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辅导员心理辅导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辅导员心理辅导意见范文1
[关键词]艺术院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
艺术院校大学生是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特殊群体。艺术院校辅导员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者,是艺术院校开展各项学生教育培养工作的重要力量,也是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基础结构,但艺术院校辅导员自身所面临的如工作压力大、学生个体心理差异较大等问题也成为制约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中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发挥艺术院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就成为值得我们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艺术院校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所学的专业范畴如音乐、美术、戏剧等都是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形式,长期在这些艺术情景的熏陶下,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及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在普遍性基础上又具有丰富性、复杂性、矛盾性等独特的发展特点。
(一)过于追求个性,缺乏集体心理体验艺术院校大学生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下,一般热情开朗,情绪体验丰富,喜怒哀乐溢于言表,看待问题偏于直接感性;“对于所有表演者来说,得到社会赞赏以及功名有所成就也许是他们心中占绝对优势的需要”[1]。因此他们对流行时尚敏感度高,喜好标新立异,追求个性张扬,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品位;他们的学习模式一般是师生一对一单独授课或小班上课,个人有较多时间独立进行专业练习。以上因素使得他们的思维方式一般以个体为中心,往往特立独行,追求与众不同,对个体的内在感受非常重视,“希望别人理解自己,自己却不能理解和宽容他人”[2]。
(二)理性分析能力不足,感性认知占主导艺术类专业学习一般要求他们情感丰富、气质热烈,在舞台表演或创作中有爆发力。这使他们感性认知明显,看待问题趋于简单直接,想问题做事情富于幻想且思维跳跃性大,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缺乏理性分析和认知,凭个人直觉和主观感受去判断,容易产生偏执、敏感、冲动等行为倾向。
(三)个性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突出艺术院校大学生在艺术学习和创作中有着坚强的意志力,但在文化课学习及生活上则自制力较差。一般社会上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有一种“不爱学习”的误解,事实上基于对艺术的热爱,对未来自身发展的期待,都使得他们在艺术专业学习上不懈追求,勤学苦练,不畏寒暑,体现出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他们一般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从小投身艺术学习,大部分精力用在专业练习上,其他事情则由父母包办,这就使得他们文化课程基础薄弱,理论课程接受能力弱;在处理具体生活事件中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经不起打击,容易产生冲动、逃避、自制力下降等心理状况。
二、艺术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压力大,缺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需的时间和精力艺术类院校一般招生规模较小,教职工人数也相对较少,甚至有的学校辅导员身兼多职。他们的工作内容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学生工作,还包含了教学管理、艺术实践等其他工作内容,工作压力大,在努力完成“硬性”工作后很难腾出时间和精力再开展需要细致观察、冷静思考,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
(二)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力有待提升艺术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一对一、小班教学,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形成一种“师徒关系”,他们之间接触时间最长,学习成长背景相近;而辅导员大部分来自普通高校,所学专业与艺术相隔甚远,即便是毕业于同类院校且专业背景相同的辅导员其专业造诣、艺术实践水平也不能与专职教师相比。因此学生往往因对专业教师的艺术造诣敬仰而延伸至学习生活各个层面,对专业教师的话“言听计从”,却可能对辅导员的话“入耳不入心”。
(三)辅导员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当前艺术院校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重视度有所提升,一般都参加了相应的短期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但知识的系统性还不够,尤其是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易产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德育化的倾向,以说服教育为主,对学生易发的冲动、偏执、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心理疏导、情绪调节方式运用不够熟练。
三、艺术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辅导员及院校相关部门应从主客观方面分别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其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艺术类院校的专业性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院以教育教学为主,向教学倾斜[3]。这使得投身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相对处于教师系统的较低层次,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导师对其的教育引导。因此首先要关注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职业规划,为他们切实提供良好学习机会和晋升空间,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大学生的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增强他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进而提升他们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二)与学生专业导师紧密配合,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基于学生与其专业导师之间的亲密关系,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多与专业教师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学生专业学习及个体生活情况;尤其对于需要心理支持的学生可以请专业导师参与配合,以其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起到较好的疏导和引导作用,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逐步增加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的时间和经费投入,并合理规划出有针对性的知识培训体系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系统学习不仅有助于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对于缓解和调节他们因经常处理突发事件,面对各类学生事件心理压力陡增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大有裨益。同时要针对艺术院校大学生理性分析认知能力不足的情况,有的放矢地要求辅导员参加相关心理调节方法的学习与培训,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鉴别学生中的偏执、焦虑等多发心理问题,积极有效地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调适的简单方法。并能够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及今后工作实际,在高年级大学生中开展发展性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就业心理、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服务。
(四)灵活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等方法,增强艺术院校大学生的集体心理体验艺术院校大学生思维方式偏于感性,对于偏于理性的理论学习或者讨论有抵触情绪,学习效果不佳。团体辅导作为一种参与性强、主题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则能够较好地切合艺术院校大学生情感丰富、善于表演等个性特征,利用自编自导心理剧、开展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深化情绪体验,了解他人所思所想,提高人际沟通,克服演出焦虑、理性认知等方面的能力,促使他们在自我意识领域不断完善自我、正确认识自己,为其健康人格的形成提供动力和支持。(五)在日常工作中贯穿“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大学生管理理念,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增强其自制力和抗挫折能力艺术院校大学生虽个性独立、不拘小节,但其实他们同样具备组织策划、协调管理等方面的素质。关键是辅导员要采取有效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以社会实践、参观展览、学术讲座等为载体,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热情参与,在具体实践中提高他们适应社会、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趋于理性成熟,能够较好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塑造良好的人格特征。
[参考文献]
[1][英]格林•威尔逊.表演艺术心理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200.
