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经济与工匠精神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经济与工匠精神范文1
《大败局》作者吴晓波说得好:“当今中国一切美好的商业,都和两个东西有关,一个叫工匠精神,一个叫互联网思维。”工匠精神和互联网思维,缺一不可。工匠精神是互联网思维的前提和基础,互联网思维是工匠精神的补充和保障。
对于什么是互联网思维,雷军先生曾经这样下结论:“专注、极致、口碑、快。”笔者认为,互联网思维就是通过互联网调动粉丝和顾客,参与产品的销售和设计,促进产品快速更新迭代,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赢得消费者的肯定。
什么是爆款产品,是拥有很好的用户体验,能够让消费者“尖叫”的产品。这些爆款产品能够自带流量,能够激发消费者自发分享,甚至积极参与销售和服务,主动申请成为品牌的商和创新者――这才是微商的本质。
今天的中国微商界,爆款产品、工匠精神、互联网思维,这些词还没有被充分地理解和重视。平台电商的低价经济,使得中国实业生产和创新能力整体不够,渴求工匠精神的中高端需求远远没能得到满足。
当下微商之所以能够粗放式发展,是因为稍微用心推出一个优秀的“爆款”,再设计一套分销分利机制,就可以到处圈人了!微商之所以被认为是当今中国最好的商业模式之一,是因为微商不仅是产品的消费者,还是品牌和产品的创新者。通过来自社会各层面的微商群体的兼职加盟,使得中国传统企业在产品生产和创新上更加有创造力,继而践行严苛的工匠精神,M足中高端消费群体,以推动行业发展。
未来的微商2.0,商不仅是销售,还要参与创新与颠覆。
早期的微商比的是胆气和行动力,后期的微商,比的是产品和创新力。谁能够开发出真正的好产品,能够在市场反馈和竞争中快速更新迭代,谁就是未来最大的赢家。
互联网经济与工匠精神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创客文化;文化软实力;跨界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2-120 -03
创客自2015年以来迅速成为国内人们了解和认可的新鲜事物。“互联网+”通过将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结合起来推动社会产业形态的更新发展,而创客们则是这种产业升级更新关键的创造者和最终动力。创客们普遍具有科学创新思维、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他们能够在构思、试验、实施运作、反馈监督、调整的诸多环节保持持久的热情和精益求精的追求。因而创客不仅具备显著的高认知智能结构,而且具备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当创客们共同协作形成创客群体后,在共同的环境背景、相近的工作任务及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他们会塑造出属于这个特殊群体自己的文化,即创客文化,这种文化因素进入到创客们的精神动力系统又强化了创客行为的抗压性、持久性和创造性。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创客文化的特征及意义
“互联网+”时代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促进了网络技术和产业生产的双赢发展,在此条件下诞生的创客文化必然依存于二者的融合并获得一定的时代规定性特征。
“互联网+”时代为创客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技术基础,创客文化离不开网络媒体的平台支撑。网络的特征在于开放性、共享性、个性便捷性、互动性等,因而在网络条件下,创客们基于个人兴趣参与到某项事物的创造过程中,开放的网络使得创客们能够便捷地获得不同地域、各个层次的知识共享,在与创客同伴的交流沟通中他们能够获得有效的知识和能力,即在创客活动的资料收集准备、实施操作、经验反馈各个环节中网络都能给予相关帮助,这使得创客文化拥有深刻的网络化效应,因此创客文化能够促进创新活动的发展,融入更多创新主体的加入,并通过共享性促进科学技术共享的进步,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发挥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但与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不同的是,创客文化又与实体的产业制造相关联。创客活动是创客们对产业创意实现的过程,即创客们凭借开源硬件的支持,亲自动手制作目标事物的过程,具备很强的创意性、实践性。创客活动会产生两种可能性的结果:一类是创客们维护了某种共同的兴趣而衍生出群体共性,形成一定的创客群体,此时有共享而无创新,但达到了个体有兴趣的学习过程;另一类是创客们通过共享、协作,将创意变为现实,促成新事物的产生,即达成创新,完成创客使命。二者的区别在于思维的跨越是否产生,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表现为是否存在跨界知识和行为的介入,为新事物的产生发挥了催化剂的化学作用。“互联网+”时代各产业间的跨界技术融合为创客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路径支持,这使得创客文化具备显著的跨界性。
跨界的生产协作方式由于能够综合多种资源和技术,寻求多层次多角度的磨合发展,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进行技法、内容的嫁接,验证排异可能并最终使得各要素间形成有效张力达到融合,创新也由此产生。产业跨界直接促成了产业结构的去中心化、社会生活的物联网化等诸多创新的产生,这种跨界性也成为当下创客文化的重要特质之一。创客文化与产业关联的特征注定它必将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助力。在“互联网+”时展的浪潮中,创客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软实力能够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并进而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国家发展蓝图中去。
二、向传统溯源的高校创客文化培育
创客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受益于当下“互联网+”的技术推动而获得井喷式的增长。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历史中寻找到创客的文化基因。西方创客文化源于20世纪诞生的“车库精神”的实践创新、“硅谷精神”的创业风投、“DIY精神”的创意动手、“黑客精神”的开源共享,其共性在于人们基于发明创造的热情聚在一起形成团队,即便在极为简陋的外部条件下也能够自由独立地思考、乐观积极地相互协作并解决问题,最终创造出新事物。显然,中国创客文化和西方创客文化的物质基础并不相同,但殊途同归的是中国创客文化也与旺盛的求知欲和刻苦工作的毅力以及奉献精神相关联,它可以溯源到中国古代“尚巧”、“求精”、“道技合一”的工匠精神。
首先,“尚巧”是对事物技术发展的创造性追求,即破旧立新的创新思维。《说文解字》认为,“‘工’,巧饰也。”即传统工匠能够凭借灵巧的构思、超凡脱俗的手艺对事物进行创造性改造。这种“尚巧”的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工匠对事物本身发展形态的巧妙构思和设想及他创造性改造事物的过程中应具备的技巧,构思之巧与行动之巧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促成工匠们的创造性活动,如能工巧匠的巧夺天工。“尚巧”标识了工匠精神的高标准,追求的是“人有我优,人有我美”的高效能。
