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外阅读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外阅读定义

课外阅读定义范文1

【摘 要】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好的书目和正确的阅读指导对健全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质有重大作用,它是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良好的课外阅读倾向无论是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和情感价值取向的形成,还是从学生开阔自身视野,获取及拓展知识来看,对学生的成长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调查当前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成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英语;课外阅读

1. 阅读的定义 阅读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活动,是随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505)对阅读作了定义性的界说:“阅读是一种从印的和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由一系列的行为和过程构成的总合。阅读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由此获得重要信息,从而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认知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心智和情感活动。许多观点都印证了多数英语学习者的尝试和经验:没有阅读,英语学习寸步难行;有了阅读,英语学习节节提高;阅读越少,进步越慢;阅读越多,进步越快。对于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阅读是决定英语学习成败的关键。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研究来看,当前课外阅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1)阅读取向不合理。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课外阅读对提高成绩没有明显的帮助,甚至认为会耽误文化课的学习,很多学生因此认为没有必要购买阅读课外读物,即使购买,也只是一些与考试有关的辅导资料、参考书或试题集锦等。

(2)阅读目标不明确。调查统计:90%的学生认为应该有课外阅读,66.72%的学生喜欢课外阅读,70%的同学认为课外阅读对学习有帮助,而能真正明确阅读目的的学生只有10%左右。一般来说,他们看课外书随意性大,阅读从很大程度上讲是对时尚的一种盲从。有的“想看啥,就看啥,和学习无关。”有的说“腻了课本,找课外书调剂。”

(3)阅读策略不科学。在阅读方法上,不少学生毫无策略可言。在阅读中不能合理有效地运用精读、泛读、快读、慢读等方法,不动笔,不作笔记,不进行有意识的搜集、整理、消化,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3. 分析问题成因 调查认为,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甚至排斥课外阅读,大致与以下因素有关:

(1)视听文化的冲击。和广播、电视、网络等可以直接将信息作用于视听感官相比,书籍阅读就显得较为枯燥,人们不再也不愿花时间从书籍中获取信息,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众阅读的缺失。

(2)老师和家长的干涉。许多家长都渴望子女将来能上大学,希望孩子“念学校里的书”。每当孩子在课余时间读课外书时,他们就会阻止。据统计:不干涉孩子阅读课外书的家长仅占8%,反对孩子阅读任何课外书的家长占33%。更有甚者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的课外书都称为“闲书”。这使得学生的读书热情不但未受到保护,反而遭到压抑甚至扼杀。

(3)阅读条件的制约。调查显示,学生课外阅读的第一黄金时间是寒暑假,首选者占48.9%;第一地点是家里,占78.2%;仅有14.9%的学生把学校图书馆作为阅读课外书籍的主要来源。理应是学生阅读的神圣殿堂的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在广大学生心目中却几乎没有位置。

(4)应试教育的误导。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一项重在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措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许多学校评价教师教学优劣还常以升学率为唯一的依据,大多数教师追求的是“短期效益”,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阅读。

4. 改进措施 要真正让学生读而有得,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普及对优秀书籍的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长期只重课内学习而忽略课外阅读,为此,教师上课时应设法吸引学生,或旁征博引,或谈古论今,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逐渐培养阅读兴趣。

(2)推荐有益读物,提高阅读品位。在课外阅读初期,学生大都有随意性和消遣性的阅读习惯,且贪多而不求甚解。教师不仅要引导他们多读书,而且要读好书。

(3)提示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除了常用的泛读、略读、跳读、精读、细读、熟读成诵等方法外,还可以介绍其他的方法。要教育边读边思考、重感悟、重积淀、批判地吸收。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巩固阅读成果。为巩固和扩大阅读成果,教师应有计划组织一些活动来加以促进,如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这样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效促进课外阅读活动。

(5)家庭和社会各界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家长们应该意识到:“有爱看书的父母,才有爱看书的孩子。”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位老师的家长应该作出表率,自己多读书,也支持孩子读书。工作之余可以和孩子一起去书店、图书馆或在家中交流阅读经验和体会,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其次,新闻出版部门应规范、净化课外读物市场,为学生提供更多积极,健康的书籍。再次,公共文化机构如城市图书馆、社区或村镇图书室应积极向青少年学生开放,降低其阅读门槛,这也有助于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是一个人做任何事情的基础,学生必须凭借书籍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才能稳定地立足于社会。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去鼓励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之外,翱翔于读书的天地之间,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丰富营养,最大限度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课外阅读真正成为他们智慧的源泉,精神的食粮,理想的阶梯。

