形象感知能力,要根据这一特点,用不同的要求去引导他们观察写生,不要拔苗助长,也不要高能低就,顺其自然地发展。

科学的观察习惯,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感受的重要途径.不会观察,便无从表现.小学生的心理身理条件决定了他们观察目的的不明确性和随意性,容易被事物的局部细节所吸引,缺乏分析和比较,整体观察能力差.同时,也正是由于学生观察的随意习惯,才造就出儿童绘画的特有的稚拙之美,这是儿童画绘画的价值所在,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实际,运用继承和批判的观点指导学生作画.

二、学生想象力的丰富,源基于平时对周围事物的细致观察,想象力是儿童绘画固不可少的属性,更是儿童画创作的重要成分.想象创造能力更需要启发引导,孩子的想象创造能力是无限的,原来都封闭隐藏起来了,要靠教师把它们开发出来,不能让这些无穷的能量在孩子的脑子里睡大觉。儿童的想象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想象能力的培养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想象课题。想象是不受自然知识、科学定率、传统观念、道德习惯、规则制度等的限制,也可以打破现实物象中的真实限制,孩子的作品中想象成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评价。教师这次以像不像为标准,下次孩子们的画就都会向“像”靠拢,丧失了想象力。例如:幼儿在绘画太阳时,往往喜欢将太阳都化成红色的、圆圆的,这时,我就提出疑问:“太阳都是红色的吗?”让幼儿知道太阳光有七种颜色;用不同的墨镜看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太阳。当幼儿了解、尝试了的时候,我及时的加以肯定,就会发现幼儿选用了不同的颜色画出了不同的太阳。接着我又提出疑问:“太阳一直是圆圆的脸吗?”孩子们就会对太阳的外型进行装饰:圆脸、长脸、三角脸、梯形脸、花型脸、长头发、短头发、卷头发------通过对幼儿的提问,幼儿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画出了夸张、与众不同的太阳形象。教师帮助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从而萌发每个孩子的想象意识。幼儿期可先设计一些简单的具体的想象课题,比如:《五彩树》、《小怪人》、《脸谱》等等,可采取“添画”式的教学方法,由老师先画出一个基本形,然后启发孩子展开想象,添加丰富的内容和色彩。接触一段时间之后,再设计一些复杂的组合的想象课题,比如:《美丽的城市》、《梦中风景》等等,让孩子扩展想象空间,不再局限于具体物象的描摹刻画,而着眼于画面气氛的营造,培养组织画面的能力。这两个课题设计,主要是让孩子认识儿童画,熟悉儿童画的基本特点,等这些基本能力都具备以后,想象创造思维的闸门也就打开了。

想象力源于见识多广,对周围事物和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印象积累越多,就越会产生丰富的联想.当然,培养想象能力,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自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鼓励学生用日记画的形式把所见、所感、所想的及时记录描绘下来.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现,在尊重学生主观想法的前提下进行恰当的启发和引导,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想象的源泉才不会枯竭和泯灭。 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我常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例如:在《小树林》这一教学活动中,我事先引导幼儿在户外注意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木,然后请幼儿自由讲述他们看到了一些什么样的树,怎样的枝叶、怎样的树干等。通过幼儿的回忆再现观察的物体,我通过图片、幻灯片、录像等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手段再总结归纳,并与几何图形、夸张变形等相联系,使孩子了解到各式各样的树木之间的不同,但又有着共同的规律。接着,鼓励孩子们按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幅关于树林的作品。可见,大自然不仅增添了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也促进了他们智慧发展,丰富了孩子们的整个精神。

三、艺术的生命力贵在创新.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培养,更是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1、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融洽的师生情感,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在教学中,我们要设法为学生提供时间和机会,放手让他们自己分析、自己发现,自由提问,质疑问难。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代替。让学生自己分析、发现、讨论,总结,学生热烈讨论,主动参与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同时要注意体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感受,以欣赏者的角色,以微笑的面容,鼓励的眼神,启发性的语言,拉近师生距离,进而转化为对学生的支持,促其自主、积极地去学。这样做,学生获得的成功感强,挫折感少,就会逐步形成大家争想争画,勇于创新的良好课堂气氛。例如用废旧的易拉罐,通过设计能制作成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动物,用麦杆能组合粘贴出精美的装饰画和亭台楼阁.这种变废为宝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通过这种学习和锻炼,能提高同学们的观察注意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对于学生走入社会任何领域从事任何工作都是必备的基本素质.

2、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学习的过程是由“学、思、习、行”四个环节组成的。我在教学中,认真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开展“自主——创新”学生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绘画实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调节到积极状态。让学生在学习中探求新知,在应用中理解、巩固、掌握知识。

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

教师要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训练,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想象力,培养学生接受和运用知识的敏捷性、变通性、创造性,不断发展学生创造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同一题材的创作中,把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观察他们的不同视觉现象,更可以开阔儿童的视野,启发他们创造灵感。

总之,在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是中国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更是当代教师的历史使命,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教学意识上要重视创新欲望的诱发,教学方法上要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落到实处,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实践证明:儿童学画可以启迪智慧提高创造力,是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过程.可以说儿童画的创作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我们暂不妨就一次绘画创作课来作一尝试:(内容为表现儿童生活为主的创作画)①让学生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儿童生活情节.学生会争先恐后地说出跳绳 、拔河、捉迷藏等,这些内容虽很普通,却是学生最为熟悉的,最能反映学生的童年特色.让学生回忆在参加这些活动中最精彩、最有意义的瞬间.③说出学生各自所喜爱的活动场所,具体有哪些事物等.④让学生作简单的描绘.⑤教师提醒学生,你喜欢哪一种活动就表现哪一种,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这样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且表现形式多样化.最后,教师进行个别的指导和启发,促进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指导作画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个性化较强的作品,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形式加以表现:如个别学生线条感较强的作业,可以运用重彩线描的形式表现;个别学生色块感强的作业可以运用色块关系进行描绘,从而增强儿童绘画作品的艺术渗透力。整个教学过程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以达到素质化美术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云雨朱国华 著 《观念与创新:儿童美术教育新理念与儿童美术作品》湖北美术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

