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与综合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化与综合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化与综合管理

数字化与综合管理范文1

李教授:我从1991年从新加坡到国内来开展智能建筑技术推广与应用,以及参与智能建筑系统工程项目建设已经有15个年头了。在这15年来经历智能建筑系统工程建设的历程中,对于我来讲感悟最深的是1996年的上海博物馆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1998年的上海金茂大厦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H00 1年的广州汇景新城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2005年的南昌恒茂国际华城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通过这四个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我对智能建筑和智能化系统工程有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

我多年从事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心得就是:“智能建筑的核心是智能化系统集成,系统集成的目的是整合楼宇物业及设施管理和信息增值服务”。我主持负责的大型系统集成项目主要有:上海博物馆的楼宇管理系统BMS系统集成;上海金茂大厦整合楼宇设施管理的IBMS一体化系统集成;广州汇景新城基于网络化的IBMS.省略/IBMS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应用的一体化信息与数据集成。总结我从事智能建筑技术应用和相关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智能建筑系统与信息集成就是智能建筑建设的主线和目标。

记者:您曾在深圳大学担任过科研和教学工作,并出版了《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等多部智能建筑专著,在您的眼中,我国智能建筑领域的教育状况是怎样的?您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对年轻一代的培养?

李教授:我大学毕业以后,第一份正式的职业就是在深圳大学电子系当老师。无论我曾担任过新加坡科技电子在中国的首代和总经理,还是香港上市公司迪臣智能的总经理,我始终觉得自己更胜任当一名好教师。根据国家目前提出技术创新在现代建筑和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建筑节能、绿色环保方面的应用需求。我国的院校目前均不能系统提供现代建筑与居住区在数字化应用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绿色环保技术方面的教学课程和相关教材,同时国家在数字化与智能化建筑领域急需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我认为对于新一代智能建筑的专业人才,应以培养智能建筑和数字社区网络信息系统集成工程师为教学目标,毕业学员应达到可以独立的完成智能建筑和数字社区数字化与智能化系统工程规划和设计的任务,具有在智能建筑和数字社区综合信息系统集成,以及数字化与智能化系统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掌握智能建筑和数字社区数字化与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要求、实施步骤和方法。目前我已经和国内多所大专院校签订了智能建筑与数字社区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专业课程联合办学的协议,广州市电大今年就开始招生该专业学生。我也计划积极参与建设部《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准中长期培训计划的教学工作。

记者:您曾经说过“数字社区信息化建设要遵循数字化技术应用和智能化系统的双重设计规范标准”,能否请您为我们详细解释一下“双化建设”?

李教授:首先我们要了解所谓智能化与数字化标准,我国在2000年颁布了GB/T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简称“智能化标准”),在2006年12月颁布了GB/T20299.1-4《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简称“数字化标准”),这两标准对于智能建筑和数字社区的规划和设计都十分重要,同时这两个标准对于智能建筑和数字社区的规划和设计各有侧重面。智能化标准的重面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强调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建筑结构的配合和协调,如综合布线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综合安防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等,在技术应用方面主要涉及监控技术应用、自动化技术应用等。

数字化标准的侧重面是以数字化综合信息集成为平台,强调楼宇物业与设施管理、一卡通综合服务、业务应用系统的网络融合、信息共享、功能协同,如综合信息集成系统、楼宇物业与设施管理系统、楼宇管理系统、一卡通管理系统等,在技术应用方面主要涉及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信息集成技术应用、软件技术应用等。鉴于数字化与智能化标准对于现代智能建筑和数字社区规划和设计在侧重面与技术应用上的互补性,遵循数字化与智能化“双重设计规范标准”是必须的。我最近主持设计和参与担任首席技术顾问的中央电视台新台址智能化系统工程、江苏广电中心智能化系统工程、宁波万达广场数字社区、贵阳金元国际新城数字社区都遵循数字化与智能化“双化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

记者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 国家标准从去年12月开始在全国实施,至今也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了,您作为参与此次标准编制的专家,能否为我们广大读者简单介绍一下数字化国标编制过程吗?在您的眼中此次国标颁布实施的最大意义在哪里?