参考文献

[1] 姜珍婷.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对策【MA】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炜.高中生英语课外阅读情况调查【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0年第5期

课外阅读定义范文2

[关键词]:元认知策略 课外阅读 方案

一、理论背景

元认知是指“关于认知的认知”,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Flavell提出,此后,元认知受到了国外语言研究者的广泛关注。Flavell(1979)认为,元认知既包含动态的认识,即对当前进行的认知活动的认知(又称自我监控),又包含静态的认识,即元认知知识。对认知的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积极、自觉的计划、监控和调节。对认知的监控又被Brown等人(1983)称为元认知策略。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元认知策略的定义尚无统一认识。Brown认为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策略同属于元认知,二者无等级关系。O'Malley和Chamot(2001)则认为,元认知策略包含了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与管理,并将元认知策略具体划分为计划、集中注意力、选择注意、自我管理、自我监控、问题识别以及自我评价。O'Malley等人对元认知策略的界定涵盖面广,分类层次清楚,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可。根据他们的理论,元认知策略是一种高层次的实施型技巧,是成功地计划、监控和评估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对提高学习效果起着最为核心的作用。

二、元认知策略在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ESL阅读理解,是一个阅读者为了理解所阅读的内容而发生在阅读者与阅读材料之间的积极而互动的过程(王艳,2006)。在这一过程中,从字词识别、句子理解,直到课文意义的建构,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活动。一个读者若要有效地完成这一系列活动,就必须把自己的阅读过程作为意识对象,积极地加以监控,并且能够在必要的时候采取适当的补救策略去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而这些都是元认知的范畴。

大量研究表明,元认知策略与阅读能力成正相关。杨小虎(2002)通过控制英语语言水平的影响,对元认知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不同元认知水平的学生在英语阅读上的表现有明显差异,且元认知对学生英语阅读理解不但有直接影响,还通过影响英语语言水平对其施加影响。刘慧君(2004)的研究同样发现,策略的整体使用情况与英语阅读成绩存在着相关性,即元认知策略使用的频率与被试的阅读成绩高低有一定的联系。刘春艳(2005)比较了新手和专家在元认知策略上的差异,结果显示,专家的自我调节能力明显高于学生,特别在目标设定、计划和评价方面较强。

Krashen(1982)的输入假说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是语言学习者接触大量可理解的第二语言输入材料,因此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必不可少的补充。段自力(2006)调查了英语专业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发现课外阅读,特别是阅读策略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否则阅读的效果可能受到影响。曾祥敏(2009)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元认知策略进行指导,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受试在阅读水平和词汇广度上均明显优于控制组,对元认知策略的使用频率也明显高于控制组。

三、训练元认知策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自主性

如上所述,元认知策略在阅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具有松散性、随意性的特点,对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元认知策略指导和培训,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习自主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1.丰富学生元认知策略,提高学生元认知意识

要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培训,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元认知理论知识和丰富的阅读教学经验。结合具体的文章,给阅读策略定义,告诉学生应该何时使用该策略以及如何使用。然后通过大量练习,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采用小组讨论、有声思维和启发式提问法,使学生对策略的使用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和了解,逐渐掌握独立、自主的使用能力。

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意识,使他们能够对了解阅读任务,掌握阅读材料的特点,并根据自己的阅读特点选择和使用阅读策略,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读后对阅读效果进行自我评价等策略有初步了解。

2.阅读前:培养元认知计划能力

计划是指设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并合理地安排资源和时间。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应该帮助学生制定长期和短期的阅读计划,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课外阅读的量的要求。如规定每学期读几本英文书,每周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量。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如提高阅读能力、获取信息、消遣等)制定不同的阅读目标,并根据阅读目标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读物,在此基础上安排好阅读的时间。从第二周开始记周记,简单回顾前一周阅读计划的执行情况,评估自己的阅读效果,发现阅读中的问题,摘抄阅读中的好的表达,包括单词、短语、句子等。通过周记的形式使教师对学生的计划及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管。