其次,“求精”是对事物发展程度的精细化追求,即要求“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前者体现的是过程动力,后者体现的支持动力。一是对事物需要有耐心磨炼的观察和琢磨然后才能发展到精。精是有极致的含义,可以有精细和精华两种理解,工匠精神不仅强调对事物细节的观察、推敲琢磨,而且讲究去伪求真从事物整体出发找准精华以突出表现。二是为了保证这种精益求精的过程,工匠精神宣扬刻苦坚持的苦行精神、敬业奉献,如墨子的“苦行主义”,《庄子・天下篇》评价墨子:“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一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第三,“道技合一”即将对技艺的追求与“道”的意义结合起来,追求技艺形而上的意义价值。“通过技艺理解生活世界,从‘游于艺’的状态到达‘心合于道’的境界。”“技”乃外物,通过人们的了解、掌握和应用从外部系统进入到人们的内部系统,上升到“心”的阶段以求达到“物”与“心”的二元融合形成对“道”的理解和表达。正如《天工开物》在“工艺和技术的实施中看到普遍性原则被揭示出来,它展示了一种宇宙秩序。人的责任是完成天的事功。”“道”即事物的客观规律,人的技法首先要正确反映了客观规律的“道”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而遵循“道”又为人类发展提供动力。
由此,我们能够从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中看到当代创客的影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创客精神是工匠精神在信息时代的继承者”,工匠精神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已经融入到国人的精神系统中,它使得我国高校创客文化培育摆脱从西方文化移植的尴尬处境,进而为其提供深厚的内部土壤资源。因而高校培育创客文化要重视从传统中诉求资源,加强工匠精神的认识、理解和传达,对工匠精神进行现代意义的解析,尝试形成传统精神到现代思维的跨时空联合,把“尚巧”“求精”“技法合一”“强力而行”等理念融入到当下创客文化的内涵中去,培养和引导高校创客者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多元跨界模式的高校创客文化培育
高校创客文化培育中,除了可以从时空跨越的角度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精神互济补养,还可以通过主体跨界、媒体空间跨界、组织跨界等方式形成一个高配合度的现代多元培育模式体系。
从主体角度看,“互联网+”带来了产业制造中的多学科共享和协作,使得创客文化具备多元主体性。不同学科背景的创客主体基于相近的兴趣爱好,为了实现各自学科知识场域的突破,分担项目不同环节的任务并力图达到无缝对接,这种跨界融合从知识角度保证了创新的高频率和有效性。高校创客文化的培育具备这样的优势,高校本身容纳了不同学科专业的人才,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在专业细化方面更为显著,但从传统高校培养模式上看,当下的学科孤立现象普遍,边缘学科研究浅薄,相近学科缺乏沟通,文理科之间更是如有鸿沟,更谈不上综合性人才的培育了。而创客文化是一种综合多元特征的文化,它要求主体的跨界融合,如西方较为普遍强调的“STEAM”教育(融合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思维的教育)。一方面,这种跨界表现在培养跨界主体的努力中,高校创客文化的培育要在课程安排设计的时候就将学科跨界融合的理念输入进去,通过寻求学科融合的可能性论证,合理安排跨学科的课程安排,增加该类课程的学分及实践环节的强度,在教学中安排不同学科的教师团队参与、引导,以培养学生的多学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这种跨界表现在当下的创客空间运行中,即在创客实践中,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组成团队参与到项目运行过程中,在构思、实施、反馈监督、修改的全过程中需要设计决策主体、技术研发主体、制度监督主体、财会主体等,而每种主体又最好具备多元的知识体系,可以是多人协作,以形成某种百科全书式或图书馆式的知识储备、选取和沟通,以此来塑造创客的跨界文化模式。
从媒体角度看,“互联网+”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媒体范围,使得线上和线下的学习逐渐开始融合,现在甚至大有从线上学习配合线下学校课堂学习到颠覆这种模式的趋向。线上的大数据海量资源为创客们寻找小众资料提供了可实现性,线上的资源共享者远不止教师和学校,而扩大到了社会全领域,学校也不是唯一提供学习资源的空间主体,微课、慕课的大量存在使得学生的学习可以在家中完成,课堂成为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场所,教学自教师向学生传达的纵向交流变成了师生间的横向共享交流,这是创客文化前沿性的发展特征,是当前学习模式的一个风向标。
从组织方法角度看,创客文化崇尚混搭模式。创客群体在协作创新的过程中通过跨界模式的无缝对接形成了一个自我治理的群体机制,培养了创客文化的自组织方法体系。而目前创客教育的组织模式主要有四种:项目学习模式、社团活动模式、统合课程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即通过完成某个项目任务、参加基于某种兴趣爱好的社团任务及不同学科交叉的课程学习乃至于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创客文化中组织混搭的基点都源自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以期建立高校创客群体自运行的组织方式。因而高校创客文化的培育在于创设可交流的空间情境,鼓励学生团体的自由混搭,将企业文化植入孵化器的培养中,吸引学生参与到校企合作的实践操作中。
高校创客文化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的亚文化,是创客活动发展的核心动力。当今高校创客文化的培育不仅要从历史传统资源中汲取有益的养料,让创客文化有其根的意义;同时也要在现代技术发展趋向影响下,适时地调整文化形成的模式,落实创客文化发展的进步途径。
参考文献:
[1]丁大琴.创客及其历史文化基因探源[J].北京社会科学,2015,(08).
[2]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06).
[3]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
[4]张岱年.论墨子的救世精神与“摹物论言”之学[J].文史哲,1991,(05).
[5]同2.
[6][德]薛凤著.吴秀杰,白岚玲译.天工开物: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21.
[7]祝智庭,雒亮.从创客运动到创客教育:培植众创文化[J].电化教育研究,2015,(07).
[8]伍文臣,冯智慧,胡小勇.创客教育进学校的组织模式与案例介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07).