[2]祁占平,李真.运用团体辅导增强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106.
辅导员心理辅导意见范文2
[关键词] 艺术院校 心理健康 团体辅导
一、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中国音乐学院调查为例)
中国音乐学院新生心理测评工具: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UPI)。
王斐、潘益中两位博士07年对2007级全体学生的量表普查,08年对2008级全体学生的量表普查,09年对2009级全体学生的量表普查及后期的跟踪调查得出了如下结论:
1.中国音乐学院07级、08级、09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比全国大学生群体要好,在SCL-90所有因子上都要好于后者。
2.艺术院校大学生强迫、焦虑、恐怖、偏执方面问题较为集中和严重。
3.中国音乐学院大学生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07年比例为5.02%,08年占6.14%,09年占11.34%。人数较少,但呈逐年上升趋势。
4.专业类别比较的结果显示,理论类学生在焦虑和恐怖因子上的得分高于表演类,有自杀意念的学生比例也稍稍高于表演类。表演类学生的躯体化、强迫、精神病性得分均显著高于理论类的学生。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专业本身的特点所造成。理论类强调分析和反思,情绪纾解渠道狭窄,而表演类则较少这类问题,并且由于有更多调节情绪的渠道(练习、表演),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但过多的练习又增加了躯体化等症状的可能性。
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1.父母期望高,个体竞争激烈。过高的期望值和激烈的竞争容易引发焦虑情绪。
艺术院校大学生张扬个性,喜好表现,渴望成才,有强烈的成名、成星愿望。在相对狭窄但又新人辈出的艺术世界里,“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使学生丝毫不敢放松对专业的学习。
2.缺乏集体体验。希望别人理解自己,自己却不能理解和宽容他人。
艺术教育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以个体为本体的,以个人的感悟、喜好为出发点。教学形式以小班授课或一对一为主,学生课后的自学方式一般也是个人单独进行练琴、练声、练画或练功等,比较缺乏在集体中学习和交往的体验,容易养成一切从个人实际出发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因此,艺术院系的学生往往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关心;又要求更多的个人独立空间。对学校管理部门的规章、家长或教师的管理和引导产生严重的反感甚至抵触情绪。这些因素影响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使他们产生人际交往方面的挫折体验。
3.经济压力大。对社会事务、活动的关注和参与较少。与同龄人相比,眼界开阔的同时心胸却不一定开阔。
艺术类学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学习方面花费不菲。父母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和时间供孩子读书,有的家长靠借债供子女学习专业。家庭对其教育的高额投入使得他们更关注经济利益的获得,以报答父母和收回成本。因此,他们的业余时间多为家教、演出所占用。
4.家庭环境优越,遭遇挫折少。心态不够平和、宽容。
艺术院校许多大学生生活环境优越,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中长大,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心理敏感,自我评价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在专业以外的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学习动力不足,意志薄弱。有的学生在与同学,师长的交往中,别人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者没有满足自己的需要,就接受不了,
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高等艺术院校学生在艺术的长久熏陶下,性情活泼开朗,内心世界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张扬。从小就因为特长而成为班级的焦点,父母的骄傲。登台演出,异地求学等经历使他们见多识广,眼界开阔。长期以感性的思维方式进行专业学习,所以他们的认知方式较为直观和感性,对理论有普遍的畏惧心理。
经过我们多年的工作实践,针对这一特殊的群体,大学常规的咨询手段难以满足他们特殊的成长需要。心理咨询是一种常态的、范围有限、参与人数少的方式,难以担负起推动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成长的重任。直观的认知方式和对严肃问题探讨的畏惧,对专业以外学习活动缺乏热忱,也使心理课堂、讲座和心理电影等方式难以引起共鸣。
虽然他们存在的严重心理问题相对较少,但逐年上升的趋势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研究学生的特点,及时捕捉学生心理发展的动态,开展有针对性、有主题、有感染力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互动中促进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感知,并从中得到学习、支持、回馈,从而成长。
1.心理剧。心理剧通过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参加者扮演某种角色,借助于某种心理冲突情境下的自发表演,将主角的人格结构、人际关系、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逐渐呈现于舞台,在治疗者的间接干预和同台参演者的协助下,使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心理剧在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作用表现如下:
