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的教学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画画的教学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画画的教学方法

画画的教学方法范文1

考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是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相对较低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大都掌握得不好,对于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内的很多教学内容很难做到系统学习,理解上大多是一知半解。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又是理论多于实践,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多是对理论知识的讲述,而在实践应用上投入的时间相对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教学规律,使得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增加了更多难度。学生没有学习动力,更看不到希望,敷衍了事混日子,只为拿到毕业证,这一现状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为了扶持职业教育,国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其中有一项“国家千所示范校建设”项目,这个项目中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学方式的改革,主要是针对专业课的改革,为的是提升学生的技能,使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校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实行了全员参与,基础课也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教改。

二、我校一体化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科学,以往在普通高中学习时往往为了追求升学率,搞习题战,实验教学开展得少;职业高中的学生压根不学习,实验教学更是荒废多年。针对一体化教学的理念,结合化学教学的特点,我们把实验教学与专业课中的技能操作进行整合,实施了改革。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了充分发挥一体化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

(2)从多个方面进一步提高一体化教师素质。

(3)教师应潜心教学,悉心传授。①精心研究,备好课。研究学生基本情况以及研究教材,用好教材。②正确规范地进行教学演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演示教学是一体化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演示教学可以更直观更快速地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从而了解自己该做的事情和如何正确做好。比如在硫酸的性质时,我先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了硫酸的性质的视频,又在实验室进行演示,最后让学生亲自做实验。通过演示教学,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发现自己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兴趣。

(4)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从整体素质和知识掌握的水平上相对偏低,很多学生养成了不爱动脑、习惯性地被动接受课堂上教师的填鸭式教学内容,对知识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刻和牢固,多是不求甚解的死记硬背模式。教师应该针对这个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自主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制作工作页,在上面给学生布置任务和提出问题,让他们采用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先完成工作页。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才采用引导教学法帮助学生完成。

(5)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搞好分层教学。一直以来我们提倡的教学方法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职业高中没有升学的压力,老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个性化辅导和布置练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逐步增强自信心,为学生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在实施一体化教学时,首先让组长制定学习计划,然后按计划组织本小组成员进行学习和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自己通过其它的渠道又解决不了的,老师再指导。

(6)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多数落后生学习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基础差、意志薄弱、不想学也不会学。借助教学改革的东风,我校建立了完善的评价体系,从职业素养、知识能力、技能能力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使他们重树自信心,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旦学生对一门学科感兴趣,他们就会积极地学习这门课程。第一次课教师必须把各个环节设计好,让学生充分感受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应用及美好的发展前景,唤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热爱。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实验课上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简单的实验,使全部学生都能很快地完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一体化教学中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1.一体化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均衡。化学教学实训中,分小组练习时一个老师无法照看十多个组,学生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解决。

画画的教学方法范文2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03-01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高中化学的新课导入也要因新课内容的不同而选择相应的方法,要贯彻趣味性、新颖性、启发性、针对性的原则。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1.高中化学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创设情景进行课堂引入

虽然课堂引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巧妙创设生动的情景却不失为其中效果极佳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主动起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上ph试纸一课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上课,笔者就说要给大家表演一个小节目--染色魔术。我取出事先用白纸制作好的一朵"白花"。我在后面将这朵"白花"沾了沾清澈的水,再放入一个空瓶子,嘴中开始数数,当数了不到十下时,这朵白花居然变成了红色。这一现象顿时吸引了学生,他们一下子炸开了锅,纷纷猜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笔者因势利导,并让其自己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讨论探究一下。这一整节课学生的学习情绪特别高涨,他们表现出了特别高的创作激情,争抢着来答笔者提出的各个问题,对所学知识掌握得也特别牢固。笔者的作业就是让他们去生活中找一找这一类试纸的妙用,结合生活实际,让他们了解了"学化学、用化学"的素质教育理念。