3.阅读中:训练元认知监控能力

监控指学习活动进行过程中对学习进程、方法、效果、计划执行情况等进行有意识的监控,在阅读中主要指对自己的思维活动、阅读方法进行监控和调整以达到预定目标。如方向监控,训练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包括略读、寻读、详读等。过程监控,阅读过程中自我提问并通过阅读找到答案;根据阅读时问、阅读量和内容调整阅读速度;寻找主题句,归纳主旨大意;找出关键词划线或做记号等。尤其要重视训练学生通过上下文猜词的能力,因为大量的阅读是拓展学生词汇量的重要手段。可以要求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材中尽量根据上下文或是构词法猜测单词词义,并随着阅读的进行在文中去检测自己的猜测。阅读完毕后,在判断生词重要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通过字典明确其词义,并记录下单词以及其所在的词组或句子,定期进行巩固记忆。用这种方式来有效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定期对学生进行访谈,及时鼓励学生所进行的阅读策略的调整,强化学生因正确使用阅读策略而获得的成功的体验,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在课堂上组织关于各自在阅读活动中元认知情况的讨论。使学生有机会思考自己的阅读过程,交流方法和感想,了解自己的优与缺。通过促进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元阅读体验,对相应的元阅读策略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终使其成为自己的认知习惯。

4.阅读后:加强元认知评价能力

评价策略,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课外阅读中的评价,是对阅读材料的特点以及个人的理解能力作出分析和评估。完成了阅读材料的学习任务后,要引导学生反思阅读任务的完成过程,检查计划的坚持和执行情况,总结阅读过程总所使用的阅读策略及其所起的作用,评价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教师可就上述项目制作元认知策略使用评价表,指导学生更加细致客观地评价自己策略的使用情况,以找出自己的弱点并考虑改进措施。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课外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训练学生在阅读前制定阅读计划,明确阅读目的;在阅读中恰当运用策略,监控思维进程,调整阅读方法;阅读后对阅读策略的运用、阅读计划的执行情况、阅读效果等进行自我评估。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培训,教师是关键。要将策略知识情境化,融元认知策略培训于正常阅读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融合式的长期训练。这样,学生在接受教师讲解的同时学习“如何学习”,他们外语阅读的兴趣及积极性都会增强。

参考文献:

[1]段自力.英语专业学生课外阅读策略调查与自主课外阅读[J].外语界,2006,(03).

[2]刘春燕.新手与专家的阅读元认知比较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5,(02).

[3]刘慧君.元认知策略与英语阅读的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2).

[4]王艳.国内英语阅读元认知研究述评[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6,(02).

[5]杨小虎,张文鹏.元认知与中国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相关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03).

[6]曾祥敏.训练课外阅读元认知策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阅读能力[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1).

[7]Brown H.D.Principle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Prentice-Hall Inc,1983.

[8]Flavell J H.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A New Area of Cognitive-Developmental Enquiry [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9.

课外阅读定义范文3

关键词:英语课外阅读 优秀生 中等生 学困生 差异性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与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紧密相关,英语课外阅读作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的阅读行为,可以使学生在其语言能力范围内接触大量可理解的语言材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英语语言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为全面了解新疆尉犁一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现状,笔者进行了本次调查,以了解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基本现状和不同学生英语课外阅读情况的差异性,并对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给出建议以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调查于2011年6月对新疆尉犁一中八年级四个班,高一年级两个班,高二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新疆尉犁一中是新疆巴州的一所县级重点中学,学生水平范围广,各成绩等级都有覆盖,因此,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可做以参考。

(二)调查内容

根据本次调查的目的,制定。问卷的设置主要包括课外阅读动机,课外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策略的应用等。

(三)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共包括单选和多选两类题型,其中,单选题13题;多选题4题,共17题。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即抽样,在问卷调查中,每个年级重点班和普通班各占50%,在同年级重点班和普通班中,调查对象的人数相同,且每个班级的随机选择调查对象,因而保障了调查对象分布的普遍性和代表性。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想法。为了使调查对象清楚地了解此次调查的意图,在发放问卷之前,笔者向被调查者对该问卷做了必要的讲解。