满足安全感。团体咨询的一个优势就是让团体成员都能感受到共处在一个比较安全的环境中。大家有共同的困扰和共同的需要,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营造一个相互接纳,相互关心,共同成长的环境。这样的氛围有利于团体成员敞开心扉,深入交流和思考。
养成积极反思。由于人际关系问题的最终根源在于不合理的人际认知,因此进行积极的反思、将错误的人际认知修正非常重要。心理剧能让每一个学生置身于这个情境中体验困扰,并进行积极的自我反思,形成正确合理的人际认知。
促进成长。团体成员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类似的困惑和共同的成长课题。通过团体成员间的相互交流和倾诉,了解到别人也有着和自己一样的经历,从而减轻内心的不安和焦虑,并在相互交流中树立起解决成长困惑的信心,激发自身成长的力量。同时,也能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如在体验中深入感触到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价值观,懂得尊重别人的需要。
琴房等候插队心理剧,失恋心理剧,睡眠时段不同引发矛盾心理剧,宿舍争吵心理剧等,这些都是艺术院校学生最为常见的困惑。表演者将集体成员的焦点问题表演出来,参与者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导致认知的冲突,引起反思,从而达到改变错误的人际认知的目的。
在分享与讨论阶段,观众表达他们此时的心理体验,并将这种心理体验带到未来人际关系的真实世界。从而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尊重别人的选择,有效改善容易出现矛盾的情绪和心态。
2.情绪调适小组。情绪调适小组以认知行为疗法模式设计团体辅导过程。
(1)热身活动。小组建立积极的、温暖的、真诚的团体活动氛围,让同学们尽情地表达主观的情绪感受和个人生命故事,把小组带入深刻的情绪体验中,从中显现出心理辅导的契机。
(2)让接受辅导者了解自己的情绪问题是缘于自己的认知建构方式,在演出前想的是:“我不行。”有的同学在和室友有冲突时,脑海里出现的是:“我不被人喜欢。”有的同学在比赛失误后,想“一切都完了。”这些非理性的信念,导致了同学们的紧张、焦虑、恐惧和抑郁等情绪。小组成员共同分析找出反驳原有核心信念,支持建立新的核心信念的证据,帮助接受辅导者试着建立新的信念。
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在真实经历叙述和情绪表达的情景中,共同学习评价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放弃对生活的消极人生观,代之以理性的、积极的人生观,引入认知重构的思想和信念。
(3)在思维上和行动上都和不合理的信念对着干,将自己从“我不可爱”“我无能”“我会被抛弃”的思维怪圈中解放出来,代之以正面的、积极的自我对话。
角色扮演。扮演寝室里骄横的室友,模仿如何应对室友严厉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时而停下来体验哪些想法带来焦虑和不安,然后再进行角色互换练习。能够学会宽容和谅解。原认为发生冲突后,自己主动与对方交往会被瞧不起的同学,后来能主动与同学沟通,化解双方原有的隔阂。
瓦解羞愧练习,在小组里公开了自己原来认为可耻的事,同时让自己感到并不羞愧。
舞台焦虑排遣,这是困扰艺术院校表演学科学生的严重问题。有过表演失误、突发事故、舞台上不恰当行为等经历的学生尤为焦虑。通过安全分享,使他们认识到:“这些并不值得羞愧,是难免的失误。这也早已被朋友所遗忘,我有很多成功的经历,我依然很棒”。从而使他们从舞台焦虑中解脱出来。
情绪调适还可以有许多其他主题,如宿舍关系、师生关系、家庭不幸,等等。通过调适,小组成员在小组里能够将痛苦的、失望的感受用话语表达出来,得以疏导自己的情绪,缓解了障碍。有的同学找到自己的优点,发现自己也是可爱的,应得到父母、同学的关爱,在学校、班上逐渐有了安全感。学会积极地、全面地去看待环境、看待人生。有了主动与别人沟通和交流的愿望,懂得了主动关心别人。
3.心理素质拓展。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拓展训练活动开展的内容也应有所不同。如对一年级学生进行“适应能力训练”“独立能力训练”等;对二年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训练”“自律能力训练”等;对三年级的学生进行“情绪管理训练”“领导能力训练”等;对四年级的学生进行“自信心训练”“择业技能训练”等。
心理拓展训练中,一些项目让人产生恐惧感和无力感。通过克服恐惧心理完成项目后,内在潜能得到激发,逐步形成稳定、持久的自信心。学会鼓励自己来应对困难,解决困难。促成心理状态向积极的方面改变。
心理拓展训练中,通过别人的帮助做成一些原本不可能或不安全的事情,产生对自己的成就感和对他人的信赖感。这是一种令人愉快的交往活动,让人的心理随着人际关系的适应而改变,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积极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
艺术院校大学生热情开朗,单纯活泼,更加喜欢拓展训练这种形式。他们全身心投入拓展活动,能够在人际交往、挫折应对、自我约束、自信心等方面获得改善。
由于专业学习的特点,艺术院校学生较少能通过同学间的深入沟通来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思维方式特点也使一些心理辅导方式难以引起他们的关注,团体心理辅导迎合了他们活泼开朗,喜欢互动活动的兴趣,也弥补了成长过程中同学之间缺乏沟通,同龄人间的互动成长较少的欠缺。辅导中,团队合作、互动拓展、体验学习等因素,能够引导他们自我调节,自我成长,提高人际沟通、情感交流的能力,学会关心别人、接纳别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所以,在艺术院校,团体辅导相比其他方式能引起学生共鸣,能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斐,许燕,祁占平.某艺术院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06).
[2]王斐.中国音乐学院2007级新生心理普查报告(学院内部报告).
[3]潘益中,王斐.中国音乐学院2008级新生心理普查报告(学院内部报告).
[4]潘益中,毕帼英.中国音乐学院2009级新生心理普查报告(学院内部报告).
[5]延凤宇,张韶华,王玮.河北省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J].河北学刊,2009,(06).
[6]张继玉.开展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1).