互联网经济与工匠精神范文3
保密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政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工作,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在不少人看来,保密工作是个“粗活”,和工匠精神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保密工作不但是“细活”,并且是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是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总理在报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仅要有高超精湛的技艺,还应对职业有一种精益求精、敬业担当、传承创新的态度和境界。
一、当前单位保密工作的特点
我院研发中心作为航天预研创新总体单位,涉及的国家秘密密级高、程度深,保密工作要求高、责任重。要确保主体责任落实,确保人员受控,确保载体受控,确保信息受控,确保无失泄密事件,全面提升保密管理水平,真正做到本质安全。当前我院研发中心保密工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人员来源广、构成复杂,管理难度较大。新形势下,在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背景下,人员形成了多元的价值观,在此观念基础上,人员管理难度增大。科研院所进出人员复杂:有国内外参观访问学习交流考察的专家、学者;有学习实习学生,不同程度参与一些项目研究,流动性大,毕业后的监管比较困难;工勤服务人员很多是从社会上招聘的,背景复杂;外协外包人员;离岗离职人员,挂职借调人员。掌握了某些领域重要甚至核心技术,进入其他单位工作后,单位之间在不同利益冲突下,跟踪管制还存在一定的y度。
(二)科研项目多,涉及范围广。我院研发中心是高知识人才密集的地方,在军工航天领域程度高、研究项目数量多、范围广,承担着大量预先研究工作,需要保密的事项多,科研生产保密工作较为复杂。
(三)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保密难度加大。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员人手一部甚至更多,而手机俨然成了潜伏在我们身边的“随身间谍”,它的通信功能、上网功能、拍照功能、留言功能、定位功能、信息功能、甚至是后门软件功能都是保密管理的隐患信息安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给生活带来无数便利的情况下,也给单位保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也提升了保密工作的难度。
(四)科技交流日益频繁,保密工作复杂性增加。作为我院预研创新的总体单位,研发中心的文稿发表、对外交流与合作活动日益频繁,使得各类信息传播、扩散加快,同时又大大增加了保密工作的复杂性。在科研交流的过程中,保密风险骤然加大。
二、保密工作需要弘扬“工匠精神”
(一)将保密工作做细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精雕细刻的执业理念,真正的工匠绝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总是在千锤百炼中追求完美。这样一种精神高度和工作态度,也是处于新时期的保密事业所需要的,因为保密工作更需精益求精。做好日常保密管理工作是最基本的要求,要真正做好保密管理工作,须从细上下功夫,将保密管理制度、要求进行细化分解;将保密责任细化分解到个人,确保保密管理范围、保密责任落实不留死角,涵盖全面。
(二)将保密工作做深需要“工匠精神”。保密工作更需业务精通。要有着执着的信念,孜孜不倦朝着更深的方向学习研究,吃透制度,吃透技术,吃透管理。
要吃透各级政策和新版《保密认定标准》、保密管理制度,成为专家,做到“问不倒”;要对信息化技术有较深的了解,做到“难不倒”;要做好保密宣传,让保密要求入耳、入心,最终使严格遵守保密规定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三)将保密工作做实需要“工匠精神”。保密工作更需敬业担当。爱岗敬业、敢于担当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在当今浮躁、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保密工作更加要具备埋头苦干、不计得失的精神,要将每一项工作做实:工作作风要实,学习制度要实,落实要求要实。制定的保密管理制度要突出实用性、指导性;对制度执行情况要进行检查;教育培训不走形式,要严格考核培训效果;保密监督管理要落到实处,不走过场,做到真查、真罚、必改。
(四)将保密工作做新需要“工匠精神”。保密工作更需与时俱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信息化的快速推进,国家秘密安全环境的复杂性凸显、安全威胁的多样性增大、安全挑战的严峻性加剧,保密工作的对象、领域、方式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保密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尖锐复杂,任务更加艰巨繁重。需要更加专业的保密防控手段,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三、加强保密同科研的融合
研发中心保密工作以上级各类保密规章制度以指导,结合中心实际制定了多项保密管理流程,为载体制作、载体传递、信息公开等多项常用保密管理常用流程划了保密“红线”,保障中心科研生产安全稳定运行。
(一)中心各项保密管理规定的制定务求实用。各类保密管理规定,都应以实用性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确保科研生产正常开展的情况下,提高保密管理效率,在保密制度的框架下进行各类科研生产工作,使中心各项保密管理流程实用、高效。
(二)保密工作完美嵌入科研工作,力求实现二者完美融合。改变原有保密工作与科研工作割裂的状态,消除单位人员头脑中将保密工作作为一种负担和包袱的偏见思想,将保密工作融入到科研生产的方方面面,共同促进保密工作同科研生产工作的有机融合,
(三)加强保密日常监督管理,重点管控“抓铁有痕”。保密日常监督管理是实现中心科研生产无失泄密事件的必要手段,在保密框架下,严格对照“业务谁主管,保密谁负责”,“业务不主管,保密也尽责”的要求,通过建立健全保密日常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中心内部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于各类保密隐患、风险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真正做到将保密隐患扼杀到萌芽状态。
互联网经济与工匠精神范文4