(四)问卷及数据处理

根据调查的目的,问卷收集后,对157份有效问卷依据学生的英语成绩分为三个等级,优秀生(80分以上),中等生(60-79分),学困生(60分以下),并以这三个等级,分别统计处理所得数据并以百分比(%)的形式呈现。

三、数据分析

根据本次调查的目的,文章对能够突出中学生阅读状况和凸显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在阅读方面差异性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讨论数据背后的观点。

(1)每天英语课外阅读时间

数据显示,优秀生有21.43%的学生每天会花费1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在英语课外阅读上,中等生有9.38%,而学困生只有3.70%。优秀生有57.14%的学生会花费30分钟到1个小时的时间,中等生43.75%,学困生只有14.81%。整体而言,大约80%的优秀生每天都会有1个小时的课外阅读积累,大约90%的中等生会有半个小时的课外阅读积累,但是,有一半的学困生只会花费不到30分钟,有30%的人从来都不会有课外英语阅读。众所周知,只有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会有质的飞跃,那么对学困生来说,每天一定量的课外阅读积累是很重要的。

(2)课外阅读对英语学习重要性

英语课外阅读在学生心中作用的大小影响着学生的阅读动机。57.14% 和28.57%的优秀生认为课外阅读对英语学习有很大或大的作用。37.50%和56.26%的中等生认为课外阅读对英语学习有很大或有大的作用。同时20.37% 和51.85%的学困生也认为课外阅读对英语学习有很大或有大的作用,只有大约7%的学困生认为课外阅读对英语学习的作用不大或者不清楚课外阅读的作用。所以,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加强学生的阅读。

(3)学生英语课外阅读动机

数据显示,90%以上的优秀生课外阅读的动机是兴趣所在和为了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和兴趣所在,约有70%以上中等生也是为了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所以大多学生内在的,自发的,主动的学习动机。而对于学困生,有50%的学生的课外英语阅读是老师要求和为了应付考试这种被动的机。

(4)课外知识对英语课外阅读的影响

由图可见,几乎所有学生认为课外知识对阅读理解有影响,同时反映了学生对于文化的意识,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者学习观念中对文化层次的重视和需求侧面反映了其对知识层次的满足情况,优秀生掌握了较多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能够意识到课外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起着重要的作用,历史、科学、教育、艺术、医学、 体育,英语国家的各种背景知识等课外知识,交叉学科,跨学科知识,学生应在诸多领域都应该广泛涉。如果学生知识面太狭窄,缺乏对各种背景知识的了解,往往会导致对阅读材料内容的一知半解,影响阅读结果。

(5)学生课外阅读材料覆盖范围

学生课外阅读材料所涉及的内容能够扩大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无形地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由表可见,大多学生对幽默,故事很感兴趣。优秀生对文学也比较感兴趣,30%的中等生对文学,人物传记和科普知识也有较多关注。此表反映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广度,阅读的深度等。广泛和深度的阅读要求也丰富了学生的背景知识,对阅读产生积极的作用。

(6)学生课外阅读所遇的困难

对于英语课外阅读,所有学生 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一些困难,此图反映了学生所遇困难的不同比例。对于优等生来说,缺少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来支撑课外阅读所占的比例最多,为71.43%,次之则是缺少适合的英语阅读材料,为42.86%。而大多的中等生,近80%认为自己最大的问题是词汇量不足,语法不好,阅读速度慢,有3.13%的人认为自己缺少文化背景知识。对于70%的学困生来说,自身的英语水平导致课外阅读材料看不懂,没有兴趣,或者词汇量不足, 语法不好,阅读速度慢;同时也有约50%的同学认为是作业多,没有时间或者缺少文化背景知识。

(7)阅读策略的有效选择与应用

阅读策略的有效选择与应用,反映了学生阅读水平。阅读经验的积累使学生学习和积累阅读策略和有效选择与应用阅读策略,而阅读策略的有效选择与应用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的水平。由图数据,有50%多的优秀生能有意识的应用一些阅读策略,20%的学生也能根据阅读经验,熟能生巧的,无意识的使用阅读策略。这两种情况在中等生的比例分别是40.63%和43.75%。然而,对于学困生而言,有57.41%的学生是不清楚何为阅读策略。