儿童美术的教学方法范文5

一、要使师范生树立宏观的美术教育观念,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认识美术

经改革的美术教学中,在课堂中注重引入宏观的美术教育观念,除了重视师范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之外,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美术课的价值、儿童画的价值。因此,在师范美术课教学中,要严把教学计划,保证美术课课时,把美术课堂作为儿童画的教学阵地。督促学生在课堂内打好基本功,在课外实习中拓宽创新思路。积极开展室外写生,使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捕捉灵感,打开学生的艺术创作空间。教学表明,学生通过个性化的写生,不仅让作品得到了丰富,而且也让学生的作品更富有生活气息。

二、要树立师范学生美术教育的发展观,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

师范美术教学对儿童画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师范专业多样性的资源、环境,把儿童画和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教育结合在一起,借助儿童画,作为儿童文学的载体,通过儿童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表达能力、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发现创新的能力,开启儿童想象空间。其次,在师范美术教学中倡导个性化儿童画教学,并不是否定集体学习,在美术教学中,集体学习仍然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授课形式,跟小团体及个体学习一样重要。在集体教学中发现有学生对某些知识有盲点时,就可以采取小团体或者个体学习的形式。所以我们在师范美术教学课程的设置中,要发现学生个体和集体学习的结合点,两者相结合,对教学重点、关键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创作时间,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最后,教师要加强对个别学生学习的引导。教师有的放矢的指导,有助于改善学生个体创作的不足。要鼓励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对具有个性化风格的绘画内容进行保护,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后,在教学上开放教学观,培养学生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开放、平等和互动的师范美术教学课堂,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培养,利用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

三、树立“儿童画心理学”综合课程观,激发学生的美术课堂设计

儿童美术的教学方法范文6

关键词:儿童绘画心理;小学美术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1―0044-02

所谓儿童绘画心理,从生命哲学起点来看,首先关注的是儿童生命存在的价值,而不是儿童为艺术而存的价值。从学科属性来看,儿童绘画要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处于什么年龄阶段的儿童应学习相应的美术知识。从美术心里研究对象来看,研究的应是处于特定文化环境下的儿童心理文化问题。由此看来,想要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儿童的绘画心理,更好地进行美术教学。

一、新形势,新要求

当前,美术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地方,究其根源就在于不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美术的关系。因此,教师应变革教学方法,开拓教育教学活动,真正地实现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探求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最佳出路,从而使美术教学更好地促进每个小学生的发展。总体来说,在美术教学的新形势下,对美术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了解儿童的绘画心理,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二、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需加强

1.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位学生。教师应注意学生在美术学习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使之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参与自身的发展过程,进一步发挥创造力。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游戏中更能体现自己的个性,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在体验中感受美、创造美。

2.创设相关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就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教学要求,借助电脑软件、游戏谜语、录音等多种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全神贯注,精神饱满,积极参与。总体来说,创设适合小学生发展的教育氛围和教学环境,就必然能够激发小学生内心的主动求知欲。

3.留给小学生充分的表现空间。只有充满活力的美术教学活动,才能够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创造性人才。第一,材料选择要开放。鼓励学生随意选择材料,让孩子们知道除了蜡笔和水彩笔,还有各种各样的实物作画材料,如厚纸片,还有常见的树叶树皮、废旧物品等。第二,教学氛围要开放。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观念,为学生创造具有现实意义,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快与幸福。第三,指导方法上要开放。这要求教师要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指导小学生,使小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接受美术教学的最佳方法。

三、解析学生绘画心理,提高美术教学有效性

1.设置游戏环境,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据调查,大多数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进一步来说,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能满足他们爱玩的内心需求。同时,游戏能激发小学生大脑最有创意性区域,使小学生把美术活动和创新能力有效结合起来。像“猜一猜”、“我是小画家”等,这类游戏都可以激起小学生对绘画的兴趣,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2.进行美术作品比较,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对美术作品都有自己的观点,但由于大部分学校忽视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很多小学生都不能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实,美术是视觉的艺术,如果运用比较法,则便于小学生认识掌握相关的美术知识,有利于调动其参与美术教学的积极性,加深对美术作品基本形式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审美能力。

3.了解小学生接受美术知识的水平的差异,使他们各自得到发展。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身心特征和认知规律出发,结合有效的分步教学法,层层深入,同时,教师还应举一反三,从而提高每个学生的创造能力。

4.剖析小学生乐于讨论的心理,给予自由讨论空间。讨论法能使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判断、总结。但是要注意,讨论并不是让几个学生随便坐在一起说几句,而是应该像节目主持人一样,先分好小组,提出相关问题;然后再进行调控、引导;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升华。总地说来,讨论法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会判断、学会推理、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5.深入调查,了解小学生对美术教学的看法。这就要求改变只重教师不重学生传统教育观念,采用师生互评、学生自评等评价手段,加强小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尤其要注意小学生的自我评价,通过一堂课的活动,使之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主动找出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励其学习美术的兴趣。

总之,美术教学是一门优秀艺术,需要人们不断地去探索、创新。要实现美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就要认真了解学生的绘画心理,剖析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差异,研究其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对儿童绘画心理的逐一分析,找到有效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的绘画兴趣,增强其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郑万宇.关于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6).

[2]石剑青.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0,(30).

[3]洪诗彬.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广西教育,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