李教授:随着信息网络化科技在我国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外的投资者和产品设备供应商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传统的建筑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建筑业必须采用信息化科技来改造和提升自己。值得庆幸的是建筑及住宅社区智能化建设在我国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这为我国城市和社区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技术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建筑及住宅社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的编制,就是为了增强我国建筑产业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应用的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同时也是为了统一和规范国家关于建筑及住宅社区数字化应用的技术构成、内容和方法,以及智能建筑和数字社区数字化与智能化系统建设和运营的要求与标准。

由建设部牵头组织,由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参与编制,从2003年初到2006年12月颁布执行,历时四年。《建筑及住宅社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系列国家标准由以下四个分标准组成:

(1) 《建筑及居住区运营服务数字化技术应用》

(2)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系统检测验收》

(3) 《建筑及居住区物业管理数字化应用》

(4) 《建筑及居住区控制网络通讯协议技术应用要求》

《建筑及住宅社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系列国家标准与以往编制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和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导则所编写内容和技术应用的重点有所不同,《建筑及住宅社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系列国家标准编制内容的重点,强调了在建筑及住宅社区数字化建设系统工程中的物业及设施管理和综合信息增值服务,数字化及智能化应用系统的建设与运营,数字化及智能化应用系统的检测与验收,以及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接口标准四个方面数字化应用的技术构成、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内容和方法,而不

仅仅是涉及一些具体应用系统实现的功能要求。

此次国标颁布实施的最大意义在于,将数字城市、数字社区、数字家庭的技术应用、实现功能、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集成、信息增值服务的规划和设计实现了标准化和规范化。为我国数字城市、数字社区、数字家庭的建设、产品与应用软件开发指明丁方向和实现目标。

记者:《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 国家标准涉及社区数字化工程技术领域由数字化系统集成、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网络三个系统和所属九个子系统以及四个相关技术设施等组成。如此庞大的技术体系是如何制定的,该体系能否全面涵盖现阶段建筑智能领域所存在的问题?

李教授:我在《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准起草的初期,就提出确定编制本系列标准技术体系的思路,提出起草标准的题目是“数字化技术应用”,因此首先要明确数字化技术应用的特点、范围和内容,要明确数字化技术应用与智能化技术应用的区别、应用范围、应用内容的不同点。数字化技术应用体系的核心应该是信息化技术应用、网络化技术应用、软件及数据库技术应用的综合与集成。为此在标准中明确了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术语和定义”和“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构成”等条文,从而确定了《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准的技术体系结构。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准的颁布执行,完善和补充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在综合信息集成平台、物业与设施管理、一卡通增值服务在信息、网络、软件等数字化技术应用和系统规划和设计方面的内容和要求。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提升,《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准还需要不断的补充和提升。《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委会计划在今后三年内每年召开多次标准修订会议,就修订内容、修订大纲、修订要求进行讨论。

数字化与综合管理范文2

面对网络时代城市建设迫切需要远程、公开、快捷的城建档案信息,面对馆藏日益增多的案卷,传统的城建档案保存方式已明显难以适应迅速发展的新趋势。以往一直采用的柜架式纸张保存和目录式管理,不仅占用了大量库房空间,管理成本高,而且易黄、易蛀,保管时易损坏;同时,城建档案数据库中分类信息复杂,靠手工查询速度慢。由于城建纸质档案量大,查阅起来耗时、耗力。传统城建档案使用的种种局限给城建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也给城建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这一切,都使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

2000年12月,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印发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把“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现有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列入其中,同月国家档案局在中国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研讨会上宣布: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由此,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城建档案信息数字化就是把纸质档案通过扫描、录入信息到计算机数据库中,以计算机存储城建档案信息。城建档案的数字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有必要对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只有在有了清楚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规划好城建档案管理的数字化之路,为今后的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打好基础。

1.确定城建档案数字化指导思想与原则

城建档案数字化指导思想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利用为目的,充分利用计算机软硬件功能,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和数字化加工设备能力,保护馆藏城建档案原件完好,保证数字化城建档案真实准确,更好地发挥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