辅导员心理辅导意见范文3
我校自1994年下半年就开始了关于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经过大量的测试统计、对比研究,发现我校学生和普校学生相比,在心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神经类型测试结果看,我校学生易扰型突出,情绪起伏大,心态稳定性差;从人格特点来看,我校学生常表现出倔强、任性、缺乏同情心及焦虑、烦躁等特点。面对这样的学生,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成了我们的一大难题。
我校曾对学生进行多项心理测试,建立了心理档案,开设了心理辅导课,进行过集体咨询,并聘请专家给个别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等等,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问题是多数学生都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一两名专家、心理教师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为此,我们进行了设置班级心理辅导员的尝试。
二、辅导员队伍的组建和工作的开展
(一)辅导员队伍的组建
1999年9月我校心理辅导员队伍正式组建起来。
心理辅导员的选择条件:从任课教师中选择责任心强、具备一定心理学知识、与学生关系融洽的女教师。
心理辅导员工作的宗旨:一切为了学生在学校健康快乐地成长。
心理辅导员的职责:掌握心理学的有关知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心理咨询的技巧,深入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并积极参与心理方面的科研工作等。
与此同时,学校完善了心理咨询室、测试软件、辅导室、资料室等硬件设置。
(二)心理辅导员工作的开展
1.深入学生生活,沟通情感
班级心理辅导员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观察了解每个学生,还深入到学生的活动和生活中。她们和学生打球、下棋、聊天;给学生缝衣服、洗被褥;和学生一起春游、秋游;与家长沟通等等。辅导员经常与学生在一起,大量参加他们的活动,师生的情感接近了,一颗颗封闭的心扉打开了。学生能和老师像朋友一样交流,迫切愿意和老师沟通。
2.扮演好心理辅导员的角色
心理辅导员的任务是做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找到辅导员的位置、扮演好辅导员的角色非常重要。
(1)心理辅导员不是副班主任
刚开始有的辅导员找不准自己的定位,热情很高,主动参与班集体管理,如出操时抢着替班主任整队,帮班主任值班、上晚自习等等。班主任感到莫名其妙,学生也将辅导员当成了副班主任,告状的多,说心里话的少。辅导员工作很被动。在研讨中大家认识到,辅导员工作要深入,但决不是副班主任。辅导员是协助班主任细心体察学生心理变化,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通过调整,心理辅导员批准了位置,与班主任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默契的合作关系。
(2)辅导员的爱不是单纯的母爱
由于许多学生都是来自单亲家庭,缺少家庭的温暖。女辅导员们工作热情高,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给予过多的生活照顾,过多的同情,于是有的同学就开始撒娇了。孩子在母亲面前撒娇往往会调皮,学生在辅导员面前撒娇也会不听话、捣乱、甚至恶作剧,影响辅导员的课堂教学纪律,给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带来障碍。研讨中辅导员们认识到,对学生的爱更多的是理性的尊重、信任、平等和关爱,于是逐渐进行了角色的转换,一段时间后情况有了好转。
(3)摆正既是任课教师又是辅导员的身份
心理辅导员首先是任课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时是教师身份。在这种情况下又该如何扮演心理辅导员的角色呢?经过一段时间的研讨,教师们认识到,在课堂上对学生应严格要求,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在和学生以辅导员身份相处时,要平等、真诚,通过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以达到应有效果。
3.经常、持续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工读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较为复杂,要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需要持续、经常的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员每天都和学生生活在一起,具备了完成这项工作的条件。
学生沈某父母离异,母亲对父亲评价很低,并认为该生身上有父亲的影子,对该生表示嫌弃,造成该生自信心的丧失,不能抬起头做人,经常受到同学的欺负甚至侮辱。沈某想用钱财获取他在班级中的地位,但事与愿违,更被人看不起。面对这样一个同学,辅导员非常关心他,几乎每天都要询问他的心理感受,帮他树立信心、抬头做人,甚至从举止方面进行指导,让他表现出男子汉风度。经过数月的辅导,该生不但有了自信心,还能保护自己、表现自己。在元旦晚会上,他的朗诵、唱歌、乐器演奏等多方面才华的展示,让同学们重新认识了他。
4.发挥群体作用,营造“关爱的心理氛围”
对于心理上有较严重障碍的学生,需要所有教师和同学的“关爱”,需要及时关注他的心理变化,及时疏导。
我校学生小明,性格内向、孤僻,有自闭症的倾向。一次他躲在储藏室的角落里看着老师和同学们到处寻找他,就这样躲了四个小时。问及原因,他只是说不想和大家在一起。从此,班主任、辅导员、全体同学都非常关注他,在他周围形成了关爱的氛围。毕业离校时,小明已经是一个心理比较健康的学生了。
5.在大量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活动的方式进行心理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各班的辅导员组织班会、乒乓球比赛、跳绳比赛、书法比赛、英语百词竞赛、文艺演出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启迪了智慧,锻炼了意志品质,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同学们的自信心,使每个人都有成功的体验。
这些过着半军事化生活的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他们活泼、好动,虽然受过挫折,但有热情,有正义感。辅导员曾老师给同学们编排了舞蹈《军训场上》、《迎回归》、《火的旋律》,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启发他们奋发向上,点燃他们的理想之火,唤起他们心底的热情。在排练中,不放过学生一丝一毫的情绪变化和点滴的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支持。在演出中,同学们找回了自我,增强了自信,有了成功的经验。
6.经常性地做家长的心理辅导工作
家长健康的心态是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家长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孩子,理智地面对孩子存在的问题,才能有利于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我校学生家长大部分因种种家庭、社会等方面因素导致心理障碍重重,对自己的孩子不能客观地对待,严重影响了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效果。
心理辅导员根据测试分析结果、谈话了解的情况、观察的情况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及时与家长进行联系,使家长能对自己的
孩子有比较客观的认识,避免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或过低评价。同时,针对个性比较突出的家长,辅导员们热忱地及时给予帮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提高心理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是做好学生心理辅导的关键性环节
我校的心理辅导员,大部分是任课教师,她们具备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但距离开展心理咨询与指导还有相当的差距。许多教师在工作开始时,不能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不知从何入手开展工作,于是学校从如下三个方面来不断提高心理辅导员的业务水平。
(一)强化理论知识学习
做心理工作,需要大量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关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知识。为解决这一不足,科研室规定了一些教师必读书目,学校专门订购了数十种报纸、杂志,并聘请心理学教授经常性地进行理论指导,同时派心理辅导员参加区心理咨询培训班的学习。总之,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二)通过“会诊”提高工作能力
经常性的工作交流和典型个案等的“会诊”,对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在每周一辅导员会上,教师们就自己一周内工作中的收获、体会或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研讨会的内容有:怎样与学生谈话;怎样使学生尊重你;怎样避免单纯同情、单纯母爱式的教育;怎样和班主任协调工作;怎样与家长沟通;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需要为第一需要;你准备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个怎样的自我等等。我们将各班“特别关爱生”作为典型案例,从其成长轨迹、家庭环境、父母性格、学生本人的人格特征以及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共同寻找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研究疏导心理障碍的方法和途径。
