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马列主义与儒家思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马列主义与儒家思想范文1
因此,化学教学不仅是化学知识的再现过程,更是渗透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载体,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化学的完美结合。因此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把“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作为课程目标的一部分,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在哲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方面得以发展。
现结合我的教学感悟,对中学化学教学中涉及到的一些哲学理论整理如下: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这是指导学生学习首先要持有的观点。中学化学包括化学理论、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板块,无论是哪个板块都离不了物质。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从宏观上使学生相信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还必须使学生确信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性。可以向学生展示由电子显微镜拍摄的某些物质的分子、原子的照片。在讲解一些化学理论时,如电子云、分子碰撞等,不妨借助于多媒体,让学生充分体验微观世界的物质性。还可以根据实验观察所获得的物质的气味、有色气体的扩散、物质的溶解、蒸发、凝固等实验事实,运用逻辑和辩证的思维方法或模型方法对化学实验产生的宏观现象做出微观解释。
二、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存在于一切物质、现象和过程之中。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可以在化学中找到相当广泛的示例。比如: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正反应与逆反应等等。不论哪一对矛盾体从宏观上看都是中性的、平衡的,这与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不谋而合。如果能够通过化学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学会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分析,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那不就达到了教学的最高境界了吗?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的教学恰能很好地开展这方面的教育。例如:原子是原子核和电子的对立统一体。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相互吸引,这是原子内部的吸引因素。原子内部的排斥作用,有来自原子核外电子之间的静电库仑斥力,有来自核外电子高速绕核运动的离心力。通常原子的稳定状态,就是原子核与核外电子间的吸引和排斥处于平衡状态;氧化反应是得电子的反应,还原反应是失电子的反应,这是两个相反的过程,但是两者共存于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得必有失。在有机化学反应中也是如此,比如:乙醇催化氧化成乙醛,有些学生误认为只有氧化反应,而没有还原反应。殊不知没有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也无从谈起。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是只看到矛盾的对立面,而没有认识到二者的统一性。因此,在教学中,涉及到对立统一的内容时,要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双方互相斗争的同时,还要认识到双方的互相依存,失去一方,另外一方的存在也没有意义。
三、联系观与发展观
联系观与发展观在化学教学中是方法论,可以指导教师怎么教。比方可以先探讨课本上内容,然后再依此进行内容的联系与发展,这样处理授课可以使学生对课本上本质的内容更加的熟悉,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客观事物、指导学习和处理问题。联系在化学中处处可见,如通过物质分类知识的教学,可以向学生揭示各类物质间的直接联系、间接联系以及彼此间的转化关系。又如在学习每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时,注意从质与量的两个方面揭示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反应物与反应物之间、生成物与生成物之间、化学反应与反应条件之间、化学反应与化学现象之间、物质与能量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通过多种多样化学反应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树立物质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的观点。
四、质量互变规律
恩格斯说:“化学可以成为研究物质由于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质的变化的科学”。化学教学中的大量事实都能充分地揭示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如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二氧化硫与三氧化硫、氮的多种含氧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同系物等教学内容,都能较好地向学生揭示物质量变引起质变这一客观规律。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应用规律,看问题不要绝对化,由量变到质变是一个积累和渐进的过程,要重视知识的点滴积累,为以后的发展做好储备。
五、内因与外因
化学反应能否发生、反应是否剧烈取决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这就是化学反应的内因,反应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光照、放电等则是化学反应的外因。例如氮气和氧气,二者是可以发生反应的,但这仅是反应的内因,是前提;没有放电这个外因做反应的条件,恐怕二者要老死不相往来了。可见在化学反应中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体会外因的作用。比如将铜片投入稀硫酸中,有何现象?若要使铜片溶解,可以加入哪些物质?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新性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研究物质的变化时首先强调内因,同时要注意外部条件的影响和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哲学理论在化学中处处闪耀着灼灼光辉,教师要加强自己的哲学修养,在化学知识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和运用哲学的观点,使学习化学与学习哲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从而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德胜等.自然辩证法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王文阁.利用辩证法思想,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