城建档案数字化原则是:遵循重要城建档案数字化的价值性原则、常用城建档案数字化的实用性原则、开放城建档案数字化的开放性原则、褪迹城建档案数字化的抢救性原则、解密城建档案数字化的及时性原则、目录数字化与全文数字化分步的时效性原则、城建档案数字化加工与利用同步的一致性原则。

2.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步骤

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需要投入,特别是建设初期软硬件配置投入较大,建成后也要保持一定的运行成本。因此,要按照成本效益最大化理论,细化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步骤,同时优化城建档案数字化的各种资源配置,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城建档案专业人员和数字化技术人员、计算机和扫描设备的合理搭配,构建城建档案数字化投入小收益大的新模式。

2.1建立城建档案数据库

第一步,输入文件级目录。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可边输入边打印,一方面补齐卷内文件目录,另一方面检验输入的正确性,从而确保城建档案数据库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第二步,采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实现原文件信息数字化。

2.2加强电子文件的收集和积累工作

电子文件包括电子文件内容、电子文件载体和电子文件显示、修改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的组合,是未来数字城建档案最主要的来源。为了确保所形成的电子文件不被丢失,保证电子文件是可存取、可利用和可理解的,必须及时对所形成的电子文件进行收集积累。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不仅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还维护了它的系统性、完整性,同时,也防止了存有信息内容的载体在个人手中发生丢失、损坏,从而保护电子文件的安全,为电子文件的归档打下基础。

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范围,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用载体传递的电子文件,要按规定进行登记、签署,对于更改处,要填写更改单,按更改审批手续进行,并存有备份件,防止出现差错。

2.3城建档案数字化与上网利用同步

城建档案数字化及管理流程重组是一个管理思想不断地变化的过程,城建档案数字化与上网利用同步即是新技术和新理念相互融合的表现。

数字化城建档案分开放与不开放两种,开放城建档案即上互联网,建立城建档案资料网站,实施资源共享,在互联网上向政府和社会提供城建档案信息查阅。

3.不断增强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技术含量

城建档案数字化的建设过程重在管理,贵在控制。利用计算机进行城建档案数字化,任何一个逻辑错误,都会给数据的管理和使用带来麻烦或隐患。在互联网上公开不真实、不准确的档案,将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的流水作业,上一道工序一定要为下一道工序负责,各道工序工作量的对等与匹配同样重要。实践证明,建立数字化进度数据库、数字化质量反馈库、城建档案利用登记数据库,通过技术手段将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引入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实现全程管理、适时控制,才能达到强化数字化城建档案质量保证体系的目的。

4.着力提高数字化城建档案的系统整体水平

数字化与综合管理范文3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 步骤 环节 建设

一、档案数字化建设必然性

1.1档案数字化建设是形势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数字档案馆是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档案馆就是各级党委政府保管和提供利用档案信息的职能部门。其一,档案载体的更新换代迫切要求档案馆数字化。目前,档案馆的档案保管、利用与形势的发展要求不相应,仍然停留在纸质档案的管理及较原始的检索利用水平上,使得绝人部分电子档案无法采集、收集和提供利用,甚至绝大部分电子档案已经被清洗、丢失。这是一个极其重人的损失和无可挽回的错误。

1.2档案数字化建设是社会强烈需求。当今,人们的时间观念越来越强,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原始管理、检索和提供利用的手段,以现代化、多功能的服务措施,使档案馆馆藏的信息能及时、方便地提供给各方而的需求者。

1.3档案数字化可以改善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实现档案数字化,才能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使档案管理部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职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二、档案馆数字化—数字化的起点

2.1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档案管理自动化是对档案馆自身管理行为现代化的确定,而这种现代化是建立在计算机数字化管理基础上的。而这些小仅是档案管理基本的业务环节,也是档案管理自动化的具体体现,史是档案管理数字化全而实现的基础。

2.2“文档体化”管理。“文档体化”操作管理软件与传统手工操作相比,避免应归档的文件材料人为遗漏,提高了文件归档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提高了文件立卷的效率,提高了档案的质量。但它也只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传统手工操作流程,小是真止意义上的文档管理数字化。