8月26日,全国工商联《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报告,饮料巨头娃哈哈的业绩大幅下滑引起了业内普遍关注:2015年娃哈哈营业收入494亿元,排名民营企业500强中的第70位。而2014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为营收720亿元、排名第31位。
而在刚刚落幕的杭州G20峰会,娃哈哈赞助了1500万瓶饮用水,按照娃哈哈每小时54000瓶的生产速度,只需不到12个工作日赶工。据报道,这是目前中国饮料行业内最快的灌装线,从吹制成型到罐装水,停留时间不到2秒,瓶盖从制作到完成封装,全程仅仅300多秒。
从2010年宗庆后成为胡润榜和福布斯榜双料首富,并在 2012年再成“双首富”,到2013年之后被更年轻的王健林、马云取而代之,这3年宗庆后及娃哈哈的转型发展引起业内普遍关注。近日,宗庆后在杭州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的独家专访,讲述了他的“变”与“不变”。
卖饮料卖出的全国首富
“我们杭州人还是很厉害的。我们出了两个首富,宗老板是卖饮料的,马老板是玩网络的。”一位杭州出租车司机很自豪地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但是司机大哥没想到大名鼎鼎的娃哈哈总部会是那么难找,“我觉得应该是个显眼大厦,没想到太不起眼了,真抱歉,耽误你时间了。”司机很诚恳地说。
杭州市清泰街160号一栋不起眼的5层小白楼,是娃哈哈集团总部。
1945年出生的宗庆后,18岁时为减轻家庭负担,下乡到了舟山一个农场工作,数年后又转到绍兴的茶厂,在农村一待就是15年。
1978年,宗庆后33岁,顶母亲的岗返回杭州,在校办工厂做起了推销员。直到42岁,人到中年,他才抓住机会,白手起家,从卖4分钱一支的冰棍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创业。
他从贷款14万元、靠三轮车代销汽水及冰棍开始,以800亿元成为2010年胡润全球百富榜内地榜首,这是中国第一次有“饮料大王”成为全国首富。
与同代的企业家一样,宗庆后对生活细节并不讲究。任正非打车的故事已不用赘言了,沙钢集团董事长沈文荣,也常穿一件仿羊皮的坎肩。宗庆后是穿着一双凉鞋和休闲装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的。
“我是一个老派的人,不太讲究,现在不是B20会场,大家都可以放松点。”宗庆后笑着说。
在很长一段时间,宗庆后自己担任娃哈哈的新闻发言人,因此一上来他就兴致勃勃地介绍杭州下沙娃哈哈生产基地。
“全自动生产线的20多道工序已经难以见到工人身影。取而代之的是2012年底娃哈哈自主研发的码垛机器人。这减轻了劳动强度。码垛机器人的主要职责是整列、抓取、码放,工人1个小时只能码450箱。相比之下,码垛机器人高效而精准,速度是2000箱每小时,码放的位置偏差控制在正负0.05毫米内。”宗庆后对数字很敏感。
负增长的难题
但是,回溯近年的娃哈哈营收数据,“负增长”正在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
2012―2014年间,该公司的营收分别为636亿元、783亿元和728亿元,在2015年这一数字再度下滑。
娃哈哈方面认为营收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宗庆后女儿宗馥莉掌管的宏胜集团的数据没有并入集团业绩;二是网络谣言以及产品升级带来了负面影响。
“娃哈哈目前生产销售正常,今年1―7月公司已向国家上缴税收31亿元,企业不仅没有一分钱银行贷款,而且有上百亿元存款。”宗庆后如此回应。
此外,让外界质疑的是早在2010年时,宗庆后就公开表示要“再造一个娃哈哈”,并且进行了多元化尝试。
例如在2012年,斥资17亿元投资娃欧商场,一度成为宗庆后寄托娃哈哈战略转型的关键一步,该商场定位于满足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趋势,销售知名度较低的欧洲品牌,甚至还计划5年内在全国开设100家连锁店。
哇哈哈还试水童装、乳业、酒业,重金砸向商业零售等等。宗庆后的打法思路是利用过去积攒沉淀的品牌和渠道优势,嫁接到新进入的产业方向上,以快速实现多元化突围。
但是,现实是骨感的。童装规模偏小又难以快速集中的市场,让娃哈哈不得不选择放弃;选择母婴奶粉为突破口的乳业,偏偏电商销售却是娃哈哈的短板。尤其是娃欧商场从建成就被批评巨大LOGO和建筑整体风格太土气,加上客流稀少,根本没成气候。
宗庆后也承认,娃欧商场缺点不少,销售情况也不如意,但这些问题显然并没有对他造成多大困扰。
“我们经济实力比较强,资金雄厚,亏点无所谓,所以有问题就收手,继续探索。”宗庆后说。
多元化再尝试
对于外界的各种质疑,纵横江湖的宗庆后认为不过是多元化的试错而已,他仍有足够的底气与抗压能力。
“虽然总的来说现在有点负增长,但最近通过创新,逐步在恢复。中国的饮料行业永远是朝阳企业,只要搞得好,我认为它永远是会健康发展。因为不管怎么样,人总是要吃要喝的。”宗庆后说。
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娃哈哈业绩的下滑主要是品牌和产品的老化,这对饮料市场来说是致命伤。再加上饮料行业的“寒冬”也使得娃哈哈雪上加霜。
“娃哈哈从老板到高管到市场研发人员,都陷入品牌老化的困局,在这种情况下娃哈哈的整个表现就不会很理想。”朱丹蓬说。
对此,宗庆后承认娃哈哈这些年的创新能力在退步,除了占据营收近四分之一的营养快线外,缺乏更多“爆款”产品,没有跟上消费者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同时,饮料行业仍然有着巨大的创新潜力可挖,该怎么挖潜则正是娃哈哈多元转型要思考的问题。
“我承认随着饮料行业不断发展、产品种类极大丰富,企业需要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途径。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最有效途径。大企业实力强、抗风险能力强,经得起失败,应当承担起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主力军责任。对于娃哈哈来说,未来饮料行业依然是主业、多元化的领域是个补充,娃哈哈会集中精力开发健康食品、保健食品。”宗庆后说。
其中,宗庆后的一个“脑洞大开”的想法是,使娃哈哈这个“生产饮料的企业”升级成一个“生产饮料企业的企业”,也就是向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发展。
“我们把自己要用的机器人都开发完了。”宗庆后透露,娃哈哈和天津大学合作,研发过放吸管机器人、铅酸电池装配机器人、炸药包装机器人,后两者都是将机器人输出给其他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工伤问题。
实际上,在娃哈哈很多工厂里早就已经大规模应用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生产线初具雏形,而熟悉各种生产应用场景的娃哈哈完全可以沿着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切入到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这就是宗庆后新的多元逻辑。
对话宗庆后:“我还要再干几年才退休”
《中国经济周刊》:最近特别流行的是王健林说人生要设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先挣一个亿”,您的小目标是什么?