这种研讨和分析会诊是最实际、最直接的指导和提高过程,辅导员在分析和研讨的过程中,发现理论知识的漏洞,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接受教授们的指导,更增加了学习的自觉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必要的管理与考核保证了辅导员工作的有序开展
在充分肯定和保护心理辅导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管理与考核,以保证心理辅导员工作的有效开展。考核的主要内容为以下五个方面:
1.通过谈话、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家长的反映。
2.听取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对辅导员工作的意见,并进行评定。
3.辅导员每天与学生谈话不少于半小时,并将谈话内容记录在笔记本中。工作笔记、学期工作计划、总结、学习笔记也是检查和评定的内容。
4.每周研讨活动的出勤情况。每周活动要求辅导员必须参加,因故缺席,要进行补课。
5.学期和学年的工作体会、经验及经验论文。
较为规范的管理保证了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总之,通过一年来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1.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以前全校只有一个心理辅导员,学生也很少主动去心理咨询室。现在各班都有心理辅导员,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咨询,辅导员也可以定期找每一位同学做工作。每班20人左右,同学们有一种辅导员时刻在身边的感觉,增强了工作的密度和力度。
辅导员心理辅导意见范文4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教育
一、推进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基于学校实际,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院系—班级—寝室”四级网络体系基础上,依托学校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选拔、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将考核合格者安排至院系、班级开展心理教育相关工作。通过这一举措,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校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有利于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另外,推进朋辈心理辅导,还有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自助体系,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不断充实、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培训路径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健康教育逐步从对心理疾病的“治疗”转移到以“预防”为主,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这一思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铜仁职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为引导,强化面向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与积极心理品质养成,以学生为中心在院内开展了一系列尝试性探索。一方面,通过对班级心理委员及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进行培训,将心理委员作为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主持人辐射至全校开展活动,学校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则监督、指导各学院各班级的活动开展。另一方面,通过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的过程监督、结果反馈,使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了解整个活动过程开展情况,并根据反馈结果反思、调整、改进工作思路。为促使学生更好的开展活动,对其开展相应的培训显得非常有必要。
1.培训全校班级心理委员,培养心理教育及心理援助骨干
每一级新生进校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知全校所有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心理委员在学生志愿、班级推荐的基础上产生。根据心理委员的人数、人员构成等实际情况设计培训内容、制定培训方案。通过培训,他们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辅导技能,成为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及掌握班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的骨干力量。他们在班集体中宣传、普及大学生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关注班级学生心理状况,深入观察并及时反映本班学生心理动态,发现个别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及时报告学院领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等等。
2.招募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深入培训
通过对全体心理委员开展一系列培训后,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从全校班级心理委员中选出一批优秀的学生继续深入开展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朋辈辅导的基本概念与定位、辅导技巧、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分析、危机的识辨与转介、朋辈辅导员自我成长等等,主要采用团体活动形式进行,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解析、游戏体验等方式,在活动中参与、体验,掌握朋辈辅导员心理咨询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中注重朋辈辅导员自我心理成长,以“自助助人”的思路指导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准专业”成长。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中逐步获得对加强对自我的认知,知晓自己在助人行动中自我的角色与位置,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强化对自我的认识,不断进行自我优化。
3.强化技能训练,开展心理督导
培训结束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通过角色扮演、个案分析等方式对培训学生进行了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朋辈心理辅导员证书。朋辈心理辅导员接下来赴所在院系开展相关工作,每周将所开展情况向指导教师汇报,并接受相应的督导。朋辈心理辅导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强调创设良好的人际心理环境,注重培养人的自觉成长(张淑敏,2008)。在后续督导中引入心理咨询成长小组的模拟练习:将所有成员分成三人一组,一人扮演求助者,一人扮演心理咨询员,一人扮演观察员。求助者扮演好个案角色呈现的心理问题,咨询员根据个案的心理状况进行咨询,观察员对整个过程进行效果分析并给出相应意见。三个角色轮翻进行,通过这样的模拟练习使大家对心理辅导员的角色有了深入的感触,并在不断的练习中学习会如何观察、尊重、真诚、积极关注、同理心,以及如何倾听、重复、澄清、反映、询问、自我开放、具体化等等。通过一系列深入的模拟培训,使朋辈辅导员在训练中加强了对自己的认知、体悟,并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反思培训过程,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学生心理教育体系
1.总结培训过程,强化培训效果
每一次培训后,均要求心理参训者撰写培训心得体会,并将心得汇编成简报,让学生参与到对自己培训成果的收集、整理,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培训效果,加强学生对培训知识、技能的内化。通过学生总结材料的反馈,使教师对培训效果加强了解,为培训反思提供了事实材料。从在他们的培训心得中,也体现出了参与培训的效果,如他们对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如何在班极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特别是如何去发现班级同学潜在的心理危机、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有问题学生的观察和帮助、如何进行干预工作理清了一些思路。
2.反思培训过程,明晰工作方向
在培训中,虽然遵循“学生为中心”建构培训路径,将发展与成长的落脚点实践于学生,但一系列的培训后仍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首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由于学生心理学专业领域是零基础,理论讲解学时比预期的多,就使得实践练习的学时减少,从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其次,虽然将大家组成三人成长小组,给他们关于大学生校园生活、学习中常见的心理辅导个案,要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真切体验个案的心理失衡状态、探索可能的干预措施,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分身乏术并未能对他们的活动开展逐一进行查看,给予点评、建议。第三,非专业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培训后将在班级实践中去获得经验与成长,在进行心理辅导中由于经验不足、知识不丰富及自身能量不足等原因而导致自身心理能量的“枯竭”,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好自己,心理可能会受到影响,给自己带来一定困扰。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反思,为下一步更好地完善相关工作奠定现实基础。