2.3档案馆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档案工作数字化管理系统实际上是个叫以涵盖档案馆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等诸方而的大刑的系统工程。档案馆数字化管理应该以此为切入点,朝着这个方向积极发展。

2.4档案馆储藏信息的数字化。综合性档案馆通常都有数量庞大的馆藏,内容及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而且更有前景的是数字化后的档案信息能随心所欲地从种媒介转换到另种媒介,给长期以来沉闷,形式单的档案信息贴上吸引人的“标签”。

2.5档案信息传输平台数字化。档案信息只有在传递过程中才能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以们信息存在于次文献即档案原件或经过处理的二次文献范畴内,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利用者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计算机方便地利用档案信息。

三、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环节

档案的信息化应以现实需要为前提,分阶段、分步骤稳妥实施。在信息化档案馆从理念走向现实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几个关键问题。

3.1 电子档案的法律凭证问题。必须有法律依据彻底解决电子档案的接受与管理问题,否则难以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

3.2 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长期存取问题。数字信息载体的脆弱性以及数字信息所依赖的计算机硬软件的不断史新,造成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长期存取存在种种问题。

3.3 统一数字化标准格式问题。档案信息共享的前提是标准化与规范化,全国各地档案馆,包括众多相关信息提供单位,只有大家按照统一标准、格式来进行数字化,才能史有利于信息资源的共享,才能加快档案数字化的进程。

四、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具体步骤

4.1建立档案数据库。第一步,要着手输入文件级目录。第二步,采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实现原文件信息数字化。

4.2建立了档案局(馆)网站。并与市政务网、公众网联网实施资源共享。在互联网上向政府和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查阅,逐步实现政务公开,营造有利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

4.3加强电子文件的收集和积累工作。电子文件是未来馆藏数字档案最主要的来源。这样既推进了机关档案室的电子化进程,又节省了档案馆建立数据库的上作量。

4.4加大档案管理软件推广力度。电子文件是包括电子文件内容、电子文件载体和电子文件显示、修改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的组合。印发电子目录数据库结构与交换格式,对案卷级和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结构的字段名称、类型、民度作出了规定,规范软件和数据格式,确保数据库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五、数字档案的安全阅读如何保障数字档案馆信息安全,决定着能否全而实施档案的网络服务

5.1 采用高安全性能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

5.2 综合使用多种网络安全技术与产品,实现对网络的安全保护。

5.3 采用信息加密技术与身份认证技术。

5.4 采用最新的防病毒产品,建立病毒检测制度。

5.5 加强各应用系统的安全管理,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及时维护,确保系统稳定、安全运行及高效服务。

5.6 加强计算机网络设备、设施的安全保护,做到防震、防水、防火、防有害气体和其他环境事故。

六、结束语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任务,不可能一步到位。工作中我们力求分步实施,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数字化与综合管理范文4

关键词:石化企业;污染检测;数字化

近年来,一系列的恶性石油泄漏事件震惊了全球,在带来石油资源极大浪费的同时,也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现代石化企业中,从开采到运输,再到后期的提炼加工,有大量的环节和因素可能导致石油及石油产品的泄露,进而导致污染,其生产过程中的排放物也可能超标导致污染,随着全球石油紧缺的不断加剧以及公民对生态要求的不断提升,对石化产品的污染的有效监测已经成为了现代石化企业的重要责任与管理目标。

石化企业的污染监测,工作面大,影响因子多,且多为突发性事件,传统的管理模式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监测效果并不理想,在部分极端情况下还可能导致监测人员受到伤害,而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凭借其高效精准的监测效果和自动化的操作模式,在提升监测效果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逐步受到了石化企业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数字化与信息化监测技术与设备的不断成熟,其与石化企业污染监测的结合日益密切,关于石化企业污染监测系统的数字化与信息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建设目标

通过建设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如下目标。

①实现对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情况的即时监测,加强环境监管能力。

③实现污染物排放超标的实时报警,增强环境应急响应能力。

③提高环境科学管理水平,为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提供数据支持。

④开发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服务接口,为公众举报、污染事故处理、环境应急提供数据支持。