宗庆后:哈哈,一个亿我觉得这并不容易。娃哈哈在成立初期赶上了“紧缺经济”时代,经历了跟进创新、引进创新到自主创新的不同阶段,我的小目标是未来的发展道路还是会根据企业战略来制定,既量力而行,又放眼长远。
《中国经济周刊》:在当前宏观经济的增速换挡期,国内很多传统企业出现了经营困难,进而寄希望于“互联网+”,期望通过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来创造新增长点。娃哈哈在拥抱互联网方面有什么尝试?
宗庆后:我认为互联网是一个“双刃剑”,用得好的话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是促进作用;用得不好的话,对经济也有很大的损害。
互联网是一个平台和工具,可以帮助实体经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在商业模式上也可以进行创新,但归根结底,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都应该是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相反,如果通过互联网平台“烧钱”做流量、扰乱销售网络和价格体系,以及卖假冒伪劣产品等,则会对实体经济企业造成危害。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供给侧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您对于振兴实体经济有何看法?
宗庆后: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实体经济在萎缩,虚拟经济搞得太过头。实体经济是创造财富的经济,虚拟经济和金融,都应该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用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在他看来,政府还是要鼓励发展实体经济,从而解决就业难题,让人们安居乐业。他建议,一方面国家应该降低税负,让企业有利润才能够活下去;第二,企业有利润才会给员工增加收入,这样才能拉动内需,最后促进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现在都在讲工匠精神,您认为中国的工匠精神是什么?
宗庆后: 工匠精神就是要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的档次。要做得很仔细,才能够称之为工匠,对企业而言,意味着要提高产品质量。我们要对“中国制造”有坚定的信心,对成为一名现代工匠有足够的信心。制造业技术岗位的重要性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不断增长的个人收入和内需就是工匠精神的强大保障。
互联网经济与工匠精神范文5
解放前,中国的工业以租界为龙头,东三省、天津、上海、武汉、广州等地各类工业兴起,中国制造业在租界工业、、民族资本中渐渐成型。到了20世纪40年代,上海、天津、广州等地中国制造的某些产品的质量已经和世界上老牌工业国家的产品质量不相上下了。
解放后,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精神没有受到大的冲击。工厂里仍然实行师徒制。工人凭手艺吃饭,手艺分八个等级(即八等级工制度)。当时八级工的工资和大学教授的工资差不多,且社会地位很高,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师徒制与八等级工评审制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因此,中国改革开放前,在对外封闭的情况下,生产的内燃机、汽车、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机床仪表等产品都是靠这些一至八级工来完成的。
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外国工厂进入国内,流水线上的工人成了工人队伍的主力军。这些流水线上的工人做的事情机械得像机器一样,在有些企业里,原来那些一到八级的手艺工基本被边缘化了。工人们只要年轻,培训几个月就可以上岗。随着中国制造的产品大量涌现,中国人对制造业已经不陌生,电视机、洗衣机、汽车……流水线生产产品像母鸡产蛋一样,一个接一个地被组装出来。有些中国人对中国制造陶醉了十几年以后,开始厌倦起来:为什么中国总要为外国生产产品?于是有些学者就提出中国创造论、第三产业论、金融中心论、互联网思维论等理论。但是,他们只看到了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着“中国制造”的大量产品,却忘了流水线是哪儿来的,而且,他们对这些中国制造的产品里的核心部件是哪个国家生产的也缺乏研究。一些企业面临的真实的现状是:改革开放前的一至八级工渐渐老了,流水线是进口的,产品的关键部件也是进口的,一个基本上没有一流工匠的企业在这种现状下要实现转型,这是多么艰难的事情。
当前常见的劳务派遣公司,派遣的员工都是短期工,不可能涌现大批工匠。派遣公司大挣其钱,而这些费用都要企业来买单,最后的结果是,企业及雇员都是受害者。
如今,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在实体经济和制造业这一块利益很小。有些地段较好的工厂的土地已被另派用场。这种现象并不罕见,而这种现状是非常危险的。
撇开体制因素不谈,那是什么出了问题?当然是文化!一些国人始终认为人分尊卑、职业分贵贱,他们怎么可能有耐心去重复做一件看似简单劳动的手艺活?而这些手艺活,有时候不仅要做一辈子。日本一家烤年糕店做了几十代人,持续1000多年。1000多年来,每天来排队买年糕的人络绎不绝,原因只有一个,味道绝妙,无与伦比。细节管理理论创立者汪中求先生拜访过的日本树研工业,生产出世界上最小的“粉末齿轮”,重量只有百万分之一克。公司的员工田中凭肉眼能够感觉到模具千分之一毫米的误差。公司里还有个木工,他手工涂刷的薄型涂料厚度仅有5微米,手感妙不可言……
现状是,日本的一流匠人比比皆是。但在中国,有一技之长的匠人却并不太为人们所关注。两个如此近邻的国家,却有那么大的不同,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当然主要还是文化。那就是我们这个国家还需强化“职业不分贵贱,人不分尊卑”的社会风气。手艺人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地位。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转变人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看法,孩子们初中毕业就可以进入职校或跟着师傅学手艺,这一点德国是毫不含糊的。日本做得更绝,子承父业是日本的社会规则,家里的遗产归长子,长子也必须继承父亲的行当。
我国的高等教育受美国影响太大。中国事事都向美国学习,时时都想超过美国。但如果美国的移民制度学不会,它的教育制度就无法学会。因为美国已经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了,而是全世界人才的竞技场。中国教育更应该向德国学习,其次向日本学习。学习他们的务实,学习他们对工匠的培养。
只有拥有了一流的工匠,图样才能发挥最大价值。而杰出的工匠往往能在产品的生产中发现设计的瑕疵。所以“改善”这个词是牵着日本人的魂魄的。日本产品之所以更人性化,和日本的工匠和设计师与其他行业从业者地位平等,交流畅通是分不开的。
现在,国人渐渐明白了,无论是金融思维还是互联网思维,没有一流的产品,这些思维都是空中楼阁。“中国制造”只有踏实地转型为“中国精造”,中国经济的根基才能牢固。为什么有的理发师愿意花一万多元买一把德国产的理发剪刀?因为这把剪刀理发师能用一辈子。一件工具,时间用长了就会产生感情。对一个理发师来说,拿在手里的一把老剪刀,就是自己的一位老朋友。而中国制造的理发剪,虽然只卖几百元一把,但少有能一用就是一辈子的。
所以,只有“中国精造”才能振兴中国经济。而“中国精造”不仅仅需要国家政策的调整,还需要培养几千万一流工匠,让工匠精神成为中国根深蒂固的文化。这样,“中国精造”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中国精造”之梦才能成为现实,“中国制造”才能完成向“中国精造”的转型。只有工匠精神在各个领域中做到无孔不入,中国制造业才可能达到德国和日本制造业的水准,才能繁荣不衰。
互联网经济与工匠精神范文6
关键词: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培育
作者简介:杨红荃(1972-),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苏维(1991-),女,湖北红安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2015年度职业教育专项资助课题“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评价制度研究”(编号:2015A103),主持人:杨红荃;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湖北省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研究”(编号:A2015003),主持人:杨红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6-0027-06
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在政府报告中被正式提出,体现了国家现阶段对于“工匠精神”的迫切需求。为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打造中国制造2025,国家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工匠精神”这种隐形知识的培养必须根植于实际的工作之中,依赖于师傅的“口传心授”。因此,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体制基础。