3.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学生心理教育体系
对于存在的问题,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如何有效避免,不断完善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值得继续深入探索、思考。现就下一步如何做好相关提出一些思考。深化“助人自助”朋辈心理辅导理念。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助人理念是“授人以渔”而非“以鱼”,只有使受助者提高认识或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自我教育自我训练,克服自己的心理缺陷,最终获取心理上的成熟、人格上的发展与完善。另一方面,在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助人行动时,需要秉持中立原则,把握朋辈心理辅导的边界,勿过度自我卷入,在助人前选学会自我保护。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督导。朋辈辅导督导体系的缺乏,导致辅导员的持续成长需求不能满足(苏英姿,2006)。朋辈辅导员是在以学生的身份承担助人的责任,助人时可能会因为不切实际的助人目标、辅导中情感过分卷入或接受过多负面情绪而出现心理衰竭情况,这些问题如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解决,是极不利于朋辈辅导员以及朋辈体系成长的。为了避兔和减少这种现象,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督导是必要的,应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评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状态,及时讨论朋辈心理辅导员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问题出现时给予疏导,或通过技能训练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方法,以便处理自己出现的问题。强化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积极心理学旨在从人性的优点和价值出发尝试用积极的视角对各类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资源和优秀品质最终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人,实现幸福生活的目标(王芳,2013)。这与助人自助的理念不谋而合,均旨在挖掘求助者内在的积极因素以应对当前的困难。积极心理健康理念的渗透重在心理健康意识的引导,在于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塑造。培养和发展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进而拥有这些品质,不仅可以缓解人的痛苦提高生活满意度更可以成为一个真正把握幸福的人。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系统培训、督导还在于将这一批人打造成为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善于与人沟通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在班级中起到榜样和行为示范作用的人。通过自身的积极品质潜移默化带动、影响周围的人,从而实现心理健康的朋辈榜样教育。朋辈心理辅导是一个时间长见效慢的系统工程,其中包括人员的选拔、培训、督导、管理等环节,其中培训打造是最关键部分。今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进一步完善培训内容,夯实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处理心理问题的技巧,打造具有较高心理自助和助人能力的“准专业型”的朋辈心理咨询辅导队伍,更大限度地发挥朋辈心理咨询员的作用,为学校广大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颜秋农.朋辈心理辅导理论与技巧[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淑敏.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8,8(206)
[3]程素萍.高教园区朋辈辅导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辅导员心理辅导意见范文5
关键词 90后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个性鲜明的“90后”们正在陆续步入高校深造,成为各个大学的主角。在现实社会中,他们往往被看做是自信、遇事淡定、兴趣爱好广泛、现实的一个群体。然而,我们却发现网络报刊上关于“90后”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负面报道屡见不鲜,仅去年11月就相继发生了上海大学生刺死室友、三峡大学大一女生坠楼等事件。在感到惋惜的同时,我们不禁感叹:自信甚至有些自负的“90后”大学生们到底怎么了?笔者在高校从事多年辅导员工作,基于对学生的重视和负责,将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当今“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为今后学生管理和辅导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1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由于“90后”大学生出生于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成长环境日新月异、社会观念不断更新的影响下,“90后”大学生所表现的出的心理问题也与一般青年有所不同,但概括起来,集中体现为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抗压能力差的问题等四类问题。
1.1情感问题
情感问题主要包括亲情和爱情两个方面。一方面“90后”大学生普遍比较叛逆、渴望自由,他们长期以来受到家长和学校的严格管制。进入大学以后,远离家长的他们个性得到了充分释放,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安排学习生活。然而,由于“90后”大学生过去都是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独立能力比较差,突然失去家长的保护让他们感到手足无措,这使得“90后”大学生容易陷入与家长的情感纠结之中,产生焦虑情绪。另一方面,初高中阶段,“90后”对异性的倾慕与渴望也因为高考压力而被压制着。进入大学以后,他们普遍渴望拥有一份甜蜜的爱情。由于他们的性格尚未完全成熟稳定,不能够妥善对待恋爱关系,使得他们容易因为婚前、同居等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1.2人际交往问题
“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之中是“王子”或“公主”,长期被宠爱所包围的他们更多的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忽视他人感受。进入大学集体生活后,相似的个性使得他们时常因为一些小问题发生冲突和矛盾。而在信息化和网络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为“90后”提供了广阔的交往平台,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受挫的他们容易沉溺虚拟网络空间之中,诱发网络依赖、网瘾等心理问题。
1.3学习问题
一方面由于“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他们形成了较为功利的价值观,这在他们的学习中也表现的比较突出。进入大学后,有的学生会因为学习氛围的宽松变得懈怠,有的学生会因为学习内容与自己心中所想的存在差距而感到失望,这些会导致厌学、逃学等问题。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是创新精神比较突出的一代,但他们在遇到某个问题之后,会急切地想得到答案,而不愿意去独立思考。这使得他们缺乏学习新知识和融会贯通的能力,最终使得他们在就业时遭遇挫折,出现焦虑情绪。
1.4抗压能力差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90后”大学生普遍表现的比较早熟,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但当他们真正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却不能表现出自己独立、成熟的一面,而变得情绪化严重,一旦问题无法解决就会否定自己,选择逃避。“90后”大学生比较善于表达自己,但缺乏独立精神的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又会过多地依赖他人的帮助,而不愿意去承受压力。
2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管理的基础,其角色定位的准确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扮演着传播者、组织者和执行者三种角色。
2.1传播者
高校辅导员处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他们往往承担着教育管理学生、指导社团工作及党支部负责人等多种工作,平时与学生最贴近、接触最为频繁,既有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天然优势,又要不可避免地帮助学生处理心理健康问题。辅导员在做好日常事务的同时,可以利用班会、开展集体活动、与学生交心谈心等形式,有计划性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完善自我心理健康,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遇到的各类问题和困难。