(8)教师对学生阅读方法指导的必要性

由此图可看出,不论优等生,中等生还是学困生,大多学生都认为老师非常有必要或者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策略指导,学生都很注重方法策略的学习,只有一小部分这对阅读方法策略不够重视。这给教师的启示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和有效的阅读方法策略指导,并使学生明白阅读方法策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结论与启示

本次调查结果基本反映了尉犁一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情况,以及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在阅读方面表现的异同。根据本次调查的数据,优秀生和学困生在英语课外阅读的突出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如:日常阅读积累,阅读动机,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掌握与应用,英语基础知识与技能等方面。这些异同将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着重要的反思作用和启示。基于上述分析,特提出以下建议作为参考。

(一)对于学生

1.激发内部动机

学生应该认识到英语课外阅读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发掘对课外阅读的积极的动机。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辩证的,学习动机驱动学习,学习又能产生学习动机。正如奥苏贝尔所说:“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1)主动的,积极的学习动机会促使和激励学生自觉选择英语课外阅读,这一点,对于学困生尤为重要。

2.养成课外阅读习惯,形成积累

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说”,二语习得有赖于大量的可理解语言输入,学生输入并理解比当前语言多的语言材料,还有个公式:i+1。克拉申强调大量输入。通过大量输入,学生会不断地接收输入的语言知识,并加以巩固和掌握。所以学生很有必要每天都有一定量的英语课外阅读活动,形成量的积累。大量阅读材料的输入,会调动学习者自发地,积极地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阅读越多,理解能力就提高越快,在大量阅读中,熟能生巧地进行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3.积极总结方法策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策略是直接应用于阅读过程中,用以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的方法或程序。(2)学习和应用有效的阅读方法策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阅读实践至关重要。学习和应用有效的阅读方法策略,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求学生有量的积累,方法策略的学习使用,以及自己自觉的课外阅读习惯,例如,预习,做读书笔记,丰富课外知识等等。对于中等生,要想突破瓶颈,必须反思自己的阅读方法,对于学困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和英语水平的第一步。

(二)对于老师

1.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合适的阅读材料的要求是难易度和广泛度。根据维果斯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最近发展区”(Zone of Development,ZPD),他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申克,2003) 。(3)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学生选择难度适中的阅读材料,特别是对于学困生,难度适应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重拾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增加学生对学习课渴望。此外,为扩大学生阅读的广泛度,教师应提供材料内容丰富,涵盖各种文化知识,学生应该对社会的诸多领域都应该广泛涉猎,如,天文、地理、历史、 科学、教育、文化、艺术、医学、 体育,政治、经济、军事等,丰富的课外知识,交叉学科,跨学科知识,对学生的阅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该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阅读材料,例如,小说,诗歌,信件邮件,便条,请帖等,丰富的阅读材料会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增长学生的文化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

2.传授阅读策略,正确引导,授之以渔

根据调查数据中,90%以上的学生认为阅读策略对阅读有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不单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进行语言的技能训练实践,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阅读方法与策略直接影响到阅读效果,在阅读时能够采取恰当的方法,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式和技巧,如,阅读策略中的精度策略,泛读策略,快速阅读,自寻回忆线索策略,关键词法,自我暗示策略,超额学习策略,尝试回忆策略等等,并在阅读实践中有意识地使用这些有效的阅读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阅读方法和策略的学习和有效使用会使学生在阅读方面有一个飞速的提高,尤其是对勤奋阅读,但却无法提高阅读能力和英语水平的学生一个反思、总结和学习的机会,以及一个突破自身瓶颈的,提高阅读能力的机会。因此,教师需在英语教学中给学生传授有效的阅读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学生得到阅读能力的飞速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沈德立主编.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课外阅读定义范文4

《语文标准》中列出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为实现这一指导思想,首先要从阅读的数量着手。这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规定课外阅读数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以后逐年增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第四学段阅读量有了显著的增加,并扩大了阅读范围。比如,阅读一般现代文,由6年级的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提高到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背诵优秀诗文的数量,由5—6年级的60篇增加到80篇,阅读总量由5—6年级的100万字提高到不少于260万字,并明确规定“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也就是说7—9年级要阅读的名著总量将不少于6—9部。九年累计,应达400万以上。这一数量,是在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后确定的,大多数教师反映能够达到。新课标还倡导读整本书,并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摸索出了一条阅读习惯形成的“路线图”。