2、建设内容

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主要用于实现全天候自动监控污染源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及污染处理设施运行情况 (包括污染源 自动监控及污染源报警),实现污染源远程监测、现场数据采集、自动判断是否超标、超标报警等。系统通过与地理信息模块的结合,将监控系统中与空间因素相关的信息以电子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把污染源的信息展现在电子地图中,实现即时、直观、动态、可视化的环境监控。比如,、可以在污染事故发生后,根据污染源的地理位置、所在流域、污染物的排放去向等环保信息,结合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利用空间拓扑分析,快速次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源。包括现场数据采集仪器、数据传输适配器、数据传协调环保部门、石化企业、现场数据采集仪器供应商、链路服务商、自动监控系统软件开发商,甚至第三方运营商的关系。只有通过参与各方有效组织、统筹设计、分步实施,才能建立安装、维护、运营一体化的综合平台,保证系统持续、稳定的运行。系统结构见表一。

规范标准体系数据综合应用系统维护运营体系数据接收系统数据传输网络数据传输适配器现场数据采集仪器

表一:石化企业污染数字化监测体系结构示意表

3、数字化设备的采用

3.1 现场数据采集仪

现场数据采集仪器是指在污染源现场安装的用于监测污染物排放的仪器 (如传感器、流量仪、探头等)、流量 (速)计、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记录仪等。其中,现场数据采集仪能够采集污染源污染物数据浓度;流量 (速)计能够连续不断地记录污染物流量;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记录仪则能实时监控石化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开关情况。

常用的现场端数据采集仪器有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记录仪、流量计、化学需氧量 COD 在线分析仪、总有机碳 TOC 分析仪、pH 计等。

3.2 数据传输网络

这里指的数据传输网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通过现场端与污染源监控中心端的传输网络把现场采集的数据经由适配器传输到中心端来;二是污染源监控中心端把采集到的数据经由合适的网络传输给其他相关部门或上级环保部门。前者用来提供数据传输链路的网络主要有公共电话网(PSTN)微波网络、GSM/GPRS/CDMA 网络、WiMax 网络、宽带网络、3G 网络等。后者是用来实现污染源监控数据多点转发、数据加工应用的数据交换网络。

3.3 数据接收系统

数据接收系统参照《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 (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将数采仪发出的通信协议进行解析,实现高效、高性能的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的接收处理。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可以利用数据接收系统进行数据的多点转发,即根据使用需要,把接收的第一手数据转发给其他应用单位。这样可以避免通过数据交换产生的数据虚假问题。数据多点转发在于控制机制,实现技术较为简单,可采用私有转发协议实现,也可采用公用转发协议实现 (如XML、Web Service技术)。

4、主要功能

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数据应用是指根据应用需求开发各类业程序,利用这些程序实现对所采集监测数据的综合应用。其中,最常见的应用功能有超标报警、数据审核、查询、统计。

4.1 超标报警

超标报警是在污染物排放超出预先设定值时,系统进行报警的功能模块。如果出现实时流量超标、实时排污超标、污染治理设施关闭、掉线、流量计关闭、污染因子监测设备关闭等情况,系统均按照设定规则,通过不同的手段进行报警提醒。

4.2 数据审核

数据审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数据补采,即系统监控程序发现有漏采数据后,自动完成漏采数据的补充;二是自动甄别,指系统监控程序监测到异常数据后可以进行自动比对,对由于系统原因导致的错误,提供报警、提醒或自动修复功能;三是提供数据的流程审核,即对特殊需要的业务数据可以设定审核流程实现数据的网络化自动审核。

4.3 查询

查询功能是应用系统的基本功能,在此主要用来实现企业基本概况、排放口、排放口污染物、污染治理设施、数据采集仪、监测设备等信息的查询;实现规定时限内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监控数据的查询。

4.4 统计

系统需要提供高效的数据统计功能。统计结果常以表格、图形或分析报告的形式加以表现。前者如柱形图、条形图、折线图、饼图:后者如污染物排放同比分析、污染物按类型 (流域、行业、地区等)统计分析、污染物按排放量统计分析、污染物排放趋势分析、污染物排放趋势对比、总量控制统计等。