2.2组织者
高校辅导员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例如带领学生参加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通过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吸引学生高度关注自身心理健康,让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同时,要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健康协会队伍不断壮大的机遇,进一步创新协会工作,帮助和引导学生开展各类心理辅导,使得学生在开展社团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到最有效力的心理健康教育。
2.3执行者
当前,国内多数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即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辅导员、学生朋辈辅导。在网络中,处于中间的辅导员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一方面辅导员需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通过提供一定的心理辅导或者建议学生去心理咨询中心进行专业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疾病。同时,辅导员还必须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做好信息反馈和传达工作,在出现心理危机的情况下,辅导员要协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好心理危机干预和处理工作。
3 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分析
“90后”大学生反映出来的现实思想和行为问题,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结合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出学生的思想问题和产生根源,针对性地采取更加人文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辅导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培训是实践基础。虽然辅导员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但很多辅导员既没有心理辅导专业背景,也没有接受过正规心理学培训,特别是在与“90后”存在年龄代沟的前提下,专业知识的不足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困难。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认识到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自觉地学习各种心理学知识,了解“90后”普遍心理特点,为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知识基础。
(2)建立学校、家庭、学生的良性互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影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但综合起来主要包括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家庭是学生心理成长的最初也是最直接的因素,鉴于“90后”大学生独立意识强、不敢或不愿完全敞开自己的心扉的现状,高校辅导员应该主动架起学校、家庭、学生良性互动的桥梁,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学生需求和心理状况,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理解和支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
(3)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及时进行心理辅导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由于网络空间的隐蔽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相比较面对面的人际交往而言,“90后”大学生更乐于在虚拟网络中尽情地倾诉和宣泄情绪。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对症下药,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与学生建立起良性沟通的局面,让学生可以在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无所顾忌地敞开心扉,释放自己心中积压的苦恼与烦闷,从而准确及时地把握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使得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更有效果。
(4)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90后”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多数更倾向于向自己的同学、好友等同龄人倾诉。针对这一特点,高校辅导员可以选拔出部分优秀学生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成立朋辈心理辅导小组,组织和引导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时,高校辅导员要注意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及时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解决在实施心理辅导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同时,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帮助学生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尽快摆脱心理困扰。
参考文献
[1] 康艳明,刘延金,余红梅.关于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性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辅导员心理辅导意见范文6
关键词: 大学生 朋辈心理辅导 实施途径
近年来,高校扩招政策持续深入,在校大学生数量不断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给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巨大影响。
如今,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学业、家庭、社会和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明显。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未来发展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政治辅导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使之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高校现有的思政教育方式与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日益引起教育者的重视,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亮点。这是一种见效明显、推广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有助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本文以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为主题展开研究,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与特点
1.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
所谓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是指由受训和督导过的学生向前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尽量少或者不给建议,提供倾听、支持及其他帮助的过程。顾名思义,“朋辈”具有“朋友”与“同辈”的含义,这些人往往享有相似的价值观念、生活经验或生活方式,共同关注类似的问题等。就高校来说,大学生的朋辈心理互助,主要指同学之间的相互安慰、劝导与鼓励。如今,朋辈心理辅导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2.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往往由一个群体中有号召力与影响力的人发起,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人际交往技巧,由他们向周围的大学生传播知识与技能,以此达到教育的目的。由此可见,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具有以下特点:
准专业性,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与大学生间一般的人际互动有所不同,也略异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专业能力比较有限,解决的是大学生的一般性心理问题,比如学习问题、人际困惑、情感交流等。