一、树立现代阅读理念

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关键是要建立现代阅读理念。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比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该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

所以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

现代对话理论已经被许多国家的教育家认同,并吸收到政府制定的母语教育有关文献之中。例如,美国宾西法尼亚州阅读能力评估咨询委员会给阅读所下的定义是:“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英国的英语课程大纲关于阅读的表述是:“应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应指导学生具体深入地思考读物的质量和深度,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思想、词汇和结构作出反应。”加拿大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应该着重强调阅读活动并非仅仅为了获取信息、汲取知识。编排周详的阅读课程,会为学生们提供许多旨在为了愉悦、为了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因此,在制定《语文标准》阅读目标的时候,充分顾及了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二、摆正教师在课外阅读中的位置

教师的作用有二:“一是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二是帮助学生理解和积累”(刘国正语)。帮助学生理解和积累,教师要根据精读和略读的不同,做出相应的指导。“精读的时候要纤屑不遗,略读的时候要提纲挈领”(叶圣陶语),但“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的养成,能够自由阅读”。

教师要切记的是:要正确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要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强加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师的精神俘虏。教师要时刻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面对作品和学生同作者平等对话,允许并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研讨,从而“把学生的阅读欣赏引向作品的深处,也引向学生心灵的深处,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李镇西语),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

三、引导学生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课外阅读定义范文5

一、重视语言能力,掌握阅读材料

阅读理解包括阅读和理解两个方面。语言能力是理解文章的基础。没有掌握相应的语言图式,读者就不能识别文章中的词、短语和句子,也不能利用文章提供的信息来调用相应的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当然也就谈不上对文章的理解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应重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丰富学生的感知内容,为后面的理解加工阶段做准备。

1.重视词汇教学

词汇是最基本的语言材料,读者的词汇量越大,理解语言的范围就越广。词汇的记忆与储存不够,就会造成在阅读过程中因“生词障碍”而“处处碰壁”的现象,无法理解句意。可以说,掌握足够的词汇是理解文章的关键。但是许多学生一提到记单词就怕,我们应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记忆方法来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平时要培养学生养成归纳同义词、近义词、同类词、反义词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尽可能多记忆一些有用的词组、短语、搭配,将词扩展为更大的语义单位,这样不但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有助于在阅读中把握文脉。同时,教师还应教授学生猜测生词的方法,如:构词法、定义解释法、对比关系法、因果关系法、上下文暗示法等,尽可能地训练学生的猜词能力,让他们明白这些生词既不是孤立存在,也并非高深莫测,碰到生词切勿惊慌。

2.重视句式识别能力的培养

掌握了足够的单词,还不足以能完全理解文章的意思。文章中的难句,常令人望而生畏。高考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难句增多、句子类型多变,不但测试考生的阅读技能,也测试考生的心理素质。人们在理解过程中,实际上并不需要逐词逐句“尽收眼底”,熟练的阅读者往往抓住一句话中的关键词语即可领悟句子大意。其实,这就是句式识别能力。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句式识别能力,教师可以从动词的五种基本句型抓起;注重教学并列连词and,but,for等连接的并列句;认真抓好主从复合句的教学;注意辨别一些修辞性句式。读者只有在识别句式的基础上,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捕捉句子的关键词并进行语义编码,促进意义的理解。

二、扩大阅读量,掌握文章主题

掌握了语言文字,并不等于掌握了文章内容,这就涉及到“理解”的问题,亦是鲁姆哈特所说的对文章所涉及主题的熟悉程度了。要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教师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注重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敏锐性

众所周知,学习语言必须有一定的语言环境。然而,目前我们教学生学习英语,不可能向他们提供像母语一样的语言学习环境。教师要设法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敏锐性,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应订阅一些英语刊物,丰富自己的背景知识,还要有意识地将英美文化的特点介绍给学生,使他们能够更好更快地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学生们只有了解了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才能正确理解并合理运用所学语言。

2.扩充学生的背景知识

有的学生英语知识掌握得不错,却仍然看不懂文章,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背景知识的积累。可以说,生活是教师组织教学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把枯燥的语法讲解变得生动有趣,谈论的话题可以从学生身边的轶闻趣事扩展到国内外的大事。通过各种各样的话题,我们就可以拉近学生与外界的距离,丰富他们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