石化企业的污染监测数字化技术目前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视频监控和图像智能识别等技术都已逐步投产,这给我们企业自我监测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平台,只要我们在总结既有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借鉴与创新,相信我国石化企业的数字化污染监测水平一定可以迈上更高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 黄远震 石油污染监测理论与技术 .[M]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年

数字化与综合管理范文5

>>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研究 城市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城市管理中难点问题研究 我国城市管理研究 研究城市管理创新 促进城市管理发展 管建并举 标本兼治努力打造城市管理升级版 对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措施研究 我国中等城市管理改革研究 我国城市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城市管理研究 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研究 加强哈尔滨城市管理的对策研究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研究综述 《城市管理》课程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城市管理公民满意度研究 民国前期的城市管理模式研究 美国的城市管理 克罗地亚的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新难题 如何认识城市管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03-05

[2] 陈平.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薛凯.数字城市的实施策略与研究模式 [D].天津大学,2011(11)

[4]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 姜爱林.城市信息化:城市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有机范式 [J].南方经济,2003(1)

[6] 李妙颜.当代中国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问题及完善路径 [J].湖北行政学院报,2014(5)

[7] 朝阳模式数字城管大创新 [J].新经济导刊,2011(2)

数字化与综合管理范文6

“算得准、看得清、吃得干、榨得净”。在2013数字矿山技术发展与应用高层论坛上,中国矿业大学物联网(感知矿山)中心主任吴立新教授把国内矿产资源数字化生产目标概括为,改造和提升传统采矿业的信息化水平,促进采矿自动化,保障高效开采与矿山安全,为发展遥控采矿、智能采矿和无人矿山奠定基础。

这一论述的背景是,作为资源性产业,据统计,目前我国现有各种大中型矿山2000多个,小型矿山超过15万个,它们每年为国家提供80%的工业原料、90%以上的一次性能源、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创造的生产总值达到4600多亿元。然而,在矿产资源探访、挖掘生产的过程中却存在着粗放开发,资源浪费严重、综合利用率低,安全环境问题突出,矿业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技术水平提升缓慢等一系列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选择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路径,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迈向数字采矿的目标。

目前,我国数字矿山的发展已经走过了14个年头。吴立新表示,14年来,我国数字矿山建设经历了概念、思路渐清晰,实践探索、技术攻关进步及全面普及的过程,矿山从过去一穷二白、“无路无车(路指网络,车指软件)”的局面,发展到了“有路有车”的状态,并且形成了从国家规划到行业共建再到企业积极实施,比较完整的布局。例如,2013年,山东省济宁市就明确表示,加快信息化与煤炭工业的融合速度,推动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努力建设“数字矿山”。力争过半数的煤矿完成数字化矿山建设任务,争取2015年前所有驻济煤矿都建成数字化矿山。实际上,经过几年探索,山东省“智慧矿山”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全省所有煤矿都已装备瓦斯远程监测监控系统,省属煤矿全部应用安全参数监测监控、生产调度等系统,供电、提升、排水、通风、压风、运输等六大生产环节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率达到80%以上,部分矿业集团实现了调度指挥、安全监测监控、门户网站集成应用及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区域联网。其中,枣矿集团和山东电信合作研发应用的3G网络井下通讯、可视化移动调度、矿山“一卡通”管理等系统,将井上井下语音和数据通信融为一体,有效提升了矿山安全生产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化矿山建设还催生了数字矿山产业,网络设备企业、电信运营商、CAD软件企业、物联网芯片企业,纷纷进入,其产值也逐年递增。来自IDC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数字矿山软硬件产业产值接近100亿元。但也必须看到,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国数字矿山建设还存在很大不足,软件和矿山的数据不配套,“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并未打通矿山生产全程的数字化链条。数据流仍未贯通矿山勘探规划、采矿设计、生产管理、安全监控、风险分析、应急响应全过程,我国矿山业务流与管理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对此,中国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总工程师朱谷昌表示,数字矿山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发展离不开产业环境的支撑。更需要不断的进化。目前,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成熟,数字矿山应该有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