一、现代学徒制中“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学徒制,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定义为“学徒训练”,是指根据一种规定有师徒关系、训练年限和条件的合法契约来进行的一种技术或工艺训练。学徒制是传统技艺传承的载体,主要由师父指导学徒学习传统手艺,内容主要包括技艺的背景知识以及实际工作时的经验。师父不仅是技术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徒道德品质的教育者。师父在技艺和道德方面对学徒的影响非常大,师父必须教育学徒成为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合格公民,所以学徒制教育是从业和做人全方位的教育。传统“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则是通过古代学徒制来进行的。
(一)古代学徒制中“工匠精神”的历史意蕴
古代学徒制在中国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学徒教育与当时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被认为是职业教育的雏形。在古代学徒制中,师父所传授的内容还未形成专业的技术理论知识,学徒只能通过观察并依靠不断的实践训练去体会、感悟与总结。师父不仅是教育者还是传统技艺的历史传承人,其使命就是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将职业精神传承给下一代,“工匠精神”便是依靠这样的方式进行历史传承。古代学徒制中“工匠精神”的历史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尊师爱徒的传统道德。古代学徒制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师徒关系展开,师父作为徒弟的模范和榜样,影响并激励徒弟,因此古代推崇“师道尊严”。《荀子・修身》中将“尊师重道”上升为国家意识层面,认为尊敬师长是国家安国兴邦必须遵循的道德法度。师徒关系是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与现代组织关系不同,古代师徒关系在工作之外会以友情或者父母子女的关系维系,“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就是最好的体现。师傅对于徒弟的爱护表现在对其工作上的指导以及生活上的照顾。徒弟在进行工艺制作时,需要师傅在一旁指导徒弟不断改进、提高,并及时给予反馈意见,徒弟则从师傅的反馈中总结出操作经验并通过重复性动作逐渐内化为自身的操作技能。古代教育形式主要采用小班教学,师傅在进行教学时经常运用教育技巧来进行因材施教,师傅根据徒弟不同的个性特征来调整教育策略。在工作之外,师徒关系表现为一种非正式的一对一互动,师傅依据个人经验对其行为处事进行指导来帮助徒弟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因此,古代“工匠精神”表现为工匠尊师爱徒的道德精神。
2.言传身教的教育模式。古代学徒制中,除了生产生活之外,师父平日的工作就是教授学徒。师傅主要通过示范、训练和隐退三个步骤进行教学。首先师父进行动作的示范让徒弟仔细观察并模仿,之后开始加大对学徒的训练,最后师父隐退由徒弟独自完成产品的制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傅主要通过言传身教来教育徒弟,通过“做”和“教”将技艺知识和生产经验传授给徒弟,并通过自身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职业精神来影响徒弟,最后达到德才兼施的目的。教学最后,通过实施评价和考核来择选出德才兼备的徒弟作为下一任技艺的传承人。师父的言传身教,让徒弟全面掌握每一道工序以及工艺制作的每一个环节,并详知工艺技术技能操作的经验。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教学,所培养出来的工匠不仅对所学的技艺,对与其相关的技艺操作也能积累到一定的经验。另外,师父通过教学来体现和实现自身价值并获得满足感。因此,古代学徒制中的“工匠精神”还表现为言传身教的育人精神。
3.惟精惟一的尽善境界。古代学徒制中的“工匠精神”主要表现为工匠对技艺的执着追求。《诗经・卫风・淇奥》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学》曰:“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朱熹道:“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磨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1]这些描述性的文字都体现了工匠在进行工艺产品制作时反复雕琢、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中国古代工艺制品之所以享誉世界,正是由于工匠对于技艺及产品品质制定了严格近乎苛责的标准。古代工匠从构思、选料、制作、装饰等环节都反复斟酌和对比,对于细节的处理更是细致入微。古代工艺都是纯手工制作,因此,工匠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一件作品,并且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另外,古代工匠在制作的过程中还不断进行推陈出新。工匠们根据长期以来的实践经验和思考,从工艺配料、装饰,甚至程序、操作手法上进行大胆革新,将传统技艺与自己的灵感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加精美实用的作品。因而古代“工匠精神”还表现为工匠对于技艺尽善尽美境界的追求。
(二)现代学徒制中当代“工匠精神”的时代表征
现代学徒制是在古代学徒制基础上,结合现代学校教育形式而发展的一种现代教育模式。现代学徒制以工学结合为主要内容,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目标。在现代学徒制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由职业院校的教师以及企业的师父进行“双导师”教育。与古代学徒制相比,学生不仅要学习技术技能操作,还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通识知识使其认知技能得到发展。因此,现代学徒制对于学生的培养更加专业化,系统化。随着国家主流媒体对“大国重器”、“大国工匠”等系列节目的播出,中国在逐渐形成“大国尚技”的浓烈社会氛围,“工匠精神”一时风靡全国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2]当代“工匠精神”是在古代“工匠精神”基础上的传承与发展。
1.精益求精的技术美学标准。现代工匠不再是传统作坊里的伙计,而成为一个企业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当代“工匠精神”继承了古代工匠们对技术以及产品品质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现代工匠对仪器的检查、数据的计算、工具的打磨、产品的制作等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甚至达到了一种技术美学的追求境界,对技术的精益求精不仅是工匠高超技艺的体现,还是工匠们的审美创造。德国制造业非常发达,创造了大众、奔驰、宝马、西门子等国际品牌。德国工匠在追求技能品质的同时,还将现代生产方式与产品进行高度融合,所打造的品牌是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产物,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我国每年举行劳动道德模范人物的评选活动,其中也不乏具有“工匠精神”的基层技术工人,他们都是该行业不可替代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追求与现代生产生活相结合,对产品进行人性化设计。
2.根植实践的持续创新冲动。创新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创新是永无止境的,而且创新要以实践为基础,创新产品和工艺最后还是要通过实践来完成。工匠们往往都是工作在生产一线的员工,积累了很多实际操作经验,技术技能经过磨练也相对过硬,这为实现创新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在充分实践基础上工匠能随时迸发出创新的冲动,通过不断的实验和学习,最终形成自己的创新技能。除了拥有高超的技术技能之外,工匠们还要具备能够大胆革新,刻苦钻研以及在遇到困难时迎难而上的精神,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将经验与创新相结合。因此,当代“工匠精神”还体现为工匠们根植于实践的持续创新冲动。
3.产品实现的社会角色荣誉。社会生产过程中,科学创造及理论创新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最终实现科技进入平凡老百姓的生活中,还是需要通过工匠的双手来实现。从社会劳动分工来说,工匠虽然工作在产品生产的最前沿,但却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终完成人。富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所制造出来的产品不仅是现实中的物质产品,更多体现为一种文化产品,饱含了“工匠精神”的产品。通过反复打磨以及精心制作出来的产品能最终为人们生产生活所需要,这让工匠感受到一种成果实现的荣誉感,这种荣誉感又进一步激励工匠对产品精益求精,甚至持续创新。