三、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要学好外语,必须依靠大量的输入和实践。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客观、更深刻地了解异域文化,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份量。要搞好课外阅读教学,主要靠激励和指导。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用于学生课外阅读的读物最好是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据心理学家研究,生动、幽默、情节曲折的作品往往能抓住青少年的心。学生可以在课外阅读一些原著或经过改写的原著,包括世界名著、故事、幽默、时政、科技文章等。通过阅读原汁原味的著作,学生可以体会到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感受到异国的历史文化氛围,这样他们就不难读懂一个民族、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了。

1.加强学习指导,掌握阅读技能

掌握语言知识并不等于具备阅读能力。只有掌握并运用一系列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将习得的语言知识转化为具有个性心理特征的阅读技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还应分层次地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2.培养快速阅读整体文章的能力

《会考大纲》要求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40~60个单词,高考要求的速度则快的多,达到了每分钟100个单词左右。因此,必须对学生加强阅读速度的训练。如:可以让几个学生合作,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文章,读不完也要停下;然后大家拼凑内容,复述文章。教师要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相应地缩短规定的阅读时间。这一训练方法可以保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理解文章大意,提高阅读速度。

3.增加课外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

课外阅读定义范文6

这项工程对一般的学生来说需要建设12年,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还不算在幼儿园和大学的相应努力;这项工程对大多数中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将终其一生孜孜以求,三尺讲堂,奋斗不止。耗时巨长,一点儿也不夸张。《工程系统论》的作者王连成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工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狭义而言,工程定义为“以某组设想的目标为依据,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一群人的有组织活动将某个(或某些)现有实体(自然的或人造的)转化为具有预期使用价值的人造产品过程”。就广义而言,工程则定义为:由一群人为达到某种目的,在一个较长时间周期内进行协作活动的过程(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我把阅读教学定义为一种工程,似乎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都能说得通。首先,我们要思考的是阅读教学这项工程需要转化的具有预期使用价值的“人造产品”是什么。不同的年级,应该有不同的标准,这些在业已成型的各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相应的阐述。笼而统之,大致指向于如下方面: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些,就是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转化成的具有预期使用价值的人造产品,只不过它不是物化的,而是精神领域需要构建的“人造产品”。

然而,我们也知道,有的建筑工程完工后,它没有预期使用价值,比如,豆腐渣工程。这类工程的“人造产品”使用的钢筋、水泥、黄沙、石子等材料不是像“豆腐渣”一样的劣质货,就是被大面积偷工减料了,成了“楼歪歪”、“桥塌塌”、“路裂裂”。语文阅读教学也存在着“豆腐渣工程”,比如:重视课内忽视课外,重视结论忽视解读过程,重视教师讲解忽视学生体悟,重视做答试题忽视情感熏陶,重视规则指导忽视自我消化,重视文艺作品忽视实用读物,重视应试教学忽视培养阅读习惯。这类阅读工程所“构筑”的“人造产品”往往呈现出如下特色:学生阅读被动,不知道建构自己的阅读网络,为考试而阅读;粗枝大叶,抓不住文章的中心,没有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缺乏独立感受、体验、理解的时间,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成了教师“教案剧”的演出配角,也缺乏有针对性的训练;课外阅读内容单一,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和强化,大部分集中于文学类或自己偏爱的书籍。其次,我们要思考的把阅读教学作为一项工程来建设,需要哪些必备的基础条件。①以某组设想的目标为依据。但我们不少教师往往把眼光紧紧盯在某则阅读材料的具体阅读目标上,对宏观的教学目标把握不够;或者,尽管思考到要从“三维目标”角度来明确某则具体材料的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但缺少必要的科学思维方法。其实,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包括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的是问题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指的是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法(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对于前者,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对于后者,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理念。这些,是我们每一名语文教师在明确每一次课堂教学目标时所必须运用的科学思维方法。②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不是主要体现在阅读方法的具体指导上,而是主要体现在“工程”的宏观建构上,比如,忽视、轻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地位,削弱甚至不尊重这种主体性;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的个体化的认知过程;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文、局限于课堂、偏重于考试,未能真正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当前,我们有不少一线教师看到了这一问题,正在以自身的实践努力解决这一问题。比如,有小学老师提出七条建议: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把课内外紧密结合,建立并实施刚柔相济的制度,要有基本的物质保证,教师要进行示范引领,需要多方的协调共管,必须经常开展读书活动。有中学老师提出,针对初中和高中各是三年的教学周期,可以分别实施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和目的性阅读策略。个性化阅读在起始年级进行,主要发挥教材优势,培养课内阅读兴趣;开展形式多样活动(如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读书报告会等读书交流活动),促使学生享受课外阅读的乐趣。探究性阅读在中间年级举行,建立阅读层次序列,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