2.高中化学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引入新课

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笔者经常通过一些典故或生活中的实例来向学生讲述一些故事,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思考,让他们深切认识到化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对生活的作用,激发其学以致用的理念。比如笔者在讲"空气污染"一节时,没有直接进入正课的讲解,而是讲了一则小故事:英国的首都伦敦被称为"雾都",在某一年的冬季,天气特别冷且潮湿,家家户户都烧上了炉火,可是天气一点风都没有。于是出现了下层气温较低,上层气温较高,空气对流不能良好循环,逆温差把过时的烟雾压在了下面,几天散不了,引起了人们的呼吸困难。伦敦的很多市民都出现了胸闷、咽喉疼,咳嗽也厉害的现象,让一些老年人和身体弱的市民离开了这个城市,短短的几天就有4000多人死去,整个伦敦被一层死气沉沉的氛围笼罩着。当学生们听完这个故事后,心情都变得很沉闷,从他们的眼神中,笔者感受到他们被深深地震撼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伦敦产生了这场劫难呢?笔者推出了今天的课题--空气污染。学生这一节课听得非常专注,深深地明白了空气污染的严重性。

3.抓住重点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复习

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例如问卷调查后发现很多新生对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导电的实质等内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如加热、高温、点燃、燃烧混淆不清;对有些知识点如溶解度的计算模糊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还要使学生认清初中知识既是高中化学的基石,有些知识点在会考、高考中也占有一定地位。

如在化学分册中初中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计算要求中就有15个知识点,《高考考试说明》也有多处明确要求,近几年在高考中频繁出现关于溶液溶解度和溶液的深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考题。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启发式为中心培养能力的需要。在复习中既可以采用列表、知识结构图、归纳对比等复结方式,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层层诱导、实验启发等先进教改手段。不要一味满堂灌,要留一定空白,讲练结合,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以适应高中教学。

4.及时查漏补缺,适当拓宽延伸

针对初中知识重点突出地复习,还要对忽视和薄弱问题及时弥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有以下三个方面急需弥补:

4.1 初、高中教材脱节的内容。现行的初三新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间存在一些脱节。如初三新教材删去了电解质、非电解质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概念和理论,也没有以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但这些内容属于初、高中相互衔接的知识,高中讲到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复习中注意弥补。

4.2 关于溶液较高要求的计算。在初中关于溶剂和温度发生变化时溶解度的计算不做要求,以后学生却要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一些。

画画的教学方法范文3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从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实际出发编写不同梯度的练习题,进行差异化分层训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较全面地掌握每节课所学的知识,达到预期目标。对A组学生采取“自学→点拨→归纳”的办法,尽可能多地给予他们自学时间;对B组学生采取“讲解→讨论→归纳”的办法;对C组学生采取“点拨→讨论→讲解→再讨论”的办法。首先,对于A组和B组学生的教学,在课堂中当堂完成,对于C组学生的教学,在课堂上完不成的也可以在课后或者在作业讲评中逐步完成。其次,要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完成学习目标,让他们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即使是学困生,也会从这种满足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梯级训练,分期达标

教学是一种有具体目标的双边活动,教学目标是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前提。怎样通过适当的课堂训练,促使学生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呢?我在课堂上围绕所授的知识组织学生练习,设计的练习题也分a、b、c三类,一是体现在量的方面,如:知识的覆盖面多少,思维成分多少;二是体现在质的方面:如知识的深度、思维水平的高低等。具体操作时,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同一练习题对三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二是进行有层次的练习,在基本题、综合题的基础上设计一定量的延伸题,A组学生全做,B组、C组学生做基本题,鼓励B组学生力争选做综合题,做对的给予表扬、鼓励,答错者及时给予点拨、启发,让每一位学生清楚本节课的内容,逐渐使成绩提高;力争使A组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完成较难的题目。例如,学习“核外电子排布”后,安排了这样一组练习题:

1.记元素周期表中前18号元素的元素符号;

2.画出核电荷数为1~18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填空,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①下列粒子中核内质子数最多的是()A、NaB、P%C、FD、S