主动性,高校心理咨询遵循“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原则,很难做到主动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服务。然而,朋辈辅导员们来自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同辈学生的心理需要与问题,通过主动为同辈们提供心理帮助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覆盖面广,据相关心理学调查研究显示,当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最有可能向身边的朋友、同学求助,而不是父母、教师或专业心理咨询者。这就说明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比专业心理咨询所涉及的对象更多。
二、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弥补高校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
随着高校大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施,然而,专业心理咨询者的数量依旧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心理求助的寻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全国各地均有一些类似报道,比如天津对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17%的大学生具有心理障碍问题;杭州市科委从8所大学中随机抽取2981名大学生进行为期三年的跟踪调查,发现25.4%的大学生具有心理障碍问题。由此可见,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基于这种情况,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不仅可以缓解专业心理援助供应不足的压力,而且可以有效预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美国著名学者Hoffman Warner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非专业人员在接受过20-40个小时的培训后,其咨询效果绝不逊于一名专业心理咨询者,甚至在某些方面给受助者带来更加积极的变化。我国学者甘诺通过调查发现“朋辈心理辅导在促使当事人调整情绪这个层面上更为有效”。不难看出,如果朋辈心理辅导者在受助者遇到心理困惑时及时给予支持与劝导,那么不仅可以帮助受助者增强自信心,而且可以使其在态度、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均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
3.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
毋庸置疑,朋辈心理辅导是依照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实施的,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需要。首先,当今大学生思维活跃、渴望独立,他们正处于一个最富特色、最具矛盾性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也处于转折期。他们对权威往往持排斥态度,喜欢与同龄人敞开心扉、互相交流、倾诉烦恼。我国学者苏英姿做过一项调查,发现53%的人在遇到心事时,喜欢向知心朋友倾诉,94%的人平时常常与朋辈交往、交流。类似的生活经验与生活方式、相近的价值理念,使得朋辈辅导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另外,大学生往往非常重视与倾诉对象交流时的氛围,因为遭遇心理困扰时,往往会比较紧张和敏感,所以他们渴望能在熟悉、轻松、友好的氛围中讨论自己的问题,而与朋辈辅导员一起交流时,能较好实现这一需求。
三、实施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途径
1.建设朋辈辅导员队伍
与同学、朋友之间的普通帮助不一样,大学生朋辈辅导有其特点,它要求朋辈辅导者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优秀的个人素质,建设一支优秀的朋辈辅导员队伍至关重要。高校要想顺利实施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首先就要制定严格的选拔制度,通过各种形式选拔出优秀的学生作为朋辈心理辅导的培养对象。
在选拔过程中,可以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报名学生进行筛选,要着重从这些方面进行考察:具有亲和力较强的个人形象;对心理学学习具有浓厚兴趣;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基础;具备宽容、善良、热忱的性格;为人乐观、真挚、幽默;具有正确、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善于倾听与表达,思维清晰;人际关系良好,和别人和睦相处。具备这一系列基本素质的人可以考虑成为朋辈心理辅导者。
选拔出朋辈辅导者之后,还要对他们加强进一步培训,使他们牢固掌握心理咨询基础知识、大学生心理发展知识、朋辈心理辅导技术等。这样可以为朋辈辅导者开展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2.构建阶梯式分层心理互助模式
据心理学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发展基本可以分为适应准备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和趋于成熟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问题。比如适应准备阶段是大学生在整个大学时期的困难阶段,新生刚入大学,面临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交往环境的巨变,可能会感受到诸多方面的不适应;稳定发展阶段是大学生在校生活全面深化和发展的时期,刚刚入学时的不适应基本消除,各方面的关系也趋于稳定与成熟,但是人际关系烦恼、学习压力、情感困扰,依旧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趋于成熟阶段是大学生逐渐走向职业生活的过渡阶段,选择继续深造或是直接就业也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冲突,使他们进入困惑之中。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只有切实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展开才能收到显著效果。
具体而言,高校可以构建由高年级学生辅导、培训低年级学生、同年级学生互助的阶梯式心理互助模式。培训低年级学生就是帮助新生在入校伊始就适应大学生活,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因此,可以从新生中选拔班级心理委员,由他们在班级内部宣传维护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技能;在同年级朋辈心理辅导中,由接受过基础心理辅导训练的朋辈辅导员为同年级的学生提供帮助,相同的生活情境使朋辈辅导员更容易共情,提供更加有效的心理支持。高年级朋辈心理辅导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优势,由于高年级朋辈心理辅导员接受过更多的专业训练,且过去经历过与低年级受助者类似的问题,他们可以从自身经验出发,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所以,构建阶梯式分层心理互助模式大有裨益。
3.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宣传活动
虽然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但其权威性确实比不上专业心理咨询,很多大学生对其持观望态度。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就要加强对朋辈心理辅导的宣传,利用校报、校刊、校内广播、校园网站等手段加大朋辈心理辅导的宣传力度,使其深入人心,扩大朋辈心理辅导的影响力。高校可以专门开设心理健康社区网站,引导大学生主动登入,调查他们的心理需求,了解他们对朋辈心理辅导的意见与看法,以此改进辅导思路。为了保证朋辈辅导工作的有效性,朋辈辅导员需严格遵守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专业规范要求。如发现可疑情况必须及时上报给专业咨询教师,一起讨论与交流,避免耽误受助者的病情。朋辈辅导员在与受助者进行情感沟通时,要遵守“情感限定原则”,不可过度亲密,否则会导致受助者产生依赖性等。
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远远不能满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已成为当务之急。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朋辈心理辅导应始终与专业心理咨询有机结合,多管齐下,形成教育合力,为大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Mamarchev,H.L.Peer Counseling.Searchlight plus:Relevant Resources in High Interest Areas.No.52.Ann Arbor,MI:ERIC Clearinghouse on Counseling and Personnel Services,1981.ED211904.
[2]陈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
[3]明瑞勤,淑萍.高校扩招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浅见[J].党史文苑,2005,24(12):69-70.
[4]甘诺,严红艳.中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调查与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7,(23):50-52.
[5]苏英姿.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构建[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4):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