二、现代学徒制中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提升
“师徒关系被定义为一个年龄更大的、经验更丰富的、知识更渊博的员工(师父)与一个经验欠缺的员工(学徒)之间进行的一种人际交换关系。”[3]在当今国内外现代学徒制中,办学主体主要包括学校与企业,现代学徒制发展较好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企业是否能作为主要办学一方是决定现代学徒制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企业教学过程中主要由师傅来完成教学。因此从师徒关系理论出发,对学徒“工匠精神”培养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徒弟、师父以及对组织三者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徒弟技术创新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现代学徒制中,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徒弟的积极影响上。“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可以让徒弟获得师傅经验的指导以及工作上的支持,得到师傅的鼓励和关怀。对于职业精神的教育能让徒弟尽快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使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企业的环境并完成角色的转换。然而现如今,智能化生产系统发展迅速,社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是一种高度复合型人才,这不仅体现在需要掌握横跨具体工业领域与软件领域的学科知识,还体现在需要具备技术创新能力以及需要掌握精湛的技术技能与完整的复杂生产系统的知识原理[4]。这表明社会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需要进一步构建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职校学生的综合素养。其中强调“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工作水平,让学生拥有更加坚定的意志以及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而帮助学生完成技术的创新和实现自我的价值。因此,在重视学生技能水平培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其“工匠精神”的培育。
2.有利于师父职业生涯的丰富和社会贡献的扩展。成就动机是指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一种内在驱动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成就动机对个体的工作和学习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5]。在现代学徒制中,以企业为协同办学主体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中,师父充当了“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角色,对于师父来说,教育学生的过程自己也能从中得到收获。当师父在帮助学徒成长的过程中,看着学生技能的增长,对工作充满热情,对未来事业充满向往,成为企业乃至社会所需的高技术高素质人才,师父会从中体会到满足感,这样有助于师傅形成较高的个人成就动机。个人的高成就动机反过来又能提高师傅工作绩效。同时,对于师傅来说,除了劳动生产之外,教书育人也是一种社会贡献,也能体现一定的人生价值。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能对学徒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师傅职业生涯的丰富和社会贡献的扩展。
3.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增值和企业创新文化的培育。“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企业来说也会产生一定的价值。首先,通过“工匠精神”的培育能使企业实现人力资本增值。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首先要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学生学习期满时企业会通过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来判断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表现优秀的学生企业会跟他签约,从而成为企业正式员工。所以在学习期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能让其在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也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最终达到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其次,“工匠精神”的培育,能使企业形成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组织价值观和组织宗旨,并外化为一定的组织行为规范和企业形象,最终达到创新企业文化的作用。反过来,这种企业文化又能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控制机制来引导和塑造员工的行为和态度,使企业达到现代科学管理的水平,促进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现代学徒制中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为主,对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较为欠缺。现如今社会迫切呼吁“工匠精神”的回归,为了更好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我们必须让“工匠精神”扎根于职业教育,以现代学徒制为体制基础,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办学机制,形成政府及社会各力量全方位支持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
(一)企业――发挥师父角色的作用,制定学徒实习规范及考核标准
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内化,那么企业便成为了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力量。企业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主要通过发挥师父角色的作用,制定学徒工作规范、制定最终考核及企业录用标准等。
1.充分发挥师父角色的作用。在师徒关系中,师父对徒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职业生涯、社会心理以及角色模范三个维度。职业生涯维度是指师父给予徒弟学习上的指导,从而帮助徒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通过职业生涯的影响维度,师父在对学徒进行职业技术技能操作教育时,会逐步将“工匠精神”内化到教育过程之中。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师父就要执行严格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对于操作设备时的每一个精小零件,产品生产时的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按照规范来操作。“社会心理维度是指师父帮助徒弟建立一种身份认同感、胜任力和效力的心理职能。”[6]自古以来,师徒之间不仅是师生关系,在工作之外还会以友情甚至亲情关系来维系,因此师父可以通过社会心理维度在生活中给予学生认可和关怀来提高学生对于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以及刻苦钻研的工作态度。角色模范是师父作为具有知识与技术专长及积极职业精神的人,可以作为徒弟的模范和榜样。通过角色模范维度,富有“工匠精神”的师父可以通过个人魅力来影响学生。
2.制定学生实习规范及学业考核、企业录用标准。首先,通过制定学生实习工作规范来对学生行为进行约束,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创造条件。实习工作规范主要包括对学生工作作息时间的规定,对仪器设备操作和维护的规范,对工作任务完成的考核标准、对实习的奖惩制度等。学徒进入企业实习,企业先要对学徒进行岗位培训,让学生了解企业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精神。在此基础上制定学生实习工作规范,学徒通过对实际工作规章制度的了解,对于实际工作环境及组织纪律有一个切身的感受。例如在作息时间上要严格要求学徒,不准迟到和早退,养成守时认真的工作态度;对于公司设备的操作及维护要认真细致,培养学生对工作的责任心;对于工作任务完成的评价标准也要专业规范,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对于富有创造力的学生给予奖励,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刻苦钻研的精神,对于懒散、粗心大意的学徒也要给予一定的惩罚。其次,学徒完成学习之后要接受最终的学业考核,表现优秀的学徒企业会与他签约成为正式员工,因此在制定学业考核及录用标准时要注重对学徒“工匠精神”的考察。考察学徒在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考察学生对于工作是否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精益求精、独具匠心的精神以及刻苦钻研、学而不倦的工作作风。