②下列数字为原子的核电荷数,最外层的电子数最少的微粒是()A、17%B、13C、16D、11

③原子的最外层为第二层,并且该层有7个电子,此原子是()A、NaB、BeC、FD、0

4、元素A的原子核外第三层上共有3个电子,元素B的B2-离子核外有18个电子,则这两种元素可形成的化合物是()A、AB2%%B、A2B3C、A3B2D、AB2

5、对于K和K+的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同一种元素B.属于同一种粒子C.核外电子数相同D.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要求C组学生完成1、2、3道题,B组学生完成2、3、4道题,A组学生全部完成所有题目。

三、课后训练,要求各异

课后让学生尽快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根据事先制定的教学要求,对同一堂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学生布置的作业数量、内容和难易程度要有所不同,尽可能地体现差异化。除了课堂训练外,在课后作业的安排上也分层次,每堂课布置作业,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布置一点让优生做的弹性题、思考题。我的做法是,对于A组学生,要求完成全部基础题以外,还要全部完成培养思维能力的拔高题,题目偏重于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已锻炼其钻研探究、创新能力;对C组学生,学习较为吃力,应布置难度低、基础性强、简单思考后就能完成的基础类题型让他们完成,使这部分学生增强信心,消除厌学的情绪,以提高学习成绩。在作业批改上要优先批阅C组学生的,力争面批,并要当面点评表扬。对B组学生的作业要求以巩固基础知识、训练能力为主,让这组学生在经过思考后可以完成作业中的全部基础题和部分综合题。在作业批改时要注意培养能力的一些题目的对错,促使他们向A组学生逐步过渡。

四、结语

画画的教学方法范文4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02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实施更有效的教学培养出会学习的人呢?高一作为系统性学习化学科学的起始阶段,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高中化学苏教版的编者也有同样的意图。《化学1》专题1的教材编写非常巧妙,不到40页的内容就已经把化学的核心理念呈现给师生。明线介绍了高中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应用工具,暗线安排三个单元分别阐述了分类观、计量观、实验观、微粒观和化学价值观等化学基本观念,并意图使学生领会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如分类法、定量研究法、实验法、模型法等。本文以苏教版《化学1》专题1为例,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化学研究方法建构的教学优化路径。

一、分类法的教学建构

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孤立地学习知识,当学好一个知识块后就将它束之高阁,不去联系,更不会去应用它,结果单元测试时成绩还不错,但是稍微一综合就一塌糊涂了。例如,问学生“二氧化硫属于哪一类物质”,多数学生都会答“酸性氧化物”,但如果问学生“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什么”,哪怕是在一学期结束时,还是会有不少学生会写成硫酸钠和水。因为他们仅仅学到了如何分类,而未关注学习分类的目的是什么,因此不会应用分类法结合反应规律来书写反应方程式,而是凭感觉猜测反应产物。

在新一轮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三步曲”教学法进行教学,即“为什么要学习物质的分类――如何分类――分类的应用实例”,成效显著。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地告诉学生,我们学习物质的分类不是为了“分类”而“分类”,仅仅学会怎样分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应用,如物质性质的推断等。在“三步曲”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学习物质的分类”以教师讲授法为主要教学形式。“如何分类”的教学则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学生在互相启发中发现了可以从多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这不仅能更全面地认识物质的分类、体现了化学中的哲学思想,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分类的应用实例”教学可以编制练习让学生体验应用分类方法的成就感。教材P4的“问题解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分类方法是研究化学的一种基本方法,除了可以对成千上万种的物质进行分类之外,还运用于其他许多方面,例如变化多端的物质间的转化反应。由于学生在初中已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因此在“化学反应的分类”的教学过程中,只需要复习初中知识来进一步领会分类的研究方法。然后通过多角度看待问题引出从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价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通过分类法的教学建构,把初中知识的“经验性”上升到高中的“理论性”,把初中知识的“散乱性”上升到高中“系统性”,实现了初高中的衔接。

二、定量研究法的教学建构

化学科学发展离不开定量研究。定量的研究方法,是在定性的基础上精确地对事物的属性进行深度的、量化的表达。例如,我们常常通过燃烧法分析某有机物的组成,通过燃烧现象分析即可推测出是否含碳、氢元素,但是否含氧元素、以及各元素的组成就只有依赖于定量分析了;化学反应中的定量更是重要,参与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关系不同、浓度不同时,发生反应快慢和反应的产物都可能不同……化学研究的每个方向都需要定量研究法,使研究结果深刻、精确。定量研究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下面以《化学1》专题1的第一单元为例,阐述定量思维方法的教学建构。

本单元概念多、理论性强而且十分抽象,对于仅仅接受初三化学扫盲教学的高一新生而言,觉得难是很正常的,那么我们如何使它的难度值降到最低呢?