目的性阅读在毕业年级进行,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中考或者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阅读训练。③通过一群人的有组织活动。就语文阅读教学所涉及的一群人而言,至少应该包括课程制定者、教材编写者和课堂教学实施者。就课堂教学实施者而言,不仅指一位语文教师和四五十名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应该包括这名语文教师所在的备课组或者教研组成员之间的互动,这名语文教师所在的班级学生中间的互动。为此,对一名语文教师来说,不仅要弄清课程制定者和教材编写者阅读材料编写的意图,还要对班级学生阅读情况和阅读发展目标了如指掌,对阅读实施方法和措施成竹在胸。目前,不少语文教师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单兵作战,自我感觉良好。具体说,对《语文课程标准》之类的纲领性文件一知半解,甚至不屑一顾;同事中间缺乏科学研究精神,遇到问题不主动在群组之间进行开诚布公的探究,对同事认真请教的问题,不是应付差事就是赖得回答,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上均有臭文人的脾气,相互之间闭关自守,谁也不买谁的账;在课堂开展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变成了自说自演的主角,而且这种说演词还不是本人创作的,不是来自于各类教案,就是教参的翻版,那四五十名学生变成了看戏的听众和法庭上的书记员,偶尔有点互动情景,也是主角讲课间歇的调剂品,只能让听众在“是什么”之内兜圈,绝对不容许他们在“为什么”之间纠缠,更不要说拿出时间让听众相互交流评价了。所以说,针对“通过一群人的有组织活动”这一条件,我们首先在一群人上打了折扣,其次,我们的活动没有组织,或者说,没有科学的组织。就阅读教学科学的组织而言,我想,其基本流程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步骤: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讨论交流,掌握阅读方法(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可惜的是,这三个阅读教学工程的基础条件,像其他两个一样,不是被我们不少语文教师忽略不计,就是偷工减料了。第三,我们要思考的是阅读教学这项工程综合性体现在何处。首先,阅读教学的综合性体现在需要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阅读是输入,是吸收,写作是输出,是释放。读与写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它们之间无时不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真可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它可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写作对阅读的具有反作用,它能提高阅读的质量。从“以读、读中求悟”,到“为写择读、读以致用”,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再到“以写为本、以表现为本”———这是我们对读写关系的认识经历的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其次,阅读教学的综合性体现在课内外阅读需要紧密结合。以课内的经典阅读带动学生的课外语文阅读,指导学生掌握好课内基础知识和阅读方法,并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课外学习之中,“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正确的课外阅读是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智能、提高表达水平的一种过程,它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巩固语文课本上的知识,语文学习的效果会更明显。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再次,阅读教学的综合性体现在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社会生活是一部深奥绵长而无页码的大书,“不关心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

为此,我们一是要以学生经验为中介解决语文教学的典型性、概括性、抽象性和学生生活的具体性、独特性、多样性的矛盾,使他们感到亲近、亲和、亲切;二是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提取可用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学生世界中那些本真的、原生态的、极富学生情趣的元素;三是通过语文和学生生活的联系,使他们了解语文反映生活的本源,以开阔他们的胸襟,扩大他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能力。以上三点综合,都是老生常谈,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常常实施不到位。比如,或只重视阅读教学,或只重视写作教学,或者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变成了油和水的关系,各敲自己的锣,各打自己的鼓。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外写作、课外社会实践不是放任自流,就是完全消失了。当然,在一切围绕着课堂、考试、分数转的大环境下,我们也有许多语文教师不甘心随大流,用自身的微弱力量和不懈的努力,在苦苦构建和支撑着语文这个本该宏丽辉煌的大厦。把语文阅读教学,定义为缓慢的综合性的人文建设工程,需要我们思考的远不止以上三个方面,但目前,无疑,它们存在的问题最多。

作者:缪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