(二)学校――开展思政道德素质教育,组织职业精神实践教育活动
职业院校在现代学徒制中以培养学生通识知识及专业理论知识为主,在教育过程中也能通过开展思政道德素质教育,组织职业精神实践教育活动等方式来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学校与企业共同提升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1.开展思政道德素质教育。目前职业院校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着眼于学生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突出工作本位的学习,以学生就业为教育目标。根据对国内600多家企业的调查,大部分企业对青年就业人员的最大希望和要求是,除了上岗必须的职业技能之外,还必须懂得做人的道理,具备工作责任心[7]。现代学徒制中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期间,学校就应该以各种方式开展思想品德及职业道德教育来培育“工匠精神”。首先通过开设思想品德及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素质,培育并弘扬学生的“工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若发现某些学生存在思想品德问题应及时给予纠正和引导。其次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在进行专业教学时,应该帮助学生分析不同职业岗位所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并将其融入到专业教学目标及内容之中,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要重视这一部分的内容。再次开展“先进人物”、“劳动模范个人事迹”等专题教育,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学习报道以及展开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崇尚劳动、爱岗敬业的精神。
2.组织学生开展职业精神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思想品德及职业道德教育是从感性上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一定的了解,真正实施“工匠精神”的培育更要在实践活动中来历练和强化。只有当面临具体任务时,学生才能够感受到工匠们坚守岗位、刻苦钻研的不易。实践教育活动是基于工作本位的学习,开展任务教学或项目教学,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或是单个项目,学生需要按照实际工作的操作步骤来一步步完成,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强调学生个体对实践过程的主动探索,教师则起指导作用。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才能体会真实工作的状况,培养耐心、仔细、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并将这些隐形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的品质之中,在学习操作技能的同时养成较好的职业素养。
(三)政府――引导并转变社会就业观念,制定相关政策激励工匠
政府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规划者和政策的制定者,能够给予“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以政策支持。首先应引导并转变社会就业观念,倡导职业平等。其次,制定相关政策对在平凡岗位上有重大贡献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
1.引导并转变社会就业观念。中国自古崇尚“学而优则仕”,对于职业的选择也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现代社会中,学生对于职业的选择也存在着类似偏见,职业选择以机关事业单位为主。并且社会公众对于职业教育也存在偏见,认为只有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才会进入职业院校学习技术技能,职校生的工作出路也只是当个普通工人,没有社会地位。因此,国家想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要引导并扭转社会对于就业的偏见,倡导职业平等。只要努力工作,刻苦钻研,即使是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也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此,政府应采取多种方式倡导职业尊重,引导社会尊重工作在一线的高级技术工人。相关就业部门还要对大学生就业、择业进行科学引导,转变其就业观念。
2.制定奖励政策激励工匠。对于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政府应制定相关的奖励政策来进一步激励工匠,引导人们对于“工匠精神”的追求。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出对具有“工匠精神”的有重大贡献的工匠的奖励政策,消除工匠们的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投入工作,从而起到激励其他工匠的作用。奖励政策包括提高个人的工资、福利待遇、进行额外的表彰奖励等。通过政策激励,使社会对于工匠职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鼓励学生向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们学习,消除学生在职业选择中的后顾之忧,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工作,努力成为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创新创造的新时代工匠。
(四)社会力量――大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搭建信息平台提高职业尊重
“工匠精神”的培育,还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助力。通过大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搭建现代化公众平台等提高工匠职业尊重的方式,来营造全社会对于“工匠精神”的崇尚。
1.大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对“工匠精神”进行大力宣传和弘扬。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继续加深人们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形成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内涵。并对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及“工匠精神”进行系列报道,让公众对“工匠精神”有一个多层次的全方位认识。对年轻一代工匠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和报道,引导公众转变择业观念。对于在职业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成果的技能人才及职业院校给予高度肯定和足够关注。
2.搭建信息平台提高职业尊重。当今社会信息化时代,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来关注社会动态,通过移动互联网来建立社交关系进行互动交流。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在移动互联网上搭建宣传“工匠精神”的公众平台,将工匠们的个人事迹及工作、生活中的个人故事在网上宣传,让新一代优秀年轻工匠在互联网上分享自己工作时的一些故事,向人们展示自己独特的技术技能,与奋斗在不同岗位上的年轻人进行交流。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宣传展示提高工匠们的职业尊重。
参考文献:
[1]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5.
[2]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7):72.
[3]韩翼,周洁,孙习习,杨百寅.师徒关系结构、作用机制及其效应[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7):56.
[4]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2016(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