1.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自我生成概念

初中更注重宏观上物质的性质,而对微粒观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可以在上新课前复习什么是微观粒子,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体积较小但数量巨大的事物,比如大米、粉笔、奶粉等,计数时常用到集合思想而使其成为一袋大米、一盒粉笔、一罐奶粉等,使用和交易时都更为便利。那么对于更为微小、数量更为庞大的微观粒子而言,我们用同样的办法处理,引出“物质的量”概念。

2. 运用类比的方法建构概念

列出学生已知的计量物理量和单位,如长度(米)、时间(秒)、质量(克)等后,指出“物质的量”也是国际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它的单位是“摩尔”,用来表征微观粒子数目的多少。再类比于国际米原器,讲“1mol”的涵义,很容易让学生明白,它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仅仅是人们达成的一种共识、统一的规定而已。又类比于一盒粉笔有30根,那么“1mol”有多少个微粒?如此运用类比的方法,将抽象的概念通俗化,易于被学生接受。

3. 在单元结束时,构建网络图,使学生充分理解引入概念的意义

通过图1,学生很直观地明白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性质和微观粒子的桥梁。可以再编制一些习题让学生熟练应用,可以达成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验法的教学建构

实验对于化学研究而言,正如羽翼鸟,划桨于轻舟。因此,作为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的实验方法。苏教版必修1专题1的第二单元循着科学家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思路介绍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物质的定性检验、定量分析等实验方法。笔者认为在理解这些实验方法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因此,在实施教学时,就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实验教学时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多做探究性的实验

尽量不要把实验设计成验证性的,那样会抑制学生的活跃思维,完全沿着教师的预设发展。而应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做苯与溴水的萃取实验时,可以增设一个实验――探究苯与水的溶解性和密度大小的实验,学生可以在很直观的感受中得出结论,比起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记下要更有趣、更深刻。

2. 实验现象有记录、有分析

学校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多安排分组实验,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并如实记录,结合理论知识分析、讨论。

四、模型法的教学建构

模型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往往可以实现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在化学的科学研究过程中也是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例如,化学物质的宏观性质取决于微观结构,而微观的结构摸不着、看不见,借助模型化方法可以轻松理解。因此,很有必要帮助学生建构模型化思维方法。下面以必修1专题1的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为例,阐述模型化思维方法的教学建构。

在教材内容处理上,笔者把“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作为本节的重点教学内容,讲述从公元前5世纪哲学家思辨中的原子结构到近代化学科学家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模型法研究原子结构的历程,带领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感受什么是原子结构模型及模型法的优越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本质观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教学手段上,笔者借助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具象的模型。模型通常可分为物质模型和思想模型。物质模型是用物质实体仿照原型而复制的物件。如原子结构模型、分子的比例和模型球棍模型、晶体的紧密堆积模型等。物质模型生动直观,看得见、摸得着。思想模型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抽象反映形式。思想模型可以用文字表述、符号、图表等形式体现出来,如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方程式、碰撞理论、化学平衡中恒压或恒容容器等。思想模型简明、扼要,能够集中反映事物的主要方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展示道尔顿的原子实模型―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式模型―卢瑟福的行星模型―波尔的量子力学模型,每一种模型的出现总能引起学生的一片惊叹,把微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的原子具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不仅帮助学生形象地构建了原子结构模型,还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激发了学习兴趣。当学生在脑海里里已经形成了原子结构的物质模型后,再辅以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思想模型教学,那么,学生掌握原子的结构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画画的教学方法范文5

关键词: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教师总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向学生传授运动技术和技能,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倾听者,一味机械生硬地按照教师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去做,约束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束缚了学生学习个性的发挥,整节课都是在做重复而单调的体育活动,导致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体育教学效率也处于低下水平。所以,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应该是我们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工作经验,对本论文主题谈几点个人想法和做法。

一、采取游戏式教学法,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热情和兴趣

游戏,富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特征,一直广受学生的喜爱。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采取游戏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让枯燥、单调的体育活动变得好玩、有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体育知识,获得体育技能。所以,作为初中体育教师,我们要将游戏以合理的方式引入体育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作用,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让学生放松心情,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热情和兴趣,取得理想的初中体育效果。

比如,在对学生进行50米快跑的项目训练时,传统的训练方法是教师反复让学生进行50米的快跑练习,强调练习的次数,这让学生觉得烦躁和疲倦,并逐渐丧失了练习的耐心,学习态度变得十分消极和被动。这时,我们就可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如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以接力跑、追逐跑、S形跑、利用实心球进行跨步跑等方式进行50米的快跑练习,这样就使这一枯燥单调的体育练习项目变得生动有趣,培养了学生参与这一体育活动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由消极变为了积极,同时也达到了这一运动项目的练习目的。

二、采取分层式教学法,保证学生在原来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提倡“因材施教”,即教学要符合学生实际状况,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阶段学生,无论是在身体发育还是学习能力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距,如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学习水平、心理倾向、兴趣爱好等,如果我们一贯使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体育学习水平两极分化的现象就会越来越严重,体育运动项目练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严重挫伤,对于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提高,也会起到严重的影响作用。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分层式的教学方法,即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从而保证学生在原来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

比如,跨栏跑的项目练习,对于体育水平较低的学生,我们可以要求他们在我们的指导下顺利完成跨栏跑的练习;对于体育水平处于一般水平的学生,在我们对跨栏跑的动作要领进行讲解和示范之后,进行模仿与练习;对于体育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对跨栏跑的动作要领进行了解之后,进行自主练习。这样,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能使班里的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这一运动项目的练习中,并都在原来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从而体验到参与体育活动的愉悦感和完成运动项目练习的成功感。

三、采取多媒体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教学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而当前的初中体育课堂,由于教学场所常常是在固定的操场,教师没有使用多媒体的机会,这就使得体育学习十分呆板无趣,有些体育技术动作,学生也不能获得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所以,身为初中体育教师,我们可以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合适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体育课堂教学

效果。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形兼备的教学功能,将一些体育技术动作以Flash课件的形式播放出来,如短跑、长跑中的途中跑动作、蹲踞式跳远的空中动作等,或者让学生观看一些体育新闻、体育比赛等,这样能给学生带来一种新鲜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参与兴趣,也能使学生对一些较难体育技术动作有更为清晰和直观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大大增强体育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实际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改变过去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要结合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实现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教学目的。

画画的教学方法范文6

关键词:中学化学 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 个性发展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 怎样去培养, 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施教方式。中西教育价值观不尽相同, 在培养人的具体要求和做法上, 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国内外中学化学施教的对象都是中学生,年龄段在13-18岁,心理发展阶段属于青少年期,他们具有相似的心理和认知水平,教学内容大同小异,所要达到的目标和遵循的原则基本一致;正是由于在施教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具有共同性,因此中学化学教学存在着可比性。比较中西方中学化学教学方法,发现有如下的相似之处:

(1)教学程序基本一致。

各国中学化学讲授新课基本上采用这样的程序: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预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所学的内容;巩固所学的内容;检测所学的知识。

(2)讲授法是各国中学化学教学普遍采用的基本方法。

不论中国还是美国,或者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化学知识的传授基本上是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助。

(3)普遍重视启发式教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教学方法改革,中学教学也不例外。通过教育改革各国都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能力的教学,尤其重视启发式教学思想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从中学化学教学实际来看,我国的教学方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相比,存在着差别,主要表现在:

(1)教学目的不同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西方教育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西方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西方人对孩子的要求非常宽容,他们从不对孩子规定必须做什么,更不对孩子进行与他人的横向比较,而是针对孩子自身作纵向的正面引导,重视孩子自身的兴趣和个性发展,突出个人的决定权力,教师有差别的对待儿童,使孩子最终都能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

概括地说西方人比较重视儿童自我意识的自然发展,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力图试使儿童通过自身的体验和经历发现自己的存在和认识与开发自己的能力。中国人认为孩子都是富有可塑性的,他们必须经成人的帮助才知道去发现社会的存在和社会的要求,于是老师和家长比较注重通过不断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位置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来成为适应和符合社会需要的人。

(2) 教学活动不同

中国的课堂活动的设计扎实紧凑,并服务于知识的传授,学生教学常规较好,课堂中基本以教师——学生一问一答或者一问齐答的形式来传授新知,学生学到的知识较多,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较弱,学生所学多以应试为目的,强调背诵和记忆,教师会帮助学生在考试范围内反复练习重难点,达到熟能生巧,课堂趣味性较小。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课堂中留了大部分时间给学生进行合作与探索,每节课中老师会精心设计分组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多与自己不熟悉的同学合作,完成教学任务,鼓励学生在合作中汲取他人精髓,学到自身没有的优秀品质,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给予帮助,在小组汇报时给予肯定性地评价和鼓励。②

(3) 评价机制不同

西方教师尽量避免用分数来对孩子进行评价,更不会把孩子进行相互的比较或排名;中国的教育比较注重榜样的力量,批评与表扬时常用的教学方式,教师或家长都鼓励孩子相互竞争,你追我赶,对于每年的期末大考或其他终结性评价看得非常重,往往成败在此一举。西方人更注重孩子学习过程的参与,以及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超越自我的进步和表现自我的勇气值得嘉奖。她们注重过程性评价,以孩子参与活动的综合表现为,不对孩子进行与他人的横向比较,而是针对孩子自身作纵向的正面引导;中国人对孩子看重的是技能提高程度和结果,学习的过程再完美,如果没有很好的结果,学习的过程就不值得肯定。中国的孩子要求参加的是要求整齐划一的集体活动,对于自由散漫或与众不同的学生必须严加教育。西方教育也注重合作精神,但是建立在适合不同个性和不同能力的学生的发展基础上的,教师对于课堂中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绝不会高调宣扬,只会认为这位学生在这方面先走一步,对于完成的比较慢的学生老师会格外关怀并大加鼓励,因为孩子在遇到困难时没有放弃而是战胜自我,他比完成的又好又快的学生更加值得表扬。

其实我们在自己的化学课堂中也应该重视及时给与学生评价,化学学习需要学生敢于表达和交流,课堂教学中的体验活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一系列有效地活动让我们的学生有任务可“做”,有东西可“学”,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教师必须设有过程性评价,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于学生的参与给与肯定和嘉奖,有时学生也许没回答到点子上,但教师也应该倾听并尊重学生的发言并及时给与表扬,让学生感受的教师的期待与鼓舞。

(4)教学中使用的工具和教学媒体不同

国外由于经济和科技发达,直观教学手段有了极大提高,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各类教学媒体普遍被使用。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中国也力争改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但由于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原因,多媒体的普及远远不是近期可以实现的。③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在极力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因而以后教学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所谓的全面素质即:文化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发展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等能力。

故通过中外化学教学方法的比较,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认为改进教学方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改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加强对学生的全面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重视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3)改进教学方法必须与改革考试制度相联系,不破除升学率的压力,就无法使教师与学生从考试的繁重负担中解放出来。必须改变考试凌驾于教学之上,考试是“指挥棒”的不合理状况,使考试成为教学的检测手段,起辅助教学的作用。

“鼓励创新、发明、课堂气氛活跃”正是西方教育的特色,而“务实基础,课堂气氛严肃拘谨”则是中国教育的典型代表。中西方教育的差异的根源是两者不同的文化。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行为受到了文化的规范和约束,因而在不同的文化下有不同的教育观。但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将把“在不断探索中追求教育的优化性,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作为教育追求的不懈目标。

参考文献:

①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